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系统仿真学报编委终审

系统仿真学报编委终审

发布时间:

系统仿真学报编委终审

男,1973年3月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网络工程系主任 。山东省科技奖励计划项目评审专家,青岛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兼职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CCF YOCSEF青岛分论坛副主席,第十一届山东省青联委员。《系统仿真学报》编委,《自动化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中国机械工程》、《光学精密工程》、《光电子激光》、《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科学》等期刊特约审稿人。

任光教授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研三学长,很想谈谈自己遇到的一名教师,他就是前海大轮机学院院长任光教授,听了他一节课,感觉收获颇多,真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自己的母校,也方便大家对海大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大连海事大学作为交通运输部所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航海学府,也是一所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为国家的航海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更是为国家的海事发展,建言献策,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海大之所以这么优秀,就是因为海大有一大批优秀的教授,他们学术能力突出,职业素养高超,能听他们一节课,真的会收获很多。任光教授的经历丰富,学术能力突出。任光老师1977年毕业于辽宁农机学院,主要从事智能控制理论,仿真建模,工业自动化,网络综合监控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完成了“多参考模型智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69674020)”(国家自然基金),“基于卫星通信的船舶远程故障诊断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教育博士点基金),“交通系统网络模型特征及实时通信技术的研究”(交通部基础基金)等科研项目。其中“综合船舶监控系统“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译著等)3部。培养研究生已毕业9人,在读17人。《系统仿真学报》编委;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海洋系统分会学术委员;中国航海学会会员;1995年全国交通系统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他是在1996年11月成为博士生导师的。曾在1988年1月至1989年1月作为访问学者在挪威工业大学控制工程系进行交流学习,1993年11月至1995年10月任职于大连海事大学副教授,并在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担任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院院长。非常有幸,我在2016年考上海大轮机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时候,任老师被海大返聘,上了任老师的“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也是在这门课里,我学到很多,一下算法类的知识,还有关于一些思维方面的系统理论,真的是大开眼界,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当然还有一些关于论文写作方面的方法和手段,这些对我之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帮助。任福安教授任福安教授,1985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是海大的知名教授,其曾获得“交通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大连市优秀专家”、“大连海事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任老师主要从事船舶污染控制技术、海洋环境工程、计算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主持病完成了国家《渤海碧海行动计划》专项课题、国家科委《海上溢油应急对策的研究》、交通部重点项目《海上溢油应急反应专家系统》、交通部重点项目《海洋污染控制辅助决策系统》、国家海洋局基金项目《海上溢油应急反应专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国际海事组织《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等30余项科研项目。非常有幸在海大读研期间选上了任老师的“计算流体力学”这门课程,第一次发现流体力学这么有意思,由于自己是做流体方向的研究,之前一直觉得无从下手,听完任老师的计算流体力学,使用计算机来进行研究后感觉事半功倍,而且任老师虽然上课不苟言笑,但是课下对学生很关心,只要有问题,任老师都会耐心为你解答。当热海大的优秀教授有很多,比较突出且机具增大空间的青年教授主要有王宁教授和徐敏义副教授,他们的课都是很值得上的,真的会受益匪浅!谢谢阅读,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可以随时与我沟通,我定会为您耐心解答!

在海事四年,上过了这么多的课,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下面几门课了,真的是受益匪浅,很值得学习这几门课,也很值得向老师们学习。1、朱公志大二的时候他给我们讲的工程力学,其实也就是航海力学。他每次上课都会查人数,上课的时候会关注你是不是玩手机,是不是走神了,一但被发现就会喊你起来回答问题。看似严格其实确实某种宽松吧!上课的时候会让我们做例题,其实都是很简单的题,最后期末的时候才发现我们觉得很简单的题却能把别人折磨的不行,他的考试也轻松应对了。他之前有十年的工程经验,之后才来海事做老师。学校给他的评价是“在课堂中灵活的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务实、高效、轻松的学习。”我觉得这个评价是相当准确的。2、王志平海事的很多学生应该都认识他,毕竟他教的是高数,那个我们怎么学都学不会的高数。但是他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启发式”、“问题驱动式”以及“总结式”等教学方法,善于将复杂、抽象、深奥的数学理论贯通于点滴的生活中,让学生时时刻刻能够体会到数学的奥秘与魅力。他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3、张映辉大学物理实验相信是大家最为头疼的课了,每天不是写预习报告,那就是在写实验报告,在期末的时候还有一场让人胆战心惊的闭卷考试。而张老师注重教书育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我被这堂课吸引(尽管实验报告还是让人脑壳疼)。她在传授物理知识、实验技能的同时,善于运用物理学的精确运算、普适原理和美妙方法去激发思维引导实践。

