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毕业论文直接用学校的系统查好吗

毕业论文直接用学校的系统查好吗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直接用学校的系统查好吗

学校会给整体查重一次,但是如果查重率比较高,那么就会影响自己毕业。所以,一般学校查重前,学生会自己花钱在网上进行查查,如果查重率高,还有修改的机会。

用知网是最靠谱的检测本科论文查重的。但是比较贵,检测一下就得花好多银子。

1、本科毕业论文查重的方法有许多,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论文查重系统,目前国内超过90%的高校都是使用我国知网pmlc论文查重系统来检测本科毕业论文。这些高校都是以知网本科pmlc查重结果为标准的,知网pmlc论文查重系统中有独特的大学生论文联合比对库资源,其中记录的是历届使用此系统查重过的论文,因此最后检测出的论文重复率结果极为准确。2、所以我们检测本科论文终稿的时候最好是使用知网本科pmlc论文查重系统,这样检测论文的重复率结果与学校结果一致程度就非常高,学校通常会提供给我们毕业生有限的知网免费查重机会,但是一般只有一次或者两次,并且只能在学校内部网络才能免费查重。如果我们想要自己提前在校外进行知网查重的话,只能通过第三方平台付费查重,比如cnki.cn论文查重网站,可以查重pmlc本科论文、tmlc硕博论文、amlc职称论文。3、我们查重初稿的话最好不要浪费学校使用的知网免费查重机会,可以使用性价比较高的论文查重系统比如PaperPP免费查重系统来检测论文,能够有效节省自己的查重费用,还能提高论文修改效率。

本科论文查重用哪个系统最准确?大家应该都知道,本科论文检测系统一般是基于自有庞大的论文文献数据库以及互联网资源作为支撑,从而对单篇或多篇论文进行文本比对,以起到监督和查询该论文是否抄袭了某篇论文或某些公开发表的文章的目的。那么,面对市面上众多的论文检测系统如:中国查重(pmlc),万方论文检测,维普查重,PaperPass等,先不说这些本科论文查重的网站是否安全无泄漏和准确度多少。本科论文检测系统哪个最靠谱?哪个论文检测软件最好用?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判断: 一、看资历根据公开的资料加上笔者的搜索,是国内最早进行论文检测、论文查重业务的最权威机构,并且的本科论文检测系统是pmlc可以检测到大学生论文联合比对库,就是本科学长论文,其他检测系统都是检测不到这个库的。早在2008年,就已经开始推出相关产品并进行推广应用,国内另外两家老牌的数据厂商:万方和维普,在论文检测产品的推出时间上较晚。虽然做得早不代表一定做得好,但在数据的积累、产品的迭代升级、用户体验的把握上,显然时间更长的会更有优势。二、看学校认可这个最简单,能得到众多学校认可的论文检测系统至少说明它的可靠性,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官方认可的论文查重系统主要是中国查重,其他系统高校市场占有率较低,例如paperpass之类更多地是学生用来自查的工具,但往往会出现两家查重系统检测结果相差甚远的情况,最后还得再用学校认可的系统再查再修改,费心费力。值得说明的是本科论文检测系统使用最为广泛达90%以上使用pmlc。高校认可度达99%! 三、看系统体验一个好的本科论文检测系统,用户体验也同样十分重要,打开几个比较常见的论文检测品牌官网,从直观感受来说,的最复杂,且因为没有公开的针对个人用户的检测入口,所以使得学生自查变得很不方便,往往要通过学校和机构入口进行检测或者在淘宝购买代理等方式来进行检测,万方、维普的检测入口也需要至少3到4次点击才能到达论文提交检测的界面,不过好在界面设计还比较简单明了,中国查重的pmlc本科论文检测系统的整体界面都很简洁大方,用户可以很方便地找到TA想找的内容,检测入口基本也是1-2次点击就能到达,方便快捷。在这点上,笔者认为pmlc最适合本科生进行毕业论文自查自检。 四、看资源优势毋庸置疑,在论文文献资源上,无疑是数据量最大最全的,但从资源角度上来说,所谓的最大最全都是相对的,因为资源的无限性,所以谁也不能说他的资源是最全的。所以,资源的丰富性永远只能是相对的。我们从检测报告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万方等在文献数据库中的查重率是较高的,从本科生写作论文的实际场景出发,不少学生还是会首选互联网搜索作为其论文写作的主要信息来源,所以,互联网资源检测在未来的论文检测中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pmlc不仅有互联网对比库和互联网文档,还可以检测到学长本科毕业论文! 又快到每年毕业论文写作的时候了,本科毕业生朋友们,你们知道如何选择最适合你们的本科论文检测系统了吗?建议本科毕业的同学们在选择论文检测系统的时候,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比如学校如果官方合作的是学术不端网的“查重入口”,那么,在初稿和修改期间可以使用分解,最后提交给导师要定稿的时候再使用本科论文检测系统专用的pmlc做最后一次检测,这样避免了一开始就使用检测系统,会节省很多费用。本科论文检测系统哪个最靠谱?个人觉得有条件的同学还是选择pmlc最靠谱,毕竟90%以上高校本科论文检测系统采用的就是pmlc!

