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就业视角下培养面向社区高素质医学应用人才

发布时间:2015-10-04 14:44
作者:王文涛李淼晶王伟许岩丽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蓬勃的发展起来,与硬件相比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软件”建设相对薄弱,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改善服务和提高水平的“瓶颈”。在现代教育理论中,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素质教育一直以来就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近年来,很多医学院校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就业压力逐年增加,而我国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却存在着巨大的岗位缺口,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应有新的定位,帮助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在校培养面向社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医学应用人才。
1问题的提出
1.1医疗改革的大背景给医学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发[2009]1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资源要求,大力吸引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和优秀医疗卫生人才下基层。健全各类对口支援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高素质人才服务基层。
可见,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向个人和家庭提供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一体化的,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主动服务,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培养知识全面、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非常紧迫的重要任务。作为医学院校,应以此作为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面向基层社区的应用型卫生人才。
1.2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对医学生提出了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现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疗的目标由过去的“疾病”转为“病人”,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对以学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医学生仅掌握医学知识技能缺乏综合素质,将无法应对病人以及因病而衍生出来的许多问题。作为医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还要高度关注患者的心理、情感及生活质量,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多途径出发去对待疾病和病人。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升医学生的道德伦理、人际沟通等能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有助于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2加强在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途径
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可能立竿见影。任何对素质的提升抱有速成的观念都是不切合实际的。医学院校在设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时,切勿固定一种或几种僵化的模式,切勿设定具体目标。专业课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在教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学。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要转变很多观念。笔者结合本校的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加强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强化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会形成一种习惯,体现一个人的素质。任何单位、任何领导都喜欢遵纪守法的人,因此大学生在学校里,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可以举办一些法制讲座,宣讲活动等来影响渗透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大学期间社科类法制课程也要设为考试课来加强大学生法律理论知识的学习,做到知法、守法。
2.2将素质教育的内容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计划:加强基础课教学,让学生掌握过硬的基础知识。虽然不同的单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要求相差很大,但在基础知识方面的要求是相同的,而且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基础知识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各个学校在教学计划上都要设置通识类教育课程,如政治理论、形势政策、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各课程的教学能充分重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此外,要加强专业课的实践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强社会适应性。专业方向课要突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在基础知识过硬的前提下,学生若有一技之长,将倍受社会欢迎。加强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允许学生自主选题,自找指导教师,根据就业单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设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有利于个性发展和前途发展的课程。
2.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其实,目前校园内的文化活动也不算少了,关键是如何组织才能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同时又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校园文化活动的安排要从大一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其内容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一切活动既要体现学生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又要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可以在低年级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根据大学生特点设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项目,如文学、体育、文艺等。在每年的“十一”、“一.二九”、学雷锋纪念日等特殊意义的日子全校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增长知识、完善人格、增加文化素养的轨道上来。
2.4有组织地开展各种实践演练活动,培养学生较好的口才和演说能力:任何课程都要进行必要的改革,通过辩论会、讨论会的形式组织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才,而且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使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加强社会实践环节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工作经验积累,工作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应在可能条件下,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如勤工俭学、大学生创业等,使大学生学用结合,全面发展。
2.5呼唤创新型教师:教育需要创新,而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创新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使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等观念符合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3加强高校素质教育的保障措施
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切实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最根本的保障措施就是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要改变评价教学效果的模式。要真正做到所有教师都参与到素质教育中来,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传统教学评价模式注重教师是否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考试的及格率及优秀率,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仅仅依靠简单的定量打分,这都不利于提高教师参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下,教师只要按计划上完课就大功告成,不会花时间去思考育人的问题,更不会去探索育人的新方法,因为这些都与评价教学效果无关。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时,应多方位地考察教师在课程教学时育人的深度和广度、育人的形式和内容、学生受益面及程度。只有这样,广大教师才会去创新育人模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综合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邵龙宝,人文素质教育让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n].中国教育报,2005~02~01
[2]周金声,彭书雄.人文科学与人文素质[n].光明日报,2004~08~03
[3]张承凤.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1)
[4]熊才水.大学教育育人为本[j].江西社会科学,2003(3)
[5]谢欣,廖惠娣,黄琼等。用人单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需求与评价的调查,西北医学教育,2007年12月第15卷第6期
[6]单成明,加强高校素质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中国林业教育>2004年第6期

上一篇:教学中的探究式提问

下一篇: 微博式 写作教学策略设想 运用SWOT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