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据曲调,由声入境吟诵区别于朗诵的主要之处就在于:吟诵是有曲调的。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第一步就应该明确吟诵的曲调。教师在教学时先要作吟诵示范,一句一句的地交给学生带基本调子的吟诵,直到学生能够独立吟出模仿的调子来。
这样一来,先是第一时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通过声音的感染力,把学生带入了古诗词的意境中去。吟诵虽有曲调,但不同于唱歌,因为吟诵的曲调是不固定的。
也就是说,同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吟诵。现有传统吟诵、现代吟诵、自成曲调三种方式。
在学习吟诵的最初阶段,我们可以先模仿现有的吟诵曲调。在模仿的过程中,再渐渐感受其中的情感、发掘其中的规律:比如,回环往复——吟诵的曲调大都比较简单,每句都是同一个调,句句如此,回环往复;再比如,依字行腔——根据诗句中每个字的读音的高低起伏来拉长声腔,以此来形成简单的曲调。
吟诵得多了,自然就会感受到其中的规律。在学生基本掌握吟诵的曲调之后,应要引导学生通过声音走进作品的意境、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老师应带领学生一起展开想象,一边吟诵,一边引导学生去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去想象作者当年创作诗歌时的情景。音乐很容易左右人的情绪,当学生们用着或低回沉郁或高亢嘹亮的曲调吟诵时,作品所蕴含的感情会更深的镌刻在他们心中,让其感同身受。
2 字正腔圆,感受韵味在小学阶段,要保证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还是要从基础抓起。先吟准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谓的“字正”,再通过拖音,使声腔饱满,做到所谓的“腔圆”,字正腔圆是对吟诵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感受诗歌的韵味。
教学将分为以下两个步骤:2.1 吟准音节,吐字清晰小学阶段,对字词的掌握属于重点教学内容。在用吟诵教古诗时,教师以普通话吟诵为主,带领学生吟准字音,使学生通过吟诵,掌握整首诗的字词发音。
在吟准字音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汉字的音节是优美的,能够准确清晰饱满地读出来,展现腔调的圆润,给人以美的感受。
2.2 运用腔音,感受韵味中国古典诗词,除了节奏鲜明之外,还要押韵。押韵不仅使古诗词读起来整齐、好听,还可以使古诗词充满风韵。
古诗词的韵味体现在韵尾发音时可以引起鼻腔和胸腔的共鸣,让人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在吟诵时,通过对韵尾拖腔的处理,可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味、体会到诗人在创作时的情感,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3 根据节奏,培养语感在诗歌中,节奏能显示语言的顿挫。节奏的停顿、延长等能够表达不同的语义,语气的急剧、舒缓又能表达不同的感情。
吟诵的“诵”字,本来就是指有节奏地读,可见在吟诵时必须掌握好节奏的规律。在吟诵时,把握住不同的节奏规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体会诗句的情感,也能逐渐帮助学生培养语感。
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增强学生对诗句语言的感受力。汉语的音节本身由于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不同,就有长短、高低、轻重、急徐等不同的节奏;其次,古典诗词作为体现汉语节奏美的典型,也会因语义的群集、情感的波动等产生不一样的停顿,凸显出抑扬顿挫的节奏。
因此,在教学生吟诵时,主要需掌握每个字词音节的节奏和每一句诗句停顿的节奏。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为平声调,“上、去、入”为仄声调。
现代汉语则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小学阶段称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把古代汉语中的“入声”,归到了“去声”当中。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简言之,平声平缓而悠长,仄声猛烈而急促。
这就是几位吟诵大家们所提出的“平长仄短”的规律。·平仄与声调有关,与韵无关。
现在是“平上去入”四声,秦汉时声调更多。· 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字例:山、川、船、夫 →平上声高呼猛力强。
字例:孔、水、语、上 →仄去声分明哀远道, 字例:送、意、处、会 →仄入声短促急疏藏。 字例:(没讲) →仄4 通过吟诵,领悟诗意,体验情感教育家叶圣陶曾对吟诵做出过以下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地体会亲切。
自然达到熟练地境界。”当代著名语文教师陈琴也创建了“素读经典”教育法,指的是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的读书方法。
以上例子均证明在进行古诗词吟诵教学时,需要让学生反复地吟诵。学生通过反复地吟诵,可以不断地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不断地加深对整首诗的理解,逐渐的感悟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还可加深对作者创作情境的体会。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地吟诵,自然可以达到领悟诗意、体验情感的效果。其一,吟诵的曲调就是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其二,音节的顿挫、节奏的铿锵,又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动与变化;其三,腔音的运用,诗人在余音绕梁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品味诗人的感情。
所以,在古诗词教学的最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想象诗人创作时的情境,由此来领悟诗意。
当今东南一带吟诵所采用的调都是唐文治的唐调。
·吟诵体现了读者与古诗之间的平等关系(有别于以前的批判、分析),容易获得“同情之了解(陈寅恪语)”
·吟诵基于中文的音乐性:声韵和声调。
·郭绍虞著有《中国语调中的声音美》。
·律诗成熟于唐代,因此吟诵应该用隋唐音。故现在只能用“拟音”( 参照标准为方言),不能用普通话(普通话源自元代)。
·《广韵》反应了唐宋的实际语音状况。分为206部。各部字数多少不一。后人为了写诗方便,整理成为只有106部的《平水诗韵》。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106部的某些部中字是可以与其他部中的字通用。
·平仄与声调有关,与韵无关。现在是“平上去入”四声,秦汉时声调更多。
· 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字例:山、川、船、夫 →平
上声高呼猛力强。 字例:孔、水、语、上 →仄
去声分明哀远道, 字例:送、意、处、会 →仄
入声短促急疏藏。 字例:(没讲) →仄
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
《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释义:吹笙的声音如隔着彩霞从天而来),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释义:不知墙外究竟是哪一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释义:但心中猜想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
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唐代: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释义:我独自一人来到这江边的高楼,我思绪纷然好像有满腹的忧愁。
我看见月光就像是水一般流淌,流淌的水又像是天空茫茫悠悠。我还记得我们曾经一同来望月,而如今同来的你们又在哪勾留?要知道这江楼水光相接的风景,和去年所见一样幽美一样轻柔。
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
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唐代: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释义:一片平远的树林之上飞烟缭绕有如穿织,秋天的山峦还留下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
暮色已经映入高楼,有人独在楼上心中泛起阵阵烦愁。她在玉梯上徒劳无益地久久凝眸站立,一群群鸟儿飞回栖宿多么匆急。
什么地方是你回来的路程?一个个长亭接连一个个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
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
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释义: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释义: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等。
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
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释义: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月上柳梢头”(释义: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释义: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
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释义: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
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释义: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点溪荷叶”(释义:点缀在溪上的嫩荷)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释义:蜀僧怀抱着绿绮琴,来自遥远的峨眉山。
为我随意挥手一弹,如同听到万壑松声)”。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释义: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
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
“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释义:传说丰山有九口钟,霜降时发出声音)”。
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
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释义: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 “唯见长江天际流”(释义: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释义: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释义: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空有姑苏台上月”(释义:只有明月空挂姑。
《水龙吟》词牌的格律
水龙吟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第九句第一字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
【定格】
仄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平仄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韵)。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中仄(增韵),仄平平、中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中平平仄,中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
