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活动中主题性绘画创作的教学策略研
发布时间:2015-12-13 10:55
摘要本文针对幼儿园美术活动现状和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开展以主题性绘画创作为形式的美术教学指导。本文探讨了在集体美术活动中主题性绘画创作的指导原则和指导策略,以帮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创作出稚拙的、富有主观情感、自由表现的绘画作品。
1 实施主题性绘画教学的意义和概念的界定
主题性绘画活动作为一个很好的媒介将幼儿的记忆、经验、初浅的技能融于美术活动中,能将教师从纷杂的临摹教学中解放出来,发挥欣赏、认知、感悟的作用,让幼儿从体验入手,完成创作。
(1)主题性绘画教学的策略研究能帮助教师把握幼儿绘画教学的目的,体验作品创作中的情绪情感,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通过策略指导始终明确、把握儿童绘画教学的目的,从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要求出发,运用儿童绘画科学的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发掘出儿童绘画的潜能。
(2)主题性绘画教学的策略研究能帮助教师增强与幼儿对话的能力,把握多元的教育策略。由于此项研究是基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完成,因此开展课题研究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使幼儿的智力思维能力不断提升,潜在能力得到激发,让幼儿获得多元的发展。也能帮助一线教师积累绘画教学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在其它形式的美术活动中,学会整合教育资源。
(3)主题性绘画教学概念的界定对通过美术活动体现幼儿认知发展心理具有现实意义。主题性绘画是绘画的画面形式,它往往能再现儿童眼中的世界和特定的环境、情境,并表现出作画人的心理,在一幅或多幅作品中表现同一个主题。在本课题研究中着重在于“主题性”框架下的同一主题绘画创作和单元主题(同种类别绘画)的系列教学。
2 主题性绘画创作教学指导所遵循的原则
绘画教学的目标是围绕着美术表现的基本要素提出的,它的依据是在遵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置教学目标的阶梯,当我们在开展主题性绘画创作时要充分地关注幼儿的认知水平、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本的技能水平,尊重他们非成人式的思维和表达,预设适宜的目标以情景性、审美性、创造性和适宜性为原则开展教学指导,从而使幼儿创作出融合美感、技能和个性的美术作品。
3 主题性画绘画创作的指导策略
教学策略包含多个方面的含义,包括目标的设立、媒体的选择、方法的确立、活动的组织、反馈的方法、成绩的评定等等。所以,从系统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
3.1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内容,在感性认知获取直观形象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幼儿通过观看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各种视觉经验,这是他们美术创作中形象的来源。因此我们在开展主题性绘画创作的内容选择时就充分考虑了这个因素,如《刷刷牙》,展现的是生活中的天天出现的场景,幼儿对刷牙印象深刻,上课时我们用多媒体展现盥洗室环境、张大嘴的脸部特点,有大人、孩子、单人、双人、正面、侧面等图片使幼儿很快的就进入特定情景中。
3.2 体验丰富的主题绘画情境,在主动学习中进入创作
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并不只是让幼儿不断去重复已有的经验,而且还必须在幼儿原有水平上有所推动,除了在内容上不断地拓展外,还必须不断提高幼儿感受和表现美的能力。情景是导入的环节,学会方法的手段,当幼儿沉浸在情景中的时候,我们视之为“游戏”,着意表现个人对主题的认识和感受,感性体验多于理性思考,因此我们要解决的是老师对同一主题下的美术活动进行筛选,如我们在中班阶段开展的《小鸟和树妈妈》主题,预设了《春天的叶儿发芽了》、《可爱的小鸟宝宝》、《鸟窝》、《我和树妈妈的悄悄话》等,从自然到人到科幻,让幼儿体会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下人与动物的和谐,并遵循从幼儿中来到幼儿中去的选材原则,设计出深受幼儿欢迎的主题性绘画内容。
3.3 欣赏大师作品沉淀审美感觉,在尝试创作中感受视觉文化的内涵
