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关于粤海风二三事论文范文写作

关于粤海风二三事论文范文写作

发布时间:

关于粤海风二三事论文范文写作

北京大学工商银行教学奖,2008年;北京市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所谓无词的言语》),2006年;上海市第七届上海文学奖(论文《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与现代性问题》),1998年;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香巴拉的中国》),2004年;五个一工程最佳电视剧奖、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我亲爱的祖国》)2002年;五个一工程图书奖(《我亲爱的祖国》),2002年。 1.《天下》,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2.《我们的时代:当代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与黄平教授、姚洋教授合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3.《知识的战术研究:当代社会关键词》,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4.《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文学卷》,(主编、第一撰稿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5.《从红玫瑰到红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6.《锁链上的花环》,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7.《新文学的本体与形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8.《我亲爱的祖国》,作家出版社,2000年;9.《星火》,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摩登者说》,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11.《五百年来谁著史》,九州出版社;12、《人间正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陆港澳三地著名学者合著);13、《伟大也要有人懂》(副标题:少年读马克思),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 1,Speech without words,Positions,Volume 13,Winter 2005,该文被SCI 收录(2008)2,Assessing China’s Reform,Economy and Political Weekly,June,2006,该文被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编入亚洲研究教材(Asia Study Syllabus)。3,Opening Art and Politics:Discursive Practice in Mao Zedong Thought,China Study Group,NY,Dec,2000 21集电视剧《我亲爱的祖国》,与姜立煌莫言刘毅然王炳根 共同编剧,1999年32集电视剧《星火》,与刘毅然张文钟毛建福 共同编剧,2007年34集电视剧《毛岸英》,与张丽王军钊 刘毅然 共同编剧,2010年 2009年(1-6月)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之谜――晋商兴衰的历史考察,《文化纵横》2期2,曼哈顿的秘密,《天涯》,2期,(《文摘报》、《天天新报》、《世界博览》转载)3, 从世界到中国:重新检视五四的意义,《人民日报》(海外版),5月5日4, 五四运动与中国的科学与教育,《绿叶》,5期5, 崇高,令我们荡气回肠――纪念《讲话》发表76周年,《中国社会科学报》,5月23日6, 大地法挑战海洋资本主义,《绿叶》,6期,7, 重新思考19世纪,《书城》,7期8, 达尔文主义与近代中国,《第一财经日报》,2月13日2008年1, 漫长的革命――毛泽东与文化领导权问题(上),《文艺理论与批评》,1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2, 漫长的革命――毛泽东与文化领导权问题(下),《文艺理论与批评》,2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3, 关于90年代中国文学的反思,《粤海风》4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4, 当代文学研究的基本历史态度,《粤海风》,1期5, 从基层重建中国当代文化时空观,《绿叶》,7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6, 文化领导权之争与中国革命的遗产,《绿叶》2期,并收入《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三联书店,2008年7, 李泽厚、刘再复、甘阳对我们时代的影响――80年代的继承与反思,《绿叶》5期,(人民大学包括复印资料转载)8, 别了,美国式发展道路,《绿叶》11期9, 鸦片、白银和战争――“天朝”经济体系的瓦解,《世界博览》8期10, 西部为体,东南为用,《世界博览》,4期11, 漫长的18世纪:历史的耦合,《天涯》5期12, 明代的陆地与海洋贸易,《世界博览》18期13, 明代与世界白银货币体系,《世界博览》20期14,上海租界地的公共权力,《世界博览》16期15, 债务经济瓦解美国?《世界博览》22期16, 90年代反思录(上),《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4卷,5期17, 90年代反思录(下),《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4卷,6期2007年1,《星火》编剧中的几个问题,《高校理论战线》,3期2,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小说选刊》7期3,“春风到处说柳青”――再读《创业史》,《天涯》3期,《三农中国》4,新世界史观、金融霸权与大国兴衰,《粤海风》,5期6,“他们的命运交织,就是中国现代史”――谈《星火》的编剧及中国现代史问题,《人民日报》,2月2日7,中日思想交流的新时代――对话熟悉的陌生人,《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4月16日8,我们在什么时候失去了梁生宝――重读《创业史》,《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1月8日9,从地中海到南海:金融权力与大国兴衰,《第一财经日报》5月1日2006年1,日本“近代的超克”及其变奏,《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10月16日2, 大人物与小人物的“假设”与“求证”――1954年《红楼梦》大讨论再回首,《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11月27日3,竹内好何以成为问题,《读书》4期4, 1980年代的文化脉象(上),黄平、姚洋、韩毓海,《天涯》3期5, 1980年代的文化脉象(下),黄平、姚洋、韩毓海,《天涯》4期2005年1,狂飙为我从天落——为小说《那儿》而作,《书城》1-2期2,中国历史的动力结构 ,《书城》5期3,重新开眼看日本,《书城》8期6, 多元时代的文化自主(黄平姚洋 韩毓海),《书城》12期7, 经济学与文学及其他,《天涯》2期2004年1,新的现实与可能性-城市与农村:当前创作与批评的历史参照,《文学评论》4期2,自远方,《书城》4期3,香巴拉的中国,《书城》6期8,卢舍那《书城》, 10期9, 所谓无词的言语,《现代中国》,湖北教育出版社,10月10, 何为帝国,帝国何为?《文艺理论与批评》6期11, 大雨落幽燕,《作家》,7期2003年1,上海的租界,《书城》 1期2,京华烟云,《书城》2期3,鸟致院 ,《书城》3期4生命的政治——资本主义与疾病,《书城》4期5,这美丽的香格里拉 ,《书城》4期6,“共和”的秘密,《书城》6期7,城市的月亮 ,《书城》9期8,我们怎样才能看到幽灵?――从市民道德与政治生活解读近期电视剧》,《书城》10期9,文化研究的公共空间:历史与实践的可能性,《上海文学》6期10,可比性、普遍性与文化政治(上),张旭东、韩毓海,《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411,可比性、普遍性与文化政治(中),张旭东、韩毓海,《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512, 可比性、普遍性与文化政治(下),张旭东、韩毓海,《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62002年1,“我没意见”,《书城》1期2,由汨罗江到大泽乡,《书城》4期3,NEW BEIJING 小剧场,《书城》6期4,北京的“后院”,《书城》7期5, “发展靠政策”,《 书城》8期6, 一篇读罢头飞雪 ,《书城》10期2001年1,夜阑卧听风吹雨,《读书》1期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中关村,《天涯》1期3,世界体系中的法国大革命,《天涯》,1999年1, 全球化,还是资本主义?《二十一世纪》(香港),4期2, 我们是否要接受一个同质化的世界?《二十一世纪》(香港),8期3, 吁请一种有活力的文学思想,《上海文学》,2期4, 强劲的思想激活现实,《亚洲周刊》11期5, “资本”等于“自由化”吗?《科学时报》1月3日1998年1, 市场意识形态的形成与批评的困境,《天涯》1期2, 在“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背后,《天涯》5期3,中国当代文学在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的位置,《战略与管理》5期4, 我的大学逻辑,《中国经济时报》1998年4月30日5, 相约98,告别98:就当前中国思想论争答朱学勤先生,《中国图书商报》,1998年12月31日6, 一九一五,复辟时期的文化界,《读书》5期7, 有话好好说,《读书》8期8,“历史进步时代”反思的可能性,《读书》1期1997年1,从文学史到思想史,《当代作家评论》2期1996年1,平原忽兮路超远――陈平原的学术史研究管见,《当代作家评论》3期2, “理论还有什么用?”──我看“当代理论”,《当代作家评论》2期3,中国现代性修辞方式的建立及其批判,《战略与管理》2期4,谢冕的“现代”,《文艺争鸣》4期5, “大悲”:“民间社会叙事”的失败与张爱玲小说的意识形态性,《人文杂志》3期6,春花秋月何时了――鸳鸯蝴蝶派与文化生产的近代兴起,《作家》1期1995年1, 清华问学录――关于中国新文化研究的范式问题,郑敏、韩毓海,《上海文学》9期2, 几度风雨海上花――新感觉派的兴衰与中国的现代性,《上海文学》5期1994年1,“和平年代”――走向一种“新历史主义”?