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现状与对策的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舞蹈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高校陆续将其纳入到了体育课程,从芜湖市的普通专科院校目前开展的现状来看也是这样。作为一门选修课,体育舞蹈的开设是否符合学生选修的意图与目的?又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我市体育舞蹈开展?我们又将从哪些方面去取得新突破?
一、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芜湖市4所高校体育舞蹈课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安徽工程大学、皖南医学院、中医药高皖江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等分析制约我市体育舞蹈发展的原因。其中,发放问卷500余份,有效回收问卷486份,有效率高达97%。
二、芜湖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开展的现状
(一)芜湖普通高校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识及需求方面的分析
1.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识途径的来源
结果表明,我市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识途径来源主要有三种。35%的学生是通过学校晚会表演;33%的学生是通过课堂教学认识了体育舞蹈;20%的学生通过电视,电影等媒体;5%通过阅览书刊;7%对体育舞蹈一无所知。
调查结果表明:芜湖市大学生参加体育舞蹈的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社团,分别占到总数的46%和38%;其次是俱乐部和学校的各种文体活动。
2.我市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兴趣分析
90%的学生是因为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的体育舞蹈。大多数同学是喜欢体育舞蹈,因此他们在上课时较其他同学认真,自觉性性高,且表现出活跃的课堂状态。体育舞蹈是一种男女交手配合的双人舞的项目,在问卷调查中,发现男女比例失调较为严重,呈现出女多男少的状态。
3.我市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目的分析
结果显示,一部分学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舞蹈水平;有的学生是改善体形,瘦身减肥;有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与异性交往的能力等,也有部分大学生是为了能够顺利拿到选修课的学分,这应引起体育舞蹈教育者的重视,在教学中加大体育舞蹈的宣传,包括发展前景和锻炼效果,以便更好的传播体育舞蹈文化。在实际调查中多数学生表示非常喜欢体育舞蹈,音乐优雅,舞姿具有吸引力,但是学校舞种类别过多,不易学精。在实际的课堂学习中,许多学生只喜欢伦巴和恰恰这两个舞种。
(二)体育舞蹈师资队伍的分析
由调查知,目前高校体育舞蹈教师是经过艺术体操、健美操教师简单的培训学习之后担任的,且年龄偏大。但是体育舞蹈是一种国际非常流行的项目,动作复杂且更新快,因此培训费用相对高,而高校用于教师培训学习的经费又相对匮乏。据了解许多体育舞蹈老师认为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有限,有的甚至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些都从根本上制约了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热情和水平的提高。
(三)芜湖市各高校学校场地器材设备现状分析
体育舞蹈训练的场地是长20米、宽15米的光滑木地板的室内场馆。但从调查的情况看,并不是每个学校都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多数是和健美操、武术等项目共用场地,因此,许多高校只能压缩教学计划,使很多想学好体育舞蹈的学生不能如愿。
三、体育舞蹈课在开展存在的系列问题
(一)体育舞蹈课时不充裕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体育舞蹈课时相对较少,因此进行多种舞种教学非常困难。就算能够接触到十个不同的舞种,但是因为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因此也只能是走马观花,每一个舞种都只学到了基本。
(二)体育舞蹈选项课中男女生比例差距大,男生较少
体育舞蹈是以一种男女交手配合的双人项目,在学习过程中要求男女搭配共同学习。但实际的调查显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男生很少选择体育舞蹈这门课,男女比例失调较为严重。导致有的学生因为没有舞伴而渐渐失去了兴趣,最后放弃本门选修课。
(三)教学内容不合理
部分高校安排舞种过多,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导致许多学生由开始的信心满满到最后逐渐丧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调查显示,芜湖高校体育舞蹈已经有了一定得规模,但是教学场地的欠缺,课时的短暂,宣传力度较弱,都影响着体育舞蹈的开展。
2.体育舞蹈师资不足。在课程学习中,体育舞蹈教师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舞蹈动作技术水平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教师的缺乏,影响着体育舞蹈的开展以及发展。
(二)建议
1.加大教学硬件设施投资。随着体育舞蹈的发展,其在高校的发展潜力不断增大,因此要不断加大硬件设施需求的投入,不断逐步完善场地、设施及仪器设备,提高教学质量。
2.不断完善教师水平。高校应引进更多体育舞蹈专业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不断加强教师的业务培养,定期进行素质培训,不断更新运动技术。
3.扩大宣传体育舞蹈文化的途径。学校应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晚会等形式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争取让更多的学生认识体育舞蹈,从而激发青年大学生参与体育舞蹈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李鸿.高校体育舞蹈运动开展的受制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6):117-120.
[2] 崔小梅,高晖.体育舞蹈的发展及其在高校教学的开展研究[J].体育学刊.2001.8(3):114-116.
上一篇:中国当代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