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企业资产重组中会计问题研究论文

企业资产重组中会计问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企业资产重组中会计问题研究论文

提供一些会计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供参考。一、会计方面(含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资产评估)1.金融衍生工具研究2.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防范3.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4.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5.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6.论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7.论稳健原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及其实际应用8.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9.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10.企业破产的若干财务问题11.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12.论财务报告的改进13.论企业分部的信息披露14.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15.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16.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17.关于企业合并报表会计问题研究18.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探19.现金流量表及其分析20.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研究21.合并报表若干理论的探讨22.增值表在我国的应用初探23.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研究24.现行财务报告模式面临的挑战及改革对策25.表外筹资会计问题研究26.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27.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探讨28.盈余管理研究29.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30.网络会计若干问题探讨31.论绿色会计32.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研究33.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责任会计34.人本主义的管理学思考――人力资源会计若干问题35.试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会计36.全面收益模式若干问题研究3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会计问题研究38.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39.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40.内部结算价格的制定和应用41.跨国公司转让定价问题的探讨42.我国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研究43.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与发展44.试论会计监管45.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研究46.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4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价值评估48.企业整体评估中若干问题的思考49.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影响50.《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51.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挑战52.XX准则的国际比较(例如:中美无形资产准则的比较)53.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及对企业的影响54.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55.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会计的影响56.对资产概念的回顾与思考57.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分析58.试论会计政策及其选择59.对虚拟企业几个财务会计问题的探讨60.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探讨61.两方实证会计理论及其在我国的运用二、财务管理方面(含财务管理、管理会计)1.管理层收购问题探讨2.MBO对财务的影响与信息披露3.论杠杆收购4.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5.投资组合理论与财务风险的防范6.代理人理论与财务监督7.金融市场与企业筹资8.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渠道9.中西方企业融资结构比较10.论我国的融资租赁1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12.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13.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14.负债经营的有关问题研究15.股利分配政策研究16.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17.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18.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19.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20.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1.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22.中国民营企业融资模式――上市公司并购23.债转股问题研究24.公司财务战略研究25.财务公司营运策略研究26.资本经营若干思考27.风险投资运作与管理28.论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29.企业资产重组中的财务问题研究30.资产重组的管理会计问题研究31.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决策32.企业并购的筹资与支付方式选择研究33.战略(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34.股票期权问题的研究35.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融资问题研究36.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37.国际税收筹划研究38.企业跨国经营的税收筹划问题39.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40.XXX税(例如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41.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42.入世对我国税务会计的影响及展望43.我国加入WTO后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44.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战略成本会计是指企业通过对投资决策和实施、研究开发与设计、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销售与售后服务进行全面的监控,将这些监控贯穿于产品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全过程,从战略的角度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规划并控制成本使之保持在适度水平,以便在市场上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确保企业有效地完成既定的业绩要求,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现代企业管理是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全方位管理。由于电子技术运用于产业形成了高度电脑化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形成了新的制造环境。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成本会计技术。战略成本会计突破了传统成本会计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而把重点转向企业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广阔的领域,从而有利于企业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正确地选择经营战略,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一、在企业高层决策管理的应用战略成本会计为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及时提供以外向型为主体的多样化信息和相应的分析研究资料,为企业高层领导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战略思考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从而使他们能据此高瞻远瞩地对企业内外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综合透视,从中了解竞争对手的长处和短处及今后的战备趋向;并了解现有和潜在顾客目前的需求及其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而洞察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可能捕捉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战略成本会计管理在企业中获得领导者的支持,企业成功才会推广战略成本会计,进而开展战略管理。同时,战略成本会计系统是全员工程,其成本核算体系设计、基础数据收集以及改善行动都需要全员参与,实施战略成本会计不可避免会导致对个人和组织的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组织机构也要为适应系统的成功实施进行再造。二、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成本水平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体现,表明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部分,如何将战略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正确引进和运用于战略成本会计管理是目前我国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的一步。战略成本会计认为采购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采购成本,而且包括与低质量、低可靠性和不理想的运输条件相联系的成本。因此在对成本的管理中不应仅仅考虑采购价格,同时还应考虑到采购的原材料的质量、可靠性和送货的及时性等多种因素,这样确定的成本涵盖的内容更全面,提供的数据更实际可靠。在进行了对采购成本的归集处理工作后,还应分析价值链中采购环节每一作业与成本的关系,以作业为基础,按照因果关系把采购成本分配到其应承担的产品成本中,这样使得产品成本相关性大为增强。企业不仅要设计出符合顾客需求并具良好品质及机能的产品,且同时必须达成其成本目标。至于中间过程是要透过降低多少材料费、加工费等来达成目标,则由各设计部门视其创意而定。要根据各个环境反馈的信息进行成本预估、确认设计部门目标达成的情况。三、在企业市场定位管理中的应用在战略成本会计系统中,首先考虑产品在市场的定位问题,一是考虑产品类型的定位;二是考虑产品在同行业中的定位。在生产阶段,成功实施战略成本会计系统需要以高质量的经济信息为基础,并且注意收集一些信息:如产品的数量、质量、消耗、成本和生产组织等信息,财务信息,销售信息。取得信息后,根据企业内部有限资源及外部市场环境,对不同条件下的决策目标求出备选方案。再结合具有丰富知识经验的管理者的定性分析,从各种备选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选择,从而确定最佳方案。同时战略成本会计系统的实施也推动了企业信息化进程。战略成本会计系统通过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使整个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明确各部门的责任,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四、企业售后服务管理中的应用实施战略成本会计的目的即是降低总成本,对成本实行优化管理。主要应从适宜质量控制、网点布局控制、完善售后服务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产品质量的适宜水平控制,主要是正确处理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力求实现适宜质量与较低成本的最佳结合。为此,应当注重对质量成本的控制;其次,要注重从战略成本会计角度强化质量经济分析。定期向户进行调查,然后将信息反馈给成本会计部门,进行分析,这样,可以使成本质量得到优化配置,有效的削减隐没成本。销售阶段的的成本会计系统可以通过网点配置与布局的合理化进一步得以实现;最后,完善售后服务产品的售后服务对于企业稳定和吸引顾客源、树立良好形象、促进销售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从成本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售后服务这一活动时,增加服务设施或人员,可降低由于等待服务而发生的等候费用,但却相应增加了服务机构的费用,如商品仓库的发料和领料就存在这一矛盾。

企业资产重组是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实现手段,在这过程中会涉及到较复杂的税收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资产重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企业资产重组,简单说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通过自身发展来进行扩张重组,较为稳健,其弱点是资产重组速度慢;另一种则是通过人为的产权结构的重组,不同成份,不同规模,不同企业间的产权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产权结构优化组合。当前,我国企业比较看重后一种资产重组,其优点是资产重组的速度快,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关键词:企业、资产重组、问题、对策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企业在发展方面出现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除了具备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等因素外,还必须通过企业资产重组加快企业转机改制,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目前,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应有的竞争力是制约我国多数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要想在短期内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只有通过兼并、收购和重组的方式才能实现。成功的扩张能使企业经济效益奇迹般地增长,这是成熟企业所必须考虑采取的经营战略。但是,实践证明,并非所有的资产重组都能获得成功,目前我国企业还存在着体制不活,条块分割,产品竞争优势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等诸多问题,搞资产重组若不谨慎行事,其风险将会很大。因此企业在进行兼并、收购和重组等决策时,只有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战略的购并目标,充分发挥地域、专业、人力资源等互补性优势,提高资产组合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就当前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些看法。

一、目前我国企业在资产重组中存在的问题企业资产重组,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通过自身发展来壮大规模,较为稳健,其弱点是扩张速度慢;另一种则是通过企业结构的重组,不同成分、不同规模、不同企业的产权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企业产权结构优化组合。目前,我国企业比较看重后一种资产重组方式,其优点是重组速度快,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企业资产的条块分割、分级管理的体制使其资产重组受到利益壁垒的阻扰,企业决策难度加大

企业的兼并、收购、和重组,可能会使企业涉足的行业增多,市场供求种类增加。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更多地了解经营所面临的各类市场,提高市场调研的能力和质量。与此同时,经营决策组合和投资组合方式的增多,必然要求企业提高市场决策水平。随着市场种类的增加和产品组合的多样化,必将加大 市场营销 的难度。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好多企业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容易造成以成功的产品模式作为万能的标准模式,在企业新涉足的行业里盲目推广,从而造成市场开拓的单一性和风险性。这种不适应所涉足各行业特点的推广战略,容易导致新产品缺乏竞争力,在市场形势瞬息万变的商战中很可能会败下阵来。此外,由于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多元化经营,使企业涉足了许多不熟悉的领域,客观上决定了企业决策者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素质,必须很快地掌握新涉足领域的产品开发和驾驭市场的能力与技巧,而这恰恰是许多企业决策者无法在短期内所能做到的。因此,企业决策中的盲目性和模糊性就难以避免,从而有可能把企业引入不能自拔的“沼泽”之中。

