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信息技术创新课程研究论文范文

信息技术创新课程研究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信息技术创新课程研究论文范文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中信息技术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题目: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

【摘要】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人类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人们的生活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想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必须要掌握信息技术。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的课程;课堂教学过程;计算机

信息技术教学总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直观感知法。虽然在一些小学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对学生来说,还是一门新兴的、新颖的课程,因而对计算机更是充满着一种神秘感,很想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主机箱内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对此,我常通过现场实物展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认识一下什么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然后再简单地解释其作用。通过直觉的感官认识,学生就会对心中的疑团有所解开,并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个对计算机基本结构的模型,这样学生就能对教材中基础知识部分很轻松地掌握了。

(二)对比、类比讲解法。比如在讲Windows基础知识时,经常用到对比教学方法。如讲授资源管理器,可通过观察“我的电脑”窗口来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窗口界面的不同,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再比如讲“复制”、“移动”文件或文件夹时,运用对比教学法,教学效果不错。

另外,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有许多“相似”的知识点,在备课过程中,我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善于归纳知识要点。具体说来要注意做到将“相似”的知识点合起来讲,操作方法“相同”的挑一个来讲。例如,在讲解Word中“图文混排”一节时,我将图片、艺术字和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和格式的设置合在一起来讲,只给同学们讲解并演示了图片的插入和格式的设置方法,而艺术字和文本框的插入与格式设置留给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小组内的合作学习自己去完成学习目标。虽然一节课我只讲了7分钟左右的时间,由于同学们有了充足的操作和交流时间,却起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自由作业法。如在讲Word中“综合应用”这一节时,根据学生对前三节的内容已掌握,所以我在这节课上运用自由作业法,在课上不是纯粹的要求学生按照书本上的详细操作步骤进行,而是让学生在根据自己掌握基本技巧与理论知识前提下,自由发挥。(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然后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学生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给大家看,让全班学生一起进行讲评,比一比谁做得更简捷、更方便,从而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共同学习与提高。

(四)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驾驭课堂教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信“多媒体网络教室”系列软件大家都不陌生,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然后再加上教师有目的、有意义的指导和分组讨论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五)互动式合作学习。针对初中学生的个性和本学科的特点,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我在教学中也采用“互动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它是一种以个人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以互动、合作为精髓的学习方式,其优势在于:1.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过程之中。2.能在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表现欲望的.同时,培养集体荣誉感。3.小组成员间能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增进友谊的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4.形成了有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课上与课下之间的立体互动,有效地落实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例如在讲“收发电子邮件”这一课时,我在课下了解到班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有电子邮箱,并经常收、发邮件。在备课时,我把本课的知识点做成专题网站,在课上采用“互动式合作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教学中教师做到少讲、精讲;学生做到多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来达成学习目标。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要由过去的学习控制者、权威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咨询者。这点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三)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由以往的知识接受者向知识传授者的转变。让学生把在操作过程中得到的启发、体会,或是把“无意间”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谈出来,给大家演示与大家交流。

(四)重交流评赏,轻定位评判。课堂上学生完成的作品或任务,在他们心中往往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师在进行作业的评价过程中,应注意多引导同学们去欣赏、分析作品,让学生谈出自己的创意、体会或演示自己的制作方法,让其他同学得以借鉴,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科学而又精妙的方法,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之路还有一段路要走,作为教师,

我们都将和新课程一道成长。在这漫长的征途当中,我们都会继续做出自己的努力,为学生成长和课程建设贡献自己的教育智慧!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我国东部与西部教育平衡发展的桥梁,实现东部与西部的教育信息化均衡是我国教育的关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与科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达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科学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实践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探究欲望

兴趣对智力起着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它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起来,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多媒体信息提供了多种外部刺激,如声音、图片、动画、文字等,他们具有直观形象、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学习内容以及教学需要,恰当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走进情境,更好地体验学习。优美直观的情境,不但能有利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存储和建构,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发现、研究解决问题;既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又感受到学习综合实践的乐趣。

二、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双边活动,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气氛,使学生敢于创新。而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极易扼杀学生的创新行为,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对教学很重要,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教学中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人格,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提出质疑,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和机会;尊重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确保学生创新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归属感,表现出创新的意识。

2.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任何人只有在不断地思考、设计、创作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探究再交流中,获得知识、获得自信、取得进步、培养能力,才能逐步的良性循环向更高更强的方面发展。所以我们在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给学生一个大胆展示的机会,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虚拟实验给学生展示自己设计实验展示探究结果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中发现问题,这一举措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更肯定了他们辛勤创作的成果,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要随时随地地激发学生的灵感,不拘泥一种表现成果。在八年级教材《网页制作》一课中,我们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大胆实践,不要求使用固定的模式和内容镜来完成作品主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制作出多种多样的网页图片。

4.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全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有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才能达到学习知识的最佳效果。所以,教师应注重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通过分层教学的策略,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共同交流,使学生在个体思维的冲突中开拓自身的思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活力。最终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对不同层次问题的探究和学习,获得各自的成功,产生更强的创新热情和欲望。

5.给学生多留些想像的空间。如在开展“失重现象”的教学中,教师设计在存在重力而产生的现象中逆向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有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假设若干情况,不限定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一教学方法的实践既巩固了他们重力的理解,又提高他们对知识的运用变通,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受益终生。

三、激发思维兴趣,培育创新精神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源泉,只要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强烈的兴趣,那么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为培养创新精神奠定基础。

1.开展竞赛。好胜是人的天性,孩子尤为突出。在教学总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可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分层知识抢答、主题活动设计等活动,发挥学生不同的特长,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找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共通之处,培养创新的乐趣。

2.目标驱动。合理的任务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围绕既定任务展开活动,激励学生为完成任务努力。我们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实践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原则,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如在讲幻灯片制作时,可以将带有时尚动画的文档向学生进行展示,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想动手尝试。

3.创设情境。创设真实的情境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引导他们在情境中产生兴趣和想法,激发创新思维。如在学习《人体的应激反应》时,教师设计学习蜈蚣爬行和模仿秀让学生体验,这样学生便会将自己融入情境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既是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和特殊领域,又是有效实施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在科学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中,积极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媒体技术手段,拓展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时空范围,提高科学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思维创新意识的强化作用,从而实现信息化教育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助推作用。

