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寓德于体”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课程的完
古希腊的历史文明印证:体育运动是运输美德的搬运工。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有没有单纯的空无依傍的德育?似乎没有,德育总跟智育或者体育结合在一起。”《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工作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寓德于体”,即以体育德,融道德教育于体育之中,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一思想古已有之,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和不同学派,诸多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及体育家,都曾对道德教育与体育的关系进行过深刻地阐释,他们都认识到体育对人基本品质发展的独特价值。在此,从纵横2个维度对之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认识和把握体育的固有品质,弘扬古今中外“寓德于体”的教育思想,发挥体育对人基本品质培养的价值,从而提升体育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品位,以实现体育教学的育人目标。同时反思当前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并为体育教学中加强道德教育寻求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1 国外不同时期“寓德于体”教育思想述评
1.1 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
古代埃及自由民众十分重视自己子弟的教育,不仅强调道德和智力的培养,也十分关心身体健康。婴儿开始学步时,父母便让小孩光着身体在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户外尽情地活动、嬉戏。当埃及人进入少年儿童阶段,捉迷藏、骑人马、滚铁环、抽陀螺、球戏等各种符合他们年龄、性格特点的活动形式成为他们的体育内容。青年时期,剧烈的户外游戏、各种球类活动,特别是跑跳运动和拳击、摔跤,都能使正在成长的青年人的身心得到满足。比赛培养了古埃及青年团结合作、遵守纪律的品德[1]。这些身体训练形式,使古埃及人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古希腊提倡“智慧的人”(man of wisdom)与“行动的人”(man of action)相统一的教育理想,主张身心和谐发展,强调心理的、道德的和身体的全面发展,称之为美德。雅典人在进行身体训练时,除了着眼于结合军事和发展力量之外,还注意动作的协调灵活、身体的健美匀称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并通过体育培养勇敢、顽强、果断、谦让等优良品质。苏格拉底指出:“体育和音乐教育一样,应该让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而且体育训练应该十分小心且要终其一生,我并不认为不良好的体质本身有利于灵魂的修养,相反,美好的灵魂它本身能够在可能的范围内改善体质。”古希腊一些思想家均从不同意义上阐述了道德与体育的关系,揭示了竞技运动的道德价值问题,提倡以勇敢、节制、智慧为美德的条目,以及以“健美的身体和完善的德性”相结合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体育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本时期“寓德于体”教育思想的特征是,古埃及人和古希腊人很早就意识到体育对于人基本品质展的价值,认为符合少年儿童年龄、心理特征的体育游戏和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体育比赛,不仅可以使儿童和青少年获得身体健康,而且可以从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他们主张身心和谐发展,强调心理的、道德的和身体的全面发展,通过体育培养人勇敢、顽强、果断、谦让等美德,并阐述了体育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1.2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曾说过:“教育绝不是着重于一个人心灵的培养;我们的教育也不是注重到一个人身体的锻炼,教育的对象是整个的人;我们决不能将之一分为二……我们必须同等地给予发展,就像一鞭指挥着双马一样。”其体育观是“为了使他有坚强的心,就需要他有结实的肌肉;使他养成劳动的习惯,才能使他养成忍受痛苦的习惯;为了使他将来受得住关节脱落、腹痛和疾病的折磨,就必须使他历尽体育锻炼的种种艰苦”。