【变格】
中平平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韵)。
中平仄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韵)。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中仄(增韵),仄平平、中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中平平仄,中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蝶恋花,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 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词牌始于宋。双片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双调,上下片同调,押仄声韵。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其规范格律如下:
正体,上下阕第四句尾三字可以用“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古代诗词朗读讲究韵律美,但由于唐宋以来,语言的变化,许多的字音已经面目全非,故有人提倡用地方方言依声律朗读
当今东南一带吟诵所采用的调都是唐文治的唐调。
·吟诵体现了读者与古诗之间的平等关系(有别于以前的批判、分析),容易获得“同情之了解(陈寅恪语)”·吟诵基于中文的音乐性:声韵和声调。·郭绍虞著有《中国语调中的声音美》。
·律诗成熟于唐代,因此吟诵应该用隋唐音。故现在只能用“拟音”( 参照标准为方言),不能用普通话(普通话源自元代)。
·《广韵》反应了唐宋的实际语音状况。分为206部。
各部字数多少不一。后人为了写诗方便,整理成为只有106部的《平水诗韵》。
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106部的某些部中字是可以与其他部中的字通用。·平仄与声调有关,与韵无关。
现在是“平上去入”四声,秦汉时声调更多。· 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字例:山、川、船、夫 →平上声高呼猛力强。
字例:孔、水、语、上 →仄去声分明哀远道, 字例:送、意、处、会 →仄入声短促急疏藏。 字例:(没讲) →仄。
古诗词的规矩最重要的是押韵、平仄和格律。此外,律诗的表现形式还要求对仗,词则要讲究词牌。
古诗词是诗歌的一种,押韵是必需遵守和沿袭。即便是现代诗歌也要考虑押韵,别说古诗词了。诗不押韵,那只算文。
古诗词的平仄变化也是诗音乐性的节奏性的体现。只观不赏,那就不是观赏了。吟诵是观赏古诗词很重要的一环,不了解平仄变化,不单吟诵不好,也阻碍了读者的观赏,无从深入体会诗者所寄托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如果说押韵是诗歌欣赏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平仄就是古诗词欣赏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古诗词作者,有句老话叫眼高手低,大部分人欣赏水平都高于创作水平。眼高手不一定低,但眼不高手肯定也高不了。古诗词作者的如果连欣赏古诗词水平都不高,诗基本也好不了。所以平仄不遵守和沿袭,貌似也不行。
单单只学古体诗的话,只讲究押韵平仄不讲究格律没问题。如果想学好古诗词,那还包括律诗和词,那格律就很重要了。把律诗当古体诗,词当古诗歌也是可以的,不过最精华的妙处你不欣赏,那再谈欣赏水平就未免心虚了。格律是律诗和古体诗最大的的区别,也是对诗歌的艺术美更高更严格的追求。有人说律诗毛病多了就当古体诗,那画小鸟还能出好画家,没听过把凤凰画成小鸟的是好画家。
律诗出韵、中间不对仗是犯大毛病,不粘不对拗而不救是犯小毛病。大毛病要从严,为了内容和内涵的更高要求不得不犯点小毛病可以从宽。有如画凤凰少根羽毛,可以说那是缺陷美,少个翅膀那可就画残废了。
词的词牌也规定了格律和曲调,更注重音乐性。什么样的内容可以用什么样的词牌,就如喜剧不能用哀乐一样,用好了是美,用坏了就是悲剧。
古诗词的规矩最重要的是押韵、平仄和格律。此外,律诗的表现形式还要求对仗,词则要讲究词牌。
古诗词是诗歌的一种,押韵是必需遵守和沿袭。即便是现代诗歌也要考虑押韵,别说古诗词了。诗不押韵,那只算文。
古诗词的平仄变化也是诗音乐性的节奏性的体现。只观不赏,那就不是观赏了。吟诵是观赏古诗词很重要的一环,不了解平仄变化,不单吟诵不好,也阻碍了读者的观赏,无从深入体会诗者所寄托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如果说押韵是诗歌欣赏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平仄就是古诗词欣赏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古诗词作者,有句老话叫眼高手低,大部分人欣赏水平都高于创作水平。眼高手不一定低,但眼不高手肯定也高不了。古诗词作者的如果连欣赏古诗词水平都不高,诗基本也好不了。所以平仄不遵守和沿袭,貌似也不行。
单单只学古体诗的话,只讲究押韵平仄不讲究格律没问题。如果想学好古诗词,那还包括律诗和词,那格律就很重要了。把律诗当古体诗,词当古诗歌也是可以的,不过最精华的妙处你不欣赏,那再谈欣赏水平就未免心虚了。格律是律诗和古体诗最大的的区别,也是对诗歌的艺术美更高更严格的追求。有人说律诗毛病多了就当古体诗,那画小鸟还能出好画家,没听过把凤凰画成小鸟的是好画家。
律诗出韵、中间不对仗是犯大毛病,不粘不对拗而不救是犯小毛病。大毛病要从严,为了内容和内涵的更高要求不得不犯点小毛病可以从宽。有如画凤凰少根羽毛,可以说那是缺陷美,少个翅膀那可就画残废了。
词的词牌也规定了格律和曲调,更注重音乐性。什么样的内容可以用什么样的词牌,就如喜剧不能用哀乐一样,用好了是美,用坏了就是悲剧。
基于意趣体验的小学低段古诗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古诗,作为中国文化长廊中的璀璨瑰宝,有着独特的文学魅力,基于意趣体验的小学低段古诗教学策略研究。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就收录了61首古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古诗词积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小学阶段应背诵古诗词240篇,也就是说学生除了熟记课本上的,仍需要积累大量的课外古诗词。而对于教材上的古诗教学,学生如果没有自主学习古诗的兴趣,那么积累课外古诗就会让学生陷于死记硬背的沉疴。下面,笔者就结合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实践和反思心得,具体阐释如何让低年段古诗词教学更具童趣,如何让学生自主感受古诗带来的审美乐趣。
一、多重方式诵读,让古诗课充满童趣
诵读古诗是古诗教学的必要过程,学生通过诵读接近古诗,通过诵读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初读时需要诵读,体会中需要诵读,积累更离不开吟诵。于永正老师主张教学应重情趣,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多重方式诵读,就可以让古诗课充满童趣。
方式一:导语铺陈,深化理解
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的朗读指导中,教师深情地引读:“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再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学生齐声朗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接着老师又说:“诗人是如此的孤独与无助,怎么能不思念亲人?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至于写出这样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的声音充满了思念、愁苦。教师化作诗人:“又是一个重阳佳节,我一个人静静地站在窗前,多想像以前一样,跟亲人朋友一起登高,插茱萸啊!此时此刻,我们弟兄们一定也在说,哎,就少了王维一人呐!”学生深情地朗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学生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中进一步感悟诗句中所蕴含的意趣。
方式二:看图吟诵,欣赏景致
写景的古诗,都有着丰富的画面。在《小池》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诗境的画面感,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语文论文《基于意趣体验的小学低段古诗教学策略研究》。
通过看图吟诵的方式,使学生边看画面边产生联想,促进理解,加速了对古诗句的内化与外化过程,使记忆更加深刻。同时,教师营造出竞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相互竞争的心理作用下,激发最大记忆潜能,使学生主动探究诗意,感受诗句中的美丽景致。
方式三:表演诵读,诠释内涵
低年段的学生可以通过表演朗读直观地诠释古诗的内涵。比如汉乐府《江南》中的鱼、莲叶学生都再熟悉不过,学生在大声诵读时,会情不自禁地做出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嬉戏动作,脸上也会流露出高兴的神情。我们从学生的动作和表情中便能看出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鱼儿在莲叶间嬉戏的快乐心情。
方式四:配乐吟唱,引发共鸣
音乐是世界上共通的语言,它能拨动人的心弦。小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少,对于语言简洁的古诗很难深入理解,就算教师再怎样补充古诗的创作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可由于生活年代久远,学生也不能真正理解。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古诗的内容,选择情感基调合适的曲调,为古诗配乐,让学生伴着音乐来吟唱。有很多经典的古诗已经被谱了曲,教师可以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不仅使教学内容充满活力,也能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学生内心记忆的情趣,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分享诗人的快乐,体会诗人的忧虑。
二、插上想象翅膀,个性化感悟古诗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和情感活动呢?这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
方式一:角色体验
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角色体验是他们十分喜爱的课堂活动,它能够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学生更高效地亲近古诗。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表演的方式,想象当时的情景,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自己当成古诗中的角色,做一做人物的动作,想一想人物的心情,把学生带入诗境中,体会作者的内心感情,以此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方式二:为诗配画
古诗中有具体的意象,因此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首古诗都是有对应插图的。低年级学生还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对于他们而言,形象思维占主体,他们对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语文课上,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把绘画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在学生反复吟诵和体会古诗后,让学生画一画这首诗,再评一评谁画的最符合诗句所写的情境,用以反馈和评价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从而有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的审美乐趣。
