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以生态的眼光提高班会课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5-10-04 14:52
【摘要】当今的教育,人本理念已深入人心,人的因素也逐渐凸现,尊重学生、尊重人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和体验,已是教育的主旋律。就像自然界一样,教育本身也存在着一个有机循环的生态系统,一旦出现人为的干扰,必将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从生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教育,对提高班会课的有效性会大有裨益。班会课只有注重学生自主教育、自主体验、自主感悟,才能让教育印在到他们心灵的深处,得以生根发芽。
【关键词】生态;需求;碰撞;体验;发展
当今的教育,人本理念已深入人心,人的因素也逐渐凸现,尊重学生、尊重人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和体验,已是教育的主旋律。通过形式多样的班会课活动,能促进学生认识社会常识与道德规则的深刻内涵,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
在自然界中,湿地作为最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水文、土壤、气候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环境主要素,当它受到人为活动干扰时,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坏,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自我演变。就像自然界一样,教育本身也存在着一个有机循环的生态系统,一旦出现人为的干扰,必将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从生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教育,对工作的有效性会大有裨益。
下面就提高班会课有效性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从学生需求入手,找到“物种”着陆的温床
目前,班主任组织班会大都是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来确定班会的主题,进而把班会上成了道德说教课、班级管理结果通报课、班级建设事务安排课,突出强调了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放大了班会的德育职能和管理职能。这样的定位是以满足班主任的工作需要为本,不是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为本。那么是否把班会的目的本末倒置了呢?
湿地最适宜生长的,是芦苇、红树林等植物,与湿地的气候、动物一起形成了湿地独特的生态系统,它们使得湿地长期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据报道:上海城区内唯一一个湿地生态社区,为建“生态走廊”而铲光芦苇,种满了大片的加拿大黄花,“原本这里野趣十足,白鹭、天鹅时常可见,但由于近年来绿化养护时,需要长期使用农药,现在这些飞鸟只能偶尔看见”。要想维系湿地的生态平衡,就必须找到适合于湿地的物种,如果粗暴干涉或仅凭主观理解,不顾湿地需要,对其进行植树改造,必将影响到其生存发展。
班会只有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情况,才能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找到班会教育的适宜“物种”呢?
1.1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兴趣,贴近学生实际,要有针对性,这是主题班会生命力所在。班会主题要针对学生共同关心的社会现象、学校重大事件、班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或严重的突发个案,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1.2 班会主题的目标宜小不宜大,期待一次班会课能够解决诸多问题是不现实的,集中一点使全班同学能够有更深入认识和深刻触动更好。避免大而空泛,应该以小见大,尽量从小处着手,在一个侧面或一个点上具体深化认识,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教育效果。
1.3 要有教育者的预见能力。教师从广义角度来说是传授知识和经验的人,因为他们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能够揣摸学生的心理,预见他们的心路历程。在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预见学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出现的问题,并以此确定班会主题,可以在更高层次上把握班会教育的先机。
1.4 科学分析,把握问题的核心。
学生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解决问题需要的是科学分析,缕清问题的主要根源,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胡子眉毛一把抓”式的落药。这需要班主任具有统览全局,对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现象进行系统分析,抓准问题关键和根源。
2.创造矛盾和碰撞,建立充满活力的生态环境
教育作为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因素也逐渐凸现出来,教育的目的不再是简单粗暴在灌输某种意识,而是在于形成学生科学的素养和健全的人格。班会课作为教育学生的主渠道,那么一节班会课的成功与否,在于它有没有经历一个激烈的“头脑风暴”过程。
湿地是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因此它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具有生物多样性特征,相互竞争又互相依存,形成能量流动、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达至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自然生态规律。正如自然界有其自身的生态机制一样,班会课也应体现出教育特有的运行状态:矛盾不仅不应该回避,而且应该让其产生。在班会课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要进行“拨乱反正”,但也要给学生留有自身发展的空间,要“让其思考”而不是“让其服从”。“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让学生在思想激烈碰撞中认识得到提升,从而让学生学会思考、正确判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学生的心理感受来说,班会课的教育方式有两种:感化式的教育、震撼式的教育。前者通常是和风细雨、春风化雨式的感化,无可否认它是主流,但基本上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说了算,对学生来说,久而久之“说教”感惭强。后者往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原来的顽疾得以崩溃,新的道德规范得以建立,但必须要避免产生副作用,防止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疤痕,所以属于非主流。魏书生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中提到“犯错误,写说明书”的方法,要求犯错误的学生在说明书中基本使用心理描写的表达方法,描写两种不同的思想在争论、交战,让学生深入自己内心、观察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家让学生制造矛盾,通过“思想风暴”培养个人良好的品质的做法,让人赞叹。
3.贴近生活,采用体验式的生态感悟
第三届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班会课、班集体活动设计”环节点评提到:有效的班会课往往会注意学生的主体参与,或者会比较突出活动性,因为在真实的人际互动中,受教育者才会更深刻地领会道德规范和社会要求,感受真实的社会情感。在班会课设计中,要注意将学生作为班会课的主体,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各种生活道理和情感。
第一次迁徙的候鸟,有一定的淘汰率,是因为它们没有迁徙和适应新环境的经验。
让道理走向生活,让生活说话,在生活中让学生深化理论内化的层次,逐步构建积极完整的人格修养,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而且,道理唯有通过生活的验证,才会具有深刻、有效的生活的说服力被学生接受,形成学生自己的内化认识。
怎样才能让生活说话,形成道理和生活的合理结合,达到良性循环?
3.1 在生活找内容。除主题的选择生活化外,更加重要的是素材的生活化、情感的生活化。“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发生的一切”往往很能切中要害,击中学生心中的“死穴”。在远程教育中有这样一个拓展案例“请周杰伦来上班会课”,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主题班会的相关原则和途径,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在学生当中普遍存在追星的现象,甚至到了影响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案例中的班主任通过和学生一起听周杰伦的歌曲,观看周杰伦的成长录像,了解周杰伦的奋斗经历,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并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其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周杰伦的歌曲《龙拳》,学生们心中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了解周杰伦的成长经历,告诉同学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使学习和做人方面获得一些启迪。

