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中学思想品德课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为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想品德》这一课程,并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贯彻和落实,思想品德课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使其目标得以实现。
一、课程的基本性质
一个复杂的事物往往具有多种属性,而它们之间又是互相交叉与渗透的,既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是统一的。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认识它,并在多种属性中把握其主要方面,才能确定其在所属系统中的地位。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性质。例如:《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是为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并指出它主要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其中,思想性是其根本性质,决定着课程的方向,规定着课程的基本特征,它规定了我们思想品德的科学性——正确的世界观基础和正确的理论指导,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规定了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甚至全部基础教育的社会性质;规定了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民族形式,如爱国主义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规定了初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如品德和习惯养成教育,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爱国的,遵纪守法的和具有社会公德与文明习惯的好公民,并且为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而对于人文性,可以说它是本课程的核心,它丰富和发展了思想品德课的内涵。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的使命之一,著名教育家贝克曾指出,尽管各国,各民族和个人具有多种价值内容,但人类“想要过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我们必须借助思想文化传统,弘扬人文精神。
至于实践性和综合性,则要求言行一致,提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同时实现相关知识在生活主题上的有机结合。
二、课程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梁启超先生曾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同时,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由当前的社会现实和青少年自身特点决定。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旧的道德体系被破坏,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形成,社会上种种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打架、抢劫、甚至杀害父母等。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心理正逐步成熟,处在向成年人过渡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情绪感缤纷多样,比较强烈,但相对脆弱,容易冲动,缺乏理智控制,极易受到外界不良诱惑的影响,而导致行为出现偏差,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为了使青少年能健康成长,为了能更好地实现建立和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必须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三、现实状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总体来说,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取得了一些成果,如课堂的灵活性增加,活动课的进行和新教学资源的运用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虽然如此,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1、学校重视不够,师资水平不高。2、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兴趣不高。3、任课教师认真程度不够,上课缺乏激情。
四、改进的方法
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实现思想品德课的价值目标,针对当前思想品德课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着本人的从教经验,特别提出如下几点措施:
1、学校要转变观念,学校要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重视思想品德课,进而转变老师,学生的思想观念,使思想品德课不在被视为“副科”而是一门培养学生的良好个人情操、促进他们健康发展的必修课。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其次,教学要有自己的个性,内容上要先易后难,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尽量还原到现实生活中,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把握。
3、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明白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尊重理解,适时肯定学生的发言,使课堂处于和谐的氛围之中。
4、创设良好教育情境,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要通过设计仿真或引用学生熟悉的真实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知识。
5、教学要投入情感,充满激情的教学,教师充满激情,往往能带动学生,把激情传染给学生。
总之,思想品德是中学学习的重要学科,更是中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的保障,不可否认,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存在一些问题,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作为教师,不仅要努力寻找学生身上最美好的东西,青少年学生学习的心理是通过愉快教学才真正学习得有精神。只要我们有恒心,不断发现,研究,改正,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终有一天会放出它独特的光芒。
上一篇:中考语文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下一篇:初中政治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