(二) 企业管理 失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资产重组的效率

企业的兼并、收购、和重组,都是以外延的方式扩大了生产规模,而由于母企业的管理体制与被购并、重组企业的原管理体制不尽相同,从而加大了企业扩张后管理上的难度,增加了经营风险。首先,目标管理实现的难度加大。在企业规模短期内急剧膨胀的同时,由于多元利益的存在,企业目标多样化也就随之而来,这时企业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必须及时跟上,否则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与企业目标将无法统一,致使企业的目标管理难以实现。其次, 财务管理 较难统一和规范。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枢,企业资产重组后,由于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惯性,母企业与被购并、重组企业的利益关系的充分协调需要一定时间,决策者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整个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多数母企业都必然会对新购并和重组的企业在财务上进行强制性的统一和规范。但是,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加大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稍有不慎就可能给企业造成财务风险。第三,各种信息的传递有可能受阻,造成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无所适从的局面。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需要依靠市场、财务会计等信息系统作为其决策和管理的支持系统,利用信息资料对筹资、投资、产品开发和营销作出分析和判断,并利用信息指标体系对企业的各个分支机构进行控制。由于购并和重组致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张,信息传递环节增多,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欠佳等情况很可能出现,从而造成在信息沟通和反馈过程中受到阻碍,或存在着较大时间差等诸多问题。在当今千变万化的市场竞争中,信息延误则往往造成大企业集团不能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决策、加强管理的致命弱点,造成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无所适从的局面,易引起经济纠纷和企业资产的流失。

(三)目前企业负担过重、富余人员多、员工素质低成为企业资产重组的主要阻碍

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企业实施兼并、收购和重组时期,也正是企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一般难以对人才结构实施战略性设计和调整。由于原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在人才储备数量,人才结构状况和知识互补能力等方面,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适应企业资产重组后的要求,短期内无法获得人才竞争优势,加上被并购企业的员工 文化 素养、技术水平等参差不齐,从而导致企业的整体职工素质下降,难以适应现代企业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和重组后多元经营的需要,由于历史原因,企业冗员多、负债率高、包袱重的壮况较为普遍,致使企业富余人员分流下岗和再就业成为企业资产重组的障碍。

(四)企业支柱产品受到不良影响使得企业资产重组步履维艰

企业的支柱产品如同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一样,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要保持健康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支柱产品作后盾,也就是说在某个行业中,本企业的主要产品要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要能为企业创造丰厚而稳定的利润。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和重组,实行资产重组和多元经营,必然引起投资项目增多,资金分散使用,导致资金短缺现象,使支柱产品的发展资金无法得到保障,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可能会出现本来市场火爆、深受宠爱的产品供应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情况,这就等于把原本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资产的重组优化。

(五)企业形象受到损伤使企业资产重组缺乏必要的激励与约束

由于被购并和重组的企业(子企业)很可能是经营管理不善,濒于亏损和破产的企业,与购并企业(母企业)在 企业文化 、管理风格,技术基础、产品质量、经营运作方式、人员素质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差异。如果母企业不能及时地对他们加以调整,对他们的干部和员工按母企业的 规章制度 和风格加以管理,对他们的技术、产品按照母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加以严格控制,可能导致被购并企业员工的行为背离母企业的要求,严重影响企业已经树立的良好声誉和企业形象,严重阻碍了企业资产的流动重组,使得企业资产的重组缺发动力和压力、扭曲了资产重组的运形机制。

二、企业资产重组的基本思路

企业资产重组要合规律、重效益、慎重决策,提高资产重组的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企业在重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从而产生诸多茅盾。但是,企业只要谨慎分析自身的实力和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增强企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 措施 ,稳健操作,也可以使企业重组战略得以顺利实施,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也会不断增强,从而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企业资产重组要立足于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正确选择重组目标

在企业资产重组中,务必要注重保持被重组企业在重组后,一定要与本企业的战略步骤相协调,必须有利于企业自身战略的实现。尤其要弄清被重组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对于优势企业来说,兼并重组是实现低成本扩张的捷经;濒临倒闭,复活无望的企业,虽然重组成本低,对母企业来说,也并不意味着“低成本扩张”,弄得不好倒是一种负担,一种损失;而那些确因管理不善或设备陈旧而无力更新,发展前景看好而目前又陷入困境的企业,则是较好的重组目标。这样既可利用被重组企业的资产、人力资源等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又可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壮大企业实力,企业的资产重组必须以企业转机改制为出发点才能取得优化资产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实效,否则再好的企业也会被拖垮。

(二)企业资产重组要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坚持以人为本

人才结构的完备程度、员工素质的高低状况,是企业能否有效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在资产重组中,要把人的因素作为决定企业兴衰的首要因素。首先努力激发被重组企业员工的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建设一支过硬的职工队伍。其次,大胆选拔任用勤于学习,善抓机遇,勇于拼搏,精于经营管理的人才,为被重组企业组建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第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根据企业需要适时调整人才结构,积极吸纳和培训技术人才。第四,建立岗位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任人唯贤、便于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机制。第五,改革分配制度,建立上岗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形成人尽其才,人尽其力的良好局面,尽快获得人才竞争优势。

(三)强化风险意识,建立抗风险机制,提高资产重组的效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竞争激烈,而且市场变化很快,甚至有时难以预测。企业不能只单纯追求重组,而要善于对危及企业生存的诸多因素作出判断,经常进行危机分析,制定相应的反危机策略与应急措施,先生存后发展,绝不能因发展和重组而影响生存,或者说不能只考虑前进而不留后退之路。在慎重决策、稳步前进的基础上,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适时地进行重组,对企业的快速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在重组过程中,一方面要强化对重组企业的管理,另一方面要保持它们的相对独立性,积极防范行业风险,建立抗风险机制。

(四)注重支柱新产品创新,保证企业持续发展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持企业产品销售情况良好,不但要有盈利、有规模,而且要始终保持企业主要产品有活力有竞争力。为此必须搞好支柱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开拓创新,这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既要研究新理论、新工艺可能对原产品、新产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又要研究新产品在市场中的定位,近期有无替代产品出现等。企业在产品创新中,应立足于深度开发新产品和完善目前的支柱产品,延续其技术优势,扩展市场份额,要集中精力研究相关技术、相关产品,超前寻找相关的替代产品,加快支柱产品的更新换代。

(五)善于决策,减少失误,消除人们对资产重组的顾虑

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切合企业自身实际的企业发展战略与重组策略,是企业谋求更大发展的首选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重组决策,要想尽量避免失误,减小风险,就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第一,必须对市场需求情况正确了解和分析。企业决策之前要做好 市场调查 、分析等基础性工作,选择目标市场一定要稳、要准,要具有前瞻性,正确评估企业重组后进入市场的能力,切不可看到某种产品利润大,就盲目上马,结果步人后尘,形成千人同吃一张饼的局面,使企业预定目标无法实现。第二,应有强大的实力和足够的市场支撑力。企业在自身经营壮况良好,盈利能力较强,资金来源 渠道 较宽的情况下,量力而行,实施重组,利用适度举债来扩大规模,涉足前景看好的领域是可取的,但绝不能做“无本买卖”。过份依靠资本市场融资,盲目追求企业规模而快速重组、跨行业多元化经营的决策将是脆弱的,搞得不好将会危及企业的生存。第三,企业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品必须有竞争优势。在目标市场定位中,一定要展己之长,选择那些自己在生产技术占优势、经营上熟悉、且市场竞争不太激烈的产业,进行和重组。反之,不仅达不到分散风险、增加盈利机会的重组初衷,反而会因过多地进入其他产业而使企业对这些产业产生“消化不良”,主业也可能会因“消化不良”而失去优势,导致规模不经济。第四,主导产业和支柱产品形成规模经济并达到利润最大化。与国外大企业相比,我国企业规模一般偏小。而要实现企业各种资源的最佳配置,达到利润最大化,企业的支柱产品就要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创造出最高的投资效率。第五,重组应以纵向为主,跨行业的横向重组必须慎行。纵向重组是以产品的加工工序、技术和产供销之间的关联特性为基础的重组,其着眼点应在于,把加工工序前后关联的生产部门联合起来,提高企业生产的计划性和生产效率;将技术创新投资相对集中,降低技术创新的单位成本,在保持企业财务独立的前提下,以销售为先导,定点生产,定点供货,同时以生产为核心,构筑产供销网络,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决策失误,才能使重组得以顺利实施。

(六)建立切合实际的管理系统,使资产重组规范有序

企业的管理体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企业资产重组后,其人事、信息、质量、成本、财务等管理体制的各要素都要随之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企业一定要建立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首先,要重视信息管理,增加对信息系统的投入,使信息管理占据各种管理的主导地位,利用信息体系对各分支机构和被重组企业进行有效控制,建立信息预警系统。其次,加强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以经营目标为导向,以经营能力为保证,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手段,把企业目标与管理的基本要求统一起来,提高职工质量意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切实重视产品质量,建立产品质量双重审核机制,变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第三,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正确运用筹资、投资等手段盘活存量资产,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在保证各被重组企业财务独立的同时,核定被重组企业的投资返还率,制定企业内部劳务的内部转移价格,以平衡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要抓好企业资金的调度,全面推行成本核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最佳经济效益。

