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ESP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模式探究
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ESP师资的现状,本文从分析EGP教师向ESP教师转型的必要性入手,总结出合格的ESP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ESP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策略,为ESP教师的成功转型提供参考借鉴。
随着全球经济多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各方交流日益增多,社会对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应用性特征也更为凸显。传统的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普通用途英语)教学已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我国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正逐步由基础型向交际型、综合性过渡。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应运而生,不仅给大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英语教师的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ESP教学的发展进程
EGP教学和ESP教学是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是连续的统一体。ESP教学是在EGP教学基础上的延续和扩展,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ESP是旨在培养特定职业情景中的英语实际应用技能的教学方式,其特点为“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统一”。就语言学的范畴而言,ESP教学是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而非专业教学,是英语在不同专业范围内的语言变体。ESP更多地借鉴了专业学科的教学法,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学习语言。因此只有把EGP和ESP教学有效地结合才能顺利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的使命。
ESP教学在我国英语教研界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一些高校已经把建立ESP教学模式纳入教改计划中。这表明我国学术界对ESP的研究日益重视,也标志着我国ESP人才的培养开始走向正规化。通过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检索,发现从1980年到2000年,有关ESP的期刊论文只有126篇;而从2001年到2015年的十五年间论文数量却猛增到1537篇。这说明对ESP的研究热情正在不断高涨。
2009年“ESP in Asia专门用途英语在亚洲”国际学术年会成立大会在重庆大学举行,这是中国第一个ESP研究领域的国际性学术年会;2010年1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了《中国ESP研究》创刊研讨会,同年7月还举办了“2010年中国ESP研究高端论坛暨ESP教师研修班”;2016年1月在上海理工大学举办了“2016ESP全国高端学术论坛”。这些会议的召开,都为推动ESP教学和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扩大了ESP教学和研究的影响力。
山东外事翻译学院是以应用外语和经贸专业为主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包含11个外语语种的14个应用外语专业,是山东省外语语种最多的高校。学院始终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外语+专业+技能+综合人文素质”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笔者从2001参加工作起至今,一直从事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授课。
2009年,学院在国际商学院开设了物流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笔者开始讲授会展英语和物流英语,成为一名ESP教师。通过六年多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但是经过笔者刻苦钻研努力探索,对如何提高ESP教师素质和如何开展ESP教学也有了一些切身体会和经验。2011年,笔者作为学院重点科研项目“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ESP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的负责人,开始和同事协力研究ESP教学与ESP教师转型的课题。在此过程中,悟出一些心得体会,愿意在本文中与同行分享、探讨。
二、EGP教师向ESP教师转型的必要性
(一)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双语教学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学改革共同的热门话题。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以专业为中心,将其学科的知识体系用双语贯穿起来讲授。其主要目的是以两种语言来掌握学科概念、理论和方法,并能进行思维和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说,EGP教学是基础,ESP教学是过渡的桥梁,双语教学才是终极目标。但目前EGP与双语教学之间存在鸿沟,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尚未达到双语的要求,因此需要一个桥接性的教学环节——ESP来促进EGP向双语教学的顺利过渡。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ESP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在目标需求分析之上的教学方式,学生因工作需要而产生学习动机,并以达到能实际运用为最终目标。ESP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把英语语言教学从文化目标向工具化目标转变,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
(三)实现师资梯队建设的保障
师资梯队是在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等优化组合的基础上组建的教师团体,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传、帮、带”,与此同时老教师也会在青年教师资源共享中更新知识、转变观念,特别是外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合作更是互利共赢。社会需求、教学模式的改变以及ESP课程的讲授,都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探索ESP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实现师资梯队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三、ESP师资现状分析
目前大学英语虽然已向ESP发展,但毕竟还未成主流,有待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师资力量的加强。ESP师资的匮乏和经验不足,是目前大学英语专业化进程中应首要解决的问题。ESP教师在课堂教学资源、社会实践资源、专业资源、进修机会等方面都十分有限。ESP教师在心理上没有足够的认识,在语言学工具化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也没有现成的范式可借鉴,同时面临着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压力和具体发展方向的困惑,加之教育部门对ESP缺乏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因此造成了教师心理上的不确定感。