摘要:当前我国的国际化进程正处于历史的关键时期,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推进成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必经途径,是保障当前成人教育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推进经济全面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指出,大力推动成人教育信息化能够有效、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使成人教育受众能够获得全面、完备、均衡和完善的教育资源,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优质的教育网络信息资源,促进现代远程成人教育和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成人教育;信息化;策略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全国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建设却一直未能得到重视,关于成人教育的信息化方式和途径一直存在较为模糊的认知,在制定成人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方案时,也未能与国家的整体规划或地方的统筹规划相调配,在政策层面上没有凸显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在服务和政策支持上缺乏一定的力度。

1.1高校对成人教育重视不够

各级地方高校在响应信息化的同时积极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指导机构,职业院校也将信息化进程搬上日程,然而很大一部分高校却缺失成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成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异常不顺,相对于其他同类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成人教育信息化存在师资力量缺乏、教育经费不足、中高端人才短缺和规划方案缺失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也与当前的软硬件环境相关,在注重网络资源、计算机设备等硬件设备的前提下,又会忽视信息化教程、多媒体信息化软资源的配套跟进,未能形成有效的保障体制和机制,难以满足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的要求。由于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各级教育部门对成人教育重视不够等原因,成人教育的信息建设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社会和网络环境下成人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成人高校信息化设施建设不平衡,信息资源匮乏,使用率低下,导致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效能不高,工作进度相对缓慢。

1.2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有限

教师队伍是推动成人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原动力,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不高,严重制约成人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发展。首先是教师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协调性等方面认识还不够。很多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对先进的教学理论认识不足,不敢大胆尝试。这种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导致了思想和行动上的偏差。认识的不足、信息化概念的不清晰造成了成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利用仍然处于初级层次,有些信息化设施设备成为摆设,给信息技术的推动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其次是教师整体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偏低。多数教师应用的主要软件是Word,Excel和IE的操作,像数据库、网页制作、图象处理、课件制作等更深层次的软件使用能力更欠一筹。这就直接导致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平台的操作等方面的欠缺。造成成人教育教学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原因一个是大多数教师均来自非计算机专业而对信息化设备驾驭不够好。另一个就是成人高校对教师在信息化培训方面不系统。只有解决教师自身驾驭信息化设备的能力,才能推动成人教育课程教学的信息化,从而推动整个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

1.3成人院校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

教学、科研和实验等多个环境的契合度不高,整体而言,当前很多院校的教育信息化仍然停留在将课本中内容照搬到多媒体平台上,传统的课本宣读方式仍是成人教育信息化的主流方式,将大量的优质资源排斥在外,优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未能与学生的实际操作平台和实验平台相结合。

2研究策略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将信息化技术与当前实际的成人教育课程相结合,以课程教育来驱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将信息化的建设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在教学中使成人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教材学习方式转换为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提升成人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全面提升成人教育的学生质量和教学质量。为此,应着重以下几点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究。

2.1加大力度建设成人教育教学资源库及其平台,实现成人教育教学平台信息资源共享

成人院校的教育教学网站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构建教育资源教学库时,要时刻保持以《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为蓝本,以实际教学、媒体化方法、实验仿真教学和在线学习为重心,推进课程资源的优质优化,在优化教育资源库统筹建设的同时,推动信息资源的平滑转化,从当前结构化的离散型数据资源向结构化的主题丰富性资源进行平滑过渡,在知识形态上从单一不变的技术性资源向动态智慧型资源迁移,整体的管理方式由集中性资源收缩方式转而向开发性资源共享方式进行平稳过渡,力求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性、生动性、灵活性和共享性。构建多门类多元素的课程学习资源,保证成人学生能够获得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2.2努力建设一支具备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成人教育师资队伍,提升成人教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因此,当务之急是做好师资的信息化培养和培训。从根本上讲,教师队伍的素质深刻影响成人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个成人教育事业的成败。无论教学方法如何改革,无论教育政策如何要求加快成人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成人教育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教学的能力都是成人教育信息化的最直接、最原始的动力。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的师资力量是一所成人院校成功和进步的标志,在保障当前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努力培养和发展一支具备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的师资力量,加快推动成人教学信息化的进程是当前成人院校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成人教育应当更加贴近实际,深入调查和分析,在教学中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按照专业教师的学科不同、年龄不同,分层次、有步骤地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工作。培训的要义首先要对教师的认知理念进行培训,使得教师认可当前的成人教育信息化方式是一种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方式,是更加适合成人学生的方式,能够推动成人教育的整体事业全新的发展,打消他们对计算机的偏见。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的信息化教育理念、认知、能力能否跟上设施设备更新的步伐,适应操作软件升级的节奏,是开展成人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在成人教育教师有了信息化服务教学的意识以后,逐步进行专职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这时就要以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重点,着力于培养成人教育教师应用计算机等信息化设备的能力,并逐步更新培训内容,组织部分基础好、专业对口的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与学习,强调学以致用,加强学习过程的监督和学习成果的展现,加强技术交流与研讨。最后,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要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道德行为规范、网络安全和病毒防护、学校管理系统应用等培训,不断提高成人教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2.3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成人教育信息化办公平台

信息化建设最依赖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支持。硬件资源是指信息化中需要的一些必须的硬件设备,软件资源是指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师资力量。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兼顾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以可靠的硬件资源作为支持,同时吸纳更新鲜的互联网资源和信息化资源作为成人学生的实践资源,构建以多媒体设备、教学实践设备和互联网在线学习为主流的信息化硬件平台。在推动信息化软实力的同时,一方面要加强原有师资力量的稳定提升,一方面要吸收外来新鲜的资源作为提升,为当前的环境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血液,在进步中前进,在前进中进步。成人教育的信息化不仅包括硬件设施的信息化,还包括所有的用户界面。在加强硬件管理和资源库建设的同时应着力建设用户平台。最终应以成人院校的网络平台主页为轴心逐步建成对外宣传界面、对内教学资源库、在线教学系统、在线测试系统、行政办公系统等子系统群。逐步开展各教研组、各学科的课程教学网站建设,大力提倡成人教育教师建设个人课程教学网站,链接到网络学习的平台,随时可以浏览课程相关学习内容和信息。部分成人院校已经在使用教务管理系统对学生成绩等信息进行科学管理,而学生学籍管理几乎是各个学校的缺口,成人学生都要登录到学信网查询学籍、学历,而成人院校也没有对学信网的使用规则和流程给出相应的指导性和说明性文件,校园网和学信网没有达到有效链接,严重阻碍了学生对学籍、学历查询的需求。因此,成人院校还要逐步实现和完善成人院校的教务教学管理、学生成绩管理、招生信息管理、学籍学历管理、政教管理、教研管理、后勤总务管理等综合性信息化应用,达到成人教育工作业务的综合性、共享性信息化管理,各部门实时共享信息数据,消除“信息孤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纸化办公,极大地提高成人院校日常管理与教学工作的效率。

