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优越性发展策略

发布时间:2015-07-28 18:37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师生互教互学,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学习共同体就是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完成一定任务的团体,他们之间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所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以学定教、依学定教。陶行知从“教学做”合一的原理出发,倡导教师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他认为,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所以,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已成为当今教育的必然选择。其优越性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学习共同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学习产生主动需要。作为文字学科的语文学科,学生如没有兴趣,学起来就会觉得单一、枯燥、乏味,而教师如能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注意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选取与学生生活贴近且似懂非懂的问题,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与知识相关的实际情景,把静态的文字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针对新的知识,激活原有的知识,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线索,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了解了学生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给学生创造按照自己的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目标的机会,引发学生针对目标采取相应的策略。教师适时巧设机关,在其帮助下,学生一旦攻破难关,获得成功,就会异常兴奋。他们一旦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就能在成功中获得自信。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就会大增,自然就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二、构建学习共同体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的唯一目的是使学生“学”,教会学生“学”。要把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通过捷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主导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在保证共同体学习的质量方面起着把关作用。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愿意说,善于说,从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目光及表情,师生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教师尽量让学困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与优等生平等地参与学习。观察学生的行为,如对他微笑,给予一种理解,同时又给予启发,引导他与同桌大胆交流,这样学生会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师生也就处于平等的位置。教师不但要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声音,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倾听: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一个同学发言,其他人必须认真听,不能打断别人发言,要倾听别人发言的重点并对其发言快速做出判断,捕捉创新的“火花”,思考组织补充意见或独到见解,既养成专心听的习惯,也培养相互尊重的品质,从观察和倾听中学习、获益。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习共同体,指导各小组合理分工、梳理组员意见、肯定评价组员意见。为提高其合作学习效率,体现全体组员的主体性,需定期培训和调整组织者,让每个人都有锻炼机会,让师生互教互学、学生互教互学。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通过交流以实现师生共享、共进的目的。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是共同体学习的前提。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学习效果才是最好的。通过构建小组学习共同体,形成组与组之间相对公平的竞争格局就能让学生更加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培养起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习惯,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可主动举手发表意见。为提高讨论的质量,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请求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认真倾听并补充不同的意见。也可将各自遇到的疑难提交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的知识归纳整理,对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组间讨论交流。根据导学案整合问题,各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每两人交换意见,再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结果由小组长推荐组员举手请求发言、展示,尽量让每个人都有发言、为小组赢得荣誉的机会,实现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对话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教学对话就是建立在这一原理之上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体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机遇,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通过师生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让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人格,学生才会产生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才能促使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通过对话、交流、沟通等形式学习。学习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学生间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师应通过范评,引导学生用手势或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肯定学习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激励评价水平。开展多元化学习评价,师生共同确认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与合作频率,提高群体思维的广度、深度和课堂活动的质量。师生间利用评价肯定的方式强化学习动机,通过相互启发、支持、帮助,认识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进步。只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课堂交流活动才能是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思促思的智力引爆,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
  四、构建学习共同体能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构建学习共同体,能让师生相互尊重,彼此信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通过沟通,让学生能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并能化为向上、向善的行动。通过沟通,师生达成共识,因为师生达成共识,是形成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因素,师生换位思考、充分酝酿、相互信任,同心同德,形成共同的愿景和强大的合力,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的发展目标,实现共同体成员的共同愿景。在实现学习共同体愿景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和困难时,师生要相互鼓励,在行动中不断反思,共同进行多维度的立体诊断,修正前进的方向,改进思路,完善措施。师生共同成长,他们既是幸福的创造者,也是幸福的享受者。因为在学习共同体内,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学的目标是每个成员都认同的共同愿景。大家追求个人愿景,也为达成班级或小组愿景而努力,促使成员的行为和谐统一。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在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中去获得知识,才会不断的成长。学生成长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言,如果教师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创造,那学生就犹如那些分得土地,可以自由耕种的农民一样,获得了真正的解放,潜能就释放出来了。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感的态度肯定学生的丰富的猜想与想象。教师既能从学生的合理猜想中受到启发,也能从学生思想上受到启迪,形成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建构学习共同体,培养起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技能,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质和优势都能在相互学习中发挥其重要作用。让我们一起乘上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动车,享受研究旅程的快乐。

上一篇:培养中职学生“电商运营”必备技能的几个方法

下一篇:投票系统平台在“互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