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会有点不能忍受文学作品的夸张?不过明明是随感杂谈就不能真诚一点吗?果然是会抱怨别人身上自己的恶习啊…
怎么可能杀羊一滴血都没有…是我没见过世面还是该死的夸张啊?
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人到极其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生出这种比悲号更为沉痛的滑稽感。
为什么现在会有点不能忍受文学作品的夸张?不过明明是随感杂谈就不能真诚一点吗?果然是会抱怨别人身上自己的恶习啊…
怎么可能杀羊一滴血都没有…是我没见过世面还是该死的夸张啊?
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人到极其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生出这种比悲号更为沉痛的滑稽感。
1、处在社交圈中是一种烦恼,而超脱出来简直是一场悲剧。
2、厌倦,就是一个人吃完盘子里的食物后对盘子的感情。
3、参加追悼会的程序常常是,先受一次深刻的人生教育,然后大家一起抽烟喝酒打牌。
4、知识是一种使求知者吃得越多越觉得饿的粮食。
5、爱情是会沉底的,在平淡的日子里,最重要的是经常轻轻晃一晃盛装爱情的“水杯”。
6、战争:用舌头解不开就用牙齿咬吧!
7、憎恨别人就像为了逮住一只耗子而不惜烧毁你自己的房子。但耗子不一定逮到了
8、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梦想,但如果其中一个不断搅扰着你,剩下的就仅仅是行动了。
9、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10、幸运之神的降临,往往只是因为你多看了一眼,多想了一下,多走了一步。
11、失败发生在彻底的放弃之后。
1.本文写“草”,用词精当,感情细腻,请品读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一株又一株草芽,含着几分鹅黄,嫩嫩的,鲜鲜的,钻出了土层。
“含”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新生的草芽的新鲜娇嫩。(2分)
(2)纤纤芳草,每年初春必得穿越最寒冷的日子,才能抵达这个世界。
“才”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芳草来到这个世界的艰辛,(1分)突出了芳草的顽强生命力。(1分)
22.第④⑤段除了写草之外,作者还写到了花、树,分别有什么作用呢?(3分)
作者运用对比(衬托)(1分)的手法,写花是为了强调草凭借自己的挺拔自信也会有自己的光彩;(1分)写树是为了表现草虽然卑微却坚定从容、宁静安然的精神。(1分)
23.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其实世间的每一种草都是花,每一种花也可以说是一种草。
每一种草都会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活出属于自己的自信和光彩。(2分)每一朵炫目的花,花期一过,最终都会回归“草”的形象,会枯萎凋谢。(2分)
24.文章在第③段写道:“而年复一年,看到岁岁还生的芳草,让我更多想到的,却并非它们的“实用”价值,而是它给人的某种精神支撑。”结合全文思考,草能给人怎样的精神支撑?(4分)
给人赖以存活的希望和依托;给人以踏实清爽感;向人传达自信;虽然卑微却从容坚定的精神。(1点1分,答案均在文中,是文中黑体字。)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写他的旧人旧事、旅行见闻、各地风土人情、花鸟虫鱼的经典散文集,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名俗的深深眷恋和对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
这是一部写给所有文学爱好者的最珍贵的名家经典作品,本书通过精选汪曾祺先生的多篇经典散文,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堪称当代小品文的经典,让读者足不出户便能领略一代散文大师作品的风采。 当代文坛上,能同时在小说和散文两块田地里经营,且自成一家的并不多,汪曾祺先生算是其中的一个。
汪曾祺先生是公认的文体家,不仅能写一手优秀的小说,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散文。 扩展资料: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小品文集,他用极简的笔,极淡的墨写出了草木山川、花鸟虫鱼的人味,写出了乡情民俗、凡人小事温润的乡土味;以一颗从容豁达的心写出了世间的美好与灵动。
汪曾祺先生一生都对生活投入真情,那水洗般的文字有种洗涤一切红尘世俗的力量,赋予了作品无限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人间草木 百度百科。
感叹自己的无知,汪曾祺,一位著名的作家,而我对他是一无所知,真是很惭愧!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终于买到了他写的《人间草木》这本书,可买来之后这本书就真的被收藏了,因为自己总有很多理由说自己没有时间来读,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上周终于拿出时间拜读这本书,一读便不舍得放下!里面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没有宏大的人生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
读他写的植物我感受到的是闲情逸致,读他写的人物我享受的则是诗情画意。
让我感触特别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植物,仔细读来真是一种享受,如流水般净化着浮躁的内心,联想现在的生活、工作,我们是不是过于匆忙,忽略了生活乐趣了呢?热爱自然,热爱植物草木,这是一种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来,从来如此。工作的时候积极努力,休息的时候,就需要有如本书一样的发现的眼睛和心情,如此,就会在生活的道路上,既有向前的飞奔,又有欣赏途中风景的收获。
这就是我读过本书的最大收获。读汪先生的这本书,觉得心里暖暖的,静静的。
..这是人间草木的 - - 佐贺的超级阿嬷》这本书主要讲了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年幼的昭广被寄养在佐贺的外婆家,并跟外婆学到了很多人生道理的故事。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外婆平凡而伟大的品格所感染。
书中的关于外婆有趣的情形不断地在我脑海里浮现,我把印象最深刻的几个片段和大家一道来分享。虽然外婆家很贫穷,买不起早餐,但是外婆家的门口有一条“超市河”,河岸的上游有一个菜市场,里边总会漂出一些烂水果,而外婆却把这些水果当宝贝一样收好,等着晚饭吃。
到了晚上,外婆会把这些水果拿出来,削了皮,没想到,这些水果并没有烂,只是皮的颜色不好看,外婆对此从没有抱怨什么,相反她总觉得自己运气不错。这位超级外婆只是一位清洁工,拿的钱并不多,于是她每天都拖着一个大磁铁,扫着扫着,身后的磁铁就会沾上很多废铁。
攒到一定时候,外婆就会把这些吸到的铁卖掉,用这个方法来赚更多的钱。外婆还告诉昭广要微笑对待每一个人,只要你一笑,旁边的人也会跟着笑。
还真的,只要昭广微笑地向邻居大婶问好,大婶就会给昭广一个包子。外婆还经常说一些幽默的话,比如“游泳靠的不是泳裤,而是实力!”、“也许我们家空无一物,小偷来了,或许,还会给我们留下一些东西呢!”外婆对孩子教育的宽容也充满了整个篇幅,她从不打骂孩子,更多的是鼓励和赞赏,她知道昭广英语考得不好,昭广很自责。
