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探讨
摘 要: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分制改革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笔者就学分制改革的实质、办学方向和效率、能力培养方面、生源特点等方面深入探讨高职教育推行学分制改革的意义的基础上,从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强化队伍建设、改善硬件资源及实践条件和加强教学及相关管理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关键,并对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具体实施提出了建立层阶式课程体系、实行弹性学制及主辅修制、解决好职业教育岗位针对性与持续发展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矛盾、合理利用和开发教育资源和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建构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模式等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学分制; 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多元化
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侧重于目标管理的灵活性较大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要求开放的教学计划、灵活的授课方式和弹性的学籍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作为肩负着为我国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使命的高等职业教育,必然要求其本身培养多样化的具有个性特点和个人特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来不断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要。因此,高职院校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学分制的要求,积极推行学分制改革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大势所趋。同时,以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创建以弹性化、柔性化为主要特征的教学运行管理新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此牵动学院各项事业的改革建设发展,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改革示范、管理示范、发展示范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一、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从学分制的实质看
学分制的产生是建立在完善的选课制的基础上,在设置一定比例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相应数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差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学习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的进度要求。此外,通过自主选课,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一定的弹性,提前或延迟毕业,同时也为在校学生实现“双专业”提供了条件。从师资培养角度讲,选修课的开设,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不断完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分制的实质在于一方面增强了学习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弹性。
(二)从办学效率看
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实行后,根据专业素质和能力需要,在设置一定比例必修课的基础上,通过选课制,可以设置一些符合社会最新发展需要的新课程、交叉学科课程和复合型课程来满足就业市场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新要求。
从效率观看,实施学分制能提升个性学习的主动性,适应社会多样化要求的教育,可获得较高的综合效益。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用性,从而使个人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转换,使学生受教育的结果在择业的层次和薪酬的起点上得到体现。以此吸引企业参与办学,实行产学合作,树立职教品牌,形成规模化经营,才能获得高职教育的最大效益。
(三)从能力培养方面看
在市场经济已经确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单一的专业培养计划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多样化和多变性的需求。实行学分制,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特长、兴趣、知识基础、爱好选择方向,鼓励学生在学完规定的专业必修课外,跨系、跨专业甚至跨院校选课,促进学科的横向联系,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学分制实行后,那些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课程或者实践水平较低的教师将会失去吸引力,这将促使教师主动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和新的管理模式,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完善知识结构,促进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此外,学分制改革推行后,可以对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的学生以及参加相关技能赛获奖的学生给以相应的学分奖励,可以使其免修免考相应的课程,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四)从生源特点来看
高职教育的生源复杂,有普高生、职高生和中专生,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足,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学年制的“一刀切、齐步走”必然出现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和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结果,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分制改革实行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以及自己的学习能力,结合教师的指导,适当安排学习计划和进度,即可提前修满学分,提前就业;也可延后修满学分,延迟毕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就业的灵活性。此外,学生在必修课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自由选课,既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
二、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关键
笔者个人认为,影响高职院校学分制能否顺利实施的因素很多,其中关键的因素主要有:
(一)转变观念,统一认识
转变观念是实行学分制的重要前提。教师要从观念上接受学分制,它是教学管理制度的一种根本性的改革,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形式主义,而是人才多样化、复合型的必然要求。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功能观。现代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教会学生做人、学习、创新和协作,以逐步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要求。此外,学分制改革不仅是高校教务部门内部的事,还需要各个行政部门和后勤机构的积极配合,进而使整个学校的管理真正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师生,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应有之意。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行政部门和后勤机构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效能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的有序进行。因此,对学分制的研究、认识和宣传不应只局限在教师和学生,各级管理者同样需要提高认识。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适应学分制的师资队伍是实行学分制的重要条件。实行学分制后,有大量的选修课要由教师承担,如果选修课数量不足,学生将无课可选;如果选修课质量不高,内容贫乏,学生将学无所获,这都将影响学分制的实施。由于学分制改革对教师原有的教学方式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同时也强化了教师之间的竞争,甚至有些教师
