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工学院是二本高校。盐城工学院是江苏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素有“东方湿地之都、仙鹤麋鹿之乡”美誉的沿海开放城市盐城,建有建军东路和希望大道两个校区。
学校占地面积2275.5亩,校舍建筑面积61.1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2.6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9亿元。图书馆藏书192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35个。《盐城工学院学报》社科版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自科版为《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1700人,专任教师13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700多人、博士600多人、研究生导师260多人。长江学者特聘专家5人、特聘教授28人,聘请兼职教授180多人。现有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等400多人,省级教学名师、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18人。
以上内容参考 盐城工学院——学校简介
截至2014年2月,学校建有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生态环境材料重点建设实验室、沿海池塘养殖生态重点实验室、环境保护海涂生态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滩涂底栖生物重点实验室),建有“生态建材与环保装备”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级科技服务中心(江苏省产品快速设计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纺织机械创新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环保装备创新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汽车零部件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技术转移转化中心,3个校级科技服务平台。其中,江苏省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是江苏首家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也是盐城市第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学术刊物《盐城工学院学报(社科版)》主要设置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学、语言、历史、高等教育研究等栏目;同时结合地方实际设立了“盐海文化”研究专栏,其内容包括海盐文化研究、新四军研究、沿海滩涂与湿地文化研究、地方文化名人。《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科版)》主要刊载机电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建筑工程、纺织工程、汽车工程、海洋工程、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学术论文。学校被中国高教学会评为“全国优秀教育科研单位”,《盐城工学院学报》社科版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社科版、自科版均被评为江苏省一级期刊。2006年、2010年,《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在2009年江苏期刊“明珠奖”特色栏目评比和2010年第二届全国地方高校特色栏目评比活动中,“盐海文化研究”专栏被评为“特色栏目”。 馆藏资源盐城工学院图书馆成立于1996年,由原盐城工业专科学校图书馆和盐城职业大学图书馆合并而成。设有迎宾大道校区(北校区)图书馆和希望大道校区(南校区)图书馆。据2014年学校图书馆官网介绍,馆舍总面积达4.7万平方米,阅览座位4000多个。图书馆工作人员90余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16人,馆藏印刷型文献160万多册。目前使用的各类数据库近30个。
(一)科研项目(1)主持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非传统安全背景下的海外中国公民保护》(8.5万元);(2)主持2007年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陕西省地理标志申报使用中的法律问题》(1万元);(3)主持2007年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法社会学视野下的西安市民间组织》(0.5万元);(4)主持2011年中国法学会项目:《跨界含水层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自选项目);(5)主持西北政法大学2007年校级教改项目《教学团队合作机制研究》(1万元)(6)主持2004年西北政法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体制法律问题研究——兼及联合国反腐败国际公约的执行机制》(1万元);(7)参与2011年国家发改委专项任务项目《国外应对气候变化法所涉重点问题识别和研究》(主持人为中国政法大学林灿铃教授)(编号:RCIEL-KT0010)(12万美元)。(二).科研成果 1).《国际法学》2008年8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副主编,编写第一章(部分)、第六章、第八章、第十五章(11.5万字);2).《国际法》2008年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编写第八章、第十五章(4.8万字)。 1).论国际宪政主义与国际法之宪法化2012年5月即出(年会前)《中国国际法年刊2012》(新入CSSCI)。2).侵略罪定义及侵略罪管辖的先决条件问题2012年5月即出《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3).领土争端中有效控制原则的适用及其限制2012年6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4).国际宪政思潮演进及国际法宪法化趋势2011年1月《法律科学》2011年第2期(CSSCI)5).国际法院对安理会的司法审查权刍议——以国际组织宪政为视角》2011年3月《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CSSCI拓展版)6).试析吉布提诉法国“刑事事项互助的若干问题案”2010年12月《中国国际法年刊(2009)7).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之法律救济分析2011年11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8).领事通知问题论要2009年11月《法科科学》2009年第6期(CSSCI)(注: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法学》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9).国际法人本化趋向下海外中国公民保护的性质演进及进路选择2010年7月《现代法学》2010年第4期(CSSCI)10).白礁岛、中岩礁和南礁案的国际法解读2009年2月《东南亚研究》2009年第1期(CSSCI)11).《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第36条的解释与适用2009年12月《法学杂志》2009年第12期(CSSCI)12).从“共进国际法”看国际法的发展趋势2010年7月《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CSSCI)(注:本文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22期“报刊篇目辑览”栏目收录。13).论国家官员的外国刑事管辖豁免2010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4期(CSSCI)14).跨界含水层法编纂与发展述评2009年10月《资源科学》2009年第10期(CSSCI)(注:本文被《跨界水资源国际法律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收录,该书于2012年3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15).国际法院“关于或起诉或引渡的义务问题案”及其意义2009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5期(CSSCI)16.试析反腐败国际引渡机制2009年11月《理论导刊》2009年第11期(北大核心)17.陕西省地理标志战略及其完善探讨2008年1月《理论导刊》2008年第1期(北大核心)18.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 and Human Rights in China 2009年6月《欧洲法律与经济评论》(法国出版)2009年第1期19.Private Rights absorbed in Qusai-public Goods2008年1月China Stdandardization2008年第1期20.有关武装冲突中的人员失踪问题2010年10月《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21.试析联合国理事会与涉朝人权问题2010年8月《政法论丛》2010年第4期22.传染病国际防控合作机制及其演进2010年3月《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CISSCI拓展版)23.建立和完善中国腐败财产没收制度2010年3月《长安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24.从美俄卫星相撞透析空间碎片的国际法规制2009年10月《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09年第5期25.《蒙特勒文件》对私营军事安保服务公司的规制评析2009年10月《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26.