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广告翻译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广告翻译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

广告翻译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广告语言的研究就散见于个别外语类主要期刊中,但国内广告翻译研究正式起步则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就研究内容而言,早期论文主要为具体广告用语译法的探讨以及汉语广告英译中所存在的问题,为起步阶段。此后研究内容有所深入,开始涉及广告翻译的原则和标准。在此探讨中,考虑到广告翻译中所要注意的诸多方面,如文字信息、语言美感、消费者心理等问题,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阐释了各自的观点,各持己见,莫衷一是,可谓争鸣阶段。从90年代后期开始,虽然关于翻译原则和标准的讨论仍在继续,但研究者的注意力越来越多地集中到广告翻译中的疑难之处,如广告中修辞的处理、情感因素的传递、品牌形象的再现、商标特征的保存等,可谓深入阶段。就研究方法而言,国内广告翻译研究的方法主要用的是归纳法和例证分析法。但近几年来,研究者又开始利用语用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来剖析广告翻译中的种问题,进而提出了一些翻译策略。这可以说是方法学上的一个可喜的进步。今后研究的方向广告翻译这块园地今后仍有许多值得开垦之处。第一,实地调研。目前对广告翻译的评论仍局限于字面的推敲,一种广告译文的促销效果如何,须在市场上进行调查才可得到确认。第二,结合各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进行广告翻译研究。近年来已有一些人做了这类探索,如将广告与美学理论结合[15]、广告与语用学理论结合[19—20]等,但探索领域仍然很广,如借助广告学研究成果,在决定翻译策略和评价译文时把消费者心理、品牌管理策略等营销管理问题以及广告整体创意等其它因素也考虑进去。第三,发掘更新更好的广告翻译实例,以期广告翻译这一课题的研究能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6参考文献李.谈广告的可译性限度.西北大学学报,1999,29(3):126—129郭可.英语新闻与广告写作.外国语,1992,(2):57—64丁树德.产品广告的英译应简洁.中国翻译,1995,16(5):42—43曹顺发.广告用语的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2,15(1):43—45蒋磊.谈商业广告的翻译.中国翻译,1994,15(5):38—41

您想问的是商业广告翻译的国外研究现状是什么样的吗?发展迅速。现在在欧美发达国家,商业广告已相当普及,尤其是电视商业广告发展迅速,呈上升趋势。商业广告又称经济广告,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它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服务信息并说服消费者购买的手段。

商业广告翻译国内外现状研究论文

商务英语广告的国外研究现状在过去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有一些研究调查了商务英语广告在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背景下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以及公司如何利用跨文化广告来推广与企业文化相关的品牌形象。此外,以中国为例,学者们还研究了国外商务英语广告词汇的起源、商业文化和跨文化广告的内容建设方式以及市场营销效果。

您想问的是商业广告翻译的国外研究现状是什么样的吗?发展迅速。现在在欧美发达国家,商业广告已相当普及,尤其是电视商业广告发展迅速,呈上升趋势。商业广告又称经济广告,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它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服务信息并说服消费者购买的手段。

浅析格赖斯合作原则理论在商业英语广告中的应用 全文加七四五六九零四六零摘要:在广告英语的使用中,广告是广告主和消费者之间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广告主通过公开、有意的违反合作原则,使广告语言新颖独特。让消费者能够意识到这一违反,并根据字面意义推导出隐含意义,使之产生兴趣,刺激其消费的欲望,而后付诸行动,最终达到的目的。 (共1页)

