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算了,原作者是外国人嘛
一般情况下,翻译他人作品都需要取得作者或相关权利人的许可,否则就是侵权行为。因此,中国人翻译外国人已发表的作品同样需要取得著作权人许可,但如果是该外国人所在国及作品发表国未加入中国已加入的国际版权公约或未与中国签订有关版权协议,那么中国人翻译外国人已发表的作品就不需要著作权人许可,不存在侵权行为。
引用yuwuknan的回答:【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就直接写你自己参考翻阅的这本书,不用标明原版,因为翻译过来的书也有出版、作者、日期什么的,把这些信息标明清楚就可以
2] (美)Bruce Eckel著. C++编程思想.刘综田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3] (美)William Ford等著. 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第2版).陈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美)William Ford等著. 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第2版).陈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引用yuwuknan的回答:【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2] [美]Bruce EC++编程思想[M]刘综田,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3] [美]William Ford,等 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第2版)[M]陈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先利用google学术搜索到外文文献后,然后使用google翻译成中文。经过google翻译后,该外文文献的大致意思已经出来了,剩下的工作就是你自己还需要根据专业的知识进行调整使之连贯顺畅。完全自动化翻译成一篇完整流利的中文文献是不存在的。
格式是:原作者姓,原作者名首字母(原著作出版年)。翻译之后的书名 (翻译者名首字母,翻译者姓)。出版地:出版社(翻译本出版年)。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扩展资料: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1、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2、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专著M,报纸N,期刊J,专利文献P,汇编G,古籍O,技术标准S,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录音带A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例如:霍斯尼 R K著李庆龙译谷物科学与工艺学原理北京:中国食品出版社,
外文书籍的中文翻译版本作参考文献,格式应该如下所示:[1] [美]Bruce EC++编程思想[M]刘综田,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 [美]William Ford,等 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第2版)[M]陈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参考文献的作用:1、参考文献是反映论文研究的重要科学依据,通过指出论文的观点、方法结合一些材料等,将论文中所研究的来源出处表明,可以反映其科学性。2、可以将论文中取得的研究成果与前人的进行区别开,这不仅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而且避免了抄袭的嫌疑。3、可以方便读者查阅资料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标准规范的参考文献可以显示该研究领域的方向和背景,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