她竟然这样安慰他:“咱们是日本人,英语学不好有什么关系?”。因为她知道,昭广是一个自觉而懂事的孩子,任何批评都无济于事,最重要的是让他从自责中摆脱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让昭广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比起战后的日本要强很多,可是人们总觉得物质生活的改善总比不上欲望的增长。没钱时,不能去大饭店吃饭,不能出国旅游,买不起名牌衣服……因为这些原因,人们觉得不幸福,于是挖空心思去追寻所谓的“幸福”。
阿嬷告诉我们:其实幸福不能被金钱左右,而是取决于你的心态。今后,我会像这位超级外婆那样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学会享受克服困难的过程,学会微笑着面对生活,做一个快乐的阳光男孩。
这是佐贺的超级阿嬷的 - - LZ你一定要给我分。
刚下过一场雪,门前还存在厚厚的积雪。此时此刻,冬日的暖阳就显得格外的珍贵。我靠在窗前,捧读这一本名叫《人间草木》的书。 我对这本书,早有所耳闻,老师不曾一次推荐,但母亲总以我学业繁重,有看课外书的时间还不如多刷几套题为由禁止我看。好在我今日早早完成作业,又闲着无事,母亲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允了我。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记录他的旧人旧事以及各地风土人情的一本散文集,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的深深眷恋之情。没有一颗静下来的心,怕是沉浸不到文字渲染的美好意境中。我最喜欢看的是汪先生写自己的父母。 “小学一年级,冬天,放学回家,我大便急了,憋不住,拉裤子里了。我兜着一裤兜屎,一扭一扭的回了家。我的继母一闻,二话没说,赶紧烧水,给我洗了屁股。她把我擦干净了,让我围着棉被坐着。接着就给我洗衬裤刷棉鞋。她不但没有说我一句,连眉头没有皱一下。” 汪先生的生母很早就去世了,他便由第一个继母张氏照顾,作为一名继母,张氏对继子能有如此的疼爱,甚是难得。不仅这样,汪先生的妹妹也受到过他继母的疼爱。“我妹妹长了头虱,娘煎了草药给她洗头,用篦子给她篦头发。”虽然汪先生对第二个继母任氏很客气,但对于母亲的温暖记忆大都源自张氏。可以说,汪先生的大半生都贯穿着继母对他的疼爱,可惜这个可怜的女子因病去世,汪先生心里该是多么哀痛! 汪先生对母亲的情感是直抒胸臆的,对父亲的情感则是显而不露的。 汪先生的`父亲对他的管教方式与从前的“严父”大不相同。“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这一段文字虽然简短,但活脱脱刻画出一位亲易近人的父亲形象。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候,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 不仅如此,汪先生的父亲还说过“多年父子成兄弟。”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汪先生,在多年之后,“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 不知是不是巧合,我的父亲对我的教育也跟汪先生父亲的教育方式差不多。我父亲对我要求不算太严。儿时,父亲陪我走过大街小巷,玩遍各个游乐场、公园。虽然后来,我渐渐长大,学业加重,父亲便不像小时候那么放任我的性子,但时不时父亲还是会和我打打闹闹,如果考好了,就会奖励一顿好吃的再接再厉,但如果考差了,那张和善的脸上就会蒙上一层青纱,又“恨铁不成钢”的叹一口气,我心里便更不是滋味。 汪先生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虽然我和父亲像极了“好哥们”,但“好哥们”之间也会有一些争执,我和父亲也有吵的很凶的时候。可笑的是,每次吵架后,就算是我的错,也总是父亲先跟我道歉,说实在的,虽然我脸上挂着胜利的表情,但心里仿佛有把刀在割。看完汪先生和他的父亲的故事,我的心又在不停地颤抖,我决定是时候鼓起勇气对父亲说声“对不起”。 《人间草木》中还有很多生动的人物等着我去认识,我想,我会慢慢通过文字了解他们,走近他们。
黑格尔说:“假如你不缺少发现美的眼光,那么,你在每个人、每件事物身上,都可以发现美,在受到美地吸引的同时,感受到很大的快乐。” 汪曾祺就是这样有着发现美的眼光的人,他目之所至,都是闲情逸致,都是诗情画意,丝毫没有生活的沉重感,这就是他独特之魅力。 汪曾祺的文字,淡雅和温暖氤氲其间,柴米油盐皆入味,一草一木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一食一果皆有味,一人一景总在心。很生活,很温暖,很感动! 每一次,他的文字都被记在了心上。像他的诗句“木香花湿雨沉沉”,像他写秋葵,他写栀子花,后来写泰山,写人物,虽是随意的看,但看完之后仍觉历历在目。这是他的文字魅力,平淡纯净但不是空虚无味。是一种炉火纯青的平实自然,充满人间烟火气味,又充满闲情逸致的文人雅怀。 读汪曾祺的文字,总会赞叹他能轻描淡写地连缀起一串生活图景。他用极简的笔,极淡的墨写出了草木山川、花鸟虫鱼的人味,写出了乡情民俗、凡人小事温润的乡土味。 本书是汪曾祺先生墨写出了草木山川、花鸟虫鱼的人味,写出了乡情民俗、凡人小事温润的乡土味;以一颗从容豁达的心写出了世间的美好与灵动。他的笔尖下总是有着一连串的惊喜:清晨薄雾里带着露珠的洁白的缅桂花,明亮、丰满而使人丰满的昆明的雨,饱涨着花骨朵的木香,自得其乐的栀子花,巷子里卖杨梅的苗族女子柔柔的声音,联大那些令人难以忘却的师友,抑或是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追求、天然恬淡、抱膝闲看“活庄子”般的闹市闲民。汪曾祺先生一生都对生活投入真情,那水洗般的文字有种洗涤红尘世俗的力量,赋予了作品纯真的生命力。 《人间草木》,写的是草木,道的是人间五味。《人间草木》带着植物的清新,在眼前铺展出一片柔软绿意。 人间里的一花一草,一鸟一木,一人一物一事,在汪曾祺笔下好自然,没有大起大落,但小情小调小活泼,却是让人赏心悦目。就像收到一份礼物,不是大惊喜的那种礼物,而是小确幸的那种,心里绵长着欢喜着。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往往这些烟火气,更能触动人心,引发共鸣。书中汪曾祺提到,别人以“平淡”二字评价其作品。我却不以为然,生活原本就是淡如白开,而汪老以朴实风趣的笔触,为生活增添色彩,让我们发觉生活中的趣。 全书,用一个字形容就是“杂”,花草树木、水果蔬菜、南北饮食、书法字画、名山大川、楼台建筑、历史现代、名人纪事皆有涉猎。通过汪曾祺的笔写出了草木山川、花鸟虫鱼的人味,写出了乡情民俗、凡人小事温润的乡土味,一切都显得鲜活盎然,充满了诗意的生活趣味和哲理。;以一颗从容豁达的心写出了世间的美好与灵动。 书里有岳南《南渡北归》的西南联大轶事和大师风范;有梁实秋先生《老去是生命的礼物》岁月沉淀,时光美好和《雅舍谈吃》的小吃大作、食髓知味;有老舍先生《真正生活者》的苦中作乐,怡然自得;更有刘墉《花痴日记》里风物人情,气象万千;虽不可说一篇《人间草木》涵盖各位大师的作品经典,但是《一果一蔬》《季节的供养》《四方游记》《联大师友》《从容而安》也把这些大家独立成书的风情轶事,在自己的笔下跃然纸上! 最让我看得入迷的是他写的联大师友的故事,西联南大是由三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临时成立,这里发生过好多故事,跑警报、师生在战乱中学习等。电影《无问西东》中,跑警报应该也是出自这里吧! 汪曾祺先生用他的笔创造了一个随遇而安、恬淡安闲的美好世界。 这是一本读了让人安静和温暖的书,这是一本看似朴拙却十分精致的书,这是一本看似记录普通生活,却有诗情画意的书。 本书无疑是令人舒适的,如夏日微风,如冬日暖阳,无一不透露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让人读之心生欢喜,心情舒畅。 良辰美景终成忆,人间草木皆有情。人间有情,草木有情,是人间赋予草木感情,也是草木寄托了人间情感。人生,是很美好的。