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山东大学学报主编

山东大学学报主编

发布时间:

山东大学学报主编

《山东大学学报》创刊于1951年8月,是新中国最早的高校学报之一。当时的山东大学是一座设有5院18系的文、理、工、农、医多学科综合大学,华岗校长在创办《文史哲》之际,为了及时发表理、工、医、农和文史哲以外的学术论文,根据童第周、陆侃如两位教授倡议,决定创办综合性的学术期刊《山东大学学报》。 目前山东大学学报由: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4本期刊组成。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收录情况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美国《数学评论(MR)》、美国《化学文摘》(CA); 德国《数学文摘(zbl MATH)》; 波兰《哥白尼索引》(IC);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系列数据库、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等数据库收录。报道内容《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为月刊,主要刊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环境科学、管理、计算机理论、电子工程、力学等为主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的理学类研究论文。 刊名: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主办:山东大学周期:月刊出版地:山东省济南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671-9352CN:37-1389/N邮发代号:24-222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曾用刊名: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51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 1 编辑部收到稿件后,凡符合规定的即编号登记并送相关专家评审。来稿是否刊用,编辑部一般在收到稿件3个月内通知作者,若未收到通知,请与该刊联系,作者可另投他刊。2 编辑部对来稿有删改权,来稿退回修改时,作者应针对审稿意见逐条修改或作相应说明,修回稿及其修改说明在规定日期内全部发回编辑部。超过规定日期未修回者作自动退稿处理。稿件排印的初校样由作者校对时,除发现内容有不当之处需修改外不得任意增删,并请在指定日期内寄(送)回编辑部。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编辑部对决定刊用的稿件,将收取一定发表费,文稿刊出后赠送样刊2本,并酌致稿酬。3 论文一经该刊出版,即标志该论文的所有作者将版权及其使用权无条件地转移该刊,该刊有权对其进行多种方式的复制或出版,作者如有异议,请在来稿时说明。4 地址:济南市经十路73号 山东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编辑部理学编辑室,邮编:250061。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主要研究领域:文艺学专业中国诗学与美学、文化产业管理。近年来已出版(或即将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其中专著2部,主编著作5部,副主编教材3部(教育部推荐精品课程文科教材和教育部组编教材各1部,高教社推荐教材1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比较文学》、《文艺报》等国家级报刊、核心期刊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承担省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及横向课题数项,主要有《中国生命美学思想研究》(山东省社科规划“十五”重点项目)、《中国美学范畴研究》(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之一)、《中国美学形态研究》(山东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人间词话>集释》(山东省古籍整理项目),以及目前正在主持的创新教育项目《中文一级学科研究生创新教育探索与实践》(山东省教育厅省级立项)等。科研、教学成果获山东省教委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省级指导优秀学位论文奖,以及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科研奖、优秀教学奖、优秀教师奖、研究生教育优秀教学奖、指导研究生优秀硕士论文奖等。开设文学概论、中国美学、文化创意与策划等本科生课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名著选读、中国诗学研究、文化产业管理等硕士生课程,中国文论研究专题、中国文论经典文本研究专题等博士生课程。指导文艺学研究生和教育硕士研究生共60余人,已毕业40余人,并分别获文艺学学位和教育硕士学位。已出版或即将出版的部分著作索引:1、《中国美学思想阐释》(专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2、《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3、《奥斯卡获奖电影赏析》(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4、《中国古代文论》(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文学鉴赏》(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苏轼论画校注》(专著)(山东画报出版社)8、《文化创意与策划》(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9、《艺术知识与文化产业管理》(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已发表部分论文索引:1、《论狂狷美》(《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2、《论“隐秀”的美学蕴涵》(《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6期)3、《康德“意象”说与王国维“意境”说之比较》(《中国比较文学》1997年第6期)4、《论摄影诗的意境结构》(《文艺报》2002年8月30日)5、《古代“中和”思想与现代艺术美》(《理论学刊》1997年第4期)6、《论庄子的“大美”思想》(《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7、《论“圆美”的美学内涵》(《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8、《略论现代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9、《展望与探索——关于新世纪文学理论走向问题的再思考》(《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13辑2003年5月)10、《应重视毛泽东文艺思想元问题的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14辑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1、《金莲现象与审美文化的变异》(台湾《中文》2003年第3期)12、《仕与隐:先秦士人的独立人格》(台湾《中文》2004年第4期)13、《21世纪文学精神的文化指向与文学人格建构》(《戏剧丛刊》2006年第2期)14、《爱河永注的诗意人生——评尼古拉斯·斯帕克思的《笔记本》(《山东外语教学》2002年第4期)15、《论王国维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基础》(《文学理论:面向新世纪》论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6、《论王国维意境范畴的思想内涵》(《文艺学元问题的多维审视》论文集,齐鲁书社2005年版)17、《凝成诗情画意的雪国之恋——评门瑞瑜的散文》(《山东当代散文作家论》论文集,泰山出版社1998年版)18、《“穷”“富”与文学创作》(《文论报》1997年2月15日)19、《道家的自然美论与现代人格美》(《青年思想家》1997年第3期)20、《孤云野鹤·苏曼殊——读陈星的传记文学》(《东方文化周刊》1997年第34期)21、《语文教育中的“为学”与“为道”》(《中国成人教育》2002年第10期)22、《语文教学的“匠”与“艺”》(《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第10期)23、《语文教育与文化品格的培养》(《临沂师院学报》2002年第5期)24、《语文教育与独立人格的培养》(《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25、《如何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语文学习与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现代语文》2002年第10期)

