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主编初审和外审的关系

主编初审和外审的关系

发布时间:

主编初审和外审的关系

1. 系统在接收投稿后,会发送收稿回执和交审理费通知; 2. 稿件交责任编辑初审并送2位专家评审,进入评审过程,状态为“评审”; 3. 若1位审稿人已返回审稿意见,状态为“评审部分已审回”;若2位审稿人均已返回审稿意见,状态为“评审已审回”; 4. 责任编辑将审回的稿件加上处理意见,送主编终审(状态:“终审”); 5. 主编终审后将稿件返回责任编辑处; 6. 责任编辑将编辑部最终意见返回作者;作者可随时登陆网站查询稿件处理状态,但只有在第6步,作者才可以看到审稿意见及最终处理意见。在位于中间状态,如“评审部分已审回”、 “评审已审回”、 “终审”,请作者耐心等待。

不着急啊,再等等呀。核心期刊审核是会慢点。没有什么大问题的话会给审核已经返修再审

1. 系统在接收投稿后,会发送收稿回执和交审理费通知;2. 稿件交责任编辑初审并送2位专家评审,进入评审过程,状态为“评审”;3. 若1位审稿人已返回审稿意见,状态为“评审部分已审回”;若2位审稿人均已返回审稿意见,状态为“评审已审回”;4. 责任编辑将审回的稿件加上处理意见,送主编终审(状态:“终审”);5. 主编终审后将稿件返回责任编辑处;6. 责任编辑将编辑部最终意见返回作者;作者可随时登陆网站查询稿件处理状态,但只有在第6步,作者才可以看到审稿意见及最终处理意见。在位于中间状态,如“评审部分已审回”、 “评审已审回”、 “终审”,请作者耐心等待。

内审和外审的关系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联系:与外部审计相比,共同点为掌握基本的财务审计技术,审计结果可能存在相互借鉴。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两者均是审 计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门。内部审计具有预防性、经常性和针对性,是外部审计的基础,对外部审计能起辅助和补充作用;而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又能起到支持和指导作用。由于内部审计机构和外部审计机构所处的地位不同,它们在独立性、强制性、权威性和公证作用方面又有较大的差别。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区别:1、独立性不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内审人员履职时免受威胁,另外一方面指审计组织机构的独立,即与董事会的汇报关系的独立。相比外部审计常用的《独立审计准则》,因两者的目标不同和服务对象不同,导致两者独立性不相同。2、两者的审计目标不同。外部审计的目标常常受到法律和服务合同的限制,如常见业务——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财报的合法性、公允性作出评价,而内部审计的目的是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3、两者关注的重点领域不同。外部审计的关注重点领域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例如财务报表审计中,外部审计主要侧重点是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合规性,也就是对财报的合法性、公允性作出评价。而内部审计主要侧重点是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目标达成、经营效率等方面。4、业务范围不同。外部审计的业务范围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如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鉴证审计、尽职调查等业务。而内部审计是以企业经济活动为基础,拓展到以管理领域为主的一种审计活动。5、审计标准不同。内部审计的标准是非法定的公认方针和程序,如IPPF;外部审计的标准是法定的独立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6、专业胜任能力要求不同。内部审计要求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水平,由于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帮助企业实现其目的,改善机构运作并增加价值,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与水平。扩展资料: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合作方式:1、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当外部审计认为内部审计采用了适当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并能够提供内部控制健全的肯定的保证时,外部审计可以利用这一信息决定审计程序的程度和范围,从而大大减少重复工作。2、财务报表审计:财务报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主要职能,但由于财务报表审计辐射面广,外部审计人员受成本和时间的限制,很难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通常会进行一些相关的特定工作以保证编制财务报表的相关系统得到很好的控制,同时在风险评估中还会考虑影响财务报表的重大错误和违规事项。内部审计的这些工作可以为外部审计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所用,外部审计在实施审计程序以形成审计意见时,一定程度上会考虑和依靠内部审计对相关控制的评价意见和所作的特定检查工作。同时,在这方面内外部审计师也有机会进行联合检查,以服务于双方的目标。3、经营业绩审计:内部审计可以考虑把业绩评价作为日常系统审计工作的组成部分,或者被要求检查业绩评价系统,或检查业绩评价的结果。外部审计也可能被邀请对报告的业绩评估结果发表意见,如果能保证内部审计相关工作的标准,外部审计在一定范围内会依赖内部审计的活动,以减少所需的新工作量和避免审计活动的重复。4、揭示和防止舞弊审计: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有责任阻止和发现舞弊。内部审计比外部审计在这点上承担着更广的义务和责任,它可以执行系统审计,包括对阻止和发现舞弊的内部控制的存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以及像考虑财务经营系统审计的常规风险一样考虑舞弊风险;内部审计也可以参与任何特定的舞弊的调查。外部审计则更为关注舞弊可能引起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外部审计在评估财务报表背景下舞弊风险时应考虑内部审计关于舞弊的检查活动。以上四个领域,存在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合作的实践机会,但内、外部审计能否在这些方面进行有效的合作,还取决于双方开展协调有效的审计服务的积极态度、经常性的磋商机制、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等。因此,要保证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有效合作,还有赖于建立起多维度的战略性协作的方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部审计 (三大类审计之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外部审计