非传统安全背景下的海外中国公民保护问题初探2009年9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27.私营军事公司及其国际法规制问题初探2009年7月《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28.雇佣兵、私营军事公司与非洲2009年8月《理论观察》2009年第4期29.从《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看空间技术与国际减灾合作2009年6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注:该文被《中国空间法年刊》2008年卷收录)30.黎巴嫩特别法庭初探2008年11月《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31.冲突与限制——论普遍管辖与豁免2008年8月《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32.法学教学团队建设之路径分析2010年6月《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第6期33.合作文化视角下的法科教学团队建设2010年2月《法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2卷34.西部民间组织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以法社会学为视角2007年11月《西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CSSCI)35.论国际法之“对国际社会整体的义务”2007年8月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36.国际技术标准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法律经济分析2007年6月《管理现代化》2007年第3期(CSSCI)37.国际环境损害责任私法化析论2007年6月《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3期38.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际法价值多元化2007年4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39.WTO框架下的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问题2007年2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1期40.准公共产品中纳入私权——论标准中的知识产权问题2006年12月《WTO经济导刊》2006年第12期41.国际法体系化机制及其进路2007年4月《政法论丛》2007年2期42.试论国际法之不成体系问题——兼及国际法规则的冲突与协调2006年2月《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43.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国际法之“跨国立法”2006年8月《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注: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法学》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44.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法社会学的视角2006年8月《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45.论国际贸易中的劳工标准问题2006年6月《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46.论非传统安全与国际合作原则2007年7月《理论导刊》2005年第7期47.公司社会责任运动与中国劳工权益保护2005年2月《长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48.公司社会责任运动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影响2004年6月《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3期49.从国际法角度看美国的“先发制人”战略2002年8月《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4期50.基因污染、生物安全与国际环境保护2002年3月《长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51.加入WTO后中国西部地区对外投资研究2001年6月《国际经济合作》2001年第6期(CSSCI)(注: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1年第10期全文转载。)52.加强我国汽车工业对外投资的研究1998年8月《汽车研究与开发》1998年第4期
新闻类节目是广播、电视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节目形态。随着网路时代的到来和发展,广播和电视作为传统大众媒介的地位受到网路的强烈冲击,给广播电视媒体带来严峻的挑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 》
摘 要 本文将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分为五个大的方向进行研究:编辑模糊处理方法、组织指导技巧、民间DV的派车和处理技巧、后期指挥技巧和舆论节目制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这五个大方向,可以了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相关技巧,提高广播电视的质量,以最好的编辑手段制作出最高水准的精品节目,推动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方法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0-0017-02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将所接收的资讯进行筛选、加工、重组和再次传播,属于一种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编辑能够充分发挥判断价值的能力和创作的思想,因此,编辑工作能够统领电视新闻,成为其主力军。而作为新闻编辑,要充分学习政治知识、研究思想内涵、落实实事求是并追求正确的价值观,综上条件,筛选出优秀稿件进而将其汇编成册,由此以来,广播电视新闻活动中的编辑工作就越来越重要。本文就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技巧入手,分析相关问题。
1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模糊化处理
在新闻编辑工作和新闻写作过程中,模糊化处理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且适用范围很广。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分清模糊化处理在什么情况下是适用的、在什么情况下是不能用的以及模糊化处理的技巧等问题。那么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进行模糊处理。
第一,急发稿件。一般而言,急发稿件都需要进行模糊化处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常常会遇到一些短时间内无法确认和查清的问题,而新闻稿又必须及时播出,在这时,相关工作人员就应该采取模糊处理,而不是盲目地确认,这样一来,新闻稿件的时效性就有了保障,新闻损失也有所降低;
第二,机密稿件。例如对我国的军事情况进行报道时,对涉及到驻地、科研资料等方面的新闻稿件,也需要做模糊处理,做到不泄露国家机密;
第三,遵守法律法规。在对广播电视新闻进行编辑的同时,由于新闻报道也应遵循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因此应对其进行模糊处理;
第四,如果出现新闻报道当事人的清晰影象时,都需要对其进行模糊处理,如侧面拍摄和在播放时打马赛克等。只要与个人隐私有关的新闻报道,新闻工作者在处理和报道时都应该慎重,坚决以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为准绳。
2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组织指导
新闻编辑部代表了整个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利益,对于党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方针和政策以及社会的发展问题、重大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等因素,相关工作人员都应该充分了解,在了解实情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拟定和报道,对新闻视角进行剖析和参谋,正确把握舆论的方向。编辑部应该定期组织战役行报道,例如开办新栏目、进行系列报道的拍摄和制作,与观众互动,一起对报道进行讨论和研究。同时,先进的通讯网路设施对广播电视新闻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网路设施主体包括通讯员和记者组成,新闻编辑部和网路设施主体的关系是相互扶助、相互吸取的,两者只有建立起长期合作通讯的关系,发稿情况和写稿情况才能及时通报,编辑部也能协助通讯员和记者,对其新闻采编进行教学、培训和指导,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新闻业务的知识。
因此可知,将新闻系统进行组织分类,能够有效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效率,在整合培训、组织指导之后,新闻质量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3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编辑民间DV素材
很多行业都将媒体的宣传作为工作的重点,例如消防部门、公安部门、工商部门等,还有部分单位内部还设有专门的新闻宣传机构,如宣传部、专门整理部门活动的专员,还有专门负责管理单位活动资料的人员,并将部分资料交予新闻媒体刊登。这些单位中的宣传人员均与电视台关系紧密,有如下优势:从他们手中交出去的素材,一般而言,真实性毋庸置疑、可信度高;在对专业术语表达的时候,用词更准确,不会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新闻调查取证也较及时,尤其是能够捕捉到执法现场的镜头,不会耽误新闻的取证和发表,还能提供记者捕捉不到的镜头。目前很多电视台都使用民间DV拍摄的关键画面,再进行加工和编辑,最终形成完整、专业的新闻进行播出。