幼儿很多时候无法用语言来告诉成人,但可以用绘画语言来表达,孩子们可以在欣赏大师作品的同时用自己的想象和无限的创意逐渐加入自己的理解,表现出高品位的审美境界。虽然幼儿的美感较为表浅,但教师在开展美术活动时可以安排以色彩、构图、风格不尽相同的《向大师致敬》主题作为大班欣赏和创作的内容。我们选择了幼儿偏爱的色彩浓郁、构图鲜明、与日常生活、性格特点接近的作品。如马蒂斯的剪贴画、米罗的抽象画、毕加索的立体画《漂亮女人》、凡高的点彩画《星月夜》、《向日葵》、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中国画家吴冠中的水彩画和塞尚等人的作品,让幼儿在充分欣赏的前提下学习创作,把自己对色彩、构图的感觉融入到创作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油画板、油画布、水粉、炫彩棒,让幼儿自由选择特殊材料,感受这些材料带来的不同的色彩和肌理效果。
3.4 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让创造性的美术技能得到分层递进
在主题性单元系列绘画创作(同种类别绘画)中由于技能的学习有一个相对的过程,因此我们采取的支架式教学“五步递进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如我们开展的《线的散步》的中大班主题活动是采取了一个单元序列的方法,中班的《动物世界》主题,主要由黑色粗细线描(记号笔、水笔)、水彩笔组成教学内容:有《花和花篮》、《水里的鱼》、《亲亲小动物系列》、大班《猩猩家族》、《花的姿态》、黑白线描《向日葵》、瓦愣纸板画《京剧脸谱》等都是采用了五步递进法:进入情境——搭建支架、难点分散——引导探索、学习技能——协作学习、集体共享——交流评价、撤离支架。
我们利用“支架”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寻找支点,不断向幼儿提出新的挑战,并积极推进。在这些活动中,范例往往不是完整的,而会出现简单的线条、色块、笔触、一个简单构图等,使幼儿能够在一个系列的绘画类别学习中重复地使用这种方法,从而达到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即把支架学习的方法灵活运用,无论哪一个作品或一个实物都可以寻找“支点”,在欣赏中发现美,在发现中创造美,用基本的技能分解创作中的困难,掌握一种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慰宜,林建华.幼儿园绘画教学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2]王悦娟.回归童心的美术教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
[3]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4]孔启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5]钟启泉,张华.课程与课程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1 实施主题性绘画教学的意义和概念的界定
主题性绘画活动作为一个很好的媒介将幼儿的记忆、经验、初浅的技能融于美术活动中,能将教师从纷杂的临摹教学中解放出来,发挥欣赏、认知、感悟的作用,让幼儿从体验入手,完成创作。
(1)主题性绘画教学的策略研究能帮助教师把握幼儿绘画教学的目的,体验作品创作中的情绪情感,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通过策略指导始终明确、把握儿童绘画教学的目的,从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要求出发,运用儿童绘画科学的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发掘出儿童绘画的潜能。
(2)主题性绘画教学的策略研究能帮助教师增强与幼儿对话的能力,把握多元的教育策略。由于此项研究是基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完成,因此开展课题研究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使幼儿的智力思维能力不断提升,潜在能力得到激发,让幼儿获得多元的发展。也能帮助一线教师积累绘画教学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在其它形式的美术活动中,学会整合教育资源。
(3)主题性绘画教学概念的界定对通过美术活动体现幼儿认知发展心理具有现实意义。主题性绘画是绘画的画面形式,它往往能再现儿童眼中的世界和特定的环境、情境,并表现出作画人的心理,在一幅或多幅作品中表现同一个主题。在本课题研究中着重在于“主题性”框架下的同一主题绘画创作和单元主题(同种类别绘画)的系列教学。
2 主题性绘画创作教学指导所遵循的原则
绘画教学的目标是围绕着美术表现的基本要素提出的,它的依据是在遵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置教学目标的阶梯,当我们在开展主题性绘画创作时要充分地关注幼儿的认知水平、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本的技能水平,尊重他们非成人式的思维和表达,预设适宜的目标以情景性、审美性、创造性和适宜性为原则开展教学指导,从而使幼儿创作出融合美感、技能和个性的美术作品。
3 主题性画绘画创作的指导策略