中文摘要我国的传统吟诵文化积淀悠久。历史经验证明,吟诵是鉴赏古诗词的行之有效的并独具民族风采的重要途径。但20世纪初以来,因受时代缘故的影响,吟诵逐步在古诗词讲授课堂中消踪灭迹。当前,随着人们对传统国学等经典文化的重视以及对语文教学的反思,吟诵再次成为语文教学界热议的焦点之一。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缺乏对吟诵教学的重视和探究。为探究有效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充分提高小学生诵读好、品读好、记忆好经典古诗词的能力,本文将首先分析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的要求和现状,继而从心理学以及古诗词角度阐明小学吟诵教学法的优势,最后通过实际课例的分析探索出适用于小学生的吟诵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 引 言吟诵是我国传统国学的精华之一,是中国历代传承经典古诗词的要领。吟诵除了是一种历史悠长的语言文化艺术,亦是一门古诗词的教学艺术。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中曾这样回忆当年学习古文的情景:“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老师朗读时头与肩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老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感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江苏教育出版社.往事依依.语文(七年级上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70]可见于漪老师的国文先生便是采用吟诵来传授知识。吟诵教学对课堂氛围的调控和对古诗词情境的陶冶感化作用尤其突出。 然而,直到现在还是很多教师不知道吟诵为何物,以为吟诵就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朗读。因此,在本文进行阐述吟诵教学的运用方法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先把吟诵的内涵阐述清楚。只要弄清楚吟诵的概念,方可区分好吟诵与朗诵的本质区别,从而利用好吟诵这种传统读书方法实践到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去。 何为吟诵?近代朱自清著述了语文朗读教学的内容,按照文本内容不同,分出“诵”、“吟”、“读”、“说”差异式读书法。对于吟,朱自清指出“吟”需“注重音调节奏”[ 朱自清.论朗读.载朱自清全集(第二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5],特别在古诗词中,理当以“吟”为主。而陈少松教授则把吟诵比喻成:“吟诵是指拉长声调像歌唱似的读”[ 陈少松.古诗文吟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7-8]。正如于漪老师的国文先生一样,曾接受古代私塾教育的人都会采用拉长着像唱歌的形式来读书。最近活跃在吟诵教学第一线的徐建顺老师则把吟诵理解为“‘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吟咏’这个概念,对象是诗词韵文,甚至可以做诗词韵文的代称。”[ 徐建顺.吟诵的规则初探.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北京.2009]本篇论文以探索适合小学生的吟诵教学方法,从便于推广吟诵和吸引小学生吟诵的角度出发,笔者倾向以陈少松教授对吟诵的通识定义——吟诵更像唱歌式的读书法。笔者认为,吟诵可以定义为讲究节奏、讲究古文韵味的传统读书法。 事实上,吟诵以讲究其独特的音韵平仄,在古诗词品读上更胜一筹。但是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吟诵曾一度消失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直到近年来,国家对国学传统的关注和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探讨,吟诵重新成为现代人鉴赏和创作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标对经典诗文教学的建议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温儒敏 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41] 反观我国目前的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师着重识词解意而忽视对诗词音韵和意境的品赏,在教学形式上相对单调,学生呈现对古诗词的兴致不浓,古诗词鉴赏能力较低等不良教学效果。可喜的是,现今语文界已经有一部分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们如叶嘉莹先生、陈少松教授、戴建荣老师、徐建顺老师和陈琴老师等看到了吟诵的价值,并把吟诵带入语文教学实践中。 尽管如此,在小学教学领域,吟诵教学作为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实践之一,相关的关注和探索还相对较少。因而,本文将从小学吟诵教学为切入点,先分析目前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的要求和近况。其次,从促进古诗文理解的角度出发,笔者再剖析吟诵教学在小学生心理、生理接受能力上的优势。最后,本文将利用实际的吟诵课例来阐述科学有效的适合小学生的新型吟诵教学方法 1. 小学古诗词的吟诵教学要求和现状1.1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上的要求 小学古诗词教学在知识能力上的目标是掌握词语,品味语言之美,再者深入理解诗词韵味;但要达到诗歌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那更值得广大教师刻苦钻研。“小学古诗词教学过程就是鉴赏美的过程。”[ 文卫国.浅析吟诵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4(53):4]笔者认为,古诗词吟诵教学能作为语文创新课堂的实践,教师必须分析新课标对古典诗词等优秀作品阅读教学的目标,从新课标的总体目标、新课标对小学生阅读技能和方法还有古诗词教学的评价机制出发,找到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指南针。 1.1.1 新课标对小学阅读方法和技能方面的目标 一、新课标的总体要求 在语文课程改革讨论中,专家们重新反思语文学科的特点,并意识到要吸取几千年来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精髓,探索语文教育发展的正确航道。因此,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总体要求便提出了:“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② 温儒敏 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9-141]新课标的以上思想即侧重语文的实用的工具性和阅读的人文性,提升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反观吟诵,它能流传千年,必有其合理之处。吟诵作为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不仅展示了中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更是独具能利用声音的长短、发音的变化等音韵角度来另类走进诗词境界,即新课标强调的情感体验。以前的私塾先生从来都只让学生自行在读书中体会诗词的含义。因此,吟诵中包含的个体个性的阅读体验也是符合新课标所要求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也同样能利用吟诵做到通古诗文之义,明诗词之情。 二、新课标对小学生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要求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新课标所规定的阅读方法主要是要加强朗读技能,要达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其中,新课标特别推崇诵读方法,并且针对小学教学有如下规定:“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④ 叶嘉莹.中国古典诗歌之美感特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08]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新课标使用了“语调、韵律、节奏”等中国传统吟诵法的术语,可见新课标从古典诵读中纳其所长,倡导古诗词教学回归诵读本身的倾向。古人创作诗词十分讲究“因声求义”,吟诵恰可重新还原诗词的情感原貌。尽管新课标没有对吟诵和朗读进行明显的区分,但是不难发现,新课标依然把语文古诗文等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偏向于中国传统的诵读方法,而非西方的朗读方式。叶嘉莹先生提出“吟诵是得窥中国古典诗歌之美的重要法门。”[]在《中国古典诗歌之美感特质》一文中,叶嘉莹先生以朗读中字词的声调、读法等例子具体并诗意化阐述古典诗词与吟诵的密切联系。笔者认为,“吟”和“诵”跟古诗词本是一家。要达到新课标对古诗词的阅读要求,同样要借助吟诵的特质让小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会诗词的意蕴。 1.1.2 新课标对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的评价目标 新课标对古代诗文教学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温儒敏 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60],即新课标希望广大语文教师回归古诗文阅读不带功利性阅读的起点。然而,很多教师片面理解了新课标上述评价,以为古诗文考核重在背诵。诚然,记诵是古诗词评价的重要衡量标准,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刚接触古诗词就是令人感到枯燥无味的背诵先行,那岂不是违背古诗词教学的初衷?因此,新课标在诵读评价上提出提高诵读兴趣,重在语感培养,情感领会体验。要达到既能提高学生诵读兴趣,又加深诗词文意的感悟,那吟诵必定是趣味十足而效果翻倍的教学方法。笔者曾在三年级课堂实践吟诵教学,在课堂结束之后,在学生的反馈中可发现学生们基本达到乐背、能背、好背古诗词的效果。1.2 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现状 中华吟诵学会掀起了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新篇章。中华吟诵学会旨在发扬传统吟诵,始终走在吟诵教学的最前面。他们把青少年的语文课堂作为继承传统吟诵的至关重要的一线阵地,并且广泛地开展“吟诵进校园”活动,让古诗词吟诵教学的种子撒向广大的师生身上。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一部分吟诵教学的名师名家名课例,如上海特级教师戴建荣老师的《静夜思》,“平长仄短和半念半唱相结合的方式是戴建荣老师古诗吟诵教学的最大特色”[ 刘攀.小学古诗词诵读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5.]吟诵教学,开创了戴老师独特古诗词教学课堂。除此之外,还有独具一格的陈琴老师开创“素读”课堂,让吟诵教学带来一股脱俗清新之风,例如《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陈琴老师在《绝句》一课中,利用小学生的表演兴致,充分把吟诵传统的魅力与小学教学趣味性融为一体,可谓小学吟诵教学的教科书。在吟诵教学热潮中,不管是中华吟诵学会成员,还是走在吟诵教学探索路上的一众名师,都努力地把吟诵教学这一块中国文化瑰宝绽放本来的光芒。 然而,在吟诵教学开展宛如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中的一股东风袭来之时,当前语文教学课堂大环境下,依然还有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对吟诵教学毫无思绪,甚至是避而驱之。笔者曾在深圳市罗湖区某重点小学实习,经过为期两个月的观察,笔者发现尽管在深圳市教育局广推吟诵教学的大号角下,该校依然没有一位语文教师实践了吟诵教学。据笔者了解,另有个别骨干教师已经接受了吟诵课程的系列培训,但是出于各种原因还是选择了以往的保守教法在讲解古诗词。诚然,在大部分的小学古诗词教学课堂,几乎不会采用吟诵教学已经成为常态。因此,为更好把吟诵教学推广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真实课堂上,笔者认为必须先剖析当今小学语文课堂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情况,找出吟诵教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可“对症下药”。 “三分诗,七分读。”读,尤其是以古人读书的形式来吟诵地读才是真正熏陶学生走进诗词情感世界的好窍门。