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学术生态视角下研究生学术创新激励机制异化及

发布时间:2016-04-15 15:03

  研究生学术创新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1.学术创新生态系统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生态系统指的是有机体个体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生态系统强调的是系统性、整体性以及各相关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学术生态指的是在学术科研领域,对学术成果以及学术知识具有影响、调节、创新及应用的相关学术创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作用关系,而学术创新主客体与学术环境共同构成了学术创新生态系统。学术创新生态系统是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它主要包括学术创新主体、学术知识以及学术环境等三大要素%其特征主要包括信息链式的交互模式、学术创新系统的自我修复性以及学术创新活动的延续性。


  髙校学术创新生态系统影响着高校内部学术的繁荣与发展,与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以及高校间的学术竞争休戚相关。良好的髙校学术生态环境对于髙校人才创新思维的构建、学术生命力的延续以及学术自主创新都尤为重要。但是,我们发现近年来高校内部的学术生态系统逐渐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污染和破坏,高校学术的权威性持续下降、学术创新的动力来源异化、学术造假以及学术越轨等学术腐败现象不断发生。随着研究生教育收费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研究生奖学金体系日趋完善,但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功利性倾向明显。因此,以研究生学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异化现象为着眼点,深入研究净化高校学术生态系统的路径,对于弥合髙校生态系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修复高校学术的权威性以及强化高校研究生学术创新生态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研究生学术创新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大学学术生态影响着高校内部学术的繁荣与发展,关系着大师的诞生、人才的培养、科研成果的产出等核心问题。研究生作为我国学术创新的后备力量,也是我国学术创新和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其学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以及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生学术创新激励机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1)微观层面。从微观层面即高校研究生角度来看,学术创新激励机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①有利于研究生学术潜能的激发。对于研究生群体而言,绝大多数的硕士生尚处于学术研究的灰色地带,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学习之间徘徊,其学术研究的潜能并未完全发掘,而研究生激励机制是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以及人文激励三者相结合,为研究生提供自我发掘学术研究的动力和保障。②有利于研究生学术创新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研究生奖学金评定体系的核心衡量指标是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及学术成果,因此,研究生生态系统内部的良性学术创新竞争将保证研究生学术创新的持续性和稳定性。③有利于研究生学术创新压力的缓解和调控。研究生在学术创新的过程中必然会承受来自包括学术生态系统内部相似研究、导师及家长的期望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等相关因素的干扰,同时还可能会面临学术创新研究的后续物质保障不足等问题,而研究生学术创新激励机制为研究生学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保障,有利于研究生学术创新的自主性和连续性。


  (2)中观层面。中观层面即高校层面。高校不断完善的研究生学术创新激励机制对于高校学术生态系统建设以及髙校学术辐射网络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①有利于高校学术风气的优化。研究生阶段是学术研究的起点,由于研究生对学术研究和创新的认识模糊,不利于对学术风气的价值判断,易陷人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的误区。因此,研究生学术创新激励机制以制度的形式对研究生学术研究规范、学术伦理道德以及学术创新奖励等进行正确的规范和引导,从而促进高校良好学术研究风气的形成。②有利于高校学术责任的明确。高校学术生态系统的紊乱除学术研究主体自身的因素之外,高校作为学术创新的载体和管理者也难辞其咎。因此,高校应准确进行角色定位,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进行规范教育和管理,在研究生人学初期对他们进行学术权利、学术责任以及学术义务等方面的教育。③有利于髙校学术创新的全面开展。研究生学术研究和创新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和帮助,研究生学术创新积极性的提高必然会激发髙校教师队伍学术研究和创新的主动性,从而形成髙校师生学术创新模式。


  (3)宏观层面。宏观层面主要指的是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内的各级政府部门。从政府来看,高校研究生学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完善和发展对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有利于我国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实施。我国从2014届研究生开始实行全面收费制度改革,研究生学术创新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有利于消除研究生对全面收费制改革的顾虑,从而保证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步和完善。②有利于我国研究生学术创新顺应国际趋势。以科研理念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正悄然兴起。在现代社会,包括美国、德国、日本等在内的诸多发达国家,其科研所产生的知识以知识转化的形式转移到研究生课程中,该种教育模式实现了高校研究生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的无缝对接。而且,各发达国家允许髙校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拨款支持研究生学术创新以及加强研究生学术科研和科研培训。


