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 矫正提高教学目标的效果
发布时间:2015-10-04 14:50
目标教学是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以反馈矫正为手段,以教学评价为保证,结合多种方法教学,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获得最佳发展的一种模式。反馈——矫正主要是通过测试评价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地给予补救矫正,使大多数学生达标。
本文就如何运用反馈——矫正手段提高教学目标效果谈几点看法。
一、在课前通过诊断性测试,获得学生在学习新内容前的知识反馈,为上新课做好准备。
诊断性测试一般安排在新学期或新开课前进行,测试时间一般5~10分钟,测试应侧重于考查学习新课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在上动物模拟人体手术实验课前,先测试学生关于无菌技术和无菌原则方面的知识并补偿,由此提高他们的学习外科手术的前提能力,最终提高实验目标。
二、在课前或课后,通过形成性测试了解学生的达标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1、编制形成性测试题,包括课堂测试题和单元测试题,要确保适合各自的特点。
(1)课堂测试题,要适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测试。课堂教学时间一般以二学时为单位,共80分钟。其中用以进行课堂测试及反馈矫正的时间通常只有5分钟,故编制此类试题要突出重点,考虑课堂操作的可行性,试题量不能过多。例如,在“复苏”一章编制的课堂测试题为:①快速诊断心脏骤停的方法;②心肺初期复苏的abc步骤;③心脏按压有效的标志是什么;④心肺复苏有效的指标是什么等。这些题中包括了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学生掌握后,在遇到心脏骤停病人时就会懂得如何去诊断和处理,而且试题量适中,便于在课堂上进行测试和矫正。
(2)单元测试题,即教师根据教学的情况,一般按章节划分为一个教学单元,每学完一个单元后进行一次单元测试,以评价学生的单元达标情况。单元达标测试覆盖的目标范围较大,而且每一目标都应有相应的检测题,测试时间为20~30分钟,测试内容多时间少,因此编制此类题主张多用选择题和判断题,少用填空题、名词解释和问答题,以方便学生答题,做到既能检测目标又不影响课堂授课。此处,通过定期的单元测试,又能促使学生经常系统地进行复习,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强化。
2、编制平行性测试题,此类试题适用于对矫正生的检测。
即用以检测单元测试中的未达标者,在经过补救矫正后是否已达标。编制此类别试题应与单元形成性测试题是同质不同形的,即用不同的试题形式去检测同一目标。例如,检测“补钾原则”这一目标时,如果在单元形成测试中采用选择形式,则在平行性测试中可采用判断或填空题的形式进行检测。
1、课堂反馈矫正。
课堂测试反馈一般采用提问、回答、接力填空等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是课堂提问的形式,而课堂提问的形式主要适合于对个别学生,这与目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是矛盾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提问时应使所提问的学生具有代表性和随机性。所谓代表性是指所提问的学生能代表全班学生中的某一部分,如优生、中等生或差生。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提问检测,尤其对差生要多进行检测矫正。随机性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在全班同学中随机地进行提问。笔者曾在上“急性阑尾炎”一节时,发现一位同学在上课时开小差,当时立即对她进行提问检测:“急性阑尾炎最有特征的症状是什么?”她回答是“腹痛”。这样通过提问,可及时地使她调整思维、融入课堂。虽然她答得不全对,但是通过提问既能起到对她及时补救矫正的效果,同时也能引起其他同学的重视(尤其是对提问的这一问题的重视),结果在单元形成测试中全班同学都能答对这一题。这样通过抓典型、抓代表,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既能及时纠正课堂上出现的个别问题,又能调动全班同学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
2、单元反馈矫正。
单元反馈矫正主要是对单元测试未达标的同学提供有针对性的矫正性帮助,以使其达标,是目标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方式方法可以多样化,可在课内课外进行。例如:绪言、外科无菌技术、体液平衡与液体疗法三章为一测试单元的单元测试中,有五位同学未达标。在测试中我了解到他们不能达标的主要原因是对消毒、灭菌的概念理解不深,洗手、铺巾操作不规范,以及混淆了补液原则和补钾原则所致。他们答题的正确率都在70%以下(注:答题正确率在80%以上为达标),最低的只有60%。针对这一情况,在测试结束后,第二天我让他们抽时间自己去复习强化,第三天进行平行性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他们答题的正确率都达到了90%以上。由此可见经过矫正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达标率有了显著的提高。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诊断性测试了解学生的认知前提能力,为上好新课、提高达标率做好准备;然后通过课堂测试反馈学生对学时目标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再对单元测试反馈学生对单元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最终能达到有效地提高教学目标的效果。