可见,当时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使儿童的心智、道德、体力都获得健全的发展,在教育中强调“身心既美且善”的古希腊教育理想,并且要让学生在体育锻炼感受到痛苦、疲劳、挫折及忍受,借此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17世纪,英国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洛克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3个组成部分,并认为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他对身体与理智、身体健康与精神健康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和阐述,他把体育放在第一位,提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健康的人,他提出了培养合乎17世纪英国社会需求的绅士标准,首先要身心平衡发展,跳舞、骑马、击剑等可以使人“优雅”和有“教养”。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的开篇写道:“人生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康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凡身体和心智都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或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便得到了种种别的东西也是枉然。”[3]于是“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成了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
启蒙运动最卓越代表人物之一的卢梭,是一个身心统一论者,他认为,人的身心要和谐发展,人的心灵发育与其体力的发育是成比例的,身心应当和谐是大自然的要求。“教育的最大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2]。卢梭十分强调感觉经验,提倡身体运动、体操、竞技和比赛。他认为。身体与心灵是相互影响的,提倡在学校修建体育设施,推广游戏和身体竞技活动。他强调,这些活动能培养人的2种品质,即合作、竞争。他提出童年期是自我意识形成期,是理智睡眠期,要通过身体活动来发展外部感受,培养真正的勇气和自立心,课程内容以体育、游戏为主,以情感性、劳作性的学习为中心。由此看出,卢梭不仅提倡身心和谐统一发展,还推崇游戏、竞技比赛活动,以此培养学生合作、竞争的品质,同时他也指出了童年时期是培养学生勇敢、自立等良好品质的关键时期。
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各种身体训练,包括手工劳动、体操、竞技和游戏都有重要作用,并声明体操的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四肢、智慧和心灵处于相互统一的和谐整体之中”,他曾说“体育对身体的补益是巨大而又毋庸置疑的,并且体育带来的道德方面的补益同样是有价值的。如果体育训练得当,对于促进儿童的欢乐和健康十分有用,而且欢乐和健康是道德教育的
2个十分重要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在他们中间助长一定的团体精神、兄弟般的情感——这是旁观者感到最为满意的。勤奋的习惯、坦诚的性格、个人勇气、吃苦耐劳等也是根据体育体系进行及早而持久锻炼的必然结果”[4]。可见,他的初等教育思想就在于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顾及它们的完全平衡和相互融通。
本时期“寓德于体”教育思想的特征是,众多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都主张人的身心要和谐发展,认为身体和心灵是相互影响的,指出童年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关键时期。提倡课程内容以游戏、竞技比赛活动为主,以情感性、劳作性的学习为中心,以此培养学生合作、竞争、勇敢、自立、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等品质。
1.3 近现代时期
在近代学校体育之父、德国体育教育家古兹姆茨的著作中记载,当时德国把体育当作维持健康的一种措施,体育运动在人体发展上的教育作用常常被忽视,当时的体育课程主要是从卫生的角度来考虑饮食、衣着、空气、日光、散步等养生之道。他认为体育运动只以保养为目标是不充分的,更重要的是增强体力,提高运动技能,培养良好的性格。在此看出,体育教学的3大任务从18世纪后期就提出来了。德国学前教育家、教育理论家福禄培尔被称作“幼儿教育之父”,他创立幼儿园,大力提倡在儿童早期教育阶段进行身体游戏活动,他指出竞技和游戏不仅有助于开发学生的运动天赋,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智力和品格。他曾说“游戏是一种能形成非常强大的力量的心灵沐浴”“游戏是人类心灵发展的首要手段,是认识外在世界,从事物及事实中汇集原始经验与练习身心能力的首要任务”[4]。可见,在这些游戏中儿童的体力逐渐得到增强,与此同时其智力和道德品质也必然受到影响。正义感、节制、自我控制、忠诚、友爱和公正是他们的善良心灵和自由意志在参加这些集体游戏过程中的开花结果。