国内外机器翻译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摘要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翻译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研究视野也更加开阔,但在理论建构,研究深度和创新性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本文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了国内翻译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其不足之处,以期能对以后的译学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翻译研究 翻译标准 多元化视角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作为沟通不同文化的重要精神桥梁正在与社会各领域发生着更为广泛的联系。近十多年来,中国的翻译研究艰难但迅速地跨越了从对“信达雅”无休止的争论,乃达、纽马克、卡特福德等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引入,到对巴斯特等的多元系统、操纵理论、女性主义等翻译思想或流派的评价和接收过程。研究著作不断涌现,翻译理论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研究范围不断扩大,视角也日趋多元化,方法与手段也更为客观、科学。 1 科学观与艺术观的统一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都陷于诸如形与神,直意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等经验主义的二元对立中,而近十多年来引起翻译界激烈争论的当数有关翻译性质的科学观与艺术观。 在《中国翻译》杂志上,劳陇(1996)声称“翻译活动是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所以翻译活动不可能成为科学。” 而唯一正确的道路是:“我们必须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上,集中力量,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翻译理论的基本问题,即Why(为什么),What(是什么)和How(怎么办)的问题,通过广泛的研究,达到共同的、一致的、正确的认识,然后在这个可靠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来。” 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年,林璋(1996)对翻译和翻译学、科学与艺术等基本概念作了论证,并争论说翻译是一种行为,“翻译始终都在处理聚合关系,对聚合关系的处理贯穿翻译的全过程”,进而得出翻译既不是艺术也不是科学,只是一种技能,而研究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翻译学毋庸置疑是一门科学。 相关科学,特别是语言学的发展,促使翻译研究沿着科学方向深入探索,但长期以来,人们基本上是凭借他人或自身的经验进行翻译,大多数论著也不过是经验的总结。从这个意 义上来讲,翻译还只是处于“前科学”阶段,所以许钧(1996)认为翻译是一门正在探索中的科学。 究竟翻译是艺术、科学、还是技巧?这简直比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麻烦,因为翻译可以指翻译活动、翻译行为、翻译现象、翻译方法等。抛开概念的含糊不论,一种艺术未见得不可以有理论。就译者必须运用语言重塑原文中的形象而言,翻译应当是一门艺术;但翻译又不仅仅是艺术,译者的“生命”源泉在于原作之中,译者绝不能只凭直觉,任意发挥,他还得借助语言逻辑去正确理解,因此无论何种翻译都要讲点儿科学。在翻译过程中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是同时运用的,从这点上来讲,翻译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故翻译理论研究应彻底摆脱“科学观”与“艺术观”的二元对立(蔡新乐,2005),从而为为翻译理论的建构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 2 翻译标准多元化 翻译标准是翻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自严复的“信达雅”后,郁达夫从译者的角度提出了“学思得”三字标准。著名的还有林语堂的三字论“信顺美”、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等,但译界公认,这些传统的翻译标准纯属“经验式”、“随想式”的散论,缺乏系统性,精密性和可分析性,而且始终没能摆脱严复的“信达雅”的框架(陈福康,1992)。 在批判继承传统翻译标准的基础上,王东风(1996)对严复的“雅”作了新的阐释,认为“雅”属于言语美,并指出言语美在不同的语体中主要有三种美学形态,即日常口语交际注重的伦理美;公文、科技和政治语体中的规范美;文艺语体追求的艺术美。刘宓庆(1996)则从美学的角度,提出翻译的三条语言审美标准――“真实性”,即对应(equivalence),包括语言的形象对应性;“清晰性”,即条理思路清楚,立意、陈词明晰;“约定性”,即译语的用词要符合约定俗成。 当今一些学者以客观上不存在绝对忠实的译作为由,主张译者放弃对忠实的主观追求。对此,曹明伦(2006)旗帜鲜明地指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永远不会过时,因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从来就是译者主观上的自律准则,也是人们评判译作质量好坏的客观准绳。当代翻译界仍以推陈出新的方式使用“忠实”这一术语,坚持这一概念,甚至德里达的英文版译者也提出了“忠实原则系统”。 当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翻译标准并不存在,翻译标准是多元互补的。辜正坤先生(2003)认为:“由于翻译具有多重功能,人类的审美情趣也具有多样性,读者译者具有多层次,翻译手法、译作风格和价值因而势必多样化,而这一切终将导致翻译标准的多元化。” 这一见解可谓是高瞻远瞩,颇具客观性。的确,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翻译标准也必将呈现多元化。 3 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使译学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翻译研究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诸如文化学、传播学、哲学、思维学等都和翻译研究息息相关,这促使译学由单纯的学科内部研究转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性研究。一如周方珠(2005)所言,翻译理论必须突破传统译论的藩篱,将众(下转第171页)(上接第140页)多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其中,使其形成多元框架,从而对翻译起到普遍的指导作用。 以往的翻译研究大都是对语言的转换过程进行探讨,较少触及到翻译问题的根源,所以很难从本质上揭示翻译的基本规律,而近年来从思维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的论文和专著与日俱增。“实际上,作为一种跨语际的交流活动,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变化的表象操作,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思维模式的转换过程(刘金龙,安全勇,2006)。 翻译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语用过程和思维过程,其中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特点,所以深入研究人脑的思维活动将是译学研究的突破口。 语料库翻译和机器翻译研究在国内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相关文章也是层出不穷,诸如“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历史与进展”(刘敬国,2006)让我国的读者对西方语料库的研究获得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刘群的“机器翻译研究新进展”(2009)则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国际机器翻译,特别是统计机器翻译等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这些研究都更好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4 结语 本文仅从三个方面对国内近十多年的翻译研究作了简要概括,而翻译理论技巧,翻译评论等其他方面未能一一涉及。总的来说,中国的译学研究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可谓是硕果累累,但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国的译学理论的建构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是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无论是对于中国传统的译论还是西方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往往只满足于诠释和效仿,因袭多而创新少,证实多而证伪少。其次是大多数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化及文学方面的单一的静态的零散对比研究,从哲学、社会学等角度在高层次上研究翻译的功能,或借用心理认知和科学理论深入研究翻译过程的成果却很少,还有待于系统完善,各学科交叉研究与整合有待深入探讨和发展。特别是在语料库翻译研究方面,同西方相比,我们尚有很大的差距。大多数文章仅限于泛泛地对语料库翻译研究进行介绍和评价,而基于语料库的实证性翻译研究却严重不足。 从国内译学研究的长远发展来看,21世纪的译学工作者似乎更需要学会批判性地继承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译学理论,并结合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将外来的理论本土化,站在跨学科的角度,不断推进中国的翻译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从最近的研究资料来看,2022年国外影视剧字幕英译研究将更加重视机器翻译。由于机器翻译系统可以准确快速地完成翻译任务,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外影视剧字幕研究正在使用机器翻译系统完成字幕的翻译工作。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器翻译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在不断提升。

