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的工程院院士;他,是直播间里卖力卖土豆的农民;他曾解决世界性的稻瘟难题;他也曾为农民的生计问题而四处奔波。他将自己的一生书写在了土地上,压弯了自己的脊梁,却让无数家庭得以摆脱贫困;
他将自己毕生所学全部挥洒在了贫瘠的乡村,却让无数百姓的脸上挂满了笑容。他就是被誉为“农民院士”,时代楷模朱有勇先生。
土地的孩子
从小生活在云南农村的朱有勇先生也和那代人一样,幼年光着脚无忧地在田垄上奔跑,少年一边读书一边为家里分担家务。在云南,土壤肥力不足,粮食产量不够。倘若不进行科学地,有计划地施肥,反而会让粮食的产量大幅度下滑。而这很有可能一家在这一年当中都得要挨饿了。
作为1977年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朱有勇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入了云南农业大学。正式开启了他与徒弟相伴的一生。在悉尼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的学习让他受益良多。但作为云南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又怎么会忍心抛弃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1982年,朱有勇先生云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除了在中国农业大学和悉尼大学学习的时间以外,他一直在云南,从事科研或者扶贫工作。在时代楷模的颁奖典礼上,有这么一句话来描述朱有勇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那么朱有勇先生究竟在祖国大地上写了什么论文呢?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布上百篇论文,出版了数本著作,主持了973项目当中的一项,省部级数十项。列举这些朱有勇院士的成就并不会让大家有印象。可以这么说,没有朱有勇院士的成果,就不会有现在的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业。全国人民就不会品尝到来自云南的葡萄酒,马铃薯,柠檬等。
朱有勇院士的论文和其他科研工作者的论文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侧重点——实用性非常的强。当别人在研究如何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的时候,朱有勇院士立足云南现状,针对云南土壤肥力低下,海拔高等特点,因地制宜研究作物的培育方法。而这为推动云南省的脱贫攻坚事业注入了全新的力量。
院士扶贫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多溶蚀地貌。土层薄,肥力低一直是脱贫工作当中的巨大困难。尤其是澜沧县,风景秀丽,山清水秀,但是百姓却过着贫苦的生活。当地的百姓主要是拉祜族,对于直播,电商,物流等一无所知。而这,就是朱有勇院士来到澜沧县时,当地的真实写照。
农民出身的朱有勇院士明白农民脱贫还得靠农业,但是在形式上必须要发生变化。为此,一个小小的扶贫站就这么建立起来的,站长正是朱有勇院士。脱贫并不只是让这一代人脱贫,而是要让子子孙孙永远脱贫,永不返贫。这可给朱有勇院士下了一个难题。
身为农业专家的朱有勇院士很快发现了当地的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地处高原,纬度较低,作物上市的时间可以恰好和其他地方生产的同类作物错开上市。这让当地作物拥有了广大的市场。另外,纬度低,海拔高,使得当地作物生长较慢。因此,和东北大米一样,营养物质丰富,口感好。
朱有勇院士在考察完当地的情况之后,决定将自己的林下种植三七的专利技术无偿赠送给当地的农民。在保护林木,保持水土的同时。另外,他还教授村民在冬季利用闲置的土地种植土豆。最大程度帮助澜沧县的农民获得经济效益。
第二年,当地如愿迎来了大丰收。可是,怎么将这些优质的农产品售卖出去,成为摆在朱有勇院士面前的又一个问题。
直播“大腕”
一说起大米,那一定是东北的好,一说起苹果,那一定是山东的红富士好。但是说起土豆,澜沧土豆虽然好,但是却没多少人知道。这是品牌建立上的是一个巨大疏漏。为此,朱有勇院士在向外推销澜沧县的土豆的时候,没少做品牌建设。怎么做品牌建设呢?带货直播。
依靠传统的经销商来进行批量收购势必会损害农民的一部分利益。为此,朱有勇院士四处奔走,利用自己的身份,帮助澜沧县的土豆售卖出去。于是在2018年的全国人大上,身为云南省人大代表的朱有勇院士,拿着来自澜沧县的土豆,对着镜头在全国人民面前推销起了澜沧土豆。
在全国人大的时间趁机推销售卖澜沧县的土豆成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朱有勇院士意识到,通过网络带货直播和电商将是带领全县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既可以绕过经销商,让当地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又可以提高知名度,扩大销路。
2019年底爆发的疫情让朱有勇院士意识到,疫情很可能会摧毁数年的扶贫成果。于是,在拼多多和央视的联合直播间里,已经年过六十,被大家认为是高不可攀,难以亲近的工程院院士竟然会为村民的生计而卖力直播。
在直播期间,一身农民打扮的朱有勇院士还亲自下厨,为大家现场展示了一道简单的土豆丝是如何制作的。而在直播间另一端的网友们都纷纷留言“看饿了”。最终的直播成果是相当喜人的,而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为直播预备的25吨土豆都被抢购一空。那些购买了澜沧土豆的网友一拿到土豆就开始尝试“院士版土豆丝”,大量的好评随之涌入拼多多。
