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斗门老街保护性开发利用研究
摘 要:通过了解斗门老街的成因、发展及现状,找到其衰落的原因,在分析评价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提出老街保护的当务之急和开发利用的途径。
关键词:历史地段;保护;开发利用
斗门镇是一个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历史上曾有过显要的政治地位和辉煌的商业史;时过境迁,人事俱往,具有百年历史的斗门老街却因“祸”得福,得以较完整地保存至今。今天,在人们认识到它地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如何保护、如何发挥其潜在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1.斗门镇概况
斗门镇位于珠江三角洲南部,珠海市的西北部,距珠海市区约40公里;西临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的虎跳门水道(它是沟通内河与南海各岛及北部湾沿海的捷径)。
斗门镇地处亚热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给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早在四到五千年前已有人类在这里活动,他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一代代开拓自己的家园。从已釆集到的石熔、石纲坠、海龟头骨、龟板碎片、鲸鱼椎骨等遗物分析,先民们在这里过着渔猎的生活。
宋、元、明时期,是斗门镇及周边地区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宋室南迁、朝代更替、南雄珠玑巷居民大规模南迁等原因,这期间进入斗门地域开村立户的先民大量增加。赵时纵(南宋承节侍郎)于宋朝度宗时期因世乱而避居斗门镇大赤坎,镇属南门村现在尚保存着详细记录该世系宗友繁衍情况的《赵氏族谱》;考古工作者在斗门镇八甲果林场“山支园”发现一处宋元时期村落遗址。
斗门镇是个古镇,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历史记载,从北宋(公元960年)起直到元朝,斗门镇称潮居里(乡),明清两代在斗门镇设黄梁都,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置巡检署。斗门镇不但是历代地方行政中心、文化中心,而且也是邻近地区的货物集散地。由此可见斗门镇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2.斗门老街发展历程
明嘉靖年间(约1522年)斗门已成墟市,清乾隆二年(1737年)建城池。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国门大开。当时,斗门镇常有船只来往于香港、澳门、江门、石歧、广州等地,商贾来往甚多,每逢农历二、五、八的墟日,墟内车水马龙,农副产品购销两旺。除墟内的坐贾和作坊之外,还有走足的小贩,跑江湖的好汉,三教九流,不绝于市,赶墟的人摩肩接踵,热闹纷繁。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外国商人看中了斗门镇,纷至沓来来到斗门镇投资经商,使墟镇街道洋货充斥。这样逐步加快了中西方商业文化的交流。1850年左右,“澳门浸信会”牧师、加拿大人、建筑工程师嘉理慰和广州、石歧天主教教父耿其光(法国人)、孤里花(法国人)、纪励云(德国籍比利时人)等西方人,经常到斗门镇讲经传道,加深了中外的宗教文化交流。由于商贸业发展迅速,当时墟镇旧街的建筑已满足不了商贸业发展的需要,所以,由外国商人和本地富商一起,酝酿修建街道、房屋。在这种情况下,由加拿大建筑工程师嘉理慰等人统筹规划、设计,博采欧美各国古典建筑之精华,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陆续建起了广英祥、大昌、祥盛等10余间布匹店,美新、美的等多间百货店,中药店有同和堂、大安堂、同仁堂等,米铺有合昌、泰丰、正安、洽和行、厚信行等20余间,钱庄有永祥山货、昌荣等4间。除了商铺之外,基督教建起了福音堂,天主教建起了德式二层楼房的教堂。这些建筑构成了斗门镇清朝老街(斗门大马路和斗门二马路的部分地段)的全貌,现仍基本保留,成为珠海市目前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老街。
3.斗门老街现状
斗门老街座落在斗门镇镇区东部,全长约500米,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由于岁月沧桑,建筑物年代久远,经年失修,总体破旧,结构有些变形,不少房屋开始出现坍塌,昔日的繁华已风光不再,商铺急剧萎缩(原有的114间商铺已只有少部分尚在艰难经营,大部分为空置状态),人流稀疏。
尽管如此,但老街的整体格局没变,绝大部分建筑仍旧保存着历史原貌,其形成的“西洋式”建筑街貌为珠海市在该领域的唯一瑰宝。
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及遗存主要体现在:
(1)它是斗门镇发展历史的重要物质载体,向今天的人们展示着斗门镇辉煌的过去;(2)老街传统格局基本保持,具体体现在街道构架和建筑空间形态上;(3)老街总体的空间尺度和肌理尚在;(4)重要的历史建筑尚在。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建筑受损较严重,少部分是外形受损,大部分为结构受损,特别是建筑外修饰受损严重;(2)基础设施(如供水、排水、供电等)较落后,影响居民生活;(3)水泥道路路面不符合老街的原有特征(原为青石板路);(4)最主要的是昔日繁华的商业气氛不复存在;(5)老街以外的区域的环境越来越与老街的整体风貌不协调。
4 斗门老街的保护性开发利用
4.1 斗门老街衰落的原因