其他学校的毕业论文可以直接用吗

并不清楚你这个使用是一种什么样的意思,如果是在你的论文中间引用其他作者的观点的话,那么当然是可以使用的引用一种规范的方式。所以如果方式规范,当然是可以使用 。毕竟我们论文发表出来的意思就是说与业内的所有学者们进行一个研讨,然后让学术来进行一些进步,不能引用别人的论文,如何能让学术进步 。如果将别人的观点赢到你的论文中间加一些引用的标志的话,是可以进行引用的 。如果是照抄抄袭别人的论文的话,那么是绝对不可以的,这首先是一种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一定要摒弃这样的心态 。看你的情况是什么,如果是正规的,正常的引用当然是可以,但是如果是想走抄袭的路子,绝对不可以 。

可以,没问题,只是有一定的风险,最好不要是同一个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就好。其实大学的毕业论文只是过过场,基本上讲解就是5分钟多点,老师也形式上问下问题,除非是他特别感兴趣而你又做的特别好的。我毕业也几年了,有天有师妹也是公然在我们班的群里求物流专业的毕业论文,还要求是优秀的最好,我给了她,最后她还多谢我,请我吃了一顿饭,呵呵..

既然是毕业论文,肯定知网数据库收录,如果你再拿来用,查重率就过不了,所以,千万不要这样做。还是老老实实自己写吧,学术问题来不得马虎。

别人的论文自己抄袭来用属于学术不端,查出来会被取消毕业资格的。目前本科论文大部分不录入知网的系统,少部分优秀毕业会录入。但是每个学校会自己收录自己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现在不联网不代表以后不联网。现在不被查出来不代表以后不被查出来。你姐姐的论文如果是正式发表的,在互联网上也是可以查到的,你用她的也属于抄袭。目前教育部正在严查学术不端,以后还将纳入法律。建议不要抄袭别人的文章,因为信用问题越来越被重视,一旦抄袭论文被发现,这个污点是会跟随你一辈子的。

毕业论文直接用学长的能通过吗

知网查重还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对检测类型进行了区分,“大学生论文联合对比库”是专门为本科生设置的资料库,提交的论文将与其他收录论文放入此资料库进行比对检测。但是这个数据库是不对外开放的,由于数据库的扩展,必然会收录很多论文,之所以会有一个“大学生论文联合对比库”,是因为知网查重和高校都签订了授权协议:知网查重可以免费提供资料给学生参考,同样毕业生的论文也要上传到知网查重的数据库里。这说明知网查重会收录同学们的论文,不过同学们也可以多了解一下。需要了解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论文都会被收录进去。通常毕业生的论文并无特别大的学术价值,只用于论文查重和校检,知网查重收录的只有优秀的论文。其实和学校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学校有自己的资料库,就有可能把毕业生的论文全部收录进去,所以抄袭前任学长的论文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上传的论文并不会马上被收录,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往届学长的论文可能今年才会被收录,此时如果你恰好抄袭,那么撞到枪口上,通过知网查重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被收录了,那肯定会被检测出来的,建议还是自己动手原创最保险。

那的看你怎么改动啦!相差三年别说导师了!就是叫兽也没恁好的记性啊!放心大胆的用吧!论文存档只是个形式!几年以后就销毁啦!

数据库会进行检测,如果已经进入数据会,会认定为百分之百重复。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遍不算抄袭!

2:【直接复制他人资料的某大段,但是加上引号,并在后面加引用标注[1]这样的东西】也不算抄袭!但是会影响你论文的抄袭率!

如果你论文30%的内容与别人的重合,就算做抄袭,所以找来的资料要整合整合,改成自己的文字,写论文肯定会查很多资料,也会借鉴别人的,关键是要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照抄照搬肯定不行。

论文抄袭处罚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属于抄袭、剽窃行为。

1. 与他人已完成的论文(包括已公开发表和未公开发表的论文)的结构、基本论点和内容基本相同,文字一致率达到60%以上者;

2. 与他人已完成的论文中的重要段落的论点和内容基本相同(包括引文在内),文字一致率达到70%以上者;

3. 与他人已完成的论文中的一段连续的文句(300字以上)的文字基本相同,一致率达到80%以上,并未加注释,此项行为达2处以上者;

4. 与他人已完成的论文中的一段连续的文句(100字以上)的文字基本相同,一致率达到90%以上,并未加注释,此项行为达3处以上者。

三、注释只有在引证名言、他人的独特观点和实际资料时才能使用,不得整段引证他人的论证分析文字。否则,以抄袭、剽窃论处。

四、学生毕业论文抄袭、剽窃、套用他人成果和请人代笔等行为的认定机构为院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

