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弹性体和合成树脂期刊及塑料对比

弹性体和合成树脂期刊及塑料对比

发布时间:

弹性体和合成树脂期刊及塑料对比

塑料是人工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也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塑料与橡胶本质区别在于塑料发生塑性变形,而橡胶是弹性变形。就是塑料变形后不容易恢复原状态,而橡胶就容易得多。

热塑性弹性体TPE/TPR,又称人造橡胶或合成橡胶。其产品既具备传统交联硫化橡胶的高弹性、耐老化、耐油性各项优异性能,同时又具备普通塑料加工方更、加工方式广的特点。可采用注塑、挤出、吹塑等加工方式生产,水口边角粉碎后100%直接二次使用。既简化加工过程,又降低加工成本,因此热塑性弹性体TPE/TPR材料已成为取代传统橡胶的最新材料,其环保、无毒、手感舒适、外观精美,使产品更具创意。因此也是一支更具人性化、高品位的新型合成材料,也是世界化标准性环保材料。热塑性塑料指具有加热软化、冷却硬化特性的塑料。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大部分塑料属于这个范畴。加热时变软以至流动,冷却变硬,这种过程是可逆的,可以反复进行。具体可从百度百科搜索相关内容

你的概念都是大范围的东西,很模糊热塑性 跟热固性的区别 就是材料的是否可逆性,可否再生利用热塑性的材料 加热时变软以至流动,冷却变硬,这种过程是可逆的,可以反复进行。是一个物理形态变化而热固定塑料是一个化学变化.第一次加热时可以软化流动,加热到一定温度,产生化学反应一交链固化而变硬,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此后,再次加热时,已不能再变软流动了。还有弹性体,简单理解,有弹性的东西都是热塑性弹性体,热固性弹性体都有

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的主要成分是合成树脂,由低分子化合物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塑料薄膜是横向纵向同时拉伸而成,合成纤维仅是纵向拉伸成丝状物再进入纺织程序。合成橡胶也是塑料,天然橡胶的分子作用力差,容易碎裂,经过硫化使分子交链,既保持了分子作用力差这一特性,又确保了分子不断裂,使橡胶具备了良好的弹性。合成橡胶通过实验是实现了塑料分子类似橡胶分子特性的目标。三种物质性质一样,合成纤维如同钢材中的铁丝,是分子的物理排列方式的不同;合成橡胶是分子的化合排列方式不同。第四种塑料也该是第一种——胶木(酚醛树脂)——以填充料为主树脂为辅,所以失去了热塑性。目前基本淘汰,原因是填充料价格不菲,加工用压模能耗大工序繁远不及塑膜效率高耗能少。顺便说一句:如今将增塑剂变成塑化剂,将废旧塑料当填充料污染了增塑剂的名号。原本增塑剂是硬脂酸,生物脂(动物脂、植物脂)绝无毒性,且添加量在百分之三以下,只是提高合成树脂在加工时的流动性。如今所谓增塑剂非但本身就是劣等的易分解的有毒的合成树脂,而且绝非添加剂!是塑化剂融化剂甚至是产品的主要原料,其混合量至少百分之十甚至四五成。。官方没有为增塑剂正名,而是继续混淆增塑剂和塑化剂的概念,无非是不打算打击港商台商。