3.2 活动形式紧靠生活。仅仅是道理的说教,还只是“说服”学生。班会形式可从课堂走向生活,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感受到道理的真实性。比如搞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主题班会,为使学生学会感恩,心生感恩之情,于是与综合实践组配合,开展《为家人设计一份午餐食谱》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深深体会到父母平时做家务的艰辛,也体会到他们从不言苦的无私奉献。
3.3 从生活中提炼道理。道理都是从生活中来,学生容易接受,但道理不能只停留在生活的表面,应该把生活内涵进行提炼。“小故事大道理”,应该是教育源于生活的重要体现。使教育像呼吸一样自然,让教育与心灵无缝对接,让教育更有效力和魅力。
4.让情感升华,让生态得以可持续发展
班会课如果只有认识的提高,没有情感的碰撞、交流,学生所获得的是平面的、缺少温度的教育,也很难将认识内化为个人的品质,当教育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拨动它就会产生特有的音响,在情感的浸润中拨动心弦,点亮心灯,最终实现以境生情,以情生行。
一群候鸟,给它们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它们会繁衍生息。而教育有了情感的升华,它不但会孕育出期望的幼雏,还会出繁衍许多相宜的物种——新的情感和认识。这样,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便逐渐建立,并且能自我发展和壮大。
班会课是班级教育的重要形式,一次主题鲜明、组织严密的主题班会,可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是培养班干部的重要途径。卓有成效的班会课,能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也能加强班级凝聚力,促进班级和谐,更会触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老师是我校初二(13)班的班主任,从初一接手一个新班起,重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以班会课为着力点,从“了解、理解、关怀”学生的角度出发,提炼出切合学生实际的主题,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该班的学风、班风渐入佳景,在学校的日常评比中长期位列前茅,班干部能力得到科任老师举手称赞,前段时间李老师因身体原因请病假近一个月,该班运作如常,学生的自我管理得以充分体现,呈现出一个良性的生态发展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班会课只有注重学生自主教育、自主体验、自主感悟,才能让教育根植在他们心灵的深处,得以生根发芽。自然界中的生态现象提醒我们:教育的功能不应该是粗暴的“改变”,而应该是有情感的“尊重”和“引导”,应在教育“生态系统”内顺应发展规律的调控。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作为学校教育主阵地的班会课,更应该用一种生态的眼光来注视它。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爱心与教育》文化艺术出版社
[3] 《湿地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 《中国德育》中国德育杂志社2011年第一期

上一篇:中考数学临场解题策探析

下一篇:如何上好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