在朱有勇院士的支持之下,许多从这里走出去的农民大学生纷纷回到了这片土地,加入到了电商物流,直播脱贫的道路上来。在过去的五年当中,拥有十六万农民的澜沧县成功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现在,在澜沧县有许许多多的网店。这些都是朱有勇院士的扶贫成果。
当地的村民将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拿着和脸一样大的土豆,在全国人大的镜头前,直播介绍澜沧土豆的“农民院士”。
因为对于他来说,他书写的就是祖国大地的一切。把全中国的东西都放在了他的论文
我非常的感动,像这样的人在我们生活中太少了,祖国需要这样的人才 。
感动。这才是真正的帮助人民摆脱贫困,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造福,是时代的楷模。
自己租地种土豆,让农民先看到实实在在的收获;开免费培训班,手把手教大家种植;全国两会时甚至将土豆带到人民大会堂现场推广……为帮助云南澜沧的乡亲们脱贫,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拼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扶贫院士说来地里写论文才叫真本事。
朱有勇,云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位在世界植物病理学界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在60岁那年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离开熟悉的校园和实验室,加入扶贫大军。在云南一个深度贫困的山村,60岁的他换上迷彩服,扛起锄头,跟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院士扶贫”不是口号、噱头,更不是走马观花,朱有勇一年中有100多天住在村里,而且几乎天天长在土地里,一干就是整整4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为帮助云南澜沧的乡亲们脱贫致富,他自己租地种土豆,让农民朋友先看到实实在在的收获,同时免费开培训班,手把手教大家种植,跟大家一同劳作在地里行间,为大家解决技术问题,提高土豆种植产量,并且在全国两会时将土豆带到人民大会堂现场进行推广。除此之外,这位院士还搞现在流行的直播带货,1小时卖出了25吨土豆。一手抓生产,一手抓销售,不仅帮贫困群众提高产量,同时还帮助群众销售。这位扶贫院士曾说“来地里写论文才是真本事”,他不仅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出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给贫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为澜沧人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技术支持,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力量。
院士直播带货,让知识借助网络平台转化成生产力,创造了经济效益,帮助农民脱贫,这也让那些有志于学的学子有了更大的前进动力,号召更多的农学学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很早就听说聊城是一片文学沃土,聊城作家群植根鲁西平原,勤奋而执着地耕耘,创作了很多应该有全国性影响的作品。最近集中精力阅读了部分创作,颇多感想,现就印象突出者简述如下。 聊城有支可观的诗人队伍。张军和臧丽敏是这支队伍中资深的“金童玉女”。前者岱岳登顶获山东泰山文艺奖,后者水城折桂获聊城诗歌创作一等奖。奖项略有不同,都代表并彰显了聊城诗歌的艺术水平和创作实力。 张军出身诗人世家,其父张维方是著名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不俗的成就。张军承袭父业,得其真传,起点高,成名早,是年龄不大的老诗人。但他既不安分守成,也不恪守自我,一直寻求突围,寻求超越。已经发表诗歌600余首,出版诗集《走出伊甸园》、《走过原野》、《采薇与抽刀》、《风之后,雨之后》数种。几十年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经验,获得诗体自觉,形成鲜明特色。其获奖诗集为《平芜尽处》,在其序言《退》中,他将诗歌艺术称为“留出空间的技巧活动”,值得玩味。他退去多余文字,退去华美修饰,退去发帖范式,把剩下的位置留给“意”,留给“魂”,留给“神”,说明他有高远的艺术追求。为了写出诗歌的“意”、“魂”和“神”,他还要退出象牙塔,退出伊甸园,退出思想概念,回到散发青草气息、泥土气息的日常生活,回到爷爷的锄头和奶奶的纺车旁。他追求生活的原初形态,要从荷锄带月归的农人身上、从五谷杂粮的播种与收获中、从庄周扶摇直上的鲲鹏和卡夫卡那变了形的甲虫中提炼诗意。[1](P1-2)他还要回到自己的精神世界,用诗句的篱笆圈起田园,表现自己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这些都是高难度的动作,他耍的熟练艺术。退一步海阔天空,他的诗歌凝练厚重,气象万千,内涵丰富。 臧丽敏沉稳守序,有传统女子的矜持素朴,缺少现代女性的热烈开放和浪漫多情,原不是诗人性格,但她却写诗。在我看来,女性写诗,多半是咀嚼小感触小忧伤,如韶华易逝,人生无奈,顶多也就是面对现实抒发小资情调。但细读她的诗集,觉得应该刮目相看。臧丽敏的诗歌所写虽然也是小场景、小人物、小感触,也流露出感伤、迷茫、失落的情绪,但并非私人呓语,多数作品抒发的是对于社会现实的沉思和苦痛,表现人生的纠结和无奈,短小精悍具有灵性,内涵深刻一针见血。