合成树脂与塑料工业毕业论文

得了吧 我们组把这事都推给我了 孩纸 自己上网上抄吧

我也在忙着弄那 ,给你个借鉴。。。是挺麻烦的。。。 白色污染的调查研究 班级:高二(29)班 组长:00 组员: 00指导老师: 00前言 当你繁忙的学习、工作后,是否想到,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地方,放松心情,享受大自然呢? 然而,呈现在你眼前的又是什么?浑浊的空气,满地狼籍的垃圾,随风乱舞的垃圾袋,散发着腥臭味的泥土……作为一名追求幸福,希望享受生命的世界公民,你是否为这样的地球而感到不安,甚至为此担心,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它是全世界六十亿人民,唯一赖以生存的环境。为此,我组成员从白色污染的研究开始—— 提纲: 1.白色污染的概况 2.构成污染的物质 3.白色污染事例 4.解决白色污染的措施 白色污染事例 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合成材料废弃物的急剧增加,却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 在我国农村,广泛应用的地膜覆盖技术对提高作物产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旧地膜回收措施,造成旧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逐年增加,这些塑料薄膜,大部分以高压聚乙烯或聚氯乙烯为材料,需要200~400年才能分解掉。这些材料物品是一种不能被微生物分解的材料,埋在土里经久不烂,长此下去会破坏土壤肥效,污染地下水等。据统计,每亩土地残留的塑料薄膜和其他废弃物达4千克,会使玉米减产11%~23%,小麦减产10%~16%,大豆减产6%~10%,蔬菜减产60%左右。近年来,残留在农田里的废弃物以达几十万吨。当然,还有一些工业生产上所用的工业塑料。它是以天然或合成树脂为主要成分,添加上若干助剂,在一定温度并受到一定外力作用下,可塑制成形。而当这些条件消失后,仍能保持人们所需的几何形状的高分子材料。如果这些工程塑料一经废弃,便成了“白色污染”。此外,还有一些生活塑料,例如塑料饭盒、食物袋…… 白色污染的概况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工农业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着。社会的政治、经济,也进步极快,但随之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日渐严重。除了一些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些状况,众所周知的当然还有环境问题。 尽管任何国家都有环境保护法,但环境问题还是日益突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各种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这些污染问题。首先,从白色污染的调查研究开始— 白色污染主要是由于一些塑料制品、橡胶、涂料、纤维、黏合剂等。 几十年来,合成树脂和塑料工业以年均超过15%的速度增长着。1993年时,世界塑料制品产量已经和钢的体积产量相当了。预计到21世纪初,世界塑料制品产品以重量计算也将超过钢产量。在我国,1992年时,合成树脂产量已居世界第13位,塑料产量已居世界第6位。 在我国,据轻工业部门统计,1995年全国共消耗快餐盒16亿只,人均1只以上。一些大城市远远超过这个数据。其中,上海的塑料饭盒的消耗量高达50万只,全年近1.9亿只。人均已达10只以上。上海现在每天处理的垃圾中,废塑料达350吨,其中快餐盒的日消耗量就占200吨。我国的白色污染如此严重,其最大的受害者就是铁路部门。在长达5万多千米的铁路线上,一年要消耗近4亿只塑料饭盒被抛弃在万里铁路线旁。铁路部门每年为消除它们,都要花费上亿元资金。 当然,在外国白色污染也较为严重。例如,德国每年生产120万吨塑料包装材料,而目前的再循环能力每年只有数万吨,其余只能上放任自流。这就是人类为了追求方便,而不知不觉已带来了如此严重的污染。 近年来,无论是交通沿线的白色污染废弃物,江河湖海表面漂浮的塑料垃圾,田间的白色地膜,还是人们生活中的包装材料、厨房等用品。以至儿童玩具,工业器材等,都与塑料相连,几乎人迹所到之处,就有塑料制品及塑料垃圾。 在白色污染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们非常有必要研究一下白色污染的来源物质及危害,并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及更好地防治污染。 塑 料 —构成白色污染的物质 人们天天和塑料打交道,究竟什么是塑料呢?塑料主要成分是合成树脂。它的组成中除了合成树脂之外,还有根据需要加入的具有某些特定用途的添加剂。如能提高塑料的增塑剂,防止塑料的老化剂等。 有些合成树脂具有热塑性,用制成的塑料就是热塑性塑料,这种塑料可以反复加工,多次使用;相反地,像体型的酚栓树脂,具有热固性,用它制成的塑料就是热固性塑料,这种塑料一旦加固成型,就不会受热熔化。 这些塑料都是具有耐水,耐化学腐蚀,抗霉的特点,因而具有许多用途。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从而使得污染产生,致使发展。 塑料大都由于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几种类别。 乙烯 许多塑料是由乙烯制成的。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乙烯。 在通常状况下,乙烯是一种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它难溶于水,在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25克/升,比空气的密度略小。 工业上所用的乙烯主要从石油炼制厂和石油厂生产的气体中分离出来的。在实验中,通常是通过加热酒精和浓硫酸的混合物,使酒精分解制得乙烯。 由于乙烯含碳质量分数比较高,燃烧时由于碳没有得到充分燃烧,所以有黑烟产生。 聚乙烯 在适宜的温度、压强和有催化剂的条件下,乙烯的碳碳双键中的一个键可以断裂,分子间通过碳原子的相互结合形成很大的碳链,生成聚乙烯。 聚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塑料,由于它性质坚韧,低温时仍能保持柔软性,化学性质稳定,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聚氯乙烯 是一种合成树脂,用于制备塑料和合成纤维。聚氯乙烯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绝缘性,还有耐化学腐蚀、耐水、耐油等特点。聚氯乙烯可制成硬度塑料和软度塑料。其使用过程中,若不注意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发生老化现象,时间久后,变硬、发脆、开裂、长霉等并释放出对人体有害的氯化氢。 解决白色围绕的措施 白色污染日益严重,面对如此形式,解决它是很迫切的。目前,解决的快速方法还未得出。但还是有一些可以实施的措施。下面就介绍几种: 我国用稻草和麦干等为原料制成草纤维薄膜达到了化学标准。把其埋入土壤8个月可以解成无“遗毒”且能“造福”的肥料。又美国一杜邦化学公司研制乳酸聚合物作原料的新型塑料,由再生资源如干酪乳清和玉米制得,用完后,在空气,水和细菌的作用下,半年可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利用这些高新科技的材料来代替现用的“白色污染”物,以达到使用率,-从而减少白色污染。 其次,“绿色塑料”——可降解性塑料,一般可分为化学降解与光降解,生物降解和光与生物双作用。光与(化学)可降解塑料的制作。