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对日军事行动共两次,分别在灭宋之前和亡宋之后,史称文永之役(公元1274)和弘安之役(公元1281)。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的结果都一样:侵略者一败涂地,而且巧合的是,两次都遭遇台风,舰队被怒吼的狂风和翻腾的波涛击得粉碎,大批将士溺水而死。尤其是第二次,这次远征的损失比第一次更惨,有记载称,元军损失了一半以上的军队和船只,还有记载称元军全军覆没,只有三人幸免于难。忽必烈的云军他是。在草原的北方的一个民族,他们在陆地上,可以为虎为王,但是一到海里面牵扯到水。这是不同军种之间的战争,所以说在日本就会造成了失败,他们的饮食到南方不习惯这是一大案。视力的地方。他们对气候温度也都感觉到不适应这也是他们造成失败的原因之一。只要是熟悉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元朝的蒙古军非常之强悍,他们的铁骑曾经到达了西欧,并且屠杀了大量的欧洲人们,给西欧留下了巨大的阴影,时间多去多年,这种阴影依然没有消散!然而,就是如此强大的一支军队,却在一本一次次遭遇了“滑铁卢”,很多人要疑惑了,为什么这么强大的军队,却在日本这个小国一次次失利呢?1274年,元朝军队派出了几万士兵东征,元朝军队从由凤州经略使忻都和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领兵,最开始的时候,元朝军队取得了非常大的胜利,连续攻克了不少的城池,最后登陆到了日本的博多湾,但是因为战线拖得太长,补给完全跟不上,这个时候大军没有了饭吃,就开始暴动!军心不稳,这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是致命的!于是主将忻都和洪茶丘二人下令撤退,但是没有料到的是,就在他们准备撤退的那一个晚上,海面上面居然出现了一阵台风,这阵台风势力太过于强大,元朝军队损失非常严重,很多战船被摧毁,船上的大军纷纷掉入海中,最终被淹死!到了7年之后的1281年,忽必烈亲自率领10万大军攻打日本,最开始的时候也是势如破竹,局势大好,但是当大军抵达日本后的两个月,海面上面又开始出现了台风,这次台风比上次威力还要巨大,因此很多元朝兵士都死亡了,最后只有十分之一的士兵回到了中国!两次失不是因为忽必烈的能力不够,而是台风影响!因为蒙古族多为骑兵,日本有海作为天然的屏障,这样不熟悉水战的元军要想征服日本,会损失非常巨大,所以东征日本接连失败。而且还有天气的原因,忽必烈的军队在海上遇到海啸,伤亡惨重。作为内陆人,忽必烈的军队是不擅长水战的。忽必烈的军队擅长平原战,在水上,马术的战略发挥不出来,所以军队的战斗力下降很多。
大的原因:1、元军准备不足(最主要因素,两次战争从战略到战术皆是)2、日本准备充足(御家人西迁、元寇防垒,战斗的结果证明了准备的有效)3、高丽人与宋人的消极态度(体现在船只准备和参展人员两方面,对”神风“效果有影响)小的原因:1、蒙古军不善水战2、日本军队英勇奋战,士气旺盛是否有风暴重创元军:两次都是。元军是否打不过日军: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图省事,我在这里就使用日本的年号称呼了)要分开看。文永之役,日本虽然进行了积极抗战,但不仅动员起来的兵力稀少,在元军的先进武器(震天雷)与战法下更是屁滚尿流,险些失去九州的首府太宰府;幸而元军准备不足,并未乘胜深入便即撤退(然后碰上了暴风雨),日本才免于大祸。这一战,可以说元军在面对日军时有着绝对的优势,但是因为战略上的混乱而徒劳。弘安之役,日本在文永之役之后的数年间一直在进行面对元寇的备战,措施包括而不限于动员在九州有庄园的御家人亲自前往九州、以朝廷与幕府双方的名义征收兵粮、在北九州沿岸构筑元寇防垒等。由于如此充足的准备,来袭的元军被阻止在滩头一个月有余不能上岸,只占得几个小岛。当元军整合兵力却犹豫于是否再次发动总攻击时,台风来了。之后日本派出海军扫荡了残余的元军。这一战,日军借助防守优势在面对元军时不落下风,方可算是元军打不过日军。详细过程犯懒就不写了(要点上面都说了…),放个日文wikipidia链接:元寇中文的上不去就算了。两场风暴重创元军自然是事实,这一定程度上也对忽必烈的再征日本造成了影响。然而对于两次元日战争来说,元军的败退却并非由风暴导致,而是在暴风雨到来之前就已经发生了。神风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之所以”元朝败给的是暴风雨“这种说法传播得如此广泛,自然与日本从文永·弘安之役后受到王家推崇的神国思想有关。但对于我国的许多人而言,更重要的是这符合了他们心中”元朝是打到欧洲的王者,日本只是弹丸之地“的刻板印象,可以简单粗暴地解释元日战争的结果,而不用哪怕动动鼠标去查一查哪怕中文的资料。很遗憾,也许历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就是吹牛时的谈资罢了。
《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由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主办,定位为“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每月1日、15日出版,每期112页全彩印刷,全国发行。
