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中国妇女杂志电子版

中国妇女杂志电子版

发布时间:

中国妇女杂志电子版

《中国妇女》杂志于1939年6月1日在延安窑洞中诞生。她是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本全国性的妇女刊物。毛泽东同志热情关怀和支持《中国妇女》杂志的创刊,并为创刊号写下了热情洋溢的题词:“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这激越的文字曾鼓舞着千千万万《中国妇女》杂志的读者投身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由于战争环境险恶、交通不畅和财政困难等原因,《中国妇女》杂志只出了22期,于1941年3月停刊。1949年7月20日,《中国妇女》杂志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因为新中国即将诞生,为了鲜明地区别于旧中国,所以定名为《新中国妇女》。这本以妇女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月刊,从复刊之日起就一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何香凝、宋庆龄、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妇女运动的杰出领袖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1956年1月起,《新中国妇女》改为《中国妇女》。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百万群众时,蔡畅大姐请毛泽东同志为《中国妇女》题了字。一直沿用至今的《中国妇女》的刊名就是毛泽东同志的手写体。“文革”中《中国妇女》于1967年元月被迫停刊。1978年7月15日,《中国妇女》第二次复刊。《中国妇女》一直关注女人的命运,宣传自立自强的精神,刊登杰出女性的故事,描述妇女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和感情,在妇女中深入人心。80年代到90年代,杂志发起“女人的出路”的大讨论,提出“我们需要重建”,倡导解放思想。大力宣传新《婚姻法》,同时举办妇女知识竞赛、评选中国小英雄等活动,受到读者欢迎,发行量上升到100多万份。90年代后期,杂志经过不断改版,伴随着改革开放中的妇女成长,以新的面貌迎向新世纪。1999年,杂志改为半月刊,并成为彩色印刷的杂志。上半月刊的内容主要是记录女性的发展,讲述女人的故事,关心女性的心理和健康,其关键词是“成长、成功、快乐”。力图给读者精神力量和一种贴心的感觉。2003、2005年,杂志荣获第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 《中国妇女》也是一个人才荟萃的杂志,一些妇女运动的前辈,如沈滋久、董边等都曾任这本杂志的总编。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几代人的交替中,杂志社也吸引了许多非凡的女性为之工作。《中国妇女》杂志把妇女解放置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中加以考察、探索、研究和实践,并满腔热情地将“向妇女宣传社会,向社会宣传妇女”作为办刊目标。为此,《中国妇女》杂志开展了“当代女性现状探索”,提出了“愿我有一个新的妇女观”、“当代妇女面临四个挑战”、“理想女性、女性理想”以及“女人的出路在哪里”等专题讨论。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论述,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权威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和热烈反响。《中国妇女》杂志始终以推动中国妇女的解放、进步、发展为己任,有较浓厚的理性色彩,探讨每一历史阶段的妇女问题,维护妇女利益,反映妇女呼声,倡导妇女自强,促进妇女进步。它还大量宣传优秀的中国妇女人物,冲击传统的性别角色意识,倡导男女平等,树立崭新的女性价值观念,显示中国妇女的社会责任、能力、才华和贡献。刊物还关心妇女生活,深入女性的婚姻家庭和内心世界,大量提供信息,对妇女就业、社交、婚姻、家庭、教育、健康等方面进行指导,不仅有思想深度,也有可读性,受到社会各界欢迎。 1984年6月29日,《中国妇女》杂志在1984年第6期上的第38页的“征婚启事”栏中刊登了两条征婚启事。其中一则这样写道“我是一个煤矿工人,27岁,河南商丘娄店公社汪庄大队人,父母已故,兄弟四人,房八间,现在焦作矿务局冯营矿当合同工,每月工资80元。我热爱煤矿工作,文化程度高小,无疾病,身高64米。如哪位未婚女子不嫌俺是煤矿工人的话;如谁家中只有女儿又有心招婿的话,我愿到女家落户,尽养老之责,如哪位丧夫之妇有心另寻伴侣的话,均可来信或见面。”与现在动不动就体健貌端、温柔贤惠等模棱两可的措辞相比,当时征婚者要务实诚恳得多。这也许跟当时登征婚广告还得到单位开证明不无关系。《中国妇女》的征婚广告一登,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雪片般地飞来,未婚的大龄青年为了表示感谢还在信中违规夹寄钱物。紧接着的第7期登了8则征婚广吉,“征婚启事”也变成“鹊桥”并一直沿用至今。第9期《中国妇女》甚至办了“大龄青年婚姻专号”。