3问题与展望

3.1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成人院校往往独立于总校的自动化办公系统而自成体系地单独管理。具体体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已经投入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但总校下属的成人教育部门往往没有参与其中,而是有自己的管理方法,这可能是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与其他教育形式不同导致的。其次是在教学平台上,师生互动模块使用率较低,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更喜欢使用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分析其原因应该是平台上的互动模块不具备即时性,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能及时看到并回复,不如微信等通讯工具直接、便捷。第三是成人教育专业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有差距。这个问题是无法避免的,总体情况是青年教师比中老年教师有优势,接受新事物快,信息化掌控能力强。计算机专业教师比其他专业教师更容易掌握专业的应用软件和工具,对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设计更得心应手。虽然在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可以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把影响减到最小,不仅不会影响成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局,更有利于激发新课题的研究和探索,使成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向更高要求迈进。

3.2未来展望

成人教育信息化可以说是一场革命,它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改变了教育者的思维定势,改变了师生间的关系和教学形态。这场革命将成人教育引领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新的高度,积极参与其中是教师的历史使命,更是一种教育行为的自觉,以深化信息技术与成人教育课程的整合,加强信息化建设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指导,建立信息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推动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的终身学习。成人教育工作者应全力以赴,以提升办学质量为己任,倾力打造一个装备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思想现

[参考文献]

[1]罗佰绥.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服务于现代教学[J].农业网络信息,2009(3):69-71.

[2]王诚,李璐,唐治中.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23):24-25.

[3]陈光海,韩晋川,黄华.教学资源库管理平台开发与应用实践[J].软件工程师,2015(1):21-22.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论文

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这个主题的论文应该如何写呢?

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 教育 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对策及融合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 方法 ,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 教学方法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学生学习要强调小组交流与协作,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个性教学资源中心和互动协作空间。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论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

摘 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它能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学习的过程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随着多媒体科技应用日益普及,它也给数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多媒体科技给教学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本文对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优点、问题及矫正 措施 进行了一些论述。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数学学科;辅助教学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因此,信息技术发展与数学学科课程发展中的互动客观存在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学习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使数学成为终身学习的奠基石。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画出函数图像,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德国数学教育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 经验 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学认为,创新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是一种最能体现信息潮流的课程,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独立作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 圣诞节 、 教师节 、 春节 等,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发送卡片,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话,有的还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动画,这些知识,我们平时都没教,但学生通过自学或家长的指导都制造出来了。这样,学生的 爱好 、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兴趣得到巩固。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附带一定的情境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五、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个别化、协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使资源共享,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善、提炼和概括知识,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的全球化、开放化和信息化.数学教学,1998(5).

2.王其云.媒体与学习.中国电化教育,1999.11.

3.方钧鹤.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1999.5.

4.李华.中小学教育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探讨.中国电化教育,2000.2.

5.刘云生.信息网络时代与教育最优化.2002.