(七)铸造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力争资产重组最优化

企业在实行重组过程中,要重视被重组企业在管理风格、技术基础、员工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在吸取被重组企业精华的同时,加快企业文化和经营观念的磨合,要用本企业的先进文化 教育 被重组企业的员工,用本企业长期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经营观念、行为方式、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等影响他们,用本企业先进的规章制度、生产技术、产品标准对他们严管理、高要求,避免其行为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背离,在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产品质量与开拓销售市场等方面更要严格管理,加强监督,建立一套统一的产品质量验证体系,杜绝劣质产品流入市场。另外还要防止无限地延伸品牌,利用品牌卖钱,造成最后毁掉品牌的结果。

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精神,已经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大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通过积累、重组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上争艳斗妍。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企业的艰巨任务,也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时代精神对企业提出的更高要求。企业应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积极防范风险,谨慎决策,快速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洁等:《企业重组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2、项目工作组:《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设的新进展》,《国有资产管理》2001年第4期

3、曹钢、王中新:《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构想》,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魏杰:《企业制度安排:企业存亡诊断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5、黄群慧等:《资本重组的决策机制与转型经济中的银企关系》,国有资产管理1998年第3期

6、葛文新:《国有企业负债问题及对策》,国有资产管理,2002年第1期

7、赵怀勇、杨筱燕《我国企业征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设》,国有资产管理,2002年第3期

8、杨文静:《企业资金管理中问题与对策》国有资产管理,2002年第9期

论文关键词:重组融资 企业并购 并购融资

论文摘要:并购是企业资产重组的一种方式,是企业快速扩张的重要途径,成功的并购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近几年,我国企业并购案例显著增加,然而我国企业在并购融资上仍然存在很大障碍,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急需进行创新改革。

一、企业重组的涵义

重组即重新配置企业资源,包括企业物质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企业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和资金资源的重组,它不仅调整生产资源本身,还调整生产资源构成要素而企业重组的核心是资产重组,相对于其他重组是一个基础工程。企业资产重组融资的各项工作有着明确目的,主要工作目的是明晰企业产权关系、改善企业资本结构,从而提高企业资本利润、增强企业资本筹资能力,最终达到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促进企业经营机构形成和规范运作、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资产重组决策影响企业的资金规模和资本结构,比如重组前后资本结构的不同,会造成企业资本结构中的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自有资金与债务资金投入比例的不同。

二、企业重组存在的困难

(一)我国企业重组过程中融资手段不多

目前,我国重组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来募集资金,但是由于上市过程艰难,市场存在多种不规范现象,同时募集资金的能力相比于香港和欧美市场非常薄弱,而且由于并购融资资金需求量大,风险也较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足,造成资金需求和供给差距显著;另外股票发行额度控制,也会影响融资规模。债券市场也是一般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但由于我国债券发行企业公信力不高,造成还本付息的担心,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国家往往严格控制发行企业债券,一是总量控制,二是程序繁杂,手续和证明文件齐备才能发行,往往造成企业的并购资金无法按照预期进行。再次,企业债券的投资者在中国寥寥无几,西方国家资本市场成熟,有许多专门基金投资这类证券,而我国的机构投资者数量较少,需求多,债券的融资能力也就大打折扣。

(二)商业信贷规模不足

一是由于我国银行的国有属性,出资人对于资产盯得不严,一些企业在债务重整过程中,恶意逃避银行债务,使银行损失惨重,影响了银行的参与意愿。我国信贷的主要发放者是银行,而主要的使用者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清晰,造成企业的资本金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补充机制,一直依靠银行进行输血,致使银行不堪重负,而企业不思进取,最后造成企业想方设法逃避银行债务,政府支持企业的上述行为,形成了大量的呆帐、死账。同时在上世纪末的大规模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大量国有企业没有停顿生产就换了主人,国有资产却大部分流失。银行的债权人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企业的上述行为直接降低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因此上述历史背景造成银行的投放信贷能力和信心受到影响,使企业向银行融资的机会减少。 (三)并购企业激活能力不强

并购主要是为了增强并购企业的经营能力,或者弥补某方面的缺陷,或者为了占领相关市场,因此激活被并购企业的能力至关重要,激活企业不仅需要企业构架的重建,更重要的是并购后的资金注入。而当前的企业并购重组,只关注并购能否成功,并购资金是否充盈,对并购完成后的企业激活过程并不关注,及易造成并购重组活动失去了先前的意义。

三、企业资产重组融资创新的措施

(一)采取集团化经营模式,打造公信企业

首先改善自身经营机制,采取股份制经营或集团经营,通过增加股东规模,提高资金供给能力,既可以扩大企业规模,又可以减少融资风险。建立严格的现代企业财务制度,加强与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部门合作,特别是知名企业的合作,提高财务报表的公信力。

(二)丰富融资 方法 ,差异化并购

第一,应大力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建立大型企业和中小企板块,建立、健全不同类型的资本市场体系,丰富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比如加大对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力度,创建风险投资市场,创立中小企业互助资金等方法。第二,目前,重组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行政划拨和市场交易。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应当科学评估并购重组前景,谨慎选择并购方式。

(三)对被并购企业进行激活改造

有所区别的对待被并购企业的现有资产:1.对于被并购企业的优良资产部分,品牌知名度高、产品性能稳定的产品和资源,进一步投入资金,促进其良性发展;2.对于经营状况一般,核减其债务,减少企业负担,进行技术、产品和管理的再造,培育此类企业发展:3.对于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企业,采取关停等方式,减少其对企业的负担,并变卖其资产,从而能够获取 其它 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资金企业在并购时,应对合理选择融资渠道,及时盘活被并购企业的资产,才能为新企业的腾飞插上翅膀!

有关企业资产重组论文相关 文章 :

1. 有关企业并购研究论文

2. 有关企业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3. 资产重组规定

4. 关于企业资产管理论文

5. 有关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范文

6. 有关企业危机处理论文

资产重组中的会计问题研究论文

提供一些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一、会计方面(含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资产评估)1.金融衍生工具研究2.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防范3.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4.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5.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6.论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7.论稳健原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及其实际应用8.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9.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10.企业破产的若干财务问题11.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12.论财务报告的改进13.论企业分部的信息披露14.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15.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16.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17.关于企业合并报表会计问题研究18.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探19.现金流量表及其分析20.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研究21.合并报表若干理论的探讨22.增值表在我国的应用初探23.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研究24.现行财务报告模式面临的挑战及改革对策25.表外筹资会计问题研究26.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27.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探讨28.盈余管理研究29.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30.网络会计若干问题探讨31.论绿色会计32.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研究33.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责任会计34.人本主义的管理学思考――人力资源会计若干问题35.试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会计36.全面收益模式若干问题研究3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会计问题研究38.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39.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40.内部结算价格的制定和应用41.跨国公司转让定价问题的探讨42.我国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研究43.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与发展44.试论会计监管45.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研究46.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4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价值评估48.企业整体评估中若干问题的思考49.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影响50.《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51.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挑战52.XX准则的国际比较(例如:中美无形资产准则的比较)53.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及对企业的影响54.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55.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会计的影响56.对资产概念的回顾与思考57.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分析58.试论会计政策及其选择59.对虚拟企业几个财务会计问题的探讨60.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探讨61.两方实证会计理论及其在我国的运用二、财务管理方面(含财务管理、管理会计)1.管理层收购问题探讨2.MBO对财务的影响与信息披露3.论杠杆收购4.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5.投资组合理论与财务风险的防范6.代理人理论与财务监督7.金融市场与企业筹资8.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渠道9.中西方企业融资结构比较10.论我国的融资租赁1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12.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13.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14.负债经营的有关问题研究15.股利分配政策研究16.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17.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18.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19.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20.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1.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22.中国民营企业融资模式――上市公司并购23.债转股问题研究24.公司财务战略研究25.财务公司营运策略研究26.资本经营若干思考27.风险投资运作与管理28.论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29.企业资产重组中的财务问题研究30.资产重组的管理会计问题研究31.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决策32.企业并购的筹资与支付方式选择研究33.战略(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34.股票期权问题的研究35.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融资问题研究36.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37.国际税收筹划研究38.企业跨国经营的税收筹划问题39.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40.XXX税(例如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41.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42.入世对我国税务会计的影响及展望43.我国加入WTO后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44.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5.经济价值增加值(EVA)――企业业绩评价新指标三、审计方面1.关于CPA信任危机问题的思考2.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3.论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管理4.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控制研究5.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6.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研究7.审计质量控制8.论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9.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11.论审计风险防范12.论我国的绩效审计13.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审计的影响14.审计质量与审计责任之间的关系15.经济效益审计问题16.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17.我国电算化审计及对策分析18.浅议我国的民间审计责任19.试论审计抽样20.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21.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22.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四、电算化会计类1.论电子计算机在审计中的应用2.电算化系统审计3.关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实施的经验总结4.计算机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5.试论会计软件的发展思路6.当前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7.会计电算化软件和数据库的接口研究8.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9.中外会计电算化软件比较研究10.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组织控制问题11.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内部控制问题新特点研究12.商用电算化软件开发与实施中的问题探讨13.会计软件开发中的标准化问题研究14.我国会计软件的现状与发展方向问题研究15.会计电算化实践对会计工作的影响与对策16.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中的问题与调查17.通用帐务处理系统中的会计科目的设计18.会计软件开发中如何防止科目串户的探讨19.关于建立管理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的构想20.会计电算化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的比较研究21.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岗位设计问题研究22.关于我国会计电算化理论体系的构想23.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探讨24.计算机网络系统在管理中的应用25.会计电算化在我省开展的现状研究26.关于会计电算化审计中的若干问题的探讨27.会计电算化软件和数据库的结合应用28.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若干典型案例29.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际使用的几点看法30.会计电算化和手工系统并行运用的经验31.Foxpro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和体会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您的开题报告有什么要求呢开题报告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帮到你,祝顺利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 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 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八)论文写作的步骤 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希望可以帮你。怎么写开题报告呢?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七、课题的经费估算。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资产重组会计问题研究论文

