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中职学校教育质量
发布时间:2015-07-09 08:55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教育质量 探析
论文摘要:当前,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办学理念、师资力量,财政投人、教材、专业设置、教学实验与实训条什等方面成为严重制约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要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必须采取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进行教材改革与建设,搞好实训基地建设等措施。
质量和效益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中等职业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尤其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以质量求生存,靠效益谋发展。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所需的劳动力,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笔者试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进行探讨,并就提高其教育质量提出以下六条措施,以期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健康发展能有所促进。
1 中等职业学校在提高教育质量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办学理念陈旧
职业教育的地位长期被贬低,被看作是“二流教育’、“收破烂”的教育。成绩差者、表现不好者、升学无望者读职业学校,就业时遭歧视,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陈腐观念有着密切联系。这不仅脱离了青少年的不同兴趣不同爱好的实际,也脱离我国国情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多样化的需要。教育质量是中等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很多学校却流行一种重当前功利,轻长远效益的急功近利的发展观,重数量轻质量、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就是这种发展观的重要表现。职业教育是培养有综合素质的、动手及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能人才,而一些学校仍沿袭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认为实践不足可以在工作中弥补,而理论不足不易在工作中弥补,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
1.2师资力且薄弱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负担学生数量过多的现象比较普遍,1990年,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师比为15:1以下,从1993年到2003年,普通中专的生师比由14.6:1上升为25.3:1,职业高中由13:8:1上升为17:7:1。2003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师比为19:1,而且这个比率还继续上升,教师人数严重不足。按照生师比15:1测算,仅中专学校、职业高中与成人中专学校教师缺额就达14.9万人,如果按照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为2100万人计算,生师比按照目前的水平,则缺额超过40万人,生师比按15:1计算,缺额将超过60万人。另外一个严重向题是教师素质水平有待提高。职教教师在实践能力上应该比普通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因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性较强,既需要精通于理论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据有关资料表明,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5.4万人,仅占19.8%,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比例。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规定,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需本科学历以上的教师担任,目前就全国来看,达到这个标准的职业教育教师不到50%,而且这些教师大多出身于师范院校,未必适合“职业”教育。职教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弱。
1.3投入不足.尤其是财政投入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扩招后,职业教育的生均财政拨款却进一步下降,难以保证教育质量。2001年到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支出增长了18.5%,而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仅增长了6%.从财政经费看.中等职业教育占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的比例由7.27%下降为6.35%。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投入更低.2003年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仅为239元,有的地区仅为普通高中的50%左右,甚至比小学还低。各级政府对职业育的财政投入不足.各项职业教育专项经费落不到实处,办学条件简陋。还有个别学校领导对改善教学设施缺少紧迫感,专业设施配备无法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求,造成学校实习条件差,不能满足学生实验,实习教学的需要,专业建设步履缓慢。
1.4教材未能与时偏进
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教材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令人堪忧,现有教材和题库数量严重不足,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教材和题库的内容不能——对应,大多数教材形式呆板,没有特色。
1.5专业设置不合理
很多中职学校不考虑自身实际,盲目开设一些所谓热门专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有些已不能适应新时势、新时代培养人才要求的传统旧专业,现在仍然保留,专业设置过于强调理论性,缺乏实用性,专业设置的“窄口径”无法应对现实的职业变化。
1.6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落后.实践水平有待提高
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具体情况来看,各职业学校虽具备了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条件及实训设备,但远远不能满足实习教学的要求,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 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2.1树立实际、实用、实效的办学理念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如此。尽管我国高校有了很大发展,但不可能人人入大学,我们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高精尖专门人才,也需要数以亿计的初、中层次的专门人才。教育的价值不仅是培养少数和精英”,而在于能否为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把成才之路铺于每个人的脚下。