任何一种外部审计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审计时,都要对其内部审计的情况进行了解并考虑是否利用其工作成果。这是由于:第一,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作为单位内部的经济监督机构,虽然不参与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但主要对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是否遵循了单位的规章制度等进行监督,属于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外部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要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评,就须了解其内部审计的设置和工作情况。第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工作上具有一致性。内部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等方面都和外部审计有许多一致之处。例如,在进行财务审计时,两者在方法上都要评价内控制度,检查凭证、账册,核对帐表一致性等。这就为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创造了条件。第三,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外部审计人员在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评价以后,利用其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评价以后,利用其内部或部分工作成果,可以减少现场测试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节约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费用。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联系与共同点。(一)二者的共同点。审计方法基本相同。因为,不管是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现场查证中,基本上都要使用审阅、核对、复核、重新计算和统计抽样等常规的审计方法来发现问题;审计程序大同小异。常用的顺查法和逆查法以及进驻被审计单位前的通知、进驻时的见面会和结束现场后的座谈会,这些基本程序也都差不多;3、审计依据基本接近。内、外审计常用的法规依据一般都有:《会计法》、《会计基础规范》、《现金管理条例》、《会计准则》和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等(以下简称“常用法规”);行为依据也要有:审计通知或业务约定书等,名称虽然不同,但作用和意思都差不多;(二)二者的联系。二者的联系主要是:内部审计的结论,往往是外部审计在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范围时不可缺失的部分;而外部审计中发现问题和调帐意见以及《管理建议书》(或者是处罚决定)又成为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和加强会计核算的重要依据。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1、审计范围不同。其中:社会审计的范围主要是对委托单位内部控制情况的必要调查(也称为“风险评估和符合性测试”)和年度会计报告相关资料的审核(可称为“实质性测试”);政府审计的范围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整个的财务收支或者基建项目;而内部审计的范围还包括内部控制的详细调查和经济效益的评价等。审计人员不同。进行社会审计的人员主要是以注册会计师为主的项目小组或团队(指大型审计);政府审计人员是由厅、局领导派出的部门负责人和审计师及外聘的专家(特殊项目除外,如经济责任审计等);而内部审计人员一般均为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和在职职(员)工,只有涉及到复杂项目或者是特殊需要才会聘请一些外部的专业人才(如:注册会计师、税务师或造价师等);但若涉及到生产经营情况调查和经济效益审计项目,则还要有“三师”人员参与,即:会计师、经济师和工程师等。审计目的不同。社会审计的目的主要是验证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或财务收支,并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和现金流量发表公允性意见,为报表使用者(如:金融机构,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包括:工商局、金融办、银监会、证监会、科技厅、财政厅和工信局及行业协会等)提供决策依据;政府审计的目的主要是查错防弊,对照国家政策,运用审计方法,查出国有企事业单位存在的违法乱纪行为,并进行相应的处罚(如: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责令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其他处理措施[2]),保护国家财产不受侵占,维护国家财经法纪的严肃性;。而内部审计的目的则主要是,通过审计和分析评价,如何来加强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核算水平和经济效益。4、报告格式不同。社会审计的报告一般是简式的,分为:正文、三张主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和报表附注等;政府审计的报告一般都是详式的,分为:审计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审计评价意见等。即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结果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发表评价意见。审计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事实和定性、处理处罚决定以及法律、法规、规章依据,有关移送处理的决定。必要时可以对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管理的意见和建议[3];而内部审计报告应当包括审计概况、审计依据、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4]。5、使用人员不同。社会审计的报告一般是在接受委托的前提下,完成审计程序后,提供给委托人使用;政府审计的报告一般是连带处理决定一并送达被审计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而内部审计的报告只用上报给单位的主管领导或者董事会就行了。6、审计权限不同。社会审计所有的审计业务都必须是在接受被审计单位、上级主管委托或者签订了业务约定书的前提下进行的,并根据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服务,不带有强制性;政府审计的大都是根据上级批准的年度审计计划、全国统一安排的审计项目和临时下达的审计指令进行的,带有强制性。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则是按照董事会批准的年度审计计划和董事长、总经理临时指派的审计任务进行的,也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其程度和分量则是不能与政府审计相提并论的。7、管理体制不同。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社会中介机构,只接受行业协会的管理和财政部门的监督,自从1998年与挂靠单位(各厅、局)脱钩后,已经没有什么行政领导和主管部门了;国家审计机关则要接受国务院、各省、市和县政府行政领导及各级审计机关的业务领导(即“双重领导”)。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机构只是企事业单位内部的一个常设机构,一般情况下只接受董事长或总经理领导。8、审计依据略有不同。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除了要依据上述“常用法规”外,还要遵循国务院和财政部制定的相关法规(如:《注册会计师法》、《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等)以及各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行业规范(如:《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注册会计师执业道德规范》等) ;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除了要依据上述“常用法规”外,主要依据是《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还有各项专用法规(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等);而内部审计机构在审计的主要依据是上述“常用法规”和内部管理的一些具体规定以及《内部审计准则》。9、核算管理稍有差异。会计师事务所除了要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外,还要执行财政部专门下发的行业管理和核算制度(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税务师事务所会计核算办法》、《会计师事务所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会计师事务所职业责任保险暂行办法》、《会计师事务所职业风险基金管理办法》等),而且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国家审计机关作为财政全额拨款的行政单位,肯定执行的是《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以及各级财政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如:差旅费、会议费等都有专门的规定),具体的会计核算一般是由各级财政核算中心负责的;而内部审计机构则是所属单位统一管理和核算的一个部门。【更多审计问题进会计网问答>>】