《当代作家评论》5期3,钱钟书的天才,《当代作家评论》4期4, “现代性”与“现代化”,《学术月刊》6期5,王朔与当代文学的转型――90年代“市民社会”话语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季刊》7期1993年1,“历史”·“意识形态”与被冷落了的传统――读《蒲桥集》琐记,《当代作家评论》1期2,杰姆逊的文化企图――评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和“第三世界文化理论”,《上海文学》3期1992年1,大地梦回——《呼喊与细雨》的超验救赎意义,《当代作家评论》4期2,“悲剧的诞生”与“谎言的衰朽”——王安忆《叔叔的故事》及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问题,《当代作家评论》2期1991年1,新文学的宏观视角——论中国新文学的三次语言革命,《当代作家评论》2期2,人活天地间——《泥日》随感录,《当代作家评论》5期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五四人重新分化与聚合,语言变革便更具文化身份的隐喻性。这一轮的语言之争不仅标示着知识者文化身份的转移,也预示着新的“权势身份”的生成,其间鲁迅的语言观也既有存又有变。鲁迅、胡适等能撇开分歧借《中国新文学大系》重新联手,是这些“被挤成了三代以上的古人”在自我反省中对新文化和新文学“正统”地位的重新强调,也是对各自“新权力话语”的探寻和确认。本文以鲁迅为个案,研究语言主体在论争的裂隙中呈现出的繁复的社会意识和身份之别。关键词:鲁迅;语言观;文化隐喻 语言的“文白之争”问题关涉到怎么重新论定上层建筑、知识者与布衣各自的话语权及其“身份”的问题,也是文化转型关头怎么认识民族、国家这个“大身份”问题的缩略版。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随着主流社会和文化思潮的转向,五四一代知识分子重新分化与聚合,文学阵营的复杂性决定了语言变革隐含的“文化身份”问题再一次凸显。1934年,中华民国政府推行“新生活运动”,教育部官员汪懋祖发表《中小学文言运动》;随后,“尊孔读经”活动在全国兴起。对此,鲁迅发表了《此生或彼生》、《名人与名言》等多篇杂文与书信表示批评。分析鲁迅这一阶段的创作,可以看出其语言观呈现出几重变化。首先,鲁迅的语言提倡悄然地从五四时期的以“白话”启蒙民众、传播新思想,转向了“白话”代表“劳苦大众的语言”。语言变革的重要起因则是为教育之便,这一点胡适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中屡次谈及。袁进在《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一书中也反复指出,语言的俗化直接的原因不是文言不能传达出新的时代内容,而是因为文言教育培养人速度太慢,古代人要十几年读经学习,文言不适宜全球化快节奏的知识掌握了[1]。鲁迅给曹聚仁的信中,主张为文者“将白话做得浅豁,使能懂的人增多”,使劳苦大众受益[2],可以看出鲁迅并不主张“一刀切”地实行白话或方言抑或汉语欧化。其次,鲁迅从五四时期激烈的恶魔式的诅咒“妨碍白话者”,转到相信可以用方言进行启蒙,进一步形成“大众语文”。在1919年的几篇“随感录”中,鲁迅认为,“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3],文言是古代语言系统,只能表达古代的思想。鲁迅把坚持文言的语言保守主义者称为“现在的屠杀者”,因为他们“明明是现代人,吸着现在的空气,却偏要勒派朽腐的名教,僵死的语言,侮蔑尽现在,这都是‘现在的屠杀者’。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4]。他说他“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罪恶的心,应该坠入地狱,也将决不悔改,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5]。到30年代,他认为“启蒙时候用方言”,然后“渐渐的加入普通的语法和词汇去”,最终可以形成大众语文。[6]再者,鲁迅从对“直译”缔造新思维重要性的坚持,进一步走向强调“废止汉语”而昌兴拼音文字,拉丁化与“大众语文”是二而一的。晚清到五四,如果说意译是时代风尚和社会需求所致,那么直译则走向一种理性建设――即强调语言与思想承载的关联;同时也有对更新思维惯性的思考,语言变革不仅考虑是否通俗易懂,还要有助于理性思维的养成。西方语言相对缜密、精确,适合逻辑分析;中国文言言简义丰,意蕴相对模糊,适合直觉感悟。在五四一代看来,要实现汉语现代化,或仰赖国语的欧化,使原本朦胧模糊的文言转化为富有分析性和准确性特质的白话文;或拼音化,逐渐废止汉语汉字,借用其他族群拼音文字。相对来讲,“拼音化”的提出和实践虽不乏其人,但很难真正推而广之,“在那个古文学权威没有(丝)毫动摇的时代,大家看不起白话,更没有用拼音文字的决心,所以音标文字的运动不会有成功的希望”[7],所以注音字母是其折衷的路径。但是直到30年代,鲁迅对拼音化的支持不遗余力,不过由于对赵元任等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的不满,他明确提出了拉丁化。在《答曹聚仁先生信》中,鲁迅一再强调说:“要推行大众语文,必须用罗马字拼音(拉丁化)”;在《中国语文的新生》一文中,鲁迅认为,只有提倡大众语文还是不够的,中国“倘要生存,就必须除去阻碍传布智力的结核:非语文和方块字”,“待到拉丁化的提议出现,这才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紧要关键”,而“拉丁化提倡者的成败,乃是关于中国大众的存亡的”。[8]鲁迅极力把汉语拼音化的文化意义提高到关涉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上,也就是说语言现代化依然是国家浴火重生的战略性选择,他尤其强调语言建设的“身份”问题的重要性――建设“大众语文”。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鲁迅语言观在30年代的“存”与“变”,透过这些存与变,可以发见二、三十年代“文白之争”与“身份之别”的别一层意味。30年代的鲁迅杂文对语言变革的诸多执拗,是比“五四”更深一层的“语言实用论”,今天回头看鲁迅所谓“中国等于并没有文字”的话,颇值得重新思考。我们是否可以说,似乎总能够站在历史前沿的鲁迅在语言上走了个“逆流”。二、三十年代,五四人缔造现代精神的热望被大众革命的洪流冲淡了,民族、国家这些大概念也变得迥然异于五四的思路。就鲁迅而言,一个方面,他不愿放弃“改造思想”的启蒙路向,有悖于革命时代向下凝聚力量、向民族自身寻找认同的潮流,他借助“中国大众的存亡”极力提倡白话和拼音化。鲁迅对章士钊和其后的王懋祖等对白话文运动的攻击看得很明白:在“复古派”那里,“白话”和“现实”社会中的黑暗是相关的,“白话”似乎有一桩罪,那就是它总容易将现实中惯于“瞒和”的“黑暗”大“白”于天下!所以,当章士钊指认白话“忘其谫陋,无病呻吟”[9],鲁迅即在《从胡须说到牙齿》一文讽刺章士钊反攻白话的行为;在《写在<坟>后面》等文中,鲁迅又指出,“记得初提倡白话的时候,是得到各方面剧烈的攻击的。后来白话渐渐通行了,势不可遏”,“现在呢,思想上且不说,便是文辞,许多青年作者又在古文、诗词中摘些好看而难懂的字面,作为变戏法的手巾,来装潢自己的作品了。我不知这和劝读古文说可有相关,但正在复古,也就是新文艺的试行自杀,是显而易见的”,倒是出现了三类人:将白话之通行“引为自己之功”者“二次转舵,又反过来嘲骂‘新文化’;“主张白话不妨做通俗之用”或“道白话要做得好,仍须看古书”两类人仍在做着“不得已的调和派”;[10]在《论睁了眼看》中,鲁迅写道:“近来有人以为新诗人的做诗发表,是在出风头,引异性;且迁怒于报章杂志之滥登。殊不知即使无报,墙壁诗‘古已有之’,早做过发表机关了;……报章可以不取白话,或排斥小诗,墙壁却拆不完,管不及的”,“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11]。另一方面,不可回避的是,这一阶段的鲁迅对政治风潮的关注已然超过对文化改造的关注,他极力将拼音化与语言的大众立场捆绑在一起,这从其所说“汉字和大众,是势不两立的”[12]中可见一斑。两个方面的“极端”呈示出鲁迅内心对“话语”和“身份”之关系非常敏感与复杂的思考,这里的“身份”可能已经不再仅仅是文化身份,也包括政治身份。这自然和整个时代的文化思潮从启蒙转向救亡相关,和公共领域话语权的争夺也密不可分。当然,五四文人在30年代即便渐趋分裂,对于“复古派”的斗争也并非只有鲁迅一个人单枪匹马,“文白之争”此时确实发展到了必须重新估价和总结的时候。1934年7月25日,曹聚仁在《社会月刊》发文,以“白话文运动为什么停滞下来,为什么新文人(五四以后的文人)隐隐都有复古的倾向?”等问题征求关于大众语的意见;7月29日,鲁迅在回复曹聚仁的信函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言回潮是“秀才想造反,一中举人,便打官话了”[13]。1934年秋,章太炎在苏州开办国学讲习所,畅论“白话与文言之关系”,认为“白话意义不全,有时仍不得不用文言也”;“白话中藏古语甚多,如小学不通,白话如何能好?”[14]自然招致批评。所以,鲁迅在《名人和名言》中对章太炎的高论大不以为然,不无嘲讽地批评其师“把他所专长的小学,用得范围太广大了”[15]。其实,章太炎早年也是赞成过白话的。新文学对于“文化复古主义”语言观集中火力的一次批判,是借机为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做“导言”。胡适在《建设理论集・导言》中写道:“在文学革命的初期提出的那些个别的问题之中,只有一个问题还没有得着充分的注意,也没有多大的进展,――那就是废汉字改用音标文字的问题……。如果因为白话文学的奠定和古文学的权威的崩溃,音标文字在那不很辽远的将来能够替代了那方块的汉字做中国四万万人的教育工具和文字工具了,那才可以说是中国文学革命的更大的收获了。”[16]在“废止汉语”、走拼音化道路的问题上,事隔多年后,胡适和鲁迅“依然英雄之见略同”。在白话文似乎“又成了问题”的情况下,这一轮的“文白之争”就不仅有着“文化身份”转移的寓意,也预示着“权势身份”的转移。鲁迅、胡适、郑振铎、周作人等新文学的初创者们能够撇开分歧、不避前嫌,不约而同地表达对新文学白话文立场的维护,这既是五四一代反击文化复古主义、重新强调新文化和新文学“正统”地位的表现,也是这些新文学初创者自我反省和激励,同时也是“被挤成了三代以上的古人”[17]重新分裂与组合后对“新权力话语”包括“新身份”的一种探寻和确立。当然,对于30年代文学思潮的转向,胡适借论评五四白话文运动之机不无嘲讽地讲:“现在那些说俏皮话的‘文学革命家’为什么不回到二十年前的骈文古文里去寻求他们的‘革命’大道呢?”[18]显然,出于对左翼文学、革命文学家的不满,作为一种反击,胡适以自己在白话文运动中所取得的话语权借机讥嘲“革命家”,当然胡适似乎选错了对象,因为30年代的文化复古包括反白话文的主张并非出自“文学革命家”,他只不过是有意地借题发挥罢了。语言变革可谓一个时代文化思想领域开放或保守的风向标,语言主体于文白论争的裂隙处所呈现出的新的社会意识和知识分子文化身份的关系非常值得玩味。30年代之后,中国文坛的语言和文体革命绵延不绝:较早的如延安文艺时期,发生了去“学生腔”(或可谓“知识分子腔”)的运动,当“现代白话”向“革命白话”转化时,后者则隐喻着新政权所要求于创作者的新的文化身份识别意识;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领域的文白之争与文化守成主义思潮相伴而生,国学热风起云涌,《粤海风》等杂志曾就此专门做过讨论。时移世易,历史的某些段落竟是惊人的相似!只不过,论争的核心已经越来越脱离“语用”本身而趋近思想交锋,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经书”似乎逐渐成了文言的代表,也成了传统文化的替身,并与民族认同感、统合力紧密挂钩,成为新国家主义的意识形态前沿。所以,我们研究鲁迅语言观中“文”与“白”的文化身份隐喻,有助于认识中国文化-文学现代转型的广阔性和复杂性,辨析知识与权力的离散与联结,理清文学史与思想史的深刻关联,对于了解当下的文化思潮亦有重要启示意义。