如赵月斌在为其获奖诗集《我不知道风的方向》写的序中说,她“竟不动声色地揭竿而起,掀起一场场兵不血刃的诗性风暴”![2](P1)其思考的深度,体验的真切,感悟的痛楚,更改变了我对于女性诗人的错觉。“年年岁岁,在黑暗里,回忆着,无力自拔的一生”,这是写墙上的钉子,也是写人生的无奈;“清晨的眼眸为什么是晶亮的,因为黑夜的泪水已将它濯洗”,这是令人玩味的人生洞见。臧丽敏没有拥抱大事物大场面,没有海阔天空纵横驰骋,没有穿越时空天马独行,但她是用心生活、用心写作的诗人,下的是真功夫,写的是真情话。她的诗真实细腻,晶莹剔透,诗情是从生活中提炼的晶体,意境是心灵上滴出的智慧,语言是情海里跳出的珍珠,而风格的优雅洁净,敦厚温藉,原本就是她的气质禀赋。 散文是聊城作家创作的主要体裁之一,从业者众,作品数量多。在百花盛开、喧嚣嘈杂的当代散文园地,谭登坤和李明芳是两个名不见经传的散文作家。《马颊河十二月》(黄河出版社,2010年11月)使谭登坤一举登峰。这源于他自觉地文学追求和多年积累的创作实力。他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也有严肃严谨地创作态度。他让过澎湃的时代激流,细心摭拾荡起的浪花,立足于马颊河畔肥沃的土地,表现家乡父老的生活形态和精神风貌,他要让读者看到原野上隐藏着的村庄和浸泡着农民血汗的麦穗,看到飘舞着的金色树叶和缓缓流淌的河水,看到草丛中裸露出白色脊背的羊群和村庄上空飞过的喜鹊。他是个理想主义者,追求纯洁、温暖和高贵,像个淘宝者那样埋头于大地深处,耐心地把原野朴素安详的美呈现出来,把记忆里积存的爱与对这片土地的悲悯呈现出来。他写出了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写出了鲁西人的艰辛劳作和质朴温情,写出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他的描写细腻真切,沁人心脾,动人心弦。因为这些都是他所熟悉的乡亲们的真实生活,他的血肉感受,他的心迹和心境,他的帐薄和歌哭。 李明芳年龄不大,文名不浅,竟老气横秋地说这一生,她只“做自己”。给李明芳散文集《折叠》写序的赵月斌说,“明芳的散文从容大方,又不失意趣,虽也常写景状物,抒情咏志,却非卖弄风雅,而是多有生发,哪怕一枚书签、一声虫鸣,也能波谲云诡,风生水起。”[3](P2)这是知人善论。她是个有主见的作家,“坚持个人的表达,借助散文描写被遮蔽的生活,呈现宏大叙事之外的个体记忆和生命质询”,[4](P265)她坚持从内心深处出发,从思维的无限出发,沿着内心温暖的植物般的触须,延展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她的散文或记录行走足迹,或凝眸折叠的岁月,或描摹生命细微感触,或生发杞人忧天的杂想,或书写读书的感悟,或随手记下视觉的笔记,大都追求诗意表达,因而她的散文很美很真,很开放,也很得体,有“越轨”的选择,却无越轨的笔致。散文是明芳的精神自传,带着她的秉性和体温。这是她散文迷人动情的地方。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并存,优美的语言和晶莹的思绪并重,是她散文最突出的特色和成色。她为自己的散文集取名《折叠》,意味深长。书是折叠着的,只有喜欢的读者,才会一页页打开,才会倾听来自另一个生命的呼吸。她期盼着进入,期盼着倾听。 聊城作家群中选择纪实文学者不多,大概与经济欠发达、缺少可以纪实的资源有关。这当然是就盛行的有偿纪实或报告而言。其实,在鲁西这片沃土上,可资照实书写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乌以强的《怀念母亲》(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年1月初版)将聊城纪实文学的水平提升到不仅仅获得泰山文艺奖的高度。作品以饱蘸深情的笔墨,纪写母亲的生活经历,刻画母亲坚强的性格和宽厚的心理世界。她爱心博大,贤惠温情,明白事理,刚强勇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一个拥有大地般悲悯情怀的母亲形象,无论蒙冤受屈沦为异类还是平反昭雪恢复工作,都表现出伟大母亲的情怀。作品以母亲的生活和生命为经,扩及社会,反映了中国社会几十年间的发展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对于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影响。《怀念母亲》既有纪实文学的真实性可感性,又有艺术表现的力度和高度。人物性格带着泥土可感可亲,故事略施剪裁场面可观,细节描写生动逼真感人,语言素朴而感情深厚,结构自然如行云流水,泪透纸背,爱透纸背,情透纸背,是源自心灵深处的颂歌、浩歌和挽歌。
因为他是一个非常有文化的人,这样的说法是为了能够显示出他的地位,体现了对他的尊重。
李建成同志任中南大学校长,为何说他曾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主要是因为他曾经为祖国干实事,完成了多个任务的研究,形成了专业的模式。这位同志将很多难题都已经解决了,形成了自主创新的体系。他在这个中国大地上面谱写出了很多新篇章,实现了大地标准面的重大跨越,所以也是说他把论文写在了中国大地上。
这主要是因为他多个业务的研究都已完成,形成了专业的模式
李建成同志任中南大学校长,那么这位同志是大地测量的学家,也是工程院的院士,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面的理由就是,他能够把所有的地面全部都测量完毕,而且会形成一个非常完美的体系,它成为了我国社会领域当中比较年轻的一位专家;
很多疑难杂症都已解决,形成了新的体系
根据目前的媒体报道,李建成同志长期致力于地球重力场的理论,还有工程应用的研究学。它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全球重力场的模型,也解决了一些高难度的难题。形成了一个自主创新的体系,让我国在这方面的领域达到了高科技和先进的水准,所以可以说他把大地的每一个水水面都经常的测量了出来。