1827年,英国体育思想家托马斯-阿诺德从意大利回国,任贵族子弟办的拉格比学校校长。他很重视游戏、身体运动对教育的作用,积极把各种竞技游戏引进学校,培养贵族子弟果断、勇敢的思想品德,以提高教育效果。19世纪50年代,《汤姆-布朗的学校生活》一书讲述了英国拉格比学校生活的故事,小说所展现出来的对竞技和体能的重视远远超出了现实生活。这深深影响了大批教育家、神职人员和普通民众,使人民形成了一种体育观念,即竞技运动的竞争精神是德性生活的特征,这种观念在19世纪下叶的美国取得了广泛共识。1861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出版了《教育论》,书中强调,在体育领域要重视自然的游戏,反对训练主义的体操制度,反对人为的体操。在体育中要遵循自然生长规律,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他大力提倡由人的自然本性所推动的游戏,使学生在自然游戏过程中获得持久的乐趣。他重视人在体育活动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认为人的独立性是“人的品质中一个最有价值的因素”,一个人的学习尽量在独立的方式下进行,可以增强人的自信心,锻炼人的坚毅和诚实的品质。
美国哲学家爱默森是将清教推向肌肉基督教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研究英国教育和人民生活,发展了他的自立哲学和人类自我完善的信念,这种思想在竞技和健身运动中具有核心地位。他认为人的道德力量和勇气是依赖于他的体能,他要完成伟大的使命需要异常强健的体魄,人生第一财富是健康。他强调,如果教育者的理论脱离了游戏活动就无法完成对儿童的教育,射箭、网球、射击、骑马等这些运动才是真正的教育者。参与竞技运动有利于人的道德品质发展,这种观点逐渐为清教哲学所接受,肌肉基督教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认为通过体能训练和竞技练习可以实现心理、道德和宗教的教育目的。
在苏联现代著名教育实践家、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理论中,体育是其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与德育、美育、劳动教育、智育都是密切相关的,在实现体育的目的和任务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在进行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智力教育和劳动教育。他明确提出,儿童的体育在于能够促进有机体的正常发育和增强健康,进入少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体育的任务则应有所改变和增加,即除了增进身体健康外,还必须增加充实智慧才能,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提高审美素养和丰富美感等多项内容。有规律的经常性锻炼不仅可使身体变得健美、运动协调,而且可以培养性格、锻炼意志。他还特别强调:“体育不可能仅局限于锻炼身体与增进健康,它涉及培养道德尊严、建立纯洁与高尚的感情、确定道德与审美的准则及对周围世界作出评价与自我评价等人的个性方面的复杂问题。”[5]
本时期“寓德于体”教育思想的特征是,众多的教育家和体育家都重视人在体育活动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认为人的道德力量和勇气是依赖他的体能的。他们均推崇以自然的游戏、竞技活动来增进人的健康,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以及培养人的性格和锻炼人的意志,并进一步指出体育可以培养人的以下品质:果断、忠诚、正义感、节制、自主和自我控制等。
2 国内不同时期“寓德于体”教育观点述评
2.1 先秦时期
古代传说中有造棋教子的典故。《路史·后纪十》载:“(丹朱)骜很媢克,兄弟为阋……帝悲之,为制奕其以闲其情。”其意为,尧的儿子丹朱,品德不好、为人倨傲、凶狠、嫉妒、残刻,兄弟之间互相争吵,纷争不休,尧心里非常焦急,就制作了围棋教育丹朱,希望用“棋道”来转变他的品性,使之改邪归正。守之以仁、行之以义、秩之以礼、明之以智,这是围棋在教育上能做到的。
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说的是不离开生命根基的人活得长久,死后精神人格犹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程中的,自然生命之体与精神人格中的真善美是和谐统一的、不分离
的。庄子道:“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竭。”所以要把形体锻炼与精神调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与阴同德,就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与阳同波,就像九天之上,自强不息。可见,就养生境界而论,先秦道家养生则超越了自然生命的界域,延伸到了精神人格的范畴,使养生达到了新的境界。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继承了西周官学中的“六艺”教育内容,以“礼、乐、射、御、书、数”的教学科目教授弟子,体现了德育、智育和体育相互融通、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提倡遵“礼”的体育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仁”,道德标准是“礼”,他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道德完善的“文武兼备”的“仁”人。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7]孔子尚文,但文必须之以礼,孔子尚勇,但“勇而无礼则乱”,不论“武”多么“勇”,必须服从奴隶主贵族之“礼”,这其中的“武”则属于体育的范畴。同时,他重视扬“礼”的体育实践。他本人就是一位善射、御,“劲拓国门之关”的人。他认为,政治状况、道德品质是能否参加或参观射箭比赛的先决条件。行射、习御必须遵守“礼”,孔子的射技颇高,与他行射乃至观射者,必须是遵守礼仪的模范者,无礼和失礼者,不得与其行射。他认为行射不在争高下,而在于观道德,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8]“射”不只有“道”,而且有“礼”,有伦理,重要的不在射,而是以射扬礼。可见,孔子提倡体育在完善人的体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完善人的品格,体育是其承载德育目标的途径之一。