2022年国外影视剧字幕英译研究现状2022年国外影视剧字幕英译研究现状分析: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了解外国影视剧,字幕英译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字幕英译不仅仅涉及到文字的翻译,还包括文化背景的考虑,以及语言的使用。首先,字幕英译需要考虑文化背景。外国影视剧中的文化元素不仅仅是影视剧的内容,还包括台词、调谐、礼仪、习俗等。字幕英译者需要考虑这些文化元素,并根据英语文化的特点进行翻译。其次,字幕英译需要考虑语言的使用。外国影视剧中的台词和对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字幕英译者需要根据台词和对话的内容,选择最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最后,字幕英译需要考虑字幕的翻译。字幕英译者需要根据字幕的内容,选择最合适的词汇和句子,以最大限度地表达字幕的内容。总的来说,2022年国外影视剧字幕英译研究现状将会发生显著变化,字幕英译者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以提高字幕英译的质量。

外国广告研究现状论文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广告语言的研究就散见于个别外语类主要期刊中,但国内广告翻译研究正式起步则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就研究内容而言,早期论文主要为具体广告用语译法的探讨以及汉语广告英译中所存在的问题,为起步阶段。此后研究内容有所深入,开始涉及广告翻译的原则和标准。在此探讨中,考虑到广告翻译中所要注意的诸多方面,如文字信息、语言美感、消费者心理等问题,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阐释了各自的观点,各持己见,莫衷一是,可谓争鸣阶段。从90年代后期开始,虽然关于翻译原则和标准的讨论仍在继续,但研究者的注意力越来越多地集中到广告翻译中的疑难之处,如广告中修辞的处理、情感因素的传递、品牌形象的再现、商标特征的保存等,可谓深入阶段。就研究方法而言,国内广告翻译研究的方法主要用的是归纳法和例证分析法。但近几年来,研究者又开始利用语用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来剖析广告翻译中的种问题,进而提出了一些翻译策略。这可以说是方法学上的一个可喜的进步。今后研究的方向广告翻译这块园地今后仍有许多值得开垦之处。第一,实地调研。目前对广告翻译的评论仍局限于字面的推敲,一种广告译文的促销效果如何,须在市场上进行调查才可得到确认。第二,结合各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进行广告翻译研究。近年来已有一些人做了这类探索,如将广告与美学理论结合[15]、广告与语用学理论结合[19—20]等,但探索领域仍然很广,如借助广告学研究成果,在决定翻译策略和评价译文时把消费者心理、品牌管理策略等营销管理问题以及广告整体创意等其它因素也考虑进去。第三,发掘更新更好的广告翻译实例,以期广告翻译这一课题的研究能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6参考文献李.谈广告的可译性限度.西北大学学报,1999,29(3):126—129郭可.英语新闻与广告写作.外国语,1992,(2):57—64丁树德.产品广告的英译应简洁.中国翻译,1995,16(5):42—43曹顺发.广告用语的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2,15(1):43—45蒋磊.谈商业广告的翻译.中国翻译,1994,15(5):38—41