新中国妇女杂志

《中国妇女》杂志1999年改为半月刊,上半月记录中国女性的成功成长 ,并为女性提供心理疏导和健康服务。其关键词是“成长、成功、快乐”。下半月为“法律帮助”专刊,是读者“身边的律师、法律的顾问、维权的指南”。《中国妇女》杂志改版改彩获得成功。 2003、2005年,杂志荣获第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好主妇》杂志创刊于2000年,是一本时尚家政月刊,她以“没有好主妇,哪有好生活”为口号,传播、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成为都市主妇的精致生活读本;《悦己》杂志是与美国康泰纳仕集团《self》杂志通过版权合作创办的一本心理健康生活杂志。她以“快乐由自己”为办刊主张,倡导女性关爱自己,追求身心健康的个人幸福。《安邸》杂志创刊于2011年,与美国康泰纳仕集团《AD》杂志进行国际版权合作,是一本介绍建筑和设计的高端杂志。除发展办刊主业以外,中国妇女杂志社还开拓了新的事业增长点:1 中国妇女杂志社还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自2001年起开展年度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评选活动。同时还创建了70多个“星星火”农村妇女家庭图书室,为关爱农村妇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中国妇女杂志社社长韩湘景,总编辑尚绍华。

《红旗》。《红旗》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第二份机关报。1928年11月20日,在上海创刊,谢觉哉主编。《红旗》在其创刊号上,全文刊载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1928年11月5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告全国民众书》。创办背景:创办《红旗》杂志,是毛主席首先倡议,并亲自题写刊头。当年中央酝酿创办刊物时,一些同志请毛主席为刊物起名字。毛主席说,还是走群众路线,让大家一起来寻个好名字。有关单位就发动大家提名,汇集后上报。毛主席从中圈定了《红旗》这一名字,并经中央全会确认。毛主席亲自题写的刊头,“这种写法是从红绸舞来的,画红旗”,就是至今仍为大家广为认知、众口称赞、独具一格的“红旗”二字。而取代《红旗》的《求是》,则由邓小平题写刊头。那个年代著名的“两报一刊”,指的就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红旗》堪称为中国理论第一刊。“两报一刊”经常联合发表社论或文章,很有权威,在国内外有相当的影响。毛主席对《红旗》杂志非常重视。除了积极参与筹备《红旗》出版的相关事宜外,对创刊后的《红旗》杂志也非常关注和支持。毛主席不仅在《红旗》创刊号上发表了重要文章《介绍一个合作社》,而且对《红旗》重要的文章或社论文章严格把关,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文章也首先考虑在《红旗》发表。他还经常向《红旗》推荐文章,对一些稿件亲自精心修改。毛主席的《红旗》情结非常深厚。