会出现“无人选课,无课可上”的现象,因而许多教师对学分制改革存在抵触情绪,在观念上还存在一定的保守倾向,这也是制约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不断进取,学习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工艺、新理论,迅速提升自己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尽快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以适应实行学分制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外聘兼职教师队伍,聘请行业的专家讲课,以增加所选课程的范畴。
(三)改善硬件资源及实践条件
学分制改革实行后,传统的以行政为主的教学班级将被一个个以学科为主的教学班级所替代,学科教学班级所需的教学场所也必然随之增多,选修课的增加必然使教室资源、实训室、实验室资源和硬件设施更加紧张。同时,更多的新的学科的开设,则需要大量的现代教学设施与之相配套。为此,增加教学投入,应当成为高职院校管理当局的一种必然选择。
同时,高职院校在教学方式上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要解决课堂教学和职业训练之间的关系问题。高职院校的职业训练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种方式进行,比如,对于会计电算化专业,由于外部社会条件的限制,目前主要以校内实训为主,这就要求学校实训室和实训设备的相应配套。实行学分制要有充足的硬件资源作保障,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实训室、图书馆等设施和设备不仅数量要增加,而且要提高教学设备的多样性和多用性,学校要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和改造,配备数量足够、规格各异的教室和专用学习室,重视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增加图书馆的藏书,加大教学设施的开放度,提高教学设施的利用率。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虽然也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但许多教学设施,如机房、图书馆以及实训室的开放程度还不够,利用率不高。
(四)加强教学及相关管理
学分制改革实行后,学生自由选课打破了原有的班级组织,一门选修课堂上的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院系和不同的专业,这给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同时,学分制改革实行后,学费将与学生所选学分直接挂钩,选修学分多的多交费,选修学分少的少交费,这也给学校的财务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实行学分制工作面广量大,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是必由之路。在试行学分制工作过程中,应开发课务、考务、教材、选课、登分等管理软件,以保证学分制的运行,并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三、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相关措施
(一)建立层阶式课程体系
科学、完善的层阶式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基础和前提。在建构学分制的课程体系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个原则。
第一,建立各级课程平台。包括院级课程平台、系级课程平台、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院级课程平台是指公共课、基础课、全院任选课。系级课程平台是指各专业共同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指每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指专业限选课。在限选课这一块,不断加深专业强项的课程开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选课表中发现自己喜爱的方向或技能高移的选修课,通过班导师的指导使每个学生毕业时都能有自己的专业强项或技能强项,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专业课程建设模块化。课程内容模块化要求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以技术应用为核心,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增加技术应用内容,增加大量的应用实例。把课程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各模块有鲜明的目标,相对独立,可以按多种方式组合应用。同一门课针对不同对象,组合不同模块,可适用于每周2、4、6、8学时等各种不同要求,这叫课时分级。同一门课程针对不同对象,对每个模块讲授的深度不同,这叫深度分层。按对象分类,即同一门课针对不同对象,组合不同模块,选取不同的实例,讲授的深度不同,可适用于不同的专业或不同类型(如职高、普高、继续教育、短训等)的学生。
第三,理顺课程体系,规范课程名称与编码。理顺课程体系即整理课程的前导和后续关系;规范课程名称和编码,便于教学信息的计算机处理;可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便于疏通专业、系部、全院课程体系的联系渠道,建立正常的增加课程、更改课程名称、修订课程的申报和审批制度:规范课程信息公布的程序,逐步完善教学管理。
(二)实行弹性学制及主辅修制
学制的弹性是学分制的重要内容和优势之一。正是有了学制的弹性,学生提前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学分制的目标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才能发挥。学制的弹性既涉及国家的有关政策及政府对教育的行政管理,也需要社会其他部门的配合,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课程体系的弹性、学生选择学习方式的弹性及教学管理的效率。因此,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说是高职院校在推行学分制改革过程中极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目前国家尚未下放学制管理权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可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制定管理办法,拓展学制的弹性。一是积极创造条件,适当放宽政策,鼓励学习基础好、能力强的尖子生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各种学习方式,以少于基本学制的时间修完必修课及选修课,取得规定的总学分,具备毕业的条件,从而缩短学习年限,提前就业或选学第二专业。比如,学院允许部分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前提下,同时修读另一个专业,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试合格者,由学院发给辅修专业结业证书。二是允许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或在学业中途个人或家庭发生变故的学生,在获得一定的学分后申请工学交替,在一定期限内由学校为他们保留学籍,待情况改变后继续求学。学习年限的延长期限可适当放宽。三是因用人单位的提前招聘,一部分毕业班的学生在学业尚未完成之前踏上了就业岗位,通过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继续完成学业,待修满学分后再准予毕业,这样也可能适当延缓毕业时间。总之,通过努力拓展学制的弹性,可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也更能适应目前就业市场不断变化的状况。
(三)解决好职业教育岗位针对性与持续发展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矛盾