五、学生毕业论文属于抄袭、剽窃、套用他人成果和请人代笔的,一经发现,取消论文成绩,并责成其重新写作,合格后予以答辩,核定成绩。

论文的内容如果50%以上是其他文章中的内容(且未注明引用)则算抄袭,现在的论文检测就是以此为标准的。如果您写的内容70%是自己的,并在所用使用别人文章的地方进行引用说明就没问题。

借鉴他人的论文框架不算抄袭,但如果观点结构、以及论据大面积相似就很可怕了。

现在在论文评审过程中对论文把关不严,应该说能写出来就能通过。但各高校已经引进了论文抽查制度,如果在将来一不小心抽到了你的论文发现是抄袭,按规定将取消你的学位资格,所以论文还是有必要好好写的。

关于知网相关抽查规定:

有规定的,可以进行第一次修改,修改之后通过就可以答辩,如果第二次不通过就算结业,在之后4个月内还要交论文或者设计的。这个是在抄袭30%的基础上的。 如果抄袭50%以上的话,直接结业 在之后4个月内还要交论文或者设计的。1.被认定为抄袭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包括与他人已有论文、著作重复总字数比例在30%至50%(含50%)之间的,需经本人修改。修改后经过再次检测合格后,方可参加学院答辩。再次检测后仍不合格的,按结业处理。须在3 个月后提交改写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检测合格后再参加答辩。2.被认定为抄袭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且与他人已有论文、著作重复总字数比例超过50%的,直接按结业处理。须在4 个月后提交改写的毕业设计(论文),检测合格后再参加答辩。

知网系统计算标准详细说明:

1.看了一下这个系统的介绍,有个疑问,这套系统对于文字复制鉴别还是不错的,但对于其他方面的内容呢,比如数据,图表,能检出来吗?检不出来的话不还是没什么用吗?

学术不端的各种行为中,文字复制是最为普遍和严重的,目前本检测系统对文字复制的检测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于图表、公式、数据的抄袭和篡改等行为的检测,目前正在研发当中,且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欢迎各位继续关注本检测系统的进展并多提批评性及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按照这个系统39%以下的都是显示黄色,那么是否意味着在可容忍的限度内呢?最近看到对上海大学某教师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被撤消的消息,原因是其发表的两篇论文有抄袭行为,分别占到25%和30%. 请明示超过多少算是警戒线?

百分比只是描述检测文献中重合文字所占的比例大小程度,并不是指该文献的抄袭严重程度。只能这么说,百分比越大,重合字数越多,存在抄袭的可能性越大。是否属于抄袭及抄袭的严重程度需由专家审查后决定。

3.如何防止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成为个人报复的平台?

这也是我们在认真考虑的事情,目前这套检测系统还只是在机构一级用户使用。我们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流程。同时,在技术上,我们也采取了多种手段来最大可能的防止恶意行为,包括一系列严格的身份认证,日志记录等。

4.最小检测单位是句子,那么在每句话里改动一两个字就检测不出来了么?

我们对句子也有相应的处理,有一个句子相似性的算法。并不是句子完全一样才判断为相同。句子有句子级的相似算法,段落有段落级的相似算法,计算一篇文献,一段话是否与其他文献文字相似,是在此基础上综合得出的。

5.如果是从相关书籍上摘下来的原话,但是此话已经被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也抄了进去,也就是说前面的文章也从相关书籍上摘了相同的话,但是我的论文中标注的这段话来自相关的书籍,这个算不算学术抄袭?

检测系统不下结论,是不是抄袭最后还有人工审查这一关,所以,如果是您描述的这种情况,专家会有相应判断。我们的系统只是提供各种线索和依据,让人能够快速掌握检测文献的信息。

6.知网检测系统的权威性?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并不下结论,即检测系统并不对检测文献定性,只是将检测文献中与其他已发表文献中的雷同部分陈列出来,列出客观事实,而这篇检测文献是否属于学术不端,需专家做最后的审查确认。

第一步:初稿一般重复率会比较高(除非你是自己一字一句写的大神),可以采用万方、papertest去检测,然后逐句修改。这个系统是逐句检测的,也就是说你抄的任何一句话都会被检测出来。这种检测算法比较严格,从程序的角度分析这种算法比较简单。因而网上卖的都很便宜,我测的是3万字,感觉还是物美价廉的。(注意:1 这个库不包含你上一届研究生师兄的大论文,修改一定注意. 2 个人建议如果学校是用万方检测,就不要去检测维普之类的

先把论文电子版复制一份,保存一份。看检测结果,其中一份复制的备份论文,把检测出重复的部分能删了先删了,把不能删的,15字以内改一改,最好是加减字符,不要改顺序,改顺序没太大用,参考文献删掉一部分,不能删的话,先改下,英文文献可以15个字符换一个词。把修改过的上交,重新过系统检查。保存的原论文稍做改动上交纸质版。那个系统很麻烦的,很多没看过没应用过的文献都能给你加上,可见中国人抄袭的功夫,都是互相抄,但是为了保证论文的完整性和表述的准确性,不要随意改动,上交的纸质版,一定要斟酌,一般检查完就不会再过检测系统了,所以纸质版的不用担心。

第二步:经过修改后,重复率大幅下降了。这时你可以用知网查了,知网查重系统是逐段检测的,比较智能。检测后再做局部修改就基本上大功告成了,我最后在网上用知网查是4%,简单修改后,在学校查是1.5%。

注意:记住,最忌讳的是为了查重,把论文语句改得语句不通、毫无逻辑,这样是逃不过老师的,哈哈,大家加油!