粤海风杂志稿费

北京大学工商银行教学奖,2008年;北京市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所谓无词的言语》),2006年;上海市第七届上海文学奖(论文《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与现代性问题》),1998年;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香巴拉的中国》),2004年;五个一工程最佳电视剧奖、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我亲爱的祖国》)2002年;五个一工程图书奖(《我亲爱的祖国》),2002年。 1.《天下》,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2.《我们的时代:当代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与黄平教授、姚洋教授合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3.《知识的战术研究:当代社会关键词》,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4.《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文学卷》,(主编、第一撰稿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5.《从红玫瑰到红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6.《锁链上的花环》,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7.《新文学的本体与形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8.《我亲爱的祖国》,作家出版社,2000年;9.《星火》,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摩登者说》,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11.《五百年来谁著史》,九州出版社;12、《人间正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陆港澳三地著名学者合著);13、《伟大也要有人懂》(副标题:少年读马克思),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 1,Speech without words,Positions,Volume 13,Winter 2005,该文被SCI 收录(2008)2,Assessing China’s Reform,Economy and Political Weekly,June,2006,该文被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编入亚洲研究教材(Asia Study Syllabus)。3,Opening Art and Politics:Discursive Practice in Mao Zedong Thought,China Study Group,NY,Dec,2000 21集电视剧《我亲爱的祖国》,与姜立煌莫言刘毅然王炳根 共同编剧,1999年32集电视剧《星火》,与刘毅然张文钟毛建福 共同编剧,2007年34集电视剧《毛岸英》,与张丽王军钊 刘毅然 共同编剧,2010年 2009年(1-6月)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之谜――晋商兴衰的历史考察,《文化纵横》2期2,曼哈顿的秘密,《天涯》,2期,(《文摘报》、《天天新报》、《世界博览》转载)3, 从世界到中国:重新检视五四的意义,《人民日报》(海外版),5月5日4, 五四运动与中国的科学与教育,《绿叶》,5期5, 崇高,令我们荡气回肠――纪念《讲话》发表76周年,《中国社会科学报》,5月23日6, 大地法挑战海洋资本主义,《绿叶》,6期,7, 重新思考19世纪,《书城》,7期8, 达尔文主义与近代中国,《第一财经日报》,2月13日2008年1, 漫长的革命――毛泽东与文化领导权问题(上),《文艺理论与批评》,1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2, 漫长的革命――毛泽东与文化领导权问题(下),《文艺理论与批评》,2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3, 关于90年代中国文学的反思,《粤海风》4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4, 当代文学研究的基本历史态度,《粤海风》,1期5, 从基层重建中国当代文化时空观,《绿叶》,7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6, 文化领导权之争与中国革命的遗产,《绿叶》2期,并收入《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三联书店,2008年7, 李泽厚、刘再复、甘阳对我们时代的影响――80年代的继承与反思,《绿叶》5期,(人民大学包括复印资料转载)8, 别了,美国式发展道路,《绿叶》11期9, 鸦片、白银和战争――“天朝”经济体系的瓦解,《世界博览》8期10, 西部为体,东南为用,《世界博览》,4期11, 漫长的18世纪:历史的耦合,《天涯》5期12, 明代的陆地与海洋贸易,《世界博览》18期13, 明代与世界白银货币体系,《世界博览》20期14,上海租界地的公共权力,《世界博览》16期15, 债务经济瓦解美国?《世界博览》22期16, 90年代反思录(上),《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4卷,5期17, 90年代反思录(下),《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4卷,6期2007年1,《星火》编剧中的几个问题,《高校理论战线》,3期2,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小说选刊》7期3,“春风到处说柳青”――再读《创业史》,《天涯》3期,《三农中国》4,新世界史观、金融霸权与大国兴衰,《粤海风》,5期6,“他们的命运交织,就是中国现代史”――谈《星火》的编剧及中国现代史问题,《人民日报》,2月2日7,中日思想交流的新时代――对话熟悉的陌生人,《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4月16日8,我们在什么时候失去了梁生宝――重读《创业史》,《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1月8日9,从地中海到南海:金融权力与大国兴衰,《第一财经日报》5月1日2006年1,日本“近代的超克”及其变奏,《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10月16日2, 大人物与小人物的“假设”与“求证”――1954年《红楼梦》大讨论再回首,《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11月27日3,竹内好何以成为问题,《读书》4期4, 1980年代的文化脉象(上),黄平、姚洋、韩毓海,《天涯》3期5, 1980年代的文化脉象(下),黄平、姚洋、韩毓海,《天涯》4期2005年1,狂飙为我从天落——为小说《那儿》而作,《书城》1-2期2,中国历史的动力结构 ,《书城》5期3,重新开眼看日本,《书城》8期6, 多元时代的文化自主(黄平姚洋 韩毓海),《书城》12期7, 经济学与文学及其他,《天涯》2期2004年1,新的现实与可能性-城市与农村:当前创作与批评的历史参照,《文学评论》4期2,自远方,《书城》4期3,香巴拉的中国,《书城》6期8,卢舍那《书城》, 10期9, 所谓无词的言语,《现代中国》,湖北教育出版社,10月10, 何为帝国,帝国何为?《文艺理论与批评》6期11, 大雨落幽燕,《作家》,7期2003年1,上海的租界,《书城》 1期2,京华烟云,《书城》2期3,鸟致院 ,《书城》3期4生命的政治——资本主义与疾病,《书城》4期5,这美丽的香格里拉 ,《书城》4期6,“共和”的秘密,《书城》6期7,城市的月亮 ,《书城》9期8,我们怎样才能看到幽灵?――从市民道德与政治生活解读近期电视剧》,《书城》10期9,文化研究的公共空间:历史与实践的可能性,《上海文学》6期10,可比性、普遍性与文化政治(上),张旭东、韩毓海,《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411,可比性、普遍性与文化政治(中),张旭东、韩毓海,《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512, 可比性、普遍性与文化政治(下),张旭东、韩毓海,《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62002年1,“我没意见”,《书城》1期2,由汨罗江到大泽乡,《书城》4期3,NEW BEIJING 小剧场,《书城》6期4,北京的“后院”,《书城》7期5, “发展靠政策”,《 书城》8期6, 一篇读罢头飞雪 ,《书城》10期2001年1,夜阑卧听风吹雨,《读书》1期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中关村,《天涯》1期3,世界体系中的法国大革命,《天涯》,1999年1, 全球化,还是资本主义?《二十一世纪》(香港),4期2, 我们是否要接受一个同质化的世界?《二十一世纪》(香港),8期3, 吁请一种有活力的文学思想,《上海文学》,2期4, 强劲的思想激活现实,《亚洲周刊》11期5, “资本”等于“自由化”吗?《科学时报》1月3日1998年1, 市场意识形态的形成与批评的困境,《天涯》1期2, 在“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背后,《天涯》5期3,中国当代文学在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的位置,《战略与管理》5期4, 我的大学逻辑,《中国经济时报》1998年4月30日5, 相约98,告别98:就当前中国思想论争答朱学勤先生,《中国图书商报》,1998年12月31日6, 一九一五,复辟时期的文化界,《读书》5期7, 有话好好说,《读书》8期8,“历史进步时代”反思的可能性,《读书》1期1997年1,从文学史到思想史,《当代作家评论》2期1996年1,平原忽兮路超远――陈平原的学术史研究管见,《当代作家评论》3期2, “理论还有什么用?”──我看“当代理论”,《当代作家评论》2期3,中国现代性修辞方式的建立及其批判,《战略与管理》2期4,谢冕的“现代”,《文艺争鸣》4期5, “大悲”:“民间社会叙事”的失败与张爱玲小说的意识形态性,《人文杂志》3期6,春花秋月何时了――鸳鸯蝴蝶派与文化生产的近代兴起,《作家》1期1995年1, 清华问学录――关于中国新文化研究的范式问题,郑敏、韩毓海,《上海文学》9期2, 几度风雨海上花――新感觉派的兴衰与中国的现代性,《上海文学》5期1994年1,“和平年代”――走向一种“新历史主义”?《当代作家评论》5期3,钱钟书的天才,《当代作家评论》4期4, “现代性”与“现代化”,《学术月刊》6期5,王朔与当代文学的转型――90年代“市民社会”话语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季刊》7期1993年1,“历史”·“意识形态”与被冷落了的传统――读《蒲桥集》琐记,《当代作家评论》1期2,杰姆逊的文化企图――评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和“第三世界文化理论”,《上海文学》3期1992年1,大地梦回——《呼喊与细雨》的超验救赎意义,《当代作家评论》4期2,“悲剧的诞生”与“谎言的衰朽”——王安忆《叔叔的故事》及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问题,《当代作家评论》2期1991年1,新文学的宏观视角——论中国新文学的三次语言革命,《当代作家评论》2期2,人活天地间——《泥日》随感录,《当代作家评论》5期

粤海风杂志什么级别

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点二十五分鲁迅在上海因胃疾去世,终年55岁。

他的死讯引起全中国的注意。治丧委员会由宋庆龄、蔡元培等知名人士组成,其中包括了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推荐的沈钧儒、李公朴二人。在上海上万民众自发为他一个文艺界人士举行前所未有的隆重的葬礼。

出丧前一天(10月21日)下午16时,覆盖灵柩用的绸幛和出丧的乐队还没有准备好,沈钧儒嘱咐当时担任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干事的姚士彦马上去办理:“绸幛应该怎样,乐队应该怎样,原都应由治丧委员会决定,现在来不及了,你一定去办好”,务必于第二天上午九时前办好。

姚士彦决定用大幅白绸幛,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黑色大字。于是,立马就去汉口路申报馆隔壁一家礼品店赶制。绸幛送到治丧委员会后,沈钧儒看了“民族魂”三字,认为非常恰当,其他治丧委员们也都认为很合适。

1936年10月21日下午,参加鲁迅葬仪的送葬队伍,从徐家汇一直排到虹桥万国公墓。鲁迅灵柩上覆盖写有“民族魂”的白旗,轰动一时。到达万国公墓墓地时,现场人山人海,约两万余人。

1956年,鲁迅墓迁移重建于上海虹口公园。

鲁迅的遗嘱共有7条,其中前几条交代丧事从简;第5条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第6条是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

扩展资料:

一、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本名周树人,原名樟寿,字豫才,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为中国的近代著名作家,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山巨匠,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近代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学术著作、自然科学著作、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和木刻版画的研究。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二、写作目的

鲁迅说他写作的目的,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

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何况我对于悲凉感本身也是持有怀疑态度的)”。

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他们的不圆满” 。

三、部分著作

鲁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在他的人生中,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有《鲁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万字传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对新中国的语言和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鲁迅以小说创作起家。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其后,鲁迅连续发表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鲁迅逐渐放弃了计划中的长篇小说创作,转向杂文写作。鲁迅后期小说结集为《故事新编》。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名篇迭出。他前期的小说往往没有离奇曲折的剧情,而是以清末民初的底层百姓生活为主,注重细节描写,能在点滴间以白描手法鲜明刻画人物,并挖掘微妙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后期作品则以借历史典故映射现实生活,风格从容充裕、幽默洒脱,大异前期。

代表作有《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故乡》等。主人公阿Q、祥林嫂、孔乙己、闰土等在中国妇孺皆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鲁迅