《新周刊》是中国期刊市场上最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同时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曾获“中国最美期刊”奖、“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等奖项 。
杂志版块
语录
一句话,一个观点,一个有趣的判断,一种鲜活的解读,两周的时事世态。从杂志的“语录”到图书版的“年度语录”,它已成为最个性化的“中文甜点”,既是有趣的时事生活记事本,亦是创意人群的案头参考文献。
锐词
摘选当下社会的流行热词,洞察微妙的社会心态,为急速变化中的中国社会寻找某种有意味的分析尺度。
我觉得我加了这个题目很放肆,当你有了特殊的身份和位置,再打出这些比较激进的标语,就显得很不大度,并且毫无深度。 这篇文章却写得格外好。 至少我这么觉得。 女人们会因为受过一次或者两次的伤害就把悲戚扩大化 这都不是聪明姑娘该做的事情。 一直很喜欢新周刊,不会让人大量的信息中毒。并且有自己的思维。 anyway,回到这篇文章来。以自检,并推荐给和我抱怨的众多女孩们。 原文如下:男人没一个好东西(文:朱坤) 将某种事物众口一词地神圣化或妖魔化,似乎是中国女人们特别擅长的。很难说这与妇女解放运动在中国的过分蓬勃发展有什么关系,但当你发现几乎每一个青春期少女都是如此幼稚——她们对爱情对男人充满了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当梦想破灭时,她们又变成了面目极其类似的哀怨中年妇女。你很难看到深邃的少女或天真的妇女,这简直是中国人情爱生活得最大缺憾。 在一个经典的中国聚会之中,女人们凑在一块儿难免要编排一下男人,在不无得意地炫耀了自己老公的能干和离不开自己之后,这些女人说得最多最顺溜的一句话便是: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一般来说,中国人欠缺某种逻辑推导与归纳分析的能力,中国女人们又习惯于从已有的历史经验中获得共鸣。如果可以做个调查,你会发现中国少女们对男人的联想分外浪漫,经过家长、老师与广电总局的层层把关设防,那些淫秽的、肮脏的、暴力的、粗糙的代表某种生活真相的读物很难被她们直接获取,她们只能从琼瑶、少女漫画和脑残偶像剧里定义生活。但有白马的不一定都是王子,有翅膀的更可能是鸟人。 谁伤害了中国妇女?表面上似乎是不负责任的中国男子。但实际上却是失败的青春期情感教育与失衡的社会伦理规范。但中国女人们并不能想的如此深刻:首次遭遇劈腿,她们会认定是自己遇人不淑,继而未婚夫走佬,她会认为自己有点倒霉,再次复再次,她终于自认为将男人的面目彻底看清: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男人都不靠谱。最恶劣的则是自己变身男人,以男人的方式抽烟、酗酒和玩弄男人。 日本老作家渡边淳一写了一本名叫《男人这东西》的书,通篇都是男人的自我剖析,表面看似惜香怜玉,但骨子里却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一般来说,男人之罪多能反映社会之错,女人之错多能反应人性缺陷。猜测、怀疑与恐惧是庸人三宝,而大多数女性往往深陷其中。男人们会变得更好吗?女人们能变得更聪明些吗?两者似乎都不乐观。
新周刊 1996年8月18日。创刊号。新闻纸。64P 1997年9月5日。改为铜版纸。增至112P2001年9月15日。改为充粉纸。增至128P 被一些读者视为时代前沿观察家;前期曾致力于新闻的整合,类似于目前的新闻类杂志,后与新闻类杂志渐行渐远,成为以城市议题设置,炒作概念为主。该刊的议题设置对国内媒介造成了一定影响,比如前期的《中国不踢球》、《砸烂电视》,中期的年度榜、《第四城》,最近的《F40》对新周刊影响重大的人物有:封新城、何树青、肖锋、令狐磊等从令狐磊任新周刊最年轻的创意总监后,该杂志发生了比较重大的变化,离新闻越来越远,离城市类杂志越来越近,形成了中外都没有的一种独特杂志风格,很时尚,但和新闻有一定关系,有新闻,但并没有感觉到其严肃与犀利。不得不提的是,令狐类任新周刊创意总监期间,新周刊影响力下滑明显。5年来,《新周刊》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彰扬无情解构的犀利风格,并开创多种全新传媒报道模式,“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之定位深入人心,是中国期刊市场上最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 2001年9月15日,《新周刊》开始第二次全面改版:立足新观察、新观点,凸显把握时代脉搏的睿智与锐气研究新世纪读者的阅读趋向,重构内容版块,全新资讯组合,聚焦“社会观察”与“生活方式”新的采写方式,新的视觉风格,时刻体现求新求变。全面接轨国际形态,扩版16P,改为128P充粉纸全彩印胶装,逢月初、月中出版,零售价15元不变