毕业论文直接引用查重

论文是学生临近毕业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如果论文查重失败,就不能参加答辩,推迟毕业。抄袭太严重,学校取消学位。因此,论文完成后,论文复习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有人会问,论文中的引用会查重吗?paperfree小编给大家讲解。 一、论文中的引用会查重吗? 论文查重范围一般不计算引用部分的。论文查重包括论文中的正文,系统会对论文进行复查,引文也不例外。所以在引用文献的时候一定要正确使用格式,这样系统才不会把抄袭的文字算。 二、论文检测的重复率是多少? 事实上,每个学生学校发展都有自己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不同的因素决定的。比如学校水平,你的教育水平,好的学校查重率都会更严格。我们来看看论文查重标准。 1. 本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复发率在30%以下的学生可申请答辩。如果不到15%,可以申请优秀论文。如果不能低于10%,可以在学校进行一级申请中国优秀学生论文,但如果没有超过25%,会给你复习的机会,有一个工作时限(不超过5天)。如果修正失败,将被延长。 2. 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复读率小于20% ,可直接申请答辩。论文查重率高于40%,就会被延迟毕业。 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复读率低于10% ,可申请复读,超过20% ,可直接延长6个月至1年。 最后我们要知道论文进行检测技术系统对查重率的影响,每个学生学校的查重系统都不一样,要注意查重系统的说明。

并且对于是自己独立写的论文,检测后查重率可能会低一点,无一个确切的数字查几遍毕业论文,还是取决于论文的原创度。但是能一次性通过写论文的同学很少,最快也要三四次左右,对于那些抄袭引用别人的语句和观点太多的,那么就会有很多的查重次数,具体还是根据论文内容而定。我们还要注意的是学校通常给到的查重机会是1-2次,那么学校的查重机会最好是留到终稿再使用

毕业论文可以检查几次?这是很多毕业生都关心的问题。其实查重网站一般是没有数量限制的,但是大部分学校都会联合查重网站来限制学生查重的次数。下面小编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顺便给同学们推荐一个靠谱的查重系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毕业论文的查重有几次?一般查重网站都会有学校入口,或者通知第三方合作平台进入查重。学生进入注册后,会获得学校提供的免费毕业论文查重次数,一般为1~3次,不同学校具体查重次数不同。如果学生需要更多的查重次数,只能通过付费来进行查重,如果是知网,那么费用会比较高,可以选择paperfree等查重系统,paperfree为用户提供免费查重字数,通过成功参与活动就能领取。为了避免论文不合格,建议同学们在写论文的时候要注意原创性,尽量在学校给的免费查重机会内完成论文。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不止一个,我认为我想的这个方案并不能准确的解决你的问题,详细的答案还需要你自行思考。