我国ESP教学处于起步阶段,许多ESP教师专业背景单一,职业经历简单,缺乏ESP教学理论和专业实践,对学生的个人需求和未来工作的社会需求了解较少,仅仅停留在传授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实践上,对现实工作中的操作程序、条例、谈判规则等知之甚少,盲目照搬EGP教学的课程模式,将专业英语课讲成翻译课、词汇课,让学生体会不到英语与专业的紧密性。这种教学效果很难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专业+英语+现代化技能+创新能力”人才,也限制了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不少高校的ESP教师既兼着公共外语的教学又兼着专业外语的教学,由于周课时较多,任务繁重,整日疲于应付课堂教学,无暇通过进修和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更无精力研究ESP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加上ESP教师目前的待遇和地位还没有得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充分重视,造成了ESP师资队伍的不稳定性。
四、ESP课程要求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从理论上讲,ESP教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ESP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是“广”,而不是“深”,他们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需求。但EGP教师只具备外语能力,不具备专业知识。而ESP教师与双语教师有相近的特点,都必须兼顾语言和专业,但它们的重心不同。ESP教师的重心和落脚点在语言上,而双语教师的重心和落脚点在专业课内容上。
郭剑晶在《专业用途英语教学研究》一书中指出:作为合格的ESP教师需要承担如下角色:课程设计者、需求分析者、评论员(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和选定适当的教材)、斡旋者(处理好与学习者、项目领导者以及专业教师的关系)、合作者(与专业教师通力合作)、教师、学习伙伴、研究员。即要求ESP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相应的ESP专业知识以及教学理论知识,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专业、教学、科研等综合素质。为使大学英语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言之有物,ESP教师必须学会获得和筛选有效信息,要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特别要留意学习与所教专业和职业相关的知识,以新概念、新知识来武装头脑,了解最新动态,充实教学储备,将新知识内化到自己已有的知识建构中。
ESP教师的素质提升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系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个体进步而不断变化和完善的系统。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应通过不断地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实现教学上的修正和自我发展。
五、ESP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途径及措施
提高ESP教师队伍素质、整合优化教师资源,是提高ESP教学质量、实现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ESP教师教育资格制度,使ESP教师合法化;二是设立专门培训ESP教师的教育机构或中心,使ESP教师教育正规化;三是通过互联网和语料库开设网上ESP教师教育课程,使ESP教师专业化。ESP教师谋求专业化发展,需分别从思想层面和行动层面着手进行。具体应在以下六个方面得以体现:
(一)积极转变教师观念、更新教学理念
1.教师观念的转变。ESP教师应摆脱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发展主体”的教学思想。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推动者,由教学的引领者转化为课程的研发者。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ESP教师应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教学中要做到五个坚持,即始终坚持育人首位、坚持终身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热爱学生、坚持引导服务的教育理念,以教书育人为根本,以科学研究为理想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
2.教师地位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师就该是知识的化身和学术的权威,学生只是知识的接收器,教师传授的知识都是正确的,不提问题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学生肯定不如教师懂得多。其实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应是平等的,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课堂上教师不可能拥有独白的话语权,而只有对话性的话语权。师生间应该平等地进行交流,教师用语言知识给学生以启发,而学生可以用专业知识给教师以启示。以这种师生间的互帮互学所产生的共同兴趣做支持,便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共同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这才是当代师生密切关系和平等地位的准确体现。课堂上的气氛应该是民主的,ESP教师可以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以专业教师的身份来讲解技术,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把学到的专业知识通过温习、探讨,逐步加深。充分尊重学生的参与权、发言权和主动权,鼓励学生多问问题,给学生一个可以展现个性的舞台,从中发现自我不足,进而激发学习动力。
(二)加速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
保持不懈的学习能力,是胜任ESP教师工作的首要条件,在ESP教学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才是在竞争中不被淘汰的必然选择。ESP教师的知识结构由三方面构成:其一,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英语是开展ESP教学的媒介和核心手段,是学习和拓展专业学科知识的工具,仅靠原有的英语功底是无法与ESP课堂特点相匹配的,因此需要与时俱进,提高语言技能。其二,过硬的教学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英语和专业教学理论。其三,相关专业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ESP教师要对专业课的内容和理论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充分利用英语这个工具,把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例如:会展英语教学是将英语运用到会议展览和策划中,ESP教师应了解会议或展览的流程和相关专业用词的英语表达,再通过会展邀请、展台搭建等训练,把会展行业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很多会展专业词汇在日常英语环境中有天壤之别,如果不了解相关会展知识,翻译出来会风马牛不相及。如:Host在公共英语里做男主人讲,但会展英语里则翻译成承办单位;Stand平时翻译成站立,而在会展中则是展位的意思;Logistics原意是后勤,在物流和会展专业里则是物流的含义。
从ESP教师知识获取的途径来看,既可以自主学习校内的教科书,如通过对专业书籍的研读,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英语语言理论;又可以通过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在实践中吸纳专业课教师的授课方式、思维方式,观察其专业交往行为;还可以去业界进行实习,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知识。
(三)尽快建立校本培训机制,实施跨学科团队合作教学
