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居室设计中文化内涵的传达

发布时间:2015-09-28 08:35

摘 要:居室设计是建筑内部空间的环境设计,根据空间使用性质和所处环境,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求的理想场所。

关键词:居室设计 文化与环境

人们创造居室空间的目的是为自身提供一个生活、工作、学习的良好环境, 要满足两个基本功能, 第一是使用功能, 包括合理的居室空间布局、划分以及通风、保暖、采光等物理需求;第二是精神享受, 包括居室造型、色彩、陈设、饰品、气氛等。一个良好的居室设计必须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随着经济、信息、科技、文化的高度发展,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会提到一个新高度,相应地人们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生产活动环境的质量,也必将在安全、健康、舒适、美观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设计创造一个既具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既能满足功能要求,又有文化内涵,以人为本,亦情亦理的现代居室环境,将是室内设计师不懈的追求。
一、居室设计怎样体现文化
何谓文化?文化就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表达并升华每位业主的居室文化是设计的追求,每位业主不同的的生活习惯、社会阅历、兴趣爱好和审美情趣是居室设计文化体现上的首要参考。平时工作忙碌的现代人,回到家中最想能够好好休息、清静一下,这就需要设计营造一个"禅的世界"的文化意味。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家居空间:摆在中央的白色沙发特别显耀,吸引人躺上去,好好松懈一下身心,户门的一角安置着很流行的迷你喷泉和小水塘,水池周围花草锦簇,细碎的潺潺水声,令人仿佛置身大自然。卧室:朴实的棕、米色,床头上一两幅书法作品,简单图案的素色床单,精致的点香炉。厨房:突出的清洗槽把狭长的厨房分为干、湿两用间,储藏和炊煮洗涤各归纳在一端,方便合理。平时穿街走巷搜集起来的多样摆设品做陪衬,例如佛像香炉、古董油灯、古董时钟等,在画龙点睛的同时,淡淡溢出禅意。轻轻地进来,静静地享受,洗去一天的忙碌,完全放松,可以欣赏美好的音乐,亦可以去亲手制作几道美味佳肴,一切尽在禅意世界中,是多么的不经意,又是多么的和谐。
其实,居室设计其目的就是围绕一种主题文化,做多方面的处理,或活泼多彩,或渐入佳境,或无限怀古,或拥抱未来。
二、居室陈设艺术反映文化内涵
陈设品作为居室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居室环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格调高雅、造型优美,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陈设品使人怡情悦目,陶冶情操,这时陈设品已超越其本身的美学界限而赋予居室空间以精神价值。如在书房中摆设根雕、中国画、工艺造型品 、古典书籍、古色古香的书桌书柜等等。这些陈设品的放置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使人们以在此学习为乐,进一步激发人们的求知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艺术工作者在自己的居室空间放置既有装饰性又有很高艺术性的陈设品。不仅提高了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还增加了生活的情趣。
陈设品选择与布置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职业特征、性格爱好及修养、品味,还是人们表现自我的手段之一。例如:猎人的小屋陈设兽皮、弓箭、锦鸡标本等等,显示了主人的职业以及他勇敢的性格。
在居室精心布置绿化物, 可以使环境情趣盎然, 充满诗情画意。在书房案头摆放一株兰草, 就能为空间传达出高雅、清新的书卷之气。梅花使人联想到傲雪伟岸、临寒不惧的高尚精神;青竹使人体会到虚心尽节、质朴向上的美好品质;幽兰更表现出清丽高洁、卓而不凡的君子之风。这些品格特征是主人文化修养的体现, 更是居室空间内涵的自然流露。
总之,陈设品的配置要注意其题材、立意、布局, 要符合构图法则, 即高低错落有致、曲直方圆搭配、粗细软硬对比, 不要平均对待, 要掌握统一与变化的规律, 注意体现"少而精"的原则。
三、居室设计与当代文化环境
居室设计与"文化环境"相结合是业主审美情趣和格调的体现。从强调装饰到祟尚简洁,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总是渗透设计行业的每一个环节。国内从三四十年代大量涌现的西洋古典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到文革时期带有历史印记的建筑的出现,80年代兴起的重装饰的风潮,直至今日提出的当代文化环境与居室设计相结合。文化这个概念与现代是完全不矛盾的。现代的设计之中可以反映传统文化、可以体现现代文化,关键是看如何去把握。各种不同的文化适合于不同的环境与空间,在这里关键是要体现一个'美'字,再一个应该尽量满足功能的需求。比如设计一个影院,也许造型风格非常美观,与文化环境结合得相当恰当,但如果居室不能满足应有的声光电要求与人体功能学的要求,这样的设计也不是成功的。

"历史的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是一切行为准则、道德秩序、理想意志的基础, 创造具有文化内涵、具有高尚品味的居室空间是文化进步的必然要求。因为, 只有具备极高文化内涵的居室作品, 才是最具生命力的。

[参考文献]
[1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简史》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 ]谷彦彬, 张守江《现代室内设计原理.》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9.
[3] 邬烈炎 袁熙阳《外国艺术设计史》  辽宁美术出版社.

上一篇:钢琴教学中乐感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形态构成课程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