光电直接检测系统论文

CMOS模拟集成温度传感器的设计

建议去科技论文网去查,你去你们学校图书馆问问,有没有买什么数据库,一般学校都有的。然后输入你的关键字去查都能查到。透光脉动传感器的影响因素研究 论文透光脉动传感器是一种非接触式光电检测装置,通过对混凝过程中形成的絮体颗粒的检测,可以得到反映颗粒聚集状态的检测参数R。其检测不受混凝剂种类以及原水水质等条件的限制,其输出值不受取样管管壁的粘污以及电子元件老化、漂移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广泛适用于饮用水处理以及工业废水处理中混凝过程的在线连续检测[1]。以该传感器为核心的透光脉动混凝投药控制系统在高浊度水的混凝剂自动投加控制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应用[2],近年来开始在常规浊度水的混凝剂自动投加控制方面得到应用[3]。在实际使用中,透光脉动传感器的检测性能受诸多因素的限制。作者在综合实践应用经验和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对透光脉动传感器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其最优工作参数。1 透光脉动传感器 透光脉动传感器由水样检测部分和信号处理部分构成,分别完成信号的检测和处理,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由光源发射一束狭窄的光照射到传感器取样管中流动的悬浮液,透过光由光检测器接收并转换成电信号,然后通过后续的信号处理电路完成对电信号的处理,输出透光脉动检测值。检测值可以通过数码显示器(LED)显示,也可以通过输出端子输出,通过接口与计算机等连接,以实现检测值的在线采集和分析处理。式中:L—取样管管径; A—光柱有效照射面积; Ni—第i种颗粒的数量浓度; Ci—第i种颗粒的散射截面积。 从表达式可以看出,在被检测对象即悬浮液中颗粒的性质一定的情况下,检测值受光源的有效照射面积及取样管管径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取样流速和传感器信号处理部分的放大倍数等因素也对检测值有明显影响,下面将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2 影响因素分析2.1 光源的影响 对于透光脉动传感器来说,光源的选择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受透光脉动检测技术的限制,只有当被测水样体积足够小时,颗粒的脉动现象才能被传感器检测到。在实际应用中为保证检测效果,必须尽量减小光柱的有效照射面积,因此应选择发射角小的光源,如激光二极管。 在水处理领域,国际标准化组推荐使用波长为860nm的近红外光和550nm的紫外光作为光源[4]。为了保证传感器的灵敏度,光源发射光的波长应随着被测颗粒尺寸的增大而增大,对于透光脉动传感器来说,它检测的是尺寸较大的絮体颗粒,因此宜选择发射波长为860nm的光源。在860nm处水中的溶解性物质对光的吸收非常弱,这一点对于没有色度补偿的透光脉动传感器来说很重要。2.2 取样流速的影响 由透光脉动检测技术特性可知[5],颗粒的脉动频率与取样流速有关,只有在保证最低取样流速,使得被检测水样能及时得到一定程度的更新的前提下,经过处理后的检测信号才能真实地反映出颗粒的脉动情况,且此时检测值应与取样流速无关。为了验证取样流速对检测值的影响,用内径为3mm的取样管分别对未混凝和混凝的悬浮液进行了连续检测。对于未混凝的悬浮液,当取样流量小于20mL/min时,此时水样流速太小,脉动信号的频率过低,其在信号处理过程中被滤波电路滤掉一部分,从而导致检测值偏小。取样流量在20mL/min左右时检测值波动较大,而当取样流量大于25mL/min时检测值比较稳定,仅当取样流量达到100mL/min时,检测值才略有下降。从试验结果可得,当取样流量在25mL/min以上即取样流速在0.06m/s以上时,检测值与取样流速无关。对于混凝的悬浮液,当取样流量为25~40mL/min即取样流速为0.06~0.094m/s时,流量变化对检测值的影响很小,而当取样流量大于50mL/min后,取样管中层流剪切力造成絮体明显破碎,导致检测值随流量的增大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当取样流量降低后,絮体破碎程度降低,检测值则重新升高。 试验结果表明,当取样管管径为3mm时,对于未混凝的悬浮液,取样流速在0.06m/s以上时检测值与取样流速无关;而对于混凝的悬浮液,为了保证检测值能反映絮体颗粒真实的聚集情况,应尽量避免絮体在取样过程中的破碎,将取样流速合理的控制在0.06~0.094m/s。2.3 取样管管径的影响絮体在取样管中层流剪切力的作用下会有一定程度的破碎,检测值将受到影响。研究表明,层流的平均剪切率和管径的立方成反比,和流速成正比,因此除通过适当降低取样流速外,还可以通过增大取样管管径的方式来减小剪切率。