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入门先生,新课标强调要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那定要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老师以美其名曰创设语文综合型学习新课堂,一是过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大量播放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来营造古诗词美感氛围。二是教师娴熟地使用多媒体设备,但是却没有教师独特的声音带领学生陶醉地欣赏优美古诗文。小学生语言表达以及朗读能力依然非常需要教师的正确示范以及亲身指引,孩子本身也善于模仿老师一言一行。然而,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上,鲜见老师开口亲身示范,反倒是多媒体标准音频先行。固然,专家的标准化朗读确实必不可少,但教师才是语文课堂上的“导演”,既要在课堂上穿针引线,必要的时候还得“演”。否则,对于古诗词的朗读和解读,小学生才可清楚哪儿需要大声读,哪儿需要有其他的肢体语言配合去理解诗文。 如果教师连基本的示范性朗读都无法较好地实践在语文课堂上,那就无法再把难度要求架设在吟诵示范上了。鲁迅先生也写文回忆了在三味书屋念私塾期间,先生读书的有趣情境,除此之外,朱自清、于漪等一批语文教育学者也都一一深刻记得私塾老师念书神态、动作、甚至停顿。这些美好的回忆归根到底是吟诵给学生带来的难以抵挡又无法言喻的魄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是能用吟诵读出对诗词的领会与解读,这可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古典文化深度。 1.2.2 小学教师古诗词教学观念陈旧 尽管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应试教育就好比指令牌,控制着语文课堂的实质性走向。应试教育背景下,功利性的课堂占据着较大分量。于是,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拉锯战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古诗词的时候,便容易出现以下两种教学观念导致的教学情形。 第一,小学古诗词教学全盘分解古诗词,力求古诗词知识点全覆盖或是只抽取重点词句,忽视诗歌的整体性。以全盘细致化讲授古诗词的思路出发,一部分教师往往是不管是讲解思乡情切的《静夜思》还是同样思乡更突出怀念童年,想念亲人的《夜书所见》,一些的小学语文老师都是从题目,到诗词字句落实,翻译到位,接着朗读串讲,体会情感这套教学思路。其次,部分小学教师根据诗词考试要求出发,摘取诗词考试重点来讲解,对诗词的诵读,诗词内涵的分析却搁置一边。毫无疑问,以上两种教学法存在着瑕疵,要是教师都找不到每首诗词的独特之处,那教学过程中也是学生也只能囫囵吞枣地一概接受。这套教学观念背后更是教师文学底蕴不深厚,语言功底不扎实的表现。小学语文教师机械地套用教学模式,忽视诵读的地位,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每篇古诗词的意蕴之美,更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感悟诗词的能力。课堂形式的单一,令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且还会导致正处于求知欲望强烈,好奇心旺盛,思维活跃的小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严重稀释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 陈祝欢.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的创新实践形式[J].东方教育.2014(7):228] 其二,借着新课标所提倡的“创设新型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理念,部分小学教师把课堂变成走形式的“多媒体独角戏”或是“学生独角戏”。例如,一些教师没有正确对待多媒体的使用策略,使用过分的多媒体技术来创设学习古诗词的情境。表面上,课堂一派“热闹”,学生受到了图片视频等直观的“熏陶”式冲击。事实上,对还处于鉴别能力和自控能力有待加强的小学生来说,却容易被多媒体营造的丰富斑斓的“景象”掩盖了古诗词真正的内涵。古诗词的教学本应该是加强对母语文化的热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为主,但是以多媒体技术的花俏来挤掉学生独立思考和体会,将对小学生而言是弊大于利。 之所以把一些小学古诗文课堂比作“学生的独角戏”,是因为部分教师误解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是三者融为一体,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强调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独立化思维以及注重倾听与交流。例如在讲授“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品味“绿”字的妙用,可以与“到”等字作比较,让学生自行探讨,提出各自的理解;也可通过诵读,利用平仄来趣味点授,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很多教师却把鉴赏课堂的“探究性、合作性”单纯理解为小组间的讨论,简单理解的诵读意义便是“读”,只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多读即可达到理解诗词并完成背诵任务的效果。因而,在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常呈现为了读而读。例如,小组分组读,个人特色读,男女分组读等诸多形式,以为把课堂的主动权就还给学生了。即便教师让学生重视朗读出发点是无可置疑的,然而,在读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并没体现,缺少适时的点拨,便导致学生对古诗词“读”得倒背如流但是要谈上诗词韵味,却只言片语,僵硬不解。 2. 小学吟诵教学的优势小学古诗词教学怎样让学生学得高效,达到“乐中学”的目的已经成为当今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应试背景下,教师也会为了学生的高分,在课时紧张,课程内容大的压力下,抛弃一些值得尝试的古诗词教学法。笔者认为,与传统教学效果不佳的古诗词教学法相比,吟诵既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删繁就简。 走在小学吟诵课堂第一线的领军名师陈琴老师和戴建荣老师,他们能把吟诵顺利地推行下去,其教学法确实值得广大教师深思细琢。而反观吟诵教学能流传千年,经久不衰,对古人的文学修养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两位名师能向古人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现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出发,跟吟诵教学的精华取经,因而能正确把握吟诵教学的脉搏。 2.1 从小学生学习心理学角度出发 如今物质文化的极速发展,社会生活多彩多姿,生活节奏的加快也影响着广大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新闻报道曾指出,中国人的年平均阅读量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而当代的小学生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把较多的时间放在了阅读功利性较强的学科书籍,但是对古诗文等经典书目的阅读时间却较少。以至于有人指出对于小学生而言,“静下心来阅读古诗词更是不可能,现代学生的文学修养令人汗颜。”[ 刘攀.小学古诗词诵读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5.]古诗文作为一项离当代小学生距离年代较远的经典文化,要想吸引广大小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提升小学生整体文学素质,吟诵无疑是最值得推崇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在头脑主动建构的过程,要顺利完成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要简单地拼凑材料,也不是只完成信息载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搭建新旧知识或经验间的桥梁。在建构主义观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是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搭建知识的材料,而材料的吸收过程是靠学生亲身地利用材料进行建构。换言之,建构主义倡导学生在学习当中的自我感受和反思。从学习的材料而言,经典古诗文内涵丰富,意境深远,适合反复品味;从吟诵教学来看,利用声音的韵味创设隐藏在文字下的诗歌意蕴,即吟诵就好比用声音的平仄韵味把熟悉的文字构建起另类解读古诗词的桥梁。语文教育专家刘真福指出,“吟诵欲达于关读 ,必以激情、豪情、深情、悲情、喜情、怒情为动力,为依托,然后以恰当的语音语调出之。”[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关于古诗文教学的研究[J].2011(11):63]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强调过学习过程尤其要尊重孩子的成功习得的欲望,要给孩子提供主动探索习得的成功机会。从建构主义学习观出发,在古诗词吟诵教学中,教师能通过抓住孩子们吟诵的心理特征,找准文字到声音的内在联系,从而在课堂上创造学生主动吟诵而获得的情感体验。吟诵教学,充分调动眼睛、嘴巴、手还有打开大脑思维,即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还有感觉对古诗词的全方面感受。这相当于在古诗词学习前已经为学生准备好学习的砖块,只要教师在吟诵时候适时点拨,必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育心理学有观点认为,尊重学生年龄段的个别差异性,从学生的差别化入手进行教学,能促进学生的自由个性化发展。在中国,差异化教学即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小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思维极度活跃,要让学生从内心乐学、好学古诗词,教师务必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经典诗文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感觉自己是独特的存在。吟诵讲究自我品味,在保证吟诵情调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在入门之后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吟诵调,笔者认为,可以从吟诵的特征来把握住学生的对古诗词的兴趣。简而言之,吟诵根据每位学生的兴趣、学习激发点的不同讲授古诗词。比如在讲授小孩子童年玩耍调皮的诗句的时候,可以让男生先凭感觉吟诵,再让女生进行点拨,互相促进,根据男女生的学习兴趣点进行探索,深入学情把握好学生的课堂上的需要。只要老师肯下心思因材施教,古诗词可以让兴趣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让吟诵成为古诗词学习的良师益友。 从学习记忆角度,吟诵对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育心理实验的相关实验证明,在记忆过程中如果能调动人体各种感受器官例如眼睛、耳朵、口和手等充分参与材料的组织,那么比单纯用一种器官的记忆效果要好得多。“前苏联心理学家沙达尔科夫的实验结果表明,单通过眼看直接的记忆效果为70%,单通过耳听直接的记忆效果是60%,而视听结合直接的记忆效果是85.3%。”[ 董运玲.小学古典诗歌吟诵教学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2.]首先,吟诵强调诗词韵律和感受融为一体,在吟诵过程中,每每念到低沉处吟诵者总会忍不住低头吟咏,每次到高亢情绪处,也会不自觉抬起头高昂地念,念之所及,诗之道,各方面的感受调动起来,记忆效率自然提高。其次,古诗词的学习注重对文字的直觉,对诗人、诗歌词句的感性的认识,吟诵有效使用诗词格律中的声韵和学生各种感官融合在一起,能提升学生对诗词讲究遣词造句的语感能力。学生能通过吟诵敏锐地捕捉到诗词语言中的情感,那么,先有了学习主体的领会之后,学生背诵及识记能力便不再停留在死记硬背阶段。再者,吟诵也伴随着音乐进行,人在音乐刺激下容易处于放松状态,亦易于接受知识的输入。笔者曾参加过深圳市中小学吟诵讲座,讲座上的赵志祥老师能用吟诵把诗经篇幅较长的文章脱口而出,诗经当中很多句式相似但是个别字词不同的背诵难点,但是赵老师却一字不落,实在令人敬佩。这次经历让笔者对传统吟诵的尊重及崇拜油然而生。 综上只是一些对当代教育的一些看法!