花草虫木,山川流水,人间值得。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很多景致和美食都是可遇不可求,就像汪曾祺的这份洒脱和通透,需要用一生去咀嚼和参悟。用生活去治愈生活,用文字换取片刻的自由。 读完汪老的《人间草木》,像是吃了一顿家常便饭,舒服,安逸,平静。 读这本书的时候,心境大部分时候都是平静安宁的,汪曾祺用一颗热爱生活的赤诚之心,写尽人间烟火气。用平实的笔触描绘了人物,风俗,食物,瓜果,让人觉得人间可真有意思,世界真有意思,活着真好,他没有刻意宣扬什么,就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让你领会了真善美和人间至味,产生各种向往。读人间草木,犹如饮蜂蜜水,温和润泽,滋养身心。 生活中的每一天都会是平平淡淡,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过好每一天,对待每一个人,静观每一草木,我们就能品味到生活的味道,岁月的沉淀! 人间草木,也是清欢。捧一杯茶,于树荫下,窗前,慢慢读来,岁月静静地流去,人生渐渐地丰满起来。 愿草木有情,人间有爱,你我于生活中照见从容和喜悦。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精选,书中以闲散舒适的笔调,描绘着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着浓浓烟火气息的回忆,也有着草木花鸟鱼虫的美好,字里行间满溢着情真意切和暖意。汪曾祺老先生出生于江苏高邮水乡,他的文字中有着水的柔软于平和如缓缓流淌的小河。他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有“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美誉。这本书写的是人间草本,更是在深入生活细枝末叶中品尝人间真情,情满人间。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本书从乡土人情写到市井文化;从学习见闻写到诗书文艺;从美食游乐写到花鸟虫鱼。字里行间都体现出汪曾祺非常热爱生活,他以随性洒脱又细致的笔墨,文字散漫却不枯燥。烟火气十足却又脱俗不凡。书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是汪曾祺回忆他的家人、西南联大的教授和他在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涯的那些章节,情节感人至深,着实令人神往。幸福是什么感觉?读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在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就能感觉到浓浓的亲情和幸福。他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八股文写得特别好,有丰厚的田产,并且有祖传的眼科治疗术,生活却很节俭。他节俭到一个咸鸭蛋能喝两顿酒。汪曾祺深受祖父喜欢。有一回他不停地打嗝,祖父忽然把他叫到跟前,问他吩咐做的事做好了没有。汪曾祺使劲想了半天,也想不出祖父吩咐过的事情,原来,这是祖父在以独特的方法给他治好了打嗝。他跟着祖父学习读《论语》、写过初步的八股文。祖父打赏给汪曾祺很多珍贵的东西,可见,当时这个深得祖父宠爱的孩子,有多么幸福。汪曾祺的母亲是大家闺秀,喜欢读书写字,虽然体弱多病,但是,她还过着无忧无虑的闺秀式生活。为了不让自己的肺病传染给孩子,她宁可承受着思念孩子的痛苦,也绝不让年幼的孩子靠近自己,由此可见,母亲爱孩子的深意和伟大之处。汪曾祺的父亲是极其聪明的人,他多才多艺,不但金石书画皆通,还是个体育健将,还懂中国武术,他精通多种乐器。为人很随和,没架子。他时常周济穷人,参与一些有关公益的事情。他的父亲很会做菜。为了让祖父在春天吃上反季节的螃蟹。父亲就别出心裁,用瓜鱼(即水仙鱼)给祖父伪造了一盘螃蟹,吃起来跟真螃蟹一样的美味,文中流露着浓浓孝子的味道。父亲特意用煤油箱自制了一个炉子,为多病的母亲熬粥,熬参汤和燕窝,陪她外出就医诊治。他在母亲病逝后,给已故的母亲糊制冥衣,认真地给她糊了几箱子衣裳,单夹皮棉,四时不缺,色彩丰富,栩栩如生。平凡中足见父母彼此伉俪情深,父亲是个有情有义之人。汪曾祺的母亲去世后,父亲便一直带着他睡,很疼爱他。为了让他睡得舒服,不被床上的臭虫叮咬,父亲一见到有臭虫,就用点燃的蜡烛油滴在它身上,为此整夜未睡。他还会给汪曾祺糊风筝,带着他在傅公桥麦田里奔跑着放风筝。 还会做西瓜灯,西瓜灯里点燃蜡烛,洒下一片绿光。他鼓捣半天,就为让汪曾祺的童年充满欢乐和幸福。汪曾祺虽然年幼丧母,但他并不缺少母爱,继母将他视如己出。汪曾祺年幼时,放学回家的路上,大冷天,大便急了,憋不住,拉在裤子里了。他兜着一裤兜屎,一扭一扭地回到家。继母一闻,没有丝毫嫌弃和怨言,二话没说,赶紧烧水,给他把屁股擦洗干净,怕他着凉,让他围着棉被坐着,接着给他沾满了大便的洗衬裤刷棉裤,整个过程,继母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这些生活的点滴,在汪曾祺的幼小心灵,种下了更多仁慈良善的种子。有了爱的浇灌,培养了汪曾祺更加坚毅的品格。他年幼时衔一颗蜜枣,就勇敢地接受了一场小手术。他长大后,对让人心烦意燥的牙疼也能泰然置之,还能乐观地想着:“我倒看你疼出一朵什么花来!”他腮帮子肿得老高,还能谈笑风生,语惊满座:“牙疼于我何有哉!”他在体温超过四十度时,还能够苦中作乐,同前来打针的护士开玩笑:“要不要写遗书?” 实在是令人钦佩。出生于这样的书香门第,有如此风趣聪明又温暖的父亲,有如此疼爱自己母亲和祖父,在这样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汪曾祺耳濡目染, 从小便具备了独特的慧眼,得以随时随地发现生活中美。有了家人爱的滋润,更加丰盈了他的精神世界,使他更加温暖如玉,文字中流露出爱的温度。汪曾祺作为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和得意门生,深受先生喜爱。沈从文不大会讲课,他讲课没有讲义,不成系统,只是即兴的漫谈,讲话声音小,湘西口音很重,很难听懂,然而,沈从文的课,汪曾祺都能听懂。他还记得沈从文教创作时经常讲的一句话:“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学生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照汪曾祺的理解是:在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贴近,有共鸣。 汪曾祺还记得他喜欢吃米线和西红柿鸡蛋汤,喜欢看电影和写字。沈从文有很多书,但他不藏书,他的书,除了自己看,也借给很多人看,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从文的书。为了让学生借鉴别人的写作技巧,他每次上课,总要夹着一大摞书走进教室,分发给学生阅读。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他经常干着给学生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不计其数。汪曾祺之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从文寄出去发表的。他这辈子自费为学生寄稿子的邮费不少,可他为了激励学生的创造激情,从不嫌麻烦,由此可见他对学生的爱才之心和人格魅力。沈从文每次进城,汪曾祺都去拜访他,向他借书,还书,听他同客人聊天。与沈从文谈天说地的人都有共同特点,一是痴迷于工作和专心做学问,二是童真未泯,无机心,少俗虑,热爱生活。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汪曾祺在沈从文的圈子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受益匪浅。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些品行和气质相同的文人们走到一起,在过去艰难的岁月里惺惺相惜。