4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制作舆论监督节目
关于制作舆论节目的技巧,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实施建设性的监督。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的相关人员,应该以党和人民为工作的中心、服务大局、以党的要求约束自身,将 *** 重视、群众关心的问题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注意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二,监督时要保证科学化。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舆论监督,用科学的方式将实事求是、客观全面的新闻带给群众;
第三,依法监督。舆论监督是受法律保护的,只要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监督,不违背党的发展规律、不泄露国家机密等。
5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后期控制指挥
控制着一般被称为导播,节目直播的时候是很紧张的,主持人、技术人员、编辑以及无时无刻准备释出的新闻讯息,都应该随时做好准备,服从导播的安排。广播电视新闻与报纸相比,报纸的排版其实就是电视的版面,新闻编辑的工作目的就是在有限的空间中将版面做得更加活跃、更加吸引人。根据节目的时长来确定新闻的成套播出,对于突发性新闻或没有及时制作的新闻,可选用在节目中插播;若收到记者传回的新闻,如果比较重要,那么导播就可以在节目中迅速切入播放。在原有节目中插播讯息,实际上已经打乱了原本的预定,那么导播必须具有缜密的思维并辅助准确的计算,才能将新闻插播在适当的时间中。
6结论
综上所述,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具备多方面的技能和专业知识,除了要对传媒行业进行深刻且严谨的认识,还需要努力学习,以便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和道德情操。一般而言,新闻的创新来自于思维方式的创新,内容丰富多彩的新闻节目是与新闻编辑的创新思维分不开的,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达到最后的目标。因此,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引领者编辑技巧,才能制作出符合受众要求、满足人民需要的、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迎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吸引更多的观众,还可以将新闻报道典型化、精品化,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黎燕,曹林.论网路课堂在《广播电视新闻》教学中的辅助性应用[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3.
[2]徐尚青.传播科技变化与广播电视新闻学教育的应变——以地方教学型高校为例[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3]孙宜君,刘进.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0911.
《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
【摘 要】新形势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面临着传统电视媒介的更新换代,广播电视整体格局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应根据当前这些变化不断调整其教学,使教学更加适应变化了的广播电视媒体。本文分析了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改革的必然性,并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 课程改革 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062-02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广大的新闻单位也表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与用人单位期望的差距较大,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一 广播电视新闻教学专业改革的必然性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的目标首先就是要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从短期来看,学生的个体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与社会工作要求相符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本科教育应有的素质,具有其他专业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从长远来看,应该让学生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专业领域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在本领域能够做出突出贡献,不断推动我国的新闻事业迈上新台阶。
除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进行改革以更加适应不断发展的新闻事业外,建设文化软实力强国的国家发展目标也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培养国际化的新闻传播人才。新闻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更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中国的传媒正在向“三网融合”的产业模式发展,广播电视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更深的层次,2013年以后,广播电视和电信互相进入了对方领域,未来的传媒之争将更加激烈,且竞争将主要来自广电系统外部,广电系统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步伐愈来愈快,急剧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改革必然要根据这些变化改变人才培养方式,更新教育理念。
二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1.调整课程结构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不但要学习传统新闻学的专业知识,更要体现现代传播学的潮流。根据广播电视传媒发展的需要,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专业的传播学素养。目前,各大高校课程结构主要集中在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专业课程上,而且理论性较强,实践环节较少,虽然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在传媒机构进行新闻采访、写作、编排、拍摄、制作等工作,但实际上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真正上手工作的非常少,课程所学不能应用于实践一直是阻碍学生发展的难题。因此,调整后的课程结构除了要夯实专业素养外,对于辅助实际工作的课程也不能忽视。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课程需要得到重视,1写作课程,写作是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学开设的写作课程主要有基础写作、新闻写作、评论写作等,笔者认为还要加大这方面的课程比例,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2外语能力,新闻传播的全球化要求本专业毕业生要具备较强的外语素养,在设定普通大学外语课程之外,还应适当增加传媒专业的外语课程,全面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这对研究国外传播的趋势以及研究国外各类新闻节目大有裨益,首先要听懂,其次才能谈研究。3影视精品赏析课程,要积极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型别的影视节目,掌握传播学的普遍规律,如国外的新闻与专题制作,纪录片甚至电影、电视剧、传播范围广的精品都可以作为教材,可以逐格逐帧地对影视作品进行研读和分析。
2.根据传媒发展的趋势,开展媒介融合的教学尝试,培养一专多能的新闻人才