“爱国”青年表演各种反日闹剧的时候,有人重提三年前炒得沸沸扬扬的日本医生须藤谋害鲁迅的“逸事”,以证明日本人的阴毒,可见鲁迅“死因之谜”至今仍是“悬案”。在鲁迅冥诞(九月)和忌日(十月)的时辰,有必要说说这件“公案”。 二零零一年,周海婴在《鲁迅和我七十年》里旧事重提,介绍周建人和许广平生前怀疑给鲁迅看病的日本医生须藤可能谋害了鲁迅,有以下几个疑点: 一、 鲁迅临死前,美国友人史沫特莱请一位美国肺科专家邓恩医生来会 诊,邓医生检查之后认为:病人的肋膜里边积水,现在就开始治疗、休养,至少可活十年;如果不这样做,不出半年就死。邓医生的诊断是结核性肋膜炎,而须藤医生则一口否定,直到一个多月后才承认,并开始抽积水。孰料邓医生的诊断颇为准确,十月份父亲就去世了,距他的会诊,恰好半年。 二、须藤医生曾代表日本方面邀请鲁迅到日本去治疗,遭到鲁迅断然拒 绝,说:“日本我是不去的!”是否由此而引起日本某个方面做出什么决定呢? 三、 藤医生在鲁迅去世后,周海婴再也没有遇到过他。解放后,许广平几 次东渡访问日本,曾见到许多旧日的老朋友,奇怪的是,其中却没有须藤医生,不符合日本人重礼仪的习惯。 四、 须藤医生是日本“乌龙会”的副会长,这是个“在乡军人”团体,性 质是侵略中国的,所以这个医生不大靠得住。 周海婴本人“怀疑的一点是:须藤似乎是故意在对父亲的病采取拖延行为,因为在那个时代,即使并不太重的病症,只要有需要,经济上又许可,即可送入医院治疗。须藤为什么没有提出这样的建议,而只让父亲挨在家里消极等死?” 有鲁迅儿子身份的周海婴的怀疑,给人们一个应该“宁信其有”的直觉。 鲁迅死因早有定论 读上文时我不由一愣,不无亵渎周海婴感情的认为,这个看似惊人发现的“新鲜”话题,更可能是“斧声烛影”。 八十年代我在上海一家医院工作,每月一次参加全市疑难爱克斯光胸片的讨论会,有一天读完片闲聊,读片主持人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的放射科专家、年近八十的周仲老先生说,最近接受邀请去读鲁迅生前的胸片,从鲁迅的一系列片子看,他当时患肺结核并伴有严重肺气肿,最后促发气胸,造成鲁迅卒死。 当时周仲老医生没提日本医生须藤的问题,我们在座的几十位老中青肺科医生也没人作此怀疑或联想。因为气胸是肺脏和脏层胸膜破裂后,空气随呼吸进入负压的胸腔,使胸腔变成高压,肺因无法扩张而萎缩并压迫心脏,导致心肺衰竭,不及时抢救就会很快死亡。由于误诊或延误治疗而死亡的气胸病人至今还有发生,在鲁迅的时代就更多了,只因鲁迅是名人,就招来更多的关注和疑问。 怕自己的记忆有误,我上网查找核实。果然有记载,确切时间是一九八四年,上海鲁迅纪念馆组织几位著名的肺科和放射科专家对鲁迅的X光胸片进行会诊,就是周仲老先生说的那回事。 然而,上海鲁迅纪念馆负责人在回应《鲁迅和我七十年》的疑问时,回顾了当年专家会诊的一致意见——鲁迅死于气胸后,又说,专家们认为,须藤作为一个守护在病人身边、相当于“专职医生”的人,很难洗脱“故意不抢救”的嫌疑。最后,负责人没澄清鲁迅之死的原因,反而得出“鲁迅之死的谜团愈来愈大”的结论,还“准备在适当时候组织力量,深入探讨研究。还要请一些有正义感的日本学者介入此事,调查须藤的身份。” 鲁迅笔下的须藤 事情真的那么诡谲迷离吗? 关于日本医生须藤和美国医生邓恩,鲁迅在杂文《死》中有过详细的介绍,抄录在此:“原先是仍如每次的生病一样,一任着日本的S医师〔指须藤〕的诊治的。他虽不是肺病专家,然而年纪大,经验多,从习医的时期说,是我的前辈,又极熟识,肯说话。自然,医师对于病人,纵使怎样熟识,说话是还是有限度的,但是他至少已经给了我两三回警告,不过我仍然不以为意,也没有转告别人。大约实在是日子太久,病象太险了的缘故罢,几个朋友暗自协商定局,请了美国的D医师〔指邓恩〕来诊察了。他是在上海的唯一的欧洲的肺病专家,经过打诊(应为“叩诊”之误,笔者注),用听诊之后,虽然誉我为最能抵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国人,然而也宣告了我的就要灭亡;并且说,倘是欧洲人,则在五年前已经死掉。这判决使善感的朋友们下泪。我也没有请他开方,因为我想,他的医学从欧洲学来,一定没有学过给死了五年的病人开方的法子。” 鲁迅对须藤和邓恩的描述,回答了周建人和许广平的“疑问”。须藤没有像周建人和许广平讲述的那么消极,他给过鲁迅“两三回警告,” 并没故意拖延行为,倒是鲁迅本人“仍然不以为意”,并在另外的场合表示不去医院在家治疗,可以不影响看书写作,显见是他本人选择了“在家等死”;而邓恩说鲁迅这样的病人“倘是欧洲人,则在五年前已经死掉。”虽然不无赞赏鼓励鲁迅的意思,但和周海婴引他的话:鲁迅“现在就开始治疗、休养,至少可活十年”也有矛盾,所以鲁迅幽默地婉拒邓恩给自己开方子,因他“一定没有学过给死了五年的病人开方的法子。” 从鲁迅这段文章的语气可以看出,鲁迅对须藤和邓恩态度恰恰和周建人和许广平的回忆相反,对“极熟识”的须藤是尊敬中带着歉意(没遵从他的医疗指导);对邓恩却是幽默中含有讽刺。周海婴不会没读过鲁迅这篇文章吧,那么在周建人和许广平的回忆和鲁迅的文字有出入时,毫无疑问,应该以鲁迅的记录为准,因为鲁迅自己学过医,虽然最后没当成医生,像肺结核这种常见病,翻翻书也不难了解,同样理由,鲁迅和须藤相处近五年,须藤做了什么手脚又能岂能瞒过鲁迅,那不是怀疑鲁迅的智商么?此外,有人统计,仅从一九三三年起,鲁迅日记中提到须藤的地方有近二百处,还记录了鲁迅和须藤除了医患关系,还互相宴请,互赠礼品,是无话不谈的朋友。 最关键的是,鲁迅死于气胸,它虽在鲁迅原有的病变基础上发生,但并非必然,而是偶然的,所以鲁迅的死,既不证明是须藤“治疗不当的结果”,也不说明邓恩预测“如果不这样做,不出半年就死”的高明。 从医学上分析鲁迅的真正死因,就可以完全排除须藤谋害鲁迅的可能性。 须藤的医疗过失 那么,须藤有问题吗?有的。 关于鲁迅发生气胸的情景,周海婴披露,据日本友人鹿地亘回忆,鲁迅逝世前一天曾步行到他寓所访谈,离去已是傍晚时分。那时天气转冷,以至当晚鲁迅就气喘不止,并不断加剧。内山完造在《忆鲁迅先生》中这样描述:“这时,须藤医生来了,说是不但哮喘总没有好,而且好像已经变成心脏性哮喘。”须藤自己吃不住了,赶紧开车去福民医院接松井博士诊察,偏巧博士因为礼拜天的缘故,不在家。来回折腾,贻误了治疗时机,不过半天时间鲁迅就告别了人世。 须藤的最大问题就是医术欠佳,正如鲁迅指出的,他不是肺科专科医生,但即便是内科医生,常年为鲁迅看病,根据肺结核和肺气肿的并发症,结合鲁迅当时的症状,也应该考虑到有发生“气胸”的可能,但他却诊断为“心脏性哮喘”,诊断错了,治疗当然不对路了。“心脏性哮喘”还能用药缓解,而“气胸”需要做胸腔穿刺甚至打洞等手术,在家里根本无法实施,须藤却没有及时送鲁迅去医院急救,致使鲁迅不治而亡。 须藤再笨,事后也因知道自己误诊所致的严重后果,鉴于鲁迅在中国的影响,他没有勇气承担责任,只能选择逃跑(有人指出,须藤在鲁迅去世后,也并非如周海婴书中所说完全销声匿迹了,他写过一篇《医学者所见的鲁迅先生》纪念文章,登载在《作家》1936年11月号)。五十年代许广平去日本访问,须藤当然没脸面去见她,万一谈起鲁迅的治疗问题如何回答?除非去向她认错,否则他只能回避。 须藤,全名叫须藤五百叁,是日俄战争期间的军医。日俄战争结束之后,他留在了中国,在上海行医,并不是日军侵华战争期间的军医。“乌龙会”是日本退伍军人的团体,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研究证明,须藤确实是“乌龙会”成员, 但无法证明“乌龙会”敌视鲁迅。 周海婴怀疑的失据和矛盾 即使不从医学角度断言,周海婴的怀疑也是经不起推敲的,已有人对此提出不同意见。其中秋石的“爱护鲁迅是我们共同的道义——质疑《鲁迅与我七十年》中鲁迅之死因”(《中华读书报》2002年10月24日)和符杰祥的“鲁迅的‘病’与‘死’”(粤海风2003年第一期),都对周海婴提出的“死因之谜”作了详尽的有说服力的反驳和批评。 耐人寻味的是,通观《鲁迅与我七十年》全篇,周海婴基本上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文字朴素平实,感情真挚动人,唯一例外的是,在表述须藤有谋害鲁迅嫌疑时,措辞强烈,明显带有感情用事的色彩。不料,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陈蔌渝告诉记者,自己曾受周海婴之托发表过一个声明,说鲁迅死于政治谋杀是没有根据的。但周海婴回应说已经忘记那个声明的内容了。 周海婴忘了自己曾作过的声明是可能的,甚至在发现新的证据后推翻自己已做的结论也是允许的,问题是,鲁迅本人的著作包括日记还在,白纸黑字上写着他和须藤的关系,周海婴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执迷不悟”?而且在陈述时表现得那么主观呢? 强调“谋害”嫌疑的背景 只要看《鲁迅与我七十年》写作于九十年代末,成书于二零零一年,就可以大致推测出“嫌疑”背后的原由。 这段时间正是国内第二波“反省”鲁迅的时期,在正式出版物上,包括不少知名作家都撰文否定鲁迅的文学和思想价值,指责鲁迅“偏执”“激进”“缺乏宽容”;到了可以更自由发挥的网上,有人干脆袭用或重复三十年代小报的手法,写各种贴子攻击漫骂鲁迅。其中最蛊惑人心的杀手锏就是,怀疑鲁迅和日本关系暧昧,他们例数鲁迅的一系列“罪证”:鲁迅最要好的朋友内山完造是特务,内山书店是日本情报机关,所以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日本人进攻上海时,十九路军在浴血奋战,鲁迅却躲进了内山书店;鲁迅连看病都找日本医生,这样的鲁迅几乎不写抗日文章就不奇怪了。 作为鲁迅的儿子,周海婴虽然愤怒也无法正面反击,因为这种妄言既不出之官方,又非来之文化界主流,他只能不屑一顾的沉默,但潜意识里还是接受了这股无形的压力,所以写回忆录时“不知不觉”地重提早已澄清的须藤谋杀鲁迅的嫌疑,只要这个嫌疑成立,任何诋毁鲁迅和日本有瓜葛的言论就可以不攻自破了。 连鲁迅的研究者和传人都受这种舆论影响。 为《鲁迅与我七十年》作序的著名学者王元化在回答询问时说:“鲁迅死于谋杀,是可能的。” 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林非说,周海婴这个人我很清楚,他是一个非常严肃、老实的人,不会随随便便说话。周海婴的看法值得注意。 这些鲁迅的坚决捍卫者,为撇清鲁迅的嫌疑,都不去核实他们读得滚瓜烂熟的鲁迅原文和日记了。他们毫不犹豫地附和周海婴,因为周海婴怀疑的对象是日本人,如今反日又是民间舆论的主流,凡是针对日本人的事,即使过火些也没人说他们错,也不用讲什么道理,更不必拘泥事实和历史。 原载《动向》2004年第十期 补叙: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有一段话:“说来也许奇怪,父亲去世前两天,我下午放学回家,突然耳朵里听到遥远空中有人对我说:‘你爸爸要死啦!’这句话非常清晰,我大为惊讶,急忙环顾四周,附近并没有什么人。但这句话却异常鲜明地送入我的耳鼓。一个七岁的人就产生幻听,而且在此后这么多年再也不曾发生过,这真是一个不解之谜。”

鲁迅死与1936年10月19日. 鲁迅之子周海婴在《回忆录》里披露,他和周建人、许广平均怀疑鲁迅之死与某日本医生须藤故意延误病情有关。 1984年,上海鲁迅纪念馆组织了一批著名的肺科专家对鲁迅的x光胸片进行会诊。这些x光片拍于鲁迅逝世前4个月。专家们会诊后一致认为,鲁迅确实患有肺结核、肋膜炎,但这不是鲁迅的直接死因,直接死因是肺气肿造成气胸,压迫心脏,从而导致心力衰竭。 据周海婴回忆,当时鲁迅的私人医生须藤并未采取有效措施,结合以往各种疑点和传闻,他认为鲁迅被误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甚至不排除被政治谋害的可能。 有关人士呼吁,借鲁迅诞辰120周年之机,把鲁迅之死的疑点搞清楚,免成为历史疑案。 假如鲁迅先生不被误诊,他会继续用他如鞭似剑的笔,向敌人投去一支支直插灵魂的投枪。这是人们看完这篇报道后所感受的最大遗憾了.答案补充据医学界专家说,鲁迅的病情虽严重,但是还是可以医治的,第一步就是把肋膜间的积水抽去,如果迟延,必不治.须藤却说并无积水,但只过了一个月,他又说确有积水.鲁迅死后,治丧委员会要须藤写一份治疗报告.他虽然写了,但与实际治疗并不相符.后来须藤就不知去向了. 鲁迅逝世后,还留有一件遗物-1936年6月15日拍摄的”胸部X光片”.上海市第一结核病防治院,于1984年2月24日,邀请一些著名肺科.放射科专家.教授,共同研究这件遗物并作出了”鲁迅先生不是直接死于肺结核病,而是死于自发性气胸”的新结论,终于揭开了长达四十八年的鲁迅死因之”谜”.专家认为鲁迅的病情属于中等程度,不是死亡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左侧肺大疱破裂使气体进入胸膜引起自发性气胸,压迫肺和心脏面死亡.同时认为,这种病在当时并不是不治之症,如果及时治疗,是完全可以治好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竟这样过早的去世了.

