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藏区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处理显性和隐性的语文知识
藏区的高中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因为进入高中之后,他们对于语文学习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阶段,为了更好地开展语文教育,我们应该从一般的语文知识,进一步深入到对更全面、更深层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从概念上来讲,我们一般认为语文知识就是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和文学常识等等,这些与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紧密相关,是构成这四种能力训练基本知识系统,这些知识某种意义上来讲,呈现为静态的概念、原理、事实等,这类知识是独立于学习主体的,在语文的材料和语用习惯中客观存在的知识系统。这些东西非常重要,但是,当这类语文知识与阅读体验、情感等主观性的经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学习上的互动体验和情趣生成、思想运动,由此拓宽了语文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一种知识。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区分这两种知识,以及他们在学习中如何区分和学习这些知识,对于藏区的高中学生来讲,语文教学的老師应该对此问题有深刻认识,并在实践中努力探索。
一、区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
王荣生在《语文知识是什么?该怎么办?》的文章中,从存在状态的角度对语文知识进行了划分,他将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感”看作是隐性知识,将“语识”看作是显性知识,这是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这种区分比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特点和特性。
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和相关指导性文件的精神,我们可以将语文的显性知识概括为字词、篇章、语法、修辞、逻辑以及文学常识等呈现为静态化的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这类知识我们通常称之为“语识”。它们有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够被我们明确地、有效地表达出来,在语文学习中我们能够通过书写、背诵、反复练习等简单机械的方式来掌握他们的。也就是说,可以在非常明确的显性的层面对这些知识进行教学。所以,这个过程也略显机械、枯燥和痛苦。但是它们却构成了语文学习的基础,没有这些知识,我们就无法进行语文学习,当然也无法进行日常的语言交流了。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提到诸如“共鸣”“余音绕梁”“通感”等等概念,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东西都要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自己的感受性获得。并且,这几乎都带有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性质,对于那种感觉,无法用语言给予明确的说明、概括和解释,它与学习者(读者)个人的体验感悟等个性化的经验紧密相关,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知识,我们也可以称为语感。而这种语感就被命名为隐性知识。隐性的知识某种意义上是无法传授的,因为这需要学生的知识积累、阅读体验和感悟,建立这些基础之上的领悟、判断和审美,才能体现为个体性十足的“语感”。所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强调语文学习要体现“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和创新”等。
二、藏区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提升学生对隐性知识的探索
隐性知识有着自身的特性,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有一段描写荷塘的句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段话我们经常说最后一句用了“通感”这种表现手法,但是,究竟什么是通感,我们即便能从概念上给予学生分析和认识,但是要他能够体会这种表现方式,要学生能够从这句话中读出那种感觉,却不是概念的解释所能达到的。但如果帮助学生领会“通感”究竟是什么,却又达不到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学过程应该重视帮助获得对隐性知识的把握、体会和分享。而不能放弃对这个内容的重视,否则,教学质量就难以达到。隐性知识具有比较强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在我们的头脑中长期存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体验性知识,比如“共鸣”,我们读到莫怀戚的《散步》为什么内心感动?读到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什么能体会诗人“人生如梦”的喟叹?这就是隐性知识之于对文本内容、情感和思想把握的重要性。隐性知识对于读者和学习者的价值,还在于它是内生性的,当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引导之下,通过针对性的、策略性的学习获得了某种隐性的语文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就会自然地串联起其他的隐性知识,并逐渐将这种隐性的知识变成显性的能力,比如,我们通常说的诗歌是无法谈清楚的,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分,我们只能从诗歌本身提供的意境中领会、体验和反复琢磨,从而获得对诗歌这两种境界的领会,一旦领会了,在读诗歌的过程中,自然就将意象的把握、思想情感的体会等融通起来,从而实现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正因为如此,要获得对语文隐性知识的把握,还得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不断学习提高,自然而然地形成语感,并自如地运用到不同的语境中,以表现出与其学习相称的成熟和素养。这个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动完成的,是内在地渐变的,我们必须重视这个学习规律和教育规律,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从培养学生主动地获得“隐性知识”的角度推进语文教学的效果,以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
作者:央嘎拉姆
【参考文献】
王荣生.“语文知识”是个什么样的问题?该怎样讨论?【J】.语文教学通讯,2005(4)
上一篇:论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下一篇:高职语文教学应贯穿公关礼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