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对高职院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5-12-18 10:47

 [作者简介]王勇(1959- ),男,山东阳谷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武振华(1968- ),男,山东莘县人,山东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学部,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政教育理论研究。(山东 聊城 25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0GG184)和山东省教育厅2010年高校第三批科研发展计划课题“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10WH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23-03

  目前,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学效果普遍感觉不够理想,“概论”教学改革提到了日程。如何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与改革,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准确把握“概论”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

  “概论”是一门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近年来,为了增强其教学的实效性,各地高校对其教学与改革做了大量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也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这门课的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进一步深化这门课程的改革,首先要对其功能、学生理解和把握的程度以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还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

  1.“概论”教学的目标定位。准确把握课程的目标定位是课程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教社政[2005]5号文件精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这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很强,是指导学生思想向何处转化的课程。它具有时代性、宽泛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具体到“概论”,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的现实问题,促进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念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表述本身没有错误,其不足在于对高职生的针对性不强,带有理想化倾向。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明显的不同,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其核心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其手段是推行工学结合,其显著特点在于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这一目标定位和特点,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教”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 另外,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有着自身特点,如,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价值追求比较务实、感性认识强等,也影响着思政课的教学活动。因此,“概论”对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定位应有所不同。对高职教育而言,“概论”课定位越具体越好,不妨表述为: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有用人才,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技能的人。

  2.“概论”教学对高职教师的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师,首先对“概论”课要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概论”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但不同于单纯的意识形态宣传,应该站在思政课之外看待这门课程。“概论”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课,但不同于专业理论课,它既是一门思想教育课,又是一门知识教育课,具有科学性和确定性。其实质就是论证共产党的先进性、执政的合法性以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其目的是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目前,“概论”内容多且繁杂,上好这门课,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首先,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正确。其次,知识要丰富,知识面要广。不仅要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还要懂时政,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再次,要了解学生学习的专业和相关知识。第四,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动态。第五,不仅“言教”有方,而且重“身教”。第六,要把握学生对这门课应理解和掌握到的程度。第七,要探索有效的教法。

  3.“概论”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高职教育是技术技能教育,突出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是当然的;高职教育也是育人教育,育人就不单纯培养学生技术技能,还要培养心智健全的人。当前高校竞争异常激烈,优胜劣汰不可避免,高校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对高职院校而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不仅体现在职业能力的硬实力上,还体现在职业素养的软实力上(包括敬业精神、合作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文化、沟通能力等)。从当前社会反应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看,后者越来越为用人单位所重视。提高学生的软实力固然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如“三育人”、校园文化建设、活跃学生的第二课堂、开设足够的公选课等,其中,思政课是一个主要方面。当前,高职大部分院校都是以工科为主,人文教育相对薄弱,因此,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是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走出“概论”课教学改革的“困惑”

  从事思政课第一线的教师,对思政课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和呼声比较高涨,然而“概论”是中宣部和教育部指定的教材,由于担心对中央精神领会不到位,所以在行动中表现出“犹豫不决”,迈不开步子,比如如何对待教材、如何应用教材、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如何测评教学效果等。

 1.如何对待现行教材。目前使用的“概论”教材,涉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共十五章,几乎涵盖了我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教育等大政方针以及在贯彻实施中的经验和教训总结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党的目标任务不断更新调整,与此相生相伴的是课程内容的不断优化组合,内容越来越多。高职院校一般是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这门课,70课时左右。尽管专家们在“概论”的内容和章节上安排的煞费苦心,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是感觉“架子大、内容空”,逻辑性不强、跳跃性大,再加上课时有限,如果按照教材内容面面俱到讲授的话,就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别说学生不好接受,就连老师讲授也感觉不顺畅。内容要点还与中学重复。如何对待教材?首先,“概论”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治教育。“政治教育的使命绝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书本知识, 也不是让学生用书本知识去附合一两个现实热点问题, 而是要通过这种知识的传授, 去改造一个人的思想, 帮助其建立一套科学思维方法, 这样, 在若干年之后, 他可能完全忘却曾经所传授的政治知识的具体内容, 但是, 科学的思维方法却牢牢扎根于他的大脑之中, 在他一生之中,不管是他思考问题还是解决问题, 他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去想、去做”①。其次,要深入理解“概论”的教学目标定位,侧重于思想性。教材主要通过讲解马克思主义如何成功地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国共产党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定位决定着授课的内容、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法。第三,要灵活运用“概论”教材。针对“概论”思想性强这一特点,结合高职教育实际,如果把“概论”内容有所侧重、有所取舍,并与形势与政策课程、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加之于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部分内容,教师依此自编讲义,贯穿于“概论”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生易接受的教法,使之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也许教学效果更为理想,至少对高职学生是这样。第四,在突出“概论”思想性外,也要对其知识性给予一定注意。当然开发出新的教材更好。

