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颈椎病的论文提纲

颈椎病的论文提纲

发布时间:

颈椎病的论文提纲

去年刚毕业的人表示这个问题深有同感,我也是写毕业论文熬的太狠得的颈椎病,当时我每天睡前都要在网上搜搜脖子疼怎么缓解这类的问题,试过几个有效的办法分享给你。第一个就是游泳,一般游20-30分钟的泳,再洗个热水澡,脖子会一下子轻松很多。第二个是可以颈肩放松活动,正常站立位,双脚宽度同肩宽,双手叉腰,尽量向后仰,维持十秒钟,放松一下,反复做十次,脖子疼痛也能减轻。至于你问的颈椎病的自我治疗方法,我当时怕自己乱搞把颈椎弄得更严重了,所以是去看了医生。不过后面一直坚持吃医生开的颈复康颗粒,也注意保养,不久坐,不歪着坐,睡觉也平躺着睡,不背单肩包等等吧,各方面都注意,加上吃药,就一直没再犯过,觉得你也不要自己乱治,免得把颈椎弄坏了,该看医生就看医生,该吃药吃药,早点康复这才是最重要的。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颈椎位于头部、胸部与上肢之间、又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由于不承受各种负荷、劳损,甚至外伤,所以极易发生退变。大约30岁之后,颈椎间盘就开始逐渐退化,含水量减少,并伴随年龄增长而更为明显,且诱发或促使颈椎其它部位组织退变。生物力学角度来看,第5—6、第6—7颈椎受力最大,因此,颈椎病的发生部位在这些节段较为多见。有统计表明,50岁左右的人群中大约有25%的人患过或正患此病,60岁左右则达50%,70岁左右几乎为100%,可见此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临床症状】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与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颈型: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特征是颈部僵硬、不舒服、疼痛,以及活动不灵活,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神经根型:病人的手掌或手臂麻木、疼痛、握力减弱,有时连拿杯都觉得没有力,病情严重时,整夜疼痛难于入睡。   椎动脉型:病人的征状是偏头痛、头晕,或者胸闷、胸痛。每次眩晕发作都和颈项转动有关。  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  【治疗】  现代以针灸治疗颈椎病,50、60年代文章颇少。至70年代末,随着老年医学的发展,本病才开始受到国内外针灸界的重视。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在我国的中医和其他医学刊物上已报道用针灸治疗数千病例。多种穴位刺激法,如电针、温针、隔药饼灸、竹罐法、穴位激光照射、穴位注射、磁针、铍针等等都应用于本病的治疗。国外,如罗马尼亚、日本、美国、荷兰、爱尔兰等国也开展此项工作。国外针灸工作者多用毫针或电针治疗,日本学者还采用过隔姜灸。取穴以颈肩部穴为主,但也用远道穴和阿是穴。  据国内外资料统计,针灸对本病有效率在90%左右。为了验证疗效,有人以肌电图观察温针对颈椎病的作用,发现随着阳性体征的消失,肌电图静息时的纤颤波、正相波消失,受损神经支配的肌肉肌力恢复正常,运动电位电压亦趋向正常,证明效果是确切的。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夹脊颈4~7;2、哑1~4、风池、天柱、大椎。  配穴:神经根型加肩井、胛缝、曲池、合谷、后溪、养老;椎动脉型加百会、四神聪、太阳、头维、三阴交、太溪、行间;交感型加百会、四神聪、心俞、肝俞、胆俞、太冲;脊髓型加足三里、太阳、外关、委中、阳陵泉、环跳。  哑1~4位置:哑1与哑2、哑4均位于督脉上,哑1为第2、3颈椎棘突间(哑门下1寸)、哑2为第3、4颈椎棘突间,哑4为第6、7颈椎棘突间(大椎上1寸)。哑3在哑2旁开寸(双侧)。  胛缝穴位置:肩胛骨内缘压痛点。  (二)治法  主穴每次选1组,可轮流选用。其中第1组穴,一般取夹脊颈5~6,如颈肩痛麻至腕指,可均取;第2组穴每次仅选哑(1~4)中之1穴,余穴选1~2穴。配穴据不同症型,取2~4穴。  夹脊穴操作:取28~30号5~2寸之毫针,向脊椎方向成75度角刺入或旁开夹脊穴成45度角刺入,至针尖有抵触感即退针5分。采用提插结合小幅度捻转,促使针感传导。疼痛重者紧提慢插,肢体麻凉甚者紧插慢提。一般则用平补平泻法。哑1、2、4穴,均为直刺1~2寸,反覆提插不捻转,哑3进针法同夹脊穴。要求取穴准确,得气后轻提插3~5分钟或捣针2~3分钟,要求哑3针感为上肢触电感余穴应达到四肢触电感。针感宜由弱到强,逐步获得,不可乱捣猛刺。如针感不满意,可调整方向,如仍无上述针感,则不必强求。缓慢出针,出针后揉按穴孔片刻。大椎穴,快速进针,缓慢送针至5寸深。进针时针尖略朝上,得气后针尖略朝下,然后以拇食指夹持针柄作快速小幅度捻转,使病人有酸麻感循督脉下行,继而改为自上而下有节奏捻转(即拇指向上、食指向下捻针),运针半分钟。退针至皮下,复将针尖指向患侧,提插捻转1分钟,使酸麻达到肩臂,不留针。风池向鼻尖方向进针5寸左右,使针感向头颈部放射,天柱穴略向脊椎斜刺,针感向颈部放散为宜,均用平补平泻之法。配穴,进针得气后亦用平补平泻法,其中,胛缝穴进针3~5分,有局部酸胀为宜;养老穴取穴时手掌朝胸前,针尖向内关方向刺入,针感应向肩、肘、腕放射。以上穴位,除不留针者外,均留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临床痊愈:症状完全消失,颈椎活动度正常,但颈部X片显示退行性病变未见明显改善;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劳累后颈部稍有不适,余同上;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可做轻工作,余同上;无效:症状、体征均未见改善。  共治1991例。其中1741例,按上述标准评定,临床痊愈778例(7%),显效566例(6%),有效401例(1%),无效46例(6%),总有效率为4%[2~7]。  