系统仿真学报审稿

如果作者名气 不够大,或者文章质量不是非常高,自己投稿录用的概率很低

那要看你的文章内容和质量是否他们的栏目要求了,核心没有太快的。

你可能没有达到人家的创新的要求吧,这个是初步的要求 啊,

系统仿真学报主编审定

刘楠嶓:电气工程学院院长 刘楠嶓,男,教授,工学硕士。全国产品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240)委员,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先进制造技术,机械CAD/CAPP/CAM等。截至目前,先后承担省部级研究项目7项,承担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出版教材4部;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第二作者论文17篇,外文期刊5篇,国际会议论文集1篇,核心期刊9篇,EI、SCI收录5篇;负责、参加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攻关项目4项;获省部级科研奖项4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3项。从沛杰:中共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委员会书记从沛杰,男,管理学硕士,副教授,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党的建设、党校及思想政治工作。长期从事高校党务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学研究工作。近年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编撰著作5部,参与省级科研项目5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多次荣获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全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李秀娟:电气工程学院正处级调研员李秀娟,女,工学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吉林省乾安县人。河南省自动化学会理事,河南工业大学先进自动化技术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控制与微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应用等。近三年主持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冲击式小麦硬度快速检测仪的研究”、省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基于虚拟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粮库综合监控管理系统”以及承担和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奖1项。发表论文16篇,EI、ISTP检索8篇。张 石:中共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委员会副书记张石,男,讲师,理学硕士。2001年7月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党建工作,发表论文4篇,参与《大学生成功学》等著作2部,参与项目5项。负责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作,工会工作,对外宣传工作,协助书记、院长做好党务和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王 威: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威,男,教授,硕士,商丘市人。现任河南工业大学“智能检测与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河南工业大学---美国MICROCHIP微控制器联合实验室、----美国FREESCALE(原摩托罗拉)MCU\DSP联合实验室”负责人,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嵌入式系统分会理事。自2001年已指导硕士研究生10名。宁 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宁祎,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控制理论与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两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河南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中组部直接联系专家,中国自动化学会制造技术专委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863项目负责人,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获得者,荣获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孙丽君: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孙丽君,女,民进会员,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长期以来,一直从事自动化、机械电子、信息与通信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主要研究方向为信号与信息处理、盲信号处理、自适应技术、数字通信等。先后以第一作者在《电子与信息学报》、《系统仿真学报》、《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IEEE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篇,其中EI收录12篇、ISTP收录2篇。作为主编/副主编正式出版专业教材3部。现主持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承担和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10余项。卢 涛: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卢涛,男,副教授,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医学光子学(Bio-photonics),具体研究领域为:光声检测与成像(photoacoustic measurement and imaging),医学超声检测与成像。近5年,主持完成省级鉴定项目3项,目前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联合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项。

丁辉教授,一直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主要研究说话人识别这一生物识别技术。已成功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获部级奖1项。近年来在《AutomaticControlandComputerSciences》、《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系统仿真学报》等期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4篇,其中第一作者且EI收录的研究论文4篇。主编国家“十五”规划专业教材一部,并主编该教材第二版、第三版。