周济部长在谈到职业教育时指出,职业教育同样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内部的协调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实际,实用,实效”的办学理念。实际,就是要符合当地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与可能。实用,就是要有能够学以致用的专业技术。实效,就是要学有成效。树立这种办学理念,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中个体差异的程度在不断扩大,职业学校学生较普通高中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我们要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发现每一个学生智力的优势领域,并使其得到充分展示,从而使学生个性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教师要变指导者为引导者,变无所不能者为学习者,变唯知教育为情感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像哥白尼把太阳绕着地球转颠倒过来一样,把教师与学生的位置颠倒过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2.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1)深化中等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的聘用制度,优化教师队伍。专职教师是中积学校教学的骨干,是提高教学质且的主要依靠力量,应鼓励他们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设岗办法,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3)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确保职教师资队伍的稳定与发展。中职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要切实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千教师的培养和使用,积极实施“名师工程”,可以借鉴有关高校的做法,实行“首席教师”、“名优教师”制度,挂牌上岗,优绩优酬。积极拓宽职教师资来源渠道,努力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营造一个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的职教办学氛围.确保职教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2.3加大投入力度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增加财政投入,改革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的投人方式,探索按照在校生数划拨经费的机制,强化经费投入和使用情况的监督评价制度,提高办学效益。在2005年i1月7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温家宝总理郑重宣布“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发展职业教育。在《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到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中央政府在经费上和政策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还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加强统筹管理,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中等职业学校要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一是要争取加大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二是要多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三是校企联合办学,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让企业掏钱给学校,四是多方联系,争取国内外热心教育事业人士的捐助,五是学校职能管理部门要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2.4进行教材改革和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建设必须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教材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职业活动的过程。在内容和体系构架上,要彻底打破传统教材形式的影响,大胆地进行从形式到实质的改革创新,要从过去大纲规定什么内容就组合什么内容转到学生宜学什么内容才组合什么内容.从教师会教什么内容写什么内容转到学生需要什么内容写什么内容从学生应学什么内容安排什么内容落实到学生能学好什么内容安排什么内容。
对教材开发建设,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系统的开发工作.可采取招标的形式,面向社会,进行公开竞争,谁编的教材好就用谁的教材内容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图文并茂,所有的标准,规范、教材和题库都定期修订,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新的知识融入教材中,以缓解矛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还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教材中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技术支持.
2.5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要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开设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立足点,绝不能仅以学校学科水平和师资力量来设置专业。专业设置既要考虑教育规律,也要考虑经济规律。既要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则,又要适应人的发展需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中职教育发展的需求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
(1)适应社会需要.适应需求是专业设置最基本的原则。发展职业教育既要适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需求,也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
(2)保证质量,在规划中职教育专业设置时,要考虑可能性和可行性。
(3)专业设置要科学规范,体现出科学化和规范化.
(4)专业设置和调整要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性。要适应社会发展与进步,具有适当的超前性,在猫准前沿高科技时,还要注意使学生能掌握较复杂的技术劳动。
(5)专业设置要有相对稳定性。新设专业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事先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尽量有所堆备。
(6)专业设置要有灵活性。长线专业在稳定中求灵活机动,不断发展主动适应。短线专业强调针对性,力求投人少,办学成本低。
2.6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瓶颈”的关键措施。一般来讲,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要充分体现专业的特色和水平,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为保证学以致用及适应企业实际需求,实训设备的配置要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可充分利用企业设施,以实用为原则,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高质量的实际动手机会。
作为中职学校而言,要搞好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必须:
(1)学校本着自力更生、分步到位、重在利用的原则,逐步添置和更换实验实习设施。
(2)学校要加强与生产、服务企业单位联系在校园以外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生产实训基地。
(3)学校要努力开展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的活动,把实验实习设备与生产,经营,培训、技术研发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实习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学校要主动争取其他职业学校的支持.利用联合办学形式,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行资源共享,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论文摘要:当前,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办学理念、师资力量,财政投人、教材、专业设置、教学实验与实训条什等方面成为严重制约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要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必须采取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进行教材改革与建设,搞好实训基地建设等措施。