一已经出版的专著、合著和参与主编的著作:◎《中国宝卷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民间信仰与民间文学——车锡伦自选集》,台北,博扬文化事业公司,2009。◎《靖江宝卷研究》(与陆永峰合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与王见川等合编),影印,大16开,特精装,1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06。◎《信仰、教化、娱乐——中国宝卷研究及其它》,台北,学生书局,2002。◎《中国宝卷总目》(修订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宝卷·弹词》,执笔“宝卷”部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中国宝卷总目》,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8。◎《中国宝卷研究论集》,台北,学海出版社,1997。◎《俗文学丛考》,台北,学海出版社,1995。◎ 《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第一副主编兼歌谣分类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中国精怪故事》(与孙叔瀛合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前后孝行录》(影印汇编,署名唐碧),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彩图儿歌词典》(与蒋静芬合作著文),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民俗论丛》第一集(与王栋合作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曲苑》(第二集),主编(未署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曲苑》(第一集),主编(未署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聊斋志异戏曲集》(上、下册,与关德栋联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至六册),项目发起人、编委(本书无主编,不署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1983陆续出版。◎《古代笑话选》(与陈企孟合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韵辙新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诗韵常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5。◎《古代儿歌资料》(与赵师景深联名),上海,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63。二、参著重要著作的章节:◎“古代曲艺向近现代曲艺的转化——明代”,《中国曲艺通史》(姜昆、倪锺之主编)第六章(约7·5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清代说唱文学概述”、“清代说唱文学文献”,《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傅璇宗、蒋寅总主编)上编第六章、下编第四章,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宝卷”,《中国俗文学概论》(吴同瑞等主编)第七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宣卷与民间信仰”(与方梅合作),《吴越民间信仰民俗》(姜彬主编)第五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三、重要论文按,“文革”以后,发表论文、调查报告和读书笔等约160余篇,今尚有参考价值者约占1/2,现列出部分文章目录。只注最初发表处,不列转载书、刊。宝卷方面的研究成果,除最近发表者,大都吸收到《中国宝卷研究》一书中;俗文学研究论文大部分在修订、重写中,将编为论文集《中国俗文学研究》。◎《形成期之宝卷与佛教之忏法、俗讲和“变文”》,载《民族文学研究》,北京,2011年第1期。◎《“非遗”民间宝卷的范围和宝卷的“秘本”、发掘出版等问题》,载《河南教育学报》,郑州,2011年第1期。◎ 《读清末蒋玉真编“醒心宝卷”— 兼谈“宣讲”(圣谕、善书)与“宣卷”(宝卷)》,载《文学遗产》,2010年第2期。◎《新发现的清初南无教“泰山苦海圣母宝卷”》,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郑州,2009年第1期。◎《中国宝卷新论》,载《东亚人文》第一辑,北京,学林出版社出版,2008。◎《对江苏靖江做会讲经和宝卷的调查与研究》,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郑州,2008年第4期。◎《倒喇考论》(与刘水云合作),载《中华文史论丛》,上海,2007年第2辑(总86辑)。◎《小唱考》,载《中华戏曲》,第35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江苏苏州宣卷和同里宣卷(调查研究报告)》,载《民间文化论坛》,北京,2007年第2期。◎《江苏山东傩文化区与蒲松龄记述的“巫戏”》,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郑州,2007年第1期。◎《道情考》,载《戏曲研究》,北京, 第70期,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排除成见偏见,建立学科体系》,刘锡诚主持“民间文学学术史百年回顾”笔谈之一,载《民间文化论坛》,北京,2005年第5期。