处在上升态势。截止到2022年11月21日,西方广告翻译的研究处在上升态势。西方的意思是指位于西半球、北半球的国家,相对於东方而言。广告是通过报刊、电视、广播、招贴等形式向广大群众介绍商业、服务业或文体节目等信息的一种宣传方式。

国内旅游翻译研究现状论文

拟写论文提纲也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说从此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首先,要对学术论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并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考虑论文的构成形式。对于初学论文写作者可以参考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类型,做到心中有数;

摘要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翻译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研究视野也更加开阔,但在理论建构,研究深度和创新性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本文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了国内翻译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其不足之处,以期能对以后的译学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翻译研究 翻译标准 多元化视角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作为沟通不同文化的重要精神桥梁正在与社会各领域发生着更为广泛的联系。近十多年来,中国的翻译研究艰难但迅速地跨越了从对“信达雅”无休止的争论,乃达、纽马克、卡特福德等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引入,到对巴斯特等的多元系统、操纵理论、女性主义等翻译思想或流派的评价和接收过程。研究著作不断涌现,翻译理论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研究范围不断扩大,视角也日趋多元化,方法与手段也更为客观、科学。 1 科学观与艺术观的统一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都陷于诸如形与神,直意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等经验主义的二元对立中,而近十多年来引起翻译界激烈争论的当数有关翻译性质的科学观与艺术观。 在《中国翻译》杂志上,劳陇(1996)声称“翻译活动是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所以翻译活动不可能成为科学。” 而唯一正确的道路是:“我们必须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上,集中力量,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翻译理论的基本问题,即Why(为什么),What(是什么)和How(怎么办)的问题,通过广泛的研究,达到共同的、一致的、正确的认识,然后在这个可靠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来。” 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年,林璋(1996)对翻译和翻译学、科学与艺术等基本概念作了论证,并争论说翻译是一种行为,“翻译始终都在处理聚合关系,对聚合关系的处理贯穿翻译的全过程”,进而得出翻译既不是艺术也不是科学,只是一种技能,而研究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翻译学毋庸置疑是一门科学。 相关科学,特别是语言学的发展,促使翻译研究沿着科学方向深入探索,但长期以来,人们基本上是凭借他人或自身的经验进行翻译,大多数论著也不过是经验的总结。从这个意 义上来讲,翻译还只是处于“前科学”阶段,所以许钧(1996)认为翻译是一门正在探索中的科学。 究竟翻译是艺术、科学、还是技巧?这简直比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麻烦,因为翻译可以指翻译活动、翻译行为、翻译现象、翻译方法等。抛开概念的含糊不论,一种艺术未见得不可以有理论。就译者必须运用语言重塑原文中的形象而言,翻译应当是一门艺术;但翻译又不仅仅是艺术,译者的“生命”源泉在于原作之中,译者绝不能只凭直觉,任意发挥,他还得借助语言逻辑去正确理解,因此无论何种翻译都要讲点儿科学。在翻译过程中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是同时运用的,从这点上来讲,翻译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故翻译理论研究应彻底摆脱“科学观”与“艺术观”的二元对立(蔡新乐,2005),从而为为翻译理论的建构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 2 翻译标准多元化 翻译标准是翻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自严复的“信达雅”后,郁达夫从译者的角度提出了“学思得”三字标准。著名的还有林语堂的三字论“信顺美”、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等,但译界公认,这些传统的翻译标准纯属“经验式”、“随想式”的散论,缺乏系统性,精密性和可分析性,而且始终没能摆脱严复的“信达雅”的框架(陈福康,1992)。 在批判继承传统翻译标准的基础上,王东风(1996)对严复的“雅”作了新的阐释,认为“雅”属于言语美,并指出言语美在不同的语体中主要有三种美学形态,即日常口语交际注重的伦理美;公文、科技和政治语体中的规范美;文艺语体追求的艺术美。