一专是指“新闻”专业素质,“多能”是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广播电视新闻已经进入了一个受众逐渐细化的时代,日后的传播分众化趋势将逐步加大,频道也趋于专业化。因此,新闻人才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新闻传播业务能力外,还要根据分众化的趋势培养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能力,为竞争就业增加筹码,只有能够迅速融入专业化媒体传播领域的人才才能在分众化的媒体趋势中占据主动。其实,媒介教学的融合尝试在国外新闻传播学中早已经有实践。例如,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已经在本科阶段开设了媒介融合的教学,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该专业教授的课程除了有传统的传播学包括的新闻写作和传播理论等基础课程,还开设了网路、手机等新媒体传播技能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媒介融合专业的毕业生要比单纯接受传统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能够更加适应新时代媒体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传媒大学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课程设定将实用、立体培养作为目标,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习惯高强度的新闻采访工作,并对新闻以及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安排学生到一些主流媒体进行长期实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磨炼自身。学校委托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让学生在一线工作中弥补书本学习的不足。虽说地方高校可能没有中国传媒大学技能训练平台的优势,但笔者了解到很多地方高校也在依托地方资源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搭建平台,如与省、市、县级电视台、各层次报社、影视制作公司等进行合作。平台虽有,但对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如何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如何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都需要广播电视教育工作者结合具体情况思考、改进。再则,这种融合教学要求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工作者从更巨集观的角度看待本专业,新闻传播事业实际上是一项人与人沟通的事业,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智慧,只有具备“融合性”的人才才能不断促进传媒事业的变化。
3.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改革方向必须牢牢把握住正确的思想方向
诚然,西方传播学的发展和研究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中国对于新闻和传播的研究要想超越西方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西方多年来累积的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经验以及发达的传媒事业都为中国提供了有利的借鉴。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深刻认识到中国国情和政治制度下的广电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国家是有本质区别的,新闻教育事业应该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新闻教育事业的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国家的发展服务为广电新闻事业的目标,为中国的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培养更多的理想坚定、素质过硬、敢闯敢干的年轻队伍,这才是高校新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印兴娣.论校园电视台在高校新闻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潘雁飞、杨增和、戴丽巖.论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7
[3]李克.论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选择与解决方案[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12
[4]杨丽.“岗位导向,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院校新闻专业的应用――以鸡西大学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094
有关推荐:
《唐诗三百首》应该有要找到的东西
目前根据教育部公开信息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盐城工学院是江苏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位于江苏省盐城市,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此外,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学校始建于1958年6月,始名盐城工学院,1961年3月更名为盐城工业专科学校,1996年5月,创建于1985年的盐城职业大学,并入学院,复名盐城工学院,并升格为省属本科高校。2000年2月,创建于1964年的盐城会计学校并入学院。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师资力量:盐城工学院 截至2018年2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3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700多人、博士500多人(含在读)、研究生导师139人。聘请特聘教授16人,聘请兼职教授180多人。现有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等170多人,省级教学名师、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17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建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重点专业(类),2个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江苏省卓越计划(软件类)试点专业;建成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9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含建设点)。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 [8]
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4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艺术设计
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知行合一,能力为本的机制专业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省级重点专业(类)(7个):材料类、机械类、土木类、设计学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
江苏省卓越计划(软件类)试点专业(4个):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自动化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与淮海中联水泥联合有限公司、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机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盐城工学院---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实践教育基地
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9个):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物理及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计算机基础中心、环境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电气与新能源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新材料与江苏沿海工程建设实验教学中心、环保装备及先进制造实践教育中心、沿海生态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创意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
教学成果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有省级优秀精品课程14项,省级精品教材9项,校级精品课程14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9项,省级教改项目14项,其中2013年,学校有2项教学成果获得一等奖,2项教学成果获得二等奖,82个项目入选省“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项目。
省级优秀精品课程(14个):土力学、材料科学基础、粉体工程、 机械设计、材料物理性能、 CAD/CAM技术、土木工程材料等
校级精品课程(14个):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服装设计专业素描、材料物理性能、 物理化学、CAD/CAM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标志设计、计算机基础、会计学、机械原理、电子商务、电机与拖动、电路与信号系统
省级精品教材(9个):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会计学、政治经济学等
校级精品教材(1个):平面构成
省级建设精品教材(2个):建设工程质量检评与事故处理、工程项目管理案例
学科建设
盐城工学院拥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3] [26] ;拥有6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建设学科6个。
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6个):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科研机构