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企业信息化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包括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和各种规模的企业,它既是企业内部的一项复杂、长期的信息化系统工程,也是社会化的系统工程。 企业信息化标准工作所涉及的专业技术领域是综合性的技术领域,包括软硬件技术、网络安全、企业管理、工程设计、过程控制和办公自动化等多个技术领域,以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制造过程信息化、数字化为目的。 在国家信息化战略中,已经明确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目标,信息技术战略与其它战略一样,已变成企业业务发展的战略,信息技术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而信息化标准将是推动信息化和保障信息化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科技部把“技术标准战略”作为新时期三大战略,信息产业部也把产业标准作为促进信息产业深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制定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劲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使企业信息化建设作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制定是一项长期任务,其长期工作目标是: 1.按照信息化市场的需要,通过逐步研究制定,分期分批推出相应的企业信息化规范标准。 2.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体系,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标准化支持与服务。 3.坚持不懈地宣传贯彻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和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其他标准,推动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在企业内的实施和运用。 4.指导IT厂商和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了解和使用企业信息化标准,以企业信息化标准为准绳,在企业内实施信息化战略进程。 5.企业信息化标准工作目标是以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的实施为重点,通过深入全面地宣传贯彻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的内容,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确保标准的时效性、配套性和权威性,推动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核心理念在企业内的实施和应用。 一、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二、国内外相关技术领域有关标准信息简述 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在国外也属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就技术类标准而言,已有一些工程设计类和技术平台类标准,如:l997年7月,OMG组织公布了其PDM Enab1er标准草案。作为PDM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本草案由许多PDM领域的主导厂商参与制订,如IBM、SDRC、PTC等。PDM Enabler的公布标志着PDM技术在标准化方面迈出了崭新的一步;另外IEC/ISO 62264和ANSI/ISA-95国际标准正在成为企业的行为规范——控制系统集成规范,它制定了企业级业务系统与工厂车间级控制系统相集成时所使用的术语和模型,该标准还规范了中间层MES系统应支持的生产作业活动。而在经营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类,除了美国管理与库存协会制定了一个MRPII规范(MRPII规范后来发展为ERP标准)外,没有别的标准。 企业信息化标准工作以企业为主体,根据国内市场环境的需要,积极制订企业信息化规范标准、2003年6月颁布了《第1部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规范》。2004年继续制定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即将颁布《第2部分: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规范》、《第3部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规范》、《第4部分:协同产品商务系统(CPC)规范》、《第5部分:制造执行系统(MES)规范》、《第6部分:办公自动化系统(OA)规范》。 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规范》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规范》属于推荐性标准,推荐性标准的权威一方面来自本身的科学性,一方面来自评测认证。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规范》基础上开发的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ERP系统选型工具,对通过测评并获得认证的产品将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这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规范》的具体应用之一,目的是规范ERP市场,提高ERP产品成熟度,减少ERP厂商市场开拓的费用,提高优质产品的使用率及市场占有率,推动积极有序的市场竞争,推动ERP产业健康发展。 四、标准的应用推广与生产力的业务发展息息相关 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着“共性技术”推广的职责,其中信息化和标准化业务的开展是我们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首先,我们知道,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必须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发挥服务功能,担负着通过“看不见”的手来实践国家和政府部门政策指导作用的角色。因此,我们要发展,首当其冲就面临着市场不断开拓和深入的问题,而标准业务将是我们开拓市场的利器、整合社会资源以使其深入占据市场,由此也将是我们其他业务得以成长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从市场需求来说,目前正是我们开展标准业务,拓宽拓深市场的大好时机。我们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千头万绪,但需求不清晰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我们的标准业务将极大地帮助他们明晰需求,指导他们选型与信息化建设,势必受到中小企业广泛关注和欢迎,也势必带动我们其他业务的蓬勃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标准业务--是我们树立服务品牌的旗帜和驱动业务拓展的龙头。 从生产力促进中心自身来说,我们已经基本具备了把标准业务深化的条件。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实施和推进工作,我区在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已初具规模,组建了工业设计与快速成型、ERP、电子商务等5家专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已先后评估、评审三批制造业信息化项目,批准52家企业为自治区三维CAD应用示范企业,39家为ERP应用示范企业。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中,制定出一套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的适用标准,建立相关的技术基础体系,也是我们项目的考核工作指标之一。通过我们已建立的中介服务体系和大量的企业信息化工作经验,配合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已经组织制定的ERP、CRM、OA、PDM、MES、CPC等6大信息化标准,我们组织实施相应的宣传贯彻和推广应用工作,再借助标准的应用,把生产力的业务延伸到企业信息化的监理与服务工作中去,一方面提高了生产力中心组织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开拓了我们的服务业务的领域,更有利地促进我们中介服务机构的工作向着专业化、品牌化的方面迈进。 2003年在自治区科技厅、信息化办和乌鲁木齐市科技局的指导下,新疆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承办单位,配合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进行了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宣传贯彻活动,培训了100余家企业的技术骨干,组织西北地区企业信息化监理培训活动。参与培训的有区内、外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部分企业,这些活动得到企业和中心的大力支持和欢迎。 这些先期工作为我们奠定了进一步开展标准业务的基础,但也必须看到,我们必须完善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专业服务能力”,这是用户的需求、市场的需求。我们也将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来建设一个更高效的标准化服务体系。通过广泛开展标准化活动为生产力促进中心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 通过8年时间,新疆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以提高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为宗旨,在科技信息、高新技术孵化、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企业诊断及技术咨询、质量体系认证咨询、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培训、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多功能、综合性服务。2003年1月新疆生产力促进中心被国家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已逐步发展成为新疆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中心”已经走出了生存期,正迎来了自己的关键发展期。说其关键,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处于一个变革转型的时代,要想成功地扮演市场赋予我们的职责和角色,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原因之二在于整个中介产业尚显稚嫩,社会对其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信赖需要一个突破的过程,目前无疑正是蓄势突破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从政策法规、市场定位、管理规范到国际合作,整个中介服务体系都有许多亟待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而对于中介服务机构自身来说,在新的一年里,加强提高我们的核心服务能力至关重要。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中介行业的生命力就在于高度诚信的服务,离开专业能力去谈市场定位、国际合作之类的话,只能是空话。 “中心”为打造核心竞争力,将以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为基础,努力开展企业信息化标准业务、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业务和信息化监理业务,持续推进自治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为项目的实施推进尽一份微薄之力。

信息技术课例研究论文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中信息技术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题目: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

【摘要】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人类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人们的生活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想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必须要掌握信息技术。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的课程;课堂教学过程;计算机

信息技术教学总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直观感知法。虽然在一些小学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对学生来说,还是一门新兴的、新颖的课程,因而对计算机更是充满着一种神秘感,很想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主机箱内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对此,我常通过现场实物展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认识一下什么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然后再简单地解释其作用。通过直觉的感官认识,学生就会对心中的疑团有所解开,并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个对计算机基本结构的模型,这样学生就能对教材中基础知识部分很轻松地掌握了。

(二)对比、类比讲解法。比如在讲Windows基础知识时,经常用到对比教学方法。如讲授资源管理器,可通过观察“我的电脑”窗口来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窗口界面的不同,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再比如讲“复制”、“移动”文件或文件夹时,运用对比教学法,教学效果不错。

另外,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有许多“相似”的知识点,在备课过程中,我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善于归纳知识要点。具体说来要注意做到将“相似”的知识点合起来讲,操作方法“相同”的挑一个来讲。例如,在讲解Word中“图文混排”一节时,我将图片、艺术字和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和格式的设置合在一起来讲,只给同学们讲解并演示了图片的插入和格式的设置方法,而艺术字和文本框的插入与格式设置留给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小组内的合作学习自己去完成学习目标。虽然一节课我只讲了7分钟左右的时间,由于同学们有了充足的操作和交流时间,却起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自由作业法。如在讲Word中“综合应用”这一节时,根据学生对前三节的内容已掌握,所以我在这节课上运用自由作业法,在课上不是纯粹的要求学生按照书本上的详细操作步骤进行,而是让学生在根据自己掌握基本技巧与理论知识前提下,自由发挥。(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然后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学生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给大家看,让全班学生一起进行讲评,比一比谁做得更简捷、更方便,从而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共同学习与提高。

(四)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驾驭课堂教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信“多媒体网络教室”系列软件大家都不陌生,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然后再加上教师有目的、有意义的指导和分组讨论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五)互动式合作学习。针对初中学生的个性和本学科的特点,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我在教学中也采用“互动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它是一种以个人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以互动、合作为精髓的学习方式,其优势在于:1.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过程之中。2.能在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表现欲望的.同时,培养集体荣誉感。3.小组成员间能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增进友谊的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4.形成了有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课上与课下之间的立体互动,有效地落实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例如在讲“收发电子邮件”这一课时,我在课下了解到班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有电子邮箱,并经常收、发邮件。在备课时,我把本课的知识点做成专题网站,在课上采用“互动式合作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教学中教师做到少讲、精讲;学生做到多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来达成学习目标。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要由过去的学习控制者、权威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咨询者。这点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三)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由以往的知识接受者向知识传授者的转变。让学生把在操作过程中得到的启发、体会,或是把“无意间”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谈出来,给大家演示与大家交流。

(四)重交流评赏,轻定位评判。课堂上学生完成的作品或任务,在他们心中往往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师在进行作业的评价过程中,应注意多引导同学们去欣赏、分析作品,让学生谈出自己的创意、体会或演示自己的制作方法,让其他同学得以借鉴,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科学而又精妙的方法,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之路还有一段路要走,作为教师,

我们都将和新课程一道成长。在这漫长的征途当中,我们都会继续做出自己的努力,为学生成长和课程建设贡献自己的教育智慧!

