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心理教育刍议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心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教育,己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如何有效地开展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提高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水平,笔者认为,抓好班级心理教育工作是关键。班级心理教育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与研究。
众所周知,在我国中小学,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中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就班级组织对学生心理发展意义来说,它不仅是促进儿童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也是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班级心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以班级组织为单位,以班集体为载体,并以班主任为主导,协同各方面教育力量,旨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
就班级心理教育性质而言,它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类是发展性心理教育。它主要是教育与培养个体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学生成功成才。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具有普遍性质的教育。另一类是补救性心理教育。它主要是保护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适应社会、使学生正常地成长发展;它是面对在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部分或个别学生的具有矫正性质的教育。在实际工作中,这两种教育常常是彼此交织在一起的。由于班级工作性质旨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班主任对全班学生全面负责,这就决定了班级心理教育的着眼点及重点应立足于面向全体的、发展性的心理素质教育,同时兼顾补救性心理教育。补救性教育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则更多地主要由接受专业训练、掌握专业技能的人员来承担,当然一般班主任也应加强这方面基础知识的学习。
就班级心理教育内容而言,它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即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与优化学生的人格结构。认知水平的提高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紧紧相连的,班级心理教育要致力于发展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人格发展则是班级心理教育更高层次的目标追求,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和谐的个性与人格,所以班级心理教育更须重视学生的情感关怀、意志锻炼、性格养成、社会适应性以及创造性。而以班级为单位的教育集体为其内容的实施提供了一个优化了的环境。
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学校班级中的学科教学、班团活动以及班级环境是班级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
2学科教学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最基本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很显然,这里的“发展”应该包括“心理发展”。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人们不但未自觉地把心理教育当作教学的组成部分,反而把二者割裂开来,知识教学成为教师自觉把握的对象,而根本性的身心发展却往往被忽视了。因此,实施班级心理教育首先应必须在各科教育中全面渗透,有意识地把学科知识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当然,各科教学所涉及的是学习心理问题,但不同学科对学生心理教育的侧重点及价值有所不同。如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学习重在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学生运用语言加工处理信息、传出信息的能力;数学教学重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自然科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以及学生的创造思维及创新精神;社会科学教学重在突击人文主义精神,促进学生的道德心理素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人性的和谐与完善。而艺术学科教学则重在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与美感、道德感的完善;体育教学对于形成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在各科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自觉地渗透心理教育因素,充分发挥其功效。
除了各科教学渗透之外,还可増加心理教育学科的课程。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通过班级教学形式开设心理教育课己提上议事日程,通过心理教育课系统传授心理知识,加强学生心理训练,提高学生心理修养,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己成为班级心理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活动课程是开展心理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也是近年来学校心理教育实施过程中广为采用并收效显著的形式。通过开设专题的心理活动课,举办心理教育专题讲座与主题班队会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尤其是班级开展的生动活泼的心理教育主题班会,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如‘欣赏我自己”,増强了学生自信心;今天我当家”,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意识;成长的烦恼”,渲泄了青春期的困惑;敞开心扉”,使学生走出封闭与孤独,勇敢地表现自我;我不再是小太阳”,让学生学会了合作与利他,而不再自私与任性;“走进新天地”使学生学会了社会适应,克服了对新环境的焦虑……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主题班会成为当前班级心理教育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班级心理环境的建设也是班级心理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人的心理品质是人在活动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班级环境是一种心理环境,班级心理教育环境的建设就是创造良好的班级心理气氛,集中表现在班级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班风建设。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就班级师生关系而言,粗暴型的师生关系导致学生的畏缩自卑与主动性的丧失,放任型的师生关系导致学生的自由散漫与活动效率的低下,而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则能有效地建立起师生正常的交往关系,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与良好人际情感关系的形成;就同学关系而言,一个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既能团结合作又能友好竞争的班级带给学生的则是无穷的裨益,很难想象在一个利己、任性、孤僻占上风的班级中,学生心理会有正常健康的发展。班风作为一个班级特有的风貌,是班级绝大多数学生精神状态的一种共同表现,对班级每一个成员的心理品质都具有潜在而又巨大的同化力与约束力。可见,班级心理环境的建立与班级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是相辅相承、相互制约,同时又是互为因果的。因此建立班级良好的心理环境不可忽视,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教育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学生班级心理环境既是心理教育的对象,又是班级心理教育的手段。
此外,在班级心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利用晨会向学生普及心理知识,运用“周记”开展师生心理对话,建立班级心理科普角,编办班级心育小报以及组织班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都是班级开展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值得指出的是,在班级心理教育中班主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其根本职责就是对全班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负责,这就决定了他应当承担起心理教育的任务,在班级心理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也对新时期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加强自觉性。班级心理教育工作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行为,班主任首先要把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提高到意识层次,班级工作中要具有“心育”意识,当前仍有不少的班主任并未意识到班级心理教育的意义,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往往只是其他教育或教学活动的附属物或“副产品”,因而带有很大的自发性,甚至有时会出现“反心理教育现象’。因此强化班主任的心育意识,由自发行为转为自觉行为,客观上要求班主任要进一步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理论,成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者和教育者。
2.注重全体性。班级心理教育更多地是一种发展性心理教育,它是一种“教育”,不是一种“治疗”,它的重点在于预防心理疾患,促进心理发展,提高心理素质,因此它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班主任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注重全体性,这也正是班主任在实施心理教育中所能胜任的。
3.研究差异性。每个人的遗传素质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导致每个人心理特质的不同。班主任要善于分析研究学生发展的独特性与差异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促使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利用优点克服不足,做到扬长补短,促进人格的和谐发展。
4.突出主体性。学生自己是心理发展的主体心理教育影响必须通过主体自己的运动才能奏效。没有主体的能动作用,心理就不能得到发展。在班级心理教育中,一切心理教育的要求只有转化为学生主体内部的东西才会产生作用。因此,在班级心理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依靠学生去教育学生,从而发展学生。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心理教育对学生最好的帮助乃是使学生学会自主自立,学会自己处理问题,以便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更好地适应与发展。
5.强化渗透性。班主任应把心理教育的要求渗透到班级工作的各个方面,如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的组织、班级文化的营造、班风的形成、舆论的建立以及班级的日常管理,使得班级的这些工作能够符合心理学及心理教育的规律,提高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同时又能使班级心理教育工作在班级其它工作中得到有机的渗透与充分的体现,从而做到相互渗透、相互提高,促进班级心理教育与班级其它工作的同步提高。
6.优化协同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心理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多方面的教育因素,乃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当前改革开放的社会,家庭、社会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所以班主任一方面要把本班的任课教师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的校内教育集体另一方面还要与家长、社区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并发挥自身的主导协调作用,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汇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
最近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开展和普及心理教育意义重大,班级心理教育是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在新形势下,班主任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做好班级心理教育工作,从而有效地发挥班集体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与探讨的一个新课题。
上一篇:走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救治〃误区
下一篇:论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构建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