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对话展现语文教学的人性化和创造性
摘 要:“对话”不仅是口语交会,更是视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由“训诲——驯化型”教学到“传授——训练型”教学发展为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
关键词:课堂对话 平等和谐 真诚倾听 寻求切入点 自主生成
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指出:教育和教学应该是对话式的,是一种对话性、创造性的活动。弗莱雷在1970年出版的《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指出:我们的教育不是谁教育谁,也不是自己能教育自己,而是人们通过改造世界来相互学习。这种教育是平等的、对话式的,对话是一种解放,而非对话则是一种压迫。根据弗莱雷的对话教育理论,对话有两重含义,一是以对话为手段实施教学,二是在实施教学中贯穿对话精神,即对话要体现民主沟通、合作互动、创造生成等原则。这就意味着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要追求教学的人性化和创造性。
台湾作家龙应台女士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是一块混沌的黏土,在教育者手中搓揉成型。”在对话教学中,有时难免会出现说着说着就跑题的现象,或者说着说着就卡壳了,此时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以及矫正讨论过程,补充信息,激化矛盾使讨论深入。对于跑题,教师应认真倾听,及时做出反应,并水到渠成地引向正确的方向。对于卡壳的现象,就应判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想出正确而及时的解决方法。对于前者,教师可以用“您说的意思是…..”这样的探寻语气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对于后者,教师可用悖论,使学生提供思维材料等策略使之重新介入对话,或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内容丰富的文本进行认真的研读,实现进一步的对话。我在教《窦娥冤》时,尽力地让学生感受“[端正好]——[滚绣球]”前两个曲牌中窦娥在去法场途中诉冤,表现出的反抗和悲壮,而学生显得有点无动于衷,很木然的样子。于是我马上掉转思路,提出另一个问题“你觉得窦娥身上最闪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学生马上思路回到[倘秀才]——[鲍老儿]”后四个曲牌里,因为窦娥身上的善良孝顺学生都能感悟到。在善良孝顺的衬托下再回到赴刑途中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那份义愤填膺和对主人公的同情。所以教师的引导要多关注学生的内心,挖掘学生的潜能,才能顺利实现进一步对话。
与此同时教师要懂得切出切入,在教学中,有时故意留一角“空白”,学生的智慧火花许多就会在这一角“教学空白”中点燃。像《阿Q正传》一文,不妨抛给学生一个“你怎么看待阿Q 这个人”的问题。有的说“我很同情他;有的说“他自作自受,不值得同情”。这是一个重点,绝不是这么草率地加以一刀切的,而要深入不妨暂且搁置留白,先引导学生专心研读阿Q的遭遇以及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于是学生对此各抒己见了,有的说:“同情他,是因为本来能干又勤劳的阿Q,只是因为向吴妈示爱,而沦为无业游民,之后发生一系列倍受欺侮之事。”有的说:“不值得同情,他欺负弱小的尼姑,偷尼姑庵的萝卜,被尼姑发现了,死皮赖脸不承认,还说:‘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 他受赵太爷的迫害,丢了生计,就把不满发泄到小D身上。”学生在“忘师”的境界中领悟到了作者蕴涵文中对人物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情感。进而把焦点集中审视造成悲剧性格的原因,这样也就深入领会课文的主题——封建势力的反动,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这样教,不仅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而且学生与老师作为合作者的身份共同挖掘了文本资源。这样的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从而构建了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在这样的对话中,师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通过心灵的沟通,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使学生从过去被动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他们在课堂对话中不断地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认自我,成长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富有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人。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郑菲 《语文教学中对话与阅读》《宁夏教育》2003.5
[3]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教育研究》2001.11
[4]郑国民 黄显涵 《对话理论与语文教育》《语文教学通讯》2003.15
上一篇:如何提升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