信息技术课改论文

2004年,国家正式出台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试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不仅在课程内容上有较大的拓展和深化,而且在课程的性质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现代教学理念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参与、思考、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实践表明,分层教学、分组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一、分层教学

在上课前,了解学情。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差异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比较丰富,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能力强,一般不满足教材上的基本内容。第二个层次:学生各方面都比较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第三个层次:学生直接接触信息技术知识很少或学习能力不够强,或对电脑没有兴趣,学习有一定困难。

在教学中,先按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全班集体讲解,然后安排学生做练习。一般情况下,第一层次的学生往往很快完成练习并掌握了教学内容。第二层次学生完成起来难度不大,可安排第一层次的学生分组帮忙指导,教师则集中精力辅导第三层次学生。

在教学深度上,确定教学目标要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确定,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

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分层次教学法,能够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采用分组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定要充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把在分组教学完整实施过程中可能遇见的问题做详细的规划和预案处理,避免分组流于形式。可通过问卷调查或平时课上表现,根据学生的电脑知识、学习成绩等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4人左右,每个小组保证至少一名知识丰富、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由其担任学习小组的小组长,负责分配任务,督促和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配合分组教学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组长不但负责维持本组纪律,而且要能够部分地解决本组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分析、汇总本组在教学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教师。分组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创造了条件。

分组活动需要学生很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与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选好小组的组长非常关键,只有小组长有效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师先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要明确地告诉组长,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和磨合,各小组长能真正地成为组员的教学小助手,组员间的协作关系更加稳固可靠,使他们结成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水平不断提高。

在此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究或协作交流,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成为学习主人的同时,情感交流也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完美展现。上课期间,教师布置“任务”在各组展开竞赛,在竞争的情境氛围中,对于较难的“任务”会使学生频繁地提问,组长在能力范围内及时给予指导和组内互帮互助,组员间的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献计献策,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就得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和体现,教师也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巡回指导、逐一点拨。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操作完毕,根据“任务”或课题的完成情况及各组的写作意识与组员的参与程度、掌握进度等,采取自评、互评,组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组进行点评。学生在接受他人评价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我。同时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反思自己的问题,修正自己的行为。使得学生进一步加强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

三、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含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达到某个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创设任务时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教师创设,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习难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创设任务。第二种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教师起引导作用。比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任务,或教师设计出开放度较高的任务,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自己的任务。

任务设计的合理与否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的前提。任务驱动法是要营造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任务要有针对性,即任务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设计的任务要有阶梯性,要因人而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规律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驱动“任务”设计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在课前要认真把握好教材,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要将每节课的知识点与技能蕴含其中,任务必须与学习的主题相吻合。

任务完成后,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任务可先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设计的评价量规表,由小组的各个成员先进行交流、讨论、评价,对不完善的地方作相应的修改。教师则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活动,对任务完成好的加以表扬,对任务完成有困难的或有瑕疵的加以引导或点拨。通过有效的评价,不仅能完善和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教师来说可以借此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提供准确的信息。

“任务驱动”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所学习的内容,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把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的学习模块,并使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2004年秋季以来,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已有20个省市。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总体推进部署,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已于2010年下学期全面推开。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老师的意见比较分歧,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有很多的弊端,还不如不改,而我认为,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可能一步到位,都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改变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作为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由于它不是高考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地位受到了削弱,学生、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那么作为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去认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怎么去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变革呢?我通过近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归纳总结了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态度的端正。

不可否认,新课改以来,课程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我市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才刚刚推行,对于信息技术的考核机制不明确,并因为传统考试机制的影响,人们仍然会把是否拿入高考作为衡量一门课程是否重要的标准。举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如果有人问一名老师教的哪个科目,信息技术教师回答后,通常对方都会表现出一种轻视,因为信息技术等同于豆芽课。虽然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物理、化学等科目并列,并且也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的一门课程,但实际上,在所有高中学科教师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仍然处于最底层。

所以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有一种正确的态度,认真的面对。以前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信息技术课太好上了!”还有老师说:“我上课从来不需要备课,备课笔记都是应付学校检查的”。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老师的作用是依次对各种常用的办公软件进行介绍,于是出现了“微软说明书”式的教学。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课堂教学实际上处于一种无目标、无定位的混乱散漫状态。认真的对待这门课程不仅是为以后信息技术拿入高考奠定基础,而是要做到对学生负责,做好作为一名教师的本分。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多数在发牢骚、报怨言,说来说去还是地位低、待遇差、领导不重视等话题。我认为,能改变信息技术教师命运的只有我们自己,放下怨言,,通过主动学习、交流、研究、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包含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两个方面。信息技术教师中不少这样的教师,专业技术不错但教学能力不强,这种情况男教师比较多,还有一种就是教学能力不错,但是专业技术方面较差,这种情况女教师比较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教师注重了其中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

所以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参加培训,不光是教学方面的还有专业技术方面的,很多人认为一些学校有了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却不专用,往往身兼数职,成为“电教保姆”。甚至有的教师说,他们的角色是领导检时的“守门员”、电脑故障时的“维修员”,不能像语文、数学、英语学科那样集中精力教学。但是我却认为只要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和其它职责,能够更好的推进教学,因为信息技术不同于其它科目,他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理论,而是通过理论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视教学设计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高达99。8%,从这个数据说明学生对信息技术是有兴趣的,尽管这种兴趣可能仅仅是对打游戏、看电影。在课改后,我们为什么不反思呢?为什么学生对我们的上课内容不感兴趣呢?是教学方法太枯燥乏味了,还是游戏的乐趣实在是太强了学生才会分心的?不管怎么样,我们要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不是老师满堂灌,而是学生想学。

在新课改下,有的老师转变了旧的观念,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大家都想方设法从学生日常生活需求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如:网络技术应用中《认识IP地址》这节课,有的老师采用了开心词典的答题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很容易激活课堂气氛。有的老师在讲IP地址的构成是这样设计的:

师:“大家家里有固定电话吧?”