截至2018年2月,学校技术转移中心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中心,获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学校科技查新工作站为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建有江苏高校生态建材与环保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拥有江苏省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等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模具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省级科技服务中心,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
学术资源
学术刊物《盐城工学院学报(社科版)》主要设置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学、语言、历史、高等教育研究等栏目;同时结合地方实际设立了“盐海文化”研究专栏,其内容包括海盐文化研究、新四军研究、沿海滩涂与湿地文化研究、地方文化名人。《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科版)》主要刊载机电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建筑工程、纺织工程、汽车工程、海洋工程、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学术论文。学校被中国高教学会评为“全国优秀教育科研单位”,《盐城工学院学报》社科版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社科版、自科版均被评为江苏省一级期刊。2006年、2010年,《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在2009年江苏期刊“明珠奖”特色栏目评比和2010年第二届全国地方高校特色栏目评比活动中,“盐海文化研究”专栏被评为“特色栏目”。
馆藏资源盐城工学院图书馆成立于1996年,由原盐城工业专科学校图书馆和盐城职业大学图书馆合并而成。设有迎宾大道校区(北校区)图书馆和希望大道校区(南校区)图书馆。据2014年学校图书馆官网介绍,馆舍总面积达4.7万平方米,阅览座位4000多个。图书馆工作人员90余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16人,馆藏印刷型文献160万多册。使用的各类数据库近30个。
盐城工学院考研率还是比较高的。学校设有18个二级学院,76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000多人、研究生696人。
学校占地面积2282亩,校舍建筑面积60.5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2.3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3亿元。图书馆藏书189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35个。《盐城工学院学报》社科版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自科版为《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
盐城工学院其他情况简介。
盐城工学院主动适应江苏沿海开发、地方经济建设和建材行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程科学、材料科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ESI综合排名列全国高校第263位;拥有6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学校建有8个校级研究院和72个校级研究所(中心),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1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1个省级智库和2个市级重点培育新型智库。
以上内容参考 盐城工学院——学校简介
(一)科研项目(1)主持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非传统安全背景下的海外中国公民保护》(8.5万元);(2)主持2007年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陕西省地理标志申报使用中的法律问题》(1万元);(3)主持2007年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法社会学视野下的西安市民间组织》(0.5万元);(4)主持2011年中国法学会项目:《跨界含水层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自选项目);(5)主持西北政法大学2007年校级教改项目《教学团队合作机制研究》(1万元)(6)主持2004年西北政法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体制法律问题研究——兼及联合国反腐败国际公约的执行机制》(1万元);(7)参与2011年国家发改委专项任务项目《国外应对气候变化法所涉重点问题识别和研究》(主持人为中国政法大学林灿铃教授)(编号:RCIEL-KT0010)(12万美元)。(二).科研成果 1).《国际法学》2008年8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副主编,编写第一章(部分)、第六章、第八章、第十五章(11.5万字);2).《国际法》2008年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编写第八章、第十五章(4.8万字)。 1).论国际宪政主义与国际法之宪法化2012年5月即出(年会前)《中国国际法年刊2012》(新入CSSCI)。2).侵略罪定义及侵略罪管辖的先决条件问题2012年5月即出《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3).领土争端中有效控制原则的适用及其限制2012年6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4).国际宪政思潮演进及国际法宪法化趋势2011年1月《法律科学》2011年第2期(CSSCI)5).国际法院对安理会的司法审查权刍议——以国际组织宪政为视角》2011年3月《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CSSCI拓展版)6).试析吉布提诉法国“刑事事项互助的若干问题案”2010年12月《中国国际法年刊(2009)7).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之法律救济分析2011年11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8).领事通知问题论要2009年11月《法科科学》2009年第6期(CSSCI)(注: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法学》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9).国际法人本化趋向下海外中国公民保护的性质演进及进路选择2010年7月《现代法学》2010年第4期(CSSCI)10).白礁岛、中岩礁和南礁案的国际法解读2009年2月《东南亚研究》2009年第1期(CSSCI)11).《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第36条的解释与适用2009年12月《法学杂志》2009年第12期(CSSCI)12).从“共进国际法”看国际法的发展趋势2010年7月《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CSSCI)(注:本文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22期“报刊篇目辑览”栏目收录。13).论国家官员的外国刑事管辖豁免2010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4期(CSSCI)14).跨界含水层法编纂与发展述评2009年10月《资源科学》2009年第10期(CSSCI)(注:本文被《跨界水资源国际法律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收录,该书于2012年3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15).国际法院“关于或起诉或引渡的义务问题案”及其意义2009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5期(CSSCI)16.试析反腐败国际引渡机制2009年11月《理论导刊》2009年第11期(北大核心)17.陕西省地理标志战略及其完善探讨2008年1月《理论导刊》2008年第1期(北大核心)18.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 and Human Rights in China 2009年6月《欧洲法律与经济评论》(法国出版)2009年第1期19.Private Rights absorbed in Qusai-public Goods2008年1月China Stdandardization2008年第1期20.有关武装冲突中的人员失踪问题2010年10月《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21.试析联合国理事会与涉朝人权问题2010年8月《政法论丛》2010年第4期22.传染病国际防控合作机制及其演进2010年3月《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CISSCI拓展版)23.建立和完善中国腐败财产没收制度2010年3月《长安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24.从美俄卫星相撞透析空间碎片的国际法规制2009年10月《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09年第5期25.《蒙特勒文件》对私营军事安保服务公司的规制评析2009年10月《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26.非传统安全背景下的海外中国公民保护问题初探2009年9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27.私营军事公司及其国际法规制问题初探2009年7月《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28.雇佣兵、私营军事公司与非洲2009年8月《理论观察》2009年第4期29.从《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看空间技术与国际减灾合作2009年6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注:该文被《中国空间法年刊》2008年卷收录)30.