◎《明代的佛教宝卷》,载《民俗研究》,济南,2005年第1期。◎《清宣鼎的“三十六声粉铎图咏”》(与蒋静芬合作),载《戏曲研究》,北京,第66期,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明代的陶真、盲词、门词与明代弹词》,载《2003年说唱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2003·12,台北。◎《寒夜捣衣》,载《寻根》,郑州,2003年第2期(总52)。◎《聊斋俚曲“姑妇曲”“慈悲曲”中的“十样锦”》,《蒲松龄研究》,山东淄博,2002年第3期。◎《聊斋俚曲曲调的来源》,载《蒲松龄研究》,山东淄博,2002年第2期。◎《明清教派宝卷中的小曲》,载《汉学研究》,台北,第20卷1期(2002年6月)◎《“林兰”与赵景深》,载《新文学史料》,北京,2002年第1期(总94)。◎《宝卷的形成及其演唱形态》,载《燕京学报》,北京,新十一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宋代瓦子中的“说经”与宝卷》,载《书目季刊》,台北,第34卷2期,2000·9。◎《海外收藏的中国宝卷》,载《中华文史论丛》,第6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9。◎《“泰山道里记”的作者聂鈫—“泰山道里记”研究之二》,《岱宗学刊》,山东泰安,2000年第1期。◎《江苏靖江农村做会讲经的“醮殿”仪式(调查报告)》(与侯艳珠合作),载《民俗研究》,山东济南,1999年第2期。◎《泰山“九莲菩萨”“智上菩萨”考》,载《代宗学刊》,山东泰安,1999年第2期。◎《明清民间宗教与甘肃的念卷和宝卷》,载《敦煌研究》,兰州,1999年第4期(总62)。◎《说“跳槽”》,载《明道文艺》,台中,1998年第4期(总265)。◎《江苏靖江农村做会讲经的“破血湖”仪式(调查报告)》(与侯艳珠合作),载《民间宗教》,台北,第四集,1998·12。◎《江浙吴方言区的宣卷和宝卷》,载《民俗曲艺》,台北,第106期,1997·3。◎《浙江嘉善下甸乡王家埭村的“赞神歌”(调查报告)》,载《民间宗教》,台北,第三集,1997·12。◎《清同治江苏查禁“小本唱片目”考述》(摘录部分),载《文献》,北京,1996年第2期。◎《唐代民间流行歌曲[啰唝曲]及有关的几个问题》,载《扬州师院学报》,1996年第1期。◎《中国宝卷的发展、分类及其社会文化功能》,载《中国文学的多层面探讨国际会议论文集》,台湾大学中文系,1996,台北。◎《曹寅(楝亭)藏“书史纪原”上的“雪芹校字”》,载《国文天地》,台北,第10卷第3期(总111),1995·8。◎《中国精怪故事和神、仙、鬼、怪故事系列》(与孙叔瀛合作),载《中国民间文化》,上海,1994年第3期(总15)。◎《驱蝗神刘猛将的来历和演变》(与周正良合作),载《中国民间文化》,上海,1992年第1期(总5)。◎《流传八百年的吴歌“月子弯弯照几(九)州”》,载《中国民间文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湾中国民间文学学会、高雄师范大学,1991。◎《泰山女神的神话、信仰和宗教》,载《泰山研究论丛》第三辑,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金瓶梅词话”中的明代宣卷—兼谈“金瓶梅”的作者》,载《明清小说研究》,江苏南京,1990年第3-4期。◎《江苏南通的“童子戏”和“太平会”(调查报告)》(与金鑫等合作),载《东南文化》,南京,1990年第1期。◎《浅谈回族的食俗》,载《中国烹饪研究》,扬州,1990年第1期。◎《江苏靖江的“做会讲经”(调查报告)》,载《民间文艺季刊》,上海,1988年第3期。◎《“金山宝卷”和白蛇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民间文艺集刊》,上海,1986年第1期。◎《浙江嘉善地区的宣卷和赞神歌(调查报告)》(署名唐碧,与金天麟合作),载《曲苑》,第二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小说“胭脂”和“胭脂舄”传奇》,载《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论文集》(赵景深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八仙故事的传播和“上中下”八仙》,载《民间文学论坛》,北京,1985年第4期。◎《蚁穿九曲明珠--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载《民间文艺集刊》,第六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东台地区董永传说考》,载《扬州师院学报》,1984年第3期。◎《姚鼐“登泰山记”所述泰山南麓三谷订正》,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济南,1983年第3期。◎《舅姑·丈人·泰山·岳父--对妻子的父母的称呼》,载《文史知识》,1983年第12期。◎《浅谈女真族剧作家李直夫的“虎头牌”杂剧》(与袁爱国合作),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呼和浩特,1983年第4期。◎《被作为神学附庸的中国古代儿歌》,载《扬州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明清儿歌的搜集和研究概述》,载《民间文艺集刊》第二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再谈新诗韵的韵辙划分和编撰问题》,《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济南,1979年第2集。◎《南戏“拜月亭”的作者和版本》(摘录部分),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呼和浩特,1978年第2期。◎《新诗韵的韵辙划分问题》,载 《内蒙古大学学报》,呼和浩特,1977年第5期。