中国妇女杂志官网

《中国妇女》杂志1999年改为半月刊,上半月记录中国女性的成功成长 ,并为女性提供心理疏导和健康服务。其关键词是“成长、成功、快乐”。下半月为“法律帮助”专刊,是读者“身边的律师、法律的顾问、维权的指南”。《中国妇女》杂志改版改彩获得成功。 2003、2005年,杂志荣获第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好主妇》杂志创刊于2000年,是一本时尚家政月刊,她以“没有好主妇,哪有好生活”为口号,传播、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成为都市主妇的精致生活读本;《悦己》杂志是与美国康泰纳仕集团《self》杂志通过版权合作创办的一本心理健康生活杂志。她以“快乐由自己”为办刊主张,倡导女性关爱自己,追求身心健康的个人幸福。《安邸》杂志创刊于2011年,与美国康泰纳仕集团《AD》杂志进行国际版权合作,是一本介绍建筑和设计的高端杂志。除发展办刊主业以外,中国妇女杂志社还开拓了新的事业增长点:1 中国妇女杂志社还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自2001年起开展年度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评选活动。同时还创建了70多个“星星火”农村妇女家庭图书室,为关爱农村妇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中国妇女杂志社社长韩湘景,总编辑尚绍华。

中国妇女杂志社是全国妇联直属单位。内设一编室、二编室、总编室、出版发行部、广告部、战略发展部、公关活动部、办公室、人事部、账务部等职能部门。

中国当代妇女杂志

红袖

<爱城>~~~

《娱乐快报》

《中国妇女》杂志于1939年6月1日在延安窑洞中诞生。她是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本全国性的妇女刊物。毛泽东同志热情关怀和支持《中国妇女》杂志的创刊,并为创刊号写下了热情洋溢的题词:“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这激越的文字曾鼓舞着千千万万《中国妇女》杂志的读者投身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由于战争环境险恶、交通不畅和财政困难等原因,《中国妇女》杂志只出了22期,于1941年3月停刊。1949年7月20日,《中国妇女》杂志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因为新中国即将诞生,为了鲜明地区别于旧中国,所以定名为《新中国妇女》。这本以妇女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月刊,从复刊之日起就一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何香凝、宋庆龄、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妇女运动的杰出领袖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1956年1月起,《新中国妇女》改为《中国妇女》。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百万群众时,蔡畅大姐请毛泽东同志为《中国妇女》题了字。一直沿用至今的《中国妇女》的刊名就是毛泽东同志的手写体。“文革”中《中国妇女》于1967年元月被迫停刊。1978年7月15日,《中国妇女》第二次复刊。《中国妇女》一直关注女人的命运,宣传自立自强的精神,刊登杰出女性的故事,描述妇女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和感情,在妇女中深入人心。80年代到90年代,杂志发起“女人的出路”的大讨论,提出“我们需要重建”,倡导解放思想。大力宣传新《婚姻法》,同时举办妇女知识竞赛、评选中国小英雄等活动,受到读者欢迎,发行量上升到100多万份。90年代后期,杂志经过不断改版,伴随着改革开放中的妇女成长,以新的面貌迎向新世纪。1999年,杂志改为半月刊,并成为彩色印刷的杂志。上半月刊的内容主要是记录女性的发展,讲述女人的故事,关心女性的心理和健康,其关键词是“成长、成功、快乐”。力图给读者精神力量和一种贴心的感觉。2003、2005年,杂志荣获第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 《中国妇女》也是一个人才荟萃的杂志,一些妇女运动的前辈,如沈滋久、董边等都曾任这本杂志的总编。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几代人的交替中,杂志社也吸引了许多非凡的女性为之工作。《中国妇女》杂志把妇女解放置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中加以考察、探索、研究和实践,并满腔热情地将“向妇女宣传社会,向社会宣传妇女”作为办刊目标。为此,《中国妇女》杂志开展了“当代女性现状探索”,提出了“愿我有一个新的妇女观”、“当代妇女面临四个挑战”、“理想女性、女性理想”以及“女人的出路在哪里”等专题讨论。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论述,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权威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和热烈反响。《中国妇女》杂志始终以推动中国妇女的解放、进步、发展为己任,有较浓厚的理性色彩,探讨每一历史阶段的妇女问题,维护妇女利益,反映妇女呼声,倡导妇女自强,促进妇女进步。它还大量宣传优秀的中国妇女人物,冲击传统的性别角色意识,倡导男女平等,树立崭新的女性价值观念,显示中国妇女的社会责任、能力、才华和贡献。刊物还关心妇女生活,深入女性的婚姻家庭和内心世界,大量提供信息,对妇女就业、社交、婚姻、家庭、教育、健康等方面进行指导,不仅有思想深度,也有可读性,受到社会各界欢迎。 1984年6月29日,《中国妇女》杂志在1984年第6期上的第38页的“征婚启事”栏中刊登了两条征婚启事。其中一则这样写道“我是一个煤矿工人,27岁,河南商丘娄店公社汪庄大队人,父母已故,兄弟四人,房八间,现在焦作矿务局冯营矿当合同工,每月工资80元。我热爱煤矿工作,文化程度高小,无疾病,身高64米。如哪位未婚女子不嫌俺是煤矿工人的话;如谁家中只有女儿又有心招婿的话,我愿到女家落户,尽养老之责,如哪位丧夫之妇有心另寻伴侣的话,均可来信或见面。”与现在动不动就体健貌端、温柔贤惠等模棱两可的措辞相比,当时征婚者要务实诚恳得多。这也许跟当时登征婚广告还得到单位开证明不无关系。《中国妇女》的征婚广告一登,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雪片般地飞来,未婚的大龄青年为了表示感谢还在信中违规夹寄钱物。紧接着的第7期登了8则征婚广吉,“征婚启事”也变成“鹊桥”并一直沿用至今。第9期《中国妇女》甚至办了“大龄青年婚姻专号”。