教学策略包含多个方面的含义,包括目标的设立、媒体的选择、方法的确立、活动的组织、反馈的方法、成绩的评定等等。所以,从系统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
3.1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内容,在感性认知获取直观形象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幼儿通过观看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各种视觉经验,这是他们美术创作中形象的来源。因此我们在开展主题性绘画创作的内容选择时就充分考虑了这个因素,如《刷刷牙》,展现的是生活中的天天出现的场景,幼儿对刷牙印象深刻,上课时我们用多媒体展现盥洗室环境、张大嘴的脸部特点,有大人、孩子、单人、双人、正面、侧面等图片使幼儿很快的就进入特定情景中。
3.2 体验丰富的主题绘画情境,在主动学习中进入创作
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并不只是让幼儿不断去重复已有的经验,而且还必须在幼儿原有水平上有所推动,除了在内容上不断地拓展外,还必须不断提高幼儿感受和表现美的能力。情景是导入的环节,学会方法的手段,当幼儿沉浸在情景中的时候,我们视之为“游戏”,着意表现个人对主题的认识和感受,感性体验多于理性思考,因此我们要解决的是老师对同一主题下的美术活动进行筛选,如我们在中班阶段开展的《小鸟和树妈妈》主题,预设了《春天的叶儿发芽了》、《可爱的小鸟宝宝》、《鸟窝》、《我和树妈妈的悄悄话》等,从自然到人到科幻,让幼儿体会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下人与动物的和谐,并遵循从幼儿中来到幼儿中去的选材原则,设计出深受幼儿欢迎的主题性绘画内容。
3.3 欣赏大师作品沉淀审美感觉,在尝试创作中感受视觉文化的内涵
幼儿很多时候无法用语言来告诉成人,但可以用绘画语言来表达,孩子们可以在欣赏大师作品的同时用自己的想象和无限的创意逐渐加入自己的理解,表现出高品位的审美境界。虽然幼儿的美感较为表浅,但教师在开展美术活动时可以安排以色彩、构图、风格不尽相同的《向大师致敬》主题作为大班欣赏和创作的内容。我们选择了幼儿偏爱的色彩浓郁、构图鲜明、与日常生活、性格特点接近的作品。如马蒂斯的剪贴画、米罗的抽象画、毕加索的立体画《漂亮女人》、凡高的点彩画《星月夜》、《向日葵》、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中国画家吴冠中的水彩画和塞尚等人的作品,让幼儿在充分欣赏的前提下学习创作,把自己对色彩、构图的感觉融入到创作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油画板、油画布、水粉、炫彩棒,让幼儿自由选择特殊材料,感受这些材料带来的不同的色彩和肌理效果。
3.4 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让创造性的美术技能得到分层递进
在主题性单元系列绘画创作(同种类别绘画)中由于技能的学习有一个相对的过程,因此我们采取的支架式教学“五步递进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如我们开展的《线的散步》的中大班主题活动是采取了一个单元序列的方法,中班的《动物世界》主题,主要由黑色粗细线描(记号笔、水笔)、水彩笔组成教学内容:有《花和花篮》、《水里的鱼》、《亲亲小动物系列》、大班《猩猩家族》、《花的姿态》、黑白线描《向日葵》、瓦愣纸板画《京剧脸谱》等都是采用了五步递进法:进入情境——搭建支架、难点分散——引导探索、学习技能——协作学习、集体共享——交流评价、撤离支架。
我们利用“支架”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寻找支点,不断向幼儿提出新的挑战,并积极推进。在这些活动中,范例往往不是完整的,而会出现简单的线条、色块、笔触、一个简单构图等,使幼儿能够在一个系列的绘画类别学习中重复地使用这种方法,从而达到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即把支架学习的方法灵活运用,无论哪一个作品或一个实物都可以寻找“支点”,在欣赏中发现美,在发现中创造美,用基本的技能分解创作中的困难,掌握一种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慰宜,林建华.幼儿园绘画教学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2]王悦娟.回归童心的美术教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
[3]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4]孔启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5]钟启泉,张华.课程与课程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上一篇:运用电教媒体走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
下一篇:做一个新课程需要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