编辑部初审和主编初审

初审-复审-终审,等终审吧~不过初审过了一般你就不能再另投了~

责任编辑岗位职责   对所执编的某期学报,根据稿源情况和编辑意见,提出组稿计划,经主编同意后实施。   对责任刊(期)进行统校、核查、组织编辑活动,安排排版并对质量和进度负责。处理主编委托的工作,对主编负责。   对进入排校中的稿件,要按时分、收、送,一般三周内完成终校。其中每校收回校样后,应通览一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独立完成稿件的初审、送审(函审)、退修、编辑加工、图表处理、校对、互校以及所编稿件各个环节的检查,参加学报交流和发行。   进行计算机编排修改,做好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并对所负责期刊的网页定期更新。   收集并及时研究和处理作者、读者意见和反馈信息,索要课题获奖证书和效益证明材料。   研究有关专业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选题和组稿设想。   努力学习编辑业务和相关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编辑水平、文字能力、相关专业水平和外文水平。   每年撰写编辑学论文至少一篇,指导编辑工作。  编辑岗位职责   组稿。根据作者投稿时间和编辑部的安排,提出自己分工栏目的组稿计划及约稿意向,经主编同意后实施。组稿计划和约稿意向要兼顾校内外两个渠道,重点组约专家学者的优质稿件,并在组约稿件过程中,逐步建立作者群体和网络。   审稿。按照分工、完成稿件的初审工作。审稿中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和本刊的特点及学术规范,对稿件提出准确具体的审鉴意见,认真填写编辑流程工作单中编辑加工意见,按规定提交主编终审。   改稿。编辑对终审通过的稿件,需进行必要的文字修改和技术加工。稿件修改加工要尊重原作,遵循规范,防止草率从事。   校稿。按照本刊编校合一的工作制度,编辑必须承担一定的校对任务。校对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确保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三。要注意及时处理稿件中存在的其它问题。   编稿。根据编辑部的统一安排,具体运作每期学报的编排校等事项,协助责任编辑解决编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承担主编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进行计算机编排修改,做好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对所编刊网页更新提出可行性建议。   参加学报印刷、发行、订阅和交流工作。   努力学习编辑业务和相关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编辑水平、相关专业水平和外文水平,每年撰写编辑学论文至少一篇。  编辑岗位职责  一、组织稿件。以本校为主,同时有目的向外单位专家邀稿,保证不断提高学报质量,扩大学校的影响。  二、审查稿件。主要是做好初审和联系送审工作。  三、编辑稿件。主要是文字上的删减、修改、标点订正。  四、编排版面、初审清样。主要是科学的安排版面,并对清样校对,报主编审定。  五、发行、交流。主要是搞好与有关院校、科研单位交流刊物。  六、收集反馈信息,对学报工作提出改进建议。  七、帮助作者掌握与学报编辑出版有关的国家标准,提高论文写作能力。  八、坚持学习政治理论与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学习、汲取兄弟院校的办刊经验,不断提高编辑水平和学报质量。  九、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几乎杂志都是分初审和终审。也就是说编辑回复说你初审过了,就等于可以终审,终审过了,才可以发表。(初审是指第一次对你的文审核)。1.  系统在接收投稿后,会发送收稿回执和交审理费通知;2.  稿件交责任编辑初审并送2位专家评审,进入评审过程,状态为“评审”;3.  若1位审稿人已返回审稿意见,状态为“评审部分已审回”;若2位审稿人均已返回审稿意见,状态为“评审已审回”;4.  责任编辑将审回的稿件加上处理意见,送主编终审(状态:“终审”);5.  主编终审后将稿件返回责任编辑处;6.  责任编辑将编辑部最终意见返回作者。