中国大地谱写新篇章,确实很厉害
李建成同志是我国精密大地研究和工程化的应用开拓者,这才是为什么说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面的理由。它实现了大地水准面从理论到工程慢慢的到应用的一个重大跨越,它也变成了越来越重要的国之利器。一如既往的扎根在研究边界线,为祖国做出了坚强不屈的贡献,所以他担任中南大学校长这个职责,是实至名归的,也是对他的一种表彰。
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的时间精力被投入到SCI论文的发表中去。但是,目前大多数SCI收录的期刊都是外国期刊,为了提高文章被接收的几率,国内的科研人员也很容易根据国外期刊的喜好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长此以往,这可能会导致国内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和我国的实际需要相脱离,一方面可能导致相关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和转化中受阻,培养出的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社会生产需要,不利于学生就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降低国家科研资金的投入和产出比。
显然,国家和广大科研人员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些问题,所以提倡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了响应这一号召,我觉得可以从改进科研评价的方式方法以及建设国内优秀期刊等方面入手。
目前国内评价一个科研项目成果的优劣,评价一个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唯SCI论。在科研人员申请基金项目和评定职称时,SCI论文的发表情况都起着重要作用。不改变这一现状,要求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有难度的。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国内期刊的建设,扩大国内优秀期刊的影响力。目前很多优秀的国内期刊,大多都依附于高校和研究院所,机构管理也更像是事业单位,在期刊创立初期,为了期刊的生存发展,这样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但为了期刊的长久发展,国外优秀期刊的商业模式也值得学习和借鉴。
我非常的感动,像这样的人在我们生活中太少了,祖国需要这样的人才 。
我非常的感动,像这样的人在我们生活中太少了,祖国需要这样的人才 。
我认为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做法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去研究一些农作物所存在的问题,能够帮助农民的农作物提高产量,增加收益。
特别重要,会有一个特别好的成绩,并且也可以获得很多人的兴趣和共鸣。本身源于就是土地也会有一些农作产业存在。我认为这种事情就是一箭三雕。
我被感动了。因为这样的论文非常亲民。内容也非常接地气。并且具有时代性。
中共党员。1941年出生,1961年9月参加工作,原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镇江市农科所所长、党委书记。48年来,赵亚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致富百姓作为毕生的追求。他先后引进推广种植了180万亩的应时果品,给农民带来25.5亿多元的收益;他创新产销模式,帮助农民建立了“赵亚夫农产品合作联社”等专业协会和合作社50多家;他编写多达百万字的农民科技读物,每年免费为农民上辅导课100多场,累计培训农民达30万人次。他引进消化了170多项日本新技术,出版了《草莓品种栽培技术》、《无花果栽培新技术》等专著,倡导建设了全省最大的“茅山有机农业圈”,在全国率先编制了《江苏句容农业和农村发展总体规划》。他以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顾问的身份无偿为农民服务,每年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忙碌在田间地头,创立的“戴庄模式”坚定了农民对脚下土地的信心。2008年,年近七旬的赵亚夫响应号召,担任江苏对口支援四川绵竹灾区高效农业示范园技术总顾问,帮助灾区人民发展高效农业,积极生产自救。如今“要致富、找亚夫”的口号在60万句容人民中广为流传,赵亚夫是中共十四大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领导干部、2007年度全国十大三农人物、江苏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赵亚夫:把爱写在广袤的田野上——记原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镇江农科所党委书记、所长赵亚夫2009年10月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扶贫开发典型人物宣传表彰大会上,73位扶贫开发典型人物受到表彰,镇江市农业专家、市扶贫开发协会名誉会长、江苏省老区建设发展促进会副理事长赵亚夫名列其中,这是他继被评为“中央电视台2007年度十大三农人物”后,获得的又一项重大荣誉。