黎巴嫩特别法庭初探2008年11月《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31.冲突与限制——论普遍管辖与豁免2008年8月《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32.法学教学团队建设之路径分析2010年6月《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第6期33.合作文化视角下的法科教学团队建设2010年2月《法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2卷34.西部民间组织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以法社会学为视角2007年11月《西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CSSCI)35.论国际法之“对国际社会整体的义务”2007年8月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36.国际技术标准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法律经济分析2007年6月《管理现代化》2007年第3期(CSSCI)37.国际环境损害责任私法化析论2007年6月《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3期38.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际法价值多元化2007年4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39.WTO框架下的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问题2007年2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1期40.准公共产品中纳入私权——论标准中的知识产权问题2006年12月《WTO经济导刊》2006年第12期41.国际法体系化机制及其进路2007年4月《政法论丛》2007年2期42.试论国际法之不成体系问题——兼及国际法规则的冲突与协调2006年2月《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43.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国际法之“跨国立法”2006年8月《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注: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法学》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44.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法社会学的视角2006年8月《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45.论国际贸易中的劳工标准问题2006年6月《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46.论非传统安全与国际合作原则2007年7月《理论导刊》2005年第7期47.公司社会责任运动与中国劳工权益保护2005年2月《长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48.公司社会责任运动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影响2004年6月《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3期49.从国际法角度看美国的“先发制人”战略2002年8月《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4期50.基因污染、生物安全与国际环境保护2002年3月《长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51.加入WTO后中国西部地区对外投资研究2001年6月《国际经济合作》2001年第6期(CSSCI)(注: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1年第10期全文转载。)52.加强我国汽车工业对外投资的研究1998年8月《汽车研究与开发》1998年第4期
[1] 杨海波. 论大唐盛世文化氛围对李白思想性格的深刻影响[J]. 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7,(02) . [2] 楚欣. 读李白[J]. 炎黄纵横, 2008,(01) . [3] 张成,陈谦. 探析诗人李白文化性格的心理意义[J].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 . [4] 徐而缓. 李白的足迹——穿越一千三百年的回望[J]. 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7,(01) . [5] 钟菱. 论李白诗歌的悲情浪漫主义[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19) . [6] 常彦. 李白山水诗的意境阐析[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 [7] 康怀远. 李白豪放解读[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01) . [8] 赵平略. 永远的梦——李白的理想[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9] 杨朝红. 与尔同销万古愁——谈李白的生命意识[J]. 山花, 2009,(02) . [10] 潘殊闲. “气”:李白及其诗歌的最大标志[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1) . [1] 张寅虎. TP21《李白诗选》[J]. 上海集邮, 2002,(12) [2] 郭妍琳. 李白诗名大拼盘[J]. 小学生创新作文, 2004,(09) [3] 沈敬之. 李白诗句“天台四万八千丈”辨[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04) [4] 郭金培. 唐诗导读——《夜宿山寺》[J].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 2005,(10) [5] 张弘. 《赫索格》与浪漫主义传统[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3) [6] 卢燕平. 略论李白诗以意驱象的特点及其文化心理成因[J]. 天府新论, 1988,(05) [7] 吕相康. 漫话李白诗中的“月”[J]. 中学语文, 1991,(02) [8] 宋燕. 李白“诗乡”品“酒香”[J]. 魅力中国, 2009,(18) [9] 李正坤. 用浪漫主义的精神武装学生的头脑[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3,(07) [10] 陈钧. 李白与苏颋[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2,(02)
新闻类节目是广播、电视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节目形态。随着网路时代的到来和发展,广播和电视作为传统大众媒介的地位受到网路的强烈冲击,给广播电视媒体带来严峻的挑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 》
摘 要 本文将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分为五个大的方向进行研究:编辑模糊处理方法、组织指导技巧、民间DV的派车和处理技巧、后期指挥技巧和舆论节目制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这五个大方向,可以了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相关技巧,提高广播电视的质量,以最好的编辑手段制作出最高水准的精品节目,推动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方法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0-0017-02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将所接收的资讯进行筛选、加工、重组和再次传播,属于一种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编辑能够充分发挥判断价值的能力和创作的思想,因此,编辑工作能够统领电视新闻,成为其主力军。而作为新闻编辑,要充分学习政治知识、研究思想内涵、落实实事求是并追求正确的价值观,综上条件,筛选出优秀稿件进而将其汇编成册,由此以来,广播电视新闻活动中的编辑工作就越来越重要。本文就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技巧入手,分析相关问题。
1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模糊化处理
在新闻编辑工作和新闻写作过程中,模糊化处理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且适用范围很广。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分清模糊化处理在什么情况下是适用的、在什么情况下是不能用的以及模糊化处理的技巧等问题。那么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进行模糊处理。
第一,急发稿件。一般而言,急发稿件都需要进行模糊化处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常常会遇到一些短时间内无法确认和查清的问题,而新闻稿又必须及时播出,在这时,相关工作人员就应该采取模糊处理,而不是盲目地确认,这样一来,新闻稿件的时效性就有了保障,新闻损失也有所降低;
第二,机密稿件。例如对我国的军事情况进行报道时,对涉及到驻地、科研资料等方面的新闻稿件,也需要做模糊处理,做到不泄露国家机密;
第三,遵守法律法规。在对广播电视新闻进行编辑的同时,由于新闻报道也应遵循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因此应对其进行模糊处理;
第四,如果出现新闻报道当事人的清晰影象时,都需要对其进行模糊处理,如侧面拍摄和在播放时打马赛克等。只要与个人隐私有关的新闻报道,新闻工作者在处理和报道时都应该慎重,坚决以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为准绳。