质量和效益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中等职业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尤其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以质量求生存,靠效益谋发展。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所需的劳动力,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笔者试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进行探讨,并就提高其教育质量提出以下六条措施,以期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健康发展能有所促进。
1 中等职业学校在提高教育质量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办学理念陈旧
职业教育的地位长期被贬低,被看作是“二流教育’、“收破烂”的教育。成绩差者、表现不好者、升学无望者读职业学校,就业时遭歧视,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陈腐观念有着密切联系。这不仅脱离了青少年的不同兴趣不同爱好的实际,也脱离我国国情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多样化的需要。教育质量是中等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很多学校却流行一种重当前功利,轻长远效益的急功近利的发展观,重数量轻质量、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就是这种发展观的重要表现。职业教育是培养有综合素质的、动手及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能人才,而一些学校仍沿袭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认为实践不足可以在工作中弥补,而理论不足不易在工作中弥补,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
1.2师资力且薄弱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负担学生数量过多的现象比较普遍,1990年,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师比为15:1以下,从1993年到2003年,普通中专的生师比由14.6:1上升为25.3:1,职业高中由13:8:1上升为17:7:1。2003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师比为19:1,而且这个比率还继续上升,教师人数严重不足。按照生师比15:1测算,仅中专学校、职业高中与成人中专学校教师缺额就达14.9万人,如果按照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为2100万人计算,生师比按照目前的水平,则缺额超过40万人,生师比按15:1计算,缺额将超过60万人。另外一个严重向题是教师素质水平有待提高。职教教师在实践能力上应该比普通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因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性较强,既需要精通于理论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据有关资料表明,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5.4万人,仅占19.8%,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比例。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规定,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需本科学历以上的教师担任,目前就全国来看,达到这个标准的职业教育教师不到50%,而且这些教师大多出身于师范院校,未必适合“职业”教育。职教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弱。
1.3投入不足.尤其是财政投入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扩招后,职业教育的生均财政拨款却进一步下降,难以保证教育质量。2001年到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支出增长了18.5%,而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仅增长了6%.从财政经费看.中等职业教育占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的比例由7.27%下降为6.35%。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投入更低.2003年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仅为239元,有的地区仅为普通高中的50%左右,甚至比小学还低。各级政府对职业育的财政投入不足.各项职业教育专项经费落不到实处,办学条件简陋。还有个别学校领导对改善教学设施缺少紧迫感,专业设施配备无法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求,造成学校实习条件差,不能满足学生实验,实习教学的需要,专业建设步履缓慢。
1.4教材未能与时偏进
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教材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令人堪忧,现有教材和题库数量严重不足,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教材和题库的内容不能——对应,大多数教材形式呆板,没有特色。
1.5专业设置不合理
很多中职学校不考虑自身实际,盲目开设一些所谓热门专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有些已不能适应新时势、新时代培养人才要求的传统旧专业,现在仍然保留,专业设置过于强调理论性,缺乏实用性,专业设置的“窄口径”无法应对现实的职业变化。
1.6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落后.实践水平有待提高
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具体情况来看,各职业学校虽具备了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条件及实训设备,但远远不能满足实习教学的要求,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 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2.1树立实际、实用、实效的办学理念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如此。尽管我国高校有了很大发展,但不可能人人入大学,我们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高精尖专门人才,也需要数以亿计的初、中层次的专门人才。教育的价值不仅是培养少数和精英”,而在于能否为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把成才之路铺于每个人的脚下。
周济部长在谈到职业教育时指出,职业教育同样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内部的协调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实际,实用,实效”的办学理念。实际,就是要符合当地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与可能。实用,就是要有能够学以致用的专业技术。实效,就是要学有成效。树立这种办学理念,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中个体差异的程度在不断扩大,职业学校学生较普通高中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我们要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发现每一个学生智力的优势领域,并使其得到充分展示,从而使学生个性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教师要变指导者为引导者,变无所不能者为学习者,变唯知教育为情感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像哥白尼把太阳绕着地球转颠倒过来一样,把教师与学生的位置颠倒过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2.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1)深化中等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的聘用制度,优化教师队伍。专职教师是中积学校教学的骨干,是提高教学质且的主要依靠力量,应鼓励他们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设岗办法,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为教师发展提供物质保证。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十分迅速,市场经济瞬息万变,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必须适应变化的要求,不断更新提高,因此中职业学校应当把教师的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有计划有目标的工作。学校要认真制定和落实有效的师资培养,培训计划,落实师资培养,培训经费,形成促进教师积极向上,不断学习的激励机制,重点选择和培养专业带头人,大力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