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的研究论文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每一轮经济的调整,及产业结构的更新,大量债务便成为企业,金融机构乃至国家和地区的包袱,有人说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债务时代,随着债务的延伸和扩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的研究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在现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企业可能因为经营管理不善、外部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等,致使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或经营发生亏损,出现暂时资金短缺,难以按时偿债,导致我国公司的债务重组活动日趋频繁,因而债务重组成为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由此引起经济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字 :债务重组 清偿债务 公允价值

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

一、债务重组的背景介绍

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应该能够随着内外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式,善于经济管理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于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和不可控制的一些因素,企业可能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难以偿还债务。按照我国法律债权人有权在债务人不能到期偿还债务时向法院申请破产,而作为债务人,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要求企业破产以偿还债务,此时可以通过协商使债权人做出某些让步,使债务人减轻负担,因此债务重组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就应运而生了。

二、债务重组概述

1.债务重组的定义

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也就是说,只要修改了原定债务偿还条件的,即债务重组时确定的债务偿还条件不同于原协议的,均作为债务重组。

2.债务重组的主要方式

(1)以资金清偿债务。债务人常用于债券的资金主要有:现金、存货、短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2)债务转为资本。债务转为资本是站在债务人的角度看的,就债权人则为债务转为股权;就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转为股本;对其他企业而言,转为实收资本。

(3)其他债务条件。如减少债务本金、减少债务利息等。

(4)以上方式的组合。如以转让资产、债务转为资本等方式的组合清偿债务。

3.债务重组的原则

(1)无论是债权人还是债务人,均不得确认债务重组收益。

(2)债务人以低于应付债务的现金资产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低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债务人受让的现金资产低于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3)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的,用以低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和相关的税费之和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4)以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人应将应付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分额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

三、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

(1)债务重组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新债务重组准则中,在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方式下进行债务重组时,修改债务条件通常会修改债务偿还期限,这就涉及到“时间”,资金是具有时间价值的,在不同的时间,资金的价值是不同的。因此在确定重组后的债务的价值采用公允价值而不是采用现值,将把实质上属于债务重组范围的排除在外,使债务重组的损益确认不真实。

(2)错误的认识债务重组的作用

许多企业都错误的任务债务重组可以解决企业的所有债务问题,所以许多债务人企业纷纷进行债务重组,因为债务人可以通过债务重组获得较大的收益,而且摆脱债务负担,许多企业不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而进行债务重组。

(3)债务重组为企业管理层贪**败提供了条件

在重组的过程中,由于目前一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从签订债务重组协议到重组日组织实施都由经办人员一手操办,便将抵债资产变卖,用于一些不正当的开支,甚至债权人企业把原可以有希望收回的债权也按债务重组处理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经济发展甚至是我国的经济发展。

(4)债务重组成为粉饰报表的手段

许多企业钻法律的空隙,利用债务重组粉饰报表,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使报表使用者蒙受损失,不能准确的掌握企业的实际的经济状况,会导致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与债务重组的有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我国尚无建立一套完胜的规范企业重组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得不少企业钻了空子,假借债务重组逃脱大量的债务。

四、完善我国债务重组的措施

(1)运用公允价值的同时要考虑资金时间价值

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指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根据谨慎性原则,对于那些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可靠取得的非现金资产,以及具有商业实质的交易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债务重组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益,同时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以现值计量。

(2)合理的确定债务重组的对象和范围

由于一些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或受到外部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暂时性的经济效益低下或陷入财务困难,但其所处的行业是夕阳行业,前景比较好,有外力相助就可以摆脱困境,他们才是债务重组的对象。

(3)加强监管力度

债务人可以通过实施债务重组获得债务重组收益,也有可能进行利润操控,进而达到给报表使用者传递错误信息的目的,因此需要有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防止企业出于不正当目的而进行关联交易搞假重组。

(4)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加强会计监督

改革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对单位会计人员实行委派制。在较大程度上可以使会计人员摆脱与所在单位的利益关系,形成相对独立的工作环境。从而保证债务重组过程中会计信息的公正性。

(5)调整企业会计监管政策

目前,我国对证券市场中公司的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等行为均有会计监管要求,其中净资产收益率是确定上市公司新股发行资格的唯一核心指标。因此,公司为了增发或配股往往通过操纵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子或分母达到目的。从众多利润操纵的案例可以发现,操纵营业利润较难,而通过债务重组操纵非营业利润则很普遍。对此,应通过调整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政策,规避企业利润操纵。

五、债务重组的发展前景

我国进入资本市场以后,泡沫经济的成分与日俱增。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每一轮经济的调整,及产业结构的更新,大量债务便成为企业,金融机构乃至国家和地区的包袱,有人说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债务时代,随着债务的延伸和扩大。人们对债务的认识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于是在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债务重组便成为一门新兴的行业,债务不再是包袱,也可以包装成商品进入资本市场,运用多种凡是讲债务进行重组,在债务中能找到财务和商机和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债务重组也逐渐盛行起来。

参考文献:

[1]陈海清.谈债务重组的界定,财务通讯1999(9)42-43;

[2]周艳.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债务重组问题,合作经济与科技(11);

[3]向荣欣.论公允价值在新债务重组准则中的运用.管理观察 2010(1);

[4]贺云龙.谈债务重组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J],会计之友2007(9):