系统仿真学报审稿费

你可能没有达到人家的创新的要求吧,这个是初步的要求 啊,

如果作者名气 不够大,或者文章质量不是非常高,自己投稿录用的概率很低

系统仿真学报编辑部

陈传波,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8月19日出生。主要从事图形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现任软件学院院长,兼任湖北省人民政府第四届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ACM会员,“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特邀编委,“中国进出口软件”杂志理事,国家高性能计算(武汉)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宇航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武汉赛百数据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普通高校中青年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国家及地方多级专家库专家。指导博士后和博士生19人、硕士生100多名。完成基金项目、863项目、航天部项目、国家高性能计算基金项目、军口预研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大型横向项目等纵横向项目4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出版编著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98篇。三大索引收录共90多篇。 覃中平,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博士研究生指导领域在华中科技大学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代码0810)中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代码081001),在武汉大学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代码0812)中的信息安全(代码081220)。硕士研究生指导领域为软件工程(学科代码081280)中的网络软件开发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现研究项目有1)可信计算平台,密码分析,安全密码部件设计;2)网络安全分析,SSL分析;现开发项目有1)电子政务系统,电子支付系统;2)中小型企业信息系统。 肖来元,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1月出生。主要从事数字化技术与领域工程、IT项 目管理、软件服务与应用等相关方向的研究。现任软件学院副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教育部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研究课 题组成员,清华大学出版社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工作领域主要涉及软件工程、机械 工程和力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过软件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信息获取与沟通、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基础、有限单元法、边界元方法等多门本科与研究生课程;并长期从事结构与传动装置的弹性动力学和计算机仿真以及数字化技术与领域工程的跨学科研究,指导研究生80余人。出版专著2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网络版电子教材1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收录;负责1项国家科技攻关子项目,参与2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主持3项省部级研究项目和多项横向课题;获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部级成果奖2项。 沈刚,男,博士,教授。1990年及199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和系统工程专业,分别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曾参与多项CIMS课题研究。1995年至1999年在加拿大McGill大学Electrical and Compter Engineering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99年9月至12月,在多伦多大学Electrical Engineering系作访问研究。1999年起,在加拿大Kerr Vayne Systems及美国Motorola公司工作,从事自动化系统和移动通讯系统的研究及开发。2003年起,在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开设《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等双语课程。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等期刊和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等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现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实时系统,无线通讯系统,数字通信网络和软件工程等方向。 刘云生,教授,博导。ACM(美国计算机协会)、IEEE(国际电器电子工程师协会)高 级成员,中国安防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办学位评审专家,国家、湖北省、浙江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上海特区科技顾问专家,湖北省科技 进步奖评审专家,湖北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武汉市政府经济技术顾问专家,湖北省暨武汉计算机学会软件专委主任,华中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兼职教授。曾 多次当选为IEEE ICDE (国际数据工程会议,世界三大顶级IT会议之一)、ISFST等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分组主席,大会主席。作为我国最早的软件工作者之一,从事计算机科学及应用研究和教学工作30多年。1982-85年在美国University of Maryland 和 SST公司、ISSI公司进修,后正式聘为研究职员,从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软件开发工程工作。80年代中期在国内率先开始现代(非传统)数据库的研究开发,为其奠定了基础。1993-94年再次去美国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MIT作高访学者,进行主动、实时、内存数据库及其集成技术的研究,被我驻美使馆评价为“取得突出成果”。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非传统)数据库理论与技术及其系统实现;嵌入式、移动、实时计算;实时数据集成管理与开发环境;软件方法学与工程技术;现代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等。先后指导博士后、博士30余人,硕士200余名。主持省部级以上各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被SCI、EI索引等收录80多篇,被他人直接正式引用100多次;出版《现代数据库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特种数据库技术》(合著,科学出版社)等专著与教材6部。获国家(教育部提名)自然科学二等奖、部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8项;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2次;梁亮胜科技贡献二等奖,优秀论文一、二等奖,优秀教材一、二等奖等10多项;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三育人”奖等各种奖20余次。 文远保,男 ,教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1970年开始在本校计算机系从事计算机教学和科研工作,1978年晋升为讲师,1983年去美国进修学习、1989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曾任计算机及应用教研室副主任,校计算中心副主任,ASIC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仿真机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有:计算机系统结构、VLSI/ASIC设计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及软件开发、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及信息系统等。