本文就如何运用反馈——矫正手段提高教学目标效果谈几点看法。
一、在课前通过诊断性测试,获得学生在学习新内容前的知识反馈,为上新课做好准备。
诊断性测试一般安排在新学期或新开课前进行,测试时间一般5~10分钟,测试应侧重于考查学习新课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在上动物模拟人体手术实验课前,先测试学生关于无菌技术和无菌原则方面的知识并补偿,由此提高他们的学习外科手术的前提能力,最终提高实验目标。
二、在课前或课后,通过形成性测试了解学生的达标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1、编制形成性测试题,包括课堂测试题和单元测试题,要确保适合各自的特点。
(1)课堂测试题,要适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测试。课堂教学时间一般以二学时为单位,共80分钟。其中用以进行课堂测试及反馈矫正的时间通常只有5分钟,故编制此类试题要突出重点,考虑课堂操作的可行性,试题量不能过多。例如,在“复苏”一章编制的课堂测试题为:①快速诊断心脏骤停的方法;②心肺初期复苏的abc步骤;③心脏按压有效的标志是什么;④心肺复苏有效的指标是什么等。这些题中包括了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学生掌握后,在遇到心脏骤停病人时就会懂得如何去诊断和处理,而且试题量适中,便于在课堂上进行测试和矫正。
(2)单元测试题,即教师根据教学的情况,一般按章节划分为一个教学单元,每学完一个单元后进行一次单元测试,以评价学生的单元达标情况。单元达标测试覆盖的目标范围较大,而且每一目标都应有相应的检测题,测试时间为20~30分钟,测试内容多时间少,因此编制此类题主张多用选择题和判断题,少用填空题、名词解释和问答题,以方便学生答题,做到既能检测目标又不影响课堂授课。此处,通过定期的单元测试,又能促使学生经常系统地进行复习,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强化。
2、编制平行性测试题,此类试题适用于对矫正生的检测。
即用以检测单元测试中的未达标者,在经过补救矫正后是否已达标。编制此类别试题应与单元形成性测试题是同质不同形的,即用不同的试题形式去检测同一目标。例如,检测“补钾原则”这一目标时,如果在单元形成测试中采用选择形式,则在平行性测试中可采用判断或填空题的形式进行检测。
三、反馈——矫正是对经测试反馈的未达标者及时补救矫正,使其达标。
1、课堂反馈矫正。
课堂测试反馈一般采用提问、回答、接力填空等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是课堂提问的形式,而课堂提问的形式主要适合于对个别学生,这与目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是矛盾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提问时应使所提问的学生具有代表性和随机性。所谓代表性是指所提问的学生能代表全班学生中的某一部分,如优生、中等生或差生。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提问检测,尤其对差生要多进行检测矫正。随机性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在全班同学中随机地进行提问。笔者曾在上“急性阑尾炎”一节时,发现一位同学在上课时开小差,当时立即对她进行提问检测:“急性阑尾炎最有特征的症状是什么?”她回答是“腹痛”。这样通过提问,可及时地使她调整思维、融入课堂。虽然她答得不全对,但是通过提问既能起到对她及时补救矫正的效果,同时也能引起其他同学的重视(尤其是对提问的这一问题的重视),结果在单元形成测试中全班同学都能答对这一题。这样通过抓典型、抓代表,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既能及时纠正课堂上出现的个别问题,又能调动全班同学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
2、单元反馈矫正。
单元反馈矫正主要是对单元测试未达标的同学提供有针对性的矫正性帮助,以使其达标,是目标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方式方法可以多样化,可在课内课外进行。例如:绪言、外科无菌技术、体液平衡与液体疗法三章为一测试单元的单元测试中,有五位同学未达标。在测试中我了解到他们不能达标的主要原因是对消毒、灭菌的概念理解不深,洗手、铺巾操作不规范,以及混淆了补液原则和补钾原则所致。他们答题的正确率都在70%以下(注:答题正确率在80%以上为达标),最低的只有60%。针对这一情况,在测试结束后,第二天我让他们抽时间自己去复习强化,第三天进行平行性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他们答题的正确率都达到了90%以上。由此可见经过矫正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达标率有了显著的提高。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诊断性测试了解学生的认知前提能力,为上好新课、提高达标率做好准备;然后通过课堂测试反馈学生对学时目标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再对单元测试反馈学生对单元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最终能达到有效地提高教学目标的效果。
上一篇:优化育人环境 启迪少儿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