在“爱国”青年表演各种反日闹剧的时候,有人重提三年前炒得沸沸扬扬的日本医生须藤谋害鲁迅的“逸事”,以证明日本人的阴毒,可见鲁迅“死因之谜”至今仍是“悬案”。在鲁迅冥诞(九月)和忌日(十月)的时辰,有必要说说这件“公案”。 二零零一年,周海婴在《鲁迅和我七十年》里旧事重提,介绍周建人和许广平生前怀疑给鲁迅看病的日本医生须藤可能谋害了鲁迅,有以下几个疑点: 一、 鲁迅临死前,美国友人史沫特莱请一位美国肺科专家邓恩医生来会 诊,邓医生检查之后认为:病人的肋膜里边积水,现在就开始治疗、休养,至少可活十年;如果不这样做,不出半年就死。邓医生的诊断是结核性肋膜炎,而须藤医生则一口否定,直到一个多月后才承认,并开始抽积水。孰料邓医生的诊断颇为准确,十月份父亲就去世了,距他的会诊,恰好半年。 二、须藤医生曾代表日本方面邀请鲁迅到日本去治疗,遭到鲁迅断然拒 绝,说:“日本我是不去的!”是否由此而引起日本某个方面做出什么决定呢? 三、 藤医生在鲁迅去世后,周海婴再也没有遇到过他。解放后,许广平几 次东渡访问日本,曾见到许多旧日的老朋友,奇怪的是,其中却没有须藤医生,不符合日本人重礼仪的习惯。 四、 须藤医生是日本“乌龙会”的副会长,这是个“在乡军人”团体,性 质是侵略中国的,所以这个医生不大靠得住。 周海婴本人“怀疑的一点是:须藤似乎是故意在对父亲的病采取拖延行为,因为在那个时代,即使并不太重的病症,只要有需要,经济上又许可,即可送入医院治疗。须藤为什么没有提出这样的建议,而只让父亲挨在家里消极等死?” 有鲁迅儿子身份的周海婴的怀疑,给人们一个应该“宁信其有”的直觉。 鲁迅死因早有定论 读上文时我不由一愣,不无亵渎周海婴感情的认为,这个看似惊人发现的“新鲜”话题,更可能是“斧声烛影”。 八十年代我在上海一家医院工作,每月一次参加全市疑难爱克斯光胸片的讨论会,有一天读完片闲聊,读片主持人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的放射科专家、年近八十的周仲老先生说,最近接受邀请去读鲁迅生前的胸片,从鲁迅的一系列片子看,他当时患肺结核并伴有严重肺气肿,最后促发气胸,造成鲁迅卒死。 当时周仲老医生没提日本医生须藤的问题,我们在座的几十位老中青肺科医生也没人作此怀疑或联想。因为气胸是肺脏和脏层胸膜破裂后,空气随呼吸进入负压的胸腔,使胸腔变成高压,肺因无法扩张而萎缩并压迫心脏,导致心肺衰竭,不及时抢救就会很快死亡。由于误诊或延误治疗而死亡的气胸病人至今还有发生,在鲁迅的时代就更多了,只因鲁迅是名人,就招来更多的关注和疑问。 怕自己的记忆有误,我上网查找核实。果然有记载,确切时间是一九八四年,上海鲁迅纪念馆组织几位著名的肺科和放射科专家对鲁迅的X光胸片进行会诊,就是周仲老先生说的那回事。 然而,上海鲁迅纪念馆负责人在回应《鲁迅和我七十年》的疑问时,回顾了当年专家会诊的一致意见——鲁迅死于气胸后,又说,专家们认为,须藤作为一个守护在病人身边、相当于“专职医生”的人,很难洗脱“故意不抢救”的嫌疑。最后,负责人没澄清鲁迅之死的原因,反而得出“鲁迅之死的谜团愈来愈大”的结论,还“准备在适当时候组织力量,深入探讨研究。还要请一些有正义感的日本学者介入此事,调查须藤的身份。” 鲁迅笔下的须藤 事情真的那么诡谲迷离吗? 关于日本医生须藤和美国医生邓恩,鲁迅在杂文《死》中有过详细的介绍,抄录在此:“原先是仍如每次的生病一样,一任着日本的S医师〔指须藤〕的诊治的。他虽不是肺病专家,然而年纪大,经验多,从习医的时期说,是我的前辈,又极熟识,肯说话。自然,医师对于病人,纵使怎样熟识,说话是还是有限度的,但是他至少已经给了我两三回警告,不过我仍然不以为意,也没有转告别人。大约实在是日子太久,病象太险了的缘故罢,几个朋友暗自协商定局,请了美国的D医师〔指邓恩〕来诊察了。他是在上海的唯一的欧洲的肺病专家,经过打诊(应为“叩诊”之误,笔者注),用听诊之后,虽然誉我为最能抵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国人,然而也宣告了我的就要灭亡;并且说,倘是欧洲人,则在五年前已经死掉。这判决使善感的朋友们下泪。我也没有请他开方,因为我想,他的医学从欧洲学来,一定没有学过给死了五年的病人开方的法子。” 鲁迅对须藤和邓恩的描述,回答了周建人和许广平的“疑问”。须藤没有像周建人和许广平讲述的那么消极,他给过鲁迅“两三回警告,” 并没故意拖延行为,倒是鲁迅本人“仍然不以为意”,并在另外的场合表示不去医院在家治疗,可以不影响看书写作,显见是他本人选择了“在家等死”;而邓恩说鲁迅这样的病人“倘是欧洲人,则在五年前已经死掉。”虽然不无赞赏鼓励鲁迅的意思,但和周海婴引他的话:鲁迅“现在就开始治疗、休养,至少可活十年”也有矛盾,所以鲁迅幽默地婉拒邓恩给自己开方子,因他“一定没有学过给死了五年的病人开方的法子。” 从鲁迅这段文章的语气可以看出,鲁迅对须藤和邓恩态度恰恰和周建人和许广平的回忆相反,对“极熟识”的须藤是尊敬中带着歉意(没遵从他的医疗指导);对邓恩却是幽默中含有讽刺。周海婴不会没读过鲁迅这篇文章吧,那么在周建人和许广平的回忆和鲁迅的文字有出入时,毫无疑问,应该以鲁迅的记录为准,因为鲁迅自己学过医,虽然最后没当成医生,像肺结核这种常见病,翻翻书也不难了解,同样理由,鲁迅和须藤相处近五年,须藤做了什么手脚又能岂能瞒过鲁迅,那不是怀疑鲁迅的智商么?此外,有人统计,仅从一九三三年起,鲁迅日记中提到须藤的地方有近二百处,还记录了鲁迅和须藤除了医患关系,还互相宴请,互赠礼品,是无话不谈的朋友。 最关键的是,鲁迅死于气胸,它虽在鲁迅原有的病变基础上发生,但并非必然,而是偶然的,所以鲁迅的死,既不证明是须藤“治疗不当的结果”,也不说明邓恩预测“如果不这样做,不出半年就死”的高明。 从医学上分析鲁迅的真正死因,就可以完全排除须藤谋害鲁迅的可能性。 须藤的医疗过失 那么,须藤有问题吗?有的。 关于鲁迅发生气胸的情景,周海婴披露,据日本友人鹿地亘回忆,鲁迅逝世前一天曾步行到他寓所访谈,离去已是傍晚时分。那时天气转冷,以至当晚鲁迅就气喘不止,并不断加剧。内山完造在《忆鲁迅先生》中这样描述:“这时,须藤医生来了,说是不但哮喘总没有好,而且好像已经变成心脏性哮喘。”须藤自己吃不住了,赶紧开车去福民医院接松井博士诊察,偏巧博士因为礼拜天的缘故,不在家。来回折腾,贻误了治疗时机,不过半天时间鲁迅就告别了人世。 须藤的最大问题就是医术欠佳,正如鲁迅指出的,他不是肺科专科医生,但即便是内科医生,常年为鲁迅看病,根据肺结核和肺气肿的并发症,结合鲁迅当时的症状,也应该考虑到有发生“气胸”的可能,但他却诊断为“心脏性哮喘”,诊断错了,治疗当然不对路了。“心脏性哮喘”还能用药缓解,而“气胸”需要做胸腔穿刺甚至打洞等手术,在家里根本无法实施,须藤却没有及时送鲁迅去医院急救,致使鲁迅不治而亡。 须藤再笨,事后也因知道自己误诊所致的严重后果,鉴于鲁迅在中国的影响,他没有勇气承担责任,只能选择逃跑(有人指出,须藤在鲁迅去世后,也并非如周海婴书中所说完全销声匿迹了,他写过一篇《医学者所见的鲁迅先生》纪念文章,登载在《作家》1936年11月号)。五十年代许广平去日本访问,须藤当然没脸面去见她,万一谈起鲁迅的治疗问题如何回答?除非去向她认错,否则他只能回避。 须藤,全名叫须藤五百叁,是日俄战争期间的军医。日俄战争结束之后,他留在了中国,在上海行医,并不是日军侵华战争期间的军医。“乌龙会”是日本退伍军人的团体,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研究证明,须藤确实是“乌龙会”成员, 但无法证明“乌龙会”敌视鲁迅。 周海婴怀疑的失据和矛盾 即使不从医学角度断言,周海婴的怀疑也是经不起推敲的,已有人对此提出不同意见。其中秋石的“爱护鲁迅是我们共同的道义——质疑《鲁迅与我七十年》中鲁迅之死因”(《中华读书报》2002年10月24日)和符杰祥的“鲁迅的‘病’与‘死’”(粤海风2003年第一期),都对周海婴提出的“死因之谜”作了详尽的有说服力的反驳和批评。 耐人寻味的是,通观《鲁迅与我七十年》全篇,周海婴基本上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文字朴素平实,感情真挚动人,唯一例外的是,在表述须藤有谋害鲁迅嫌疑时,措辞强烈,明显带有感情用事的色彩。不料,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陈蔌渝告诉记者,自己曾受周海婴之托发表过一个声明,说鲁迅死于政治谋杀是没有根据的。但周海婴回应说已经忘记那个声明的内容了。 周海婴忘了自己曾作过的声明是可能的,甚至在发现新的证据后推翻自己已做的结论也是允许的,问题是,鲁迅本人的著作包括日记还在,白纸黑字上写着他和须藤的关系,周海婴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执迷不悟”?而且在陈述时表现得那么主观呢? 强调“谋害”嫌疑的背景 只要看《鲁迅与我七十年》写作于九十年代末,成书于二零零一年,就可以大致推测出“嫌疑”背后的原由。 这段时间正是国内第二波“反省”鲁迅的时期,在正式出版物上,包括不少知名作家都撰文否定鲁迅的文学和思想价值,指责鲁迅“偏执”“激进”“缺乏宽容”;到了可以更自由发挥的网上,有人干脆袭用或重复三十年代小报的手法,写各种贴子攻击漫骂鲁迅。其中最蛊惑人心的杀手锏就是,怀疑鲁迅和日本关系暧昧,他们例数鲁迅的一系列“罪证”:鲁迅最要好的朋友内山完造是特务,内山书店是日本情报机关,所以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日本人进攻上海时,十九路军在浴血奋战,鲁迅却躲进了内山书店;鲁迅连看病都找日本医生,这样的鲁迅几乎不写抗日文章就不奇怪了。 作为鲁迅的儿子,周海婴虽然愤怒也无法正面反击,因为这种妄言既不出之官方,又非来之文化界主流,他只能不屑一顾的沉默,但潜意识里还是接受了这股无形的压力,所以写回忆录时“不知不觉”地重提早已澄清的须藤谋杀鲁迅的嫌疑,只要这个嫌疑成立,任何诋毁鲁迅和日本有瓜葛的言论就可以不攻自破了。 连鲁迅的研究者和传人都受这种舆论影响。 为《鲁迅与我七十年》作序的著名学者王元化在回答询问时说:“鲁迅死于谋杀,是可能的。” 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林非说,周海婴这个人我很清楚,他是一个非常严肃、老实的人,不会随随便便说话。周海婴的看法值得注意。 这些鲁迅的坚决捍卫者,为撇清鲁迅的嫌疑,都不去核实他们读得滚瓜烂熟的鲁迅原文和日记了。他们毫不犹豫地附和周海婴,因为周海婴怀疑的对象是日本人,如今反日又是民间舆论的主流,凡是针对日本人的事,即使过火些也没人说他们错,也不用讲什么道理,更不必拘泥事实和历史。 原载《动向》2004年第十期 补叙: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有一段话:“说来也许奇怪,父亲去世前两天,我下午放学回家,突然耳朵里听到遥远空中有人对我说:‘你爸爸要死啦!’这句话非常清晰,我大为惊讶,急忙环顾四周,附近并没有什么人。但这句话却异常鲜明地送入我的耳鼓。一个七岁的人就产生幻听,而且在此后这么多年再也不曾发生过,这真是一个不解之谜。”

关于风口论文范文写作

议论文 写作一直是高中教学和高考复习的重头戏,但收效甚微。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要如何写出中心论点。下面我为大家带来2022高三议论文700字 作文 ,希望大家喜欢!

2022高三议论文700字作文1

自律,即自我约束。从大的方面说,它是一个群体的思想品质的体现;从小的方面来说,它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考验。

普罗图斯说过:“新主宰自己灵魂的人,将是永远被称为征服者的征服者。”勃朗宁也说:“一个人一旦打响了征服自我的战斗,他便是值得称道的人。”这些都是名人眼中的自律。

也许现在的我们还没有完全懂得自律的涵义,但它却时刻在我们身边,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美国有个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群小孩子放置在同一个房间里,并放上糖果,告诉他们等工作人员回来再吃,然后又用隐藏的摄像头观察他们,发现只有少部分孩子克服了糖果的诱惑,以后工作人员跟踪调查,发现没吃糖的孩子成人后在事业上大多都很成功,而吃了糖的那部分孩子很少有成就,并且失业率很高。

同学们,由此可见,自律是成功的基石。

尤其是物质生活日益发达的今天,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我们稍不注意,就会陷入泥潭之中,难以自拔,作为高中生更是如此,羽翼未丰的我们做事前往往有欠考虑,对自己放任自流,最终酿成大错,悔之晚矣。

那么,如何学会自律呢?