是在塑料制品表面喷洒一种特制的配方溶液,使它与塑料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塑料逐渐溶解成为可被水冲洗的无害物质,如此一来,就可以大大降低“白色污染”问题。 我国科学家使用纤维素及稻草和麦干,研制出了生物降解聚乙烯地膜。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也利用农作物下脚如豆干等制成了可降解农用地膜,不仅粘拉的强度高达40千克每平方厘米,且成本也较为便宜。如此好的发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那该是多么可喜的成果,不仅解决问题,也不用限度使用等。一举两得,多好! 以上说明了白色污染是可以解决的,不过因技术,资金等问题,解决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科学家的努力加上国家经济的发达,一定有能力把白色污染问题解决。 现在作为公民的我们不仅应从自身做起,不乱扔白色污染物品,而且应该大力宣传,让你周围的人也懂得保护环境,不仅我们公民应努力,而且我国领导也应如此。为此我国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北京1999年5月施行的《北京市限制销售,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管理办法》对防治白色污染作了具体的规定。“消除白色污染,倡导绿色消费”,成为1999年“地球日”环境宣传活动的主题。启动菜篮子计划,发放环保购物袋等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共同的行动。可见,我国已重视起“白色污染问题,并尝试去解决。这些条文的颁布,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条件。 作为祖国的一员,应大力配合国家把问题解决,“治理白色污染”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减少“白色污染”,建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威胁子孙后代和不污染环境的绿色文明,施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让我们建设一个美好的绿色家园而共同努力吧! 过 程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学生活动情况记录表 课题题目 白色污染调查研究 活动时间 01年9月—12月 共4次 活动地点 图书馆、教室 参加成员 组长 巢益群 组员 张玲,朱文燕,林丽,吴一娟,周秀珠 活动内容: (第1次) 1, 目的(想解决什么问题)最近白色污染的状况 2,形式(小组讨论,访问专家,查阅资料,调查,实地测量等)小组讨论,查阅资料 3,过程 A,教室讨论,分配本日每人任务:二人网络查寻,其余4人查阅资料,记录并整理 B,各行其是 C,展示个人研究成果:首先从全世界来讲污染状况,再从外国的白色污染及减少污染的方案到我国的情况。得到主要污染物为塑料饭盒,塑料薄膜及包装材料等。这些污染物极难分解。一些高压聚乙烯等需200—400年才能分解。 记录者 巢益群 第2次 1, 目的(想解决什么问题) 白色污染的原因 2,形式(小组讨论,访问专家,查阅资料,调查,实地测量等)小组讨论,查阅资料 3,过程 A,分配本日每人任务 B,查阅资料后,小组讨论 C,白色污染随着社会的进步,必然有利有弊。虽然便捷,但是引起的污染却是社会的几百年乃至几万年难解决的问题。当然,有了发明出新产品---白色污染后,社会、自然问题便出现了。 记录者 巢益群 第3次 目的(想解决什么问题) 在农业上,白色污染所带来的严重问题。 2,形式(小组讨论,访问专家,查阅资料,调查,实地测量等)小组讨论,查阅资料 3,过程: 在我国,农业上塑料制品广泛。在农村广泛采用的地膜的麦田,由于每亩残留地膜碎片6、9公斤,使小麦减产9/100,若继续使用5年地膜,小麦不久不增产,反而会减产1/4。这些散碎在土地里的地膜难于清除和收集,白色革命成了令世人头痛的白色灾害。 记录者 巢益群 (第4次) 目的(想解决什么问题) 构成污染的物质。2.形成(小组讨论、访问专家、查阅资料、调查、实地测量等) 小组讨论,查阅资料。3.过程:构成污染的物质是塑料。 乙烯 塑料中包括 聚乙烯、聚氯乙烯 研究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优、缺点),生成方式,及使用方式和范围。 记录者:巢益群 另一种:1.1课题研究的内容。为了避免重复别人的研究工作,尽量使课题研究具有价值,明确课题研究内容很重要。要做的就是查找所有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了解服装流行色研究的相关成果和研究进展。同学们用了近两周的时间,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找到了很少的内容,没有得到公认的比较系统的结论,同学们觉得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肯定有收获,积极性很高。 1.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同学们就这个问题进行较长时间的讨论,认为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服装流行色,拓宽知识面。同时,将研究成果公布,使人们也进一步了解与认识这个与我们生活日益密切的无形世界,从原来的陌生、迷茫和盲从逐渐转变成对它的了解与熟悉,从而达到掌握并利用它的目的。如果这样,我们以后可以不必为穿衣服而烦恼,就可以非常轻松地穿出与自己合适的衣服与实现自我的个性装扮,为我们美丽可爱的新世界增添一抹属于自己的色彩,使这个世界更美、更新、更精彩。 1.3研究人员、场地和经费。该课题尽管需要到服装市场和大街上进行问卷调查,每次有2--3人就够了,而且调查也是免费的,只有最后结果的打印有少量的开支,因此,课题研究的费用很小,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愿意自己承担所有开支。 1.4研究时间。我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按照学期计划的,学生课题研究可以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同学们有充足的时间开展研究。 讨论这些因素可以使学生更具体、全面确定研究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2.研究方案 课题组成员讨论形成的研究方案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研究内容不具体,计划缺乏条理性,人员分工不明确,于是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教师认为,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道德等。如果课题太大,内容太泛、太杂,我们没有这么多的精力,甚至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展开研究,我们可以研究服装流行色的若干小问题,例如:对服装颜色与着装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着装与环境、心情等因素的关系研究。 研究小组充分考虑导师的意见,在小组研讨时,小组成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纷纷提出对课题的认识和看法,广泛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而且小组成员手头得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与方法的初步了解,又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与研究成果的质量。 