2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组织指导
新闻编辑部代表了整个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利益,对于党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方针和政策以及社会的发展问题、重大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等因素,相关工作人员都应该充分了解,在了解实情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拟定和报道,对新闻视角进行剖析和参谋,正确把握舆论的方向。编辑部应该定期组织战役行报道,例如开办新栏目、进行系列报道的拍摄和制作,与观众互动,一起对报道进行讨论和研究。同时,先进的通讯网路设施对广播电视新闻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网路设施主体包括通讯员和记者组成,新闻编辑部和网路设施主体的关系是相互扶助、相互吸取的,两者只有建立起长期合作通讯的关系,发稿情况和写稿情况才能及时通报,编辑部也能协助通讯员和记者,对其新闻采编进行教学、培训和指导,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新闻业务的知识。
因此可知,将新闻系统进行组织分类,能够有效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效率,在整合培训、组织指导之后,新闻质量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3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编辑民间DV素材
很多行业都将媒体的宣传作为工作的重点,例如消防部门、公安部门、工商部门等,还有部分单位内部还设有专门的新闻宣传机构,如宣传部、专门整理部门活动的专员,还有专门负责管理单位活动资料的人员,并将部分资料交予新闻媒体刊登。这些单位中的宣传人员均与电视台关系紧密,有如下优势:从他们手中交出去的素材,一般而言,真实性毋庸置疑、可信度高;在对专业术语表达的时候,用词更准确,不会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新闻调查取证也较及时,尤其是能够捕捉到执法现场的镜头,不会耽误新闻的取证和发表,还能提供记者捕捉不到的镜头。目前很多电视台都使用民间DV拍摄的关键画面,再进行加工和编辑,最终形成完整、专业的新闻进行播出。
4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制作舆论监督节目
关于制作舆论节目的技巧,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实施建设性的监督。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的相关人员,应该以党和人民为工作的中心、服务大局、以党的要求约束自身,将 *** 重视、群众关心的问题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注意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二,监督时要保证科学化。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舆论监督,用科学的方式将实事求是、客观全面的新闻带给群众;
第三,依法监督。舆论监督是受法律保护的,只要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监督,不违背党的发展规律、不泄露国家机密等。
5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后期控制指挥
控制着一般被称为导播,节目直播的时候是很紧张的,主持人、技术人员、编辑以及无时无刻准备释出的新闻讯息,都应该随时做好准备,服从导播的安排。广播电视新闻与报纸相比,报纸的排版其实就是电视的版面,新闻编辑的工作目的就是在有限的空间中将版面做得更加活跃、更加吸引人。根据节目的时长来确定新闻的成套播出,对于突发性新闻或没有及时制作的新闻,可选用在节目中插播;若收到记者传回的新闻,如果比较重要,那么导播就可以在节目中迅速切入播放。在原有节目中插播讯息,实际上已经打乱了原本的预定,那么导播必须具有缜密的思维并辅助准确的计算,才能将新闻插播在适当的时间中。
6结论
综上所述,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具备多方面的技能和专业知识,除了要对传媒行业进行深刻且严谨的认识,还需要努力学习,以便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和道德情操。一般而言,新闻的创新来自于思维方式的创新,内容丰富多彩的新闻节目是与新闻编辑的创新思维分不开的,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达到最后的目标。因此,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引领者编辑技巧,才能制作出符合受众要求、满足人民需要的、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迎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吸引更多的观众,还可以将新闻报道典型化、精品化,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黎燕,曹林.论网路课堂在《广播电视新闻》教学中的辅助性应用[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3.
[2]徐尚青.传播科技变化与广播电视新闻学教育的应变——以地方教学型高校为例[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3]孙宜君,刘进.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0911.
《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
【摘 要】新形势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面临着传统电视媒介的更新换代,广播电视整体格局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应根据当前这些变化不断调整其教学,使教学更加适应变化了的广播电视媒体。本文分析了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改革的必然性,并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 课程改革 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062-02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广大的新闻单位也表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与用人单位期望的差距较大,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一 广播电视新闻教学专业改革的必然性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的目标首先就是要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从短期来看,学生的个体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与社会工作要求相符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本科教育应有的素质,具有其他专业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从长远来看,应该让学生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专业领域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在本领域能够做出突出贡献,不断推动我国的新闻事业迈上新台阶。
除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进行改革以更加适应不断发展的新闻事业外,建设文化软实力强国的国家发展目标也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培养国际化的新闻传播人才。新闻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更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中国的传媒正在向“三网融合”的产业模式发展,广播电视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更深的层次,2013年以后,广播电视和电信互相进入了对方领域,未来的传媒之争将更加激烈,且竞争将主要来自广电系统外部,广电系统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步伐愈来愈快,急剧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改革必然要根据这些变化改变人才培养方式,更新教育理念。
二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1.调整课程结构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不但要学习传统新闻学的专业知识,更要体现现代传播学的潮流。根据广播电视传媒发展的需要,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专业的传播学素养。目前,各大高校课程结构主要集中在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专业课程上,而且理论性较强,实践环节较少,虽然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在传媒机构进行新闻采访、写作、编排、拍摄、制作等工作,但实际上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真正上手工作的非常少,课程所学不能应用于实践一直是阻碍学生发展的难题。因此,调整后的课程结构除了要夯实专业素养外,对于辅助实际工作的课程也不能忽视。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课程需要得到重视,1写作课程,写作是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学开设的写作课程主要有基础写作、新闻写作、评论写作等,笔者认为还要加大这方面的课程比例,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2外语能力,新闻传播的全球化要求本专业毕业生要具备较强的外语素养,在设定普通大学外语课程之外,还应适当增加传媒专业的外语课程,全面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这对研究国外传播的趋势以及研究国外各类新闻节目大有裨益,首先要听懂,其次才能谈研究。3影视精品赏析课程,要积极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型别的影视节目,掌握传播学的普遍规律,如国外的新闻与专题制作,纪录片甚至电影、电视剧、传播范围广的精品都可以作为教材,可以逐格逐帧地对影视作品进行研读和分析。