小学语文古诗词对审美水平和语文写作能力的影响论文
摘要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 涉及到很多经典的古诗词作品,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小学语文中古诗词的内在美进行充分地挖掘, 激发学生与古诗词之间心灵上的共鸣, 让学生对古诗词的优美意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对其精炼的语言进行品味, 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 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及语文写作能力, 使小学语文诗词教学能实现美育教育目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审美体验;
古诗词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更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古诗词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学生审美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教学资源。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 大多是对壮丽山河、优美自然风光等的描绘, 传达了作者的真挚情感。所以, 有必要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体验策略进行探讨分析。
一、领略古诗词语言的韵律美
在进行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 以此来提高语文古诗词的学习效率。学生在对古诗词进行诵读的时候, 能积累和沉淀更多的文化。特别是古诗词的写作方法具有自身的特征, 诵读的时候郎朗上口。因此,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将诵读看作是教学的重要措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不仅要认准字音, 还需要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词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美的韵味, 语句有较强的节奏感, 语言变化有着高低、缓急和快慢的特点, 进而能形成独特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字句进行品味, 对语言的音乐没进行切实感受, 在诵读的过程中, 要做到以声传情, 让学生能通过诵读, 感受到诗词的无穷魅力, 进而激发学生的联想。
比如, 在进行《春晓》这一首诗歌的学习是,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这首诗进行反复的诵读, 对诗句中蕴含的音乐美能有真实的感受, 对诗词中所描绘的春天的景象进行体会。在学生对这首诗有一定的熟悉之后, 结合教师对诗歌大意的讲解, 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春雨打落花瓣, 花瓣随风飘落的景象, 让学生能对诗歌的'语言美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领悟古诗词内涵
古人用词的考究以及精准常常令人惊叹, 古典文学的凝练与精练让后人为之称赞。古诗词中的一句话, 就如一篇已经优美的散文, 每句古诗都能描绘出一副精美的画面。所以,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应该对古诗词的画面感进行充分的利用, 通过这些画面感来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比如, 在进行《小池》这首诗的学习是, 杨万里重点描写了泉眼、小河、树荫以及蜻蜓等小池中的景物, 在描写这些景物的时候, 其语言往往是清新活泼的, 为人们呈现出一副温馨、美妙且在静谧中透露出生机的小池图。针对这样一类画面感极强的诗歌,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画面进行揣摩, 对古诗词的画面美进行体会。当学生对诗词中的基础知识都有所掌握之后,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理解和感受, 让学生能对诗歌中的画面有更加直观的影响, 方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这时, 教师就应该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营造良好的教学效果, 采用音配画的教学方法, 将诗词中所描写的内容以及画面完全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能对诗词内涵有全面的领悟。
三、体会古诗词的情感美
文学作品中的美主要体现在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中, 作者对文字所赋予的美感也是文学美的关键构成部分。作者采用以景喻人和借景抒情等手法进行诗词创作, 语言充满了美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能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应该让学生对诗词中的美进行体会。古诗词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美, 是最能打动读者, 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所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能获得对美的感受, 心灵也会受到震撼, 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且使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
比如, 《春望》这首诗词, 所体现的就是一种真挚的感情, 在诗词的开头就将对山河破碎的现实进行了描写, 这是诗人对亡国之痛的表现, 眼前满目疮痍、一片荒凉的国土, 让作者用“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样的语言来表达一腔爱国之情。教师需要通过对诗人生活背景以及自身遭遇等的介绍, 引导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体会, 让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基调有更好的把握。
四、总结
总而言之,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有着优美的文辞, 语文教师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古诗词教学, 利用古诗词资源来引导学生对其中蕴含的美进行感受、欣赏以及创作对古诗词的语言文字魅力进行体验, 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 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意识, 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戴银燕。从意境到意象--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审美引导[J].语文教学通讯, 2014, (06) :68-70.
[2]朱雅萍。营造审美心境, 提升古诗词教学实效[J].教学月刊, 2016, (07) :74-76.
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万物之户。”由此可见,鉴赏诗词不仅增加修养和德行,而且有触类旁通的借鉴功能。作为“诗的国度”,关于古诗词的学习与传承历来为华夏民族所重视、青睐和推崇。在学校教育中,无论何种时代何种版本,古诗词内容及其教学活动总会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那么,如何开展古诗词板块的有效教学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一、意象教学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语言凝练、字字珠玑,意蕴含蓄、意境深远,其中包含多类物象和作者的丰富情感,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限魅力,能给人传递可观可感、可触可叹的意象。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是指诗词中的客观物象经过创作者个性化的情感活动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性形象。它是创作者“情”和“志”的充分结合,也是作品精华灵魂之所在。抓住“意象”开展教学,犹如抓住“牛鼻子”,能够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以欧阳修的《踏莎行》为例:侯馆和溪桥点明了征途,对事件地点做出了描述;还用梅残和柳细说明了时令;同时创设“行人”想象妻子在凭栏远望和盈盈流泪,是写“行人”抛家别妻的愁苦之象。作品中的具体时令与地点是实象所在,行人离愁之情寓于其中则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尤其末尾一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是情景一体和主客观世界的充分显现,既是“景”的升华,更是“情”的升华。就是说,从“实景讲解”到“情志分析”到“妙语升华”,不仅有利于对古诗词层层递进式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古诗词的文学素养。二、新意教学在古诗词作品中,意象有些明显,有些则比较模糊。对于意象模糊的诗词作品,可采用“古文新意”教学法。什么是“古文新意”教学法?就是激励并引导学生对意象模糊的古诗词,在尊重作品原意的基础上进行解读与品析,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诗词探究能力。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由于诗的内涵意象比较模糊,所以,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强势取代学生的认知观点,而应当有效地“激励、唤醒、鼓舞”他们凭借自身的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去阅读并“观赏”其中所展现的多彩画面,让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诗词理解。无论观点是否正确合理,只要能顺理成章和自圆其说,就值得赞赏与肯定。三、比较异同比较异同是古诗词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就是把同一作者的不同诗词或者不同作者在背景、风格、手法上相同的诗词放在一起做比较,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和《一剪梅》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就两首词所表达的愁思开展比较阅读:《一剪梅》描绘的是作者早期生活中的相思之情――新婚未久的丈夫离家外出,词人因独居寂寞急切思念而流露出来的离别心情;《声声慢》则是表达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怀愁思――丈夫已逝、国破家亡,旧爱难寻、颠沛流离。再如,同样以项羽为对象,同样以乌江亭为题:王安石从民心向背入手,认为项羽因失去民心而失败;杜牧从用兵角度,批评项羽未能正确地面对失败而乌江自刎;李清照则是从做人气节出发,认为无论生死都要轰轰烈烈,赞扬项羽“生是人杰、死亦鬼雄”。通过比较,能够有效地开启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思维。四、古今联系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和宝贵精神财富,它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一直发挥着陶冶心灵、凝炼人心和熔铸精神的正强化作用。“粗布大褂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之类的名言俗语,都在强调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诗词文对于丰厚学识、人格修养等具有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影响。尤其在民族文化不断遭受冲击的今天,重视和开展古诗词教学与改革,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成为血肉丰满、情义十足、志气蓬勃的现代公民。
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推进方法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推进方法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受限于现实条件而只能选择碎片化的阅读,但是这种阅读效果是不敢恭维的。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比较阅读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阅读材料中的丰富内涵,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能力。文章将简单介绍当下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的状况,并详细探讨应对方法。