课题实施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研究计划制定的如何,因此,在组内交流时,要求课题计划尽量详细,把一些应该注意到的细节也尽量考虑到,为具体实施研究作好充分的准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后完成了研究方案的制订(见附一)。 研究小组成员在研究中分工合作,沟通交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易于形成的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良好机制,有利于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该课题小组成员具体分工见下表:姓名任务吴天星问卷调查每周汇报研究方案设计撰写报告李俊问卷调查问卷统计整理资料机动熊姚新问卷调查问卷统计每周总结机动王夏图书资料查阅整理资料每周总结撰写报告董雅静网络资源搜索整理资料研究方案设计机动 3.课题研究 从课题选择、研究计划的制定到做开题报告,这些工作仅仅是为课题研究做好了准备。要使研究方案最终落到实处,使研究有所收获,还得按照研究计划一步一步进行(研究活动的内容、方式、时间安排见附三)。下面就研究过程的具体指导工作做一说明。 3.1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首先要搜集资料,这是为了了解最新研究情况,方便调查表格的设计和子课题的确定。 在设计问卷时,要注意把握问卷的目的性,尽量使问卷简洁但又兼顾全面性,问题必须具有科学性,整个问卷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要方便统计。 小组成员推选小组长,小组长再进行人员分工,注意每人的工作要具体,任务明确,职责清晰。 3.2调查研究阶段 问卷调查,是很有效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这也是用得最多的采集信息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调查结果的及时反馈(见附五)。 中学生首次与陌生人打交道,进行问卷调查,指导教师必须进行指导,并鼓励学生大胆工作,在调查时要注意礼貌和提问题的方式,要灵活处理。学生第一次调查就遇到挫折,当她们到服装店对老板调查时,老板把她们全都轰了出来,认为仿碍了他的生意,还反复问学生是在干什么,为什么要问这些商业秘密。后来学生意识到,调查要插在商店生意清淡的时间进行。为了避免被别人误会,她们自己设计了代表身份的胸牌,在这之后的调查中,非常顺利。 整理资料是研究过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做这项工作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考证资料的来源,检索具有权威性、真实性、可靠性的资料。二是按类别、内容分类,把类似的资料归为一类,或者根据本课题组研究的侧重点分类。三是要对资料的出处做详细的记载,要按照作者、题目(书名)、期刊名、期号、版本、摘录文字的页面等要素记载,方便将来查找原文。 小组成员在组内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全体成员参加讨论,是非常必要的,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可以形成初步结论(见附六)。 3.3成果发布、评价阶段 通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分析、综合,课题组写出结题报告。教师从几个方面对学生写调查报告做指导。一是论文的一般格式(见附四):报告名称,摘要,关键词,正文,致谢,参考文献。 在成果发布会上,陈述人要简明扼要汇报,但要包含以下要素:A.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B.方案的实施过程、人员分工情况。C.取得的主要成果等。 4.总结评价。在研究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要求学生做好研究总结,这是一个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过程,使学生能够通过本次研究取得好的经验,吸取教训,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帮助。 5.教学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师生对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有了初步的认识,触动很大,从开始时的不知所措、被动盲从到后来的积极主动、独立思考,在研究过程中享受到学习、创新的乐趣。师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能够很好的沟通,拉近了相互间的距离,彼此信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得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逐步加强。在做社会调查时能冷静对待社会上的冷眼,交际能力得到锻炼,这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同学们能够很好的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信息较集中的场所,在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等信息处理能力方面进步很大。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他们的审美观也有了改变,认为着装要有个性、不盲从,要与个人的身份和心情、周围的环境等协调。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需要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加入社会中,学生要花一些时间做必要的访问、调查等工作,由于家长的认识还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认为是在浪费时间,另一方面被调查者认为学生是好玩,支持程度和信度受到影响,再者,学生受传统的课堂教学影响,总摆脱不了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做的习惯,所以研究性学习难度较大,学生研究的成果非常稚嫩,研究能力和水平离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再者,由于学生与社会、科学、技术和自然的接触少,了解不多,对身边的事关注不够,故选择的课题要么很大,要么太小,而且涉及的面也很窄。 研究性学习和传统学科学习既有区别又相互渗透,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在研究中学习是它的特色,着眼点是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提高认识,顺应时代的要求,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走出教室,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了解周围的一切,只有这样研究性学习课程才能真正落实。