汪曾祺经常陪着沈从文上街,逛寄卖行、旧货摊,买耿马漆盒,买火腿月饼。俩人饿了,就吃上一碗加鸡蛋的米线。汪曾祺喜欢喝酒,有一次他喝得烂醉,像个落魄的难民坐在路边,是沈从文和几个同学把他架到宿舍,给他灌醒酒茶,汪曾祺牙疼时,沈从文买大橘子给他吃,从这些生活小细节,足见汪曾祺与沈从文深厚的师生情。汪曾祺就读的西南联大,当时正是日寇侵华,平津沦陷的特殊时期,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暂住,名为“临时大学”。后迁云南,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汪曾祺和其他同学以徒步千里的壮举,来到这座战时的临时大学,在战火纷飞的困境中求学, 对母校的师生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联大师生吃着大食堂的糙米饭,将有着木头气味、砂粒、耗子屎等混杂混杂的调侃为“八宝饭”。穿着以贴橡皮膏弥补的破旧衣服,穿着用橡皮筋将破洞结个疙瘩的裤子,半趿着露出脚趾头和烂掉后跟的鞋子。生活虽然困顿,却精神富足,丝毫不影响他们孜孜不倦地做学问。他们生于忧患,在敌机轰炸昆明时, 从容不迫地“跑警报”。有位先生把女朋友写给他的情书视如性命,每次跑警报总要提一手提箱情书。甚至有女同学在警报来袭时,还淡定地洗头发,还有同学听着炸弹的爆炸声,依然面不改色地煮冰糖莲子吃。有位暖心的男同学,在跑警报时每次看到天上出现乌云,就会未雨绸缪,他奔跑回校舍,到各个宿舍搜罗来很多雨伞,放在新校舍的后门外,见有女同学来,就递过一把,以免女同学在野地里被雨淋湿。这位护花使者,将送伞成惯例,全校闻名,成为那段艰难岁月中的一段佳话,淌过岁月的长河,流淌着悠悠同学情。汪曾祺笔下的养蜂人,是老夫少妻型的夫妇组合,年龄相差极大。男人五十岁了,女人才三十岁出头。因男人到南方女人的家乡放蜂而相识,或许是女人看中了男人的好脾气,喜欢上男人安静平和的性格,或许是她喜欢放蜂时浪迹天涯的浪漫生活。女人跟随男人来到北方安家,他们结婚已经几年。丈夫对她好,给她很多钱风风光光回娘家,她对男人也很温柔体贴。她帮男人的儿子照看孩子,以一颗善良温柔的心,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孩子称呼女人为奶奶,女人开心地笑了。这段看似寻常的百姓生活,读来朗朗上口,没有文字中的矫揉造作。只有真情的自然流露。读《人间草木》,感觉如饮佳酿琼浆,意犹未尽。在这充满浮躁的世界,能在平淡如水的生活中品尝出别样的味道,少有人具备这样品味生活的境界。很多人被生活逼着只顾埋头赶路,总以为,只有远方才会出现最好的风景,于是,拼命向前奔跑,却忽略了驻足欣赏身边的美景,原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正是最美的风景!在这有些凉薄的世界,何不静下心来,读读这本《人间草木》,让文字中满溢出来的真情和温暖,作为良药,疗愈人间苦寒 ,并传播爱与温暖,情满人间。
环境花草茂盛,人的心情自然舒服!
记得不久前看过汪曾祺老师写的关于人间美食的一本书,名字叫《寻常滋味,欢喜人间》,大半夜馋得口水直流,可又苦于找不到那些书里的美食,只能望书兴叹,机缘巧合下,又和他的另一本描写草木虫鱼的散文集相遇了,而这本书的名字就是《草木有心,人间有情》。 看书其实也是要缘分的,和汪曾祺老师的文字的缘分,我希望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本书辑录了老师写草木虫鱼的经典散文,按照《草木春秋》、《虫鱼鸟兽》、《故里杂忆》分类,每一个章节,每一篇故事都带给我们惊喜,哪怕只是一阵恼人的雨,在老师的笔下,都清新脱俗起来。 我在三线城市的城郊长大,和大自然接触的还算是多的,我的童年里也有蝴蝶、天牛、知了、蟋蟀、蜻蜓等各种昆虫,桂花、梅花、牵牛花、栀子花等各式鲜花,城市一再扩大,鸟语花香都很少再见,更别说那些千奇百怪的昆虫了,我不想有一天只能从书里、从百度上知道那些神奇的生物。 但是如果一时没办法接触到大自然,阅读一些带着草木香气,昆虫灵动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享受,汪曾祺老师用他天真、纯澈的“草木之心”,以及对生活怀有无比的热爱,描写着关于这世间所有草木虫鱼的美好故事,在他的笔下,总是萦绕着菖蒲与桂花的香气和野草根的甜味,以及通透灵性的人生观,鸟木鱼虫,再平常不过,可若是有心人,草木亦平生。 现在的人们,对身边发生的事情都漠不关心,更何况是不会说话无法表达的动植物呢,说起来我们少的又何止那一点对于万事万物的关心和好奇,还有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吧。 可是汪老师的文字却能够唤醒我们对于生命的热爱,他爱众人、爱草木鱼虫、爱蔬果美味、爱世间一切美好事物,他对各地美食佳木与鸟虫花草的刻画是如此精当而细致,一桩桩温情往事与一株株欣荣草木交缠在一起,处处可见深情。 这些文字也似乎散发着沁人的清香,令我们读后口齿留香,浑然忘我。老师在写作这些的时候也有人问他,同时我自己也好奇,有那么多事物可写,为什么选择写这些昆虫呢,他是这么回答的: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著作《双城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任何一个时代都充满着希望与失望,正义和邪恶,欢乐与悲哀,光明和阴暗,离科技太近,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离自然更远,脚踏着真正的土地,才更能明白我们的来处,更热爱被父母赋予的生命,也爱着这个世界上的一草一木,鸟兽虫鱼。 End。
佳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题解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由左拾遗降为华州司功参军。第二年七月,他毅然弃官,拖家带口,客居秦州,在那里负薪采橡栗,自给度日,《佳人》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季。诗中写一个乱世佳人被丈夫遗弃,幽居空谷,艰难度日。关于这首诗的作意,一向有争论。有人认为全是寄托,有人则认为是写实,但大部分折衷于二者之间。 杜甫身逢安史之乱,身陷贼手而不忘君国;对大唐朝廷,竭尽忠诚,竟落得降职弃官,漂泊流离。但他在关山难越、生计困窘的情况下,也始终不忘国忧。这样的不平遭际,这样的精神气节,可嘉可叹,与这首诗的女主人公很有些相像。所以,作者借他人之酒以浇胸中块垒,在她的身上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杜甫的《佳人》应该看作是一篇客观反映与主观寄托相结合的诗作。 句解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有一位盖世无双的绝代佳人,幽居在空寂的山谷。她说自己本是世宦人家的女儿,如今却沦落山野,与草木相依。开头两句点题。上句言其貌之美,下句言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环境,衬出佳人的孤寂,点出佳人命运之悲,处境之苦,隐含着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绝代”,冠绝当代。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以上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以下转为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当年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兄弟们惨遭杀戮。官位高又有什么用呢?他们死后连尸骨都不得收敛。“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这里指长安。