关键词:
比较阅读;高中语文;现状;应用方法;
引言: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当中,阅读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学生的一个点,阅读与基础知识的记忆不同,其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的阅读储备和高超的阅读技巧,在进行阅读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对于其学习积极性而言是直接的打击。通过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获取横向以及纵向的对比信息,从而更加准确地获取阅读理解。
一、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的现状
虽然语文一直是高中教学当中的重要科目,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思想的影响,教师都倾向于采用更快速、更直接的教学方法。而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长期的、缓慢的积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快速地提升,因此在紧凑的教学活动设计中,阅读部分的比重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而且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一直支配着高中语文教学,所以不少早期便显现出来的问题保留至今,并愈发严重。以下是详细的问题介绍。
(一)忽视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
语文阅读虽然要以教材内容为范本,但并不意味着要被限制在这一范围内,教材课本虽然是相关教育部门组织无数专家学者编纂的精华,凝结了许多心血,但与无数的语文阅读材料相比,却只能算是沧海一粟。纵观近年来的语文高考试题规律,阅读部分的考察内容无一不是课外的阅读材料,换句话说,在考试中遇到课内阅读内容的概率基本不存在,学生如果只局限在课内的阅读内容,那么在遇到这些富于变化的阅读题目时,就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思路。这里并不是要对教材的作用进行否定,而是呼吁正确的认识课内与课外的材料在阅读教学当中的作用,如果教师只会照本宣科的诵读课本,那么单凭学生自己的阅读自觉,所获得效果只能说微乎其微。通过观察学生表现也不难看出,平时课外阅读量较大的学生,阅读的能力更强,理解也更深,这种效果是课内阅读所不能给予的。
(二)忽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虽然阅读一直以来都受到公众的追捧,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没有兴趣的支撑下坚持阅读活动,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感兴趣的阅读风格往往都不是所学习的内容,因此,如果不能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那么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处在功利化的传统教育体系当中,教师根本不会思考如何去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授应试技巧方面,把学生都变成了考试机器。对于不喜欢阅读的学生来说,阅读本身就非常的枯燥,如果教师继续强制性的灌输,很可能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把阅读看做是教师所布置的任务来应付完成,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便是极为困难的事情了。许多学生都会利用自己的课下时间来进行阅读,但是由于所阅读的内容不符合教师的要求,因此不少教师都会进行蛮横的干涉,这就使得学生除了接受教师所指定的阅读题材以外别无选择,这无疑进一步地打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有过实际教学经验的教师就能够理解一个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多么重要,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枯燥,不仅学生会感到厌烦,就连教师自己也会很难感受到乐趣,久而久之,课堂氛围就会异常的沉闷,整个教学活动都会处在低效的状态。
(三)忽视学生思维的训练
如果说基础知识的掌握考察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那么阅读活动考察的便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整个阅读的过程便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学生不仅要充分的调动大脑,还要自身诸多的感官进行配合,所阅读的材料需要被学生所感知、收集在大脑当中,然后经过复杂的解码和处理,经过语言和文字的重新组合,最终转化为学生的阅读理解,因此,许多人所认为的语文阅读难度远低于数学题目的理解本身就是严重脱离实际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很少会有教师专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不少教师都受限于自身的浅薄认识,认为思维能力的锻炼是数学、物理等学科的事情,因此没有从源头上重视。比如说,在进行阅读思考时,教师往往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加快教学节奏而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一方面打断了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养成了不好的阅读习惯,即以后等到教师再抛出问题的时候,只要等待片刻,教师自己就会给出答案,让那些懒惰的学生有机可乘。
(四)阅读缺乏引导,解读不深入
虽然高中的学生已经处于高等教育的门槛之前,但是其理解能力仍然较低,不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组织并不成熟,因此在接触不同类型的阅读文本时会感到吃力。尤其是近年来的高考阅读素材往往取自某一位文学名家的作品,其思想性和技巧性都不是学生这个年龄段所能够轻松理解的,因此,学生会感到阅读困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很容易让学生在纠结中丧失自信心。
二、比较阅读的使用概念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在自己的著作当中曾经阐明过“举一反三”的概念,实际上可以为比较阅读的使用提供有益思考。中文的阅读材料何止千万,即便是加以条件限定,摆在学生面前的阅读材料也仿佛浩瀚的大海一般,所以说,想要通过尽可能多的阅读来提升能力的做法是低效且不现实的,尤其是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时间有限,根本不可能拿出大量的时间来慢慢地阅读,因此,就必须寻找阅读的规律,只要找到了这一规律,那么在遇到相似题材的阅读材料时就能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节省下许多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比较法便是这么一种寻找规律的方法。比较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阅读材料的比较来获取认识,比如说在阅读古诗文的时候,不仅要阅读最为兴盛的唐诗,也要与宋词相比较,也要与楚辞相比较,也要与之后的元曲相比较,通过比较,既可以看出这其中的不同,也能看到其中的共同,因此,即便是单单拿出其中的一部分,学生也能够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比较实际上与哲学当中的归纳有异曲同工之处,通过材料的收集和剖析,可以看出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即用相同的时间介绍更多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即通过比较来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在相关教育部门所出台的课程标准改革方案当中也充分肯定了比较阅读法的作用,认为这是未来高中语文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把比较阅读法应用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即有短期内的明显效益,也有长远角度上的深刻影响,是大势所趋。
三、高中语文进行比较阅读教学的方法
比较法虽然并不是一种多么新颖的教学方法,但应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育中却缺乏大量的实践经验,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但对于教师与学生的要求却更高了,因此,比较法的实践效果严重依赖于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素养。为了能够克服以上提到的诸多问题,笔者将基于自身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提出一些行之有效地解决方法,希望能够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做好课前教学准备
在上文中提到,比较法需要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所谓横向的对比就要涉及内容与主题之上的跨度,而纵向则要涉及时间上的跨度,无论其中那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都是巨大的工作量,如果教师在课前准备部分偷懒,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很难构建一个完整的比较体系,所带来的教学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为此,学校应当组织专业人员为教师开办讲座与经验共享活动,提高教师的课前准备效率,教授其课前准备的技巧,然后为其提供现成的教学准备素材。其次,教师自己也要秉持着专业、负责的教学态度,不能因为工作量的提升而降低教学质量,只要是比较范围内所涉及的内容就必须详细地进行介绍,只要是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就必须精心的进行准备,不仅要保障教学效果,也要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态度和付出,进而激励学生刻苦努力。除此之外,教师也不能单纯的准备枯燥的理论知识,在众多的比较材料中也要适当地掺杂一些趣味性的内容,可以让神经长时间紧张的学生得到放松。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课前准备的方法总结,然后传授给学生,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自行归纳总结。
(二)比较同类型同题材文章
教学活动讲究一个连贯性,如果说教师在上一节课中介绍了一种风格的文章,然后在下一节课中却介绍了风格截然不同的文章,很容易让学生的学习节奏产生断层,理解上也提高了难度。因此,教师在进行比较阅读之前就要思考整个学期的教学节奏,然后严格按照教学节奏开展教学,只有彻底进行完这一部分的内容教学才能够开始下一部分的介绍,并且在开始新内容介绍之前就要对学生进行预告,让学生有思想准备,而不是猝不及防。除此之外,教师在思考比较阅读的内容时要从全局出发,不能在讲授的中途插入与整体风格不合的内容,避免因此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专注力。
(三)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
无论是学习写作还是阅读材料,都要注重一个全局视野,尤其是对于某一个作家的作品阅读和理解,要注意比较其不同时期的作品特点,许多作家虽然以鲜明的写作特点而闻名,但这种写作特点的形成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历练,许多作家写作的早期、中期和后期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单单着眼其中一个阶段,很可能就会因为理解的狭隘而影响正确结论的得出。因此,教师在进行比较阅读教学时,要做好课前准备,不仅仅要收集某一作家的某一时期的作品,而是要详细地对其作品的内涵进行剖析总结。
四、结语
总而言之,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迟迟得不到提升,那么无论是对于短期的应试压力来说,还是长期的语文核心能力建设来说,都会最终造成不小的麻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在初期便打好基础,并且务必要选择合适、高效的教学方法,否则想要后期弥补,所面临的困难就会大得多。部分教师和家长对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轻视,无疑是一种短视的行为,需要及时改正。
参考文献
[1]许博识.从“群文阅读’到"群文写作的教学延伸[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20(9):60-62.
[2]荣维东.基于思维提升的鉴赏评论写作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20(9):32-38.
[3]段红梅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四个路径[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20(8):55-56.
