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动画电影中的母题运用方式
一、 当代动画中的母题运用
(一) 当代动画片的发展趋势
动画艺术作为艺术门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它运用绘画艺术中的色彩、线条、图像等要素而形成基本的动画形象和动画场景,配合富有个性的音乐背景,贯之以寓言、劝善、教育功能,形成了电子时代中的必不可少的文化传播。一般来说,动画片是孩子们的专利和快乐的源泉,其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夸张的表现手法、多彩的形象设计、大胆的场景设置以及单纯的故事情节构成了一部动画片所能带给孩子们快乐的全部内容。随着动画产业的发展,其接受群体已不单单局限于少年儿童,而是扩大到了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全部年龄段受众。3D技术的娴熟运用使得动画片脱离了原来的制作模式进而转向更广阔、更商业化的发展空间。20、30 多岁的年轻人成为了各大电影院3D动画消费者的主体,不仅仅是父母带着孩子去看,甚至连很多情侣都选择动画片来作为约会的必备节目之一。
而这股动画风靡之风的最初发起者则是美国动画产业。美国动画产业主要由梦工厂和迪士尼两大集团出品,二者竞争十分激烈。近期,迪士尼公司发行的皮克斯的一部新作《勇敢传说》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在这里不去讨论这部动画片的3D技术和教化功能,而是来以此为例来引出动画片中式怎样运用母题发挥的。这部影片用一个关于“呢喃精灵”的传说来作为情节的发展线索,为我们展现了苏格兰魔幻史诗的风采。导演皮克斯的灵感来源于苏格兰的奇幻传说“呢喃精灵”,制片组亲自探寻了那神秘的高地,迸发出不少好点子。比如剧照中展示的呢喃精灵,在片中它们是悬浮着并且窃窃私语的,传说能引领人改变命运的幽灵,实际上却是苏格兰高地沼气池中的磷火,其自燃时会闪烁出幽蓝的微光。工作人员将这种自然现象进行艺术加工,就使之变身成片中指引梅莉达公主前行的神秘呢喃精灵。由此可见,美国凭借其高超纯熟的制作技术,运用苏格兰广为人知的这一民间传说来作为母题运用。这并不影响其“国际化”的路线,反而对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是一个提升。
(二) 动画片中母题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既然我们用《勇敢传说》引出了动画片中的母题运用,那么对于母题的定义以及其在动画片中的普遍运用就需要分析。《牛津文学术语词典》中关于母题(motif)的解释列出作为参照:“A situation,incident,idea,image,or character-type that is found in many different literary works,folktales,or myths;any element of a work that is elaborated into a more general theme.”母题是不同的文学作品、故事、神话中所表现出的一个场景、事件、思想、图像或者特征性事物,这些相似的元素汇集在一起成为一个概括性的主题。M.H.艾布拉姆斯在《文学术语汇编》中说:“母题作为文学中经常出现的要素可能是一类事件、一种手段或者一个程式。”
动画片中的母题运用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多样性是指不同动画可能借鉴不同的母题,比如动画片《田螺姑娘》《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都是每一部动画片以一个民间传说或者故事为基本情节,围绕着一个母题展开。例如《田螺姑娘》这部动画片,以“田螺女”为故事母题进行讲述,关于这一民间传说,全国各地都流传着带有自身地方烙印的版本,但是无论细节上有多少变化,在大致情节上是相通的。这也为动画片的改编提供了一个范本,依照故事梗概加入人物设计、场景设计和色彩设计,就形成了留在我们童年记忆中的动画片《田螺姑娘》了。有的一部动画里含有多个母题,例如《疯狂原始人》就含有穴居人和诺亚方舟两个母题,具体分析在第二部分展开。而稳定性则是指其母题的来源多来自神话、传说和文化现象。各国民间故事、传说和文化背景之中包括了大量的母题材料,这是动画片汲取营养的沃土和灵感的源泉。
二、 《疯狂原始人》中的母题表现
(一) 穴居人母题
穴居人作为一种母题在西方文化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路径,一是神学上的基督教故事,一是哲学上的柏拉图《理想国》隐喻。
关于第一种来源,我们借助 《伊斯兰教词典》有关 “洞中人”的词条,可以发现 《古兰经》的这个故事来源于基督教的 “以弗所七眠子”:在罗马皇帝德基乌斯 ( Decius,执政于公元 249—251 年) 当政期间,以弗所 ( Ephesus) 的基督徒受到执政当局的严酷迫害,其中七个出身高贵的青年不愿意改变信仰,便躲入以弗所附近一座大山的巨大山洞里,“暴君决心让他们死在洞里,便下令让人用一堆巨大的石头把那山洞口牢牢封死。这时他们立即全进入了深沉的睡眠,而且睡眠神奇地无限延长,竟一直睡过了187年,却丝毫无损于他们的生机。”同样,原始人一家六口在父亲Grug的带领下恪守先人留下的生存经验,白天进行捕食,天黑躲进山洞,用大石头将洞口封住。他们害怕改变,对于他们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可以生存下来,而要生存下来就是周而复始地沿着祖先的轨迹生活。漆黑而封闭的山洞代表着穴居人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生存环境,而日复一日的生活周期使他们的思想处于未开化的原始状态。