另250例,颈肩部疼痛改善率为6%,指麻及颈肩关节活动障碍有效率分别为5%和2%[8]。从总的治疗情况看,以神经根型针刺效果最好,而以脊髓型最差。  ▲电针  (一)取穴  主穴:夹脊颈2~7。  配穴:养老、天柱、大椎、肾俞、大肠俞、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秩边。  (二)治法  主穴,根据增生部位,选择相应夹脊穴。配穴,每次取4~5穴。主穴以2寸毫针作45度角向脊椎方向刺入,运针至针感出现传导,配穴进针得气。平补平泻1分钟,然后接通电针仪,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连续波,频率120~250次/分,电流强度以病人感到舒适为宜,一般在1~5毫安。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4~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168例,部分配合中、西药物,总有效率为3~4%。  ▲拔罐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阿是穴或大椎;2、大杼、风门。  配穴:天宗、肩井、肩贞。  阿是穴位置:颈部压痛点。  (二)治法  主穴第一组为刺络拔罐法,第二组为竹罐法。每次一组,可交替选用。如仅用主穴疗效不显,改用或加用1~2个配穴。  刺络拔罐法操作:可先以铍针刺,直入直出,深至骨膜,出针后有少量血液流出(一般不超过5毫升),亦可以皮肤针局部叩刺至皮肤微出血。针后加火罐,留罐15分钟,去罐后作局部按摩及头部作旋转运动,3~5天1次,3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  竹罐法:将大小不同之竹罐在煮沸的药水锅内煮2~3分钟,取出并甩尽药水,然后迅速置于穴位上使吸住皮肤,7~10分钟后取下,以出现瘀斑或充血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药液制备:艾叶、杜仲、防风、麻黄、木瓜、川椒、穿山甲、土鳖虫、羌活、苍术、独活、苏木、红花、桃仁、透骨草、千年健、海桐皮各10克,乳香、没药各5克,布包加水煎煮而成。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300例,结果临床痊愈54例,显效及有效215例,无效31例,总有效率为86。7%[15,16,18]。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新设、阿是穴、大椎、天宗。  配穴:神经根型加天鼎,椎动脉型及交感型加风池。  新设穴位置:风池穴直下方,后发际下5寸。  阿是穴位置:颈部压痛点。  (二)治法  药液:混合注射液(丹参注射液2毫升+10%葡萄糖注射液5~10毫升);野木瓜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  主穴每次选1穴,据症选1配穴。阿是穴多在颈椎周围,须仔细探找,如能发现条索状或结节性痛点更佳。在注入药液之前,应略作提插,使得气感明显,天鼎穴应使针感到达病臂及手指为佳,然后缓缓注入,每穴任选上述药液一种,注入1毫升(阿是穴可注入药液2毫升)。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489例,临床痊愈184例(,显效247例,有效4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3%。如把颈椎病分为3期,第1期为颈椎失稳期,第2期为骨赘刺激期,第3期为骨赘压迫期,以第1、2期穴位注射效果最好。  ▲挑治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即反应点。多出现在颈、背部,为党参花样的皮损改变。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豆粒或花生米粒大,边缘整齐,边的颜色稍深于正常皮肤,且反光弱。以大椎及颈椎增生部位更为多见。  (二)治法  每次选3~4个阿是穴。常规消毒后用2%普鲁卡因局麻,以细三棱针先破表皮,再挑断浅表皮肤纤维丝。挑纤维丝时,针尖宜贴皮平刺,先平行向前滑动,再轻轻把针向上抬起,将纤维丝挑断,挑净。下一次挑时,将上一次挑过露在表皮外的纤维丝头剪去。每隔5天挑治1次,5次为一个疗程。注意每次选挑治点时,其中一定要有一个点在颈椎上。  (三)疗效评价  共治560例,结果临床痊愈504例,显效38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100%[17]。  ▲拔罐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颈部夹脊穴。  配穴:风池、天宗、肩井、肩Yi、合谷、外关、中渚。  (二)治法  先取主穴,针刺得气后,用架火法或抽吸法拔罐,一般每次取1~2对夹脊穴。另选2~3对配穴针刺,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留罐时间,以局部皮肤红紫为度。留针15分钟。次日,可交叉取2对夹脊穴,分别注入维生素B12250微克/1毫升(每穴5毫升)和当归寄生注射液2毫升(每穴1毫升)。上法每日一次,交替进行,两个月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月。  (三)疗效评价  用上述方法治疗312例,结果临床痊愈62例,显效235例,有效3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1%。随访60例,随访期为6月~4年,仅1例复发。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风池、肩yi、合谷、曲池、肩Liao。  阿是穴位置:病灶区夹脊穴。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酌加。可采用以下二法照射。  1、氦氖激光照射:用氦氖激光照射器,输出功率25毫瓦,照射距离100厘米,光斑直径2厘米,直接照射阿是穴,配穴则用光纤末端贴近皮肤照射。