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万物之户.”朱光潜同样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开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由此可见,鉴赏诗词不仅增加修养和德行,而且有触类旁通的借鉴功能.作为“诗的国度”,关于古诗词的学习与传承历来为华夏民族所重视、青睐和推崇.在学校教育中,无论何种时代何种版本,古诗词内容及其教学活动总会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苏教版古诗词不仅拥有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而且突破了高中语文的局限性,为教学活动和人文熏陶提供了较为开阔的自主空间.根据高考诗歌鉴赏的题目类型,课堂上的诗歌鉴赏也变成了一次次真题讲解。“一解词、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流水线一般的把美丽的古诗“大卸八块”,对于诗歌的鉴赏也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在意的是诗歌的外在形式,而对于诗歌蕴含的深邃思想、丰富情感分析不透,这种程序化的教学手段降低了诗歌固有的趣味性,抑制了学生创造性和主体性的发挥,甚至造成了像吕叔湘先生所说:“学生自己读,感动得流泪;老师一分析,眼泪全没了。”的现象,把感情真挚的诗词鉴赏变成了语言文法的训练和写作技巧的操练。“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铁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样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是激情澎湃的演讲家,他需要把自己所了解的,通过适合所面对的学生的方式来讲述给他们听,而不是如机器一般的读字而已,而所谓的感情充沛则源于教师对首诗词的了解与热爱。究竟我们为什么来进行诗歌鉴赏教学?诗歌鉴赏教学教给学生什么?诗歌鉴赏教学是来告诉学生古人是如何来表达情感的,我们灿烂的传统文化是如何令人陶醉,透过诗人相隔千年的文字,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表达出赞叹,引导学生个性走进文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才是诗词鉴赏教学的目的所在。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俗话说:“教师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清纯的新鲜水。”作为师者,最不该固步自封,所以在教学期间,要围绕教材大量阅读,关于文学常识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诗歌鉴赏有数。另外,新课程改革中人们用“平等中的首席”来表明教师的作用,就说明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也要负担起教师应有的责任,“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所要做的不是单纯的灌输,让学生听你说,而是从教师的角度,给学生提供一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努力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多想想为什么这样又为什么那样,对问题所在进行深刻研究及时作出正确判断。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同一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于诗歌的鉴赏水平也是一样,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由于诗歌表达的意思不是很直白,所以学生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就会千差万别,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对此,教师就要采取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深入理解诗歌的本身意义,切实际感悟到诗歌的力量。教师不应该是学生的师长而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平等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解放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走进诗歌,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提倡吟诵。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诗歌有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诗歌,去咀嚼诗歌。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名家诵读视频,或者发挥范读的作用,也可以举行朗诵会或者吧学生诵读制成影像播放等,增加诗歌鉴赏的趣味性。3.调动想象。 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教师可以营造一种氛围,用诗意的语言,启发学生进入联想想象空间,在特有的氛围中,使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另外,除了语言外,我们还可以配合绘画和音乐,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与诗词的优美,强化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诗歌鉴赏是一个有情感、有理智的个性化审美过程。我们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尊重诗词鉴赏的规律,把握诗歌鉴赏的根本目的,多一些吟诵,少一些分析;多一些快乐,少一些严肃;多一些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3.具体分析高考命题,合理制定教学方案诗词鉴赏作为高考内容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成为中学生学习必不可缺的内容。高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诗歌成绩的好坏决定了语文成绩的高低,语文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考的成败,所以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于中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全面分析学生对诗歌理解的程度,及时发现学生对诗歌的曲解,并加以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多向的思维方式,贴近高考命题,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诗词可以打开心灵的窗户,培养诗词鉴赏能力对于提高语文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诗歌的内涵,寻找有效的教学方式,带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围绕诗歌的本意,大胆想象,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在鉴赏诗歌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古诗词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笔者有一些体会。一、 激情导入,激发诗趣1. 朗读导入。朗读不仅能培养人的语感,也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它是一种心灵与文本的沟通,也是情与诗意的完美交融。如果在上课之初,以美的朗诵开场,首先给学生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随着诗词的情感波动而心动,随着朗诵语调的抑扬而情涌。学生只有在欣赏和陶醉中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朗读内容可以是学过的古诗词,也可以是与要学内容相关的古诗词。描绘春景的,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表达爱国热情的,写花的,写草的,写月的……小学生能吟诵许多首,教者只要引导及时到位,就能收到效果。如教学《江南春》时,可让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诗句,让学生背诵《春晓》,当一首首优美的诗句从学生口中流出,他们也融入春天的美景中了。2. 画面导入。苏轼曾评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古诗词时,可以用图画导入新课,增强直观感。小学教材编者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每首诗篇中都配上一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都能抓住诗中情景,引发学生联想。教学前展示这些插图,让学生从插图中产生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如古诗《村居》的教学,插图是一幅美丽的春色图,画中孩子们放风筝的天真烂漫情趣尤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引发学诗兴趣,顺利地进入古诗的学习中。3. 诗词导入。即以熟悉的古诗词句导入新篇学习。每位小学生头脑中都储存有一定的古诗词,有些学生在一年级时就能背诵许多古诗句,虽然他们对背诵的古诗词内容并不太理解,但潜意识中总有一种或模糊或粗浅的认识,这种认识在学习相关篇目时就会不自觉地涌现出来。如在教学张志和《渔歌子》这首词时,请学生背诵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进行对比,都是讲钓鱼的,但张志和的钓鱼与小儿的钓鱼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同样写钓鱼,风格差异较大,由小儿的天真引出张志和的失意,强烈的落差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4. 故事导入。古诗词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学生离古诗词作者的生活非常遥远,要想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古人的世界是不可能的。而故事导入应是一种切合实际的方法,因为没有哪位小学生会抵触新奇有趣的故事。其实只要教师用心,每首古诗词都蕴含一个生动的故事。如果用古诗词的故事导入,就能很快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进去。如《石灰吟》《春晓》《清平乐・村居》等古诗词,或本身就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在作者的背后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只要给学生充分的预习准备,让他们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说不定就会对新学的诗词有独到的见解,对诗词背景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二、 吟出韵律,吟出深情1. 吟出韵律。押韵好的诗词,读起来铿锵有力,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感觉,这就是韵律美。不同的诗词作品,有不同的押韵,会形成不同的气氛,传达出不同的情感。我们朗读诗词,也应将诗词独有的韵律美传达出来。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一般古诗词都有明显的韵味。如《清平乐・村居》中的“草”“媪”“好”,都押“ǎo”韵,读起来顺畅自然。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今许多古诗词已被谱成优美的歌曲,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吟唱。学生在吟唱过程中会产生特别的美感,也在无形中增强了学习兴趣和记忆能力。只要教师善于设计,用心组织,诗词的教学其实也能达到诗情画意般的音乐境界。2. 吟出深情。诗词是一种最适宜朗读的文学形式。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有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邃的意境、优美的韵律。因此,我们朗读时,就应该通过丰富的想象,再现诗人词人的感情。诗词是抒情艺术,无论是抒情诗词,还是叙事诗词,甚至哲理诗词,只要是成功的作品,里面必定奔涌着作者澎湃的激情,蕴含着作者的缕缕情思。无论是思念家乡、亲人的《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是表达朋友情深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抑或是托物言志的《石灰吟》《墨梅》等,都深藏丰富的情感。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走进作者心境,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脉搏,让自己的思想和诗人、词人的思想融为一体。这样,朗读者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三、 明白诗理,升华诗意1. 找诗趣。学习散文我们喜欢引导学生找出“文眼”,其实古诗词也有“眼睛”,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它,就能顺利把握情感基调,悟出作者的思想精髓。“眼睛”是诗词的中心,是诗人要表达的“诗理”。“理”其实是和“趣”相连的。有时我们在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时,会让他们无形中享受到一种乐趣。在诗人营造的趣味中习得其意,进得其境,显得顺畅自然。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向我们描绘了富有乡村田园气息的情景。词中的一户人家二老融洽,孩子孝顺,老有所养,少有所事。这首词只要细细玩味,我们就会发现“趣味”无穷。“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亲切与温馨,“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可爱活泼,都融于一个“醉”字中,“醉”字就是“词眼”,字里行间也无不让人感觉到词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在这样的生活里,有乡村美,也有乡村趣,更有乡村乐。2. 融诗情。诗是以文字体现情感,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词。如陆游经过长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深切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经历了十五个月的流放生活后重获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喜悦,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再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直下的壮丽景观,心中勃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可见诗词歌赋都是作者“情动而辞发”之产物。3. 悟诗理。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也留下许多至深哲理,让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在吟诵诗词歌赋时不断成长成熟。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提高对古诗词的感悟力。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朱熹《观书有感》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过躬行”。还有,李白《将进酒》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些深含哲理的诗词都是教师教学时必须让学生理解的,学生只有理解了才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古诗词一般用字凝练,感情浓郁,意蕴深远。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意境,或借事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的分析和指令性的包办,让学生一味地对诗句、诗意死记硬背,恐怕很难体会诗的韵味,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全文如下:
【摘 要】 古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知识教学的难点,也是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根基的教学素材。教师要善于结合作品背景,引领学生深入了解诗意;透过合理想象,帮助学生领会作品情感;深入拓展学习,促进学生深化语言积累。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途径
古诗词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知识教学的难点,这也是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根基的教学素材。针对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教师要注重方法的合理选择,并且要让知识教学循序渐进的展开。要深化对于学生的引导与启发,并且帮助学生逐渐领会诗文中的情感。这样才能够让大家对于古诗词有更透彻的理解与领会,这也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
一、结合作品背景,深入了解诗意
古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保障大家对其文字层面的含义有较好的领会。古诗词作品通常语言都十分凝练,作品中使用的语言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较大。教师在古诗词作品的教学中首先要保障大家对于作品的文字意思有深刻领会,这是学生能够逐渐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的基础。教师要注重结合作品的背景来进行知识讲授,这将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所经历的人生境遇。这些都会在作品中得以反应,对于这些内容有良好的获知,学生们在理解诗作意思时才会更为顺畅。这也是古诗词的教学中首先需要落实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
以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一诗的教学为例。这首五言绝句主要表现了诗人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诗人为什么在这样的季节有如此独特的心理感受呢?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就应该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宣州时,距李白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学生们只有对于这些背景知识有很好的领会,对于诗作的意思才能够更进一步的获知。这也是帮助学生们很好的把握诗意,并且领会教学文字的情感的基础。教师要多给学生们介绍作品创作的相关背景,这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范畴,这也会极大的提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
二、透过合理想象,领会作品情感
很多古诗词作品的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们设身处地的来领会作者当时内心的情感。如何能够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透过有效的教学引导将学生置身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让学生们能够看作者所看,感作者所感,能够借助合理的想象来再现作者当时所处的那种画面。这样才能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让学生们更好的领会诗作中的情感内涵。这也是进一步提升古诗词作品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并且能够让学生们在作品学习中有更多收获。如,《枫桥夜泊》一诗,诗人张继描绘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对江边景物的描写,表现他孤寂忧愁的情怀。
教授这首古诗时,不仅要让学生答得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想象出来。因此,教学时,教师可先给学生配上一段蕴含淡淡忧思的轻音乐,让学生从“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中想象出事物的形象和色彩。通过想象,学生的头脑中便会展现出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这会很好的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当时所置身的那幅画面中,并且能够很好的走进作者内心,体会到其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才是古诗词的教学中应当凸显的效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们对于作品的情感内涵才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体会,这也是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的一种方式。
三、深入拓展学习,深化语言积累
古诗词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素材,不仅是对于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的一种构建,这也能够帮助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教师要有意识的拓宽课堂教学的范畴,要不断实现知识教学的发散与延伸。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于教学文字有更透彻的领会,这也能够让学生在古诗词内容的学习中丰富自身的语言能力。古诗词作品无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情感的表达上还是情怀的抒发中都有着很多闪光点,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大家对于这些内容有更好的获知,并且从中吸收有价值的素材,丰富自身的语言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古诗词的教学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并且促进学生自身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送别诗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充分体现了王维送别诗独特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征。突出体现在:诗人高超地运用了逆挽的写作手法,借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艺术意境。这些内容现阶段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可以以学生们容易理解与接受的方式引导大家对于作品中的这些亮点有所认识。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基础,这也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教学文字的理解与吸收。