编辑和审核的关系

一、添加文字批注  第一步,将光标置于要添加批注的位置,或拖动鼠标选中需要做出批注的文字。  第二步,单击“插入”菜单中的“批注”命令,此时正文编辑区下方将就会出现“批注”输入窗口,并自动将批注者姓名(即系统的当前用户名)和批注的时间添加上去(如图1)。图1  第三步,在批注编辑窗口中输入批注内容。重复第一步和第二步,光标会在批注编辑区自动换行,这样我们就可以完成多处批注的添加了。  第四步,单击正文中的任意地方可以退出批注编辑状态,如果要关闭批注输入窗口,可以单击工具栏中的“审阅窗格”按钮(“批注”系列工具按钮在第二步单击“插入”菜单中的“批注”后会自动出现在工具栏中)。二、添加声音批注  第一步,将光标置于要添加批注的位置,或拖动鼠标选中需要做出批注的文字。  第二步,单击批注工具栏中的“插入新批注”按钮中的三角符号,打开“插入新批注”快捷菜单,然后选择“声音批注”命令(如图2),然后就会弹出Windows系统自带的“录音机”,接下来,我们只要单击“录音”按钮然后对着麦克风讲话就可以添加声音批注了(如图3)。图2图3  第三步,当录音完成后,单击“录音机”的“停止”按钮,接着选择“文件”菜单中的“退出并返回到文档”命令,即可在Word正文编辑区中看到一个大大的黄色声音喇叭图标。  最后,重复以上步骤,可以添加多个声音批注。其时,除了自己录制声音作为声音批注外,也可以选用电脑中已有的WAV文件作为声音批注。操作步骤是:单击“录音机”中的“编辑”菜单,选择“插入文件”命令,然后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目标声音文件,最后退出录音机回到Word正文。三、查看批注1、查看文字批注  文字批注的查看非常方便,我们只要将鼠标移动到添加批注的地方后(添加批注的文字左右两边会用红色的括号表示),就会弹出批注的内容以及批注人和批注添加的时间(如图4)。图42、播放声音批注用鼠标右击声音喇叭批注标记,然后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录音机文档对象”中的“播放”即可听到声音。四、编辑批注1、修改批注  修改文字批注,在“批注”工具栏中单击“审阅窗格”按钮,Word就会在正文下方出现“批注编辑窗口”我们只要找到需要个性的地方进行输入内容即可;此外,还可以右击被添加批注的文字,然后在快捷菜单中选择“编辑批注”命令,同样会出现“批注编辑窗口”供我们进行操作。  修改声音批注内容的时候,可以鼠标右击声音喇叭图标,选择快捷菜单中的“录音机文档对象”子菜单中的“编辑”,然后就会弹出“录音机”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按下录音按钮重新建制声音了,最后将声音文件保存到Word文档中就可以了。2、删除批注  就像大家都对一篇文件以批注的形式发表的自己的修改意见,而最后根据这些批注也将文件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如果这最后定稿的文件中不需要烦琐的批注存在,可以将它们删除掉。批注的删除方法非常简单,,拖动鼠标选中要删除的批注,然后右击鼠标,在弹出的右键快捷菜单中选择“删除批注”命令即可。