首先要明辨是非,要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从多方面来思考问题。不能被事物表象所迷惑,从而控制自己的私念和欲 望。比如能不能在自习课上控制自己讲话的欲 望,能不能在排队打饭时抛弃插队的想法,能不能在升旗时始终保持严肃的态度,这些都需要自律。

其次,自律行为跟顽强的意志力是分不开的,没有顽强意志力的支撑,自律只是一纸空文,也许你有了自律的意识,但行为表现的却与自律所要求的不相称。这时,就需要顽强的意志力作助推剂,将内心的意识变为行动。

再次,要从小事做起。自古以来,“律己”的人都是注重小节的,他们明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如果让小的陋习任其发展,不加以控制,那么它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造成严重后果。

最后,要经常 反思 。只有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才会不断积累 经验 ,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同学们,自律是一扇窗子,打开它,你拥有的将不仅仅是窗外的风景,还有等待你的成功。

2022高三议论文700字作文2

书,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才华横溢的人成功的桥梁。也是古往今来,不断被谈论的话题。同样。书,丰富着人类的生活。书就是无限的宝藏。谈到书,一定就会想到“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九字!

这奇异“读好书”意思是要爱读书才能知其中的道理。这样,无论在为人,处事,学习,生活,工作上都会对我们有一定的帮助和启迪。不然怎有得罗曼罗兰的欲与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不然怎有的狄德罗觉得不读书的人生活就会停止?不然怎有的陈寿的一日无数,百事荒废?要知道,我们不仅是为了成绩而读书,而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想当年,伟大的___读书是真的是孜孜不倦,无论做任何事手都离不开属何必,边读边记录,记在书上的感悟甚至多于书上原有的字,正是这种好读书的精神,才成就了一代伟人啊!

其二,读好书则说明了书有无数种,我们应取其精华,坚决不读违法,对我们无益的书,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可见读一本有益的书足矣让我们提高自己的修养,也足矣是我们的学习,生活得以充实。

这“读书好”证明了读书使人受益匪浅,高尔基不也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吗?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概也源于这“读书好”三字吧!不然又怎有得人们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豁达呢?

胡适说过:“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无论是散步还是学习,总有所收获,左宗棠说过:“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无论是良友还是故人,都会有所信息”。冰心也曾说过:“多读书,读好书,然后写出自己的感情,这是写好作文的开始。”无论是抒发情感还是仅仅为了单纯的写出一篇 文章 ,都离不开书。

每每你埋身于众书籍时,不要忘记了,好读书,读好书和读书好。

2022高三议论文700字作文3

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任性,增益其所不能。”伟大的人物就是那些饱经苦难,并且在长期受难的逆境中不屈不挠地奋斗的人——逆境造就伟大。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夜的斗争。

苦难纵然使人痛苦,但也催人奋进,让人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成就辉煌的人生。古今中外,多少名人都是在险恶的路途中奔向成功的。贝多芬供大家享乐的音乐,是他“用痛苦换来的欢乐”。这个不幸的人,十七岁,患了伤寒和天花病,二十六岁,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受挫折。身处逆境,贝多芬发誓“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在乐曲创作上,他的生命之火愈燃愈旺。逆境不但没有吓倒他,反而成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磁场。

泰戈尔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苦难——能赋予人超乎寻常的眼光,铸就伟大的心灵。杜甫,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以饱蘸血泪的笔触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黑暗现实,记录下了广大老百姓的深重灾难。然而,他一生坎坷,命途多舛。仕途不顺,长年居无定所、穷困潦倒;特别是晚年,疾病缠身,孤苦零丁,十分凄凉。历尽人生辛酸的遭际,使他更加同情生民的疾苦,关心国家的兴亡;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在饱含艰辛的生活里不但未曾衰退,反而更加强烈了。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写出那么多优秀的诗篇,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苦难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必然。当你面对苦难重重的逆境,不要彷徨,不要犹豫,请正视它:它将是你人生不竭动力的源泉,逼你超越自我,成就人生。

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该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体现出来,许多先进人物都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与说明。没有风吹雨打,哪会有秋实的成熟;没有刺骨的寒风,哪会有松柏的坚韧。同样,不经受磨难,就不能成大事。所以,身处逆境的青年们啊,切勿过于怨叹,也许我们不能成为伟人,但让我们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我们都勇敢而坚定地朝前走!

2022高三议论文700字作文4

古往今来,似乎拥有了无畏精神的人皆被冠以英雄的称号,荆轲孤身刺秦,赵子龙军中就阿斗,关云长单刀赴宴。据此,有人提出人应当是无所畏惧的,应有“人挡杀 人,佛挡杀佛”的气魄。而我认为,胆略过人固然是好事,但在我们的心中,仍应有一丝畏惧。

所谓的这份畏惧,不是谨小慎微,畏畏缩缩,这份畏惧应是如履薄冰的冷静,战战兢兢的体察,小心翼翼的戒惧,如负泰山的责任,这份畏惧更多的应是一种敬畏,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外界人和事的敬重。人曰:无知者无畏。过分的无畏其实源自无知,如果能感知却仍无所畏惧,那么其本质就是愚昧了。

人应畏惧自然。自然中有太多的精华值得人类去汲取,又有太多的哲理值得人们去挖掘和探究。“乌鸟反哺”“春去秋来”“落花流水”,大自然犹如一位襟怀博大的老者,又似一位学识渊博的导师,这样的大自然难道不值得我们畏惧吗?因为这份畏惧,我们才有了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的国策,才有了“科学发展观”,才有了和谐社会的思想构建。

人应畏惧对手。也许会有人质疑:畏惧岂不是胆怯吗?岂不会不战而败吗?非也,所谓的畏惧对手,应是正视对手的实力,不盲目自大,目中无人;面对对手,我们应多一丝畏惧,从而更客观地进行优劣分析。敬畏对手,会使我们少一份骄傲,多一份谨慎,多一些取胜的机会。

畏惧是一种认真的底线,因为少了畏惧,所以违章、违纪甚至违法犯罪频频发生,正气不兴,邪气肆虐;因为少了畏惧,所以人类在毁灭自己,从此天不在蓝,水不再绿;因为少了畏惧,所以神圣和正义得不到崇尚,便有了假药、假酒……

畏惧是一种智慧,一门艺术,畏惧是一份“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庄严。人的一生,与历史长河相比就是一瞬,倘若在这一瞬能恪守畏惧的情怀,我们便能拥有明净的心灵,心存畏惧,你绝不会因此而卑微,反而在困难与对手面前变得更加强大。

那么,就让我们每个人都心存一份敬畏吧!

2022高三议论文700字作文5

当人们的血脉中奔流着各色汽水饮料时,似乎再有哦没有一杯香茗高山流水般诗意地流淌的踪迹。

当人们恣意地将头发烫染得卷曲蓬松,五彩斑斓时,似乎大家忘记了自己原本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的秀发。

当人们开始将衣服穿薄,甚至“衣不蔽体”、奇形怪状时,似乎特立独行成了时代的标签。老祖宗的含蓄之美渐渐让步于时尚装扮。

当人们以车代步,进入了电动马达四轮的新纪元,似乎很少有人在月亮下闲庭信步,边走边欣赏,感受城市霓虹下最温存的拥揽。似乎没有人用脚步去丈量脚下的土地,感知生命的重量与自然的厚实。

当人们用电邮、用短讯、用视频支起了整个地球村,网住了这个偌大的城市,似乎人们丢失了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期待与盼望。鸿雁飞过,丝毫没有等待的不安与渴望。咫尺与天涯丢失了那份如同生死别离般的重量。

当人们开始流行在饭店吃年夜饭,一家人聚在喧闹的酒店大厅时,人们似乎没有发现少了一份紧密,少了一份拥挤的温馨。没有了忙忙碌碌的筹备,便少了互相帮上一手的暖暖之语。没有了锅碗瓢盆的铿锵交响,便听了过年的“滋味”。只是吃顿饭,那还何需在外远游的人风尘仆仆地赶回吗?

当人们在电视前津津有味地观看着“快女”、“快男”等一系列选秀节目时,时尚的魔力将戏曲民乐从人们的耳朵里驱逐出境。

当人们的手中只剩下一些浮夸虚假的“青春文学”时,海子的眼泪便成为他们炫耀自己“博学”的家珍。而那些关于生命与爱的性灵,便被巨大的商业浪潮湮没在泛黄的纸上。

当人们再也没有阅读经典的习惯之时,这个由时尚照亮的世界是否会透彻明亮?

我们,义无反顾地沉浸在时尚的大潮中。

我们,也在义无反顾地远离经典传统之美为我们铺设的沙岸。我们,只能无助地挣扎。

品味时尚,却有一丝苦涩,我不知道,那是否是我们日渐空虚的心灵,在未来流下的一滴泪水。

2022高三议论文700字作文6

知识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是文人骚客抒发豪情壮志的资本;是国家兴旺发达,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人们独立于世界 文化 之林的基石。因为知识就是力量。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文人墨客对知识的渴望,是文人抒展才华,是实现远大抱负人的渴望。《滕王阁序》让王勃一举成名,尽情抒发沉郁顿挫的感慨之情。十年苦读只为一朝的他成功了,如今是他壮志得以抒发的时刻,然而他命运多舛,英年早逝,让人倍感惋惜。可侯蒙却与众不同,一首《临江仙》便让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也借机回击了那些嘲笑他的人。以后他升官宰相。是知识给了他机会,是知识充实了自己。因为知识就是力量。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科学发展的源泉。”是国家对知识的重视,因为国家的发达离不开知识。它是国家繁荣昌盛,独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础。曹公对贤才如饥似渴,对关羽的重视表现得淋漓尽致。温酒斩雄华,过五关斩六将,无一不是曹公对关羽的赏识之举,才有了关于义释曹操华容道。周公吐哺也反映了求贤若渴之情。因为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需要人才治国之邦。

而知识也是人们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石。诺贝尔奖就是对拥有知识的人的赞扬。鲁迅,矛盾,莫言无一不是知识的拥有者,知识给他们带来了力量,带来了生命价值的气息。因为他们坚信:知识就是力量。

也许有人困惑:拥有许多知识的人怎么变成书呆子?有些人读书不多在事业上却取得了成功?在我看来:变成书呆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将知识得以运用。而读书少的却取得成功是他们善于动脑艰苦奋斗罢了。

知识就是力量,让你对人生充满了希望。

2022高三议论文700字作文7

很多事实证明,自信是大多数有所共同具备的品质,也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人们常说,一个人在生活中不怕被别人击倒,他会再次爬起来,最可怕的是自己把自己击倒,他也就再也没有希望了。怎样才能避免“自己把自己击倒”呢?那就需要自尊自信。

自信的人生是永远不会被社会击败的,除了他自己最后精疲力竭,无力拼搏。

自信是人生成功的奠基石,人的成功之路必须踏着自信的石阶步步登高。有了自信,人才能达到自己所期望达到的境界,才能成为自己所希望成为的人,坚持自己所追求的信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自信者的格言都是:“我想我能够的,现在不能够,以后一定会能够的!”

自信不仅能改变周围的环境,还能改变自信者自己。

比如,有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位心理学家从一班大字生中挑选出一个最愚笨、最不招人喜欢的姑娘,并要求她的同学们改变以往对她的看法。在一个风口丽的日子里,大家都争先恐后地照顾这位姑娘,向她献殷勤,陪她回家,大家以假作真地打心里认定她是位漂亮聪慧的姑娘。结果怎么样呢?不到一年,这位姑娘出落得很好,连她的举止也同前判若两人。她聪明地对人们说:她获得了新生。确实,她并没有变成另一个人--然而在她身上却展现出每一个人都蕴藏的潜质,这种美只有在我们自己相信自己,周围的所有人也都相信我们、爱护我们的时候才会展现出来。

可见,自信能够创造奇迹。

但是,自信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任何人都具备的。很多人自信心是很低的,特别经过一番生活折腾,尝到一些生活的苦辣酸甜,有人就自惭形_起来。还有的人竟然学会如何自己贬低自己,以此来预防生活的失败,他们认为,自信是一种危险的品质,人越自信,就越容易碰钉子,越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所以是夹着尾巴过日子。

还有的人,从小就失去了自信,因为大人们总是这样训斥他们:“瞧,你这个笨蛋,傻瓜,窝囊废,将来顶多是个扫大街的!”久而久之,他也就真的认同了这些话,以后稍微碰上个小失败,他就会这样宽慰自己:“反正我从小就是一个笨蛋和窝囊废,怎么能异想天开呢?”