山东大学学报主编魏建

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英才。1958年12月生于山东省青岛市。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教授。被评为山东省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现任山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负责人。主持并完成了3项省级教学改革课题,参与主编全国“高等院校21世纪人文素质教育教材”1种,主编其他教学改革教材7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2位)、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2位)、二等奖(第1位)、三等奖(第1位)各1项,被聘为教育部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指导的博士毕业论文曾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余年,在郭沫若研究、创造社研究和20世纪中国文学与齐鲁文化研究等方面用力较大。已出版学术专著6部,主编学术著作9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文学评论》2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0篇。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分卷第一作者)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还获得刘勰文艺评论奖等其他省级科研奖3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4项。被《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东西文化交流研究》等杂志聘为编委,还被聘为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郭沫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近年来主要学术精力集中在对《郭沫若全集》之外散佚的大量作品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这一工作已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学界极为重视。2009年8月在美国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举行的世界第一次郭沫若学术大会上,魏建研究郭沫若文学佚作的论文获得“杰出研究论文奖”。

研究院≠学院

1、专著,《购并、重组与资本运营技巧》,20万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合著,《论金融不良资产的清算》,20万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3、第一副主编,《股市巨子》,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4、参编,《国有资产管理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5、参著,《制度经济学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6、《谁为我们担保:诚信危机在中国》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年5月7、《法经济学:基础与比较》,合著,第一作者,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8、《管理层收购的成功之路》,独著,32万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9、《法经济学:分析基础与分析范式》,独著,26万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主要论文1)《理性选择理论与法经济学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2)《国有中小企业产权改革及政府在改革进程中的角色》,《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第二作者。3)《如何完善股份合作制》,《光明日报》(理论版)1999年11月19日。4)《制度互补与企业发展》,《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第二作者。5)《经济外部性与法律》,《中国经济问题》199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9期)转载。6)《谈判理论:法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0年第1期转载。7)《德国历史学派兴衰述评》,《经济科学》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1999年第7期转载。8)《凡勃伦方法论分析》,《经济科学》2000年第2期。9)《理性选择理论的“反常现象”》,《经济科学》2001年第6期。10)《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学术月刊》2000年第6期。12)《论制度学派的学术影响》,《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6期。13)《交易成本理论: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学术月刊》1998年第9期。14)《产权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的良性互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年第5期。15)《诸城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的处置》,《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10期。16)《韩国金融不良资产清算的措施、成效和评价》,《金融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4期。17)《日本两次不良资产的清算与评价》,《现代日本经济》2000年第4期。18)《买方市场下影响国企产权购并价格的因素》,《国有资产研究》1998年第3期。19)《职工持股与股份合作制》,《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5期。20)《中小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21)《“公共产品”的强制性供给和农民负担的谈判制度》,《南开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22)《二十年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学术月刊》1999年第12期。23)《汉德公式:过失侵权标准的经济学分析》,《山东审判》1999年第2期。24)《产权安排与知识创新》,载李鼎新主编《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5)《企业并购:本质与效率分析》,《财经研究》1999年第7期。