  二、研究生学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异化现象分析


  研究生学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初衷是为了促进和提髙研究生群体学术研究和创新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在各髙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逐渐演化为学术攀比、评奖指标以及自我炫耀的资本和工具,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学术生态系统的和谐和稳定。


  1.学术研究的功利化


  研究生的学术研究需要同时具备以科研设备和资源为代表的硬环境及包括以学术伦理、学术制度以及学术环境为代表的软环境两方面的条件。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研究生学术研究的硬环境建设状况良好,而软环境尤其是学术环境由于受到社会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的侵蚀和渗透,开始呈现学术研究的功利化和工具化倾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片面追求学术研究的“多、快、新”。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髙校规定研究生取得学位的条件是必须在规定级别期刊上发表数量不等的学术成果,而且,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也将学术论文作为关键考核指标,这就导致研究生大量生产低质且无意义的学术研究成果,甚至抄袭、仿造和购买他人学术成果以满足其特定利益的需求W。②学术研究的反科学化。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应该是在学术知识积累和沉淀的基础上,逐步产生质的飞跃,从而创造出优质的学术成果,但是在量化的学术评价体制和限时作业的模式下,学术研究被拔苗助长。甚至部分研究生将学术研究作为获取学术之外利益的工具,从而助长了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功利化倾向。


  2.学术不端的常态化


  学术不端行为包括学术成果的剽窃、抄袭、篡改、造假以及创作人员的“搭便车”行为等等。根据中国教育网的学术不端调查问卷显示,在对超过1000名的调査者中,55%的被调查者认为论文抄袭和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很普遍;31%的被调查者认为身边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但是很少;仅有5%的调查者表示,自己和周围的人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学术不端的常态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学术创作的学术不端。研究生在学术创作期间抄袭他人论文研究成果,篡改他人研究数据或者是参考文献的随意标注等。②学术成果的学术不端。研究生学术成果的一稿多投、一稿多发以及一稿多用等现象频繁发生。③研究生导师及高校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漠视。髙校对于研究生学术不端作为的惩罚机制不完善以及研究生导师对于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默认态度,助长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和蔓延。


  3.学术成果的产业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和规模屡创新高。据粗略统计,我国目前论文发表需求人数达1180万人,其中172万为研究生群体,而学术期刊全年论文发表数量约为248万篇,学术期刊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将学术成果推向了产业化的道路。从研究生角度来看,学术评价体制的量化和固定模式使得学术期刊成为市场上的稀缺资源,研究生毕业的压力以及物质奖励的刺激导致研究生花钱购买论文版面成为公开的秘密,从而催生了学术市场的畸形产业链;从学术期刊的角度看,优质期刊版面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学术审稿的周期较长等特点都决定了学术期刊竞争的激烈程度。而且,部分期刊为了经济利益,置学术尊严及学术规范于不顾,大肆扩展期刊版面,将期刊版面作为商品牟取经济利益,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成果产业链的发展和壮大。


  4.学术权利的弱化


  研究生学术权利指的学习的自主权、课题的参与权以及学术交流的平等权等多方面的权利。研究生的学术权利贯穿于研究生阶段的全过程。目前,我国髙校比较重视教师队伍的学术话语权,而对研究生学术话语权则是选择性沉默。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学术话语权的弱化对于研究生学术生涯和学术研究有一定的限制作用。研究生学术权利的弱化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①研究生的参与权不足。研究生培养体系的预设性将研究生划分为不同的方面,让研究生在既定的专业方向内进行选择,从而限制了研究生学术潜能的挖掘和开发。在学术活动和科研项目的参与方面,原则上不允许研究生独立申报各种级别课题,他们只有参与权,没有主导权,这对于那些学术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研究生学术研究的积极性。