生:“有”

师:“下面我把我们学校部分部门的电话号码告诉大家,请大家寻找规律”

师:对了,日常生活中电话号码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表示该电话的所属地区,后一部分表示该地区一个电话的号码,在因特网中,计算机的IP地址也分成两部分:即“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

一下子同学们对IP地址的结构有了认识,然后老师再趁机引导,“电话号码能相同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不能!”于是老师说:“我们的IP地址同样不能有重复,同一个网络所有计算机使用同一个网络标识,其中每一台计算机又有唯一的主机标识,这两部分构成了IP地址。”经过这样的引导,许多同学茅塞顿开。可见,此类精心的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同时,学生觉得信息技术课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了。

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

例如在讲解“良莠并存的信息世界”时,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非常富有挑战性,一方面,我们在享受信息世界带来的各种益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来自网络的攻击,教材虽然提到了“网吧困扰”,但如果仅仅作为资料很难引起学生的思考,因此,我们就“高中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辩论,让他们发表各自的观点,阐述理由反对对方观点,加深对网络的认识。实践证明,辩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竞争欲,培养了学生的表达、交流和评价信息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领会,并与实践相结合,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我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论文

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欢迎阅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全文篇1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 教育 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对策及融合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 方法 ,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 教学方法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2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教学的整合》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应用与教育领域,给化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搭建了新的平台。在教学中人们通常用文字、声音和图形来表现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的交互、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探索并逐步推广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以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各种信息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表达形式更为丰富,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加深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多媒体电脑和 网络技术 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成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通过构建真实的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探究能力以及优化教学效果。所以巧妙合理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件素材,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 完全按照常规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来说缺乏吸引力,多媒体手段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动态的方式多 渠道 、全方位、立体化的传递教育信息,刺激学生感官,传播教学信息。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能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化学学科的教学来说,初中化学一些理论如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分子结构等等是比较抽象的,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将瞬间变化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比完全靠挂图、模型、教师的比划、学生的想象要有效的多,易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所以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有选择性地利用好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网络资源、光盘资源,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成为化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究、摸索 总结 整理如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化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不是代替教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化学课堂教学不是每堂课都适宜用多媒体手段,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以及教学内容相对之后的缺陷,才是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在化学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微观粒子的运动 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比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的运动变化是用肉眼甚至显微镜所看不到的,通常用挂图和模型,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我们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把微粒得到(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升高),体现氧化性(还原性),这些内容光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我们利用我们手边现有的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中提供的多媒体影像素材或者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则很容易通过在电脑上的模拟演示,让学生就能很形象直观地看到这些内容的动感过程,其教学效果比老师的口头讲解显而易见要强的多。而教师也省去了口舌之苦。 二、微粒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电脑软件或课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解释化学反应时,用flash动画模拟白磷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别拆分为原子,然后再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学生便很容易想象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行为,同时也加深了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理解,为学生在后续的章节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三、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的模拟 农村学校由于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并考虑到实验经费的不足和实验课程时间、安全等因素,很多实验难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走进课堂,这时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 1、装置复杂、药品稀缺贵重的实验 实验室验证空气成分需用曲颈甑,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已不存在,这类实验可以用模拟实验来代替。 2、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实验。比如温室效应实验、酸雨形成实验、饱和溶液配制实验等等。 3、错误实验操作后果的危害的实验 如吹灭酒精灯、排水法收集氧气先撤酒精灯再抽导气管、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氧气、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不检验气体纯度、稀释浓硫酸将水往装有浓硫酸的烧杯里倾倒等实验操作后果。由于有些实验老师只讲不应该这么做,而不敢让学生进行这类错误操作。但把这些危害后果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将直观地得到感受,在以后的实验中避免错误操作。 4、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受到时间因素和课堂节奏的制约,一些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铁的生锈实验等模拟实验可摆脱这种时间上的限制而进入课堂。 四、应用投影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提高实验的可视性 众所周知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演示,投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常用到的工具。在课堂上教师操作的演示实验除了前几排学生外,后面的学生较难看到变化的现象。投影机能把一些现象放大,帮助学生观察。如讲到氢气的制取原理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用玻璃器皿盛稀硫酸和锌或稀硫酸和大理石的反应,利用投影观察其反应放出气泡的过程,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以电脑为载体的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是主体,使用它只是为教学服务,这一工具运用得当与否,效果完全不一样。为了使这一工具更好地服务教学,真正有助于传授知识技能,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地对我们所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对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认真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地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3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 摘 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它能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学习的过程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随着多媒体科技应用日益普及,它也给数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多媒体科技给教学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本文对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优点、问题及矫正 措施 进行了一些论述。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数学学科;辅助教学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因此,信息技术发展与数学学科课程发展中的互动客观存在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学习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使数学成为终身学习的奠基石。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画出函数图像,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德国数学教育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 经验 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学认为,创新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是一种最能体现信息潮流的课程,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独立作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 圣诞节 、 教师节 、 春节 等,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发送卡片,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话,有的还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动画,这些知识,我们平时都没教,但学生通过自学或家长的指导都制造出来了。这样,学生的 爱好 、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兴趣得到巩固。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附带一定的情境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五、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个别化、协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使资源共享,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善、提炼和概括知识,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的全球化、开放化和信息化.数学教学,1998(5). 2.王其云.媒体与学习.中国电化教育,1999.11. 3.方钧鹤.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1999.5. 4.李华.中小学教育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探讨.中国电化教育,2000.2. 5.刘云生.信息网络时代与教育最优化.2002. 猜你喜欢: 1.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浅析论文 3.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 4.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探讨论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与对策教育论文

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影响和作用,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主要是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实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变,来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及以人为本学习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

2、清楚整合的目标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自主地制定、执行学习计划,学会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对信息内容的选择和理解能力等。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如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学生“主体”的地位。

3、在整合的是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整合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在此过程中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的。之所以强调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是因为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任何合作,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而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代一种较新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对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对于我国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挑战;它可以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4、整合应该是双向互动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双向的整合,并不是仅仅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还要把信息技术的思想应用到教学中,学科本身也应该在某些方面来适应信息技术。例如,某些高中数学课程中出现了“算法”的学习,就是双向互动的好的尝试。

5、重视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这里的培训内容不仅仅包括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还包括信息素养。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整合的顺利实施。