人大复印《工业经济》1999年第12期转载。26)《规范私募基金的重点在于规范市场》,《资本市场》2001年第10期。27)《经营者持大股该不该》,《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第11期。28)《济南出租车停运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国情国力》1997年第5期。29)《“权”何以“生”利》,《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第1期。30)《产权与人权关系的历史考察》,《中国经济问题》1997年第5期,第二作者。31)《化解国有企业不良债务的“市场化谈判”》,《财经问题研究》1997年第9期,第二作者。32)《诸城“二次改制”的考察》,《改革》1999年第2期,第二作者。33)《从人权的角度思考产权制度改革》,《经济学家》1999年第2期,第二作者。34)《不完善资本市场中的成功购并》,《理论学刊》199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证券与投资》1998年第10期转载。第二作者。35)《制度环境约束下的特殊制度变迁》,《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7期转载。36)《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证券公司》,《金融时报》(理论周刊)2002年3月18日第6版。37)《法经济学:效率对正义的替代及其批评》,《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38)《论证券控股公司的资本控制》,《西安金融》2002年第6期。39)《证券公司集团化战略选择》,《证券日报》2002年7月6日。40)《独立董事面临的挑战》,《上市公司》2002年第5期。41)《佣金下浮影响几何》《中国证券报》,2002年4月18日。42)《法律、合作与博弈》,《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43)《如何加快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光明日报》(理论版)2003年1月21日。44)《金融集团的优势、劣势和挑战:微观角度》,《证券市场导报》2003年第3期。45)《管理层收购的新解释:企业家精神说》,《证券市场导报》2003年第4期。46)《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培育合格股东》,《上市公司》200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投资与证券》2003年第七期转载。47)《管理层收购的失败与避免失败》,《经济管理》2003年第10期。48)《投资者保护视角下的管理层收购新理论》,《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5期。49)《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管理模式》,载《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前沿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50)《行为经济学与行为法经济学:一个简单介绍》,《制度经济学研究》第二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5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所有制结构问题》,载《中国经济理论问题争鸣1990-1999》,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52)《风险、预算、信息与有效预防》,《山东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53)《股东筛选、财产转移与投资者保护》,《学术月刊》2004年第10期。54)《传染病阴影下的行为机制与最优预防》, 《浙江学刊》, 2004年第4期,第一作者。55)《山东与浙江的民营经济差异》,《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第二作者。56)《济韩经贸合作的突破》,《济南日报》理论版。57)《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的困境与出路》,《新华文摘》,2005第1期。58)《民营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浙江学刊》2005年第5期(第一作者)。59)《文献综述:预防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制度经济学研究》2005年第9期(第一作者)。60)《预防不足困境与消防体制改革》,《2005中国云南消防改革与发展论坛》。61)《价值释放与业务重整:管理层收购效率提升的两种基本模式》,《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三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62)《法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演变及其方向瞻望》,《学术月刊》2006年第7期。63)《刑罚威慑理论:过去、现在和未来》,《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4期。64)《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的法经济学分析》,《学术研究》2006年第10期。65)《总部经济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路径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09期,第二作者。66)《使法律分析更加现实的行为法经济学》《光明日报》(理论版)2006年11月24日。67)《股东创业成本最小化与债权人利益的虚假保护——公司资本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思想战线》2007年第2期。第一作者。68)《黄灯效应:管理层收购的中国故事》,《浙江学刊》2007年第3期。第一作者。69)The Stable Self-Enforce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Property Right: The Right to Virtual Property in MMORPG, Thomas Eger, Michael Faure, Zhang Naigen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in China”, 2007,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 1万字。70)《关于商业银行股东监管的研究》,《制度经济学研究》2007年总第17辑,第一作者,9千字。71)《影响我国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因素及对策研究》,《理论学刊》2007年第4期,第一作者,6千字;72)《中国金融业务综合经营收益和风险的模拟分析》,《西安金融》2007年第2期,第一作者,8千字。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