ESP教师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因为过程持续,内容广泛,涉及多专业、多学科,故需要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比如:物流涵盖了从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装卸、运输、包装、仓储、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几大基本功能。它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学科,与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会计、人力资源等知识紧密相关,贯穿于整个商业活动的始终。在讲解物流专业词汇的同时,应拓展与本知识点相关的其他学科的专业词汇和基本概念。
校本培训是校内的在职培训,是一种以校为本,基于学校资源,为教师自主发展搭建的平台。主要具有以下优势:(1)教师不必脱离工作岗位,可使培训与教学紧密联系;(2)根据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和内容,并能保持培训的连续性和持久性;(3)免除了教师脱产培训的各项费用,减轻了教师和学校的负担。校本教育可帮助教师构建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扩展并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校本培训应当由学校发起、组织和规划,通过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是“能力本位”,强调与职业相匹配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EGP和ESP不能“各自为政”,应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ESP教学团队或教研室。ESP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的“自主发展”过程。跨学科合作团队是对教师文化、教师生存方式的变革。ESP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动态合作,共同关注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动态,主动探讨教学和学术的前沿问题,实现优势互补。另外通过分享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借鉴有用、实用的教学策略或方法,促进实践反思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提倡合作学习理念,构建教师互动与资源共享的氛围,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诉求。如:定期开展物流专业教师与ESP教师的座谈会,ESP教师把在授课中的问题和困惑及时提出来,大家共同商榷。专业教师应把物流课程的大概体系和基本内容介绍给ESP教师,并推荐或提供相关书籍以供ESP教师参考,共同关注行业最新咨询和发展动向。
(四)设立院校与企业之间双向互动的培训项目
目前,在ESP教学中,实践课比例太少,受不到应有的重视,许多ESP教师,甚至专业教师认为自身并没有与业界沟通的渠道,消极对待,甚至采取逃避的态度,致使学生实践能力低下。这一问题可以有两种解决方式:一是可由院校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校企合作培训项目,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担任ESP课程的教师到相关单位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操作技能,让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去。比如,讲授会展英语的老师可参与新展会的宣传和策划,帮助撰写计划书和邀请函,组织公关活动等。
二是教师自己走出去,主动寻找培训机会。学校更要鼓励教师利用节假日在企业兼职,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发展现状和趋势,以便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能力的要求。这样教师才能身临其境地参与专业实践,体察ESP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才能进一步丰富、深化ESP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以后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奠定扎实的基础。
积极加入行业协会或俱乐部。以会员的身份,参加年会和行业研讨会,关注行业动态,结交相关行业中的从业者,经常与他们保持沟通和交流,以获取最新的行业信息和业务案例。2012年暑假,学院和鲁商商业集团签订培训项目,组织在校的物流专业教师和教授物流英语的ESP教师到该集团旗下的银座配送中心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顶岗实训。教师们的工作是把入库、仓储、出库所涵盖的每个岗位的流程都走一遍,了解供应链的全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发现理论与实际之间存在差距。实训使ESP教师们打开了视野,同时也反思了理论课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校本教研要以校为本,但绝不意味着“校自为战”,而是要广开校门,实行“门户开放”。组织ESP教师到综合性大学相关专业听课或研讨,甚至可以联系已毕业且正从事相关行业的学生回到母校,走进课堂与师弟、师妹们倾心交流,以亲身经历和自身感悟来启迪在校学生如何用所学知识更快地融入到工作中。
(五)建立ESP教师的准入制度和激励机制
建立ESP教师准入制度,通过考试来评价教师水平,从而规范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使ESP教师队伍在严格的制度规范下不断壮大。建议如下:
1.实行ESP教师准入制度,要求教师持证上岗。鼓励教师尽快考取相关的上岗证或与专业相匹配的资格证书,例如物流师资格证书、会展策划师资格证书、计算机英语资格证书等。有了ESP教师资质才有资格进行ESP授课,并把实施ESP教学作为一项年终考核的内容和指标,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2.要从收入分配、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加强对ESP教学和教师的重视程度,可以通过减少他们的课时量,提高课时费等措施加以鼓励。
3.建议各地区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若干ESP教学师资培训基地,为教师创造继续学习的条件,为提升素养提供支持性环境。
(六)以科研促教学,做合格的ESP研究者
研究总结发现ESP教学的研究层面主要集中在大学的英语专业,即本科层次的居多,英语专业居多。2010年《中国ESP研究》期刊的第一期和第二期各仅有一篇文章涉及高职英语ESP教学。对高职专业英语ESP教学的研究更是薄弱,还未引起ESP教学理论界的足够重视,这就给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留下了较大空间,有利于教师积极探索和寻找ESP教学的规律和模式,为ESP的教学发展提供帮助。
随着学科间知识的交叉和渗透,教学中的许多问题都需要跨学科的共同攻关;同时新学科的产生、新技术的突破也都是在学科间的交叉点上形成和取得。当代ESP教师应变“教书匠”为研究者和反思性实践者,教研结合、以研促教,改变旧的、传统的“塑造”教育模式,避免把学生培养成像工艺线上生产的“标准件”那样“万人一格”。力求建立新的“成长教育”模式和“学生发展”模式,使真正有用的知识得到内化、融合和渗透,进而转变为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国内高校发展的新趋向。
总之,ESP课程是拓展中国学生视野,迈向国际化、专业化领域的前奏,它在高校的发展壮大是大学英语教学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培养复合实用型人才的需要。作为讲授ESP课程的教师不转型就无法胜任这神圣的使命,高校应继续加快和完善ESP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自主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跨学科合作,积极突破学科限制,使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相结合、与职业需求相呼应。要打造一支既有坚实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又具备行业常识,能适应相关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团队,从而更好地胜任ESP教学。
作者:沈涛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6期
上一篇:如何去更好的编辑一片英语论文
下一篇:论“文化体验”与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