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官高”应上文之“良家子”,强调绝代佳人出自贵人之家。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世态人情总是厌恶衰落,万事都如风中的烛火飘忽不定。娘家中落之后,轻薄的夫婿也看不起我了,新娶了一个美貌如玉的妇人。这四句托物兴感,刻画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宋代的刘辰翁评论说:“闲言余语,无不可感。”“转烛”,以风中的烛光,飘摇不定,比喻世事转变、光景流逝的迅速。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夜合花还知道朝开夜合,鸳鸯也都是同飞共宿。那负心的人,他只看得见新人的高兴欢笑,哪听得见旧人的悲痛啼哭?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写负心人的无义绝情,被抛弃的人伤心痛苦。在倾诉个人不幸、慨叹世情冷漠的言辞中,充溢着悲愤不平。一“新”一“旧”、一“笑”一“哭”,强烈对照,被遗弃女子声泪俱下的痛苦之状,如在目前。“合昏”,即合欢,一名夜合,其花朝开夜合,故云“知时”。“鸳鸯”,鸟名,多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泉水在山间时是清的,出山以后就浑浊了。唉,世人该如何看待被遗弃的我?为买口粮,丫环替我变卖了首饰回来了,草棚漏雨,我和她一起牵引藤萝,修补茅屋。这几句似悲似诉,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洁端丽之意。同时,可见佳人居家环境的简陋清幽,生活的清贫困窘。浦起龙评论说:“这二句,可谓贞士之心,化人之舌,建安而下无此语也。”它出自《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但在本诗中,有多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或以新人旧人为清浊,或以前华后憔为清浊,或以在家弃外为清浊,或以守贞为清、改节为浊。还有人认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妇人为夫所爱,世人便认为她是清的;为夫所弃,世人便认为她是浊的。另一种解释是佳人怨其夫之辞。人之同处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之在山,无所挠其清。佳人之夫出山,乃随物流荡,遂为山下之浊泉。而她则宁肯受饥寒,也不愿再嫁,成为那浊泉。这就像晋孙绰《三日兰亭诗序》所说的那样:“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我信手摘了一枝花,却没心思插上鬓发;只是常常把那柏枝拣个满把。天冷了,太阳落了,她穿着单薄的翠衫,静静地倚着那修长的竹树。 末两句以写景作结,画出佳人的孤高和绝世而立,画外有意,象外有情。在体态美中,透露着意态美。这种美,不只是一种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一种理想美。诗句暗示读者,这位时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经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劲节的绿竹,有着高洁的情操。诗的最后两句,为后人激赏,妙在对美人容貌不着一字形容,仅凭“翠袖”“修竹”这一对色泽清新而寓有兴寄的意象,与天寒日暮的山中环境相融合,便传神地画出佳人不胜清寒、孤寂无依的幽姿高致。“动”,每每。“掬”,把,两手捧取。 评解 以弃妇为题材的古典诗文不乏佳作。如《诗经·卫风》中的《氓》,汉乐府里的《上山采蘼芜》等,而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写被废弃的陈皇后,其中“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娱”两句,正是杜甫《佳人》诗题的来源。 杜甫很少写专咏美人的诗歌,《佳人》却以其格调之高而成为咏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见其品质之清,侍婢卖珠见其生计之贫,牵萝补屋见其隐居之志,摘花不戴见其朴素无华,采柏盈掬见其情操贞洁,日暮倚竹见其清高寂寞。诗人以纯客观叙述方法,兼采夹叙夹议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个在战乱时期被遗弃的上层社会妇女所遭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全诗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写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倾诉见弃于夫的大不幸。第三段,赞美佳人虽遭不幸,尚能洁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这首五言古体诗,从开篇一路下来,都是“说”,到了结尾两句,才以一幅画忽然结束。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他没有拿一个结局去迁就读者的胃口,而是用一个悬念故意吊着读者的胃口。读过这首诗的人,一闭上眼睛,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位绝世美貌却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风中,在黄昏里,衣裳单薄,孤伶伶地站在那里,背靠着一丛竹,眼里流露着哀愁。
人与草木和谐相处有回归自然的愉悦之情,一是感悟大自然之美,二是远离世间所有烦恼。
不知道哪一天开始,冬日里光秃秃的柳枝,已萌绿意。河畔的柳,枝条纤柔垂下。有的,已长出了狭长而椭圆的新叶。有的,爆出了一嘟噜一嘟噜米粒般的芽苞,错落其中。这芽苞也似花苞,一样的娇嫩,一样的蓄势待发,一样的让人对新生命惊叹不已。
不远处,几棵玉兰树已成行。几乎不见叶子,只见一颗颗或粉或红的花苞,像一个个嫩生生的小拳头,齐崭崭地举向天空。宣誓吗?有如赤子之可爱。突然间有几句诗从心底流出:
新叶朝下伸展,眷恋根脉和泥土。
花苞往上绽放,景仰清风与蓝天。
我谦恭地低头,或微笑着昂首,是因为脚下的路和远方的你
……
有一日赶去上班,手中的一叠书报在办公室门口滑落,蹲下捡拾,居然发现一株纤细的小草,就长在墙旮旯的缝隙里!
你,打哪儿飘进来的一颗草籽?仅仅是我们进进出出脚底带来的些许尘灰,就成了你的沃土?仅仅是我们喝茶洗手时撒落的几滴水珠,就成了你的甘霖?细细的一根茎,纤纤的两片叶,是个秀气的“丫”字,又如一个倒立的“人”字。
你孤独吗?
春草延绵是一种气势。你独独一株草,为何选择这样冰冷坚硬的瓷砖缝里生长?让人不得不替你担忧,你能绿多久。
也许,大自然的生命没有选择权。我多虑了。但愿你,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校园里樱花树下,有一大片三叶草。它们挤挤挨挨,抱团取暖,以壮声势,终于形成了三叶草的海洋。而且,一蓬蓬,一蓬蓬,有高有低,起伏有致。
三叶草,顾名思义,三瓣叶子的草。可我总觉得它们其实有六瓣叶子,因为每瓣叶子都是对称的两半,二乘以三不是六吗?更有意思的是,每两半合起来的形状都好像一颗小小的心。于是,每一株三叶草都有连缀的三颗心。心,就是爱呀!也许正因为此,三叶草的花语是幸福。
传说中,如果谁找到了有四瓣叶子的三叶草,即四叶草(三叶草通常只有三瓣叶子,四瓣叶子的机率极小,故称幸运草),谁就会得到幸福。
我很想找到一株四叶草。可是,遍寻无果。但,仿佛得到了另一种补偿,我惊喜地发现有一株三叶草开着玫红色的花,美极了!三叶草我早认识,可三叶草的花,还是生平第一次见。那花儿,有点儿像缩小变短的喇叭花,它有五片花瓣,虽是仰天开放,却因其小而低调,温婉可人。纤细的鹅黄色花蕊,五片匀称的玫红色花瓣,花瓣底部至上,由深而浅,有如工笔描绘出来的丝丝纹理。一朵,两朵,三朵……点缀在三叶草的海洋里,那么精致,那么小巧,那么娇美!