墨家学说的创始人墨子,他在培养学生理想人格中把“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作为重要标准,将道德教育置于首位,认为“德”是“力行”的方向和要求。他在学生德行的培养中,首先从道德意志的最基本特点——坚韧不拔、艰苦朴素和勇敢顽强做起,他说:“勇,志之所以敢也”。“以其敢于是也,命之;不以其不敢于彼,害之”。他重视通过射御来培养人的德行,强健人的体魄,他说“凡我国能射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将罪贱之”。他的这些思想是典型的育德于体,以体育德、载德,德、智、体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思想。唯物主义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他很重视快乐体育,他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他进一步指出:“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9]可见,高格调的娱乐及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心健康,对移风易俗,净化社会环境,追求真善美方面有重要作用。
本时期“寓德于体”教育思想的特征是,古代体育以道德为重心,以修身养性、健康长寿为理念,在身心2方面的发展目标上更注重精神成效,是作为一种践行道德法规的重要载体。将养生作为培养心性的工具和手段,重视以射、御来强健人的体魄、调节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德行、宣扬遵礼的思想,较好地反映古人从事体育活动的价值观。
2.2 唐宋和明清时期
在唐代,盛行一种体育活动——木射,即以木代侯,以球为箭,用球击射木侯。据《郡斋读书志》记载,木射“为十五笋以代侯,击地球以触之”。木射场地上一端设立15个笋形平底木柱,每个木柱有一个用朱笔或墨笔写的字,用朱笔写的字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共10个字,用墨笔写的字有傲、慢、吝、贪、滥,5个字。在场地的另一端,参与者用木球抛向木柱,击中红字木柱为胜,而击中黑字木柱为败。在木射运动中,对文明和不文明行为作了明显的对比,并鼓励人们接受文明礼仪和价值观。古代的体育活动注重礼仪,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套稳固的道德价值体系,寓德于体,把礼的观念植入体育伦理之中,在某种意义上说,古代体育是作为一种践行道德法规的重要载体。在13世纪的《蹴鞠图谱》中论述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其中指出,“要和气、信实、忠诚、温良、尊重、谦让、礼法,禁戒多言、赌博、争斗……”因此,儒家仁爱思想中包含的宽厚、容忍、人道、谦虚、忠诚等内涵在古代武术和养生道德中得到充分体现。在体育比赛中,重点不是鼓励取胜,而是比较谁更符合伦理规范,胜负无足轻重,但提倡“君子之争”,以和为贵,体育更体现出一种娱乐性、礼仪性、伦理性的价值。
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教育家颜元,他要求学生“文武相济”,全面发展,他对体育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不仅看到了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而且看到了体育蕴含的德育和智育功能,概括成4句话,即“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情性,长人神智”。关于体育的德育功能,他曾说:“人之心不可令闲,闲则逸,逸则放”“习礼则周旋跪拜,习乐则文舞、武舞,习御则挽疆、把辔,活血脉,壮筋骨”“以礼、乐、兵、农,心意身世,一致加功,是为正学”。在招收学生时,他就提出了要求,即“凡为吾徒者,当立志学礼、乐、射、御、书、数”[10]。其中是体育的“射”“御”“兵”作为必修课之一,被明确地提出。他最爱说的话是“身心一齐竦起”“人己事物一致”“身心道艺致加功”。以习礼论,有俯仰升降进退之节,所以劳动身体,习行时必严恭寅畏,所以振竦精神,讲求节文度数,所以增长智慧。每日如此做法,则身心2方面之锻炼,常平均用力而无间断。颜元教育思想的显著特点是坚持德育、智育、体育三位合一的原则,力主“身、心、道、艺一致加功”,以培养担荷圣道、经世致用、匡时救世的人才,德才兼备是颜元对其理想人格的总体要求。颜元是一位全面教育思想的早期尝试者,他明确提出了体育具有德育和智育的功能。
本
时期“寓德于体”教育思想的特征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在木射、蹴鞠和武术活动中充分体现着仁爱的思想:宽厚、容忍、人道、谦虚、忠诚。教育家颜元对体育价值有着深刻的理解,不仅认识到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而且看到了体育蕴含的德育和智育功能,提出将体育的“射”“御”“兵”作为学校必修课程,坚持德育、智育、体育三位合一。