长期从事本科生、研究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ASIC设计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应用及实现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完成的纵、横向项目包括863 CIMS 工程以及大型横向等科研项目20多项,多数为软件研究开发项目。在国内外权威和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指导硕士研究生50多人。 吴涛,男,博士,副教授,1972年出生,软件科学与工程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件开发与质量保证、软件复用与产品化、软件病毒、三维造型技术等,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2005年赴新加坡主持软件外包项目开发;2006年参与863项目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车间动态调度理论与方法研究;2007年赴爱尔兰参加面向工业化的教育进修;2008年主持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03-2008年主持开发微软亚洲研究院资助项目2项,国防项目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率队获首届“花旗杯” 科技应用大赛全国一等奖,首届微软“创新杯” 大赛全国三等奖,2008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高建生,男,副教授,工学硕士,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几十年来一直工作在华中科技大学,一 直从事对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工作,从而积累了计算机设计原理、计算机系统的合成等方面的知识,设计出了简易计算机系统,该系统有自己设计 的指令集,系统具有自动执行程序的功能。教学环节中获得教书育人先进教师奖,也曾多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研究中先后参编《计算机组成原理》教 材,主编《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材,主编《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材。科研中获得省科学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存储系统的研究。 陈长清,男,工学博士,副教授,1969年7月出生。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先后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7—1999/8在湖北省农业银行科技处工作,从事金融软件开发与维护,通讯系统的设计与维护。从2003年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工作,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3年在英国Reading大学进修,2009年在IBM美国硅谷实验室进修。近年来在国际和国内的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数篇分别被SCI、EI和ISTP索引。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以及企业应用多项。获教育部-IBM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各一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一项。现主要致力于数据库及软件工程相关领域技术的研究。 任宏萍,女,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0年毕业于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及应用专业。1986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软件助教进修班。2006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 MS in Communication Software & Networks。1980年毕业后留校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作。1987年晋升为讲师,1994年被聘为副教授。1997年去新加坡学习、工作。2007年返校。多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对象技术和基于网络的软件研究与开发。完成和主持完成多个纵、横向科研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其中包括863项目。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若干篇,合编著并出版教材3部。主讲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UML及建模技术,数字逻辑、计算机网络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并指导研究生若干名。多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在新加坡工作期间,多次获的Singapore Public Sector WITs Conventions和TEMASEK理工学院授予的软件研究与开发创新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对象技术, 基于WEB技术的软件研究与开发,虚拟现实技术,网络信息安全。 陆永忠,男,博士,副教授。2001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作博士后研究。2009年至201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做合作课题研究。曾经参与并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软件工程、软计算及网络式软件开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表了70多 篇学术论文。目前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网络式软件开发及软件工程等课程,并在本课题组研究生范围内设置了专业特色培养计划,增设了人工神经网络与微粒群优 化、软计算及软件工程前沿新技术发展等新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更好地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世界。 黄立群,男,博士,副教授,1969年10月出生。9至7华中理工大学电力系电磁测量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9至5华中理工大学自控系系统工程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9至12,华中理工大学电信息系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4年在武汉市东胡开发区管委会工作,2002年作为武汉市政府驻美国友好城市匹兹堡市代表,赴美国工作。2004年2月至今华中科技大学任教。1996获得ORACLE联合大学国际认证证书;5至6由国家外国专家局选派赴以色列参加国际企业管理交流,获国际认证证书。主持研究项目5项,参加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和九五攻关项目各一项,参加其他科研项目12项。在《通信学报》、《电子学报》、《电子科学学刊》、《华中理工大学学报》、《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等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十篇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移动计算、决策支持系统、嵌入式系统的研究。 卢力,男,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1964年5月出生。1982年9月~1986年6月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1993年9月~1997年6月就读于原华中理工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2年9月~2006年12月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图像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1997年晋升现职。