我看痴了。想采几朵,终是不忍下手。
回去后做了点功课,才知道三叶草有好多种类。校园里这种,学名叫红花酢浆草。三叶草的传说极多,在爱尔兰极盛行。有一种三叶草,开白花,叫白车轴草,竟是爱尔兰的国花。一个国家,居然以贴在地面生长的草花为国花,我顿时对这个陌生的国度心生好感!
盛放在枝头的花朵,如同高颜值的女子,总能赢得更多的青睐。那些匍匐在地面的草们,其实也会开花,但谁懂寸草心?好在阳光普照,没有偏私,只要无遮挡之处,它们一样能得到温暖。
但,高大的树和建筑们一出现,它们应得的部分光和热就会被褫夺,长势难免受影响。这令人想起“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是自然界的“让富者更富,让穷者更穷”吗?但事实上,树们有花朵,草们有品格。几乎所有的草,你都可以践踏,却不能使之断根。
所以,仰头看花的姿势久了,我就喜欢搜寻那些匍地而生的草们。可惜,叫得出名字的不多。
砖缝里墙根下的青苔,像是最微小的草,可实际上它属于最低级的高等植物。写给它的诗真不少!白居易的“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意境静谧美好,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格调清新高雅,袁枚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则完美诠释了草根精神。
鼠曲草,又称鼠耳草、佛耳草等,因为叶形如鼠耳,花黄如曲色,故得名。它独有的香味,是南方清明时令点心——清明粿的魅力和精魂。铜钱草,名字有“铜臭味”,长得却是圆润可人,像袖珍的荷叶,也像娃娃的纯纯的笑脸。校园里樟树下一大片都是。紫云英,俗名“红花草”,换了个“紫”字,名儿一下子就雅起来了。可是,这花儿同油菜花一样,一朵俗,两朵土,得千朵万朵才美得震撼人心,不可方物!鸭跖草,又名碧竹子、翠蝴蝶,我一度固执地认为它应叫“鹤望蓝”,因为它的花儿蓝,纯度堪比海洋和天空,它的花儿雅,丝毫不逊色于昂首伫立的仙鹤。
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草……
这些草,大多是野生野长。不知道它们要经过多少踩踏碾压,多少洪水野火,多少风暴狂沙,却世世代代匍匐于天地之间,前赴后继地生,连绵不绝地绿,无声无息地萎,然后无怨无悔地再生……
草木无言,已为人师!
惜 桂
中秋已过,夜凉了,月落了。夜隐藏了月,月隐藏了心事。
一个又一个夜幕低垂的时刻,独自在校园里踯躅,忽略了校园里的一众树们。可执着的嗅觉告诉我,香樟馥桂,次第登场了。只是,因着黑,辨不出哪是樟树,哪是桂树。但,风来了,晚风拂面,夜露怡神,才发觉,桂之馥郁,已盖过了一切花树。
静静地,形单影只,走过一条又一条林荫道。不知名的虫子在喃喃细语。开花的树,不开花的树,枝枝叶叶都在秋风中摇曳披拂。有一棵生在风口的树,甚至就长成了有风吹来的形状。连高约几寸的草们似乎也在婆娑起舞。
追随桂香,信步走到树下,蓦然怔住。路灯下,一排排斜斜的树影,将林荫道写成数十行诗。草丛里窜出一只猫来,倏忽就已不见踪影。
天亮了。窗帘拉开,紧闭一夜的房门打开。一天当中第一缕新鲜的冷空气钻进来,夹带着桂子的香味也是冷冷的,让人清醒。寒露已过,霜降在即,是该凉了。
到校园里走走,顺便补起夜里落下的功课——再认认桂树。这才发现,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笨笨的、夏日里只有叶子不见花的树,一排一排,全是桂树!繁繁复复的花瓣呀,挤挤挨挨的花瓣呀,星星点点的花瓣呀,难怪整个校园里都弥漫着桂香!这,不就是“蟾宫折桂”的寓意吗?
走到图书馆旁,惊见一树艳红。紧步上前,看模样分明是桂花,色泽却如红梅一般灼目!原来这就是丹桂。生平初识,不忍折枝,立在树前许久。这丹桂颜色撩人,却不够芬芳,将鼻子凑过去,才嗅得其香。想来“香”与“色”二者不可兼得,才见造物主之公允吧。
又遍寻校园,终于发现,虽然都是桂花,却又大有不同。色泽耀眼如金、花瓣稍厚而有富丽之态的,不用深呼吸,酽酽浓香自袭人,这是金桂。色泽温润如玉、花瓣圆厚而有娇憨之状的,缕缕幽香沁心脾,这是银桂。还有颜色更淡一点儿、花瓣薄而轻盈的,香味儿若有若无,应该就是四季桂了吧。
有几棵银桂开花稍晚,小小的四瓣的花蕾们,还顶着赭褐色的膜壳,像是鸡雏出生时顶着蛋壳一样,又像是婴儿戴着一顶小帽子,真是可爱极了。用手指轻轻一拨,花瓣颤动,膜壳脱落,更为娇俏可人。
我醉矣。这一树一树,一枝一枝,一朵一朵,一瓣一瓣,是自然的精灵!
不由地想起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李清照是为桂花抱憾啊。许是屈原对桂花不了解,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何没有提到桂花呢?
三两日后,变天了。一阵阵秋风,一场场秋雨,秋意浓了。
夜里,听得窗外雨疏风骤,就想,那些绵绵密密的桂花,定也如雨纷纷撒落吧。翌日早起,匆匆下楼看去。可不是?桂子树下,铺了一层,满是碎金,令人惋惜。花瓣离枝,就断了魂魄,失了灵气。也许,只有将其精魂融于尘泥,才得不腐不朽。怪不得黛玉不忍见花落入渠沟污水,要用锦囊收了,葬以花冢。“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我无锦囊,只有默然。
雨还在滴滴答答,大有不休之意。间或冷风吹过,桂花簌簌。自然万物,风来,自在风中,雨来,自在雨里。幕天席地,何其旷阔!且让这风雨,是为祭花!
