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首次在基于集成光子芯片的掺铒波导放大器中,实现超过 145 毫瓦(>145mW)的片上连续光输出功率,比已报道的器件提高两个数量级。并在几平方毫米的芯片面积上,实现了超过 30 分贝的片上连续光增益,这相当于将输入信号放大 1000 倍,也能满足光通信在 C 波段以及部分 L 波段的应用需求。”瑞士洛桑联邦理工(EPFL,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物理系教授托拜厄斯·J· 基彭伯格(Tobias J. Kippenberg)团队表示。
他们谈论的这一成果,正是近期发表在 Science 的一篇论文[1]。研究中,该团队在最长达 0.5 米的超低损耗氮化硅集成光波导中,使用了高能铒离子注入的方法进行掺杂。这种稀土离子注入技术在 1991 年由当时在美国贝尔实验室的阿尔贝托·波尔曼(Alberto Polman)教授(现任职于荷兰原子分子国立研究所)在薄膜材料中验证。该团队在保证离子掺杂均匀性的同时实现了高达 0.3% 原子掺杂浓度,铒离子分布与光模场重叠因子高达 50%,相比于其他稀土离子掺杂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高温退火之后,离子注入后的波导仍然保持了小于 5 分贝每米的超低背景光损耗,相当于在 1 米长的光波导中光信号背景损耗小于 50%。课题组使用波长在 1480 纳米的泵浦光(约 245 毫瓦),实现了接近 60% 的最大片上光功率转换效率。
相关器件的放大性能,不仅能与最先进的硅基异质集成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增益性能相媲美,还达到了一些部分商用掺铒光纤放大器的水平。此外,他们还展示了选择性离子注入技术,证明了任意定义芯片上铒掺杂区域的可行性,借此制备出在同一个集成光子芯片上同时实现光增益单元与低损耗的无源功能器件,为实现大规模复杂的单片集成有源光子芯片提供了技术基础。
在应用上,其最直接的一个应用前景是实现尺寸极紧凑的高性能波导光放大器,在对器件体积和重量敏感的部分应用场景中取代台式光纤放大器,比如在数据中心,移动设备,和机载、星载设备中。
进一步的,该器件可以与其他片上光子功能器件集成在同一个光子芯片上,实现更复杂的、集成度更高的功能器件和系统,比如低噪声激光器、波长可调激光器、光子雷达引擎等,以满足光通信、集成微波光子学、量子信息存储等重要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需求。
其中,该团队的博士后刘阳博士、博士生邱哲儒、博士生纪歆茹是论文主要作者;两位 EPFL 前同事——目前就职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何吉骏博士、和就职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刘骏秋博士,也参与了该工作。
论文题为《基于光子集成电路的掺铒放大器》(A photonic integrated circuit–based erbium-doped amplifier),发表之后还得到了 Science 的亮点报道[2]。
亟待解决的难题:在集成光子芯片中实现高性能、低串扰的光信号放大
据介绍,作为一个可将微弱的光信号直接进行光放大的器件,掺铒光纤放大器被广泛用于长距离光纤通信网路和各种光纤激光中。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实现,是通过在光纤纤芯中注入了铒(Er)离子这种稀土元素,使得在泵浦光源的激励下,可直接对通信波段的光信号进行放大。
近二十年来,集成光子芯片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也极大降低了光子信号处理器件的尺寸和功耗。然而,一直以来在集成光子芯片中实现高性能、低串扰的光信号放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而本次团队将高浓度稀土铒离子直接注入到集成光子芯片中,实现了集成光波导放大器,首次达到了与商用光纤放大器相当的性能, 解决了实现集成高功率光放大器、低噪声激光器、高脉冲功率锁模激光器等重要光子器件的关键难题。
其研究背景要从 20 世纪 80 年代说起。当时,国际著名光子学专家、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光电子中心的佩恩爵士(Sir D. N. Payne),以及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埃曼努尔·杜苏庇尔(Emmanuel Desurvire)等研究人员发明了掺铒光纤放大器,它的诞生是光纤通信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而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发明的光纤,奠定了光通信的基础。但是,只有在光纤放大器取代了传统的、性能受限的电中继器之后,光通信技术才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才能通过遍布全球的长距离、跨洋光纤通信网络与世界各地通信交流。
稀土离子比如铒、镱、铥等具有独特的 4f 壳层电子结构,这让它们在宿主材料中有长达几个毫秒的激发态寿命,有利于实现粒子数反转从而能放大光信号。同时,毫秒级的长激发态寿命能大大减低不同波段光信号之间的串扰,从而能在一个放大器中对处于多个波长的光信号进行放大,进而极大地增加信道容量。
如今,商用光纤放大器的噪声系数,已能非常接近于量子力学决定的非相敏光放大的极限噪声性能(3分贝)。凭借这些特性,基于稀土离子掺杂的光纤放大器,成为了光通信技术中的理想增益介质。
此外,光纤放大器几乎在所有光纤激光器应用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光纤传感、频率计量、激光雷达、激光加工等应用。在目前世界上最精确的原子钟里,光学频率梳是用于将光学频率转换为射频频率的关键组件,其中也运用了基于稀土离子掺杂的光纤放大器。
