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历史文献是怎么记载关于布的产生

历史文献是怎么记载关于布的产生

发布时间:

历史文献是怎么记载关于布的产生

“中国剪布第一人”老领导的夸奖,更加激励了郭美玲,她要更好地传承和挖掘民间艺术。郭美玲又开始琢磨已经“销声仍留迹”的民间艺术“剪布”。 “剪缣帛(古代一种质地细薄的丝织品)”由于面料较昂贵,在汉代逐渐被剪纸所取代,但纸的缺陷在于不易收藏。2004年后半年,郭美玲试探性地将剪纸技法应用到各种布料中,进行剪布艺术的挖掘。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她将麻、棉、绸缎,经过洗、染、浆、平、熨一系列处理后,剪人物、花草、飞禽、走兽。 剪布一次只能剪两幅,只剪几下,剪子“钝”得就走不动了,郭美玲的手磨出了茧,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剪刀的翻飞下,一幅幅独特的剪布作品出现在人们眼前,“用一块块布拼接而成的两朵娇艳的牡丹上,一对小鸟欲落未落,我为它们取名《富贵情侣》”。这幅作品在中国民间艺术高层论坛上“一举成名”,让郭美玲从人民大会堂捧回了银奖,她本人也因此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剪布第一人”。她的论文《话说剪布》同时入选《中国民间艺术》文献,并被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评为三等奖。 布的分类:无纺布,非织造布, 布 ―― 古代货币名称,又称刀布。 《管子·国蓄》:“先王为其途之远,其至之难,故托用於其重: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 《荀子·荣辱》:“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馀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 杨倞注:“刀布,皆钱也。刀取其利,布取其广。” 《史记·平准书论》:“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司马贞 索隐:“布者,言货流布,故《周礼》有二夫之布。 《食货志》货布首长八分,足支八分。刀者,钱也。《食货志》有契刀、错刀,形如刀,长二寸,直五千。以其形如刀,故曰刀,以其利於人也。” 晋左思《魏都赋》:“质剂平而交易,刀布贸而无筭。” “布”在壮语里是人的意思。“布土”译成汉语就是“土人”,即本地人或土生土长的人。布土是与客人、外来人相对而言的。壮族的自称有:“布土”或“濮土”、“布侬”、“布曼”、“布崬”、“布衣”、“布陇”等等。(参考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自古以来,人们用来织布的,通常只有两种原料:一种是植物纤维,就是棉花和苎麻等,它们可以织成各种棉布和织物;另一种是动物纤维,那就是蚕丝和毛等,可以组成美丽的丝绸和呢绒。可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增加了人造纤维等新的品种,特别是近年来增加了一种新的纺织原料,它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而是毫无生命力的矿物,也就是最普通的石头。布是嫘祖创造的。 用石头制成玻璃纤维,再织成布,叫玻璃布。由于它具有耐高温、耐潮湿、耐腐蚀等许多特性,因此它越来越多地在电气、化工、航空、冶金、橡胶、机械、建筑、轻工业等部门,代替原来所用的棉布和绸缎呢绒。 坚硬的石头为什么也能像棉花那样用来织布呢?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知道,用棉花织布是先将棉花的纤维纺成纱,然后经纬交叉,织成了布。 我们已经知道了石头制玻璃的过程。石头织布也可以说是石头制玻璃的发展呢!因为石头织布首先是将砂岩和石灰石等轧碎,放到窑炉里,再加进纯碱等原料,用高温把它们熔化成液体,然后把它拉成玻璃纤维,再纺纱织成布。 玻璃是很坚硬而又很脆弱的东西,可是它拉成丝后,它却变得很坚韧的了。玻璃丝越细,它的挠度和拉力就越大,在现代科学技术中,不但用玻璃丝织成玻璃布,还用玻璃丝来增强玻璃制品和塑料制品的牢度,就像在混凝土里放入钢筋一样。玻璃纤维,今天已应用到最新的通信技术--光通信上面去了。有一种叫做"玻璃纤维管镜",是用上千根玻璃纤维制成的管子,每根纤维直径只有千分之一毫米,能反射光线,使它沿着管子通过。把它装在照相机上,可以拐弯照相。编辑本段古法染布 中国古法染布中的“三缬”,即绞缬(扎染)、蜡缬(蜡染)、夹缬延续至今,用这三种方法染出的手工布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云南绞缬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了绞缬染布法,大理人称其为疙瘩花布或疙瘩花。染色前需把布折叠捆扎,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由于色浆用板蓝根等植物制成,因此对皮肤没有任何伤害。 目前,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走在大理的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到色彩艳丽的各种扎染装饰品,以及服装、鞋帽等制品,给风景如画的高原小城增添了几分美丽的色彩。 ¤贵州蜡缬 蜡缬始于汉代,盛于唐代。这种染布法需要先用液状蜡将图案绘制在布上,再经染色后除去蜡质而成。 蜡缬的防染剂是黄蜡(即蜂蜡),它是蜜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不溶于水,但加温后可以融化。所用的染料是贵州盛产的蓝草,把蓝草叶放在坑里发酵便成为蓝靛,就可以用来染色了。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保留了传统的蜡缬工艺,而且成为少数民族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黄平、重安江一带和丹寨县的苗族妇女,她们的衣服、伞套、枕巾等都是蜡染制成;安顺、普定一带的苗族妇女则把蜡染花纹装饰在衣袖、衣襟等处,她们背孩子的蜡染背带,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成为明快艳丽的多色蜡染。 ¤苍南夹缬 夹缬布的颜色和图案是用雕版夹印出来的:将布固定在两块镂空版之间,在镂空处注入色浆,解开镂空版后花纹就出现在布上了。 与扎染、蜡染相比,夹缬的工艺更加复杂,因此经历唐朝短暂的繁荣后,到了宋代,这种印染工艺就逐渐消失了,直到人们在浙江苍南再次发现这种被称为“活化石”的染布方式。 苍南宜山镇八岱村盛产夹缬布。唐代宫廷用丝、绢、锦为主,苍南夹缬虽不能与精美的唐代宫廷夹缬相比,但在印染工艺上仍保留传统夹缬印染的特色。早年,浙南地区将夹缬布作为嫁女娶媳的必备品。目前,苍南的几位夹缬传承人都已年过半百,传统的染布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无纺布

