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迁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5-07-10 08:36
如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维护和遵守信息技术的道德与规范,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必备素养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为此全国各地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先后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处理、加工、应用和发布的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教师在信息课的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自己的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一、学习兴趣的迁移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某件事感兴趣,他们就会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地达到目的,使兴趣成为知识积累的过程,从而达到质的飞跃,最终形成一种能力,可见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之大。据观察,学生在学习汉字录入及提高汉字的速度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不感兴趣,但当学生上网聊天时,兴趣很高,聊得津津有味。根据这种现象,把学生的这种兴趣引用到学习汉字输入的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反复的练习,学习汉字录入的能力得到很快的提高。
二、感性知识的迁移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首先要有亲身体验,通过亲身体验的不断积累,形成认识事物的能力。Www.lw881.com青少年的认知规律更是如此。因此感性知识的迁移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知识的积累,形成能力优为重要。学生一旦形成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终身受益。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可见感性知识的迁移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极其重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全新的术语层出不穷,而且专业性很强。在信息技术课上,如果教师只用专业术语讲解,学生又没有感性认识,很难听懂,更谈不上理解、记忆和应用。因此需要使用一些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比拟来说明,达到教学目标。
如讲“复制”时,用“复印机复印”来解释“复制”的作用;“剪切”用学生办的剪报说明;“粘贴”可以比喻为通常所说的“糨糊”。因此“复制”、“剪切”不能没有糨糊。
讲到电子表格中的“工作标签”这一术语时,用“工作表名称”或“就是给工作表起的名字”来说明;讲解“工作薄与工作表的关系”用“作业薄与作业薄中的每一页”来比拟。这样学生就可以听得懂、记得牢。

在讲“文件”与“文件夹时”,可以把文件比喻为书包里的课本,不同的课就是一种不同类型的文件,他们有不同的功能。文件夹就像是我们的书包,书包里能放书,还可以放一些小的书包,那么文件夹里能放文件,还能放很多的文件夹。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操作技能的迁移
信息技术课是操作性能很强的一门课程,如果脱离了实际操作,学生就不可掌握知识,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这种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育部颁布的《中小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特别强调指出: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安排与实际操作不低于总课时量的70%。如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更快地掌握操作方法,形成动手的能力?这是每个信息技术课教师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另外计算机的数量在每一个学校里是有限的,每个班在上操作课时多为二人一台甚至三人一台,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如何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也是教师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操作技能的迁移较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因此在讲课时我把时间分为两段,两名学生分开操作,一人操作另一人可以在旁边指导,操作的学生的时间观念也会加强。如在学习excel电子表格软件时,学生已有了学习word软件的知识,excel的“启动与退出”、“窗口的认识”及“图片的插入与编辑”和“数据的复制、剪切和粘贴”等操作,可以与学习word软件的操作联系起来,把word的操作技能迁移到这些操作上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重点放在解决操作的不同点上,达到掌握操作方法,提高操作能力的目的。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充分而恰当地运用各种迁移,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尽快、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操作方法,就能达到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处理、加工、应用和发布的能力。

上一篇:对政治开卷的一点思考

下一篇:新闻媒体下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