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大学生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09 06:30

  

第1篇:关于核专业院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


  核专业院校作为国家培养核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核行业人才队伍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以高校教育为起点,突出大学生安全文化特色,推进核专业院校安全文化建设,全面提高核专业学生的安全素养及安全责任意识,夯实核行业安全发展基石,是现代核事业安全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安全文化内涵的解读


  安全文化概念的最初提出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核工业领域。国际原子能机构在1991年编写的“75-IN-SAG-4”评审报告即《安全文化》中,首次定义了“安全文化”的概念:“核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各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站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校园安全文化就是在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被全体成员所认可并自觉遵守有关安全问题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成员关于安全问题的价值观认识、行为准则、规章制度、教育活动、管理活动以及外在物质设施等有形或无形的东西,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安全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保证师生安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核专业院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1.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独辟专章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系统论述和部署;要求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确保国家安全……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树立了旗帜、指明了道路,也为核专业院校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针和强大的思想武器。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校园的实现需要建设“安全保障校园”,需要“人人共创安全、人人共享安全”。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力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已成为核专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


  2.核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其他行业相比,核行业有其鲜明的特点,即技术的复杂性、事故的突发性、处理的艰难性、后果的严重性、影响的深远性和高度的社会敏感性。核安全文化是从事任何与核安全相关活动的全体工作人员的献身精神和责任心。安全稳定的决定因素是人,只有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提高了,


  安全发展才有保障。作为国家核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高等学府,核专业院校为核科学技术的繁荣和持续发展提供着重要的人才支持,核专业院校安全文化建设是核行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承担着重要的引领者角色,必须积极发挥校园安全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和规范功能,使广大学生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树立安全理念、养成安全习惯、提高综合素质,成为核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安全文化的传播者。


  3.提升院校安全管理水平、实现校园本质安全的重要途径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师生安全地学习工作生活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人文氛围和物态环境,通过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安全意识和氛围,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促进校园正常教学秩序的稳定运行,从而实现校园的本质安全。同时,安全文化还能从更深的文化层面去激发组织成员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意识,通过有力的组织领导、有序的安全工作机制、长效的推动措施来促进院校安全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核专业院校安全文化建设的路径


  安全文化的范畴,从形态上分为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即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三方面因素和作用,开展安全文化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


  1.树立安全理念,推进安全观念文化建设


  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全员一致高度认同的安全方针、安全理念、安全价值观以及安全态度等精神文化形态的总和。安全理念,即安全的指导思想、安全的宗旨。具体来说,高校安全文化构建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安全理念渗透到高校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各要素之中,以培养和提高队伍素质,实现本质安全为目标,规范程序,创新载体,丰富内涵,引导和教育师生树立科学的安全观,以全面提高全员安全素质。


  在安全观念文化建设中,首先,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引入核安全文化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结合核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核安全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的教育,重点做好安全政策、法规、制度的教育,强化安全文化理念。其次,大力开展全员安全知识教育,使师生了解掌握用电、消防、交通、紧急避险、自救逃生等基本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培养安全素质。安全教育可以采用专题授课、安全主题活动、知识竞赛、座谈、专题讨论、安全演习等多种载体,充分利用报刊、局域网、宣传栏等宣传媒介,发挥党、政、工、团多方位的宣传阵地作用,全面营造浓厚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再次,强化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能意识,以安全文化为底蕴,加强校园安全管理落实,使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都能自觉将确保校园本质安全作为自觉的行动,营造人人共建安全文化,建设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2.加强校园硬件建设,营造安全校园环境


  校园安全文化和一般文化一样,其孕育、产生和成长都要依赖一定的物质基础。在校园安全文化构成要素中,最直观、最外显的因素就是高校校园的硬环境和硬设施,物质条件是安全文化形成的保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物质建设:(1)重视校园内建筑物的建设和修缮维护,对存在危险因素的建筑物进行修缮改造,必要时建立新场所来满足学习生活的需要,保证人员活动范围密度合理,设施设备配备符合法规要求,杜绝建筑、线缆设施老化,超负荷运行形成重大危险源;(2)室外活动空间设施建设,坚决贯彻“安全第一”的原则,如室外活动器械、运动场、环境绿化美化设施等,必须满足安全技术要求,同时完善落实配套安全管理措施;(3)加强校园安全人防技防建设,包括防盗门窗、电子监控系统、消防设施、安全生产工具、应急抢险物资,落实重点安全部位值班等等;(4)安全文化经费的保障,全员安全理念的提升,安全工作的落实,以及安全环境的营造都需要必要的经费作为支撑。