2022高三议论文700字作文8

人的一生,如果只用“闲”和“忙”这两个字来衡量,未免显得有些单薄。人若只奔走忙碌,心易死亡,若只悠闲倚在门边,心易麻木。

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从小到大,我们就报名参加了各种辅导班,有些是兴趣班,是为了提升我们的个人修养,有些则是学习 班,期望可以增强我们的学习能力。或许有人认为,既然有时间来放松自己,何苦要去学习呢?但是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纵然没有像猗顿那般富裕殷实的家境,也没有一位位高权重可以帮你的父亲,但想要出人头地,我们就必须要比别人更加努力,掌握更多的技能。即使我们获得短期内学习上的成功,得到休息的资格,可以悠闲地玩乐,但是我们不能放任自己,要更加地充实自己。只有在别人喝咖啡的时候学习,你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维护国际和平也是一样的道理。战争的阴霾虽然早已消散,但在和平年代,我们依然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以史为鉴。这种对战争的警惕,未尝不是一种闲时的吃紧。

君子忙时要有悠闲的趣味。澳网大满贯得主小威廉姆斯,曾有一段时间是她事业的低谷,连续几场比赛她都铩羽而归,日复一日的训练,年复一年的忙碌,换来的却是出乎意料的出局,她认真思考之后,采取了一个令旁人不解的做法,她在每天紧张训练的间隙,会放下球拍,到窗台小憩一会,眺望远方。她没有在偷懒,而是采取似停实进的策略,在眺望中反思,如今她已经成为网坛的一位“常胜将军”。因此要留点时间等待心灵的回归,这不是偷懒,而是反思,是前进,它能让你从低谷中振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没有一种快乐比得上内心的祥和,没有一种享受比得上内心的安宁,不妨试试,在匆忙的脚步里放慢速度,给自己的内心寻一丝安宁,留一份洒脱给自己。这种偷闲是对智慧的洗礼、对岁月的思考,让我们更好地投入到之后的学习工作中。

列宁曾经说过:“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就像陆游一样写作累了,就用洒水扫地的办法,驱除大脑疲劳,活动四肢。他的身边总放着一把扫帚,写累了就扫上一阵,他用诗赞美:“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既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如果我们做到了劳逸结合,平衡了“闲”和“忙”,那我们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22高三议论文700字作文9

人生就是一张答卷。它上面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问答题,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答卷。一般的答卷用手来书写,人生的答卷却要用行动来书写。

人生中的第一道题是选择题。当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来到这世界时,我们就面临着无数的选择。当我们面对行凶的歹徒时,我们是选择大义凛然、挺身而出,还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态度悄悄地溜走?当同学、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们是慷慨相助,伸出援助之手,还是置之不理呢?当自己与别人发生矛盾时,我们是不依不饶,还是化干戈为玉帛?在人生中,类似的选择一个接着一个,选错一道都将对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亲爱的朋友,在我们的一生中,人生的十字路口随处可见,每当这时你是否能找准自己的坐标,做出正确的选择呢?人生的选择题,你能得几分呢?

人生的第二道题是填空题。有人说,人生下就好比是一个臭皮袋,它里面空空如也。人能否有所成就,关键看人是否为自己填充了足够的知识。这话很有道理。任何人生来都是无知的,所以任何人想要有所作为,都必须从社会汲取知识,充实自己。但是我们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东西充实自己。的心理学家奥莱得,小时候学习不好,对物理、化学不开窍,但他没有逼着自己去学习,而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心理学,最终成为出色的心理学家。在人生的填空题上,我们不一定要追求高难深精,但一定要填充适合自己的知识。这道填空题,你又填写了什么答案呢?

人生的第三道题是判断题。在人生中,我们无疑要对他人和各种社会现象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时你是以"世人皆浊而我独清"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见解,还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呢?随波逐流,也许你会过得顺利,或者得到些许好处,而坚持自己的判断,你可能会有所损失,这时你是否敢于坚持自我?

人生的第四道题是问答题。在我们小的时候,遇到生活上的问题,可以向父母请教,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可以向老师请教,但我们终究是要长大的,迟早要学会独立处理问题的,此时面对如蚁聚而来的问题,你能应答如流、解决自如吗?

在人生这张大考卷上,问题看似简单,答案看似丰富多彩,但真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远非想像中的简单。你会如何做答呢?

2022高三议论文700字作文10

人生是舟,自律是水,以水推舟,方能扬帆万里,驶向自己人生价值的彼岸。人生是树,自律是土,树滋长于土,方能枝繁叶茂,结出人生的果实。人生是茶,自律是沸水,茶用沸水冲泡,方能芳香四溢,凸显人格的高洁。让我们铭记于心吧——就如塞尼卡所说的:“能自律的人,就是有力的人。”

富兰克林用他的小黑点牢记住了各种做人处事的道理,他每日不忘反省,随时也不忘自律,他将缺点视为敌人并去积极克服它,他随时随地都在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得体,这种做法是否礼貌,于是,他便很能克制和约束自己了,并且在自律的同时他还养成了很好的习惯,那就是无论在做什么之前总会顾及后果不会盲目。自律使他成熟,自律也使他自己更加完善。自律如一个茧,让他在里面慢慢修 炼,最后羽化成蝶。自律也是他备受人敬佩,自律使他稳重,大方,行为得体,自律是一列强劲的列车,让他进步,直达成功。

周恩来自制纸镜子,让自己每 日记 住行必端,言必正,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周总理对自己的高要求使人望尘莫及而周总理这种自律的精神则是更加令人敬佩,自律就如一面镜子,时刻让自己清醒,时刻让自己注意自己的行为,它反映出自己的不足并配合改正,它有如土壤一般,滋养自己,使人生这棵大树枝繁叶茂,也是自己迅速进步,直奔成功的终点。

《简爱》作者夏洛蒂的弟弟布朗威尔因为无法克制自己,经不起花花世界的诱惑,一度荒废学业,他的失败是因为不会自律,自律是一种对欲 望的控制,是对诱惑的拒绝,自律是一种理智而冷静的思考,多一些这种思考便会使自己更明确目标,让自己展现出全部的价值,让自己少走许多弯路,使自己能更快进步。

自律是一种改造,是最严厉的自我提纯,人格的冶炼。它如同兴奋,剂一般使你勇往直前,不受一切阻拦,它使你飞速进步,不浪费一点时间。

自律是金光灿烂的马缰,它让人受到理智的束缚,不偏离轨道。自律是一把心灵的扫帚,它让人深知不足并扫除精神污_。自律是一个大头钉,它让你的生命之纸时刻坚守自己的本真。

2022高三议论文700字作文10篇相关文章:

★ 2022高考满分作文800字精选5篇

★ 2022爱的作文800字10篇

★ 2022春节高中生优秀作文800字10篇

★ 再见2021你好2022作文700字10篇

★ 2021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10篇

★ 2022迎春节高中优秀作文800字10篇

★ 畅想高三作文700字五篇

★ 高三700字议论文五篇

★ 2022以“一条信息”为题的记叙文高考作文十篇

★ 高三议论文范文700字优秀作文

材料 作文 议论文 范文 1:谈“捡”

前几日,听到这么一件事。某君偶拾一物,藏入家中。数日后,失主找上门来,某君不但不还,还理直气壮地说:“那不是偷的,不是抢的,是我捡的!”

好一个“捡的”!乍一听,似乎真是理直气壮,颇有点冠冕堂皇。是啊,“捡的”好像和“偷的”、“抢的”相去甚远,因为那“捡”不是偷偷摸摸,不是恐吓强迫,而是“光明正大”,不费吹灰之力。且也未见“捡”者上庭入狱,挨拳早打。由此看来,“捡”可真是一个一本万利的好买卖了!

不过,以上的想法虽很美妙,但可惜破绽太多。细细一想,即可知道“捡”与“偷”,与“抢”一样,用的是白取之法,图的是不劳而获之利,只不过这“捡”字多了件“合法”的外衣罢了。

“捡”是一种不劳而获的思想,是小市民阶层的作风。它的危害可不小:

其一,损害他人。“检”到财物,捡者得了利益,自然沾沾自喜,却不顾失主心急如焚。若是细物倒也算了,倘是影响他人一生命运的东西,岂不就等于谋财害命?

其二,终将害己。“检”者偶一得手,便有庆幸好运之感。长此下去,不劳而获的思想就会在脑中扎根。轻者,就像《守株待兔》中的农夫一样耽误光阴,浪费生命,重者,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其三,败坏风气。正因为“捡”表面上似乎与“偷”、“抢”相去甚远,所以其危害更大。若是人人仿效,都不思劳作,那么,只能导致道德沦丧,民风、社会风气的败坏。

以此观之,“捡”的危害是十分大的,切不可掉以轻心。因此,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向这种“捡”开战,以建设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材料作文议论文范文2:义,今何在

自古,中国便是一个坚守道义的国家。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在春秋战国时期,义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春秋战国多侠士,他们可以为国为民,舍生取义;可以知恩图报,不惧一死;可以为素不相识的人只因“激于义”而挥剑上前,哪怕付出的是自己的性命。侠士不一定是武功盖世,但他们的心中一定有着自己的信仰,忠诚于自己的义。

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足的同时,我们是否会感到,社会上缺失了一些东西,它们名为忠诚、善良、坚持……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义。

当你因被好友出卖而心痛不已时,你也许如背中暗箭,愤怒质问,但你的好友也有自己的好友。许诺时的信誓旦旦,转身后的欢喜奔走,只余一人伤心流泪。不因为何,只因当今的社会缺失了人与人之间的忠诚。自利的现实让人与人之间披上了保护色,好似一层看不见的房,将人心阻隔。缺少应有的忠诚,社会将越来越冷淡,即使在温室效应的现在,也会全球变冷。

当你因意外而摔倒在地时,你是渴望有人伸出双手,还是盘算着“扶起金额”?柏油路刺骨的温度传递到身上,心难道不会期待温暖;等待善良吗?善良的外延很广,似乎普天之下任何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都可以用善良来完成,但真正心存善良的人又有多少?没有人敢说自己全身心的善良,但每个人的遗传因子都隐藏着它,和罪恶一样,不去触发,不会萌生。善良,其实很简单。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无数坎儿时,你是咬咬牙坚持下去,还是叹口气就放弃。也许认为无能为力,也许认为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最终还是会输,但,那有啥?人不会输,输的只有自己,放弃才算是输,只要没有放弃,只要还活着,就永远没有“最终”。坚持走下去,哪怕暂时被打败,但那又如何?胜利总会来临。但现在,还有多少人明白坚持,有多少人因无力坚持而走上歧路,背叛了义?谁也无从知道。

是的,可能钱币装满了人们的口袋,却填不上人空虚的心;可能贫穷会使人衣衫褴褛,却不能让人心灵痛苦。泰戈尔说过:“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义,就是信仰,它永远在人的内心深处,等待着人的坚持。

义,其实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材料作文议论文范文3:网络是两面派

现在时代可能流行的就是网络了,大多数的男女老少都沉迷在电脑游戏之中。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好与不好。