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主要发表校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刊登中外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新闻传播学、编辑学、法律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办刊宗旨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坚持刊物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历史积累和理论创新。收录情况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刊名: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主办:山东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山东省济南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1-9839CN:37-1100/C邮发代号:24-220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历史版)&山东大学学报(语言文学版)创刊时间:1951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 1 题目:不得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不要使用“试论”、“浅谈”等谦词。2 署名:限定在3个作者以内。3 摘要:200-300字,是对文章精华的缩写,不出现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文章的内容作自我评价,不使用修饰词。4 关键词: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5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5 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工作单位与职称或职务、所在城市与邮政编码,第三项内容请置于括号内。6 英文摘要:包括文章题目、作者(姓及名的首字母大写)及其单位、所在城市与邮政编码、摘要(中文摘要的缩写,不要逐一对应)、关键词。7 文本:请将大作编辑成word文档并发送至该编辑­部。

你好。我感觉是河北人。。。。嗯,没错。是河北人 和成晓飞是同乡。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论中国法的精神》西安曲江会展中心举行新书发布会,作者喻中教授(中)、西北政法大学教授杨建军(右)参与现场访谈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彭莘朗读《论中国法的精神》节选7月29日下午,《论中国法的精神》新书发布会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这本书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在第29届全国书博会上推介的重点图书。作者喻中,西北政法大学杨建军教授,陕西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宋亚萍、副总编辑李晓锋、副社长钮琦、副总编辑刘景巍等出席。“这是一本能让人正襟危坐去读的一本书,这是一本能让人掩卷深思的书,同时这又是一本既有颜值也有气质的书。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在党和政府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大背景下,出版这本书恰逢其时。”带着陕西人民出版社宋亚萍总编辑如此高度的评价,阳光报·阳光网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专访了作者喻中教授。