  3.健全安全制度体系,完善安全管理运行机制


  安全工作的推动,任务的完成需要好的制度作保障,既需要组织成员积极落实,更需要制度的力量拉动。校园安全制度体系是高校安全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大师生通过学习校园安全制度,不断深化对校园安全文化的理解,并按照制度要求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实现共同的安全目标。安全制度体系建设应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评价制度、安全激励制度、应急处置预案等,应结合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如《学生日常安全制度》、《校园治安秩序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细则》、《食堂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以及电教室、计算机室等教学工作场所的相应安全管理制度,使安全制度管控网络覆盖到校园每一个最基础工作单元和工作环节,建立高效的安全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实现学校安全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实行院校一把手总负责,分管校领导和安全管理员具体抓,层层落实安全责任的工作机制,加大问责的范围和力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安全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和挑战,在实际工作中,还应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健全安全制度文化,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具有强大运行活力的安全制度体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核事业的发展,国家对核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在逐年增加。核安全是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核专业院校作为核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高度重视校园安全文化对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所具有的积极而长远的作用。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着眼于校园安全管理本身,同时也要与国家的决策部署、行业发展要求及企业安全文化紧密结合,突出重点,运用校园安全文化的导向、塑造与渗透作用,培养更符合国家需要、更适合核事业发展的合格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第2篇:文化生态学视野下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一、文化生态学


  美国的斯图尔德于1955年最早提出文化生态学,随后美国的莱奥波尔德又提出了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是指把生态因素加入现代的文化伦理后,可以催生出和生态和谐共生的文化。如果要对文化的具体产生规律和发展规律进行探讨,就需要对自然、社会、人类等各种交叉力量的作用进行考虑,从而促进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是如此。生态性的高校文化是指通过考察校园外部力量的相互作用和校园内部的生态发展,来提升校园的文化层次。①实施育人为本和生态教育的教育理念,通过生态教育的引导加强学生的社会认知,使学生在融入社会的同时强化自身能力,从而发展成综合型的实用人才。②构建生态心理,通过学校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和谐发展,从而把生态理念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甚至是把生态理念和未来的职业相结合。③建设高校的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型的育人环境和校园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校园安全文化


  根据人类文化的发展来看,人类文化的进步途径是追求文化的先进性。从生态学的层面来看,校园安全文化的生态主体是师生,师生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发展是在时代背景下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文化实践的发展。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价值取向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且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引导着行为方式,而高校的校园安全文化是在时代背景下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平衡发展,这种平衡发展是校园安全文化实现多样性的平衡之一。因为对文化物种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维护是建设文化生态的目的,其可以有效地促进文化生态的整体平衡,因此在高校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要把师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认知、社会安全等全面地贯彻到生态文明中,使高校逐渐形成安全文化的模式,并在校园安全文化的生态系统中形成各要素力量的整合,从而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三、文化生态视野下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态性的校园安全文化把新时代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等集合在校园安全文化的具体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素质培养和思想教育的不断强化,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目的。在建设生态性的校园安全文化时,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只有学生更好地参与进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力、能力、智力,才能加强学生的协同创新、团结合作、积极竞争意识,才能有效地培养出更多综合型的社会人才。另外,还要在生态性校园安全文化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氛围的潜在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促进学生的人际和谐


  人际和谐是校园安全文化的另外一个建设课题,高校不仅要营造和谐的校园安全文化和育人氛围,还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作用使校园的人际和谐和育人氛围有效地发挥作用。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学校要把生态育人作为校园安全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延伸和发展,在校园内倡导协同创新、平等民主、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从而加强学校的竞争力和文化品牌。