取样管管径可以根据使用目的以及所检测水样的絮凝情况综合考虑,例如在实验室小试研究中,为了尽量节约试验用水,取样管管径宜选择得小一些,如3mm,在适当控制取样流速的情况下,可以保证絮体基本不破碎。从图4可看出,当取样管管径小至1mm时管中的平均剪切率变得非常大,例如当取样流量仅为2.5mL/min时,剪切率即达到约300s-1,这样高的剪切率很容易造成絮体的破碎。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不是用1mm的取样管来检测颗粒的聚集过程,而是充分利用层流剪切力对悬浮液中颗粒的破碎作用,将其用于研究絮体颗粒的抗剪性能或者颗粒物质在悬浮液中的分散过程等[6]。 在水处理工艺中,混凝效果良好时形成的絮体颗粒粒径较大,絮体强度相对较小,特别是在原水浊度较高、投药量较大的情况下;另外,为了保证在长时间运行时取样管不易被沉积物堵塞,必须保证较大的取样流速,这样都容易导致絮体的破碎。当取样管管径仅为3mm时,颗粒破碎程度明显增大,此时需要选择管径较大的取样管。生产实践表明,当取样管管径增加到5mm左右时,就可以保证水样流过取样管时絮体基本不会破碎,当然,也可以根据原水性质选用直径更大的取样管,如在高浊度水絮凝过程的检测中则建议使用内径为8mm左右的取样管2.4 放大倍数的影响 透光脉动传感器直接检测到的脉动信号很微弱,必须经信号处理部分放大和滤波等处理后才能参与控制。为了研究信号处理部分的放大倍数对检测值的影响,选取放大倍数分别为K1和K2的两个传感器进行了试验研究,在改变水样的絮凝程度时的检测 传感器的放大倍数K1较小,其检测值的变化幅度相当小,仅在1.2%~9.5%之间变化,而2号传感器的放大倍数K2较大,检测值在11.7%~50.7%之间变化,由此可见放大倍数对于检测值的输出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把两条曲线绘于不同的坐标下时发现其变化规律非常接近,说明两个传感器的检测性能基本相同,只是由于信号处理部分的放大倍数不同,导致输出值差异很大。对于投药控制系统来说,传感器信号处理部分的放大倍数过高,检测值波动太大,导致系统稳定性差;放大倍数过低,检测值无法准确反映出絮体颗粒的变化情况,控制系统无法调节投药量,因此在控制系统投入运行之前必须调节好放大倍数。一般来说,放大倍数可以根据所检测水样的性质现场调节,其调节可以分为两步:首先将絮凝充分的水样通过传感器,调节放大倍数使得检测值在40%左右,然后较大幅度地改变取样流速或者水样的絮凝程度,使检测值大约在20%~80%之间变化即可。3 结论通过对传感器的工作参数进行优化,可以改善传感器的检测性能,使其在生产中获得更加良好的应用,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光源应选择发射光的波长范围窄、发射角小的激光二极管等,波长宜选择860nm; (2)对于混凝的悬浮液,其检测值受取样流速的影响,在生产中应合理控制取样流速; (3)为了减小絮体在取样管中的破碎,应根据悬浮液的絮凝程度合理选用取样管,试验研究中一般选用1~3mm,生产应用中则选用5~8mm; (4)传感器信号处理部分的放大倍数对检测值的输出有很大影响,为了保证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必须合理确定好放大倍数,其值可根据被检测水样的性质在现场调节确定。参考文献:[1] Gregory, J. , Nelson, D.W. A New Optical Method for Flocculation Monitoring[A]. Solid-Liquid Separation[C]. Chichester,Ellis Horwood:1984.172-182.[2] 于水利, 李邦宜, 曹世杰, 李虹, 李圭白. 新型在线光学絮凝检测仪的原理、设计与制造[J]. 传感器技术, 1997, 16(1):18-20.[3] 孙连鹏. 透光率脉动混凝投药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及系统优化[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1.[4] ISO 7027.Water qulity-Determination of turbidity[S].[5] Gregory, J. Laminar dispersion and the monitoring of flocculation processes[J]. J. of Colloid Interface Sci., 1987,118(2):397-409.[6] 李星, 张正磊, 齐文明. 颗粒分散和破碎过程在线检测研究[J].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1999,32(6):31-34.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lunwentianxia.com] 论文天下 希望对你有帮助