也许,不久又有一个花期。又如辛弃疾笔下那样:“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那时,我定要守着一个月夜,拿酒来,与桂,且酌且饮且酣,且歌且舞且欢……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一中学)
读唐诗,读到这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突然想:世上什么东西最惨?是次品。我怎么会从这一句唐诗想到次品呢?不知道,反正我就是想到次品了。 说次品是婉转的说法,其实就是废品。废品与无用之物是不同的概念。无用之物就是无用,没有什么过错,也许是人们没有想出它的用处,也许是它并不想为人所用就装出一副全不起眼的样子,总之,无用不是褒义,也并不是贬义。但是废品就不一样了,它已经被按照某种希望、某种模式改造,加工(扭曲或者提炼),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了,却没有达到被改造的彼岸,没有达到改造者所希望的那种被用的要求,因此被扔到一边,不再被“用”。 我看不起废品,觉得它很可悲。 而无用之物有趣啊,它自然 春来草自青;它放任 纷纷开且落。保留了许多可能却引而不发,终于任其凋零如陨叶落花,以一无所有保全了天然。 竹子是最中国化的草木,很有用。古时用来做简,用来刻字,一烤会出汗的,所以史书又叫“汗青”。可以建竹楼,可以扎筏,还可以制家具、桌椅、屏风,还有床。 许多熟悉的带“竹字头”的汉字:竿、竽、篱、笼……都在告诉我们竹子的用处。 雅一点的则是笠和笔,文人出门和在家随时相伴的。 最风雅的自然是箫、笛,还有笙。 人喜欢这些竹制的器物,是从人的立场出发的,若是从竹子的立场出发,被人如此看重是荣宠还是不幸则很难说。 要被砍下来,接受挑选,然后或劈或凿,又削又磨,甚至千揉百烤,真是苦心志,伤筋骨,可伤可叹。何况还有那些被砍了下来,又因为形状不合要求,或者后来爆裂,或者凿错削坏了……弃而不用的,何等可悲!一旦次了,便什么都做不成了,它永远不能回到山间坡上,做自由自在沐雨栉风的竹子,而且连露水都不来打湿它,它连哭泣都不能够了。它不再是竹子,而且什么都不是。它既不是竹,也不是竹制品,它没有姓氏,只有一个统称,叫做“次品”。 人总是这样,看到竹子就想到要做成什么,而且相信,经历的所有折腾劳苦都必然会有报偿,要奋斗就要牺牲,而牺牲了就会成功,至少有意义。似乎没有人肯正视一个真相,或者说因为对成功不可抑制的欲望而假装忽略了它:成功都是用牺牲换来的,而牺牲不一定与成功有联系。 何况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成功?现在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衡量的,而按照他人的意志塑造自己,一出发就是错的。 一违本性就是错了,再努力就是错上加错;再不走运成为次品,那真是万劫不复。但是一竿竹子要有用,就是要冒这样的风险的。一个人要成功,是不是也一样? 所以我喜欢这句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不论是次品还是成品,都不是它的本心。它的本心是做一竿不被理会的竹子,钻出土,解开带绒毛的笋衣,拔节,抽枝,在风里婆娑,在雨中瑟瑟,如果没有葬身熊猫之腹,那等待着它最后结局的是开花,死去……远离欣赏和利用,也远离扭曲的企图,这样自然就避免了厄运。 无用的竹子应该是快乐的。 作为竹子,没有比这更好的命运了。不想有用,就不被扭曲,更永远避免了沦为次品的悲惨。 在无用中保全了自己,这样就不用为了实现一种可能而舍弃生命内在的九百九十九种可能。不是不能,是不忍,不愿,不甘。 生命是一朵千瓣莲花,如果我的“本心”拒绝盛放,那么也就拒绝了枯萎和零落。
主要内容(作者丁立梅):我崇拜草木的纯洁善良、不惊不乍。草木是游子灵魂的归宿。它有着无尽的生机和灵性。有着无尽的胸怀。另一篇同名文章主要内容:我认为废品比无用之物还要差劲。就像竹子,它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东西,然而只要出一点差错,它就会成为废品。人们总是看不清什么是成功,我们应该远离欣赏和利用,没有盛放就不会有枯萎。
《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中国古典园林史》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彭一刚 《风景园林设计》 王晓俊 《园冶》 计成 《说园》 陈丛周 不晓得可以
沧浪亭 : 位于人民路沧浪亭街3号,沧浪亭旧址原为五代中吴军节度使孙承右的池馆,后渐废。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诗人苏舜钦被贬,流寓吴中,以四万钱购得孙氏园址,在北部土山傍水处筑亭名“沧浪”,取《孟子》和《楚辞》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之后,屡易其主,先是章庄敏(一说章申公)、龚熙仲各得其半。章氏扩大花园,营建大阁,“园亭之胜,甲于东南”。南宋绍兴初,沧浪亭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得,改名“韩园”。韩氏在两山之间筑桥,取名“飞虹”,山上有连理木、寒光堂、冷风亭、运堂,水边筑濯缨亭,又有梅亭“瑶华境界”、竹亭"翠玲珑"、桂亭"清香馆"诸胜,庆元年间犹存。元代,沧浪亭废为僧舍。僧宗敬在沧浪亭旧址建妙隐庵,至正年间,僧善庆在其东侧建大云庵,又名结草庵,为南禅集云寺别院。明洪武24年(1391年),宝昙和尚居南禅集云寺,将妙隐、大云两庵并入。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府胡缵宗将妙隐庵改为韩蕲王祠。二十五年,结草庵僧文瑛复建沧浪亭。清康熙中,巡抚王新命于此建苏公祠,34年(1695年)巡抚宋荦再建沧浪亭。乾隆南巡曾驻跸于此,亭南曾筑有拱门和御道。道光八年(1828年),巡抚陶澍于亭西南建“五百名贤祠”。太平天国战争时,亭遭毁。同治十二年(1873年)巡抚张树声、布政使应宝时重修沧浪亭,并在亭南增建“明道堂”。堂后折西为五百名贤祠,祠南为翠玲珑。亭北为面水轩、静吟亭、藕花水榭。还有闻妙香室、见心书屋、印心石屋、看山楼、仰止亭等。光绪初,园中犹有僧居。光绪末,被洋务局等借用。民国初,一度借设修志局。1927年,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校长颜文梁受聘为沧浪亭保管员。重修后,美校迁入。苏州沦陷时,日军占据此园,毁坏严重。1954年由市园林管理处接管整修,1955年正式开放。沧浪亭经历代更迭兴废,现占地1.1万平方米,门前水面4862平方米。虽非宋时初貌,但园外清流萦回,园中古亭翼然,丘山古木,仍不失旧时风韵。沧浪亭阜高水广,境界清旷,历代文人名士题咏酬唱颇多。集欧阳修、苏舜钦诗句之亭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五百名贤祠集周代至清代2400年间吴郡名贤594人,勒石造像,垂范后人。季礼、伍子婿、白居易、范仲淹、文天祥、韩世忠、唐伯虎、文徵明、况钟、林则徐等皆列其中,有较高的文献价值。留园: 位于阊门外留园路79号。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官归里后,筑东园和西园。西园后舍作佛寺,即今戒幢律寺,东园即今留园前身。当时东园杂莳花竹,垒有假山,其中"太湖石一座,名瑞云峰,高三丈余,妍巧甲于江南",相传为朱勉采凿,乃北宋“花石纲”遗物。乾隆四十四年,瑞云峰被移入织造府行宫。徐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五十九年,园归刘恕,经五年修复和扩建,于嘉庆三年告竣。园名“寒碧庄”,又名“花步小筑”,俗称“刘园”。