扶贫开发 硕果累累在江苏句容,有句话在40多万的农民心中广为流传:“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扎根农业数十载,赵亚夫坚守了他的诺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卖,实现农民富。几十年来,他带着句容农业战线的技术骨干,亲手培养了一大批致富能手、典型。他从日本带回来的20个草莓苗种,现在已经使句容成为“中国草莓之乡”。除了草莓,还有葡萄、无花果、有机米……赵亚夫推广一个成功一个,而且总是“拨亮几盏灯,照亮一大片”。20多年来,赵亚夫的农业科技项目到哪儿,富裕就到哪儿:1986年,赵亚夫带着草莓来到茅山老区,于是茅山老区第一批楼房竖起来了,农民们亲切地称它们为“草莓楼”;1989年,赵亚夫带着巨峰葡萄来到春城,于是春城丁庄周边乡镇有了3000多亩葡萄,1万农民受益;2006年,赵亚夫带着有机农产品来到了戴庄,于是,这个曾经是句容最穷的村,一年后200多户纯农户户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2008年达到8000元,贫困村成了“小康村”……20多年来,赵亚夫和他的同事们将近百项农业科研成果教给了农民,在丘陵山区推广种植了180万亩的应时果品,给农民带来了近30亿元的综合收益。“北有袁隆平,南有赵亚夫,一个抓高产,一个抓高效。”(《香港商报》)20多年来,赵亚夫引领着当地农民,走出了一条适合丘陵山区农民致富的高效农业之路。扎根乡土 有志竟成1958年,即将毕业于省常州中学的赵亚夫凭着对自己文科基础的自信,填报了复旦大学新闻专业。可偏偏命运弄人,由于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和信息的闭塞,赵亚夫失去了当记者的机会,最终选择了宜兴农林学院。宜兴农林学院是为开发江苏丘陵地区农业而设,而此时,赵亚夫还不知道40年后他会成为江苏丘陵地区农业开发的一位代表性人物。赵亚夫是农民的儿子,出身农家,农学为业,他谙熟农民的思维、农民的习惯、农民的局限以及与农民打交道的方法。在学生时代,赵亚夫就有了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工作思路,这一工作思路被他延续至今,甚至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也没有放弃。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别人都去“闹革命”了。赵亚夫却怀揣两个烧饼,天不亮就往农村跑,一跑就是20多里,与农民一起劳动,查看农作物长势。“文化大革命”前,赵亚夫只是镇江农科所一名默默无闻的农技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已成了小有名气的农业专家。但促使赵亚夫一辈子扎根田头的并非只是对农民朴素的感情,而是他对中国“三农”现状的理性思考,以及立志改变现状的决心。1982年,赵亚夫等人被组织去日本学习水稻栽培技术,这是他自1961年从事农业工作以来第一次接触现代农业。从此,他将前20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工作思路与从日本引进的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技推广道路,改变了丘陵地区农业、农民和农村面貌。一位与赵亚夫非常熟悉的友人评价,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在赵亚夫身上,体现了一种超前的意识。在日本研修,赵亚夫看到日本发展农业的自然地理条件与镇江市丘陵山区相仿,他把日本农业的理念带回镇江,在镇江运用推广。在赵亚夫身上有一种勤于实践、务实创新的精神。赵亚夫是一个踏踏实实做事的人,他把“行”与“知”很好地结合起来。他通过到日本等农业先进国家努力学习,并在茅山老区一点一点推广运用,并一项一项获得成功。以草莓的引进为例,草莓苗带回来了,赵亚夫随即带领农科所人员投入试种,露天草莓第二年便在白兔镇获得成功。此后,他先后18次去日本,带着农技人员,带着课题,到日本的田间地头实地学习考察;带着五位农民种植大户,和日本农民面对面交流,开阔他们的眼界。平时,他与日本友人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学习和应用日本的先进农业管理技术。一批批高科技农业成果在句容的丘陵山区生根开花:冷藏育苗技术,使草莓提前一个多月上市;冬季大棚,采用蜜蜂授粉,提高亩产量10%—20%;复合种养模式,改变了施肥方式;草莓、水稻轮作,改善了土壤……赵亚夫的市场经济意识很强,注重走高效农业之路,这非常适合农民增收。无论草莓种植,还是葡萄园建设,无论倡导有机农业圈,还是推广有机稻米种植,他都瞄准市场推广农业技术,着眼提高农民收入。“有志者,事竟成。”赵亚夫虽然不是出身名校,也没有傲人的学历,却凭着一份理想与信念,用毕生精力始终走在农业科技的前沿,把学术科研论文“写”在广袤的田野上。淡泊名利 老骥伏枥作为一位上世纪80年代初从海外学成归来的学者,作为农业财富的创造者和农民致富的引路人,赵亚夫本可以凭借自己所引进的项目和创造的价值,轻轻松松成为富翁,然而他却放弃了这一切,将毕生精力奉献给茅山老区的农业发展,这与学术界出现的追逐名利的浮躁之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句容乃至镇江市,赵亚夫是远近闻名的“财神”,可他自己多年来却对“财”字始终保持着淡泊、清醒的人生态度。事实胜于雄辩。赵亚夫从事农业科技工作48年,担任市农科所和市人大常委会领导职务前后20多年,经他主持或经手的项目经费数以千万计,可他从来不把这些当做个人进行“等价交换”的资源,也从不为自己或小团体作“稻粱谋”。赵亚夫的儿子赵小容还清楚记得,他曾试图说服父亲退休后和他一起开公司:“我来注册公司,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农业,实现您的农业理想。”