刘宓庆(1996)则从美学的角度,提出翻译的三条语言审美标准――“真实性”,即对应(equivalence),包括语言的形象对应性;“清晰性”,即条理思路清楚,立意、陈词明晰;“约定性”,即译语的用词要符合约定俗成。 当今一些学者以客观上不存在绝对忠实的译作为由,主张译者放弃对忠实的主观追求。对此,曹明伦(2006)旗帜鲜明地指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永远不会过时,因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从来就是译者主观上的自律准则,也是人们评判译作质量好坏的客观准绳。当代翻译界仍以推陈出新的方式使用“忠实”这一术语,坚持这一概念,甚至德里达的英文版译者也提出了“忠实原则系统”。 当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翻译标准并不存在,翻译标准是多元互补的。辜正坤先生(2003)认为:“由于翻译具有多重功能,人类的审美情趣也具有多样性,读者译者具有多层次,翻译手法、译作风格和价值因而势必多样化,而这一切终将导致翻译标准的多元化。” 这一见解可谓是高瞻远瞩,颇具客观性。的确,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翻译标准也必将呈现多元化。 3 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使译学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翻译研究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诸如文化学、传播学、哲学、思维学等都和翻译研究息息相关,这促使译学由单纯的学科内部研究转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性研究。一如周方珠(2005)所言,翻译理论必须突破传统译论的藩篱,将众(下转第171页)(上接第140页)多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其中,使其形成多元框架,从而对翻译起到普遍的指导作用。 以往的翻译研究大都是对语言的转换过程进行探讨,较少触及到翻译问题的根源,所以很难从本质上揭示翻译的基本规律,而近年来从思维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的论文和专著与日俱增。“实际上,作为一种跨语际的交流活动,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变化的表象操作,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思维模式的转换过程(刘金龙,安全勇,2006)。 翻译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语用过程和思维过程,其中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特点,所以深入研究人脑的思维活动将是译学研究的突破口。 语料库翻译和机器翻译研究在国内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相关文章也是层出不穷,诸如“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历史与进展”(刘敬国,2006)让我国的读者对西方语料库的研究获得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刘群的“机器翻译研究新进展”(2009)则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国际机器翻译,特别是统计机器翻译等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这些研究都更好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4 结语 本文仅从三个方面对国内近十多年的翻译研究作了简要概括,而翻译理论技巧,翻译评论等其他方面未能一一涉及。总的来说,中国的译学研究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可谓是硕果累累,但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国的译学理论的建构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是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无论是对于中国传统的译论还是西方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往往只满足于诠释和效仿,因袭多而创新少,证实多而证伪少。其次是大多数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化及文学方面的单一的静态的零散对比研究,从哲学、社会学等角度在高层次上研究翻译的功能,或借用心理认知和科学理论深入研究翻译过程的成果却很少,还有待于系统完善,各学科交叉研究与整合有待深入探讨和发展。特别是在语料库翻译研究方面,同西方相比,我们尚有很大的差距。大多数文章仅限于泛泛地对语料库翻译研究进行介绍和评价,而基于语料库的实证性翻译研究却严重不足。 从国内译学研究的长远发展来看,21世纪的译学工作者似乎更需要学会批判性地继承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译学理论,并结合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将外来的理论本土化,站在跨学科的角度,不断推进中国的翻译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 索引序列
  • 广告翻译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 商业广告翻译国内外现状研究论文
  • 国内外机器翻译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 外国广告研究现状论文
  • 国内旅游翻译研究现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