自动(或手动)跟踪功能:在人工或自动引导下,系统能够跟踪机动目标,并采集记录目标相对于测站的原始物理参数。(2)系统具有统一的时问基准:系统产生或接受外部标准时间,用于对每个参数采集时刻进行标定。不管时间信号来自于内部或外部,都必须与整个试验区的时间基准精确同步。(3)系统通常能够自动采集与记录i个必要参数:斜距(测站至目标的距离)、方位角、俯仰角。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其它方法获取其中的某一个参数,以满足测量之需要。另外,在空间定位测量中,还使用了各类模拟和数字视频、高快速摄影或数字摄影、数字航空摄影等光电测量系统。视频和高快速摄影系统是小像幅、中低分辨率和较高或高帧频的摄影或数字摄影系统。它们既可以分别完成近距离、小范同机动目标轨迹测量,也可以完成空对地的航空摄影测量。这类系统往往是安装在飞机上或者地面上固定位置进行等待式观测。航空摄影机或数字航空摄影机是大像幅、高分辨率、低帧频的空对地摄影系统,能够获得清晰的地面景物影像,在飞行试验中主要用于航空飞行器姿态和航迹的测量,以达到鉴定航空导航系统、航电仪表的目的。[1]多通道光电测量系统设计的闭眼单脚站立测试系统中,为了保证精度要求,我们使用了一组(24对)红外发射、接收管进行测试。由于单片机的引脚不能全部用于红外发射管,所以,我们采用74HCl38译码器。而一级译码只能实现8个红外发射管的问题,故采用两级译码。两个译码器的A、B、C分别接138-OA、138-0B、138-0C和138-A、138-B、138-C,并且,一级译码器的片选控制端接CSl380,二级译码器的片选控制端连接在一级译码器的输出端上。74HC244的输入信号除567-5外,全部来自单片机的P1口。74HCl38的输出信号,分别连接到24个红外脉冲发射电路中的74HC02的输入端。这样,共使用了4个74HCl38译码器,由单片机程序通过控制CSl380、138-0A、138-0B、138-0C、138-A、138-B、138-C来控制74HC02的选通,从而达到控制24对红外发射管的脉冲发射。在红外接收电路中,选择CD4051数据选择器来对每一对红外发射、接收管的状态进行查询。图中的4051的输入端连接的就是上述红外接收电路中的4051端,74HCl38的控制信号138-0A、138-0B、138-0C与红外发射电路中的完全相同,工作时,根据顺序发送脉冲,对24对红外发射管进行逐个扫描,延时一段时间,查询红外接收电路中的LM567的输出端,判断每个红外接收管的状态,进而判断了人体的位置变化。图中,连接24个红外接收管的4051都是用74HCl38的输出信号作为片选信号,而第4片4051是用CSl380作为片选信号,测试中该片4051都是直通的,138-A、138-B、138-C的取值变化完成了24个红外接收管的查询。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属于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及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对学生综合运用所专业学知识有着关键的作用,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论文,仅供参考!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论文篇一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探索 摘 要: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属于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及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对学生综合运用所专业学知识有着关键的作用,文中针对课程的特点及现存的问题,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调整与 教学 方法 改进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9-0118(2012)05-0132-02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及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主要研究自动检测系统中的信息提取、信息转换及信息处理的理论与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应用技术课程。传感技术是自动检测系统,更是控制系统的前哨,它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在在促进生产发展和现代科技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学好这门课程不仅能为后续课程打下好的基础,也对学生综合运用所专业学知识有着关键的作用,自从2005年课程教学大纲调整以后,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一、课程教学现存的问题 自2005年起我校重新制定了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大纲,其中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由考试课调整为考查课,并将课时由64学时更改为32课时,通过几年的 教学 总结 出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难: (一)教学内容多而散 课程内容多且散,涉及知识面广,有物理学,化学,电子学,力学等等,属于多学科渗透的一门课程,学生学习有难度,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更是有困难。 (二)典型应用性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属于典型的应用课程,要学习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并掌握它的使用,在此基础上掌握搭建检测系统的方法,单靠理论的学习必定是有差距的。而实验课时不充裕,实验条件也有限。 (三)学时越来越少 学校目前对学生的定位是“培养优秀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了加大实践环节的因此对课程设置与课时作了调整,本课程课时被缩减至32课时。 (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 由于本课程被定为考查课,所以有相当一部份同学从 学习态度 上不太重视,没有投入必要的精力和时间,学习主动性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 目前大部分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教材多侧重于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测量线路及信息处理等方面,而对具体应用涉及较少,针对课程的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教学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教学内容必须做适当调整。根据学校对工科本科生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教学内容的调整遵循以下原则: 1、避免繁琐的理论推导过程,以避繁就简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例如:用幻灯片演示使用酒精灯分别燃烧热电偶的两端,在两端存在温差的时候两电极间即出现电势差,无温差时电势差消失,通过这个实例讲解电势差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可以配以大家能够理解的简单的公式推导,而不把重心放在构成热电偶的温差电动势和接触电动势形成的公式推导上。 2、重点讲述传感器的实物应用。增加实际案例是学生能够对传感器的应用有更感性的认识。 3、适当补充传感器与系统互联的方法。在先期几种传感器的应用中加入传感器接入控制器的方式介绍,使其思考所学课程之间的关联,对所学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能更加深入的认识,建立起系统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克服课程教学中客观存在的困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将教学内容讲解得更加生动、具体。 1、采用多媒体技术,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方面可以省去教师用于黑板板书的大量时间,克服课时减少的问题;另一方面,以动画的形式生动形象的演示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展示所学传感器的各种照片、复杂检测系统的原理图或线路图,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传感器,更容易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例如,学习光栅传感器时,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同学们理解莫尔条文的形成及其移动过程,使用对媒体课件就可以以动画的形式使同学们直观的明暗相间的莫尔条纹是什么样子,还可以以不同的速度使指示光栅在标尺光栅上进行移动,清晰的看出条纹移动的方向与光栅夹角及指示光栅移动方向的关系。学习增量式光电编码器时,很多同学很难理解编码器的辨向问题,通过使用幻灯片展示编码器的内部结构,直接了解光栏板上刻缝、码盘及光电元件的位置关系后,同学们就能更容易的理解辨向码道、增量码道与零位码道形成脉冲的相位关系,佐以简单的辨向电路就可以使同学们更高效的学习该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方法。 总而言之,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2、重视绪论,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很多教材的绪论写的比较简略,但我个人认为这不代表它不重要,特别是面对学生主观上不重视课程的情况下,更要下大力气上好绪论这第一次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实用价值。通过幻灯片演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同学们了解到小到日常生活,大到航空航天、海洋预测等方面都有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应用,更根据各种行业背景中需要检测的物理量,自动控制理论在实现过程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关键作用,使学生认识该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校长年开展本科生科研实训项目,在开设本课程时已有部分同学成功申请实训课题,一般本专业的同学还是围绕专业应用领域申请课题,其中大部分会涉及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内容,所以也就他们正在进行的课题中使用传感器解决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更加直接的体会到本课程的关键作用,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主动性,克服考查课为本课程教学带来的部分阴影。 3、加大案例教学比重、侧重应用 根据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本课程教学的首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合理选择传感器,对传感器技术问题有一定的分析和处理能力,知晓传感器的工程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分析各类传感器的区别与联系,利用大量的具体案例分析传感器的应用特点。 例如,教材中在介绍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是,主要是从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测量电路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介绍的,缺乏实际应用案例。