园中有奇石十二峰,名奎宿、玉女、箬帽、青芝、累黍、一云、印月、猕猴、鸡冠、拂袖、仙掌、干霄,名重一时。其后,经咸丰更申战乱,园渐荒芜。同治十二年,盛康购得此园,大加修治,并改“刘园”为“留园”,谐其音而取“长留天地间”之意,留园之名始于此。盛氏留园泉石之胜,草木之美,亭榭之幽深,盛誉一时;山石之奇,以冠云峰为最。辛亥革命后,盛康之子盛宣怀流亡日本,园遂衰败。1927年,北伐军二十一师司令部曾驻此园。40年代,侵华日军和国命党军队先后在此饲养军马,门窗挂落破坏殆尽,残垣断壁,几成废墟。1953年,人民政府拨款对留园进行抢修,1954年元旦开放,供人游览。留园现有面积2.331万平方米,建筑占全园面积1/3,以建筑空间处理精湛著称。厅堂在苏州诸园中最为宏敞华丽,大而能精,工不伤雕。园大致可分为中、东、北、西四部分,园南有祠堂与住宅两路三进,前厅后楼,颇高敞。园中部系原"寒碧庄"基础,虽有局部改观,仍不失为全园精华,西为山池,环以楼阁,贵以长廊,峰峦回抱,明洁清幽;东为厅堂,参以轩斋,间列峰石,重门叠户,曲折多变。东、北、西三部分是光绪年间扩建。东部主要是一组以突出冠云峰为主的建筑群。北部旧构多毁,现辟有盆景园。西部以土石假山为主,漫山枫林,平阜曲水。总揽全园,嘉树奇卉,怪石清流,凉台馆,风亭月榭,高矮迤俪,宛转相续。整个园景以长廊为脉络,通幽度壑,随形而变,循廊而观,处处有景。园中精物甚多,有古木交柯、绿荫、明瑟楼、涵碧山房、闻木樨香轩、可亭、远翠阁、汲古得绠处、清风池馆、西楼、曲溪楼、濠濮亭、五峰仙馆、环我读书处、揖峰轩、林泉耆硕之馆、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冠云峰、伫云庵、冠云亭、冠云楼、至乐亭、舒啸亭、活泼泼地等。清代学者俞樾撰有《留园记》,现刻于门厅木屏上。留园著名景点包括:董刻二王法贴、古木交柯、冠云峰、涵碧山房、濠濮亭、花步小筑、林泉耆硕之馆、绿荫小轩、明代牡丹花台遗物、明瑟楼、石林小院(揖峰轩)、舒啸亭、闻木樨香轩、五峰仙馆、又一村。狮子林: 位于园林路23号狮子林原址,宋时为贵家别业。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在吴中“买地结屋,以居其师”,遂成园林。中多奇石,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霄诸峰,最高者为狮子峰,因维则之师中峰禅师倡道于天目山狮子岩,又取佛经中佛陀说法称“狮子吼”,其座称“狮子座”之义,名为“狮子林”,亦名“狮子寺”。至正十二年曾易名“菩提正宗寺”。明洪武年间,释如海居此。洪武六年(1373年)名画家倪云林过狮子林,应如海之邀作《狮子林图》,此图现存台湾。次年,如海又邀蜀山徐贲绘《狮林十二景图》。狮子林名声日噪,一时成为吴中文人赋诗作画胜地。嘉靖时,寺僧散去,园被豪家所占,后渐荒芜。万历年间,知县江盈科访求故地,重修该园,高僧明性又持钵化缘,重建佛殿、经阁、山门,复为“圣恩寺”。后再度废为民居。清顺治五年(1648年)重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玄烨南巡,游狮子林,题赐“狮子寺”额。乾隆初,寺园分隔,园属黄氏,名“涉园”,因园中有合抱古松五株,又名“五松园”。乾隆帝弘历屡游狮子林,并在倪云林《狮子林图》上题有“一树一峰入画意,几湾几曲远尘心”的诗句,又下旨按园中景物和图中画意仿造于北京圆明园之长春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咸丰以后,园渐衰落。1917年,富商贝润生以9900银元购得此园,大举修缮,建筑几近重建。因增置颇多,又参以西洋手法,贝氏之园比之倪图旧貌已相异甚巨。然楼台之宏丽,陈设之精美,被誉为民国时苏州各园之冠。日伪时期,曾为“贵宾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曾驻此。1952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驻狮子林东侧贝氏祠堂办公。同年,贝氏后人将该园献给国家。经整修,于1954年2月正式开放。1985年,原文管会使用的位于园东北部的祠堂及部分住宅辟为苏州民俗博物馆。狮子林现存面积1.114平方米,四周高墙峻宇,长廊环绕;中部水池回环,动静有序;林间楼阁参差,若隐若现;丘壑宛转,流泉飞瀑;奇峰怪石,千姿百态,状如狮舞,既有山林之趣,又有禅化之意。建筑有燕誉堂、小方厅、指柏轩、古五松园、见山楼、荷花厅、真趣亭、石舫、暗香疏影楼、飞瀑亭、问梅阁、双香仙馆、扇亭、文天祥碑亭、御碑亭、立雪堂、修竹阁、卧云室、湖心亭等。拙政园: 位于娄门内东北街178号,建于明代,据记载,此前园址一带曾有不少名士第宅——三国时有吴郁林太守陆绩宅第,东晋时有高士戴颙园居,晚唐有诗人陆龟蒙宅,北宋时有山阴县主薄胡稷言五柳堂,元代建有大弘寺,张士诚据苏时,其婿潘元绍在此建驸马府。明御史王献臣解官隐苏州,于正德四年,以原大弘寺址为基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名“拙政园”。王献臣死后,园宅屡易其主,或属私家宅第,或为官府衙署,几经分合兴衰。先是其子一夜巨赌,将园输给徐氏。徐氏居此园五世,后家道衰而其园废 。崇祯四年,侍郎王心一购得园东部荒地十余亩,别营归田园居。清初,钱谦益曾构曲房于园西部安置爱妻柳如是。顺治十年,大学士海宁陈之遴购得此园,重加修葺,备极侈丽。内有宝珠山茶三四株,花妍色鲜,江南仅见,最为时人称道,吴梅村题有《咏拙政园山茶花》长歌。康熙元年,园没入官府,先后为驻防将军府、兵备道行馆。后为吴三桂女婿王永宁居所,构筑斑竹厅、娘娘厅、楠木厅等,雕龙刻凤。康熙十八年,改为苏松常道署。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曾游此园。乾隆初年,园中部归太守蒋欹,葺旧成新,名“复园”;西部归太守叶书宽,名“书园”。后又属程、赵、汪等姓。嘉庆二十五年,又归平湖吴敬,时称吴园 。咸丰十年,太平军入苏,忠王李秀成以西部潘宅、西部汪宅为忠王府,拙政园全部归属王府范围。同治二年,清军攻占苏州,园中部作价入官,为巡抚行辕。同治十年冬,江苏巡抚张之万入居吴园,同治十一年改为"八旗奉直会馆",园仍名“拙政园”。光绪三年,园西部归富商张覆谦,改名“补园”。辛亥革命时,曾在拙政园召开江苏临时省议会。1938年,日伪江苏省政府在此办公。日本投降后,一度作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校舍。解放后,曾由苏南行署苏州专员公署使用。1951年拙政园划归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当时,园中小飞虹及西部曲廊等处已坍毁,见山楼腐朽倾斜,亭阁残破。苏南文馆会筹措资金,按原样工修复,并连通中西两部,1952年10月竣工,11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1954年1月,园划归市园林管理处。1955年重建东部,1960年9月完工。至此,拙政园东、中、西三部重归统一。拙政园历时400余年,变迁繁多,或增或废,或兴或衰,历经沧桑。现存建筑大多为太平天国及其后修建的,然而明清旧制大体尚在。该园规模之宏大,为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之首,占地5.195万平方米,园分东、中、西三部分,南有住宅一区。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水分血脉。水是拙政园的灵魂,水面占全园面积的1/3,有聚有分,或静或动。聚处浩淼旷荡,如"远香堂"北面,池中列岛两座,贯一短堤小桥,遥望山林苍莽,湖水渊波;分则迂回曲折,如“小沧浪”水院,曲岸湾头,水流曲折,来去无尽,若隐若现,有深壑藏幽之感以上为四大名园,求采
农学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