赵小容认为,父亲在农业现代经营模式上有许多梦想,但很多难以实现,原因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和占有的财富数量不大,父亲与农民合作经营农业肯定不如与自己合作发展快。赵亚夫最终没有接受儿子的建议。因为他的梦想是利用农业致富农民,自己的追求与农民不可分割。之后,赵小容再没动过与父亲合作的念头,而且“父亲也从来没有为我的事业去动用他在镇江的社会关系”。2008年1月20日,在江苏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时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罗志军宣读了《省政府关于授予赵亚夫同志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荣誉称号的决定》。决定指出,赵亚夫同志46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扎根农村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把论文和成果写在大地上,在广大农民中赢得了“要致富、找亚夫”的赞誉。他积极投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培育农村致富能手和技术能人,创新农产品产销模式,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探索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新路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为推动科技兴农、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是新时期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全省农业科技战线学习的楷模。“以土地为伴,以农民为亲,把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把效益装进农民的口袋。46年坚守基层农技推广,田间培训,言传身教,不图回报。把开启山区致富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农民,被农民视为心中的金钥匙。”这是赵亚夫荣获2007年中央电视台“年度十大三农人物”时的颁奖词。青山依旧在,人老不服老。如今,已正式办理退休手续且年近古稀的赵亚夫依然奔忙于全国各地,如江苏对口支援四川绵竹地震灾区的300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还需要他平均每月飞去一次指导,发酵床养猪技术和草莓等鲜果种植技术已在那里成功推广,正结出硕果;他依然要出国交流学习。笔者采访他的前日,他正率领句容市有关人士到日本考察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流通方式的最新发展动向;他依然走向山区,走到农民中间,每个月仍有20多个日子待在田间地头,句容戴庄三年内农民人均收入再增50%仍是他的牵挂;他依然密切关注农村改革和农民实际增收的有效方式途径,因为他心里一直牵挂着一个梦,中国农民如何快速奔向小康的梦。只要梦想不灭,他的脚步就不会停止
学习了赵亚夫老师的先进事迹材料后,作为一名刚进入岗位的大学生,我深受鼓舞和启发。学习“亚夫精神”就应该学习他的三种做人的姿态。通过赵老师的事迹,我基本了解了他如何将自己的一生写在了广袤的田野之上,切身体会到他的朴实、艰辛、执着与奉献。赵老师凭借自己坚定执着的信念,扎根农业51年。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农业的日子里,赵老师坚守着他的诺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卖,实现农民富。有农民说:“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从农民们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赵老师已经完全实现了他一生的诺言。作为水利人,我们将“亚夫精神”化作我们工作的动力,脚踏实地,不断努力为大众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学习赵亚夫做一个“学问人”。我们的岗位虽然平凡,但一定能够书写出不一样的精彩。要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必须要有坚强的本领,赵亚夫为了“兴农”二字,毅然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扎根基层,多次远渡国外学习研究农业技术。作为水利新人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不断的去学习,去研究各种水利技术、管理、设计,使自己向着多方面发展,要坚定不移的完成本职工作,理论的学习只是一个基础,更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成长。沉下身子,认真而又系统的强化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提升我们的技术能力和理论水平。通过学习在水利工作中要做到只唯实,充分的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埋头实干,做一个“实干人”。赵亚夫紧密联系群众路线,将群众路线来了一个现身说法,几十年的农业工作中只要是农民的电话,从不会“占线”;只要是农民的召唤,即便疾病缠身也会赶到。【学习赵亚夫精神心得体会】学习赵亚夫精神心得体会。在探索现代农业的道路上,他不断自我舍弃、创新求变,根本目的还是“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民利益最大化”。