山西大学学报主编

姜剑云 ,1960 年生,江苏东台人,笔名吉云 1980 年中文专科毕业(盐城师专),199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山西大学),2001 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河北大学),2003 年获“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南开大学)。现为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后)导师。2007年任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人文学部主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九三学社社员,国家社科基金成果通讯鉴定专家。 1.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重点项目《全辽金诗》,编委,完成。2.全国高校古委会基金项目《陆机集笺注》,主持人,2001年立项。3.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宗教与文学关系研究》,主持人,2002年立项。4.河北大学重点项目《谢灵运新探与解读》,主持人,2003年立项。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谢灵运新探与解读》,主持人,2004年立项。 在《文学评论》、《光明日报》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中华书局、东方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3 部。1 .《才子佳人小说 与〈 红楼梦 〉的 真善美比较》,《山西大学学报》(太原) 1991 年第 4 期。2 .《令狐楚作品传流及散佚考述》,《晋阳学刊》(太原) 1992 年第 2 期。3 .《令狐楚生卒与里籍考》,《文学遗产》(北京) 1996 年第 4 期。荣获山西省教委人文社科优秀论文一等奖。4 .《金源“后怪奇诗派”引论》,《山西大学学报》(太原) 1997 年第 4 期。学术影响:〈 1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北京) 1998 年第 1 期全文转载。〈 2 〉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辽金元文学研究》全文收录。〈 3 〉荣获山西省社科联“百部(篇)工程”优秀成果奖。5 .《高考作文判卷亟须改进》,《光明日报》(北京) 1998 年 5 月 27 日。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全文收录。6 .《观照讽刺艺术 索解西游主题》,《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太原) 1999 年第 2 期。7 .《令狐楚年谱简编》,《山西大学学报》(太原) 1999 年第 3 期。8 .《马定国仕履与交游考论》,《河北大学学报》(保定) 1999 年第 4 期。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辽金元文学研究》全文收录。9 .《庄子美 在“ 无 为” 思想之阐释与评价》,《山西大学师院学报》(太原) 2000 年第 1 期。10 .《怎样鉴赏诗词曲赋》,见詹福瑞主编《大学语文》,河北大学出版社(保定) 2000 年版。11 .《陆机研究综述》,《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 19 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 2001 年版。12 .《“三张”父名问题新解》,《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太原) 2001 年第 1 期。13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著述考》,《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合肥) 2001 年第 2 期。14 .《唐代怪奇诗派衰变探微》,《河北大学学报》(保定) 2001 年第 3 期。15 .《论中唐雅正诗派》,《文学评论》(北京) 2001 年“青年学者专号”。16 .《论张华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太原) 2002 年第 1 期。17 .《论潘尼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江西财经大学学报》(南昌) 2002 年第 2 期18 .《论太康文学情多气少的主题取向》,《河北大学学报》(保定) 2002 年第 3 期19 .《论潘岳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漳州师范学院学报》(漳州) 2002 年第 3 期20 .《论傅玄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殷都学刊》(安阳) 2002 年第 4 期。21 .《论陆云“文贵清省”的创作思想》,《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上海) 2002 年第 4 期22 .《论傅 玄“ 引其源而广 之” 的文体风格观念 》,《 文艺理论研究 》( 上海) 2002 年第 5 期。23 .《论张协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山西大学学报》(太原) 2002 年第 6 期。24 .《〈三都赋〉撰年疑案新断》,《北京大学学报》(北京) 2002 年第 6 期。学术影响:〈 1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北京) 2003 年第 4 期全文转载。〈 2 〉中国文史出版社(北京)《辞赋研究论文集》(第五届国际辞赋研讨会)全文收录25 .《论左思“美物者贵依其本”的品物征实主张》,《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上海)第 20 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 2002 年版。26 .《论太康文学袭故弥新的体裁范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沈阳) 2003 年第 1 期。学术影响:《论太康文学袭故弥新的体裁范型 》( 摘要 ),《 北京大学学报 》( 北京 ) 2003 年 第 3 期27 .《论中唐通俗诗派》,《太原师范学院学报》(太原) 2003 年第 1 期。28 .《陆机入洛疑案新断》,《洛阳大学学报》(洛阳) 2003 年第 1 期。29 .《论完颜璹创作中的佛禅意蕴》,《河北大学学报》(保定) 2003 年第 2 期。30 .《〈文赋〉撰年疑案新断》,《中国古典文献学》(会议论文集),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澳门), 2003 年版。31 .《唐代怪奇诗派之衰变探微》(增订稿),见《河汾新论》,山西古籍出版社(太原), 2003 年版。32 .《〈文赋〉撰年疑案新断》,《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天津) 2003 年第 5 期。学术影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北京) 2004 年第 2 期全文转载33 .《论陆机“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的文学精神》,《南开学报》(天津) 2003 年第 6 期。34 .《论陆机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杭州师范学院学报》(杭州) 2004 年第 2 期35 .《论陆云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报》(西安) 2004 年第 2 期。36 .《“独步一时”的谢灵运书画》,《文史知识》(北京) 2004 年第 10 期。37.《谢灵运与庐山慧远考论》,《太原师范学院学报》38.《谢灵运与钱塘杜明师》,《中国道教》(北京)39.《谢灵运与“涅盘圣”竺道生》,《广州大学学报》