《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由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主办,定位为“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每月1日、15日出版,每期112页全彩印刷,全国发行。
《新周刊》是中国期刊市场上最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同时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曾获“中国最美期刊”奖、“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等奖项 。
生活方式研究院是生活方式领域跨界研究型平台。由“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新周刊》与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于2010年联合发起,旨在通过一系列课题研究,整合学界与社会资源,使之成为一个生活方式研究机构和话语平台。它既有梳理发现与命名能力,又有强大的传播推广能力。
《新周刊》联合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发起的针对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研究型平台,致力于关注公益慈善、发现社会创新,与有社会责任感的合作方,共同打造富有力量、升级品牌的企业社会责任口碑项目。
《新周刊》在出刊的同时,始终致力于图书出版,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知道分子图书工作室。自1998年推出《新周刊年度精选》系列图书以来,20多年来,共策划、编辑和出版了各类图书达100余种(册),其中八成以上均为畅销书,出版图书总码洋超过一亿。
您好,关于蕉下防晒眼镜在河北省保定市是否有仓库的问题,我需要进行一些调查和查询才能给您一个准确的答复。但是,根据蕉下防晒眼镜的官方网站显示,他们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分布着多个仓库,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快速、高效的物流服务。因此,很有可能在河北省保定市也有蕉下防晒眼镜的仓库。如果您需要购买蕉下防晒眼镜,建议您可以通过官方网站或者其他正规渠道进行购买,以确保商品的品质和售后服务。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您,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随时向我提出。
财新网,有电子版。 《财新周刊》,创刊于2010年,期望通过自身在传播领域的资源优势,给我们带来高品质生活,纸张开本:16开,国内刊号:CN:10-1344/F。 《财新周刊》杂志除了以财经新闻报道评论为主要内容构成之外,还涉及到历史、民生等文章与内容。我们可以在这类文章中调整阅读的节奏,着眼世界格局,阅览历史人文,同时能够感受到杂志中呈现出的人文关怀。
这个地址非常非常的详细介绍了李宇春!还有不明白的话,可以到百度李宇春吧做更详细的了解!
如今仙洞山共有两处供奉神农大帝,另一处是山顶近年修建的无极殿,在此可鸟瞰蓬壶全镜。与无极殿相连的是供奉妈祖的天后宫。仙洞山石奇树秀,移步即景:来鹤台、仙人指、藤门鸟道、蝠地洞天、神农洞府、静林听蝉等等。来鹤台近仙洞山顶峰部位,凸出树梢,远观有石佛念经之态。仙洞山有一些石刻,最诱人解读的是变型心,它把心字的两个点巧妙位移上下,上圆下方,有天圆地方之说,左右两行字:提起千万般,放下皆无事,很有佛家超然境界。仙洞山的树以槠树为主,阔叶林茂密参天,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如果夏日来此,一股清凉山风便有洗尘之爽。仙洞山四季宜人,可以说是春天读雾,夏日看雨,秋季听风,冬至望远的好去处。
1、仙人洞镇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人洞、有国家AAAA级景区冰峪沟和天门山、有中国美丽乡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马道口、有满族风情村韩家沟、有大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圣水寺……成为庄河北部旅游集散中心。
2、仙人洞镇位于庄河市北部,东临塔岭镇,西连步云山乡和蓉花山镇,南与太平岭满族乡和大营镇接壤,北靠岫岩,是庄河市北部的经济、文化、旅游活动中心,是集水源地、山区、旅游集散地于一体的复合型乡镇,321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山水丰茂、人文丰厚、美丽丰饶……