  ②研究生学术权利寻租。研究生学术权利寻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生学术权利的维权意识薄弱。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成果必须署上导师姓名成为学术界的潜规则,这种学术强制行为会严重影响学术生态,对学术发展有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研究生学术权利滥用。研究生学术成果相互署名以增加学术成果数量,在导师学术成果或著作中研究生署名的“搭便车”行为都是研究生学术权利滥用的典型案例。③研究生学术权利保障的缺失。目前,我国研究生学术权利领域缺乏制度性规范缺乏,研究生学术权利的运行、作用和反馈机制还不完善,研究生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学术权利和利益分配的不对称等一系列问题都从侧面反映出我国高校研究生学术权利的弱势地位,研究生学术权利一旦受到侵害将无从申诉,学术权利与义务的严重失衡对于我国研究生学术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会产生阻碍作用。


  5.学术生态的无序化


  大学追求的是学术的自由和创新,以追求真理为学术研究的最高宗旨。研究生学术价值偏离是目前我国研究生学术生态系统的重要问题。研究生群体偏离了其本应遵守的以学术为基础,以追求真理为目标的研究之路,在社会经济利益和名誉的诱惑下被以经济利益和名誉职权为目标的学术研究逐步攻占,学术尊严和学术防线被击溃。学术研究的弄虚作假和投机取巧行为不断增加,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现象不断发生,学术成果的效率观和数量观成为衡量研究生学术成就的唯一标准,研究生学术道德的不断沦丧导致学术生态系统的紊乱和无序。在此种学术生态系统中所产生的学术成果缺乏理论和实际意义,甚至成为学术垃圾或学术废弃物,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不再以学术为目的,而成为汲取利益和名誉的条件和砝码。


    三、研究生学术创新激励机制异化现象的治理路径


  我国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学术生态环境正逐步恶化,为了复原研究生学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初衷,净化高校研究生学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环境,需要从构建研究生学术伦理规范机制、重构学术创新激励机制、构建研究生学术创新心理调适机制以及构建研究生学术创新外部支持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


  1.构建研究生学术伦理规范机制研究生学术伦理规范机制的构建需要从三个层面展开:①学校层面。高校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责任单位,需要对研究生学术伦理规范进行明确的规定,同时以核心课程的教育形式引起研究生的重视。学术道德教育课程的内容包括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诚信以及学术责任等内容。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除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以及兰州大学等少数高校将学术诚信和道德规范课程列人研究生必修课程之外,大部分高校普遍缺乏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此外,高校还应建立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的监察机制,通过导师、行政部门以及学术监督委员会对研究生学术研究进行立体评估。②教师层面。专业课教师要通过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术研究理念,潜移默化地激发并影响研究生学术研究和创新的激情与价值理念。而对于研究生导师而言,其自身学术研究行为的典型示范作用对研究生会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生导师要以身作则,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通过自身学术行为正确引导研究生恪守学术规范和学术准则1③研究生个体层面。自我学术道德教育指的是道德主体赖以行动的道德标准或动机,不受外力支配和调节,完全出于主体的道德自觉。自我教育是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由被动变主动的过程,研究生自身通过自我学术行为分析、自我学术行为评价、自我学术行为调适等行为不断内化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自觉遵守学术伦理,并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及时的举报和制止。


  2?重构研究生学术创新激励机制


  (1)完善研究生学术创新评价和考核体系。传统的研究生学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弊端在于对学术创新成果的过度关注,而对学术创新过程和学术创新思维的激励稍显不足。因此,研究生学术创新激励形式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变,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传统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是以学术成果的生产周期和生产效率来进行考核,而研究生学术创新的环境、周期以及学术成果形式的差异导致传统的考核机制僵化和不公平,从而限制了部分专业研究生的学术创新空间。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和考核机制要以人本原则、公平原则和动态原则为评价的标准和准则,将学术研究的动态因素、风险因素和弹性因素等融人到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中,并根据学科的不同进行分类评价和考核,从而保证研究生学术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2)完善研究生学术研究资助体系。研究生学术科研资助体系来源多元,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生学术研究资助体系主要包括:①奖学金资助,包括校内奖学金和国家研究生奖学金两个部分。国家研究生奖学金为固定额度,硕士研究生每年2万元,博士研究生每年3万元。而校内奖学金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差异化设定。②学术科研成果奖励体系。根据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的形式制定不同层级的奖励制度,研究生的学术成果一般包栝学术论文、发明专利、著作或学术成果奖等。③研究生学术创新专项资助。根据研究生学科专业的不同设定研究生学术创新专项基金,通过自我申报、公开评选的形式选择具有研究价值的项目进行资助,并根据项目内容的难易程度给予不同的研究启动资金资助和研究周期时限。