3、查找批注  文件中的批注太多,如果只想查看某个人的批注,可以通过Word XP的“定位”功能来查找特定批注。图5单击“编辑”菜单中的“定位”命令,弹出如图5所示的“查找和替换”对话框,在“定位”标签页中的“定位目标”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批注”项,然后单击“请输入冥者姓名”在它的下拉列表中选择添加批注人的姓名(也可以直接在此文本框中输入姓名),最后单击“下一处”按钮,就可以快捷查找到特定人物所添加的批注。4、打印批注  不要认为添加了众多批注的文档在打印到纸上时会十分杂乱,其时对于含有“批注”的文档在打印时可以有多种打印方法来做到完美无缺。  单击“文件”菜单中的“打印”命令,在弹出的“打印”对话框中,单击“打印内容”下拉列表,接下来选择“显示标记的文档”项目可以把正文与批注共同打印出来;如果选择“文档”则只会打印出文档中正文文字的内容,而不会打印批注;选择“标记列表”可以跳过正文,只把批注内容单独打印出来。这样用户可以自由控制,只打印自己需要的。修订文档  修订是用户对文档做出的直接修改。它与常规编辑方法做出的修改不同,您不仅能够看出何处做出了修改,还能接受或拒绝这些修改,大大提高了多人编辑文档时的效率。一、插入修订  首先将光标放在需要插入修改的位置;接下来单击“工具”菜单中的“修订”命令(快捷键:Ctrl+Shift+E),工具栏中就会出现“审阅”工具条(此工具条与“批注”中所有的工具条是同一个,两者都可以通过右击工具栏,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审阅”将工具条调出来,如图6);然后在Word正文中输入文字即会以红色下划线作特殊表示,如图7所示的就是作为“修订”出现的文字。图6 图7二、编辑修订  “修订”与“批注”都可以通过各自的方式对文件发表自己的意见,它们的不同之处除了形式上的不同之外,“批注”只以意见的方式出现在某段文字或整个文档中,而“修订”的作用要大的多,利用它可以将已经成文的意见直接添加到文档中作为正文出现,而这段“特殊的正文”正如我们在上面“插入修订”中所介绍的一样,它是以红色下划线(系统默认的设置,可以改变)来着重表示出来的,原作者对这段修订作“接受”和“拒绝”处理。1、接受修订  对于别人作出的修订,如果合理可以接受的话,可以右击修订文字,然后在快捷菜单中选择“接受插入”(在Word以前的版本中为“接受修订”),此时修订文字的红色字体和下划线就会自动取消,成为变通正文文字,我们就可以对它进行再次编辑,使它与上下文搭配的更加协调。图82、拒绝修订  与“接受修订”的操作方法一样,在右键快捷菜单中选择“拒绝修订”即可将修订文字删除。除此之外,还可以直接拖动鼠标选中修订文字然后按“Delete”将其删除也可以达到“拒绝修订”的效果。  如果对文档中所有的修订都不接受,可以单击“审阅”工具栏中的“拒绝所选修订”按钮右边的下拉三角按钮,然后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拒绝对文档所做的所有修订”或“拒绝所有显示的修订”即可。