斗门老街是水运时代的产物,其衰退的主要原因是陆运交通的发展,井横公路(井岸-上横)、井乾公路(井岸-乾务)的建设直接导致了老街偏于一隅。
公路交通与水运交通比,具有快捷、方便(门到门运输)、受昼夜和季节变化影响小等优点,加之后来整个社会对水运交通方式本身的不重视,公路交通逐步取代水运交通。井横公路的建设,沿公路发展的用地布局模式成为主体,对通达性依赖最强的物资集散逐步聚集到井横公路旁,在井横公路与井乾公路交叉口附近自发形成目前集中发展的物资集散街区。
另一方面,公路交通的发展,也使斗门镇的交通地位由水运时代的门户位置变成了公路运输时代偏僻的交通末梢,斗门镇的腹地由原来崖门东岸区域(包括现在莲洲镇、乾务镇等地)缩小为以本镇域为主,斗门镇的区域地位和作用下降,区域性的物资集散地职能逐步消失。
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斗门镇的物质集散功能的地位由区域性(由斗门老街承担)逐步下降为镇域性(由井横公路与井乾公路交叉口一带区域承担)。
4.2 再开发利用
斗门老街有着它历史上产生和存在的理由,也有它失去作用的合理逻辑,所以,要人为地想让其恢复昔日的功能已不大可能。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斗门老街在失去其原有作用的同时,其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却与日俱增,在此基础上凝成的文化价值,到今天已逐步被世人认识。
由于斗门老街特有的物质形态(西洋式老街)主体尤在,其整体的格局仍旧保持,而文化价值
则与日俱增,采用什么样的开发模式(载体)就成为能否合理开发斗门老街独特资源、发挥其最大的社会经济综合效益的最关键问题。
中外在开发利用历史地段方面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从城市发展历史和城市今后发展方向两个主要方面对历史地段进行定位分析研究,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地段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基点,结合地段的振兴与地区活力的保持,合理地把握历史地段的发展方向。
前面已经介绍了斗门镇的发展历史,而斗门镇的未来发展,在斗门镇总体规划中经过职能地位的综合分析论证,确定其性质为:珠海市的旅游镇和中心镇之一,珠海西部沿海产业带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发展电子电器、工艺品与旅游等优势产业为主。
中心镇的职能主要从镇中心区功能体现出来,旅游镇的职能则是依靠旅游资源来支撑。斗门老街是构成斗门镇旅游资源七个方面之一(斗门镇依山傍水,气候怡人,既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也有历史沉积的人文景观,早已形成了""一山(黄杨山,县级自然保护区)一寺(金台寺)一温泉(御温泉,荣获“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品牌”、“中国温泉旅游产业的开创者”、“中国旅游知名品牌”),一皇(赵匡胤的后代)一将(南宋末年民族英雄马南宝)一家族(即赵匡胤的后代赵氏家族)""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旅游资源,外加斗门老街和遍布全镇的自然山水风光),也是最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因而发展旅游与斗门老街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恢复生机和活力可以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
斗门老街原有114间商铺,其中包括10余间布匹店、几间百货店和中药店、20多间米铺、4间钱庄,还有2处教堂。为最大限度地保持这些建筑的原有功能,它们都可以与旅游派上关系,只是在服务品种上应与旅游尽可能紧密结合。如昔日为老百姓服务的商铺现在可以转变为为游客服务的经营旅游商品为主的旅游品商铺、餐饮店等;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建筑物可设立为各种展现斗门当地文化、民俗、传统、历史的博物馆、展览馆、陈列馆、收藏馆等。总之是以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从而达到既保护了老街,又展示了斗门文化,更繁荣了经济,提高了市民的生活水平等多层目标。
4.3 斗门老街保护的当务之急
如果说开发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而如何保护好斗门老街,则是开发利用地前提条件。
第1 尽快组织文物部门及相关部门,对斗门老街进行全面的普查和论证,彻底摸清楚老街文物的数量和状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申报老街“历史地段”的级别和其中的文物保护等级,使老街的保护有法可依。
第2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老街进行“历史地段”保护专项规划,为老街的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3 在以上两项工作未作好之前,在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开发方案之前,都应该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防止老街再继续遭受来自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
参考文献
1.《斗门县县志》
2.地方政府提供的有关老街情况介绍和开发设想
上一篇:关于儿童画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