在教学中用幻灯片展示不同应用的实物图,譬如轮辐式的地中衡的称重传感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悬臂梁式的电子秤、人体称、扭力扳手等。用生动的动画显示不同应用下的传感器的反应,例如,进行常用传感器热电偶的学习时,展示各种类型热电偶的实物照片,补充热电偶安装的方式,以换热站控制系统为案例,分析热电偶在温度测量上的应用,重点讲解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及与控制系统互连问题。在介绍光电池传感器时补充用于控制的干手器、用于检测的光电式数字转速表及照度表的应用案例,通过案例是同学们对传感器应用的认识更加深入。 4、利用学校的科研实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校学生自二年级起可以开始申请科研实训项目,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负责,本课程在学生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在此之前已有部分同学参加了科研实训项目,在这些项目中,譬如智能车项目、数据采集系统实现等实训项目中都包含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应用,上课前教师了解这些项目,就可以就实际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提升学习的兴趣。另外可以在学习的同时启发同学们集思广益,与实验中心老师联系,联合二年级同学进行传感器的设计制作,或者进入专业实验室进行传感器应用方面的实训实验,鼓励同学申报的科研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教学与总结,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作了适当的改革。调整的教学内容重点更突出,侧重应用,补充了丰富的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与科研实训的相结合,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加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实践能力。从近几年的网上评教结果来看,所做的教学调整与改革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向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 教育 ,2010,(21):85-86. [2]陈静.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教育装备,2011,(15):94-95. [3]周祥才,孟飞.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12):91-92. [4]张齐,华亮,吴晓.“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7):42-43.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论文篇二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是电气信息类专业重要的主干专业课,传统授课方法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应用层面的培养。针对此问题试图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案改革进行探讨,提出一套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工程思维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是电气信息类专业重要的主干专业课,是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涉及电工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精密机械设计技术等众多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现代检测系统通常集光、机、电于一体,软硬件相结合。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普通高校的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开设。本课程侧重于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理论的传授,重知识,轻技能;教师之间也缺乏沟通,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一、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改革必要性分析 笔者在独立学院讲授“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已有四年,最开始沿用了研究型大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由于研究型大学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而独立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较大差异,在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发现传统方案不太符合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该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其中也有大量的理论知识、数学推导,而传统的研究型教学方法普遍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在课堂上大篇幅讲解传感器的原理,进行数学公式推导,相比而言传感器的应用通常只是通过一个实例简单介绍,导致最后大多数学生只是粗略地知道该传感器的结构,而不知道如何用,在哪里用。 2.教学模式单一 该课程传统上以讲授的教学方式为主,将现成的结论、公式和定理告诉学生,学生不能主动地思考和探索,过程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同时理论教学与实训、实践教学脱节问题也很严重。 3.教学实验安排不合理 传统的实验课程安排,验证性实验比例高达80%,综合设计性实验极少,缺少实训、实践环节。然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实践教学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在学生 毕业 时达到企业对技术水平与能力的要求,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二、适合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案改革 传统的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方案能够培养研究型人才,但却无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潜心研习,并反复实践,总结出以下几个可以改革的方面。 1.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工程思维 本课程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各种类型传感器的原理,传统的教学要讲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而本人则认为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充分讲授清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即可,涉及大额数学公式可以选择重要的进行讲解,其他则可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让学生课余自学。同时应该重点讲解该传感器的工程应用实例;另一方面要结合最新实际工程讲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型工程学习思维。 2.改革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是“灌输式”的方法,无论学生是否接受,直接把要讲的内容全部讲述给学生,而这也违背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出发点和归宿。笔者认为应该应用工程案例教学,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要从不同行业提取典型的工程应用实例,精简以后作为实例进行讲解。在进行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系统观,让学生明白这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与自动控制原理、智能控制理论等课程相融合的,以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 4.实验环节改革 实验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中理论、概念的感性认识。以往该课程的实验内容大部分为原理性、验证性的实验,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学习积极性,很少有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发现问题,实验效果极不理想。为了改变这种模式化的教育,笔者将实验内容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调整为设计开发型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根据客观条件在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开拓性实验项目以及设计综合性实验。 5.改革教学评价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效的学习成果反馈机制是促进教学相长的必要手段,目前该课程都是通过课程作业进行学习效果反馈,可以采用每一个章节布置一道设计型题目,让学生更加广泛地查阅资料,并在一定知识广度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题目中用到的内容,进而从更深的层面分析解决问题,以达到深度、广度相结合的效果。 本文针对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传统研究型大学的方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并根据四年的教学积累,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验环节、教学评价及反馈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并提出了一套改革的方法和 措施 。本方案以实际工程应用实例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传感器应用方面的讲解,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能力,重视实验环节,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代替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建平,甘媛.“传感器”课程实验教学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2]曹良玉,赵堂春.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3]李玉华,胡雪梅.传感器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Ⅱ技术与市场. (作者单位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 索引序列
  • 毕业论文直接用学校的系统查好吗
  • 其他学校的毕业论文可以直接用吗
  • 毕业论文直接用学长的能通过吗
  • 毕业论文直接引用查重
  • 光电直接检测系统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