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问题研究
摘 要:高职大学生只有培养起感恩意识,真正学会感恩,才能在毕业以后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社会充满爱心,对他人充满敬意。本文正是基于此,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阐释。文章首先对感恩意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回顾,然后对中外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进行了评述,最后针对目前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和提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措施和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同时对于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问题研究;感恩意识现状
一、感恩意识溯源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感恩”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吴志·骆统传》当中的记载:“令其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陶志琼在其发表的文章(《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对感恩概念进行如下的解释,他认为感恩实际上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
而在国外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感恩”一词最早是用“gratitude”来表示,而“gratitude”实际上是来源于拉丁字根“gratia”。从字根的意思上来理解,它所表达的也是恩惠和令人愉快的意思。发展到现代,对于“gratitude” 一词的理解则认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通过以上对于古今中外“感恩意识”的各种表述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大家理解的角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从实质上来说都没有脱离对于“感激”和“回报”的强调。正是基于此,我们在研究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将感恩意识理解为一种心理需求,是对别人所施恩惠的一种“感激”和“回报”的心理需求。它应该是目前高职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二、中外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及启示
1、美国的感恩文化
美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代表,在对其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广泛地推崇感恩思想。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是美国社会提高学生感恩意识的有力工具。感恩节定于每年 11 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在这一天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都会以“善待亲友、帮助路人、拯救饥民”等形式来一起欢度感恩节。通过这样的节日来不断的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其感恩意识。
2、韩国的感恩文化
韩国作为我们的亚洲友邻,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意识教育方面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孝道,作为韩国人对感恩意识的诠释,在韩国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已经浸透到韩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角落。
3、我国的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针对我国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是比较高的,普遍存在着感恩的愿望和相关行为,从总体上来说他们的知恩、感恩、报恩意识强烈。但是,高职大学生群体中还有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现状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对父母的养育缺乏感恩之心、对老师同学缺乏感恩之意、对社会缺乏感恩之情等。这些感恩意识低下的现状已经对高职大学生的行为产生了影响,他们自私无情,对待父母朋友冷淡,部分情况较为严重的高职大学生甚至对社会道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会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
所以,通过以上分析,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方法加强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途径,也是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主要任务。
三、我国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1、强调感恩教育实施的科学性,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
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在自身的学识以及人格品质上做学生的楷模,高职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教育技能,必须首先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道德义务,做到先正己、后教人。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在教育的全过程中与高职大学生交朋友,更多的时候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沟通与交流。只有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才能打动和感化高职大学生,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最佳教育效果。
2、发挥高职院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与感恩意识缺失的危害性,坚决克服实际工作中所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现象,积极开设感恩教育的课程,并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感恩教育的长期性和生活化,将感恩纳入高职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中,以引导学生内化、注重实效为重点,努力促进高职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掌握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达到感恩教育的理想境界
高职大学生不同于别的群体,他们有着极其丰富的情感世界,而且普遍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民主意识较浓,不喜欢抽象的理论说教,面对简单的、甚至是“强行的”灌输式课堂教育,内心往往有抵触情绪。有效的开展感恩教育,势必要求我们要充分熟悉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之觉得这些道理源于生活,不是遥不可及的。
【参考文献】
陶志琼. 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教育科学, 2004,20(4):9-12.
上一篇:中学地理学习兴趣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