想要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教师要注重方法的合理选择。首先,教师要保障学生们对于诗意有良好的理解,这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大家透过合理的想象不断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并且通过有效的教学拓宽来深化学生的语言积累。这样才能够让古诗词的教学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并且促进学生自身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提供一些简单好写的古代汉语论文的选题,供参考。1.论汉字的性质 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3.许慎六书说论评 4.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13.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14.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15.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16.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17.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18.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19.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20.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2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2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2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24.形声字起源试论 2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26.《说文》省声研究 27.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28.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29.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30.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31.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32.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33.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34.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35.主谓间“之”字探源 36.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37.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如何有效衔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汉语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改革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论文摘要: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类专业的主干课和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等教学任务。这门课程沙及到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的内容,甚至包括天文、律历、姓氏名号、职官等文化常识,可谓内涵丰富、外延广阔。而以上这些内容,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应该侧重于观照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将传统文化的传承视作其重要任务之一。
和我国高校的其他课程一样,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也刻不容缓。新时期的古代汉语课程改革,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 教育 、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对此,笔者已撰文讨论。本文就古代汉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谈起
我们到的教学材料表明,古代汉语这门课,在1958年以前,不同高校在不同的时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各有不同。据王力先生说,“有的当作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 作文 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韵、训话,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1958年的教育革命以后,学者们重新考虑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提高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此,古汉语的教学改革开始,并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自从王力先生于1962年主持编写并出版适用于全国高校文科专业的第一套古汉语教材以来,古代汉语课有了较为确定的内容,即采用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结合的原则,并以这三个方面作为古汉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从此,古代汉语课程也有了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
培养这一能力就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以上这些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知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应该观照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将其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我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古代汉语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的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
现行古代汉语教材大多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作为参照,学者们或采用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编排原则,如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或主要突出文选和通论两部分,如易国杰主编的《古代汉语户。但他们的教材都彰显了我国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下面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为例(以下简称王本),仅就文选部分和通论所承载的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加以讨论。
王本《古代汉语》在文选部分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至于儒家的道德观念,在古代汉语教材的课文中比比皆是。
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古汉语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一观点到现在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又有反映个人对社会责任的,《论语 ·微子》:“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是孔子面对隐者的讥讽叹息时所说的话,意思是个人对社会是有一定责任的,人不能逃避现实。
另外教材所选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的 名言 :“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中体现了古人心系天下,先于民忧,后于人乐的传统道德观念。以上这些都是古人优秀的品质,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可使学生受到熏陶,起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用。
通论是现行古汉语教材都非常重视的不可或缺的内容。王本《古代汉语》“通论”涉及到文字学、训沽学、音韵学的诸多内容,还涉及到文体、修辞等语言学知识,古代的姓氏名号、车马宫室、职官、乐律、天文历法等丰富的文化知识。以文字学知识来说,包括“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等内容,给我们揭示了汉字和汉文化的密切关系。汉字的书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草书 、行书等。
对学生来说,从汉字人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最直接的途径。我国历史上对汉字较系统的研究,开始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可以说汉字本身及许慎依据汉字形体结构阐释字义的过程,都积淀着丰富的古代传统文化信息。《说文解字》通过说解汉字展示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陆宗达先生将其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即古代社会生产、古代的科学、古代医疗学、社会制度等,包括范围很广阔。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已经不单是简单地将其作为古汉语知识学习,而是观照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识空间扩大了很多。
还有一些关于古代的姓氏名号、服饰、车马、宫室、天文等方面的内容,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就更大了。比如,我们通过学习“古代的姓氏名号”,就知道古人有名有字,“冠而称字”,所以,称别人的“字”以示尊重。我们知道了古人还可以有“号”,如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古人去世以后还有谧号,而溢号往往根据此人生前品行业绩而定,如陶渊明溢号“靖节先生”,显然是依据其高洁之行得来的。
学了天文律历,我们得以了解古人善于将音乐中的十二律对应岁时的十二月,再读陶渊明的《自祭文》“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就知道“律中无射”实际指的是9月份,是用乐律名称表达时序,因为“无射”刚好和“季秋”时节相对。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接纳、传承的过程。 三、当前的文化大背景决定了古代汉语课堂应该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曾一度出现了文化“向西看”的情形,且势头不小。曾有人盲目地仿效,不论是非,不辨美丑,置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于不顾。就拿节日习俗来讲,人们迷恋于“ 圣诞节 ”、“情人节”,不管是否符合国情,只要是西方的,就很乐意“拿来”,使传统文化备受冷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如,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四大发明、中 国画 、 武术 、中国戏曲、皮影戏、古代音乐等等。开场戏《击击而歌》,更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古老而热情的迎接贵宾的喜庆仪式,表达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蕴。
2009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 清明 节、 端午节 、 中秋节 等重要传统节日和 春节 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因为中国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还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 留学 ,“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之如。
在以上大的文化背景下,作为高校的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人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从这个方面讲,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古状汉语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四、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 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教师是严峻的挑战,不仅要求古汉语教师要有专业献文化素养,还要有好的 教学 方法 。我们所说的“专业的文化素养”主要指古汉语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历史、天文、教育、哲学、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人地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进行古代汉语教学。
“好的教学方法”贝组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或者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导他们去探究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加人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的队伍中来。具体来说,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如讲到《论语》时,教师应结合现实,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为人处事的准则、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
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汉语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等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适时地对高校古代汉语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这种改革的重点正如东北师范大学张世超教授所讲:“我们的古汉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语法等知识的讲解上,我们更要通过《论语》、《古文观止》、教材中的优秀篇目来塑造学生的品格,了解我们华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并要将之发扬光大。”
【论文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传统文化传承
【论文摘 要】古代汉语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益营养,古代汉语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也存在大量的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机会。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想方设法,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学生人生境界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古代汉语作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中文秘书学、教育学、哲学等许多文科专业都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课程,它在承担起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的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的教学自然应当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肩负起育人的职责。
一、古代汉语教学的传统文化传承作用
(1)促进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古代汉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作用,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从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的人已日渐减少;另一方面古文化距离我们又比较遥远,古代文献资料又是用文言写成的,这种语言对现代人来说已日渐陌生,这更增加了文化传承的难度。古代汉语是学习、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所在,要使文明延续,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掌握古代汉语文言这把开门的“钥匙”,才能让我们领略无限风光,在阅读、思考、传承和创新中继承文明,使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2)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遗产,是迄今为至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伟大的高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此传承文化时,对那些缔造过我们民族精神,价值趋向的核心思想必须继承下来,它是我们精神的家园。
(3)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社会公民,主要应解决做“人”的问题。古代汉语教学,要在着眼字、词、句教学的同时,更注重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人文情怀,在堂堂“君子之文”中,重德修能,体味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时代发展到今天,多元文明渗透到许多领域,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明的成果,我们寄希望于有识之士的倡导,寄希望于普通民众的热爱,更寄希望于对古代汉语教学的更上层楼,因为它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其他专业无可比拟的优势。
(4)发挥传承文化的载体作用。古代汉语课要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职责,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因为这关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掌握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的凝聚力。倾注了无数先哲心血的这笔财富是由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写成的,要了解这些文化,必须具备阅读经典作品的能力。
(5)发挥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鉴别作用。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深邃厚重。漫长的岁月里,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典籍,这些遗产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药、卫生、服饰、礼仪、典章制度等诸多领域,它们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而这一切都是以古汉语文言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因此,我们要学习、继承和研究它,要去粗取精,为今天服务,就必须扫除语言文字障碍。这就必须熟悉古汉语的语词、语言、语法构造,以做到游刃有余。
二、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
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汉语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等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参 考 文 献
[1]张雪辉.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理念与语文教学转向[J].基础教育参考.2006(8)
[2]韩振.传统文化是古汉语教学的重心——张世超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4)
浅谈古代汉语教学论文相关 文章 :
1. 浅析古代汉语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
2. 古代汉语学习方法论文
3. 浅论古代汉语学习方法
4. 古代汉语论文范文
5. 浅议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精选
6. 浅谈汉语言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