可以不过如果有条件建议编辑和审核分开,因为自己编辑的文章,我们自己会认为还不错,或者挺好的,审核的时候一般不会多留意大概阅读一遍,如果审核人不一样肯定会对某些句子有不同的观点。

内审与外审的关系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高顿网校为您解答: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比,共同点为掌握基本的审计技术,审计结果可能存在相互借鉴。  作为全球领先的财经证书网络教育领导品牌,高顿财经集财经教育核心资源于一身,旗下拥有高顿网校、公开课、在线直播、网站联盟、财经题库、高顿部落会计论坛、APP客户端等平台资源,为全球财经界人士提供优质的服务及全面的解决方案。  高顿网校将始终秉承"成就年轻梦想,开创新商业文明"的企业使命,加快国际化进程,打造全球一流的财经网络学习平台!高顿祝您生活愉快!如仍有疑问,欢迎向高顿企业知道平台提问!

1、独立性不同:根据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于2011年发布的IPPF内部审计实务框架第1100、1110章节,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内审人员履职时免受威胁,另外一方面指审计组织机构的独立,即与董事会的汇报关系的独立。相比外部审计常用的《独立审计准则》,因两者的目标不同和服务对象不同,导致两者独立性不相同。2、两者的审计目标不同:外部审计的目标常常受到法律和服务合同的限制,如常见业务——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财报的合法性、公允性作出评价,而内部审计的目的是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3、两者关注的重点领域不同:外部审计的关注重点领域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例如财务报表审计中,外部审计主要侧重点是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合规性,也就是对财报的合法性、公允性作出评价。而内部审计主要侧重点是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目标达成、经营效率等方面。4、业务范围不同:外部审计的业务范围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如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鉴证审计、尽职调查等业务。而内部审计是以企业经济活动为基础,拓展到以管理领域为主的一种审计活动。5、审计标准不同:内部审计的标准是非法定的公认方针和程序,如IPPF;外部审计的标准是法定的独立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6、专业胜任能力要求不同:内部审计要求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水平,由于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帮助企业实现其目的,改善机构运作并增加价值,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与水平。

内审和外审,服务对象有所区分,外审对公众负责,内审对公司负责(1)目的不同 内审从改善内部管理出发,通过对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推动质量改进;外审是通过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能力的评价,为顾客承认或第三方认可/注册提供依据。 (2)审核组的组成不同 内审以实验室的名义组成审核组,由实验室最高管理者或质量主管负责聘任有资格的人员和有关人员实施;外审则由顾客或第三方委派审核组(实验室认可的现场评审,由CNAL确认的有资格的人员实施)。 (3)审核计划不同 内审可编制集中式或滚动式计划,一年覆盖全部要素(过程)和所有部门;外审则编制短期内(通常三天,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申请人认可范围)审核所有要素(过程)和相关部门的现场评审计划。

  • 索引序列
  • 主编初审和外审的关系
  • 内审和外审的关系
  • 编辑部初审和主编初审
  • 编辑和审核的关系
  • 内审与外审的关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