浅析塑料摘要:从第一个塑料产品赛璐珞诞生算起,塑料工业迄今已有120年的历史。经历了天然高分子加工阶段, 合成树脂阶段,19世纪70年代聚烯烃塑料系列成为了重中之重,同时出现了多品种高性能的工程塑料,到70年代末塑料工业趋于稳定增长阶段,生产技术更加合理完善,性能优异的材料开始问世。塑料以其优异的性能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推动了整个世界的进步. 关键词:塑料的合成 分类 降解与节能 发展前景正文:20世纪以来,在人类生活的深刻变化中,塑料材料革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50年,各种塑料由于具有广泛的用途及良好的使用性能在农业,包装,轻工,纺织,建筑,汽车,电子电气乃至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各个领域中,与钢铁,木材,水泥构成现代工业的四大基础材料。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渗透,合成树脂即塑料性能进一步改善,应用更加广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一、塑料的合成1.1塑料的定义:塑料是以合成或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维基本成分,附加填料和各种助剂,在一定的条件下塑化成行,最终能保持形状不变的材料。1.2原料:制造塑料的原料是树脂,而单体是构成高分子化合物即合成树脂的基本结构单元。单体的来源经历过从易到难的发展过程:动物,植物,煤,石油和天然气。至今四种单体来源同时存在,石油和天然气是目前各工业国家制造塑料的最重要原料来源。1.3制造: :从单体到塑科制品要经过聚合和加工二大步骤。聚合的方法来说有本体、悬浮、乳掖、镕液聚合法四种。通过一定的温度、压力、催化剂使单体分子活化聚合成大分子,聚合后得到没有一定的形状和强度从而无实用性粉粒状聚合物,通过挤压、注射、压延、砍塑、压制(模压、层压)等各种加工方法变成有实用价值的塑料制品,加工之前必须根据制品的使用要求添加适当的助剂最常见的有增塑剂、稳定剂(热、光稳定剂)、抗氧剂等。 二、塑料的分类塑料的分类体系比较复杂,各种分类方法也有所交叉。以下就结构和使用性质进行简单的分类介绍。2.1按结构分:塑料高分子的结构基本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线型结构,具有这种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称为线型高分子化合物。线型高分子制成的是热塑性塑料,加热可熔融可再造,常见的热塑性树脂有: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酰胺、聚甲醛、聚碳酸酯、聚苯醚、聚砜、橡胶等。其优点是加工成型简便,具有较高的机械能。缺点是耐热性和刚性较差。第二种是体型结构 ,具有这种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称为体型高分子化合物,由体型高分子制成的是热固性塑料,因其形成键与键之间的不可逆共价键从而不能再熔融和流动而无法从新塑造。它包括大部分的缩合树脂,热固性树脂的优点是耐热性高,受压不易变形。其缺点是机械性能较差。热固性树脂有酚醛、环氧、氨基、不饱和聚酯以及硅醚树脂等。 2.2按使用特性分:1、通用塑料:一般是指产量大、用途广、成型性好、价格便宜的塑料。如聚乙烯、聚丙烯、酚醛等。2、工程塑料:一般是指能承受一定外力作用,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高、低温性能,尺过稳定性较好,可以用作工程结构件的塑料。如聚酰胺、聚砜等。在工程塑料中又将其分为通用工程塑料盒特种工程塑料两大类。三、塑料的应用:国内塑料制品市场未来需求主要集中在包装、建筑、农用、工业交通及电子通讯等几个方面;体育健身器材和医疗器械行业应用将大幅增长;玩具行业有可能转为使用具有环保特性的塑料;ABS树脂在建材管材和管件、医疗器械和合金共混物等的应用上也有良好前景。工程塑料仍将是增长最快的领域。工程塑料是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机械制造业的上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发展不仅对国家支柱产业和现代高新技术产业起着支撑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工程塑料的应用领域日趋广。评价:由其具有强烈抗腐蚀能力,重量轻且坚固,加工方便又高效,原料广而廉还可以用于制备燃料油盒燃料气从而降低的原油的消耗,用途广泛立于材料之林,但是塑料也有不足之处,这是创造一系列改性品种的动力,总起来说塑料尺寸不稳定,容易老化,可燃,必须加各种不同助剂来改善。某些塑料制品有毒性,普通塑料具有抗氧化,难腐蚀,难降解使回收利用废弃塑料时十分困难,生态环境危害极大。此外塑料是由石油炼制的产品制成的,而石油资源是有限的。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重视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凸显了废旧塑料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白色污染”成为了一个全球性问题,而且由于石油等资源的有限性,人们开始注重资源更加有效的利用。这些都为塑料的发展即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随着可降解塑料和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发,在逐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的同时,塑料在材料生产与应用中,目前和将来的能耗、材料成本以及材料使用中的节能优势使其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发展方向:将来最主要的是充分利用具有多种性能和加工工艺优越性的现有材料。增强其在较高温度下使用保持较高强度,降低塑料强度和变形性能的时间和温度的依赖关系,加强研究塑料的燃烧特性,在老化影响因素下使塑料稳定。白色污染主要是由废旧塑料高分子的难降解性以及添加剂的毒害性引起的,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投入可降解塑料的研发和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发。在积极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同时,研究开发生物降解塑料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而且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开发高性能,功能性材料也将成为热点。塑料的降解和节能1可降解塑料制品研究现状一般来说,塑料除了热降解外,在自然环境中的光降解和生物降解都比较慢。用C14同位素跟踪考察塑料在土壤中的降解,结果表明,塑料的降解速度随着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都需要200~400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国投入了大量的研发力量来开发和应用可降解塑料。可降解塑料是指一类其制品的各项性能可满足使用要求,在保存期内性能不变,而使用后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能降解成对环境无害的物质的塑料,从而对环境进行保护 塑料的降解主要是高分子化学键断裂所引起的,其降解的方式和程度与环境条件有关。其主要降解方式有:水解降解、氧化降解、微生物降解和机械降解。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一般是运用光降解、光-生物双降解和生物降解等方式 2节能:在用塑料等合成材料同样可以制造出与传统材料效用相同或相近的制品上替代使用,以求节省材料生产、加工能耗;在使用等合成材料后可以让用能过程或设备节约能源。 实例:据估算,美国1978年使用了150,000吨塑料用于创造冰箱和冶藏箱的部分绝热作用的部件,节约了60%重量的金属或玻璃。不用塑料而用玻璃或金属则需耗能23万亿英热单位,二用塑料部件耗能15.8万亿英热单位,节约了能量7.2万亿英热单位,相当于120万桶原油。 五、结尾:随着能源危机的时隐时现带来的压力,节能已成为主流话题,而塑料以其在生产及使用中的节能优势将必定获得更大的发展。而且各国对可降解塑料的研发和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技术的大力支持,白色污染的危害性逐渐减少,绿色塑料的出现指日可待。源于自然,归于自然,塑料的前景无限光明!

