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首部记载昆曲的历史文献是

首部记载昆曲的历史文献是

发布时间:

首部记载昆曲的历史文献是

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央视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很不错,如果楼主刚刚接触昆曲,强烈推荐楼主去看看。

昆曲在我国元代末年,明代初年,即公元十三世纪末就已流行在江苏省昆山县一带,后来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年)昆山曲音乐家魏良辅等人,在总结南北曲传统基础上,吸收了南戏诸声腔的特点和长处,创造出一种细腻轻柔的腔调,称为“水磨腔”,在伴奏方面除了弦索之外,又加上了笙、箫、管、笛等乐器,这比当时流行的其他声腔有很大的进步,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就流传开来,后来人称昆山腔,也叫昆曲。  五百年来,经过无数剧作家、音乐家、演员和人民群众的不断丰富加工,昆曲成为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很多剧种至今还保留演出昆曲剧目,成为多种古典艺术高度综合的代表剧种。 昆曲特点:  主要表现在剧本、音乐、表演三个方面:  l、剧本:昆曲剧本采用了宋、元时代的杂剧传奇的结构方式,每出大戏分很多折子,每折戏自成单元,都有一个贯串在总的情节上相对完整的小段情节,它的许多单折戏可以独立演出。  在文学语言上,它继承了古代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的优点和长处,采用了长短句的方法,使每句参差错落、疏密相间,把汉语的音乐性发挥得非常充分,通过字调、韵律、句法结构,产生一种刚柔、长短轻重和谐的艺术效果,京剧则采用七言诗歌发展而来的七字句、十字句,每句唱的字数都是固定的。2、音乐:中国的戏曲音乐大致分成两种结构形式,即曲牌体和板腔体。昆曲音乐呈曲牌体结构形式,有一千多个曲牌,昆曲的每出戏就是演唱其中的北曲、南曲或南北曲全套的曲子,它的唱腔婉转细腻、吐字讲究,有四声、尖团之分,而京剧音乐是板腔体结构,它分为西皮二簧等几个板式。昆曲唱腔没有过门。一支曲子一直唱到底,而且音域非常宽,如女声要真假声结合,难度非常大,京剧则每句都有过门,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子,而京剧主要是京胡。  3、表演:昆曲由于它的剧本和音乐的特点,使之舞蹈化、程式化的动作非常高,昆曲最大特点是载歌载舞,由于昆曲文词非常典雅,所以在每句唱段中经常用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或者用动作来辅助对文词的解释,昆曲的舞蹈动作经过意象、变形和装饰性的各种手法使动作非常优美。连绵不断,但难度也非常大,必须经过刻苦的训练,才能一边演唱、一边舞蹈,

昆曲(Kun 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首部记载昆腔昆曲的历史文献是

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昆曲(原应为“昆”),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到万历末年,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据学者研究称,“昆曲所代表的美学趣味虽然明显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却并不属于一时一地,它凝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创 造。正是由于它是文人雅趣的典范,才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有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它在美学上的内在的一致性。”

是的牡丹亭是最著名的已经在海内外进行演出而且有外文版

央视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很不错,如果楼主刚刚接触昆曲,强烈推荐楼主去看看。

有文献记载的历史

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考古学家从安阳的小屯村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说明殷商时代文字已经得到充分广泛的应用,发展得也比较成熟;汉字的结构在甲骨文中已经基本形成。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使后人对商朝的了解更为详细可靠。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4672字,学者认识的已有1072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扩展资料: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1928年殷墟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殷墟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中所记载的资料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殷墟是中国至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甲骨窖穴等构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殷墟

笼统地说成是上下五千年其实是不科学的,应该从有文字记载的夏朝算起,即从约为公元前2070年开始算,也就是说中华文明有4000多年历史了。

文字拥有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是商朝。商朝时期的甲骨文,是我国最早载入史册的“文字”,在商之前的夏朝, 出现的,用于信息交换的笔画只能称之为符号,因不能广为流通,不具备文字的特征。文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又称为“契文”。是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祭祀,而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篆刻的文字。是东亚地区最早的成体系商代文字的载体。甲骨文最早被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被当地人称作"龙骨"作为药材磨成粉末食用,后来被晚清官员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是中华文化载体,甲骨文的出土为我们研究殷商文化,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它有效地反映了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会风貌,上至王室,下至百姓,详细的记录了有关的经济政治材料,为我们再现了殷商时期的风貌,极具研究价值。古文和金文的出土,为我们揭示了一段历史。夏朝末年开始向奴隶制过渡,商的祖先因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在灭夏之后就以"商"作为国号定都商丘。商朝国都频繁迁徙,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分别是先商,早商和晚商。末代君主在牧野之战中被周武王击败,而后灭亡。商朝历史主要发育在黄河沿岸,商朝是一个喜欢经商和善于创新的民族,文字青铜器等就是他们与时俱进的表现,十分客观的向我们再现了中华古代先民的智慧。根据文字记载,汤潮等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发展速度较快,青铜器的演练也十分的成熟。这一切都是通过文字记载再现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代开始的。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扩展资料:发展历程: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王共约273年,经历8世12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也应有早晚先后之分。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说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甲骨文