2.根据传媒发展的趋势,开展媒介融合的教学尝试,培养一专多能的新闻人才
一专是指“新闻”专业素质,“多能”是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广播电视新闻已经进入了一个受众逐渐细化的时代,日后的传播分众化趋势将逐步加大,频道也趋于专业化。因此,新闻人才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新闻传播业务能力外,还要根据分众化的趋势培养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能力,为竞争就业增加筹码,只有能够迅速融入专业化媒体传播领域的人才才能在分众化的媒体趋势中占据主动。其实,媒介教学的融合尝试在国外新闻传播学中早已经有实践。例如,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已经在本科阶段开设了媒介融合的教学,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该专业教授的课程除了有传统的传播学包括的新闻写作和传播理论等基础课程,还开设了网路、手机等新媒体传播技能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媒介融合专业的毕业生要比单纯接受传统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能够更加适应新时代媒体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传媒大学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课程设定将实用、立体培养作为目标,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习惯高强度的新闻采访工作,并对新闻以及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安排学生到一些主流媒体进行长期实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磨炼自身。学校委托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让学生在一线工作中弥补书本学习的不足。虽说地方高校可能没有中国传媒大学技能训练平台的优势,但笔者了解到很多地方高校也在依托地方资源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搭建平台,如与省、市、县级电视台、各层次报社、影视制作公司等进行合作。平台虽有,但对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如何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如何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都需要广播电视教育工作者结合具体情况思考、改进。再则,这种融合教学要求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工作者从更巨集观的角度看待本专业,新闻传播事业实际上是一项人与人沟通的事业,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智慧,只有具备“融合性”的人才才能不断促进传媒事业的变化。
3.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改革方向必须牢牢把握住正确的思想方向
诚然,西方传播学的发展和研究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中国对于新闻和传播的研究要想超越西方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西方多年来累积的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经验以及发达的传媒事业都为中国提供了有利的借鉴。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深刻认识到中国国情和政治制度下的广电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国家是有本质区别的,新闻教育事业应该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新闻教育事业的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国家的发展服务为广电新闻事业的目标,为中国的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培养更多的理想坚定、素质过硬、敢闯敢干的年轻队伍,这才是高校新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印兴娣.论校园电视台在高校新闻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潘雁飞、杨增和、戴丽巖.论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7
[3]李克.论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选择与解决方案[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12
[4]杨丽.“岗位导向,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院校新闻专业的应用――以鸡西大学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094
有关推荐:
文学艺术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文学艺术形象基本成型于所属流派,尤其是在中国,文学形象身上时代的烙印和作者的主观倾向较为突出。在文学艺术论文中,好的'参考文献更能显示论文本身的价值,相信下文的参考文献定能帮到您。1.班华.略论德育论学科对象与任务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04). 2.陈桂生.也议“美德可教吗”[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 (3). 3.陈蒲清.论寓言的文化地位[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2):61-65. 4.杜传仲.透视与反思:试论幼儿寓言教学[J].昆明学院学报,2012,34(2) :5-9. 5.冯尚.当代寓g叙事的伦理视点[J].学术研究,2006(06): 132-136. 6.洪洁.寓言:教育学透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7.侯晶晶.被阻滞的关心--青少年道德学习面临的挑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 (03) :53-58. 8.胡斌武,李臣之.教学实践的伦理视野[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27-29. 9.胡绪阳.语文德性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10.蒋波.关于《读〈伊索寓言〉》的几个问题[J].语文教学通讯,2001(02) :20-21. 11.梁艳芳.寓言发展形态的 嬗 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3. 12.林良.浅语的艺术.台北:国语日报社,2000. 13.刘云杉.教科书中的童话世界个社会学视角的解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 (05) :24-32. 14.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J].教育研究,2007(11):11-15. 15.马下玺.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教学[J].教育科学,2011(03) : 186-187. 16.倪迅.寓言与中小学语文教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
还有不收费的刊物吗?现在都收吧?!
教育本专科学报,我们有很多可以推荐发表,优惠价。宿州教育学院学报赤峰学院学报南昌教育学院学报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黑河学院 学报常州工学院学报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全国教育学院优秀学报长春教育学院学报长春理工大学学报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宁夏师范学院学报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重庆科技学院学报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长江大学学报贵阳学院学报北华大学学报辽宁科技学院学报**工业大学学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南昌教育学院学报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教育教学论坛大学教育吉林教育 广西教育教育界 《常州工学院学报》与《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同时征稿,知网收录!自然版征稿范围: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和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土木建筑、经济管理、质量测试等。 社科版主要栏目:常州文化、四海论坛、心理学、经济管理、文学艺术、语言文字、高等教育等。需要速联,详情请见名称Q. 可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