阿是穴亦可以连接光纤的特别针灸针垂直刺入3~5厘米,至有强烈的胀麻感后,再行照射。阿是穴照射,每次10~15分钟;配穴照射5分钟。  2、二氧化碳激光照射:用二氧化碳治疗机,在与穴区距离25~30厘米处照射,光斑直径4厘米,散焦垂直照射每穴15~20分钟,以有温热感为度。  上述方法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5~7日。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82例,结果治愈111例,显效112例,有效44例,无效15例,其总有效率7%[20~23]。  【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  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可分为非手术疗法及手术治疗两类。目前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大多数的医学专家主张非手术治疗,只有少数病例需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是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其中一种或二至三种方法,同时施行。现分别介绍如下:  ▲手法按摩推拿疗法  这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法,也是颈椎病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它的治疗作用是能缓解颈肩肌群的紧张及痉挛,恢复颈椎活动,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来缓解症状。  ▲颈椎牵引疗法  这是颈椎病较为有效并且应用较广的一种治疗方法,此疗法适用于各类颈椎病,对早期病例更为有效。  ▲理疗  在颈椎病的治疗中,理疗可起到多种作用。一般认为,急性期可行普长因离子透入、超声波,紫外线或间动电流等;疼痛减轻后用超声波、碘离子透入,感应电或其他热疗。  ▲温热敷  此种治疗可改善血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肿胀以减轻症状,有助于手法治疗后使患椎稳定。本法可用热毛巾和热水袋局部外敷,最好是用中药熏洗方来热敷。急性期病人疼痛症状较重时不宜作温热敷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在本病的治疗中可起到辅助的对症治疗作用,可选择应用止痛剂、镇静剂、维生素(如B1、B12),血管扩张剂及中草药等,对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效果。另外颈椎病在手法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的痛苦。现将临床常见的 型及经验处方介绍如下。  (一)中医辨证类:寒湿阻络型  (本型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治以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川桂枝、羌活、威灵仙、秦艽、川芎、当归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  方中羌活、灵仙、天麻、秦艽,祛寒除湿止痛;川芎、天麻疗头痛。桂枝、川芎、归尾、赤芍、炮甲珠温经活血,通络;葛根解痉,神曲健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二)中医辨证类:气血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熟地、砂仁、当归、白芍、鸡血藤。  方中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补气;熟地、川芎、白芍、当归养血;天麻、川芎、鸡血藤安神健脑,活血通络,砂仁理气和胃导滞。  (三)中医辨证类:气阴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眩晕反复发作,甚者一日数十次,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治以益气养阴、安神醒脑,调和气血。  方药:天麻、川芎、杭菊花、枸杞子、沙参、炙甘草、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白芍、丹参、地龙、夜交藤。  方中炙甘草、沙参、白芍、枸杞子益气滋阴;天麻、杭菊花、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夜交藤醒脑益智,养心安神;川芎、丹参、地龙活血通络止痛。  (四)中医辨证类:脾肾阳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遗症或久治不愈者);四肢不完全瘫(硬瘫或软瘫),大小便失禁,畏寒喜暖,饮食正常或纳差。舌淡红,苔薄白或微腻,脉沉细弦,或沉细弱。治以补肾健脾,温经和阳,强筋健骨。  方药:熟地、枣皮、炮干姜、龟板胶、鹿角胶、炮甲珠、白芥子、炒杜仲、牛膝、淮山药、炒神曲、白芍、川桂枝、肉桂、炙甘草。  方中熟地、炒杜仲、牛膝补肾养血;鹿角胶、龟板胶填精益髓,强筋健骨;枣皮补肝肾,收涩止遗;川桂枝、肉桂温经和阳;炮干姜、淮山药、炙甘草、炒神曲健脾和胃,温阳益气;白芥子祛痰散结;炮甲珠软坚散结,通经活络。  【预防】  一、颈椎病的预防  (一)阅读有关颈椎病的书,掌握用科学的手段防治疾病。  (二)保持乐观精神,树立与疾病艰苦抗衡的思想,配合医生治疗,减少复发。  (三)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间或工余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四)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习惯,高枕使头部前屈,增大下位颈椎的应力,有加速颈椎退变的可能。  (五)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  (六)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  (七)劳动或走路时要防止闪、挫伤。  (八)长期伏案工作者,应定时改变头部体位,按时做颈肩部肌肉的锻炼。  (九)注意端正头、颈、肩、背的姿势,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十)中医认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补肾髓之功,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强壮筋骨,推迟肾与关节退变的作用。  二、颈椎病患者的床  各种床铺各有其优缺点,而且与个人居住地、气候、生活习惯、经济状况有关。但单从颈椎病的预防角度说,应该选择有利于病情稳定,有利于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铺为佳。因此,选择一个放在床板上有弹性的席梦思床垫为好。它可以随着脊柱的生理曲线变化起调节作用。  三、颈椎病患者的枕头  枕头是维持头颈正常位置的主要工具。这个“正常”位置是指维持头颈段本身的生理曲线。这种重量曲线既保证了颈椎外在的肌肉平衡,又保持了椎管内的生理解剖状态。因此一个理想的枕头应是符合颈椎生理曲度要求的,质地柔软,透气性好的,以中间低,两端高的元宝形为佳。因为这种形状可利用中间的凹陷部来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也可以对头颈部起到相对制动与固定作用,可减少在睡眠中头颈部的异常活动。  其次,对枕蕊内容物选择也很重要,常用的有:  ①荞麦皮:价廉,透气性好,可随时调节枕头的高低。②蒲绒:质地柔软,透气性好,可随时调节高低。③绿豆壳:不仅通气性好,而且清凉解暑,如果加上适量的茶叶或薄荷则更好,但主要用于夏天。其他如鸭毛等也不错,但价格较高。  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切忌"高枕无忧"以生理位为佳,一般讲,枕头高以8~15cm为宜,或按公式计算:  (肩宽-头宽)÷2。  颈椎枕亦可起预防或治疗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宋毅勤,等。运用肌电图检验温针夹脊穴对颈椎病的疗效。上海针灸杂志 1983;(2):34。  [2]王国雄。针刺结合手法治疗颈椎病16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88;8(6):9。  [3]周志杰,等。哑1~4穴深刺治疗颈椎病1337例。陕西中医1988;9(5):204。  [4]魏 翼。针灸治疗颈椎病36例疗效观察。陕西中医 1988;9(5):204。  [5]张 仁,等。张桐卿老中医得气手法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辽宁中医杂志 1985;(3):28。  [6]赵桂兰。针刺治疗颈椎病52例疗效观察。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86;(3):34。  [7]吴材林。针刺为主治疗颈椎病136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88;8(3):19。  [8]周云鹏。针刺治疗颈椎综合徵25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86;6(2):14。  [9]林迎春。针刺夹脊配养老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38例。浙江中医杂志1987;22(2):69。  [10]张文明,等。电针治疗颈椎病30例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 1985;(1):9。  [11]徐恒昭,等。穴注野木瓜治疗颈椎病202例及其对穴温、痛阈的影响。针灸论文摘要选编(中国针灸学会),1987:116,北京。  [12]周济扑。大椎穴水针治疗颈椎病60例。浙江中医杂志 1986;21(7):310。  [13]旷时恩。维生素E穴注配合按摩治疗颈椎综合征。四川中医 1986;21(2):24。  [14]徐明英。穴位注射醋酸确炎舒松A治疗颈椎病7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87;7(2):37。  [15]陈英炎,等。铍针输刺拔罐法治疗颈椎综合症100例。云南中医杂志 1984;5(3):34。  [16]张耀巍,等。竹管疗法治疗颈椎病50例初步观察。天津中医 1985;2(3):22。  [17]曹淑润。挑治法治疗颈椎病560例。中国针灸 1991;11(2):5  [18]高 雨。梅花针拔火罐温灸治疗早期颈椎增生150例。针灸学报 1990;6(2):22。  [19]孙丽筠。穴位药物注射与扣针拔罐治疗颈椎综合症312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88;8(1):12。  [20]王铁兵,等。He-Ne激光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观察。中华理疗杂志 1989;12(2):89。  [21]迟振荣,等。氦氖激光照射治疗颈椎病。中华理疗杂志 1990;13(1):25。  [22]马士功。CO2激光治疗颈椎病100例。中华理疗杂志 1988;11(2):67。  [23]单秋华。激光针刺颈夹脊穴治疗颈椎病102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93;13(3):15。  [24]骆仲达。复方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87 例 中国针灸 1997;17(8):41。