关于历史最早的文献记载是

中国最早的史书是《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为伪书。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尚书》约成书于3000年前的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而不少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 《尚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传说中的尧虞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历史约1500多年。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很可能是史官。《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的 反映了 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难读懂。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从唐代以来,人们把《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混编在一起后来经过明、清两代的一些学者考证、辨析,确认相传由汉代孔安国传下来的二十五篇《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写的《尚书传》是伪造的因此被称为《伪古文尚书》和《尚书伪孔传》。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已成为定论。 现存二十八篇《今文尚书》传说是秦、汉之际的博士伏生传下来的,用当时的文字写成,所以叫做《今文尚书》(《古文尚》用古代文字写成)。其中《虞夏书》四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我们选录的是《今文尚书》,不包括书《古文尚书》。原文主要依据清代阮元校订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广泛参考了研究《尚书》的各种专著。

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出自洛阳

《尚书》。《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故又称《书经》。包括夏、商、周三代的重要历史文献,以及追述原始社会末期事迹的著作。

我觉得是,,,,,,,,,,,,,,《春秋》

贵州见于文献记载的历史

贵州是我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若干万年前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 创造了贵州的远古文化。春秋以前,贵州为荆州西南裔,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夜郎国大部分疆域在今贵州境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在夜郎地区修筑"五尺道",并在部分地方设郡县、置官吏。西汉王朝建立后,汉武帝在夜郎地区继续推行郡县制,同时开辟了从四川南部经贵州西部平夷(今毕节)至江(北盘江)、南到番禺(今广州)的通道。公元前25年,夜郎国灭,郡县制在夜郎地区最后确立。东汉以后,中央政权对边远地区较长时期实行羁縻与郡县并行的政策。唐代,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为15道),道下领州。唐在今贵州地区推行经制州与羁縻州并行的制度。乌江以北地区多属经制州,由朝廷派遣官吏治理,直接控制户籍、田亩;乌江以南有数十个羁縻州,由各地土著首领统治。宋代,大行政区称路,路下设府、州、军、监、县等建置。今贵州地域分别隶于荆湖北路、潼川路、广南西路、剑南西路、剑南东路等。宋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安抚地方土著首领,羁縻州地区有所扩大,乌江以北的思州、播州等相继改为羁縻州。"贵州"名称始于宋代。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归顺,土语" 矩"与"贵"同音,朝廷敕书称"惟尔贵州,远在要荒","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朝廷为奉宁军承宣使知思州军事土著首领田佑恭加授贵州防御使衔, "贵州"才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但当时的"贵州"仅限于今贵阳一带。 元代,在今贵州地区遍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唐宋以来羁縻政策的一种变形。所谓"土司 ",是指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宣慰使"等官职。当时,在今贵州地区有大小土司300余个,大者称为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小者称为长官司,分散的若干部落和村寨则联合成为蛮夷长官司。 明代,贵州行省建立,这是贵州发展史上一件大事。(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贵州都指挥使司,管理军事,在贵州历史上首次建立了省一级的军事机构。(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 13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贵州"的地域范围也相应扩大。 清代,公元1726年至1731年在贵州实行"改土归流"。所谓"改土归流",就是将土司统治地区改为流官统治。"改土归流"以后,清朝廷对贵州的行政区划和行政建置采取了较大的调整措施:一是在全省普遍推行府、厅、州、县的行政建置,官吏由朝廷委派,同时在基层遍行乡、保、甲的基层政权制度。二是于公元1727年(雍正五年)将四川统属的遵义府及其所 属各县改隶贵州,同时,将毕节以北的永宁全境划归四川,将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置永丰州(后改为贞丰),与广西的荔波、湖南的平溪、天柱一并划归贵州管辖。至此,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 民国时期。1913年,贵州地方政区进行了一次调整,以前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至1930年全省有县81个,县以下划分为区、乡(镇)。1930年4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入贵州,并在部分地区建立革命政权。1934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即红二军团)进入黔东,建立黔东特区,7月成立了特区委员会,在沿河、德江、印江、松桃等县建立了县、区、乡革命委员会。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入遵义城,在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遵 义会议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1935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 军进入贵州,1936年2月在大定建立了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后迁毕节县城),以后还在毕节、大定、黔西等地建立了县、区、乡人民政权。1935年,国民政府改组贵州省政府以后,建立了一套行政机构,省下设若干督察区,1937年 置6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分管各县。1941年置贵阳市,并在花溪镇置贵筑县。至1948年,全省 设1个直辖区,6个行政督察区,78个县(市),乡镇1397个,保29万个,甲84万个。

建议百度百科贵州就晓得啦

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废思州宣慰司与思南宣慰司,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司管辖。明末,贵州布政司领贵州宣慰司及贵阳、安顺、平越3军民府并都匀、黎平、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7府。

  • 索引序列
  • 首部记载昆曲的历史文献是
  • 首部记载昆腔昆曲的历史文献是
  • 有文献记载的历史
  • 关于历史最早的文献记载是
  • 贵州见于文献记载的历史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