看你的名字。就知道。你比我们要强。

弹性体期刊官网

找一本杂志,看一下就明白,或直接打编辑部电话

08版是核心,12版是否需等到5月见分晓。现在推测可能性较大。弹性体复合影响因子:0.532 综合影响因子:0.305

是个非盈利组织,论坛经费都是由创始人自己掏腰包!为了版面的清洁,广告做其中外乡人创办的《橡塑之家》电子期刊也非不错的,番茄炒鸡蛋制作的很精美

没有。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弹性体没有增刊。《弹性体》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和全国合成橡胶信息总站主办的期刊。

弹性体期刊是sci吗

国内的话力学杂志有《力学进展》、《力学与实践》等。给lz一些国际的期刊。国际知名的力学期刊 刊名 原文名 创刊年 附注《应用数学和力学》(中国) (AppliedMa hematics and Mechanics) 1980《应用数学和力学》编辑委员会 《热应力杂志》(美) Journal of Thermal Stresses 1978 美国 Hemispheres Publishing Co. 《国际非线性力学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 1966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国际固体与结构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1965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国际多相流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hase Flow 1973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地震工程与结构动力学》 (英)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tructural Dynamics 1972 英国John Wiley Sons Ltd.《国际热与热流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Flow 1979 英国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ubli-CationsLtd.《国际地震工程与土壤动力学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oil Dynamics1981 英国 CML Publications《工程断裂力学》(英)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1968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国际压力容器与管道杂 志》(英)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ureVessels Piping 1973 英国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Ltd. 《国际工程数值方法杂志》 (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in Engineering 1969 英国John Wiley Sons Ltd.《工程材料与结构的疲劳》 (英) Fatigu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1978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国际疲劳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1979 英国 IP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学及地 质力学文摘》(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MiningScienc Geomechanics ABSTRACTS 1964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水利》(法) La Houille Blanche 1902 法国《理论与应用力学杂志》(法) Journal de Mecanique Theorique et Appliquee(Le) 1962 法国Centrale des revues DunodGauthier-Villars《工程师文献》(联邦德国) Ingenieur-Archiv 1929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 (奥地利) Rock Mechanics Rock Engineering1929 奥地利 Springer-Verlag 《固体力学文献》(荷兰) Solid Mechanics Archives 1976 荷兰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应用力学和工程技术中的计算机方法》(荷兰)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1972 荷兰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风工程和工业空气动力学杂志》(荷兰)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1975 荷兰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原名为Journal of Industrial Aerodynamics,1980年改为 现名)《国际断裂杂志》(荷兰)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 1965 荷兰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水利学研究杂志》(荷兰) Journal of Hydraulic Research 1963 荷兰International Assiciation for Hydraulic Research《非牛顿流体力学杂志》 (荷兰) Journal of Non-Newtonian Flluid Mechanics 1975 荷兰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波动》(荷兰) Wave Motion 1979 荷兰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 《土木工程学报》(中国)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1954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Society《力学学报》(中国) Acta Me-chanica Subuca 1957 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学报》编辑委员会(The Editorial Board of ACTAMECHANIC A SINICA,the Chinese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力学译丛》(中国) 1964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分所《力学进展》(中国) 1982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应用力学》(中国) 1982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分所《固体力学学报》(中国)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1980 《固体力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员《应用数学和力学》(中国)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1980 《应用数学和力学》编辑委员会《建筑结构学报》(中国)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1980 中国建筑学会《上海力学》(中国) 1980 《上海力学》编辑部 《爆炸与冲击》(中国) 1981 《爆炸与冲击》编辑部 《振动与冲击》(中国) 1982 《振动与冲击》编辑委员会《空气动力学学报》(中国) Acta Aerodynamica Sinica 1983 《空气动力学学报》编辑委员会《数学物理学报》(中国) 1981 《数学物理学报》编辑委员会《实验应力分析学会会报》 (美) 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Analysis 1943 美国实验应力分析学会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 《实验力学》(美) Experimental Mechanics 1961 美国实验应力分析学会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 《结构力学杂志》(美) Journal of Structural Mechanics 1972 美国Marcel Dekker Ine.《流变学杂志》(美) Journal of Rheology 1957 美国John Wiley Sons Inc. Publishers. 《液压与气体力学》 (美) Hydraulics Pneumatics; Magazine of Fluid Powerand Control Systems 1948 美国Penton/IPC 《流体物理学》(美) Physics of Fluids 1958 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流体力学年评》(美) Annual Review of Fluid Mechanics 1969 美国Annual Review Inc.《应用力学杂志》(美) Journal of AppliedMechanics 1935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Mechanical Engineers)《实验应力分析学会年度春 季会议录》(美) Proceedingsof the SESA Annual Spring Meeting 美国实验应力分析学会(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聚合物科学杂志》(美)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1946 美国John Wiley Sons Inc Publishers《生物工程学杂志》(美) Journal of BiomechanicalEngineering 1977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Mechanical Engineers)《复合材料杂志》(美)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 1967 美国 Technomic Publishing Company Inc.《流体工程学杂志》(美) Journal of FluidsEngineering 1973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Mechanical Engineers)《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报--工程力学组杂志》(美)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Engineers- Journal of the Engineer Mechanics Division 1873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自动车工程师学会汇刊》 (美) SAE Transactions 1906 自动车工程师学会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船舶研究杂志》(美) Journal of ShipResearch 1893 造船与轮机工程师协会 (Society of NavalArchitects Marine Engineers)《美国航空与航天学会志》 (美) AIAA Journal 1930 美国航空与航天学会 (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stronautics)《苏联流体力学研究》(美) Fluid Mechanics-Soviet Research 1972 美国 Scripta Publishing Co. 《流体动力学》(美) Fluid Dynamics 1966 美国 Plenum Publishing Co.《伦敦皇家学会会报,A辑: 数学及物理科学》(英)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A:Mathematical Physical Sciences 1854 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伦敦皇家学会哲学汇刊,A 辑数学与物理科学》(英)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Society of London,SeriesA:Mathematical PhysicalSciences 1854 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1887年(第178卷)起分A,B两辑出版《力学研究通讯》(英) 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1974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生物流变学》(英) Biorheology 1963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生物力学杂志》(英)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1968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材料科学杂志》(英)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1966 英国 Chapman and Hall Ltd.《应变》(英) Strain 1964 英国应变测量学会 (British Society for Strain Measurement)《工程设计应变分析杂志》 (英) Journal of Strain Analysis for EngineeringDesign 1965 英国 Mechanical EngineeringPublications Ltd.