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新课改下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15-12-18 10:17

摘 要: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逐步转变。信息技术课作为初中的必修课,在新课程改革中运用何种教学模式更好的来完成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是摆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道课题。本文提出在新课改下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应当立足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是一门和时代共同搏动的新兴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新课改的环境下,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当从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着手,配合实际教学状况做出的分析,提出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对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能力。

1.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分析

  近期,某市教育局发布了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综合评价的实施意见。 意见要求:小学阶段,信息技术的课时一般不少于50学时;初中阶段,一般不少于68学时;高中阶段一般为70至140学时。上机课时间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自“意见”实施当年开始,由教育局组织将对全市学校进行调研抽考;次年开始,对全市小学、初中学生进行考核,并将其考试成绩纳入中、高考综合素质评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程一直处于的普及式教育地位正发生着转变。

  虽然信息技术课程已在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学校普遍实施,计算机也不再是昂贵的电子产品,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对于信息技术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但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性的、成熟的教学理论体系,没有一套很完善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所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值得借鉴,各个地方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存在差异。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不断探究是很有必要的。

2.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式两个设想

2.1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需完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或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去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对于任务未完成的部分重新进行强化,进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需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在执行的时候,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如江苏省初级中学教科书《初中信息技术》上册中第 2 章第1节:为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系统组成,明确: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是必须硬件和软件缺一不可的。首先可以从硬件方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计算机内部的组成,教师可以实物展示。其次针对软件方面,教师如果直接面授学生知识点,那么往往会说不清道不明。因为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而软件中“软”究竟是什么含义。这时就可以进行任务设置,设置的任务最好是必须借助于软件才能完成的,从学生最熟知的一些趣着手,像是:聊天、上网等。学生在去完成任务的时候就势必使用了必须的软件,否则无法完成。这是对软件含义最好的阐释:在计算机系统内用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所使用程序。

2.2以学生为主体,合理组织学习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课中上机课占据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而理论课只占很少的部分,这就意味着大部分时间学生在课程中都需要自己操作,自己练习,而教师只是起到帮助和引导的作用。这时教师不再是课程中的主导者,主导的是学生。教师内容讲的再多,操作的再熟练都必须转化给学生,因为信息技术课中的知识往往是一定需要实践过后才能去理解和掌握。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多给一些时间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不做不知道,问题又往往会出现在实践操作过程之中,自己如能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固然很好,但不能解决的,信息技术教师就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上一篇:基于情感教育的中职生物教学

下一篇:浅议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