几千年前,文字发明之初,没有纸写字记事,就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后来把文字铸在青铜器上。再以后,人们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称为竹简、木简,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笨重的书。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可以在帛上写字了。但是帛的价钱太贵,不能普及。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懂得了用麻来造纸。但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到了大约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蔡伦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铺平晒千,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价格便宜,又便于使用。蔡伦的造纸方法流传下来,并且传到国外。

在传统社会中 布匹是相当于钱 你用布匹或者锦缎可以直接买东西的。汉武帝的时候 经常赏给东方朔 锦缎 他就经常用锦缎娶老婆。所以在战国时期 锦缎很少 布就可以用在货币交易了。在民国的时候还经常有人 用东西换东西。

历史文献是怎样记载关于布的产生

反正在宋代已经有了

“中国剪布第一人”老领导的夸奖,更加激励了郭美玲,她要更好地传承和挖掘民间艺术。郭美玲又开始琢磨已经“销声仍留迹”的民间艺术“剪布”。 “剪缣帛(古代一种质地细薄的丝织品)”由于面料较昂贵,在汉代逐渐被剪纸所取代,但纸的缺陷在于不易收藏。2004年后半年,郭美玲试探性地将剪纸技法应用到各种布料中,进行剪布艺术的挖掘。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她将麻、棉、绸缎,经过洗、染、浆、平、熨一系列处理后,剪人物、花草、飞禽、走兽。 剪布一次只能剪两幅,只剪几下,剪子“钝”得就走不动了,郭美玲的手磨出了茧,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剪刀的翻飞下,一幅幅独特的剪布作品出现在人们眼前,“用一块块布拼接而成的两朵娇艳的牡丹上,一对小鸟欲落未落,我为它们取名《富贵情侣》”。这幅作品在中国民间艺术高层论坛上“一举成名”,让郭美玲从人民大会堂捧回了银奖,她本人也因此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剪布第一人”。她的论文《话说剪布》同时入选《中国民间艺术》文献,并被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评为三等奖。 布的分类:无纺布,非织造布, 布 ―― 古代货币名称,又称刀布。 《管子·国蓄》:“先王为其途之远,其至之难,故托用於其重: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 《荀子·荣辱》:“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馀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 杨倞注:“刀布,皆钱也。刀取其利,布取其广。” 《史记·平准书论》:“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司马贞 索隐:“布者,言货流布,故《周礼》有二夫之布。 《食货志》货布首长八分,足支八分。刀者,钱也。《食货志》有契刀、错刀,形如刀,长二寸,直五千。以其形如刀,故曰刀,以其利於人也。” 晋左思《魏都赋》:“质剂平而交易,刀布贸而无筭。” “布”在壮语里是人的意思。“布土”译成汉语就是“土人”,即本地人或土生土长的人。布土是与客人、外来人相对而言的。壮族的自称有:“布土”或“濮土”、“布侬”、“布曼”、“布崬”、“布衣”、“布陇”等等。(参考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自古以来,人们用来织布的,通常只有两种原料:一种是植物纤维,就是棉花和苎麻等,它们可以织成各种棉布和织物;另一种是动物纤维,那就是蚕丝和毛等,可以组成美丽的丝绸和呢绒。可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增加了人造纤维等新的品种,特别是近年来增加了一种新的纺织原料,它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而是毫无生命力的矿物,也就是最普通的石头。布是嫘祖创造的。 用石头制成玻璃纤维,再织成布,叫玻璃布。由于它具有耐高温、耐潮湿、耐腐蚀等许多特性,因此它越来越多地在电气、化工、航空、冶金、橡胶、机械、建筑、轻工业等部门,代替原来所用的棉布和绸缎呢绒。 坚硬的石头为什么也能像棉花那样用来织布呢?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知道,用棉花织布是先将棉花的纤维纺成纱,然后经纬交叉,织成了布。 我们已经知道了石头制玻璃的过程。石头织布也可以说是石头制玻璃的发展呢!因为石头织布首先是将砂岩和石灰石等轧碎,放到窑炉里,再加进纯碱等原料,用高温把它们熔化成液体,然后把它拉成玻璃纤维,再纺纱织成布。 