  (3)研究生学术创新交流及共享平台的构建。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雏形已经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2010年教育部设立全国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在此基础上各高校依托各自的优势专业和资源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及学术实践活动等。通过对社会热点、科研项目的多学科讨论,为研究生提供跨学科、髙起点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鼓励高校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和讨论,培养独立思考精神,加强不同学科间人员的交流和学习,不断促进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还应通过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髙校协同创新发展以及研究生联合培养等途径不断增强高校和研究生间的互信,建立和完善髙校之间研究生学术创新共享平台。


  3.构建研究生学术创新心理调适机制(1)培养学术研究逆境适应能力。研究生学术研究逆境适应能力主要包括逆境认知能力和逆境适应能力两个方面。①研究生对学术研究逆境的认知能力可分为逆境风险的识别、认知能力以及个体自身的抗逆能力认识PI。面对逆境风险,研究生能否正确地识别和认清逆境的阻碍程度及风险的破坏等级对于抗逆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研究生对于自身在学术研究逆境中的适应能力和抗逆力水平应有清晰的认识,通过科学手段测定个体抗逆水平,明确抗逆力水平的提升和增长空间。②加强研究生学术研究逆境适应能力的培养。著名管理学家戴维德曾指出:幸存的物种不一定生命力最强,但绝对是适应力最强的。个体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度对于个体与环境的有效融合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个体角度而言,可通过逆境适应性训练以及野外生存训练等项目提高个体意志力和逆境生存能力。从髙校角度而言,将逆境适应能力作为研究生学术创新潜力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定期对研究生进行逆境和风险适应性考核,激励研究生提升逆境适应能力。


  (2)研究生自我调节方式多元化。自我调节方式的多元化有助于研究生个体暂时隔绝逆境情境,转移关注点,降低逆境和风险的影响程度。一般而言,自我调节的主要方法包括合理宣泄、逆境补偿、自我暗示以及心理辅导四种形式。合理宣泄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个体情绪的集中释放,减轻个体的心理负荷,实现心理承载力与生理的平衡,但是合理宣泄要把握一定的度,宣泄转移和极度宣泄会引起情绪冲突的升级或情绪恶性循环,因此,科学合理的宣泄是自我调节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逆境补偿指的是以平衡个体心理为主要目的,通过经济、文化、家庭等调节手段提高抗逆力的制度规范,实现研究生个体与抗逆力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自我暗示也是研究生自我调节的良好方式,通过语言、行为暗示,对逆境应对行为和心态予以肯定,同时将外部压力因素转化为优势因素,实现研究生学术研究逆境认知能力和意志力的双重提升。此外,在自我调节效率较低的情况下,主动寻求专业心理辅导机构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对于研究生学术研究逆境的自我调节有重要的帮助和促进作用。总而言之,研究生学术研究要综合运用多种自我调节方法,不断增强个体心理逆境承载力。


  4.构建研究生学术创新外部支持体系研究生学术创新外部支持体系主要包括以家庭、高校和社会为代表的研究生学术生态外部系统各要素。①重视家庭的作用。家庭是个体认知的起点,同时也是研究生学术研究外部支持的首要因素,家庭的情感支持对于研究生学术研究的稳定性起决定性的作用。②提升研究生非正式组织的价值。研究生学术研究与其所在的非正式组织的关系密切,个体能从非正式组织中获得所需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感,同时也能发挥集体应对学术逆境和学术生态环境的优势,群策群力,共同提高非正式组织以及个体的学术创新能力。③髙校功能的有效发挥。研究生学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不仅有助于研究生个体,而且对于高校学术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及科研目标的实现都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高校要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物质支持以帮助研究生进行学术创新。④完善社会响应机制。从系统论角度出发,研究生学术研究和创新需要相关社会机制的支持。社会响应机制主要包括学术信息的沟通和发布机制、共享交流平台的建设以及学术环境的变化等等,增强社会对研究生学术创新成果的认可,提高社会的学术科研氛围。

上一篇: 计算机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探讨

下一篇:当前开展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需要做好的几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