主持和参加过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其中包括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防预研基金项目“超分辨率卫星图像处理技术研究”(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性能计算中的快速算法及其应用研究”(1-12)等,目前在研项目是 “星上遥感图像智能信息处理与实时实现技术方案”(2006年国防科工委民用航天计划资助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二十余篇;编写网络视频教材一部。曾两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主要研究方向是高性能数值计算、图像信号处理、网络信息安全等。 邱德红,男,博士,副教授,1971年生。1993年在华中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在华中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获硕士学位;1998年在华中理工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获博士学位;2001年在香港理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01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2003-2004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做研究。主要从事机器学习理论及其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图像处理、软件工程等研究,主持和参与过国家自然基金、863项目和香港RGC基金项目和湖北省教学改革项目。在IEEE Transaction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和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共30余篇,其中5篇被SCI收录,10篇被EI收录,1篇被ISTP收录,多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宣读。 方少红,女,博士,副教授,1968年8月出生。1989年武汉大学科技情报专业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97年原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至今在职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研究生。2000年被评为副研究馆员,2005年被评为副教授。持有DIALOG信息检索咨询员、IBM AIX系统管理员以及IBM DB2系统管理员等资格认证。2005至2007年主持并完成2项国家863计划子项目,现负责在研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和1项国家709计划子项目、参加在研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5篇,参编出版教材3本。2006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二等奖,2007年获武警部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图形图像处理、媒体信息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 薛志东,男,博士,副教授,1973年4月生。1997年7月于原华中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分析与集成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9月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研究工作。在图像处理及生物信息学领域发表论文10余篇,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博士后基金等的项目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研发兴趣包括游戏及动画制作技术、图像及模式识别、生物信息学、Java软件开发等。 武剑洁,女,博士,副教授。1993年至1997年,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1997年至2004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中心,获硕士和博士学位。同期在武汉天喻软件有限责任公司从事三维产品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工作。2004年至今,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任教。现为中国光学学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出版教材《软件测试技术基础》。在ICESS2008、CISP2008、PA2007、《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计算机工程》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有多篇文章被EI和ISTP收录。主持和参与横纵向科研与教学项目多项。参与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产品设计CAD软件”、香港工业技术发展署资助项目“计算机辅助三维服装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移动传感器的主动式闭环测量规划理论与方法”等。参与湖北省精品课程、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教育部特色专业等多项教学改革项目。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图形图像处理、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等。 李自力,男,博士,副教授,1965年5月生。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数码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画学会会员。2002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博士毕业,方向为多媒体信息处理,博士学位论文《虚拟现实中基于图形与图象的建模与绘制(G&IBMR)的研究》荣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中船重工集团第709所分站作博士后研究,博士后研究报告《虚拟海战场环境的建模与绘制及计算机生成兵力(CGF)的研究》。1995年1月——2002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任教,同时在电信系所办的东湖高新企业武汉鸿象信息技术公司从事三维动画制作及研究,武汉鸿象信息技术公司创于1991年,是湖北省最早从事三维动画制作及三维图形研究的公司。2009年9月 调入软件学院数字艺术系工作。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重点科技发展项目及横向协作项目多项,内容涉及图像理与识别、虚拟现实与视景仿真。这些 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光子的超导理论及验证”、“海底地形探测成像新技术研究”、湖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建筑设计方案计算机三维动画辅助评 审系统”(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主持了横向协作项目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总公司“三峡工程多媒体演示系统”、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三峡工程截流视景仿真”、中船重工709所“HZC对抗视景仿真软件模块研制”。已在“Chi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通信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系统仿真学报”、“华中理工大学学报”、SPIE等刊物或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被EI、SCI、STP收录十几篇。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形与虚拟现实、多媒体信息处理、动漫与3D游戏技术、影视动画艺术。联系方式E-mail:lizili_。 刘小峰,男,博士,副教授,1974年8月出生。