玻璃是很坚硬而又很脆弱的东西,可是它拉成丝后,它却变得很坚韧的了。玻璃丝越细,它的挠度和拉力就越大,在现代科学技术中,不但用玻璃丝织成玻璃布,还用玻璃丝来增强玻璃制品和塑料制品的牢度,就像在混凝土里放入钢筋一样。玻璃纤维,今天已应用到最新的通信技术--光通信上面去了。有一种叫做"玻璃纤维管镜",是用上千根玻璃纤维制成的管子,每根纤维直径只有千分之一毫米,能反射光线,使它沿着管子通过。把它装在照相机上,可以拐弯照相。编辑本段古法染布 中国古法染布中的“三缬”,即绞缬(扎染)、蜡缬(蜡染)、夹缬延续至今,用这三种方法染出的手工布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云南绞缬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了绞缬染布法,大理人称其为疙瘩花布或疙瘩花。染色前需把布折叠捆扎,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由于色浆用板蓝根等植物制成,因此对皮肤没有任何伤害。 目前,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走在大理的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到色彩艳丽的各种扎染装饰品,以及服装、鞋帽等制品,给风景如画的高原小城增添了几分美丽的色彩。 ¤贵州蜡缬 蜡缬始于汉代,盛于唐代。这种染布法需要先用液状蜡将图案绘制在布上,再经染色后除去蜡质而成。 蜡缬的防染剂是黄蜡(即蜂蜡),它是蜜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不溶于水,但加温后可以融化。所用的染料是贵州盛产的蓝草,把蓝草叶放在坑里发酵便成为蓝靛,就可以用来染色了。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保留了传统的蜡缬工艺,而且成为少数民族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黄平、重安江一带和丹寨县的苗族妇女,她们的衣服、伞套、枕巾等都是蜡染制成;安顺、普定一带的苗族妇女则把蜡染花纹装饰在衣袖、衣襟等处,她们背孩子的蜡染背带,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成为明快艳丽的多色蜡染。 ¤苍南夹缬 夹缬布的颜色和图案是用雕版夹印出来的:将布固定在两块镂空版之间,在镂空处注入色浆,解开镂空版后花纹就出现在布上了。 与扎染、蜡染相比,夹缬的工艺更加复杂,因此经历唐朝短暂的繁荣后,到了宋代,这种印染工艺就逐渐消失了,直到人们在浙江苍南再次发现这种被称为“活化石”的染布方式。 苍南宜山镇八岱村盛产夹缬布。唐代宫廷用丝、绢、锦为主,苍南夹缬虽不能与精美的唐代宫廷夹缬相比,但在印染工艺上仍保留传统夹缬印染的特色。早年,浙南地区将夹缬布作为嫁女娶媳的必备品。目前,苍南的几位夹缬传承人都已年过半百,传统的染布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无纺布

关于历史最早的文献记载是

中国最早的史书是《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为伪书。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尚书》约成书于3000年前的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而不少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 《尚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传说中的尧虞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历史约1500多年。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很可能是史官。《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的 反映了 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难读懂。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从唐代以来,人们把《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混编在一起后来经过明、清两代的一些学者考证、辨析,确认相传由汉代孔安国传下来的二十五篇《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写的《尚书传》是伪造的因此被称为《伪古文尚书》和《尚书伪孔传》。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已成为定论。 现存二十八篇《今文尚书》传说是秦、汉之际的博士伏生传下来的,用当时的文字写成,所以叫做《今文尚书》(《古文尚》用古代文字写成)。其中《虞夏书》四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我们选录的是《今文尚书》,不包括书《古文尚书》。原文主要依据清代阮元校订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广泛参考了研究《尚书》的各种专著。