中国妇女杂志封面

以我正常的审美来说,感觉挺丑的,这部作品的名字是“中国十二色”,我并没有看出来中国的十二色体现在哪了,给我的感觉就是很浓的乡土气息,可能是艺术家的审美我不懂。

不是特别好,这个作品涉嫌特别严重的辱华行为,这个作者的拍摄作品在故意讨好西方人的审美。

无法预测和统计。只有去寻找自己需要的律师。特别注意的是,所需要的律师要有此类案件的经验。同时还要看律师的阅历等。

此歌所写的主人公徐秀娟1964年10月17日出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远郊扎龙地区。扎龙是我国最大的丹顶鹤栖息地。1980年,徐秀娟辍学后到扎龙自然保护区工作后,深深爱上了漂亮可爱的鹤儿。她把小鱼剪成一小段一小段地喂给它们吃;陪它们到小河里洗澡;把生病的小鹤整晚地抱在怀里,让它在自己的炕上吃喝拉撒,直到它康复…… 1982年,徐秀娟单独饲养的雏鹤成活率达到100%,令国外的鹤类专家惊奇。经过驯化,小鹤们能跟着徐秀娟到野外觅食、散步、捉虫,听她的指挥翩翩起舞、飞翔。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争睹丹顶鹤的风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看过她的训鹤表演。《中国妇女》杂志的封面用徐秀娟的照片做封面。她成为远近闻名的“鹤姑娘”。 1985年初,为了掌握更多的禽类疾病防治知识,徐秀娟自费到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进修。为了维持学业,她每天生活费不敢超过6毛钱,其间四次献血。1986年5月6日,提前半年完成学业的徐秀娟南下创业,受聘到江苏盐城——我国丹顶鹤在南方的最重要的越冬地筹建珍禽饲养场。这片300多万亩的滩涂沼泽地人迹罕至,野兽嚎叫,条件艰苦。她从北方带来三枚鹤蛋,在这片荒芜之地白手起家,使一个大型珍禽饲养场初现雏形。 1987年9月15日,为寻找两只飞佚的白天鹅,徐秀娟掉进了复堆河,滔滔的河水借助饥饿、疲劳、寒冷的淫威,无情地吞吐噬了她23岁的生命……同年,江苏省政府追认她为革命烈士。《一个真实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女孩为救丹顶鹤而陷进沼泽一去不回的感人故事。这个小姑娘叫徐秀娟徐秀娟的故事 1964年10月,徐秀娟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扎龙屯的一个养鹤世家。她爸爸是扎龙保护区一位鹤类保护工程师,妈妈也曾在扎龙保护区养鹤10年。徐秀娟小时候常帮着父母喂小鹤,潜移默化中也爱上了丹顶鹤。 1981年,因当地中学高中停办,17岁的徐秀娟到扎龙自然保护区和爸爸一起饲养鹤类,成为我国第一位养鹤姑娘。她很快就掌握了丹顶鹤、白枕鹤、衰羽鹤等珍禽饲养、放牧、繁殖、孵化、育雏的全套技术,她饲养的幼鹤成活率达到100%。