  3.促进高校的发展


  高校只有具有自己的独特特色才能实现持续发展,生态性的校园安全文化是高校现阶段的发展方向,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是高校促进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目前,全国正在提倡建设生态文明,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高校建设生态性的校园安全文化可以对学生进行引领和塑造,从而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目的。实践活动证明,建设生态性的校园文化是高校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高校展现学校特色的表现,是高校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条件。


  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开放意识较弱


  高校是社会生态中的生态单元,高校的不同会导致地域文化的差异和校园文化的差异,尤其是闹市区的高校,其环境周围会衍生出服务区、商业区、社会机构,而这些校外生态环境和高校文化相融合便形成了文化的生态圈。文化生态圈中包含的文化都是对校园安全文化有用的素材,属于高校的财富。有些高校在建设校园安全文化时,认为校外文化属于负面文化,因此会使用多种手段阻碍社区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和谐共生,这种行为会导致高校忽视了社区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积极引导作用。


  2.激励和评价的制度缺乏灵活性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中,师生的价值观和追求是在具体的校园活动和安全制度建设的设过程中逐渐协调统一的,这样可以在建设安全制度的背景下通过安全文化的方式凝聚参与人员的力量,从而全面地提升高校的竞争能力。高校不仅要建设校园的安全制度和提倡校园的安全文化,还要建立灵活性较强的激励和评价制度。目前高校在建设校园安全文化的过程中,其激励和评价的制度缺乏灵活性,无法有效地延续校园安全文化的深层次内涵,这样不仅会对师生的持续发展造成影响,还会对生态性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造成影响。


  3.生态意识较弱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逐渐重视校园的安全文化。由于历史原因的局限,社会和高校在解决安全问题时都认为保障安全的方法是不出事,而真正从安全文化的层面实行安全教育的基本没有。高校安全的保卫工作集技能性、体能性、智能性的劳动为一体,是校园文化中的主要组合之一,其对校园安全文化的影响较为显著。如果在安全问题上只使用防卫手段会导致生态意识的缺乏,而生态意识的缺乏难以有效地促进校园安全文化的发展。


  五、加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策略


  1.通过情感发展来促进生态意识的发展


  高校的校园活动是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展开的,尤其是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其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会发生极大变化,因为文化生态对个体的影响较大。通过群体的生态文化和个体的自我创造相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校园文化与学生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由于文化环境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文化条件之和,而情感是文化环境发生变化的展现,且情感的产生原因是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因此文化环境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对学生的熏陶与塑造非常重要。学校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要打造和谐安全的文化环境,要强化师生的生态意识,通过情感发展的方法来促进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生态系统的开放。


  2.通过共生互补促进各文化生态元的发展


  在整体生态环境的带动下和映照下,单个的生态元通过自身进化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斯图尔德认为社会适应环境的具体过程就是文化生态学,由于文化和环境相互适应,因此高校要引导师生在自己的生态位置上积极地体验校园安全文化的感受。在生态因子的变化范围中,被生态元适应或者利用的部分就是生态位,在高校师生加强文化力的同时,其生态位也会相应地出现变化。文化生态群是指各文化的共生互补和竞争合作,社会多样性不仅是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更是人类精神创造的表达,因此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在文化生态群中的共生互补,通过校园文化的共生互补来促进校园安全文化的持续发展。


  3.建立灵活的激励和评价制度


  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引导者、受益者是师生,师生通过在校园安全文化中有目的和有意识的活动来不断完善自我。从文化生态学的层面而言,校园安全文化受其复杂变量相互演变和相互作用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在相关性、整体性、主体性、有序性、动态性等方面都展现出了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的特点。作为特殊文化的校园安全文化,其有着自己独特的产生特点和发展作用,根据共时性和历时性的角度来看,很多高校只会从文化和社会的交互变量中对校园安全文化的作用进行理解,而忽视了在这些变量中作为生态主体的人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中要建立长久的激励和评价制度,通过对师生安全意识和安全观念的激励和评价促进校园安全文化的持续发展。


上一篇:大学传统文化分析与借鉴论文(共2篇)

下一篇:大学生礼仪文化的渗透教育探析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