正因为基于稀土离子的光纤放大器的性能优势和在应用上的巨大成功,在集成光子芯片上实现基于稀土离子的波导放大器,很自然地成为了一个重要研究目标,这将对于集成光子学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能填补集成光子芯片上低噪声光放大技术的空白。
在过去 30 年里,全球许多团队都对稀土离子掺杂的波导放大器的研发做出了尝试。例如,在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展开了关于掺铒波导放大器的开创性研究,但由于当时采用的基于低折射率的玻璃的波导器件受体积大、损耗高,无法与现代集成光子芯片微纳加工工艺兼容等限制,相关研究逐渐相继停滞。
近十年来,集成光子学的快速发展和器件加工工艺的不断提升,对在主流集成光子材料平台上实现掺铒波导放大器,研究人员重新产生了浓厚兴趣,此前已有团队制备出掺铒氧化铝和掺铒锂酸铌放大器等。
然而,已报道的基于集成光子波导放大器的输出功率远低于 1 毫瓦(
[1]计算机芯片的发展史樊莉丽;董先明;,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0,(05), 192本文阐述了芯片对现代科技的重要作用,详细介绍了芯片的发展历史,并以芯片业巨头英特尔公司为参照对象,把芯片发展分阶段进行了总结。[2]一种对计算机发展史展开研究的策略应国良;马立新;,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07), 15-16计算机是一种人造物,是历史的产物,其进化与更新换代凝聚了若干人的智慧。随着一线教学的深入,笔者认识到若不从历史源头上对计算机发展过程予以整体上的把握,将不利于进一步参与和推动它的发展。本文在先前研究者若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研究策略和思路:以需求产生与满足为引子,以软硬交替发展为主线,以性能不断提高为成果,以突出学科交叉为亮点。[3]论计算机发展史及展望杨露斯;黎炼;,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0,(06), 188自从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CPU的速度越来越快,体积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低。未来光子、量子和分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将推动新一轮超级计算技术革命。[4]充满创新火花的计算机发展史刘瑞挺;, 计算机教育, 2009,(05), 129-130<正>回顾计算机发明的历史,每一台机器、每一颗芯片、每一种操作系统、每一类编程语言、每一个算法、每一套应用软件、每一款外部设备……无不像闪光的珍珠串在一起,令人赞不绝口。每个事例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每件史料都述说着创新的思想。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这样的史实就像大海岸边的贝壳,俯拾皆是;当然,要找到珍珠就得下专门功夫了。[5]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读什么书(二)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发展史魏宁;,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15), 91-93<正>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历来是信息技术教师较为头疼的地方。因为通常这一课是在教室中作为理论课来上的,而教材上相关的内容又较为浅显并显得知识容量不足。教师不得不精心备课,[6]浅析计算机病毒发展史程兴中;,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06), 248+252简述了从第一个计算机病毒出现到现在,计算机病毒随着操作系统和互联网的发展而进化的过程。并对网络病毒的各种类型和特点进行了分析。[7]从汉字发展史看计算机汉字输入对汉字发展的影响周凤英;,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4), 46-47+79汉字在经历了近百年的汉字落后论的批判之后,迎来了“汉字优越论”的曙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论调让 我们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计算机汉字输入对标志中华民族文化的汉 字及其发展产生的冲击呢?本文以历史的眼光,纵观汉字发展史,对计算机汉字输入将会给汉字发展产生的影响 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8]浅谈CPU发展史及计算机发展前景黎菁,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4,(17), 61-63本文首先简单回顾了计算机的发展情况,然后介绍了计算机硬件中最重要部分的中央处理器简单原理并着重了它的发展史。然后根据摩尔定律对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史和前景、计算机硬件软件化做了一番介绍。[9]计算机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王亚军, 计算机时代, 2004,(07), 7-8回顾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型技术近二十年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计算机科学期待着一场新的革命。