颈椎病论文摘要

神经根型主要发病于中、老年人,发生率仅次于颈型。病因主要由于颈椎、椎间孔、邻近组织粘连、关节错位等病变使神经受压刺激所致,其中以颈5、6、7神经受累多见。其症状是受累一侧单根或几根的神经根由颈部向肩、臂、前臂及手部呈电击样放射,常为钻痛或刀割样痛,多数还可表现患侧上肢沉重无力,麻木等感觉,病程较长者可发生肌肉萎缩,咳嗽、打喷嚏、上举、头颈过伸或过屈等活动诱发加剧。  检查患者颈项强硬,活动受限,颈生理前凸变小,颈部有多处压痛点,最有诊断意义是相应颈椎两侧有放射性压痛。压头试验,上举试验、臂丛神经牵挂试验常为阳性,X线检查,颈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骨刺,椎间孔缩小,少数有椎体或关节脱位等改变  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表现分布表:  颈椎体间隙 受累神经根 放射部位 感觉障碍区 肌无力与萎缩  颈4-5 颈5 沿肩顶至上臂外侧 颈5 三角肌  颈5-6 颈6 沿肩顶,上臂外侧前臂背侧至母指和示指 颈4-6 肱二头肌  颈6-7 颈7 沿上臂后外侧,前臂背侧至中指 颈7 肱三头肌  颈7-胸1 颈8 沿上臂内侧,前臂尺侧至小指 颈7 手部小肌肉

颈椎病论文3000字

都有固定的内容制式,你发给我我给你填好吧这个好说,,只是要一个目录, 。其它的自己都会吗

去年刚毕业的人表示这个问题深有同感,我也是写毕业论文熬的太狠得的颈椎病,当时我每天睡前都要在网上搜搜脖子疼怎么缓解这类的问题,试过几个有效的办法分享给你。第一个就是游泳,一般游20-30分钟的泳,再洗个热水澡,脖子会一下子轻松很多。第二个是可以颈肩放松活动,正常站立位,双脚宽度同肩宽,双手叉腰,尽量向后仰,维持十秒钟,放松一下,反复做十次,脖子疼痛也能减轻。至于你问的颈椎病的自我治疗方法,我当时怕自己乱搞把颈椎弄得更严重了,所以是去看了医生。不过后面一直坚持吃医生开的颈复康颗粒,也注意保养,不久坐,不歪着坐,睡觉也平躺着睡,不背单肩包等等吧,各方面都注意,加上吃药,就一直没再犯过,觉得你也不要自己乱治,免得把颈椎弄坏了,该看医生就看医生,该吃药吃药,早点康复这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颈椎病的文献

