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重新认识表现主义电影规范语言的方式创新

发布时间:2015-07-23 08:38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表现主义绘画的风格及其形成原因,从而揭示这种风格对表现主义电影规范语言产生的影响,并重新解读“后现代主义电影”。
  关键词:表现主义绘画;表现主义电影;后现代主义电影
  一、表现主义绘画的风格及其形成原因
  “表现主义”始于20世纪初的欧洲,一战后在德国流行并发展起来,发端于绘画艺术,后波及到文学、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表现主义”一词最初于1901年出现在马蒂斯画展上,1911年《狂飙》杂志首次使用了该词,1912年的“青骑士画展”又被冠以这个名称,①直到1914年以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被人们普遍承认和采用。虽然“表现主义”被用来描述一个特定的艺术风格,但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被称为“表现主义”的运动,该词一般被用来描述19世纪、20世纪初德国反学术传统的绘画风格。
  (一)表现主义绘画的风格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将古代艺术分为阿波罗式和狄俄尼索斯式,表现主义对应的是狄俄尼索斯式所代表的恶毒、混乱和疯狂的艺术,具体表现为:鲜艳的颜色、扭曲的形式、绘画技巧上的漫不经心、平面、缺乏透视、基于感觉而不是基于理智。
  表现主义绘画打破了以再现和叙述客观事物为传统的绘画风格,关注心理世界和内在情感,强调自我感受的表现和主观意向的创造,反对印象主义中残存的中心透视的传统空间法则,而对客观对象进行变形、夸张、概括和抽象,以简单倾斜的构图、浓重冲突的色彩、对比强烈的明暗关系创造出神秘、纯粹的精神世界。
  挪威画家蒙克对德国表现主义绘画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他的画作皆是悲剧生命的自我表述,病、死、恐惧等消极情绪反复出现于创作中。油画《呐喊》是将他一生的忧郁和痛苦化为浓重的色彩和简单的线条。扭曲的浓重、粗犷的线条勾勒出桥面、河水和天空,在没有尽头的桥上,一个近似骷髅的人双手紧捂耳朵,睁大双眼、张大嘴巴,像是要发出恐惧的呐喊。画家痛苦挣扎的情绪通过丑陋的形象向外扩散蔓延。右上部扭曲的线条和左下部简单的直线构成的倾斜画面形成强烈的视觉碰撞。
  (二)表现主义绘画风格形成的原因
  战败后的德国社会动荡不安、全国上下意志消沉。受这种消极情绪的影响,艺术家们普遍被失落感和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困扰。此时,许多艺术家选择逃避现实,将艺术创作注重到个人的内心世界,希望借此满足和谐世界的主观幻想,以达到拯救自我和世界的目的。正是这种主观幻想使再现客观现实的创作方法变得滞后,于是他们尝试将“深藏于现实外壳之下的人与事物的本质”②加以形象化地表现,最后找到了表现主义这一“适合的、理想的创作方法”。③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发生在战后德国的普遍的归返内心世界的潮流”④最终导致了艺术形式与技术的变革,表现主义绘画诉诸主观感受、富有表现力、反传统的艺术倾向风格迅速影响到了电影领域。
  在一战中迅猛发展起来的德国电影与战后对电影的需求为不少电影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创作自由,在表现主义风潮的影响下,第一部具有表现主义风格的电影《卡里伽里博士的小屋》问世了。
  二、表现主义绘画对表现主义电影规范语言的影响
  表现主义电影在《电影艺术词典》中的解释为:“从1919年至1924年出现在德国的一个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于影片创作的流派,它的艺术目的是力图通过不自然的形式和极度失真变形的世界形象,来强烈地表达出人物内心恐惧和焦虑、爱和憎的情绪。”⑤由此可见,表现主义电影受文学、戏剧和绘画多重因素的影响,然而在众多因素中,其受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最为深厚,具体体现为对电影语言的影响。
  (一)表现主义电影规范语言的特征
  表现主义电影注重有象征意味的造型,往往在一个构图中用相似的形状并列形成具有表现力的镜头,采用倾斜、颠倒的影像和特殊角度拍摄,利用光影造成画面强烈的明暗反差。线条和色块承袭了表现主义绘画的特色,线条是粗糙、不规则的,为打破画面的平衡关系,大量场景中出现了倾斜构图。
  大量使用特写镜头和空镜头。特写放大了演员的面部表情表演,增强了戏剧性;空镜头则是对人物行为和灵魂的“解释”,交代社会背景,揭示人物行为背后的社会诱因。
  运用好莱坞式的流畅剪辑,加入了很多主观臆想的剪辑。此外,特技在表现主义电影中也不可或缺。如多次曝光就经常用来表现在同一时空中出现的多个虚幻的事物,还有叠印、停机再拍、模型等特技。
  演员的表演要“按照超自然的构思做出有力度的表演”,⑥在化妆、服装上呈现出来的则是夸张、怪异、风格化的造型。
  受布景的限制,表现主义电影的拍摄全部在摄影棚里完成。对于电影创作人员来说,摄影棚里所拥有的布景、灯光、道具等,都是按他们的设想创作世界的有利条件。
  (二)表现主义绘画对表现主义电影规范语言的影响
  表现主义电影语言受表现主义绘画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战后的德国电影创作远离社会现实问题,没有反映出战争给社会、人民带来的外部世界的灾难和精神世界的恐慌,空虚的精神和焦虑、狂乱的情绪无法得到填补和宣泄。一些进步的电影艺术家因此想通过自己的作品,以独特的形式,将社会现实问题和自身的不满情绪宣泄出来,而表现主义绘画夸张怪异、扭曲失真、荒诞可笑的风格恰好契合了这种需求。二者通过作品反映出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悲苦、焦虑、恐惧的情绪,是他们创作的共同人文关怀和精神内涵。
