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问题和策略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中的每一次作业都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数学作业的内容、质量和性质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的数学课后作业从设置到最后的评价过程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本文从作业的布置原则,作业的设计和评价三方面来论述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完善。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数学;课后作业
传统的数学作业布置通常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将自己看做是知识的传授者,也自然而然的将学生当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久而久之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形成了一种定式,所布置的作业全部要求具有一种统一的模式,虽然这方式对强化学生们所学的知识是有明显作用的,但却在另一方面限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阻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小学数学的课后作业的布置原则
1.针对性
数学作业的布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根据每个同学的所面对的实际情况和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来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例如为学生设置阶梯式的作业,为了增加趣味性,我们也可以将这类题目设置成闯关类型。首先,我们为一些注重基础学习的学生设置一些包括当日所学知识的题目,为他们巩固基础知识。其次,还应设置一种基本题,这种题目不同于前者,不仅是为了巩固基础,也是为了用这些简单的题目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学习的乐趣。最后一类是拓展性题目,这类题目是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置的,有利于他们延伸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思想的灵活性。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设置一些小组探究性的题目,让他们在自主构造知识的同时也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带领学习比例尺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家庭制作一个平面图,通过比例来看家中有什么设置不合理的地方,然后写一篇研究报告。
2.实用价值性
学习的目的是让我们通过获取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些问题也包括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促使他们全面发展,这也是需要通过作业的布置来体现的。
3.现实的实践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小学的数学教育侧重的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不是高等数学中侧重理论的数学教学。小学的数学教学要与实践结合,让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得到全面的素质提升[1]。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前一天,我布置了一个用硬纸板制作长方体纸盒的课外作业。这样的作业,学生感觉新鲜有趣,他们十分乐意完成这样的作业。而学生全神贯注制作长方体纸盒的过程,实际就是充分体验长方体特征的过程,这为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长方体的特征作了最好的铺垫。
4.发展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们人生的起步阶段,小学的教学也要做到将学生们的思想做到延伸。教师在教学等方面都要懂得为他们以后考虑,为他们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多样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后作业,我们提倡因材施教,注重整体教学中的多样性,在进行作业设置的时候不必限于书面作业,要尽量多方面考虑,避免作业形式的枯燥乏味。
二、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设计
我们首先将小学的数学课后作业按照教师、学生、表现方式这三个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进行作业类型的划分。以教师为主体,我们可以将数学作业分为课前准备类、基础知识训练类、应用时间类和课外拓展类。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又可以划分为自主学习类,深入探究类,小组合作学习类,而按照表现形式,又可以划分为口头式作业、书面式作业、游戏型作业,制作类数学作业和通过表演完成的作业,此外还可以加入一些以数学为主题的手抄报或是课题研究的环节[2]。无论是通过什么主体来确定作业的类型,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效果,让学生成为课堂和课后作业的主体,不再为了完成作业而苦恼,希望他们能通过作业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情感体验。通过这个分类,我们还可以将以教师为主体划分的作业类型与学生为主体划分的作业结合起来完成,从而提高效率和质量。
三、对于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评价方面的完善
(一)改革作业评价方式
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完善不应只注重作业形式的设计方面,还要注意作业的评价方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作业过程,所以在课后作业的完善方面,也要将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就曾指出,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的评价活动时,既要注意让学生们充分理解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在作业中学会做题的技巧,也要不断的关注学生们在作业的过程中对于情感的表达。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教师看中的不单单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也要将眼光放长远些,着眼于他们未来的发展。
(二)尊重评价原则
评价的原则,评价的原则从整体上来看与我们前面提到的作业的布置原则有些许类似,但也有不同之处。首先,评价提倡激励性,通过激励而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也普通的应试教育的最大不同之处。实效性,评价的过程与作业布置一样注重实效性,作业的布置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来真正的感受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真正的解决问题。
发展性原则,小学时期的学生都处于成长发育的基础阶段,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与人的发展方向又是千差万别的。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师不能用一个评价方式去评价所有人。学生在作业中体现的思维,无论是对是错,都是他们个人思想的体现,不能一味的抹杀[3]。
(三)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将评价过
程简单分类,可以以教师评价为主,其次依次的分为学生的自评,小组评价,家长评价,学校评价和综合评价。
(四)整合评价分析
对于评价的分析,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完善中提出重视评价的作用是因为能够通过评价的结果而真正的改变学生们的学习方法,促使他们学习进步,而不是只是需要评价中的那一句评语或是一个最后的分数。批改要具体,不能敷衍了事,尽量做到当日的作业就当日批改,对于作业中问题比较严重的还应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面批面改,要注意使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做到耐心讲解。总结分析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再进行统一的强化讲解。
综上所述,作业的教育价值不可低估,所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关注小学生的数学课后作业的完善,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不仅能服务于基础知识的巩固,最终能让学生从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安桂清.整体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7-48,119-167.
[3]冯锐,刘丽丽.整体论视阈下的教学设计探讨[J].开放教育研究,2009(4).
[4]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1-119
上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