你好: 由于椎管部位血管比较少,药物经过肝肠循环后到达病变部位,效果已不明显。 目前最好的是中医外治。 西医治疗这样的病症效果不是很理想,除了口服药物以外,只有手术了,而且一般颈椎部手术是不提倡做的,因为颈部位神经线密集有很大的风险,按摩牵引不能解除病痛,如果你找个技术不高的医生,反而会加重病情,建议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效果很好。 注意保健也很关键,就是避免长时间低头及颈部的疲劳,不要颈部保持一个姿势时间太长了注意防寒保暖,不宜劳累,枕头不要过高,过硬,也不要随便按摩颈部,有时候按摩不好会适得其反的多做颈部的运动,也可以经常热敷,可以改善症状 祝:早日康复!

在中医看来,颈椎病不属于骨病系列,则属于,风湿寒引起的颈椎痹症,因为所看法不同,所以中医和西医得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也大有不同。按摩,理疗,封闭,手术,是西医得解决方式,其结果由只能缓解其病症到无法控制其病症。中医认为造成颈椎病得原因是风湿寒引起得痹症状态,既然找到根本原因,对症治疗,直达病灶,才能彻底治根。在众多外贴膏药,内服中成药和普遍得药油,我更倾向于《滇南本草》得伏风骨草油。

回答 颈椎病的治疗需要根据颈椎病的分型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在初期应该多做颈椎的功能锻炼,同时配合脱水治疗、活血化瘀治疗,但是当疾病进展到比较严重程度的时候,只能通过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绝大多数患者可以避免手术,但是要配合颈部的功能锻炼以及颈椎的电动牵引,一般都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一方面要避免疾病产生的诱因,另一方面需要扩张血管,活血化瘀治疗

颈椎病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久坐耗气、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不通所引起。

颈椎病参考文献

颈椎病的发生与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有关,初期的颈椎曲度改变是可以通过改变姿势、体育锻炼等方法来纠正的,能否缓解颈肩部疼痛的症状,往往不在于你用了多少“猛药”,而是取决于你的决心有多大。减少看手机和电脑的时间,这虽然听起来像是废话,不过确是最贴心的建议。当然了,很多时候我们也身不由已,毕竟我们还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如果不能放弃这些,那么我们就需要注意正确的方法。1、颈椎要常动常用避免长时间久坐,工作一小时活动十分钟,在工作娱乐的间歇做做颈部放松和四肢拉伸。颈部旋转-慢慢地将头向右转。用指尖在下巴处施压。保持这样的姿势几秒钟,然后回到正中。向左边重复同样的动作。颈部倾斜-将头向右倾斜,试着用耳朵触碰肩端。用手抵住头的侧方相反方向对抗阻力。保持这样的姿势几秒钟,然后回到正中。向左边重复同样的动作。颈部后伸–试着收紧下巴,两肩张开,颈椎后伸贴墙壁,保持几秒钟,然后回到中立位。这样可以缓解低头造成的颈后肌肉紧张。肩部绕动–采用坐位或站立位,将手臂向后伸。试着将肩胛骨向中间挤到一起,然后把手臂向前再向后有节律地做划船动作。现在网上有各种各样的颈椎保健操,无论黑猫白猫,只要能够放松颈椎的就是好方法。最简单的,我们可以对着远处用头画“米”字。当然,不管是什么动作,在活动颈椎的时候切记动作要轻速缓慢,颈椎是很脆弱的,我们放松的是肌肉筋膜,而不是扭骨头。无论是低头还是仰头,或是歪头。长时间向一个方向弯曲,都会造成颈部肌肉劳损、颈椎退行性病变,最终形成颈椎病。平时保护颈椎,要进行多方位的活动,不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2、保持自己体态的端庄伏案工作的时候,要保持良好的坐姿,不要随便就葛优躺,含胸驼背,看东西的时候应保持颈椎中立,调整电脑显示器的高度,目光平视,双肩自然下垂,腰部有支撑。手机屏幕中心与眼睛在同一高度,使头部保持垂直位,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对颈椎的压力负荷。3、生命在于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慢跑、羽毛球、篮球、游泳、瑜伽等等,这些运动都对颈椎疼痛不适有着很好的辅助治疗的效果,同时可以改善颈椎供血,防止和延缓颈椎退行性变的发生年龄。我们每周都得保持一个合理的运动量,重要的不在于你选择哪种运动,在于你是否真的运动!那种一时兴起偶尔想起了运动一下的,可能达不到你想要的效果。4、时常温暖颈部颈部受凉之后,会导致血管的收缩、组织僵硬,肌肉发生痉挛。血管突然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局部代谢“废物”就会排不出去,血管通透性升高,白细胞就跑到颈椎周围溜达,无菌性炎症就这样产生了。所以,对于颈椎不太好的人,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暖。很多时候颈肩部的不适,可以通过每天用暖水袋或者电烤灯在颈后部热敷的方法,加强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消炎止痛的功效。参考文献: 低头看手机颈椎所承受的重量可达垂直时3倍 ?人民网 2015年03月23日 Zacharia I颈部疼痛的治疗Up to

