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我国高校的俄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10 09:07
论文关键词:高校俄语教学人才培养需求
  论文摘要:自2o世纪6o年代以来,除9o年代短暂活跃外,中国高校的专业俄语教学长期处于萎缩状态。近几年,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和中俄合作的不断加强,俄语人才的需求又旺盛起来。了解当前俄语人才培养的状况和社会需求的关系是高校及国家俄语学科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指导方针。
一、我国的俄语教学之路
众所周知,俄语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种之一,它不但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而且还是一种主要的“科学语言”:全世界大约有近三分之一的科技文献用俄文出版。[i](p.45)我国俄语教学经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俄语学习的鼎盛时期,大中小学都开设了俄语课。60年代,随着中苏政治关系的变化,我国的俄语教学进人低谷,很多高校关闭了俄语专业。20世纪80年代末起,中俄边贸的短暂活跃又调动起社会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只是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中俄边贸的不正规性使这股热潮迅速进人低谷。
进人21世纪,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以及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和政局的稳定,社会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再次增多。但是,现在的中俄合作在领域和深度方面都有了变化。中俄合作从农业、林业、纺织业、食品业等领域深人到文化、科技、旅游、会展等各个层面。中俄合作的多领域、深层次对新时期俄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二、我国高校的俄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现状分析
(一)我国高校的专业俄语人才培养现状
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高校的俄语教学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处于萎缩状态。原来的“大语种”变成了“小语种”。俄语大省黑龙江省的主要俄语院校甚至出现过招不满学生的情况。社会需求不旺是高校俄语专业萎缩的主要原因,只是在2000年以后情况渐渐好转。
由于近几年不断有学校增办俄语专业,所以俄语院校的数目未见有公开统一的确切说法。网上的数据比较滞后。经笔者调查,截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共有23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开设了俄语专业。目前,全国共有100所俄语院校。
目前国内俄语人才培养的基地主要是东北三省、北京、山东和新疆,共有53所高校,占全国俄语院校的53%。在这100所院校中,有10所是民办学校。据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公布的材料,全国共有79所高校是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的会员。口]各学校每年招收的学生少的为20来人,多的为140余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平均在50人左右。因此,全国100所俄语院校每年能培养5000余俄语毕业生。
国内俄语院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师范院校(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综合大学(辽宁大学、复旦大学)、外语院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和专门用途大学(军事院校、石油大学、新闻传播大学等)。
从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面向教学来看,俄语专业可分为教育和非教育两种。教育类所占比重不大,主要集中在师范院校。由于社会对俄语教师需求数量的有限和现在本科生难以进人高校从教等原因,单纯俄语教育专业并不多。各师范院校也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培养方向,如沈阳师范大学的俄语系就全部是商务方向的。仍开设师范俄语的学校也两条腿发展,如辽宁师范大学俄语系每年招收师范教育和国际贸易两个层次的学生。有的师范院校则在教育专业中增设经贸、旅游、法律等课程,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现在,大多数的俄语院校都采取“俄语十专业”的模式培养学生,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从传统单纯的语言学习到“俄语十专业”,这一改变显示了我国俄语教学的改革与调整。这种思考和改革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只是直到如今,改革仍在进行之中。改革的步伐、力度、广度、方式和效果还很有限,尚没有达到完善阶段。以前几十年传留下来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下子抛弃和修正;改革的目标、方向以及与此适应的配套改革都需要时间来制定和考察。所以,在目前这个改革转轨时期,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俄语人才还存在很多间题。比如,近几年科技俄语人才的需求很大,但一般本科毕业生很难马上胜任。因为学生平时在学校里学的主要是日常语言,专门的科技领域很少涉及或者即便涉及也只是个别的领域。笔者对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辽宁大学俄语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或尚需增加俄语语言之外的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以及在该领域运用俄语的能力。

(二)我国社会俄语人才需求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除了90年代有过短暂的高潮,我国俄语人才的需求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而且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是北方需求相对较大。进人21世纪后,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和巩固,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社会对俄语人才的需要重又多起来。2006和2007年,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把中俄合作推向高潮(2009,2010年中俄互办语言年)。正如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王铭玉所说的那样,伴随着(中俄)两国经贸、科技往来的逐渐正规化,以及双向需求的旺盛,第三次俄语热潮正在到来。[3]这次俄语热是一次理智的回归,它不会像上个世纪90年代那样几年即逝,而将是长期的、稳定的。因为我们和俄罗斯有着4300公里长的共同边界线,彼此经济互需。双方已经认识到“和(合)则双利,不和(合)则双亏”,在这样背景下,我国俄语人才的需求会稳定增加。
目前,很多媒体都报道了俄语人才的抢手。黑龙江日报(2007)报道,自2006年“俄罗斯年”举办以来,各种经贸、文化、体育活动和旅游交流十分频繁,这使得俄语人才异常“吃香”,一些国际旅行社、外贸企业、文化单位相继感到俄语人才缺乏,纷纷找到专业学校,要求“团购”俄语人才培训。国际在线(2007)报道,广州俄语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好。作为广州开设俄语专业的唯一两所高校,2007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39名毕业生,平均每人有5家企业可供选择,月薪在300(〕到5000元。学生平时也有很多俄语兼职机会。2007年大多数高校俄语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这个数字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俄语需求的增长和旺盛。还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以前,俄语毕业生主要在北方工作,特别是边境口岸等。现在南方的需求也很大。因为南方的经济发达,经济外向型比较明显,随着中俄经贸合作领域的扩大,南方地区与俄罗斯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大大增多。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很多。据前程无忧网统计,2008年7,8两个月,这三个城市计有150个岗位需求,主要是翻译公司、旅行社、外贸公司、物流公司、教育培训机构等的翻译、导游、外贸业务员、业务代理等职位。还有很多没有登录到网上的需求信息。笔者在上海读书期间(2004-2007)也亲身感受到了俄语需求的旺盛:几乎每个俄语专业学生都有兼职做且收人可观。
尽管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高校俄语学生的就业出现了困难,但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首先,这种就业难是全球性的,全方位、多行业的,并非只对俄语毕业生产生影响。其次,金融危机总会过去,困难是暂时的。而俄语人才的潜在需求是很大的。对此我们已经有理智的分析。暂时的困难并不能抹杀社会对俄语人才有需求这一事实。俄语教学应该具有发展的眼光。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整体上说,俄语的社会需求比较好,但是高校俄语毕业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首先从数量上说,我们每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有五、六千人,加上留学回来的和社会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多也不超过万人。这有点跟不上日渐旺盛的需求。最主要的问题还在毕业生的质量上。不是每个俄语毕业生都能胜任工作。一方面,社会对俄语教师的需求很有限,绝大多数人要以俄语为工具进人非教育部门工作,如商贸、科技、旅游、军事、通讯等领域。这些领域需要俄语毕业生具有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掌握该方面的行业术语。而如前面的调查,学生往往又缺乏某些专业知识。高校俄语毕业生类型单一,高端翻译人才少而又少。另一方面,俄语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加强,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学校由于资金、课程设置等原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以至于学生掌握的是“哑巴俄语”,一到实际场合就表达不好,有些学生上过经贸课,但却不能在实际贸易环境中很好地运用出来,这样质量的“人才”即便岗位再多,也会面临就业危机。如今中俄合作的领域十分广泛,社会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复合型趋势。我国高校的俄语人才需要在培养模式、方向、手段上重新思考,俄语教学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建立高职院校“网络资源学科导航系统”服务模

下一篇:CALIS古籍编目与文献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