总之,在整合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和误区,对这些问题和误区认识是否清晰、理解是否深刻将会影响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成败。因此,只有及时发现整合过程中的问题,仔细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做进一步的实践,这样,整合才能慢慢前进。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便利和好处,但是其中的问题和误区仍是大量存在的。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这些不足,对整合做进一步的探究,争取达到正确有效的课程整合。正确有效的整合必然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上的革命性的变化,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信息检索技术课程论文

高校文献信息检索的必要性与有效方法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高校文献信息检索的必要性与有效方法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随着互联网信息、知识的不断更新,文献信息检索能力已经成为高校师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科研的重要手段,成为继续学习的重要工具。通过探讨文献信息检索的科学定义及高校信息检索的必要性,进而从文献信息检索流程角度提出高校文献信息检索的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 文献;信息检索;策略;

文献信息是巨大的社会财富,它伴随着社会的广泛进步而迅速更新和积累,在带给我们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也必然给阅读、查找和充分利用信息带来一定困难。为解决庞大的科学文献和个人特定需求之间的矛盾,便产生了文献信息检索,文献信息的检索和利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高校信息检索能力已经成为高校师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科研的重要手段。

一、文献信息检索定义

“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信息检索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信息的过程和技术。也就是说,信息检索包括两个环节和内容:“存”和“取”。狭义的信息检索则专指信息检索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即从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信息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检索、信息查找或信息搜索等术语。

信息检索按照检索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文献检索、数据检索、事实检索。本文侧重于文献检索,即通过检索文献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知识、情报[1]。

二、高校文献信息检索的必要性

(一)信息的多元化需要师生具备一定的信息评价和筛选能力

在当今互联网、信息化社会,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利用信息资源进行生产、生活和创新创造。但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信息流和信息量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人们进行检索和利用的困难也就越来越大。随着4G网络的覆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轻而易举就能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各类门户网站、微博、微信、QQ等推送信息的常态化,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对于浩瀚无垠的信息的过滤、评价、筛选和运用带来极大的挑战[2]。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哪些是对我们有益的,哪些会给我们带来负面的影响,都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信息鉴别和评价的能力,需要我们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文献信息检索能力成为高校师生应掌握的基本学习技能之一,是继续学习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学习、科研和生活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二)学校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对“文盲”下了新的定义: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文盲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获取知识的人。我国国家教委要求,全国各大院校要全面普及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这对大学生普及文献检索知识、提高信息素养、增强信息检索的兴趣、提高信息检索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然而现状却是,全国各大高校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大部分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学生自愿选择,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修够学分,以这样的方式开展信息教育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种重专业、轻信息素养的教育还普遍客观存在。

(三)信息检索助力高校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重要职能之一,大学对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与发展起着重要引领与推动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个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一方面促使了新的学科不断涌现,源源不断地出现大量新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的老化和被淘汰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作为高校科研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即敏锐的信息意识、发现高质量信息的能力、信息的选择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如何正确地引用文献、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能力。作为科学研究者,必须时时了解学科最前沿的动态,掌握最新的知识,这样才能研究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而文献信息检索能力就是科学研究人员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为了减少课题的重复研究,提高研究的成功率,科研人员在研究一项课题之前,必须要进行的相关的资料收集和文献检索。在确定选题之后同样要科学合理运用文献信息检索方法开展文献信息甄别筛选和运用,进行进一步研究,保障研究成果的承续性,进而推动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三、高校文献信息检索的策略

(一)分析检索问题

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问题,对问题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分析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提问者是谁。同样一个问题,教师跟学生对内容的层次要求就不同;一个专业性的问题,高校专业教师和学生对问题的要求也会不同。其次,问题的性质。不同的问题对应不同的要求,如果我们对一个概念需要界定,或者需要查找与自己所撰写文章密切相关的文献,这时对概念的界定和对文献的检索就需要“准”。如果我们要做一个论文的选题的确定或者做一个项目的申报、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在做这些工作之前,我们需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一个全面的普查,这类型的问题的要求就是“全”。再如,我们要了解某个领域的趋势前沿和最新进展,对这类问题的要求就是查找的资料必须要有新颖性,即“新”。再有,对一些技术性强的问题,如专利的申报、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某一项技术的引进等,对这类问题的检索要求是“细”。再次,学科和主题。如果只是单一的某一个学科或主题,那么只需要找到收录这个学科资源的数据库进行检索就可以。但是有很多跨学科领域研究的问题如果只是在一个数据库查找,就会造成资源的不全面。第四,资源类型。我们熟知的资源类型有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期刊论文、图书、专利、标准等等,不同的资源类型收录的特点也不同,如内容的深度、系统性、时效性都不同,研究课题不同,对资源类型的要求也不同。第五,资源的范围。查找资料的时候往往对范围进行限定,范围包括时间范围、地域范围、语种范围等。

(二)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

分析检索问题之后,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常用的检索工具有搜索引擎和商业数据库。搜索引擎它具有检索过程不收费、面向所有的终端用户、对用户检索水平要求较低等特点,常用的搜索引擎有谷歌、百度、搜狗、必应等。商业性数据库的特点有:第一,检索需要收费或者授权,高等学校一般都与相关商业数据库合作,校园网环境下一些商业数据库是可以免费使用的。第二,它们的功能和收录资源的范围有明确的定位,如只能检索专利信息的德温特专利创新索引、只能检索学位论文的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数据库、只能检索会议论文的CPCI、只收录世界上顶尖期刊论文的Web Of Sicence的三大引文索引数据库等。第三,这些数据库都有自己的一套检索技术,因此对用户的检索水平要求较高。除了上述的专业性数据库之外,还有一些因经常使用被我们熟知的综合性数据库,如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

除了搜索引擎和商业数据库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可以免费获取资源的途径,如主题指南(导航)、数字图书馆、政府的网站(数据库)、电子预印本、博客、微博、机构知识库等途径。因此,我们只有熟知各个不同的检索工具以及它们的特色才能检索到不同的文献类型。 高校师生要立足本职工作和学习需要选取适合的文献信息检索工具,助力科学研究、日常教学和学习生活。