1、《德育传统的当代价值》(17万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2、金林祥、侯怀银等著:《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研究》(38万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4、主编《高等教育学》(36、4万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师范教育》1984年第2期。2、《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观》,《教育理论与实践》1987年第1期。3、《中国古代程朱、陆王学派书院的课程设置及其特点》,《山西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4、《对近年来我国生活教育理论研究的前瞻与反思》,《行知研究》1988年第2期。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特征》,《教育科学研究》1988年第4期。6、《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两个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1988年第5期。7、《试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特点《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8、《对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思》,《山西大学高教研究》1989年第3期。9、《毛泽东的教育改革观探微》,《山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10、《当前我国高教课程改革刍议》,《山西高教研究》1990年第4期。11、《文科课程改革初探》,《山西大学高教研究》1991年第2期。12、《高等学校的教材建设浅议》,《山西高教研究》1991年第3期。13、《我国教育研究方法发展趋势预测》,《教育评论》1991年第6期。14、《高师公共必修课教育学教学方法改革浅探》,《山西高教研究》1992年第3期。15、《试论生活教育理论的功能》,《行知研究》1993年第2期。16、《毛泽东的教学改革观探微》,《山西高教研究》1993年第4期。17、《陶行知论教育试验》,《教育科学研究》1994年第1期。18、《试论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上饶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19、《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改革的方法论原则初探》《中国高教研究》1994年第3期。20、《当代教育理论发展面临的难题》,《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4期。21、《我国新时期教育研究方法论研究的回顾与瞻望》,《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4年第9期全文转载。22、《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教育科研的回顾与反思》,《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5年第1期全文转载。23、《山海工学团模式初探》,《教育史研究》1995年第1期。24、《陶行知的全面教育观探微》,《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25、《试论建国后十七年中国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启示》,《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8年第3期全文转载。26、《论“文革”对中国教育学科体系的破坏及其教训》,《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27、《建国后十七年中国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历程初探》,《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8年第10期全文转载。28、《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中国高教研究》1998年第5期。29、《我国新时期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历程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4期。30、《建立比较课程论刍议》,《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8年第12期全文转载。31、《我国新时期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教育研究》1998年第1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9年第3期全文转载。32、《中国教育学的学术建设初探》,《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第4期。33、《杜威的课程观述评》,《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0期。34、《中国教育学史学科建设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2期。35、 《教育学对哲学的接受机制及其内化》,《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36、《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回顾与反思》,《教育研究》2001年1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37、《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初探》,《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38、《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及特征》,《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39、《关于教育系在综合大学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集美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40、《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科学化思潮述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9期。41、《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教育学学科独立性问题的研究》,《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42、《让阅读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44、《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教育哲学学科建设的探索》,《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44、《学校品牌的中国气质》,《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45、《教育研究的叙事学转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2期。46、《高等教育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47、《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及其特征——以20世纪下半叶为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48、《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11期。49、《山区寄宿制小学发展的现状和方向》,《山西教育》2007年第2期。50、《“社会教育”解读》,《教育学报》2007年第4期。51、《山西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4期。52、《高等教育质量概念探究》,《江苏高教》2007年第5 期。53、《谈大学校训的特征和功能》,《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13、14期。54、《校企合作:农村贫困地区高中教育发展的新探索》,《人民教育》2007年第20期。55、《21世纪初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的主题》,《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56、《校风解读》,《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第10期。5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0期。58、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递交的论文《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对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设研究》被编入《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59、《社会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在《现代教育导报》2007年7月20日发表。60、《20世纪中国学者对课程论学科建设的探索》,《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1期。61、《20世纪中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3期。6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学者视野下的美国大学公民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63、 《20 世纪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本土化探索》,《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64、《教育与幸福的关系—一个亟待重视的教育研究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2期。65、 《三十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进展和问题》,《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第6期。66、《山西初中教育的分析与对策》,《山西教育》2008年第1期。67、《当教师与专家在教育研究中相遇》,《教育时报》2008年8月6日。68、《学习型社会呼唤社会教育》,《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8期。69、《教育学中国化—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学者的探索》,《教育科学》2008年第6期。《中国社会教育研究的若干问题》,《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70、《学术—大学的生命力》,《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1期。

  • 索引序列
  • 山东大学学报主编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 山东大学学报主编魏建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
  • 山西大学学报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