(3)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确保职教师资队伍的稳定与发展。中职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要切实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千教师的培养和使用,积极实施“名师工程”,可以借鉴有关高校的做法,实行“首席教师”、“名优教师”制度,挂牌上岗,优绩优酬。积极拓宽职教师资来源渠道,努力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营造一个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的职教办学氛围.确保职教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2.3加大投入力度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增加财政投入,改革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的投人方式,探索按照在校生数划拨经费的机制,强化经费投入和使用情况的监督评价制度,提高办学效益。在2005年i1月7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温家宝总理郑重宣布“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发展职业教育。在《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到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中央政府在经费上和政策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还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加强统筹管理,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中等职业学校要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一是要争取加大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二是要多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三是校企联合办学,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让企业掏钱给学校,四是多方联系,争取国内外热心教育事业人士的捐助,五是学校职能管理部门要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2.4进行教材改革和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建设必须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教材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职业活动的过程。在内容和体系构架上,要彻底打破传统教材形式的影响,大胆地进行从形式到实质的改革创新,要从过去大纲规定什么内容就组合什么内容转到学生宜学什么内容才组合什么内容.从教师会教什么内容写什么内容转到学生需要什么内容写什么内容从学生应学什么内容安排什么内容落实到学生能学好什么内容安排什么内容。
对教材开发建设,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系统的开发工作.可采取招标的形式,面向社会,进行公开竞争,谁编的教材好就用谁的教材内容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图文并茂,所有的标准,规范、教材和题库都定期修订,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新的知识融入教材中,以缓解矛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还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教材中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技术支持.
2.5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要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开设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立足点,绝不能仅以学校学科水平和师资力量来设置专业。专业设置既要考虑教育规律,也要考虑经济规律。既要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则,又要适应人的发展需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中职教育发展的需求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
(1)适应社会需要.适应需求是专业设置最基本的原则。发展职业教育既要适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需求,也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
(2)保证质量,在规划中职教育专业设置时,要考虑可能性和可行性。
(3)专业设置要科学规范,体现出科学化和规范化.
(4)专业设置和调整要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性。要适应社会发展与进步,具有适当的超前性,在猫准前沿高科技时,还要注意使学生能掌握较复杂的技术劳动。
(5)专业设置要有相对稳定性。新设专业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事先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尽量有所堆备。
(6)专业设置要有灵活性。长线专业在稳定中求灵活机动,不断发展主动适应。短线专业强调针对性,力求投人少,办学成本低。
2.6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瓶颈”的关键措施。一般来讲,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要充分体现专业的特色和水平,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为保证学以致用及适应企业实际需求,实训设备的配置要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可充分利用企业设施,以实用为原则,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高质量的实际动手机会。
作为中职学校而言,要搞好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必须:
(1)学校本着自力更生、分步到位、重在利用的原则,逐步添置和更换实验实习设施。
(2)学校要加强与生产、服务企业单位联系在校园以外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生产实训基地。
(3)学校要努力开展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的活动,把实验实习设备与生产,经营,培训、技术研发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实习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学校要主动争取其他职业学校的支持.利用联合办学形式,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行资源共享,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下一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升高职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