她的出色工作得到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阿其波尔德博士的称赞。 1985年3月,徐秀娟自费到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进修。尽管学校考虑到她的实际困难,为她减免了一半学费,她仍然吃不起一天6角钱的伙食,一直靠馒头就咸菜维持每天的紧张学习。第二学期,因交不出学费,生活又难以为继,她曾背着老师和同学,数次献血换来一些钱来维持学业。后来,她又决定把两年的学业压缩在一年半内完成。经过艰苦的努力,最后考试11门功课中10门功课成绩为“优”或在85分以上。这期间,她还自学了英语。她靠献血换钱的事,是她去世后,人们在她用英语写下的几页日记里发现的。 1986年,徐秀娟远赴丹顶鹤的迁徙越冬地、正在筹建中的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啥也没带,就带着三枚鹤蛋上路了。这是秀娟带给盐城保护区的一份礼物,3只鹤蛋对她来说是3只未来的小鹤。迢迢5000里路程,徐秀娟用一个人造革包、一个暖水袋、半斤脱脂棉、一个体温计来照料着那3只鹤蛋。蛋装在人造革包里,温度、湿度只要稍有变化,小鹤就孵出不来了。如果火车上断了开水,她就得把鹤蛋贴肉揣在怀里,因为人的体温正好是37度左右。就这样一路火车一路汽车,小雏鹤最后破壳而出。那3只小鹤分别被秀娟叫做龙龙、丹丹和莎莎。 没有人知道,对那3枚鹤卵秀娟付出了怎样的关爱;但是人们知道,在美国进口的最先进的孵化器里,也死过小鹤。 经过83个日日夜夜的细心照料,3只小鹤终于展翅飞向了蓝天。 徐秀娟深深地爱着这些生灵,鹤已经成了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87年6月,徐秀娟从家里赶往盐城,与她同行的还有从内蒙古带来的两只天鹅。她叫它们黎明和牧仁。一下火车,迎接她的却是丹丹的死讯。这是她最心疼的一只鹤。丹丹一只腿有毛病,走起路来就像跳一样。秀娟带它到野外捉虫子时,它对秀娟特别亲近。 没有人知道在那种情况下,秀娟流了多少泪。 因为黎明生病,秀娟在宿舍里养护了它8天,黎明康复了,她却病倒了。病还没好,她又经历了一次打击。她万没想到,龙龙会在打针时吐血而亡。 秀娟嚎啕大哭,她在日记里说:从没在人面前这样哭过,丹丹去了,龙龙也去了,可怜的莎莎吓得转身就逃,我难以平静。 黎明身体康复后,和牧仁在复堆河里洗澡嬉戏,因玩得过于高兴两只天鹅忘了回家。秀娟找了它们两天两夜。9月16日,人们在复堆河里发现了秀娟。她的身体蜷缩着,仿佛还在为丢失天鹅而内疚,为丹丹、龙龙的死而自责。 9月18日,白天鹅黎明和牧仁飞了回来,可它们再也见不到挽救过它们生命的秀娟姐姐了;它们看见1000多人聚在一起举行了一个仪式。那天,天空中还出现了日全食。 徐秀娟去世时只有22岁。

  • 索引序列
  • 中国妇女杂志电子版
  • 新中国妇女杂志
  • 中国妇女杂志官网
  • 中国当代妇女杂志
  • 中国妇女杂志封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