提供一些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一、会计方面(含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资产评估)1.金融衍生工具研究2.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防范3.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4.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5.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6.论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7.论稳健原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及其实际应用8.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9.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10.企业破产的若干财务问题11.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12.论财务报告的改进13.论企业分部的信息披露14.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15.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16.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17.关于企业合并报表会计问题研究18.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探19.现金流量表及其分析20.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研究21.合并报表若干理论的探讨22.增值表在我国的应用初探23.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研究24.现行财务报告模式面临的挑战及改革对策25.表外筹资会计问题研究26.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27.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探讨28.盈余管理研究29.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30.网络会计若干问题探讨31.论绿色会计32.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研究33.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责任会计34.人本主义的管理学思考――人力资源会计若干问题35.试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会计36.全面收益模式若干问题研究3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会计问题研究38.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39.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40.内部结算价格的制定和应用41.跨国公司转让定价问题的探讨42.我国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研究43.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与发展44.试论会计监管45.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研究46.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4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价值评估48.企业整体评估中若干问题的思考49.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影响50.《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51.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挑战52.XX准则的国际比较(例如:中美无形资产准则的比较)53.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及对企业的影响54.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55.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会计的影响56.对资产概念的回顾与思考57.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分析58.试论会计政策及其选择59.对虚拟企业几个财务会计问题的探讨60.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探讨61.两方实证会计理论及其在我国的运用二、财务管理方面(含财务管理、管理会计)1.管理层收购问题探讨2.MBO对财务的影响与信息披露3.论杠杆收购4.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5.投资组合理论与财务风险的防范6.代理人理论与财务监督7.金融市场与企业筹资8.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渠道9.中西方企业融资结构比较10.论我国的融资租赁1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12.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13.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14.负债经营的有关问题研究15.股利分配政策研究16.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17.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18.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19.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20.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1.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22.中国民营企业融资模式――上市公司并购23.债转股问题研究24.公司财务战略研究25.财务公司营运策略研究26.资本经营若干思考27.风险投资运作与管理28.论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29.企业资产重组中的财务问题研究30.资产重组的管理会计问题研究31.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决策32.企业并购的筹资与支付方式选择研究33.战略(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34.股票期权问题的研究35.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融资问题研究36.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37.国际税收筹划研究38.企业跨国经营的税收筹划问题39.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40.XXX税(例如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41.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42.入世对我国税务会计的影响及展望43.我国加入WTO后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44.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5.经济价值增加值(EVA)――企业业绩评价新指标三、审计方面1.关于CPA信任危机问题的思考2.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3.论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管理4.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控制研究5.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6.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研究7.审计质量控制8.论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9.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11.论审计风险防范12.论我国的绩效审计13.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审计的影响14.审计质量与审计责任之间的关系15.经济效益审计问题16.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17.我国电算化审计及对策分析18.浅议我国的民间审计责任19.试论审计抽样20.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21.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22.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四、电算化会计类1.论电子计算机在审计中的应用2.电算化系统审计3.关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实施的经验总结4.计算机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5.试论会计软件的发展思路6.当前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7.会计电算化软件和数据库的接口研究8.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9.中外会计电算化软件比较研究10.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组织控制问题11.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内部控制问题新特点研究12.商用电算化软件开发与实施中的问题探讨13.会计软件开发中的标准化问题研究14.我国会计软件的现状与发展方向问题研究15.会计电算化实践对会计工作的影响与对策16.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中的问题与调查17.通用帐务处理系统中的会计科目的设计18.会计软件开发中如何防止科目串户的探讨19.关于建立管理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的构想20.会计电算化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的比较研究21.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岗位设计问题研究22.关于我国会计电算化理论体系的构想23.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探讨24.计算机网络系统在管理中的应用25.会计电算化在我省开展的现状研究26.关于会计电算化审计中的若干问题的探讨27.会计电算化软件和数据库的结合应用28.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若干典型案例29.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际使用的几点看法30.会计电算化和手工系统并行运用的经验31.Foxpro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和体会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财务管理方向比较好写,提供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论文题目,供参考。财务管理方面(含财务管理、管理会计)1.管理层收购问题探讨2.MBO对财务的影响与信息披露3.论杠杆收购4.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5.投资组合理论与财务风险的防范6.代理人理论与财务监督7.金融市场与企业筹资8.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渠道9.中西方企业融资结构比较10.论我国的融资租赁1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12.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13.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14.负债经营的有关问题研究15.股利分配政策研究16.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17.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18.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19.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20.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1.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22.中国民营企业融资模式――上市公司并购23.债转股问题研究24.公司财务战略研究25.财务公司营运策略研究26.资本经营若干思考27.风险投资运作与管理28.论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29.企业资产重组中的财务问题研究30.资产重组的管理会计问题研究31.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决策32.企业并购的筹资与支付方式选择研究33.战略(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34.股票期权问题的研究35.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融资问题研究36.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37.国际税收筹划研究38.企业跨国经营的税收筹划问题39.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40.XXX税(例如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41.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42.入世对我国税务会计的影响及展望43.我国加入WTO后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44.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5.经济价值增加值(EVA)――企业业绩评价新指标

破产重组中的会计问题研究论文

提供一些会计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供参考。一、会计方面(含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资产评估)1.金融衍生工具研究2.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防范3.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4.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5.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6.论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7.论稳健原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及其实际应用8.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9.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10.企业破产的若干财务问题11.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12.论财务报告的改进13.论企业分部的信息披露14.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15.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16.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17.关于企业合并报表会计问题研究18.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探19.现金流量表及其分析20.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研究21.合并报表若干理论的探讨22.增值表在我国的应用初探23.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研究24.现行财务报告模式面临的挑战及改革对策25.表外筹资会计问题研究26.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27.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探讨28.盈余管理研究29.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30.网络会计若干问题探讨31.论绿色会计32.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研究33.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责任会计34.人本主义的管理学思考――人力资源会计若干问题35.试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会计36.全面收益模式若干问题研究3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会计问题研究38.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39.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40.内部结算价格的制定和应用41.跨国公司转让定价问题的探讨42.我国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研究43.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与发展44.试论会计监管45.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研究46.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4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价值评估48.企业整体评估中若干问题的思考49.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影响50.《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51.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挑战52.XX准则的国际比较(例如:中美无形资产准则的比较)53.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及对企业的影响54.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55.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会计的影响56.对资产概念的回顾与思考57.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分析58.试论会计政策及其选择59.对虚拟企业几个财务会计问题的探讨60.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探讨61.两方实证会计理论及其在我国的运用二、财务管理方面(含财务管理、管理会计)1.管理层收购问题探讨2.MBO对财务的影响与信息披露3.论杠杆收购4.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5.投资组合理论与财务风险的防范6.代理人理论与财务监督7.金融市场与企业筹资8.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渠道9.中西方企业融资结构比较10.论我国的融资租赁1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12.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13.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14.负债经营的有关问题研究15.股利分配政策研究16.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17.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18.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19.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20.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1.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22.中国民营企业融资模式――上市公司并购23.债转股问题研究24.公司财务战略研究25.财务公司营运策略研究26.资本经营若干思考27.风险投资运作与管理28.论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29.企业资产重组中的财务问题研究30.资产重组的管理会计问题研究31.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决策32.企业并购的筹资与支付方式选择研究33.战略(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34.股票期权问题的研究35.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融资问题研究36.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37.国际税收筹划研究38.企业跨国经营的税收筹划问题39.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40.XXX税(例如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41.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42.入世对我国税务会计的影响及展望43.我国加入WTO后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44.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战略成本会计是指企业通过对投资决策和实施、研究开发与设计、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销售与售后服务进行全面的监控,将这些监控贯穿于产品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全过程,从战略的角度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规划并控制成本使之保持在适度水平,以便在市场上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确保企业有效地完成既定的业绩要求,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现代企业管理是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全方位管理。由于电子技术运用于产业形成了高度电脑化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形成了新的制造环境。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成本会计技术。战略成本会计突破了传统成本会计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而把重点转向企业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广阔的领域,从而有利于企业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正确地选择经营战略,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一、在企业高层决策管理的应用战略成本会计为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及时提供以外向型为主体的多样化信息和相应的分析研究资料,为企业高层领导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战略思考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从而使他们能据此高瞻远瞩地对企业内外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综合透视,从中了解竞争对手的长处和短处及今后的战备趋向;并了解现有和潜在顾客目前的需求及其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而洞察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可能捕捉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战略成本会计管理在企业中获得领导者的支持,企业成功才会推广战略成本会计,进而开展战略管理。同时,战略成本会计系统是全员工程,其成本核算体系设计、基础数据收集以及改善行动都需要全员参与,实施战略成本会计不可避免会导致对个人和组织的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组织机构也要为适应系统的成功实施进行再造。二、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成本水平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体现,表明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部分,如何将战略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正确引进和运用于战略成本会计管理是目前我国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的一步。战略成本会计认为采购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采购成本,而且包括与低质量、低可靠性和不理想的运输条件相联系的成本。因此在对成本的管理中不应仅仅考虑采购价格,同时还应考虑到采购的原材料的质量、可靠性和送货的及时性等多种因素,这样确定的成本涵盖的内容更全面,提供的数据更实际可靠。在进行了对采购成本的归集处理工作后,还应分析价值链中采购环节每一作业与成本的关系,以作业为基础,按照因果关系把采购成本分配到其应承担的产品成本中,这样使得产品成本相关性大为增强。企业不仅要设计出符合顾客需求并具良好品质及机能的产品,且同时必须达成其成本目标。至于中间过程是要透过降低多少材料费、加工费等来达成目标,则由各设计部门视其创意而定。要根据各个环境反馈的信息进行成本预估、确认设计部门目标达成的情况。三、在企业市场定位管理中的应用在战略成本会计系统中,首先考虑产品在市场的定位问题,一是考虑产品类型的定位;二是考虑产品在同行业中的定位。在生产阶段,成功实施战略成本会计系统需要以高质量的经济信息为基础,并且注意收集一些信息:如产品的数量、质量、消耗、成本和生产组织等信息,财务信息,销售信息。取得信息后,根据企业内部有限资源及外部市场环境,对不同条件下的决策目标求出备选方案。再结合具有丰富知识经验的管理者的定性分析,从各种备选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选择,从而确定最佳方案。同时战略成本会计系统的实施也推动了企业信息化进程。战略成本会计系统通过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使整个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明确各部门的责任,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四、企业售后服务管理中的应用实施战略成本会计的目的即是降低总成本,对成本实行优化管理。主要应从适宜质量控制、网点布局控制、完善售后服务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产品质量的适宜水平控制,主要是正确处理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力求实现适宜质量与较低成本的最佳结合。为此,应当注重对质量成本的控制;其次,要注重从战略成本会计角度强化质量经济分析。定期向户进行调查,然后将信息反馈给成本会计部门,进行分析,这样,可以使成本质量得到优化配置,有效的削减隐没成本。销售阶段的的成本会计系统可以通过网点配置与布局的合理化进一步得以实现;最后,完善售后服务产品的售后服务对于企业稳定和吸引顾客源、树立良好形象、促进销售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从成本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售后服务这一活动时,增加服务设施或人员,可降低由于等待服务而发生的等候费用,但却相应增加了服务机构的费用,如商品仓库的发料和领料就存在这一矛盾。