朋友,你真幸运,让我看见了你提的问题。我以前就是严重的颈椎病,那一年我都以为我活不了了。我是天天头痛,有时是太阳穴痛,有时感觉血管绷得紧紧的。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效果。后来医生说牵引效果好,不用服药。我那时就每天要走30分钟的路去医生处牵引,时间开始是每天半小时,后来延长到一小时。牵引后医生在为我做颈部按摩。一星期后,就有了好转。这样我坚持了近一年的时间。然后自己买了个牵引袋在家里自己牵引,完毕就用手自己按摩。现在我已经完全痊愈了。要有决心!相信一定会治好的。 参考文献: 自己的亲身经历

1、上肢神经卡压:一是拇、食、中指的麻木疼痛,常有夜间麻醒史,醒后活动可好转。严重者可伴有手部肌肉萎缩,影响手的精细动作,这是因为正中神经在腕部受到压迫,即所谓的“腕管综合症”;二是环、小指的麻木疼痛,也可有夜间麻醒史,严重者伴有肌萎缩,环、小指的屈指力下降,影响精细运用。这是因为神经在肘部受到卡压,即所谓的“肘管综合症”。2、颈椎病:引起手麻最常见的疾病就是颈椎病,它是中老年人好发的疾病之一。当人步入中年以后,一些器官往往会发生退行性变,当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以后,往往会导致颈椎间盘突出或是关节突发生增生或肥大,这些突出的颈椎间盘或增生的关节突一旦压迫邻近的颈神经根时,便出现了颈椎病。颈椎病除了有手指麻木、感觉异常以外,还伴随其它症状,如:颈肩部骨肉酸痛,上肢有放射痛或活动障碍等。确诊颈椎病并不困难,只要照一张X光片就可以了。另外还有一种检查颈椎病的简单方法,一个人托患侧头部,一手握患侧上肢,将其外展90°,两手同时向反方向推拉,有放射痛或麻木者可初步确诊为颈椎病。3、中风:引起手麻的另一常见疾病便是中风。《卫生宝鉴·中风门》曾说:“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之内有中风之疾。”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阔情志。虽然手指麻木不一定会发生中风,但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中年人来说,如果经常出现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肢体麻木、舌头发胀等症状,且患者平时又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疾病时,应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风的发生。4、更年期综合症:进入更年期的妇女有时候也有手麻的现象,但是并不明显,随着更年期的结束,手麻现象就会随之消失。总之,手麻症状的确诊,还需参考颈椎片、肌电图等辅助检查才能明确论断。一旦确诊,如若症状尚轻,则经正规的非手术治疗,均可有不同程度好转,如若症状明显,并出现手内肌明显萎缩,则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阻止病情发展,以免造成手内在肌不可逆的严重萎缩,导致手的功能严重障碍。参考文献:百度知道

我们平时在办公或者学习的时候应该注意自己的坐姿,然后我们可以选择定时的对自己的脊椎进行一个按摩,我们还可以在网上购买那种U型头套来使用。

  • 索引序列
  • 颈椎病的论文提纲
  • 颈椎病论文摘要
  • 颈椎病论文3000字
  • 关于颈椎病的文献
  • 颈椎病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