广大党员干部、基层工作者学习赵亚夫,就要像他那样,把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头,亲身投入到群众中去,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自己真正的实干精神去关系群众的疾苦,去倾听群众的呼声,尽心尽力的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作为水利新人,同样我们也需要做一个“实干人”在理论上不断的熟悉各项施工技术、设计等规范要求,在实践上要亲身于施工现场第一线去学习、管理施工现场,充分的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施工现场的技术工人当做自己的亲人,不会的就问,他们有困难我们就帮他们解决。时刻将以“细心”、“细心”再“细心”的态度去对待工作。无论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位领导都需要一批扎扎实实干事的人,将“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工作作风带到工作岗位上,吃苦在前,不计较个人得失,实实在在干事,开开心心奉献。团结共事,做一个“有缘人”。赵亚夫从事农业科技工作51年,担任重要职务20多年,他从来都不摆高架子,总是亲身群众中去,这使他与贫困山区的农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每到一处,他都被人们亲切的称为“老赵”。一个人如果只是孤军奋战,没有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就根本干不出什么出彩的业绩。因此,在工作中我将自觉地遵守做人的道德底线,踏踏实实工作,实实在在做人。用自己的真情换取别人的真心,就像洪水来了,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减少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真正做到在平凡中奉献,在奉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那份精彩。
2022年时代楷模有赵亚夫、苏和、朱彦夫、张黎明、张桂梅等。
1、赵亚夫
赵亚夫,男,1941年生,中共党员。曾任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镇江市农科所所长、党委书记。
48年来,赵亚夫成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当代活雷锋”,把致富百姓作为毕生追求。2008年,年近七旬的他响应号召,担任江苏对口支援四川绵竹灾区高效农业示范园技术总顾问,帮助灾区发展高效农业。如今“要致富、找亚夫”的口号广流传。5月27日,中宣部授予赵亚夫“时代楷模”称号。
2、苏和
苏和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原政协主席,2004年从领导岗位退休后,回到家乡额济纳旗沙化最严重的黑城地区,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植树造林,为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3、朱彦夫
中国“保尔·柯察金”:理想信念高于天。1933年出生的朱彦夫14岁参军,16岁入党。1950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身负重伤,动了几十次手术,成为一个没有四肢、没有左眼的特等伤残军人。1956年,朱彦夫回到沂源县张家泉村担村支书。25年间,他把一个贫穷落后村建成了富裕先进村。
60岁时,朱彦夫创作小说《极限人生》,之后又写了第二部《男儿无悔》,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4、张黎明
2018年5月28日,中宣部在天津市向全社会发布张黎明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张黎明是国家电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配电抢修一班班长、滨海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他爱岗敬业,工作30多年来始终奋战在电力抢修一线,累计巡线8万多公里,完成故障抢修作业近2万次,被誉为电力抢修的“活地图”。
5、张桂梅
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事业,哪怕她身患多种疾病却依然超负荷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持在三尺讲台而敬佩。
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事迹平凡而伟大,思想朴实而闪光,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和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张桂梅同志的先进模范。