2.4 近现代时期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教育思想,将体育置于首位。关于体育与德育的关系,他坚持体育的基础地位:“凡道德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忠孝,人伦之大道也。非健康之本,无以行之”“于国家亦然。一切道德皆非羸弱之人所能实行者,苟欲实践道德宣力国家,以尽人生之天职,其必自体育始矣”!无产阶级革命家恽代英曾说:“不言体育而空言道德,空言智识,言者暗矣,听者心厌矣,究于毛泽东深刻地阐述了德、智、体三者的辩证关系,阐明了身体和德育应是互动的关系,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他提倡“身心并完”的体育发展观,倡导学校宜“三育并重”,寓德于体,此乃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至理。
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不仅意识到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还有通过体育培养公民道德素质的想法。在发展体育运动中,他特别重视体育道德的培养,把体育看作是铸造公民优良素质的途径之一。他主张“德体并进”和“体与育并重”。曾说:“运动之所争也,胜负而已,苟一战而负,人格上固尤在已,若人格一有所损伤,则虽胜又岂值得若许代价哉?”这充分体现出在他的体育指导思想中极其重要的是“以德为本”的育人精神。著名大学校长梅贻琦把体育看成是学生“养成高尚人格的最好方法”,他认为体育可以培养团队组织意识、合作品质和竞争精神。体育“重在团队道德的培养”,竞赛的意义在于“练习团队的合作守法的习惯”。著名体育家马约翰认为,体育具有培养道德和性格的价值,体育能够带来勇敢的精神,坚强的意志,自信心、进取心和争取胜利的决心。他在专论《体育的迁移价值》中指出,“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和最好工具,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他曾说:“体育的功效最重要的在培养人格,补充教育的不足,教学生培养一种‘干、干、干!’的精神,负责任,帮助别人。我一直跟新生讲Sportsmanship。”
本时期“寓德于体”教育思想的特征是,众多著名教育家、革命家都注重体育的基础地位,提倡德体并进,将体育作为完善人格、培养公德的最好方法。他们认识到体育可以培养团队组织意识、合作品质和竞争精神,并将体育与强国强种、爱国联系在一起,认为寓德于体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3 中外“寓德于体”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古今中外“寓德于体”教育思想对现代体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深入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以古喻今”“洋为中用”,并赋予其新时代的精神内涵,以指导当前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实践。
3.1 以体育德:重塑体育教学的道德教育目的
体育教学具有身体练习和开放的体育空间特征,体现出竞争性、实践性、直观性、社会性和突发性等特性,这为学生的德性培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国内外教育自古以来重视在体育中培养人良好的德性品质,如勇敢、顽强、进取、忍耐、竞争、合作、公正、公平、自立、尊重及责任等。体育课程借其丰厚的德性内涵,成为学生德性生成的重要源泉,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和实现途径,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价值和魅力。并且,古今中外都不乏“寓德于体”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在以礼仪之邦著称的中国,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其中包括体育活动中的道德教育;但是,曾经作为我国体育教育一大特色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本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被取而代之的是“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虽然道德教育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但是,它们能够承载“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吗?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有共融之处,也存在不同之点。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具体实施当中,由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都有各自侧重的发展领域和重点,难以承载道德教育的任务,从而导致了道德教育的相对弱化。笔者认为,不妨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合二为一,另设一个“思想品德”的目标。或者,将三者区分开来,将道德教育的任务具体纳入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中去。