在柏拉图《理想国》的第七卷就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学界称之为“洞穴隐喻”。在这个故事中,柏拉图描述了一个洞穴式的山洞,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连接着外面的世界,也只有很弱的光线照进洞穴。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的墙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囚徒中间有一条路和一堵墙。这些囚徒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便错将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这时,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他站起来环顾四周并走出了洞穴,于是就发现了事物的真相,原来他所见到的全是假象,外边是一片光明的世界。于是,他再在也不愿过这种黑暗的生活了,而且想救出他的同伴。然而,当他回到洞中的时候,他的那些同伴不仅不相信他说的每一句话,反而觉得他到上面跑了一趟,回来以后眼睛就被太阳烤坏了,居然不能像往前那样辨识“影像”了。由于他们根本不想离开这个已经熟悉的世界,所以就把这位好心人给杀了。
在这个故事
中,柏拉图所使用的都是隐喻,其中涉及到的是洞穴、囚徒、太阳、影像等。这些事物分别隐喻着不同的含义,洞穴外面代表着真理世界,洞穴代表着主观世界,影像隐喻的是人们的主观体验,囚徒隐喻的是无知的百姓,而那个站起来的囚徒隐喻的也有人认为就是苏格拉底或者柏拉图自己,是被世人所遗弃的精英,而他站起来环顾四周并走出洞穴意味着获取了自由。这个母题让我们同样联想起了鲁迅先生所说的“黑屋子”隐喻。“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鲁迅要强调的不只是为了唤醒沉睡人的急切的呐喊,更要表达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与悲哀。他与柏拉图强调的都是在一个大的稳定的环境下,某一两个先知先觉的人想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拯救人类或者逆转形势是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疯狂原始人》的剧情设置正是柏拉图这一“穴居人”母题的再次演绎。Grug一家是穴居在山洞里的唯一的原始人,他们家庭内部的6个人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小的社会团体,在他们眼中,世界就仅仅是6个人的白天觅食晚上钻到洞穴睡觉的简单生活。家族长爸爸沿袭着“夜里不能出门”的祖训。直到有一天晚上“不安分”的长女Eep跟随着透到洞里的一缕光亮偷偷跑出去,发现外面世界的夜晚竟然是如此的美妙,并且还遇见了另一个人类——Guy。是Guy带领着Grug一家认识了火以及工具,而Grug对Guy的态度也从最初的敌意、排斥到后来的接受。从此Grug一家走出山洞,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穴居人的母题,却在结果方面做出了巧妙的改动以适应剧情的发展。
(二) 诺亚方舟母题
诺亚方舟我们可能不会陌生,它是基督教圣经的《创世纪》和亚伯拉罕诸教中的传说。传说一艘根据上帝的指示而建造的大船,其建造的目的是为了让诺亚与他的家人,以及世界上的各种陆上生物能够躲避一场上帝因故而造的大洪水灾难。而在《疯狂原始人》之中,这场大洪水灾难变成了地壳变化、火山喷发;大船变成了Grug动用脑筋做成的飞鸟骨架船;同样是带上了各种生物和伙伴,飞往陆地的另一端与家人会合。当我们看到经历了千难万险之后,Grug对Guy终于消除了误会并一同努力去保护家庭成员之时,或许我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当我们看到当遇到了灾难命悬一线之时,Grug作为家庭的守护神毅然决然地把其他成员抛向了生的彼岸,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守护家庭之时,我们的心也随剧情的发展而纠结;当我们目睹了Grug伟大而深沉的父爱,并看到他运用自己的智慧打造“飞船”逃离困境之时,我们都松了一口气,露出喜悦的表情。
《疯狂原始人》是一部成功的动画电影,它不仅仅使我们恢复了一颗质朴单纯的心,还感受到了人类共通的伟大的亲情与爱情;它不仅让我们享受了一场多彩画面与形象人物共在的视听盛宴,还使得我们感受到了它所传递给我们的正能量。最重要的是,它是对“穴居人”母题和诺亚方舟母题最好的结合与诠释。
参考文献:
[1]许金龙.《水死》的“穴居人”母题及其文化内涵[J].外国文学评论,2012,(11).
[2]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
作者简介:
张琼洁,女,河北保定人,南开大学文学院2013级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