专著(执笔10万字以上的作品)1.《中学历史教育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年4月。2.《历史学科教育学》(与于友西、叶小兵合著,撰写了3章),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3.《日本学校社会科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4.《历史教育价值论》(主编,撰写了3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5.《国外历史教育透视》(主编,撰写了4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6.《历史教学课例分析》(丛书主编/修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7.《新课程与新教学的探索——〈品德与社会〉66问》(与高峡共同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8.《学会行动:社会科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9.《, 历史教育人格论初探》(文集),未来出版社,2005年8月。10.《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11.《中小学教师教学智慧丛书: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丛书主编/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12.《国外历史教学文献选读》(与唐云波共同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13.《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4.《新版课程标准教学指导:品德与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5.《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学习参考书》(初中历史,与姬秉新共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6.《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学习参考书》(高中历史主编,与姬秉新共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主编与参编(执笔8万字以下的作品)17.《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主编),撰写《中学历史教学的现代化手段》一章,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18.《中学历史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历史卷)》,(于友西主编),撰写《如何组织课外的历史教学活动》一章,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19.《基础教育现代化教学基本功(中学历史卷)》(于友西主编),撰写《历史教学方法》一章,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20.《走创新之路》(与张增强、贾美华合作撰写《社会课课程标准说明》),北京出版社,1999年6月。21.《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与于友西、叶小兵合作),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22.《历史教学新视野》(丛书主编/修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23.《历史学习方略》(丛书主编/修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24.《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丛书主编/修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25.《基础教育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历史与社会》(赵世瑜、刘北城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撰写《国外社会科课程简介》和《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方法》两章)26.《社会科课程与教学论》(沈晓敏主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撰写《社会科中的历史教育》和《社会科中的教学方法》两章)27.《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与姬秉新、李稚勇共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28.《首都市民应急防灾手册》(执行主编),北京出版社,2006年。29.《品德与社会教学基本概念解读》(与高峡共同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教辅与教科书1.《中学历史测试与能力训练》(主编),开明出版社,1989年。2.《3+2历史试题解析 考试指导用书》(主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3.《中学历史同步复习手册》(主编),6册,开明出版社,1996年。4.《国家义务教育审定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副主编),8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