网络有它的好的一面也有它不好的一面。比如我看见过一条新闻报导:一个小孩子的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他在奶奶家里生活。奶奶身上的钱只够生活费,奶奶不肯给钱他去上网,他只好去偷奶奶的钱。奶奶知道了,把钱收回了袋子里。他问奶奶要,奶奶不肯给,小男孩用一把刀,把奶奶给杀。后来小男孩被警察以杀人罪抓了。网络不但危害人,还会有不良的信息,还会影响视力,对中小学生的脊柱更是没有好的,还有许多小学生在网吧玩游戏,家长不知道,更是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其实,网络也是有不少的好处。如果你有不懂的知识可以上网查资料,上网还可使我们人人的联系都方便起来。可以在大考和小考前放松自己的心情,不让自己太紧张。另外上网购物也挺方便的,而且又便宜实惠。我还听别人说过有些地区诞生了“绿色网吧”呢!没有什么不健康的内容。我挺喜欢这种“绿色网吧”的。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网吧也一样,这就是网络的两面性,网络就是两面派。

材料作文议论文范文4:炒作

现在想要出名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网上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不甘于平凡的哥哥姐姐们大秀他们的主场,尽管芙蓉姐姐样貌不佳,但她红了,尽管凤姐平庸至极,但她“火”了,皆因炸作。

大家都知道媒体的威力,它的特点就是快准狠,还有就是具有可以捧你上天也可轰你下地的整人本领。一旦被媒体盯上,你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放在放大镜下细细观察,若是稍有差池,运气好的话,一夜爆红,身价直线上升,若是运气差,那你等着被炮轰吧。

炒作分两种,一种自发地,有意识地炒作,一种则是毫无意识,完全在别人推波助澜之下进行,而被炒作的大抵也是些平平常常老百姓,他们对这娱乐圈的事根本不了解,却无缘无故给推到风口上。林浩,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男孩,怀着一颗热忱的心去救人,本应是值得被弘扬的美好品质,却被媒体拉来炒作,代言 广告 纷至沓来,利用他的形象去赚钱,即使是再高洁的形象也会被这利欲之心给玷污。被炒作的人,他们大都希望能回到正常的,属于自己的生活,因为媒体的炒作,外界对他的看法和意见,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束缚着他们。被媒体关注后,他们的言行都将受极大的限制,若有差池,就会被人拿来议论,似乎完全没隐私可言,给他们的心理也带来很大的伤害。

炒作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势头,为了出名,为了红,什么样千奇百怪的炒作都有,就只是为了赢得大众的关注,满足虚荣心的需要。有的甚至会出现失实的报道,捏造、扭曲事实,误导群众的感观,致使许多不公平的现象,给当事人也带来很大的伤害。炒作是一把双刃剑,只要我们利用得好,它就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比如尽量炒一些值得让人尊敬的感人 事迹 ,值得学习的品质,而不那些贪图出名带来利益的无病呻吟,毫无实际意义的事件。

总之,我呼吁各界人士能够少些炒作,出名并不重要,重要的做人应该真诚、友善,不要去那些无谓的虚名,真正独特又富有创意炒作也能出名的。

关于风暴论文范文写作

冷战结束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新自由主义不仅仅只是美国经济政策的基础,也成为美国在全球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工具。新自由主义虽然对治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的滞胀起到了一定的疗效,但它不是万能的。 所谓新自由主义,是一套以复兴传统自由主义理想,以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思潮。一些学者称之为“完全不干预主义”,因其在里根时代勃兴,因此又称其为“里根主义”。而“金融大鳄”索罗斯把这种相信市场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理念称为“市场原教旨主义”。索罗斯在接受法国《世界报》采访时表示,“(华尔街的危机)是我所说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这一放任市场和让其自动调节理论的结果。危机并非因为一些外来因素,也不是自然灾害造成的,是体制给自己造成了损失。它发生了内破裂。” 新自由主义的模式,突出强调“最少的政府干预,最大化的市场竞争,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新自由主义的思想对这个体系也形成了极大影响。包括会计制度、市场评级体系、风险控制程序,乃至金融政策,甚至市场适用的语言、计价货币等,统统采用的是美国规则,国际金融体系实际上成了美国金融体系。很显然,这不符合平等、公平、协商的国际原则,无视各国发展阶段、管理水平、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差异。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未来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与调整要想取得成果,就必然要触动这一思想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金融风暴,必然会产生比以往更强烈的冲击。 一、这个全球性的影响来自于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主导下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但是,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美元仍然是当今国际储备和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直到目前,美元在国际结算和全球各央行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60%以上。“领头羊”一出问题,必然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致使全球金融市场迅速陷于极度恐慌之中。 二、金融全球化让世界在享受全球化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风险。 由于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今天世界各地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金融开放之中,大笔“热钱”在全球各地迅速流动,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将全球金融机构盘根错节地联系在一起,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又占据着最为有利的地位。最典型的就是,美国一些金融机构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打包后,出售给了很多国家。正因为如此,发源于美国这一全球最大经济体和最发达金融体系的金融风暴,才会造成史无前例的影响。 随着全球金融动荡的加剧,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流动性短缺、股市大跌、汇率震荡、出口下降、失业率上升等现象,全球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正面临严峻考验。 金融风暴首先重创了美国的银行体系,粉碎了这个“世界最完备体系”的神话。美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远远落后于欧洲国家。美国有大量的州立银行与中小银行。这些银行在过去几年内投资了大量的次级抵押贷款金融产品以及其他证券化产品。次贷危机爆发后,它们出现了大面积的资产减记与亏损。这些中小银行抵御危机的能力很差,也很难得到美国政府的救助,因此在未来破产倒闭的概率很高。 在世界范围内,欧洲银行业受殃及最深,因为欧洲银行过分依赖于短期借贷市场,而不是通常的客户储蓄。新兴市场经济体也很难独善其身。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资金从新兴市场经济体撤离,一些自身经济结构比较脆弱、对外资依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正面临严峻考验。 最令人担忧的是,全球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要传导至实体经济领域,拖累甚至阻滞全球经济增长。目前,美国房地产投资已经持续缩减。而在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价格交替下挫的负向财富效应的拖累下,美国居民消费日益疲软。由于自身股价下跌,美国企业投资的意愿和能力均有所下降。而由于能够提供的抵押品价值下跌,美国企业能够获得的银行信贷数量也大幅下降。美国经济在2009年陷入衰退几乎已成定局。欧元区经济、日本经济等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在2009年的增长前景也不容乐观。 由于美国经济占全球比重近30%,其进口占世界贸易的15%,美国经济衰退将导致全球商品贸易量下降,进而影响一些外贸依存度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而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严重影响,很有可能带来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形成经济复苏的新障碍。大规模救市措施,也会使本来就有巨大财政赤字的美国政府雪上加霜,一旦出现大肆发行债券、印发钞票,势必会导致美元信用下跌,并推高全球通胀率。 规模空前的金融风暴是对世界各国经济治理能力的考验,是对世界各国加强国际合作的诚意与决心的考验。目前,国际社会正密切关注着这场危机的走势,关注着全球各国的应对举措及其所产生的效应。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暗淡,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虽说是所谓“金秋” 的季节,远在太平洋另一岸接踵而至的消息带来的却更多的是冬天的寒意。如此危机四伏的经济环境下,不少公司都或多或少的面临着各种困难,国内外诸多公司收缩开支,压低成本,而在这当中,人力成本便成为了一个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于是乎,如今的大学生找工作也似乎变的比往年更难。 众所周知,受这次危机影响最大的就是金融行业,以美国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开始了裁员工作,金融工作也失去了固有的魅力----高薪以及无法比拟的行业优越感,在中国,从业中的部分金融精英们正在选择抽身,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因为其他工作显得更加有利可图。这让我们思考历经千辛万苦进入金融行业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相反,一些曾经被人们认为是一些不那么高贵的工作却在金融风暴中因为受到的影响较少而得以保持并继续发展。金融、工商等领域的毕业生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抛开名校的毕业生不说,一些普通院校的经济类毕业生在找工作上本就面临着比理工科学生更多的竞争和压力,而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则更是一种“落井下石式”的打击。 从更广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毕业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及毕业后的出路选择都随着这次危机重新进行了“洗牌”。前几年愈演愈热的留学热随着欧美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开始出现了降温的苗头,而国内的就业环境也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体制和模式在这次危机中显示出了些许优势。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也对人民币汇率、新型人才的需求及移民等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许多原本打算出国深造的学子也正重新理清他们的思路,重新衡量出国留学的投入回报比。当然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原本计划毕业后找一份工作谋生,随着经济形势的动荡,他们又拿起了课本投入考研的复习当中。正如一次又一次的历史经验表明,每当危机出现时,在学校中躲几年往往是个明智的选择。 当然,危机也并不是意味着只是一味的带来麻烦,从大方面说,危机中的西方经济体制已经显示出了其缺陷的一面,反衬出的也许是我们面前的一种机遇,未来终究是要发展的,就像危机也总是暂时的,现在出现的危机,让更多人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也给那些对一心向着热门专业的头脑发热的同学泼了盆让他们清醒的冷水,更重要的是,危机让我们提前为将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做好准备,从这些方面说,危机亦是一种机遇。而机会,永远给予有准备的人。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危机中的找工作之旅将更艰辛,但危机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等待我们这些大学生去面对去挑战,而战胜危机之后,则是更明朗的前途。

经济学家也不能完全说清楚,何难中学生?!

我先把金融危机源于次贷危机的大事记给你,让后按照你的大纲再在网上找一些资料作为补充(主要是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影响包括对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和我国如何应对),就OK了!下面是次贷危机大事记,供你参考: 2007年4月2日 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4月27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对新世纪金融公司股票实行摘牌处理。 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8月9日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暂停旗下三只涉足美国房贷业务的基金交易;欧洲中央银行宣布向相关银行提供948亿欧元资金——次贷危机波及其他西方市场。 8月15日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大幅下挫,标准普尔500指数回吐了今年以来的全部涨幅,而道琼斯指数跌破13000点整数关口。 8月30日自8月9日至30日,美联储已累计向金融系统注资1472.5亿美元,以防次贷危机恶化。 9月18日为应对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以及可能的经济衰退后果,美联储决定降息0.5个百分点。从此,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 10月30日全球最大券商美林证券公司首席执行官斯坦·奥尼尔成为华尔街第一位直接受次贷危机影响丢掉饭碗的CEO。 11月4日全球最大金融机构花旗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查尔斯·普林斯宣布辞职。 2008年2月12日 为避免房贷违约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美国政府和六大房贷商提出“救生索计划”,以帮助那些因还不起房贷而即将失去房屋的房主。 2月13日布什正式签署一揽子经济刺激法案,大幅退税,刺激消费,进而刺激经济增长,避免经济陷入衰退。 3月14日美联储决定,让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通过摩根大通银行向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提供应急资金。 7月13日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救助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提高“两房”信用额度,并承诺必要情况下购入两公司股份。 7月14日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过去一周被“腰斩”,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全面跌入“熊市”。 7月26日美国参议院批准总额3000亿美元的住房援助议案,授权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房”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两房”股票。 9月7日美国联邦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以避免更大范围金融危机发生。 9月10日美国证券巨头雷曼兄弟决定出售旗下资产管理部门55%的股权,并分拆价值300亿美元处境艰难的房地产资产。 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将依据以重建为前提的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保护。美国银行已与另一家证券巨头美林证券公司达成协议,将以440亿美元收购美林公司。届时美银将超过花旗集团,成为全美最大的金融机构。 10月份美国总 统布 什向国 会提交的7000亿美元救 市计 划得以通过,至此,各国纷纷拉开了救市的大幕(降息,担保银行存款,向金融机构注资,政 府收购金融机构资产等等)......然而在各 国救 市计划通过后并没有让各 国股市止跌回升,反而让各国股指继续遭受重挫....... 中国也不例外,在连续降息,单边征收股票交易印花税和取消利息税,上调出口产品出口退税率(整个10月份)等一系列利好刺激下后,曾经上演了史无前例的千只个股涨停的奇观!!!那时股指短期犹如吃了兴奋剂,一飞冲天......然而随后就一蹶不振,软塌塌地继续缩水...... 以上资料截止时间是2008年10--15日左右

  • 索引序列
  • 关于粤海风二三事论文范文写作
  • 粤海风杂志稿费
  • 粤海风杂志什么级别
  • 关于风口论文范文写作
  • 关于风暴论文范文写作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