企业资产重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企业资产重组是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实现手段,在这过程中会涉及到较复杂的税收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资产重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企业资产重组,简单说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通过自身发展来进行扩张重组,较为稳健,其弱点是资产重组速度慢;另一种则是通过人为的产权结构的重组,不同成份,不同规模,不同企业间的产权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产权结构优化组合。当前,我国企业比较看重后一种资产重组,其优点是资产重组的速度快,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关键词:企业、资产重组、问题、对策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企业在发展方面出现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除了具备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等因素外,还必须通过企业资产重组加快企业转机改制,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目前,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应有的竞争力是制约我国多数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要想在短期内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只有通过兼并、收购和重组的方式才能实现。成功的扩张能使企业经济效益奇迹般地增长,这是成熟企业所必须考虑采取的经营战略。但是,实践证明,并非所有的资产重组都能获得成功,目前我国企业还存在着体制不活,条块分割,产品竞争优势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等诸多问题,搞资产重组若不谨慎行事,其风险将会很大。因此企业在进行兼并、收购和重组等决策时,只有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战略的购并目标,充分发挥地域、专业、人力资源等互补性优势,提高资产组合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就当前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些看法。

一、目前我国企业在资产重组中存在的问题企业资产重组,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通过自身发展来壮大规模,较为稳健,其弱点是扩张速度慢;另一种则是通过企业结构的重组,不同成分、不同规模、不同企业的产权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企业产权结构优化组合。目前,我国企业比较看重后一种资产重组方式,其优点是重组速度快,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企业资产的条块分割、分级管理的体制使其资产重组受到利益壁垒的阻扰,企业决策难度加大

企业的兼并、收购、和重组,可能会使企业涉足的行业增多,市场供求种类增加。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更多地了解经营所面临的各类市场,提高市场调研的能力和质量。与此同时,经营决策组合和投资组合方式的增多,必然要求企业提高市场决策水平。随着市场种类的增加和产品组合的多样化,必将加大 市场营销 的难度。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好多企业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容易造成以成功的产品模式作为万能的标准模式,在企业新涉足的行业里盲目推广,从而造成市场开拓的单一性和风险性。这种不适应所涉足各行业特点的推广战略,容易导致新产品缺乏竞争力,在市场形势瞬息万变的商战中很可能会败下阵来。此外,由于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多元化经营,使企业涉足了许多不熟悉的领域,客观上决定了企业决策者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素质,必须很快地掌握新涉足领域的产品开发和驾驭市场的能力与技巧,而这恰恰是许多企业决策者无法在短期内所能做到的。因此,企业决策中的盲目性和模糊性就难以避免,从而有可能把企业引入不能自拔的“沼泽”之中。

(二) 企业管理 失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资产重组的效率

企业的兼并、收购、和重组,都是以外延的方式扩大了生产规模,而由于母企业的管理体制与被购并、重组企业的原管理体制不尽相同,从而加大了企业扩张后管理上的难度,增加了经营风险。首先,目标管理实现的难度加大。在企业规模短期内急剧膨胀的同时,由于多元利益的存在,企业目标多样化也就随之而来,这时企业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必须及时跟上,否则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与企业目标将无法统一,致使企业的目标管理难以实现。其次, 财务管理 较难统一和规范。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枢,企业资产重组后,由于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惯性,母企业与被购并、重组企业的利益关系的充分协调需要一定时间,决策者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整个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多数母企业都必然会对新购并和重组的企业在财务上进行强制性的统一和规范。但是,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加大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稍有不慎就可能给企业造成财务风险。第三,各种信息的传递有可能受阻,造成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无所适从的局面。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需要依靠市场、财务会计等信息系统作为其决策和管理的支持系统,利用信息资料对筹资、投资、产品开发和营销作出分析和判断,并利用信息指标体系对企业的各个分支机构进行控制。由于购并和重组致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张,信息传递环节增多,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欠佳等情况很可能出现,从而造成在信息沟通和反馈过程中受到阻碍,或存在着较大时间差等诸多问题。在当今千变万化的市场竞争中,信息延误则往往造成大企业集团不能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决策、加强管理的致命弱点,造成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无所适从的局面,易引起经济纠纷和企业资产的流失。

(三)目前企业负担过重、富余人员多、员工素质低成为企业资产重组的主要阻碍

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企业实施兼并、收购和重组时期,也正是企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一般难以对人才结构实施战略性设计和调整。由于原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在人才储备数量,人才结构状况和知识互补能力等方面,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适应企业资产重组后的要求,短期内无法获得人才竞争优势,加上被并购企业的员工 文化 素养、技术水平等参差不齐,从而导致企业的整体职工素质下降,难以适应现代企业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和重组后多元经营的需要,由于历史原因,企业冗员多、负债率高、包袱重的壮况较为普遍,致使企业富余人员分流下岗和再就业成为企业资产重组的障碍。

(四)企业支柱产品受到不良影响使得企业资产重组步履维艰

企业的支柱产品如同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一样,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要保持健康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支柱产品作后盾,也就是说在某个行业中,本企业的主要产品要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要能为企业创造丰厚而稳定的利润。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和重组,实行资产重组和多元经营,必然引起投资项目增多,资金分散使用,导致资金短缺现象,使支柱产品的发展资金无法得到保障,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可能会出现本来市场火爆、深受宠爱的产品供应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情况,这就等于把原本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资产的重组优化。

(五)企业形象受到损伤使企业资产重组缺乏必要的激励与约束

由于被购并和重组的企业(子企业)很可能是经营管理不善,濒于亏损和破产的企业,与购并企业(母企业)在 企业文化 、管理风格,技术基础、产品质量、经营运作方式、人员素质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差异。如果母企业不能及时地对他们加以调整,对他们的干部和员工按母企业的 规章制度 和风格加以管理,对他们的技术、产品按照母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加以严格控制,可能导致被购并企业员工的行为背离母企业的要求,严重影响企业已经树立的良好声誉和企业形象,严重阻碍了企业资产的流动重组,使得企业资产的重组缺发动力和压力、扭曲了资产重组的运形机制。

二、企业资产重组的基本思路

企业资产重组要合规律、重效益、慎重决策,提高资产重组的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企业在重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从而产生诸多茅盾。但是,企业只要谨慎分析自身的实力和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增强企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 措施 ,稳健操作,也可以使企业重组战略得以顺利实施,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也会不断增强,从而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企业资产重组要立足于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正确选择重组目标

在企业资产重组中,务必要注重保持被重组企业在重组后,一定要与本企业的战略步骤相协调,必须有利于企业自身战略的实现。尤其要弄清被重组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对于优势企业来说,兼并重组是实现低成本扩张的捷经;濒临倒闭,复活无望的企业,虽然重组成本低,对母企业来说,也并不意味着“低成本扩张”,弄得不好倒是一种负担,一种损失;而那些确因管理不善或设备陈旧而无力更新,发展前景看好而目前又陷入困境的企业,则是较好的重组目标。这样既可利用被重组企业的资产、人力资源等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又可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壮大企业实力,企业的资产重组必须以企业转机改制为出发点才能取得优化资产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实效,否则再好的企业也会被拖垮。

(二)企业资产重组要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坚持以人为本

人才结构的完备程度、员工素质的高低状况,是企业能否有效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在资产重组中,要把人的因素作为决定企业兴衰的首要因素。首先努力激发被重组企业员工的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建设一支过硬的职工队伍。其次,大胆选拔任用勤于学习,善抓机遇,勇于拼搏,精于经营管理的人才,为被重组企业组建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第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根据企业需要适时调整人才结构,积极吸纳和培训技术人才。第四,建立岗位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任人唯贤、便于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机制。第五,改革分配制度,建立上岗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形成人尽其才,人尽其力的良好局面,尽快获得人才竞争优势。

(三)强化风险意识,建立抗风险机制,提高资产重组的效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竞争激烈,而且市场变化很快,甚至有时难以预测。企业不能只单纯追求重组,而要善于对危及企业生存的诸多因素作出判断,经常进行危机分析,制定相应的反危机策略与应急措施,先生存后发展,绝不能因发展和重组而影响生存,或者说不能只考虑前进而不留后退之路。在慎重决策、稳步前进的基础上,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适时地进行重组,对企业的快速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在重组过程中,一方面要强化对重组企业的管理,另一方面要保持它们的相对独立性,积极防范行业风险,建立抗风险机制。

(四)注重支柱新产品创新,保证企业持续发展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持企业产品销售情况良好,不但要有盈利、有规模,而且要始终保持企业主要产品有活力有竞争力。为此必须搞好支柱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开拓创新,这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既要研究新理论、新工艺可能对原产品、新产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又要研究新产品在市场中的定位,近期有无替代产品出现等。企业在产品创新中,应立足于深度开发新产品和完善目前的支柱产品,延续其技术优势,扩展市场份额,要集中精力研究相关技术、相关产品,超前寻找相关的替代产品,加快支柱产品的更新换代。