《力学研究》(英) Research Mechanica 1980 英国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计算机与结构》(英) Computers Structures 1971 英国 《计算机与流体》(英) Computers Fluid 1971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 《水力气体机械动力》(英) Hydraulic Pneumatic Mechanical Power 1955 英国Trade Technical Press Ltd. Ltd. 《飞机工程》(英) Aircraft Engineering 1929 英国 Bunhill Publications Ltd.《航空季刊》(英) Aeronautical Quarterly 1949 英国皇家学会(Royal Aeronautical Society)《航空杂志》(英) Aeronautical Journal 1897 英国皇家学会(Royal Aeronautical Society)《星际航行学报》(英) ActaAstronautica 1955 英国1974年改为现名,1955~1973年刊名为Astronautica Acta,Pergamon Press Ltc.《应用数学与力学杂志》(英)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Mechanics1958 英国1974年改为现名,1955~ 1973年刊名为Astronautica Acta,Pergamon Press Ltd《理性力学与分析文 献》(联邦德国) Archive for Rational Mechanics and Analysis 1957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 《流变学学报》(联邦德国) Rheologica Acta 1958 联邦德国 Dr. Dietrich Steinkopff Verlag 《流体力学实验》(联邦德国) Experiments in Fluid 1983 联邦德国springer-Verlag 《油压力学与气体力学》 (联邦德国) Olhydraulik und Pneumatik 1957 联邦德国 Krausskopf Verlagsgruppe 《数学生物学杂志》(联邦德国)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iology 1974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热力学与流体力学》 (联邦德国) Warme-und Stoffubertragung 1968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 《法国流变学小组手册》 《通报》(法) Cahiers et Bulletin du Groupe Franais de rheologie 1965 法国《法国科学院会议周报,A-B辑:数理科学》(法) Comptes Rendus Hebdomadaires des Seances deL’Academie des Sciences, Series A et B:”Sciences Mathematiques,SciencesPhysiques” 1835 法国 Centrale des Revues Dunod Gauthier-Villars《应用力学纪事》(法) Journal de Mecanique Appliquee 1977 法国Centrale des Revues Dunod Gauthier-Villars 《力学》(意) Mechanica 1966 意大利 Pitagora Editrice《力学学报》(奥地利) Acta Mechanica 1965 奥地利 Springer-Verlag 《弹性体杂志》(荷) Journal of Elasticity 1971 荷兰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天体力学》(荷) Celestial Mechanics 1969 荷兰 D.Reidel Publishing Co.《工程数学杂志》(荷)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1966 荷兰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材料力学》(荷) Mechanics of Materials 1981 荷兰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 《澳大利亚地质力学杂志》 (澳) The Australian Geomechanics Journal 1971 澳大利亚《加拿大航空与空间杂志》 (加) Canadian Aeronautics SpaceJournal 1955 加拿大,1962年改为现名,1955~1961年刊名为:Canadian Aeronautics Journal.《核工程与设计》(瑞士)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1965 瑞士Elsevier Sequoia S.A. 《应用数学与力学杂志》 (民主德国) ZAMM-Zeitschrift fur Angewandt Mathematikund Mechanik 1921 民主德国 Akademic-Verlag 《理论与应用力学》(波兰) Mechanika Teoretyczna i Stosowana 1964 波兰 PWN 《工程汇刊》(波兰) Rozprawy Inzynierskie 1953 波兰 PWN 《力学文献集》(波兰) Archives of Mechanics 1849 波兰 PWN 《罗马尼亚技术科学杂志, 应用力学辑》(罗) Revue Roumaine des sciencesTechniques,Serie Mecanique Appliquee1956 罗马尼亚科学出版社《应用力学研究》(罗) Studii si Cerctari de Mecanica Applicata 1942 罗马尼亚科学出版社《日本应用力学全国会议 录》(日)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National Congress of Applied Mechanics 1953 日本中央科学社 《材料》(日)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Materials Science 1952 日本材料学会《日本机械学会论文集》(日) Transactions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 1935 日本机械学会 《土木协会论文报告集》(日)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1944 日本土木工学会《日本造船协会志》(日) Bulletin of the society of Naval Archiects of Japan 1915 日本造船协会《流体工程学》(日) 流体工学 1965 日本产业开发社(原名:学, 1965~1973.7)《日本材料强度学会志》 日本材料强度学会志 1967 日本材料强度学会《力学研究所报告》(日) 力学研究所报告 1967 日本力学研究所《日本流变学会志》(日) 日本一学会志 1973 日本流变学会《应用数学与力学》(苏联) 1936 苏联《苏联科学院通报:固体力 学》(苏) 1966 苏联,美国出版有英译本《磁流体力学》(苏) 1965 苏联,美国出版有英译本《燃烧与爆炸物理学》(苏) 1965 苏联《应用力学与物理学杂志》 (苏) 1960 苏联,美国出版有英译本《应用力学》(苏) 1955 苏联《复合材料力学》(苏) 1965 苏联《建筑力学与建筑物计算》 (苏) 1959 苏联《莫斯科大学力学通报》(美) Moscow University Mechanics Bulletin 1969 美国 Allerton Press Inc (译自俄文) 《得克萨斯大学巴尔科研究 中心年报》(美) Annual Repoet-Balcones Research Center,Univ.of Texas at Austin 美国《剑桥哲学会数学汇刊》(英) Re Mathematical Proceedings of the CambridgePhilosophical Society 1977 英国Cambridge Univ.Press,1977年改为现名,1843~1976 年名为Proceedings of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Mathematical Physical Sciences 《力学与应用数学季刊》(英) Quarterly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1948 英国 《流体力学杂志》(英)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1956 英国 Cambridge Univ.Press《应用力学研究所报告》(日) Reports of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pplied Mathematics 1952 日本九州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 《东京大学航天研究所报告》 ISAS (Institute of Space Aeronautical Science,Univ. Tokyo) 日本东京大学航天研究所 《布加勒斯特乔治乌德治工 学院通报:力学辑》(罗) Buletinul Institutului Politehnic“Gheorghe Gheorghiu-Dij” 1949 罗马尼亚《列宁格勒大学通报:数学, 力学和天文学类》(苏) 1946 苏联《莫斯科大学通报:数学力学类》(苏) 1946 苏联《国外科技资料馆藏目录━ 数学,力学》(中国)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力学文摘━流体力学部分》 (中国) 1958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 分所翻译,苏联科学院科学情报 研究所文摘编辑委员会编辑《力学文摘━一般力学部分》 (中国) 1958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 分所翻译,苏联科学院科学情 报研究所文摘编辑委员会编辑《力学文摘━弹性力学部分》 (中国) 1958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 分所翻译,苏联科学院科学情 报研究所文摘编辑委员会编辑《数学文摘》(美) Mathematical Reviewswith Index toMathematicalReviews 1940 美国数学会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冲击与振动研究辑要》(美) Shock and Vibration Digest 1969 美国冲击与振动情报中心《流变学通报》(美) Rheology Bulletin 1937 美国物理学会 American Institute ofPhysics《应用力学文摘》(美) Applied Mechanics Reviews 1948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地震工程文摘杂志》(美) Abstracts Journal i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1968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 校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Univ. of California,Berkeley,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工程索引》(美) Engineering Index (Annual) 1884 美国 Engineering Index Inc.《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汇 刊》(美)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Engineering 1852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科学引文索引》 (美) Science Citation Index 1961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土木工程水利文摘》(英) Civil Engineering HydraulicsAbstracts 1968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 British Hydromechanics Research Association《流变学文摘》(英) Rheology Abstracts 1940 英国 Pergamon Press《固体-液体流文摘》(英) Solid-Liquid FlowAbstracts 1973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 British HydromechanicsResearch Association《工业空气动力学文摘》(英)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Abstracts 1970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 British Hydromechanics《流体动力学文摘》(英) Fluid Power Abstracts 1965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 Hydromechanics Research Association《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文 摘》(英) ICE Abstracts 1972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1974 年改为现名(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 文摘通报,第130辑:数学, 物理,光学,声学,力学, 热学》(法) Bulletin Signaletique du C.N.R,S.,Section 130 hysique Mathematique, Optique, Acoustique, Mecanique, Chaleur 1961 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机 械工学编》(日) Currdnt Bibliography on Science Technology 1975 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 (日本科学技术情报)《文摘杂志:力学(综合本) 》(苏) 1953 苏联全苏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力学与实践》(中国) 1979 《力学与实践》编辑委员会 《美国物理学杂志》(美)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1933 美国物理学会 American Institute