  2.如何看待现行的教学方法。对高职教育来讲,有一种倾向,一谈到教改就是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似乎只有这些教法才能改革成功,这是个误区。当前高职院校在专业技术课领域推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改革,并取得很大成功,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方法对所有的课程都适用。任何教法作用都是有局限的,如果把它普遍化、绝对化,就会僵化,就会在行动中出丑,何况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特别像“概论”这种政治性和思想性比较强的课程,学生的思想不可能通过设定一个项目就能够完全检验出来的,学生的思想问题也不是通过做几个项目就能够解决的,不过,作为一种改革思路,还是可以尝试的。根据高职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以知识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正确的。就“概论”而言,强调学生对党的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和对学生个人的影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是可取的,但这也不意味着对现行教学方法的全部否定。教社政[2005]5号文指出:“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这就是说,我们现行的教学方法还是可以应用的,结合现代技术的应用,也不是没有作为的,实践中也是如此,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有的教师“概论”课比较受学生欢迎。目前“概论”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除了目标定位和内容设置需要进一步研究外,还有现行的教法没有利用好,而新的方法又没有探索出来。在没有探索出新的有效教法之前,发挥好现有的教法作用,是最可取的。比如,把“概论”内容还原成事件,用一个个历史事件串联和展示教材内容;或者利用专题教学打破课程章节,辅之以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等,可能更适合高职学生。同时,要积极探索新的教法。值得一提的是,一种教学方法再好,也不能在同一门课程贯彻始终。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多种教法结合、灵活交替使用。

  3.如何测评学生。测评学生学习方式和手段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具体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教学活动。“概论”作为一门思想教育课,是很难通过学生传统考试办法来检测出来的;“概论”又是一门知识性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是可以通过传统考试检测的。基于此,近年来,各地院校在教改过程中进行了大胆探索,如把期终考试与对学生的平时考核相结合,各占一定分值,分别计算成绩。平时考试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实践教学等内容。这里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期终考试占多少分值、考试何内容?各地做法不一。二是平时考核如何操作,才不至于流于形式。笔者认为,既然“概论”是以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处理问题为能力目标,那么其教学活动就应当以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为主,知识为辅。表现在测评学生上,就应该以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实践教学为主,综合起来分值可以占60%。防止平时考核流于形式,任课教师就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对布置的作业题目仔细斟酌,突出思想性和实用性,并严格检查作业。作为教务部门,要加强日常教学管理与督导,特别是要注意多参与教师教学活动,多听课。考试可以采取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分值可占60%或40%。总之,只要考核有效,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应该允许的。

  三、着力解决“概论”教学改革中的现实困难

  目前,“概论”教学效果不理想,固然有教材自身因素,但也不尽然,还有其他因素。解决好这些因素,即使在现有教材的框架内,也能大大提高“概论”教学 效果。

  1.教师因素。教师因素是教改成败的关键因素,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数量,二是教师整体素质,三是教师积极性。按照山东省高校工委、教育厅文件精神,思政课专任师生比不低于1︰350~400,实际上不少学校达不到这个比例,即使达到的,真正本专业毕业的教师也不多,不少是其他专业转来的。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教师素质参差不起。教师数量不足,而又难以轮训和外出深造,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解决这一问题,表面看来简单,实际上远非如此。首先高职院校大都属于地方政府主办,教师引进权不在学校,更主要的是地方政府对学校人员编制卡得很死,学校没有回旋余地。学校在专业教师带编引进都很困难的情况下,想办法引进“弹性”强、 其他专业能够“替补”的思政课教师是不现实的。对大多数地方院校,教师因素只能通过对现有教师(包括专任教师和聘任的校内外兼职教师)进行培训、加强管理、完善自修激励机制来解决。

  2.大班上课问题。大班上课与教师数量不足紧密相连,当然有些学校与教学设备不足也有一定关系。山东省有关教育文件规定,大班上课不能多于100名学生。实践中不少学校难以落到实处。大班上课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如果多媒体教学设备再不完善的话,教学效果就更难保证。不过,这个问题,相对来说,还是较易解决的,如,调整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设备,改进上课方式等。

  3.实践教学基地问题。实践教学基地是思政课教学的一部分,开辟和扩大实践教学基地对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就“概论”说,其类似于党史的“论”部分,如果将它与党史的“史”部分结合起来,史论结合,效果会好。除此之外,再让学生到红色景点亲身感受一下,恐怕教学效果更理想。但问题是,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常常遇到一些问题:一是当地红色景点有限,二是学生安全保障,三是学生人多,四是经费不足。如果每学期组织3~5次还不成问题,如果每学期组织一个年级学生都去参加,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教师都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实施起来难度不小。特别是学生多(多数院校同级学生一般都在2500~5000名)和学生安全问题,是学校组织一切活动都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更何况大多数地方院校办学经费紧张,基础条件薄弱,各方面的必要开支很大,而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又十分有限,即使学校按每生15~20元拨付专项经费(山东省规定思政课专项经费提取高职高专每生不低于15元,本科不低于20元),也难以支撑,这些都是办学中的实际问题。缓解这一难题,除了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可以利用的和开辟的教学基地外,就是搜集重要红色区域视频材料,把网络技术充分应用于实践教学,以弥补实践教学基地的不足。

  4.领导观念问题。领导观念是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因素。领导认识到位不仅表现在经费的拨付、师资队伍建设、课时设置,还包括其他推进措施。不容否认,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不是所有高校领导都对思政课教学认识到位。有些领导潜意识中认为,思政课是软任务、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有意无意地使之边缘化,从而影响了思政教学效果。因此,改变领导的观念,也是大力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重要一环。

  [注释]

  ①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66:28.

上一篇:论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的路径建设

下一篇:地方高校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