这是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最大的难题。有效的方法是:加大任选课比重,任选课比例将上升到30%以上;开设大量的专业方向限选课,提供较多的发展方向供学生自由选择;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学生选课需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知识结构及技术结构的不合理,避免学生投机取巧
、避重就轻式地选课。承认校际之间同一层次且教学要求基本相同的课程的学分,鼓励学生跨专业、跨系甚至跨院校选课学习。要求教师科研过程中有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毕业设计多选择企业的现实课题,既达到了教学设计的要求也锻炼了学生,并且为就业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院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就是通过给企业做课题而被企业选中,一毕业就直接就业。由学院、系里或学生自发组织人文素质教育、艺术团体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补充、引导学生的全面或单项发展。紧密跟踪高新技术的发展,请名师、名人来校办讲座,扩大学生的见识,启发学生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四)合理利用和开发教育资源
学分制改革是建立在选课制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学分制改革要落到实处,首先要保证能开出足够数量的选修课。目前影响高职院校选修课开设的“瓶颈”之一就是师资问题。师资紧张是制约选修课开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高职院校要将学分制改革真正推进深入、落到实处,必须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求教师既要有专长还要有其他特长,每个教师除开设专业课外,还能开出其他选修课。学院还应动员有较高专业能力的行政人员开课。二是面向社会外聘教师,特别是从企业界聘请实践教学教师,解决学院实训教师不足的问题。但是,兼职教师的增多也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经费管理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因而如何保证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三是实行产学合作教育,不断开发社会资源,广泛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大部分校外实训课,尽量安排在假期进行。这样既可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工作要求,又满足了教学组织的要求。四是全天候开课,解决教师、教室、实训场所不够的问题。在这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借鉴一下其他高校的做法,即如何充分提高教室的利用率问题。目前很多高校把每节课的时间由原来的50分钟或45分钟改为40分钟,从早晨8∶00到中午12∶00总共可以排5节课,下午从1∶30到 3∶50可以排3节课。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可以集中在晚上或特定的两个下午进行。排课量的加大要求教务部门与各院系的教学秘书进行协调,各院系的专业课由教学秘书负责安排课程表,全校性的公共课由教务部门集中安排。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各院系二级管理的力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轻教务部门的压力,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全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统筹指导和监督管理。
(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建构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模式
由于实施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双证融通的课程,必须要依据专业技能标准、企业生产现状、学生顶岗岗位要求等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应用动手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而不可能采用统一的传统的考核模式。考核可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进行。理论课程及基础课程的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分;军训、实验实习课、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等级记分制,并计算相应的平均绩点。取消补考制,对考核不及格的课程,学生要参加重修或另选其他课程。增设课外学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实践。对学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技术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计算学分。
学分制条件下,学院对学生学习的约束力变小,学习组织较松散,学习纪律较难维持。为确保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等基本要求的实现,务必改革考核方式,完善考核制度。具体来说,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小组。测评小组成员由院系党总支书记、院系辅导员、专业班导师、学生社团管理人员等组成。综合测评的组织和测评工作由院系负责;院系年级辅导员负责本年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组织和测评工作,还负责班级的考核工作;学生在宿舍和社团的各种表现,应被列入先进班集体和院系学生工作考核的范围;学生社团管理办公室负责学生在学生社团中各种表现的考核工作。在考核过程中,上述这几种模式和体系应该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成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此外,高职高专的学分制改革不能盲目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经验和做法,而应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高专的办学实际,开创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分制改革新思路。要做到这一点,各级管理部门和广大教职员工应深入学习和研究学分制改革的实质、实施条件和制约因素,深入分析和借鉴其他院校学分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然后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学分制改革实施的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具体落实各相关部门和管理者的职责和任务,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 邓宝玲.??论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学分制课程体系[J]. 北方经贸. 2010(12).
[2] 李阳熙.??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9(10).
[3] 周清明,阳会兵.??弹性学分制背景下的因材施教论[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4] 虞岚.学分制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研究[J].教书育人,2006(2).
[5]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Z].2006.
[6]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Z].2005.
[7] 王晓江等.高职工科院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7(9).
[8] 肖海涛.高等教育学制改革:一个避不开的话题[N].中国教育报,2007-06-14.
[9] 肖阳、郭开骏.实施弹性学制探索人才培育新途径若干问题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1).
[10] 陈家颐 推进学分制 创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6(9).
[11] 杨黎明.职业院校学分制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上一篇: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