1993年至1997年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7年至2000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至2005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先后参与和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防预研纵向课题研究,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在权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EI收录6篇,SCI收录2篇。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存储和信息检索、Web信息抽取、分布式系统、图像检索等。 万琳,女,博士,副教授,1975年1月出生。1997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之后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应用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在任教期间曾讲授计算机图形学、C程序设计等多门课程。2000年“计算机图形学CAI”项目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2002学年度校教学质量二等奖;2002-2003学年度校教学质量二等奖;2004年“基于网络的自主型硬件虚拟实验环境构建”项目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教改项目“互动性数字逻辑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校工作期间,主持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863和国防预研纵向课题研究项目10余项。主持的项目包括Mobile SVG在嵌入式设备上的浏览软件、计算机网络系统诊断软件等多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项目“清江流域水电综合信息集成系统”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SVG图形编辑软件、NAM(非对称逆布局)图像表示和处理软件、计算机故障诊断软件等3项软件著作权。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图像,在权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 胡雯蔷,女,博士,副教授。1993年至2000年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至2005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信息所,获博士学位。博士其间曾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73等多项横纵向项目。目前主持863康复机器人虚拟仿真课题及虚拟现实方向横向项目。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中国机械工程》、P ICMA等国内外权威和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SCI、EI收录近10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康复机器人虚拟仿真、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 裴小兵,男,博士,副教授。1997年至2000年在深圳市邮电局工作,主要从事软件的研发与管理工作,负责开发了多个软件系统。2000年至2003年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从事光网络系列产品的软件研究与开发工作,期间分别参与了TMN的研究与开发、MSTP系列产品的相关规划以及起草MSTP内嵌RPR技术规范等国标工作。2003年至2006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期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等期刊和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Data Engineering and Automated Learning等会议上发表十多篇论文。现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数据挖掘,软件工程,信息网络及网络安全。 区士颀,男,博士。1990年至1994年就读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94至1997年在武汉煤炭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1997至2000年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获硕士学位;2000年至2005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工业装备与自动化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在煤炭设计院工作期间完成了多项规划和设计任务。攻读硕士期间在开目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软件开发工作,研究内容为MIS系统中的车间派工调度软件模块。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为目前计算机图形学的前沿技术——任意拓扑曲面的多分辨率建模技术。在《The Visual Computer》、《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等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与可视化、,虚拟现实、动画技术、智能CAD、软件工程等。 苏曙光,男,博士,湖南临湘人,1975年7月出生,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航天科工集团目标与环境光电特性国防重点实验室技术顾问。9~7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电子系获工学学士学位;7~6工作于长虹电子集团;9~5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硕博连读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近5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2篇,且多数被EI或ISTP全文收录。参与国家863科研两项,国防重点预研项目一项,主持和重要参与的横向项目主要有遥感高光谱图像处理系统、战场红外视景仿真系统、基于网络协作的战场动态场景模拟与虚拟测试平台、星上图像无损压缩系统等。目前研究方向和兴趣:(1)多媒体通信和视频编码(2)操作系统和中间件(3)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嵌入式系统。 曹华,男,博士。1992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自控系,获学士学位;先后供职于深圳先科激光、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从事自动化设备设计、可编程控制器软件开发、光网络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2001年~2006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主持参与的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师职称申报管理系统、湖北应城盐业集团财务软件、GIS水务管理系统、远程IP Camera系统、硬盘视频监控系统、PCI视频切换矩阵卡、PCI报警卡,某国防视频网络加密系统预研课题等大中型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会议)发表论文10篇,其中 3篇被EI检索。现在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图像视频的嵌入式系统应用,多媒体信息安全,计算机视觉。 吕泽华,男,博士,1976年12月出生。1994年至1998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至2007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09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自控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国内权威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国家973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模糊计算、近似推理、数据挖掘等。

  • 索引序列
  • 系统仿真学报编委终审
  • 系统仿真学报审稿
  • 系统仿真学报主编审定
  • 系统仿真学报审稿费
  • 系统仿真学报编辑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