花溪有天河潭,南江有大峡谷,青岩是古镇,“泉城五韵”有香纸沟,我的家乡大寨有一个神奇而又神秘的大洞——神仙洞。我家乡的这个洞有着神幻的色彩。据老人们说,这里曾经有神仙居住过,因此才得此名。到了近代曾经有过红军战士在此居住,由于这个洞在山与山之间,所以人迹罕至。但每每到了春天的时候,村里人总习惯带上一些祭品去祈求来年的好收成,一些些好运气。这个神秘的大洞深深地吸引着我,带着一丝丝的欣喜和好奇,我邀上了一些伙伴同大人们一起向它出发。沿着蜿蜒的小道前行,路旁长满了各色各样的小花,这些小花微微地点头,好像欢迎我们的到来。在野花丛中间有一条小河,小河水清澈见底,还可以看见一条条小鱼欢快的游动。“哗啦啦,哗啦啦......”伴着这呼啦啦的水声我们一路向前。经过弯曲的小路,终于来到了这个神秘的大洞。放眼看去,视线都被黑暗所遮挡,站在洞门口,我不经惊叹大自然的魅力,鬼斧神刀般的技艺。在洞口堆积着许许多多的黑石头,大的,小的,圆的......形状各异。然后学着大人们的样子找一块宽敞的地方,把带去的纸烛、祭祀食物一一摆放做完了这些就可以向上天祈求了。祭祀活动还在继续着,可我已经不能抑制自己的好奇心了。我走进洞口,望着四周,洞口大约高20米,宽50米左右,但是光线很暗,以至于很难知道它的深度。手拿着电筒,蜡烛,我们小心翼翼地踏上洞里面。里面除了手电筒和蜡烛的光以外,没有其他的光,透过电筒的光我看到了洞里面的奇妙的世界。垂悬在洞里的石头,形状很奇怪,听一个姐姐说这种石头叫钟乳石,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这些石头的很漂亮,虽然没有大理石的平滑,却有它独特的手感。当灯光照在这些石头上,犹如到了海底世界。洞被石头分成了两层,要经过一潭很深的水才能到达第二层。里面的水很凉,手指一碰到就觉得像是冬天的水一样,冰得透骨。很可惜由于没有时间和充足的准备,我们只得在潭水处停了下来。临走,我们各自带回了许多漂亮的小石头作纪念。出洞口,大人们都在等待着我们。洞外的花花草草在风中纷纷扬扬,好像知道我们要走了,都有点舍不得。沿着弯曲的小路,我们哼着小曲地下了山,一路上小鸟欢快的唱着歌,小溪静静地流淌着,小花争先恐后地扬起了头,好像在告诉我们:“这里的美景都是我们的功劳。”我回过头看了看,脸上不自觉地泛起了笑容,慢慢挥动着手向它们告别。记得刘禹锡曾经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我看来,有山美、有水美、有洞的地方更美。生长在这样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我怎么不自豪呢。家乡,我热爱的地方。
一本标题党杂志。封面标题最出色的杂志之一。 放眼望去,市面上大部分的杂志都是以明星或者人像来做封面。但《新周刊》一直采用的是插画,当然比插画更为引人入胜的是他们的文字标题。非常吸引人。大专题的话题性切入之准确到令人敬佩的地步。专栏、文化专题的操作十分具有人文关怀。 至于主笔春树了,则是处于独立编辑的状态。会写一些她关心的事情以及对一些现象的针砭。几乎很难界定于她的写作。应该和她的小说和诗歌的不同之处在于,更为贴近生活的本身,比如她最近刊登的一篇有关韩国写作村的故事。鉴于,她的生活已和十年前刚刚出《北京娃娃》的时候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所以,她对于一些时事的关心程度也和之前大为不同。 总的来说,还是一本很值得去读的杂志。新周刊 的sop做得还是不错的,它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标准化模具,造话题、玩概念、向受众群及时更新的社会情绪撒娇,这是它的拿手好戏,所以微博会很适合新周刊,上了微博一下子就培养了很多年轻粉,我觉得它比较不错的地方就是抓情绪抓的比较准,但内容有时候会给人“只把脉,不开方”之感,它是话题概念先行,但也就止于话题和概念。当然,这是定位问题,谈不上好坏之别,总的来说,新周刊做得还是挺成功的,我觉得很多国内杂志的问题,就是自己找不到北,面目模糊。
1、王烁现任财新传媒总编辑、《财新周刊》总编辑。 2、王烁曾任财新传媒执行总编辑。现任财新传媒总编辑、《财新周刊》总编辑。 王烁于1995至1998年担任《人民日报》国际编辑,于1998年加入《财经》直至2009年11月。王烁是《财经》的创始人之一,曾担任《财经》执行主编,主导过多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道,如《基金黑幕》、《银广夏陷阱》等。 3、王烁的所获荣誉 王烁领导的编辑记者团队在国际上屡获殊荣,曾获国际调查报道学会“2003年度杰出国际调查新闻奖荣誉提名奖”; 凭借SARS报道,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颁发的“2004年古柯索国际新闻奖荣誉提名奖”。 王烁领导的财新传媒作为“独立媒体的先锋”,获得斯坦福大学颁发的2011年度肖伦斯特新闻奖。 2012年,王烁获选世界经济论坛年度“全球青年领袖”。 2014年,王烁荣获道富集团亚太区金融机构新闻奖之“杰出机构新闻贡献奖大奖”。 2016年,王烁入选“耶鲁世界学者”。 2018年,王烁受邀任瑞士Stars基金会国际理事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