[10]难以忘却的——计算机发展史谌谦;,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4,(07), 47-48<正> 计算机是一种机器,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但是它与人类发明创造的其它工具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类发明的机器大多可以看作是人的手或脚的延伸。它们能够完成的是人原本需要耗费体力去完成的事情。而计算机则不同,它可以看作是人头脑的延伸,能帮助人做那些需要耗费人脑力完成的工作。计算机的发展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当然离不开人类科技知识的[11]计算机硬件史话——回顾CPU散热器的发展史小甘;, 少年电世界, 2003,(05), 76-77<正> 大家都知道电脑的核心部件是CPU,它能否正常工作至关重要,而保护它正常工作的部件之一有散热器的责任。随着电脑的飞速发展,散热器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它前后经历了从风冷散热到热导管再到最新的液冷散热。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让我们共同关注一下它们的情况吧。[12]历届图灵奖得主简介——《ACM图灵奖(1966—1999)——计算机发展史的缩影》刘建元,康兆华, 中国大学教学, 2000,(06), 27[13]大脑的延伸──计算机发展史孙小美;, 中国科技月报, 1998,(07), 60-62[14]步履维艰 前途光明——哈尔滨方正公司计算机部发展史张亚欣, 中外企业家, 1997,(11), 6<正> 记得在93年9月份,来自总部的消息,北大方正集团成为美国Digtal PC中国唯一总代理,心里踌躇。方正排版方兴未艾,怎么又有时间做PC?何总前瞻未来,迅速做出在方正分公司成立计算机部的决定。由于本人的爱好,这方面又稍有特[15]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世界第一”中国培训, 1995,(10), 45<正> 1.最早的第一种计算工具—— 算筹,是中国发明的,约在公元前一 千多年前,在公元六世纪算筹转变为 算盘。 2.第一把计算尺是1620年英国 E·冈特发明的,是一种直线式对数计算尺。 3.第一台能进行加减运算的机械计算机是法国B·帕斯卡1642年发明的,利用齿轮进行转动。 4.第一个发明二进制的逻辑代数的是英国G·布尔,布尔代数后来成为电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设计的基础。[16]电子计算机发展史何力;, 人民教育, 1985,(03), 44<正>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46年诞生于美国的陆军阿贝丁炮击场。它是一个庞然大物,占地面积170平方米,重量达30多吨,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它使当时的一切运算工具相形见绌。人工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的弹道轨迹计算,它仅用3秒钟就完成了。[17]计算机五十年代发展史陈厚云,王行刚,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3,(04), 39-47<正> 五十年代是计算机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从单机试制转向工业生产,计算机应用从科技计算扩展至数据处理的时期。这段历史所揭示的计算机行业的许多重要特征和发展规律,对于计算机发展后进的国家,至今仍然不无启迪。一、从实验室到实用化四十年代后期,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IAS)云集了许多著名学者和工程师。其中有冯·诺依曼(von Neumann),研制美国第一台电子数字[18]信息时代的黎明——七十年代计算机发展史王行刚;陈厚云;,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2,(04), 51-59<正> 一、微型机迅猛拓广七十年代计算机发展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微型机的诞生和迅猛拓广。1969年8月,一个年轻的设计人员,现在Zilog公司的创始人F.Faggin,提出了一项大胆的设想:(1)将日本设计的台式计算机中11片逻辑电路压缩成3片,即中央处理机、读写存储器和只读存储[19]电脑的成长:六十年代计算机发展史陈厚云;王行刚;,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0,(06), 52-63目前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状况,从总的来看,大体上相当于美国六十年代初期水平。因此,研究国外、尤其是美国六十年代计算机发展所走过的道路,探讨分析其经验教训,对于我国计算机事业的今后发展是会有所启发、有所借鉴的。本文所作的是一个尝试。[20]火力发电厂采用控制计算机的发展史二川原诚逸;胡树松;, 华北电力技术, 1979,(Z2), 82-92+112日本日立公司应北京电业管理局的要求于1978年6月在陡河电站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讲课,介绍有关控制机的情况,现将其中“控制机发展史”及“汽机、锅炉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整理印出,以供参考。