 1919年,第一部表现主义电影《卡里伽利博士的小屋》一经首演就获得了“轰动一时的艺术上的成功……”⑦由于剧本讲的是一个荒诞离奇、充满寓意的超现实意义的故事,最终参与美工设计的三位画家又深受表现主义影响,因此影片最终打上了表现主义风格的烙印。《福斯日报》也载文称,《卡》一片“第一次将绘画艺术与表演艺术放在一起,将画面与动作组合成一个效果和谐的统一体,从而在电影史上开创了新的一页。”⑧法国影评界最先把“卡里伽利——风格”称做“卡里伽利主义&rd quo;,以此强调这一电影风格的意义并使它成为战后表现幻想世界电影作品的同义词。此后,该片所特有的电影语言风格被众多电影所效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卡》为后来的表现主义电影创造了一个语言范式。
  三、对“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新解读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西方社会经历了危机和动荡的年代,现代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带来种种恶果,导致了一股反对现代理性思维方式,反叛现代道德观、价值观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且盛行。随着这股思潮的兴起和播散,后现代主义电影也异军突起。以反文化立场颠覆传统艺术电影,以消费主义姿态拼贴五花八门的艺术技巧和手段,从蒙太奇转向拼贴的电影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标志。由此来看,后现代主义电影从创作背景、艺术技巧上与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有着相似之处,而二者在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上却是一致的,
  后现代主义电影通过戏仿、拼贴、反讽等话语策略,同表现主义电影采用非自然化、怪异扭曲、极度失真的表现手法的目的一样,最终都是为了反对现行的传统道德体制,反映人们空虚的精神、焦躁恐慌的心理及对现实不满的情绪,为这样的情绪寻找一个宣泄的途径,以此表达对人的关怀。而由此反映出来的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对传统文化的颠覆,对英雄人物形象的消解等内涵也是一致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电影也是“表现主义电影”。
  结论:表现主义思潮由绘画发端,随后波及到各个艺术领域,尤其是电影领域,它对电影艺术理念、创作手法以及技术手段的革新,影响无疑是深远的。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恐怖片、盗匪片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四五十年代流行一时的“黑色电影”乃至现在的恐怖惊悚片等,在电影语言上仍沿用了表现主义电影惯用的制造紧张、恐惧的气氛,表现异常的心理状态等手法。表现主义电影关注畸形社会中的心理非常态,关注焦虑与紧张的情绪,力图透视狂乱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和原因,用主观化的影像风格来反证社会事实,作品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六十年代后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在精神内涵上和它也是一脉相承。而由此确立起来的一套表现主义电影的规范语言,对后世电影类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注释:
  ①崔庆忠.现代派美术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2000:69.
  ②瓦尔特·拉特克.表现主义[M].联邦德国:赫尔兴舒勒出版社.1988:10.
  ③波兰作家StanislawPrzybyszewski语,转引自叶尔奇·泰普里茨.电影史[M].民德柏林汉舍尔出版社:1984:第一卷220页.
  ④西格弗利特·克拉考尔.从卡里伽利到希特勒[M].联邦德国:法兰克福祖尔出版社,1984:77.
  ⑤《电影艺术词典》编辑委员会.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09.
  ⑥鲁道夫·库尔茨.表现主义与电影[M].德国柏林电影舞台出版社.1926:XII-8.
  ⑦引自西柏林电影资料馆1970编辑出版.卡里伽利与卡里伽利主义[M].赫尔曼·瓦尔姆.澄清有关卡里伽利一轶事的报告,12、15、16.
  ⑧《福斯日报》评论.引自西柏林电影资料馆1970年编辑出版.卡里伽利与卡里伽利主义[M].罗伯特·赫尔特1922年2月2日在德国电影布景师俱乐部的报告,35.
  参考文献:
  [1]乔治·萨杜尔.电影艺术史[M].联邦德国:法兰克福菲舍尔袖珍书出版社,1982.
  [2]崔庆忠.现代派美术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2000.
  [3]西格弗利特·克拉考尔.从卡里伽利到希特勒[M].联邦德国:法兰克福祖尔出版社,1984.
  [4]西柏林电影资料馆编辑出版.卡里伽利与卡里伽利主义[M].1970.
  [5]鲁道夫·库尔茨.表现主义与电影[M].德国柏林电影舞台出版社.1926.

上一篇:《搏击俱乐部》对现代文明的反思:规训的策略

下一篇:《雏菊》中的色彩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