中国这些期刊属于sci:

1、Acta Biochmica  et Biophysica Sinca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属于sci。

2、Acta Botanica Sinica 植物学报属于sci。

3、Acta Ahimica Sinica 化学学报属于sci。

4、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地质学报(英文版) US1000-9515 89属于sci。

注意事项:

1、SCI从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7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 Compact Disc Edition, 简称SCI 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5600多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

2、截止至2006年6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SCI期刊共收录30种,其中核心期刊(印刷版/光盘版)16种。

3、被耳鼻喉科专业这30种SCI-E杂志收录都可以称作被SCI收录。

4、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英文缩写 SCCI)是深圳地区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文化企业发起成立的行业性、综合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组织,是深圳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唯一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

TPE是一种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回弹性,可注塑加工的特征,应用范围广泛,环保无毒安全,有优良的着色性。TPE分会会刊《弹性体》于2008~2011年进入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弹性体》以理论性、实用性、权威性与信息性为特色,主要报导合成橡胶(通用胶及特种胶)、热塑性弹性体、胶乳、橡塑助剂、轮胎、电线电缆、涂料、聚合物单体、橡塑共混及改性、高分子合金材料等的科研、生产、加工应用等内容。TPE期刊实属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对工业制造有很大的引导作用。

弹性体期刊是核心

08版是核心,12版是否需等到5月见分晓。现在推测可能性较大。弹性体复合影响因子:0.532 综合影响因子:0.305

TPE/TIE这种,在会议文章的基础上把分析和实验做全,文章/图表做的漂亮些,运气好的话硕士怼出一篇问题也不大的,身边认识不少人硕士都能憋出个顶刊,有个学弟本科毕设的内容照样中了TIE(当然具体论文写作投稿啥的是博士第一年),运气差点还有TIA/ESTPE/IET可以投嘛,

研究生阶段能发TPE或TIE,排除个人能力特别强,必然是老板肯让你写,或者之前师兄留下了idea,你顺手捡个漏。

目前我师弟就因为之前师兄留下的idea,研一已经中了一篇TPE,然后有个师兄当时临毕业老板让他写一篇TPE,他写的半途而废,就留给了同届的一个同学。

其他课题组也有发了两篇TPE的大佬,各种顶会写到手软,但不可否认的是,真的是老板让他写才有的写。一般电力电子实验室的正常操作是,做项目做项目做项目。。。

TPE/TIE这种,在会议文章的基础上把分析和实验做全,文章/图表做的漂亮些,运气好的话硕士怼出一篇问题也不大的,身边认识不少人硕士都能憋出个顶刊,有个学弟本科毕

设的内容照样中了TIE(当然具体论文写作投稿啥的是博士第一年),运气差点还有TIA/ESTPE/IET可以投嘛,

TPE是一种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回弹性,可注塑加工的特征,应用范围广泛,环保无毒安全,有优良的着色性。TPE分会会刊《弹性体》于2008~2011年进入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弹性体》以理论性、实用性、权威性与信息性为特色,主要报导合成橡胶(通用胶及特种胶)、热塑性弹性体、胶乳、橡塑助剂、轮胎、电线电缆、涂料、聚合物单体、橡塑共混及改性、高分子合金材料等的科研、生产、加工应用等内容。TPE期刊实属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对工业制造有很大的引导作用。

  • 索引序列
  • 弹性体和合成树脂期刊及塑料对比
  • 合成树脂与塑料工业毕业论文
  • 弹性体期刊官网
  • 弹性体期刊是sci吗
  • 弹性体期刊是核心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