(三)抽取恰当的关键词

选取科学适当的检索工具后,下一步工作就是确定检索关键词。

首先,要确定研究问题有哪些核心关键词(Core Keywords),抽取核心关键词可以依据汉语主题词表,如查询表述具体事物名称的名词术语、事物的状态或现象的名词术语、科学分类的名词术语、研究方法、技术方法的名词术语、工艺方法、加工技术的名词术语、化学元素、化合物、金属材料与合金的名词术语、国家名称、地名、组织机构名称以及文献类型、文献载体的名词术语等。其次,为了保证查全率和查准率,应当注意这些核心关键词有无其他的表述方式,如同义词、近义词、与之相关的词、有无缩写形式或者全称形式、有无相关的组织机构、英文的单数复数形式等,如果有,分别检索。第三,避免用太泛的关键词,应选用专指性很强的关键词。例如,我们要检索计算机软件有关的视频资料,如果我们只输入“计算机操作视频”这样类似的检索式,当然也可以找到一些检索结果,但缺乏针对性。我们不妨直接明确输出我们要学习的.软件的名称,如“Powerpoint 视频”,这样检索出的结果的相关性就要高很多。第四,学会利用专业术语。不同的学科,他们的专业术语表述不同,如信息检索、克隆人、电子图书等都属于专业术语,对这些专业术语进行检索的时候,尽可能加上双引号进行精确检索,可以提高检索结果的相关度和准确度。

(四)构造检索式

确定几组关键词后,下一步工作就是要构造检索式。即要用一定的运算符号将这些关键词连接起来,形成具有一定意义的表达式,也叫检索提问表达式。构造检索式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就需要依托信息检索课和上机课来实现,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构造检索式。构造检索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要明确检索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用布尔逻辑运算符AND、OR、NOT将它们连接起来;然后需要考虑检索词之间的位置是否需要进行限定,如果需要则根据不同的检索工具使用一定的检索手段对检索词的位置进行限定;对于一些专有名词,是否需要作精确检索,如果需要则给检索词加上双引号;为了使检索结果更加精准,我们还需要把检索限制在某一个范围当中,比如限制在某个字段,语种、出版年、摘要、题名等不同的字段作一个限定,还有其他的各种限定,如文献类型、机构的域名的类型等等。当然,不同的检索工具可能有自己特有的语法用法,我们应当学会灵活应用和变通不同的检索方法和技巧。

(五)筛选检索结果

通过选取关键词、构造检索式进行检索后,会得到众多检索结果,但在众多的检索结果当中,并不是每一条都是我们所需要的,所以我们要对检索结果作一些筛选。首先,依据结果的相关度,我们得到的检索结果是否与我们要检索内容的主题相关,是否与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内容的层次、深浅度相匹配;其次,要看作者,即要看作者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这直接影响到我们检索到的文献信息的质量,对于一些没有显示作者的网站来说就缺乏一定的严谨性;再次,要看检索结果的时效性,往往最新的观点、新的理论、新的解决方案都来源于最新发表的文献信息。另外,要合理判断检索信息的公正性、准确性,避免使用错误的、缺乏科学论证的文献资料,等等。

(六)调整检索策略

经过前面的检索步骤得出的检索结果当中,如果还是没有理想的检索结果,就需要调整检索策略。首先,当检索结果太少的时候,则需要扩大检索范围。比如看检索词是否有近义词、同义词、上位词,将这些检索词用布尔逻辑语OR来连接,可以很好的扩大检索范围。再如,利用宽容的检索方法检索,像英文单词中经常会有一部分相同的部分,那些可变换的部分就可以用截词检索代替。还有英文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如果我们要找“女性”的相关资料,只输入“woman”检索就会漏检很多,还应该对它的复数形式“women”也进行检索。还比如英文的缩写形式,比如我们要找“慕课”相关的文献,如果我们只是输入“慕课”就可能会漏掉相关重要信息,我们还应该用它的缩写形式去检索,输入“MOOC”或者它的英文全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这样分别去检索才不会遗漏掉重要文献资料。如果是因为我们的限制太多导致检索结果太少,那么可以考虑去掉一两个限制。因为每一个检索工具收录的范围和内容有一定的侧重点和有限性,所以我们也可以考虑更换不同的检索工具进行检索。其次,当检索结果太多的时候,我们也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缩小检索范围。例如用布尔逻辑运算符AND和NOT连接检索词,用AND多加几个检索词进行限定,或者用NOT排除一些限定;使用检索词的下位词进行检索;对一些专有名称,专业术语加上引号进行精确检索也可以缩小检索范围,从而实现更精确地检索;对检索词加上一定的限制,如对它的时间、机构、网站、文献格式等进行一个限制;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检索工具本身所具备的二次检索功能来筛选检索结果,从而缩小检索结果。

(七)求助专业人士

如果通过上述途径仍然不能取得理想的文献信息资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掌握现代技术的、具有丰富科学研究经验的专业人士来获取我们想要的文献信息。例如,有很多图书馆的网站主页上都会有在线咨询的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在线咨询的服务功能从图书馆员那里获取文献信息资料。很多图书馆都开通了馆际互借的功能,通过馆际互借,我们可以共享很多成员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而这些庞大且宝贵的文献信息资源经常会被老师们和学生们忽略掉。再如,我们还可以求助一些在线的问题回答类的网站,像百度知道、知乎等,还有国外比较权威的网站像AIIExperts等,通过询问这些网站上的一些权威专家,也可以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宝贵的意见。

总之,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空间,如果善于应用,我们不仅可以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来为他人服务,我们也可以共享他人的智慧来为我们自己的研究和学习服务。

四、结语

信息检索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提高学习和科学研究能力。正如美国文献家赫伯特所言:“知识的一半,是知道到哪里去寻找它。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缺乏检索能力的人。”互联网时代文献信息检索能力比文献信息本身更重要。来自美国的非盈利性机构“今日信息科学网站”的一份报告“Information Literacy A Skill for Life”也在呼吁互联网时代新的技能,即媒体与信息素养。由此看来,信息素养的培养不光适用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重要意义。文献信息知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迅速更新和积累,高校应强化对信息检索的指导,提高信息检索能力,助力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

五、参考文献

[1]陈振标.文献信息检索、分析与应用[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19.

[2]陆和建,姜丰伟.新信息环境下高校信息检索课教学方式的优化策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2):96—99,112.

[3]万爱群,杨红.浅谈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必要性[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7(6):105—118.

  • 索引序列
  • 信息技术创新课程研究论文范文
  •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论文
  • 信息技术课例研究论文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论文
  • 信息检索技术课程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