3.2 德体融合:明晰体育教学的道德教育原则
古今中外的道德教育思想和体育教育实践表明,体育对于道德教育的价值内在于体育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德行意蕴,德育的特点、目标和形式,都决定了体育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性。体育之于道德教育,不是在体育活动中体现道德教育,也不是在体育教育中挖掘道德教育,而是在体育教育中,只要我们遵循着体育的内在属性、贯彻着体育的基本原则、体现着体育的核心精神,就必然具有德育的价值和功能。身体练习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特征,该特征引申出承受运动负荷和运动技能2个表现形式。体育教师应该结合体育教学自身的独特性,避免“贴标签&
rdquo;式的空洞“说教”,其间的道德教育不能游离体育教学内容与教法而独立进行,而必须与体育实践有机地结合。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目标要合理设定和明确表述,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出层次性与差异性,目标的实施要遵循因材施教、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和全面发展的原则。体育的竞争精神是德性生活的特征,体育的最大魅力在于永恒的竞争,在于有规则的、公正的、平等的竞争。学生在奋力拼搏和积极进取中,恪守体育的规则,追求体育的价值,锤炼拼搏、进取、公正、自律和节制的个性品质。体育的另一种魅力在于不停地追求与超越,学生从中激发自己的运动潜能,挑战自身的生理极限,努力实现自我超越,以追求人的健美、完善、聪慧、愉悦,进而追求人类社会的友谊、和平、公正、进步。
3.3 守一望多:精心选择体育教学的道德教育内容
从古至今,国内外众多学者阐述了道德教育与体育的关系,都明确指出体育对人基本品质培养的重要作用;因为道德教育是德育中最基础和最核心的部分。特别是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的一些思想家均从不同意义上阐述了道德与体育的关系,阐释了竞技运动的道德价值,以勇敢、节制、正义、忠诚、果断、智慧为美德和道德教育观,以及以“健美的身体和完善的德性”相结合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体育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然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其德育工作的侧重点是各不相同的,有时过于突出政治性、时代性,道。所谓“守一”,即体育蕴含着基本道德教育的价值,最适合基本道德教育,虽然体育教学中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内容,但更重要的是基本道德教育的内容。所谓“望多”,即体育教学中的基本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望多”,从而加强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本身。
3.4 寓德于乐:创新体育教学的道德教育方式
国内外专家认为,欢乐和健康是道德教育的2个十分重要的目的,提倡让学生在自然的游戏当中获得持久的乐趣;因为自然的游戏不仅有助于开发学生的运动天赋,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善良心灵和自由意志,还有助于他们尽享其间的健康、乐趣和欢娱。被称作“幼儿教育之父”的福禄培尔说过,“游戏是一种能形成非常强大力量的心灵沐浴”。荷兰学者胡伊青加曾说:“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以自身为目的而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游戏多为集体活动,由情节、动作、比赛规则和结果几个部分构成,其间环境变化多端、角色扮演多样、信息交流畅通,是培养学生基本品质的天然的道德场。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改变过去以单纯说教为主的道德教育灌输模式,精心创设体育游戏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沉浸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下,他们会无意识地表露出自己的自然本能和特性,此刻的情感流露最真实、最充分,最洒脱、最自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和自觉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道德问题,都容易显露出来。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从学生的语言、态度和行动中发现问题,并抓住不同的时机和情景进行教育,帮助学生矫正不良习惯,摆脱自我中心倾向,以促进学生健康品格的养成,增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其成效比其他方式更直观、更迅速、更有效。
上一篇:国家竞技发展方式的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