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学习方式的最优化
摘要: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转变”这一提法有不妥之处,容易造成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的对立,产生学习方式绝对化的误解。优化学习方式,必须遵循适切性、相对性、灵活性、多样性的原则,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予以努力。
关键词:认知取向;适切性;相对性;灵活性;多样性;优化路径
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1]。为了顺应世界学习变革的潮流,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部分教育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学习方式的主张。当前关于学习方式的论述以“学习方式转变”居多。然而,“学习方式转变”这一提法有不妥之处,容易造成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的对立,产生学习方式绝对化的误解[2]。笔者认为,“优化”一词更适合于描述当前学习方式的发展变化,更能体现学习方式变化之真谛。因此,要在认清传统与新课程倡导之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不足的前提下,针对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学习目标、学习对象、学习条件、学习内容),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学习方式的最优化。
一、学习方式优化之学理性剖析
优化学习方式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看待新旧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当之别。某种学习方式只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偏好选择的学习类型、学习模式和学习渠道,适合于所有学习者的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方式是不可能存在的。为了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新旧学习方式的关系,我们从效率、系统性、认知结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适用范围这七个维度对新旧学习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见表1)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新旧学习方式各有优势和不足。因此,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学习者、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探索出一条学习方式优化之路,以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二、学习方式最优化之原则
通过对学习方式优化的学理性剖析,我们明确了学习方式之所以优化的依据。但仅仅对学习方式有理论上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应用到实践中需要遵守的原则,并用以指导实践。
(一)适切性原则
适切性原则是指在选择和应用学习方式时,要准确把握不同学习方式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第一,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根据学习者的年龄段,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难于获得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小学低年级不易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即使实施自主、合作学习也是只重自主、合作之形,轻自主、合作之实的“伪自主”、“伪合作”。第二,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我们亦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接受为主的旧学习方式不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只有在选择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的新学习方式基础上,兼顾旧有学习方式的优势来实现学习方式最优化。第三,由于学习条件的差异也影响着学习方式的选择。如化学的学习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化学实验,但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些极为贫困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实验室,化学实验对那里的学生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些孩子大多数只能通过教科书学习。第四,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我们也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针对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理的学习,旧有的接受学习方式是最有效的。倘若是一节科学探索课,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进行学习再合适不过了。
(二)相对性原则
相对性原则是指不存在绝对的适合于一切学习者在所有情境下都适用的学习方式。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一原则是因为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误区,即有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那么传统的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有意排斥旧学习方式,一律实行新学习方式,产生了为自主而自主、为探究而探究、为合作而合作的形式主义倾向。事实上,某一种学习方式只是在解决某些学习问题的过程中选择的具体的学习模式、学习类型、学习渠道,学习方式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学习方式的选用应针对具体学习对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学习情境而异,学习方式是相对的,万万不可绝对化。
(三)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是指掌握和应用学习方式时不要把它当成有关学习过程的程序或模式,而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学习情境来灵活处理。杜威曾经指出:“无论是小学生或是大学生,如果认为向他们提供一些方法的模式可以在获取知识和解释问题时照着做,那就陷入自欺欺人的行为,会产生可悲的后果。”[3]■反观当前课堂,学习方式已经存在模式化的“自欺欺人”现象。如探究学习要严格遵循“
创设问题情境—学习者发现问题—教师指导下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进行问题解决”的模式,但事实上这一探究学习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
(四)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指学习者在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时要避免选取单一、机械的学习方式,要注重新旧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有机结合和水乳交融。如学习者在自主学习之前首先必须要受到教师或他人的指导,以获得进一步自主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接下来才能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倘若产生疑问,就必须进行单独的研究性学习;如果自己独立探究不能完成,就必须与他人合作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解决疑难问题,必须采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
三、学习方式优化之路径
(一)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笔者主要针对学校文化的三方面,即从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进行论述。学校物质文化层面,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为学生配备完善的硬件设施,包括教室、图书馆、语音室、实验室、体育馆等,为学习方式的优化提供物质条件。学校制度文化层面,必须始终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之理念,采取“精细化管理”,将学校管理切实落到实处,落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学校精神文化层面,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时刻铭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二)教师层面
首先,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学校文化为学习方式的优化奠定文化基础。教师要突破知识崇拜、依从权威、崇尚竞争的传统学校文化,重新建立现代学校文化。学校领导决策要民主;学校管理要从“他律”向“自律”转变,要做到“目中有人”,“以人为本”;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以及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知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具有主体性和情境性。
其次,重构教师观念为学习方式的优化提供理念支持。教师务必将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明白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的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文化知识和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能力和素质。教师要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将学生看成特殊、具体、发展、生活中的人。教师应视教学为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时刻意识到“以学定教”的理念,建立促进学生进行多样化学习的教学观。
再次,改善教学方式为学习方式的优化提供保障。教学设计要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优化为目的[4]■;教学组织形式为学习方式优化提供土壤;课堂管理理念要摒弃教师威权,转变教师角色以促进学习方式优化;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综合化、多样化,能适应学习方式的优化;教师在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过程中一定要秉持一种综合的思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为学习方式优化提供技术支持;建立以学习方式优化为对象和内容的课堂教学评价,为学习方式优化提供标准。 最后,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习方式优化搭建平台。教材作为教学活动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与学生赖以沟通的媒介和桥梁,优质的教材资源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中承担着载体的作用。教材的结构、内容、呈现方式都影响着学习方式的优化。新教材应秉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回归生活、引导学习、倡导开放的基本理念,以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优化的教材结构;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切入点,创新内容呈现方式;强调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可能;重视活动、练习的设计,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练习方式为抓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此外,教材使用还应从传统的“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注重教材的“二次开发”。
(三)学生层面
要实现学习方式的真正优化,学生必须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培养学习兴趣,承担学习责任。
首先,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知识。学生在平时应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好习惯,遇到事情和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是在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和事情时,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其自身思维品质的培养。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有框架意识,将新学习到的知识通过同化、顺应过程,融入到自己原有思维框架之中,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学习。学习之后还要学会表达,学会把所获得的内隐性知识显性化,才更加有利于所学知识的迁移。在学习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方法的获得,强调知识的生成过程,因为对知识的加工程度不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亦有不同。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要多去尝试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自身特点,针对不同学习内容和学习条件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其次,学生的学习要有选择性。知识的学习越
全面、系统,所需要的精力就越多,时间也就越长,从而无情地泯灭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因此,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有选择性地学习。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学生应该知道自己对哪个领域感兴趣,前提是学习者要了解这一领域。在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之后,还要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除了有兴趣、有理想之外,还应该有坚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特定知识领域内有所突破。
再次,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应该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在这里我们不乏感叹,在学完初中、高中物理后我们孩子能有几个会在家中接一个电灯泡,有多少学过化学的学生能够把他们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呢。所以,我们认为,学生学习要旨在于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要将书读“活”。当你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的时候,才能激励自己继续学习,萌生学习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7.
[2]周兴国.反思“转变学习方式”说[j].课程.教材.教法,2006,(7):22.
[3][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97.
[4]吴永军.教学设计:影响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j].当代教育科学,2005,(6):35.
论文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