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出自洛阳

《尚书》。《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故又称《书经》。包括夏、商、周三代的重要历史文献,以及追述原始社会末期事迹的著作。

我觉得是,,,,,,,,,,,,,,《春秋》

贵州见于文献记载的历史

贵州是我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若干万年前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 创造了贵州的远古文化。春秋以前,贵州为荆州西南裔,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夜郎国大部分疆域在今贵州境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在夜郎地区修筑"五尺道",并在部分地方设郡县、置官吏。西汉王朝建立后,汉武帝在夜郎地区继续推行郡县制,同时开辟了从四川南部经贵州西部平夷(今毕节)至江(北盘江)、南到番禺(今广州)的通道。公元前25年,夜郎国灭,郡县制在夜郎地区最后确立。东汉以后,中央政权对边远地区较长时期实行羁縻与郡县并行的政策。唐代,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为15道),道下领州。唐在今贵州地区推行经制州与羁縻州并行的制度。乌江以北地区多属经制州,由朝廷派遣官吏治理,直接控制户籍、田亩;乌江以南有数十个羁縻州,由各地土著首领统治。宋代,大行政区称路,路下设府、州、军、监、县等建置。今贵州地域分别隶于荆湖北路、潼川路、广南西路、剑南西路、剑南东路等。宋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安抚地方土著首领,羁縻州地区有所扩大,乌江以北的思州、播州等相继改为羁縻州。"贵州"名称始于宋代。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归顺,土语" 矩"与"贵"同音,朝廷敕书称"惟尔贵州,远在要荒","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朝廷为奉宁军承宣使知思州军事土著首领田佑恭加授贵州防御使衔, "贵州"才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但当时的"贵州"仅限于今贵阳一带。 元代,在今贵州地区遍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唐宋以来羁縻政策的一种变形。所谓"土司 ",是指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宣慰使"等官职。当时,在今贵州地区有大小土司300余个,大者称为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小者称为长官司,分散的若干部落和村寨则联合成为蛮夷长官司。 明代,贵州行省建立,这是贵州发展史上一件大事。(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贵州都指挥使司,管理军事,在贵州历史上首次建立了省一级的军事机构。(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 13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贵州"的地域范围也相应扩大。 清代,公元1726年至1731年在贵州实行"改土归流"。所谓"改土归流",就是将土司统治地区改为流官统治。"改土归流"以后,清朝廷对贵州的行政区划和行政建置采取了较大的调整措施:一是在全省普遍推行府、厅、州、县的行政建置,官吏由朝廷委派,同时在基层遍行乡、保、甲的基层政权制度。二是于公元1727年(雍正五年)将四川统属的遵义府及其所 属各县改隶贵州,同时,将毕节以北的永宁全境划归四川,将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置永丰州(后改为贞丰),与广西的荔波、湖南的平溪、天柱一并划归贵州管辖。至此,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 民国时期。1913年,贵州地方政区进行了一次调整,以前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至1930年全省有县81个,县以下划分为区、乡(镇)。1930年4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入贵州,并在部分地区建立革命政权。1934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即红二军团)进入黔东,建立黔东特区,7月成立了特区委员会,在沿河、德江、印江、松桃等县建立了县、区、乡革命委员会。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入遵义城,在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遵 义会议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1935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 军进入贵州,1936年2月在大定建立了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后迁毕节县城),以后还在毕节、大定、黔西等地建立了县、区、乡人民政权。1935年,国民政府改组贵州省政府以后,建立了一套行政机构,省下设若干督察区,1937年 置6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分管各县。1941年置贵阳市,并在花溪镇置贵筑县。至1948年,全省 设1个直辖区,6个行政督察区,78个县(市),乡镇1397个,保29万个,甲84万个。

建议百度百科贵州就晓得啦

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废思州宣慰司与思南宣慰司,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司管辖。明末,贵州布政司领贵州宣慰司及贵阳、安顺、平越3军民府并都匀、黎平、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7府。

贵州文献记载历史始于

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废思州宣慰司与思南宣慰司,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司管辖。明末,贵州布政司领贵州宣慰司及贵阳、安顺、平越3军民府并都匀、黎平、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7府。

  • 索引序列
  • 历史文献是怎么记载关于布的产生
  • 历史文献是怎样记载关于布的产生
  • 关于历史最早的文献记载是
  • 贵州见于文献记载的历史
  • 贵州文献记载历史始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