(五)善于决策,减少失误,消除人们对资产重组的顾虑

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切合企业自身实际的企业发展战略与重组策略,是企业谋求更大发展的首选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重组决策,要想尽量避免失误,减小风险,就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第一,必须对市场需求情况正确了解和分析。企业决策之前要做好 市场调查 、分析等基础性工作,选择目标市场一定要稳、要准,要具有前瞻性,正确评估企业重组后进入市场的能力,切不可看到某种产品利润大,就盲目上马,结果步人后尘,形成千人同吃一张饼的局面,使企业预定目标无法实现。第二,应有强大的实力和足够的市场支撑力。企业在自身经营壮况良好,盈利能力较强,资金来源 渠道 较宽的情况下,量力而行,实施重组,利用适度举债来扩大规模,涉足前景看好的领域是可取的,但绝不能做“无本买卖”。过份依靠资本市场融资,盲目追求企业规模而快速重组、跨行业多元化经营的决策将是脆弱的,搞得不好将会危及企业的生存。第三,企业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品必须有竞争优势。在目标市场定位中,一定要展己之长,选择那些自己在生产技术占优势、经营上熟悉、且市场竞争不太激烈的产业,进行和重组。反之,不仅达不到分散风险、增加盈利机会的重组初衷,反而会因过多地进入其他产业而使企业对这些产业产生“消化不良”,主业也可能会因“消化不良”而失去优势,导致规模不经济。第四,主导产业和支柱产品形成规模经济并达到利润最大化。与国外大企业相比,我国企业规模一般偏小。而要实现企业各种资源的最佳配置,达到利润最大化,企业的支柱产品就要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创造出最高的投资效率。第五,重组应以纵向为主,跨行业的横向重组必须慎行。纵向重组是以产品的加工工序、技术和产供销之间的关联特性为基础的重组,其着眼点应在于,把加工工序前后关联的生产部门联合起来,提高企业生产的计划性和生产效率;将技术创新投资相对集中,降低技术创新的单位成本,在保持企业财务独立的前提下,以销售为先导,定点生产,定点供货,同时以生产为核心,构筑产供销网络,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决策失误,才能使重组得以顺利实施。

(六)建立切合实际的管理系统,使资产重组规范有序

企业的管理体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企业资产重组后,其人事、信息、质量、成本、财务等管理体制的各要素都要随之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企业一定要建立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首先,要重视信息管理,增加对信息系统的投入,使信息管理占据各种管理的主导地位,利用信息体系对各分支机构和被重组企业进行有效控制,建立信息预警系统。其次,加强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以经营目标为导向,以经营能力为保证,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手段,把企业目标与管理的基本要求统一起来,提高职工质量意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切实重视产品质量,建立产品质量双重审核机制,变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第三,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正确运用筹资、投资等手段盘活存量资产,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在保证各被重组企业财务独立的同时,核定被重组企业的投资返还率,制定企业内部劳务的内部转移价格,以平衡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要抓好企业资金的调度,全面推行成本核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最佳经济效益。

(七)铸造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力争资产重组最优化

企业在实行重组过程中,要重视被重组企业在管理风格、技术基础、员工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在吸取被重组企业精华的同时,加快企业文化和经营观念的磨合,要用本企业的先进文化 教育 被重组企业的员工,用本企业长期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经营观念、行为方式、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等影响他们,用本企业先进的规章制度、生产技术、产品标准对他们严管理、高要求,避免其行为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背离,在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产品质量与开拓销售市场等方面更要严格管理,加强监督,建立一套统一的产品质量验证体系,杜绝劣质产品流入市场。另外还要防止无限地延伸品牌,利用品牌卖钱,造成最后毁掉品牌的结果。

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精神,已经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大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通过积累、重组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上争艳斗妍。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企业的艰巨任务,也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时代精神对企业提出的更高要求。企业应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积极防范风险,谨慎决策,快速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洁等:《企业重组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2、项目工作组:《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设的新进展》,《国有资产管理》2001年第4期

3、曹钢、王中新:《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构想》,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魏杰:《企业制度安排:企业存亡诊断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5、黄群慧等:《资本重组的决策机制与转型经济中的银企关系》,国有资产管理1998年第3期

6、葛文新:《国有企业负债问题及对策》,国有资产管理,2002年第1期

7、赵怀勇、杨筱燕《我国企业征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设》,国有资产管理,2002年第3期

8、杨文静:《企业资金管理中问题与对策》国有资产管理,2002年第9期

论文关键词:重组融资 企业并购 并购融资

论文摘要:并购是企业资产重组的一种方式,是企业快速扩张的重要途径,成功的并购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近几年,我国企业并购案例显著增加,然而我国企业在并购融资上仍然存在很大障碍,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急需进行创新改革。

一、企业重组的涵义

重组即重新配置企业资源,包括企业物质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企业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和资金资源的重组,它不仅调整生产资源本身,还调整生产资源构成要素而企业重组的核心是资产重组,相对于其他重组是一个基础工程。企业资产重组融资的各项工作有着明确目的,主要工作目的是明晰企业产权关系、改善企业资本结构,从而提高企业资本利润、增强企业资本筹资能力,最终达到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促进企业经营机构形成和规范运作、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资产重组决策影响企业的资金规模和资本结构,比如重组前后资本结构的不同,会造成企业资本结构中的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自有资金与债务资金投入比例的不同。

二、企业重组存在的困难

(一)我国企业重组过程中融资手段不多

目前,我国重组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来募集资金,但是由于上市过程艰难,市场存在多种不规范现象,同时募集资金的能力相比于香港和欧美市场非常薄弱,而且由于并购融资资金需求量大,风险也较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足,造成资金需求和供给差距显著;另外股票发行额度控制,也会影响融资规模。债券市场也是一般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但由于我国债券发行企业公信力不高,造成还本付息的担心,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国家往往严格控制发行企业债券,一是总量控制,二是程序繁杂,手续和证明文件齐备才能发行,往往造成企业的并购资金无法按照预期进行。再次,企业债券的投资者在中国寥寥无几,西方国家资本市场成熟,有许多专门基金投资这类证券,而我国的机构投资者数量较少,需求多,债券的融资能力也就大打折扣。

(二)商业信贷规模不足

一是由于我国银行的国有属性,出资人对于资产盯得不严,一些企业在债务重整过程中,恶意逃避银行债务,使银行损失惨重,影响了银行的参与意愿。我国信贷的主要发放者是银行,而主要的使用者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清晰,造成企业的资本金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补充机制,一直依靠银行进行输血,致使银行不堪重负,而企业不思进取,最后造成企业想方设法逃避银行债务,政府支持企业的上述行为,形成了大量的呆帐、死账。同时在上世纪末的大规模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大量国有企业没有停顿生产就换了主人,国有资产却大部分流失。银行的债权人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企业的上述行为直接降低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因此上述历史背景造成银行的投放信贷能力和信心受到影响,使企业向银行融资的机会减少。 (三)并购企业激活能力不强

并购主要是为了增强并购企业的经营能力,或者弥补某方面的缺陷,或者为了占领相关市场,因此激活被并购企业的能力至关重要,激活企业不仅需要企业构架的重建,更重要的是并购后的资金注入。而当前的企业并购重组,只关注并购能否成功,并购资金是否充盈,对并购完成后的企业激活过程并不关注,及易造成并购重组活动失去了先前的意义。

三、企业资产重组融资创新的措施

(一)采取集团化经营模式,打造公信企业

首先改善自身经营机制,采取股份制经营或集团经营,通过增加股东规模,提高资金供给能力,既可以扩大企业规模,又可以减少融资风险。建立严格的现代企业财务制度,加强与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部门合作,特别是知名企业的合作,提高财务报表的公信力。

(二)丰富融资 方法 ,差异化并购

第一,应大力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建立大型企业和中小企板块,建立、健全不同类型的资本市场体系,丰富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比如加大对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力度,创建风险投资市场,创立中小企业互助资金等方法。第二,目前,重组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行政划拨和市场交易。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应当科学评估并购重组前景,谨慎选择并购方式。

(三)对被并购企业进行激活改造

有所区别的对待被并购企业的现有资产:1.对于被并购企业的优良资产部分,品牌知名度高、产品性能稳定的产品和资源,进一步投入资金,促进其良性发展;2.对于经营状况一般,核减其债务,减少企业负担,进行技术、产品和管理的再造,培育此类企业发展:3.对于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企业,采取关停等方式,减少其对企业的负担,并变卖其资产,从而能够获取 其它 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资金企业在并购时,应对合理选择融资渠道,及时盘活被并购企业的资产,才能为新企业的腾飞插上翅膀!

