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
摘要: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从身体素质、体育心理素质以及体育道德、文化素质这三要素进行分析,突出了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体育素质 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素质教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界普遍关注的战略性问题。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开拓型”和“创造型”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战略重要措施就是要加强对在校学生智力、体能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开发。作为教育时期的最后阶段,不仅要传授知识,培育能力,更要重视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但长期以来,大学体育教育一直强调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三基”和思想教育,对培养和提高体育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因此,笔者从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意义进行分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体育素质的含义
体育素质是指人在社会活动中所需要的身体素质、体育心理素质、体育文化素质的综合。而身体素质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基础,体育心理素质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关键,体育道德、文化素质则是成长与发展的灵魂。
二、培养体育素质需要“三要素”的和谐统一
身体素质、体育心理素质、体育道德、文化素质是构成体育素质的“三大”要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1.身体素质
人的身体素质是指人的生理机能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般表现为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五个方面。毛泽东同志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因此,促进学生身体机能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当前体育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本质要求。
2.体育心理素质
体育心理素质在体育素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与体育个性共同构建了体育素质的心理学基础。人们在从事体育活动时,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自控力、独特的思维、较强的组织能力、审美能力以及独有的创造意思、坚定的意志和稳定的情感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将有助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如在集体项目的比赛中,教会学生战术的运用的同时,也应让学生淡化比赛的结果,重点放在如何发现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如何承担团队责任和鼓励同伴,如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还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抗挫折能力,增强意志品质,完善健康的个性品质。
体育心理素质是伴随人的体育行为而产生的一种内在体验。一个人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心情愉快、身心相随、全身心投入,其身体锻炼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造就良好的体育心理素质,并非一日之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在长期的体育锻炼过程中,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教育与培养 ,才能逐渐形成。为此体育老师还要善于把体育心理知识贯穿于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中,使心理素质在身体练习的基础上得到巩固和进一步提高。
3.体育道德、文化素质
体育道德、文化是体育素质的灵魂,它主要包含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团队精神与责任感等。
体育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独特性,决定着它对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体育活动部分性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参与竞争往往是社会中的个体取得社会承认和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而体育恰好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这种方式。它不仅有体力的竞争,而且还有智慧、意志、团队协作的较量。也可以让他人对自己的言行和态度肯定,从而激发个体的道德行为和自我监督动力,使其更加自重、自珍、自爱、自律和自强,规范人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参与体育活动在特别的时空,会升华人的道德意志。
体育文化素质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习惯等多方面内容,。体育知识是指体育的基础知识,体育保健知识、身体锻炼与评价知识、竞技娱乐体育技能等内容。体育意识指的是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对竞技运动的认识和理解及参与意识等内容。体育兴趣与习惯则包括对体育、健身、竞技运动的兴趣等方面内容。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体育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为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逐渐以强身、健体、减肥、塑形、娱乐、休闲、兴趣为主的多种课余
体育活动为时尚的当代大学生开始追求自我健身、自我完善。在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已出现“快乐体育”“课堂社会”“集团教学”“成功体育”的思想和组织教法。从现实意义来看,体育素质让学生在校期间能自愿、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活动,培育身体锻炼兴趣和习惯,加强自我锻炼能力,增强自身的体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为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长远意义来看,大学生离开校园后,在体育素质的支配下,坚持多种体育健身活动,把健身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使自己真正能健康、愉快并充满活动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挑战,以旺盛的精力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裴仰建.体育教育中树立培养终身体育观念的思考[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版,1999.3:1192122.
[2]王开文,岳宝峰.再探体育意识培养与终身体育教育[j].辽宁体育科技,995.4:52253.
[3]霍旭.当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999s:66.
[4]韩丹.健康素质、体育和健育[j].体育与科学,2003,24.4:112
[5]解毅飞.体育素质教育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上一篇:试论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创新
下一篇: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人文体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