有关企业资产重组论文相关 文章 :

1. 有关企业并购研究论文

2. 有关企业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3. 资产重组规定

4. 关于企业资产管理论文

5. 有关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范文

6. 有关企业危机处理论文

中小企业实际融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种准备,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可能决定着融资能否成功。业内人士认为,融资渠道的资源储备、融资主体的确定、规范企业报表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在当前的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比较常见。融资渠道资源储备不同企业融资渠道资源差别很大,有的企业规模已经很大了,但从没有与银行发生过融资业务,甚至不知道其贷款主办行是企业的首选融资渠道。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银行类融资渠道的储备,不重视商业融资渠道的储备;重视外部融资渠道的储备,不重视内部融资渠道的储备;重视眼前融资渠道的储备,不重视长远融资渠道的储备;资金短缺时注重融资渠道的储备,资金充裕时不注重长远融资渠道的储备,着重眼前利益;渠道储备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思想上,但没有资源的投入,没有人员投入和财务安排;储备资源过程中没有侧重点,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储备资源。融资渠道的储备是企业在融资工作进行之前,对融资渠道的选择、跟踪了解过程。根据融资渠道资源,是企业融资过程中正在使用与潜在融资渠道的总称,融资渠道储备是完善融资基础的重要内容。融资主体的确定现在不少企业的经营者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控制着几家公司。这些公司有的已经建立产权关联关系,并形成母子公司体系,有的则是人员关联关系,实际控制人仍是企业经营者。也有很多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融资时也可以使用。因此,企业在融资之前,需要对这些融资主体进行选择。业内人士表示,在确定融资主体时,以下几个原则可以借鉴:选择规模较大的企业,理论上,规模越大的企业,授信额度越大,银行类资金方一般规定授信额度的理论数值不超过企业净资产额的一定比例;选择营业期限较长的企业,尤其是银行贷款,一般有3年的经营业绩要求;选择现金流量较大的企业,银行贷款一般有自身综合收益的考虑,比如吸收存款、结算量规模等,同时也是银行等资金方风险控制的需要;选择符合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无论是权益类资金方还是债权类资金方,都对行业有一定的要求,政策性资金扶持表现最突出;选择报表结构良好的企业,主要是针对银行融资而言;选择知名度较高的企业,知名度高的企业一般能让资金方树立信心;选择与融资方联系紧密的企业,主要适用于企业投资和银行融资,首选子公司,人员关联公司次之,再次是业务关联公司。当企业无法满足上述条件的时候,或者融资数量仍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考虑重构融资主体。融资主体重构即通过资本运营的手段,建立新的融资主体,从而使融资主体在企业规模、报表结构、现金流、资产机构等方面满足资金方的要求。融资主体重构属于资本运营的范畴,常见方式包括:组建企业集团,可以帮助企业在集团成员单位之间通过关联交易融资;公司分立,当原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太高,或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时,可以考虑以该公司投资,重新组建新公司;与其它企业合并,这可以在短期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报表完善与规范很多有银行融资经历的企业,都知道银行对报表的要求。银行融资一般都实行限额管理,即对一个企业的授信额度与企业净资产、利润额、现金流量有一定的关系。国际投资者对企业会计报表也比较关注,往往要求中介机构进行审计,根据审计评估结果决定投资与否和投资额度。业内人士介绍,中小企业报表的常见问题主要是:报表时间短;资产、收入、利润规模太小,资产规模、收入规模和盈利规模不符合资金的要求;资产和负债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过高;报表不实,大多数企业报表“明亏实盈”;报表没有合并,很多企业实际上建立了母子公司运营体系,但没有合并报表;报表科目核算内容不规范,名不副实。资金方对报表一般来说都要求:会计报表的时间足够长,一般需要3年的报表;可信度高,必须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抵押物要经过评估机构评估,有关收入以缴税证明为依据;具有偿还能力,主要考虑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现金流量表;具有盈利能力,主要考虑企业盈利额、收入利润率等;现金流量较好,尤其是经营性现金流量;成长性较好,业务要稳定增长,这可以从不同年度报表比较看出来;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匹配合理,主要关注长期资产适合率,即长期资产是否由长期负债和权益资金来满足;资产和负债内部结构要合理等。企业规范公司报表通常要在企业外部力量的协助下进行,比如说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采纳其规范调整意见;请融资顾问对报表从融资的角度进行规范与调整;请资金方提出规范和调整意见。事务所对会计、税收的法规较熟,可以在技术上和法规上满足企业的要求。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务所都了解资金方的要求,事务所一般也不能从资本运营的角度帮助企业做“大手术”,因此一般事务所要在融资顾问的报表重组方案协助下进行报表重组。融资顾问(一般为投资顾问公司或从事投融资服务的管理咨询公司)可以从资本运营、资产和债务重组、资金方的要求、融资主体重构等角度提出会计报表重组方案,但其在技术上要依赖会计师事务所。资金方的建议一般不系统,而且不同的资金方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资金方都从自身的要求考虑问题,但他们的建议也有很多共性的建议,可以参考借鉴。因此,最好的方式是融资顾问和会计师事务所结合,综合考虑企业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需要,进行长远规划和合理避税,分步实施。

实证会计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要对别人的研究进行阐述、归纳和概括,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同时揭示自己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以下是我整理的实证会计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资产重组对于企业扩大经营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并进一步改善企业经营业绩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在企业资产重组中还存在着部分企业利用资产重组来给自己虚增资产和资本以达到操纵利润等目的。

为保护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应当对资产重组中的无形资产进行规范评估和保护。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式,很容易被人们所忽略,评估也很难公正客观,不是低估就是高估。如果低估则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如是高估则是对另一方权益的侵害。因此,正确分析和界定企业无形资产,科学、准确地评估无形资产,合法公正地处置无形资产,对推动和保障企业的顺利实现,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资产重组过程中无形资产的评估与处置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广泛的研究。

汪海粟《无形资产评估实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刘玉平《资产评估教程》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陈仲《无形资产评估导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朱秦丰《收益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风险及防范》合作经济与科学2007

三、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预期目标:

可行性:

无形资产是体现重组方对被重组方对技术项目的科技含量、新颖性、成长性成、成熟性、风险性等都很关注,然而他们更关注的是技术项目的市场获得能力。但如果拿着权威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对其技术无形资产出具的价值评估报告去找投资机构,一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国内对资产重组中无形资产的界定和评估存在如下缺陷:

偏重于无形资产的评估和计量研究,而对无形资产的权利属性、无形资产价值运动规律、无形资产资本化的约束条件等基础理论研究较少。无形资产范围局限于传统认识,对现实中新型无形资产及其营运方法缺乏研究,尤其是关于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研究存在理论落后于实践的问题。偏重对国外无形资产评估技术方法的介绍,缺少针对我国具体国情的评估技术创新。缺少对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经验证据研究,无法为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理论提供可信的实证支持。忽视无形资产相关利益主体已经呈现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态势,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规则和方法研究不力。

预期目标:

通过调查研究,规避企业资产重组中关于无形资产的评估和界定的`黑洞,明确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对资产重组中的无形资产进行规范评估和保护。

提高资产重组中的企业各方和有关管理、评估、审计监督等多方对无形资产的充分重视,有效地防止无形资产流失,充分发挥无形资产运营的效率效益。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什么是无形资产

2.企业资产重组中对无形资产评估和界定存在的问题

3.无形资产在企业重组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4.如何规避企业资产重组中出现的问题

5.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作用

6.总结

一、论文选题的动因(背景或意义)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集团作为若干企业组成的经济联合体,最重要的联结纽带是资金。在企业集团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的情况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具有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由于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都可以综合地反映在资金运动中,有效合理地组织资金活动,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只有加强资金管理,合理组织资金供应、降低资金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优化资金控制和监督机制,才能促进企业现金流的良性循环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现代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方面选择适当的资金管理模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

二、论文拟阐明的主要问题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与模式,以提高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论文的构思建立在现代企业理论和财务管理理论的理解基础上,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探讨企业资金管理的内容和作用,指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再着重分析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多种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并对它们的适用性和现实中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试图提出作者自己对于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建议。

本论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逻辑方法,同时结合案例分析、数据分析、图表分析进行了论证。本文的基本观点是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集团的资金配置效率,有利于解决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三、论文提纲

1.企业集团的概念与特征;

2.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内容;

3.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目标;

4.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原则。

四、解决企业集团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

1.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现金池先进管理技术介绍

2.探索多种监督方式,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3.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健全财务规章制度,

减少人为因素,实现高效率的信息化管理。

五、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序号论文各阶段内容时间节点

12008.9.10选题

22008.10.5确定论文题目

32008.10.10开始写开题报告

42008.11.1开始写论文初稿

52009.2.28完成论文初稿

62009.3.30论文定稿

72009.5.15论文答辩

六、主要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

[2]伍柏麟。中国企业集团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3]袁琳。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会计之友》,2000年第9期。

[4]马学然。树立资金管理的三个理念。[M],《经济师》,2006年第1期。

[5]赵东方。集团结算中心结算系统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5年第19期。

[6]任勇。财务结算中心:集团公司集中管理内部资金的有效方式。[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年第13期。

[7]于增彪、梁文涛。现代公司预算编制起点。[J],《会计研究》,2002年第8期。

[8]张芳。论企业集团的未来财务管理模式。[J],《上海会计》,2001年第4期。

[9]陆正飞。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财会通讯》,2000年第9期。

  • 索引序列
  • 企业资产重组中会计问题研究论文
  • 资产重组中的会计问题研究论文
  • 资产重组会计问题研究论文
  • 破产重组中的会计问题研究论文
  • 企业资产重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