北京电业管理局控制机讲习班 1979年2月1日[1]生活情境法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案例中的应用研究周蕾;,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09), 185-187针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建构主义理论中抛锚式和支架式教学模式为依据,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设计一套联系紧密的实验教学案例,让学生在教师搭建的脚手架帮助下,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实验证明,该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2]浅议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职业生活化实践万兰平;, 科技信息, 2010,(29), 275+237《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生的基础课程,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真正做到将所学运用于将来的职业生活的目的。对于我们职业学校的基础课程教师来说,我们应考虑如何让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走进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如何让抽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贴近职业生活?如何使计算机知识运用于职业生活?教师应该尝试创设具有专业职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引入,举例职业生活实例,根据知识特点情况,将所教知识,点滴渗透,从而构建职业生活化实践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3]改进日常生活中应用计算机检索信息的探讨权彦清;, 经营管理者, 2010,(23), 367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计算机在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上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从细节出发,介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利用搜索引擎以及辅助相应的搜索策略,让我们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4]影像视频格式在计算机教学中与生活中的应用谢静波;,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32), 553-554在我们的教学与日常生活中,音频、视频与我们紧密相连,教学怎样制作多媒体课件;日常生活中有手机、电视、电脑、MP4、MP5等等,怎样用好这些电器;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流式视频格式越来越多,怎样上网看电视,下载视频?这都是摆在现代人前面的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影像视频格式与应用:一、本地影像视频;二、网络影像视频;三、视频格式大转换;四、在教学与生活中的应用。[5]计算机应用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何国强, 广西民族研究, 2000,(03), 29-34从 1 98 5年起 ,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的发展将第三次技术革命推进至信息革命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开始渗透到了几乎一切生产领域 ,也正一步一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本文从生活方式的角度分析计算机对人们的影响 ,以及对计算机在少数民族中应用的忧思 ,并提出利用计算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建议[6]计算机在生活小区物业管理中的应用莫继红, 电脑与信息技术, 1997,(04), 29-30本文提出了用计算技术实现生活小区物业管理的一种方法,重点讨论了物业管理的目标以及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7]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赵国求;, 武钢技术, 1985,(01), 74<正> 一、手表计算机日本制造了一种既可做手表用,又具有计算机功能的超小型手表计算机。它由手表,键盘和控制器三部分组成,手表可以单独使用,如果与键盘连结在一起,就成了一部完整的超小型计算机。手表内装有中央运算处理装置和五个大规模集成电路,可存储二千个单字和一百个左右的电话号码或七十个人的通讯地址。
电子实训报告的参考文献可以写报告中实际参考到的文献。参考文献格式一般包括: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具体的参考文献格式应该根据文章种类而决定。参考文献标准格式是指为了撰写论文而引用已经发表的文献的格式。
参考文献的格式标注方法:1.学仿喊祥术期刊文献[序号]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2.学术著作[序号]作者.书名[M].版次(首次免注).翻译者.出版地:出版社, 出版年: 起-止页码3.有ISBN号的论文集[序号]作者备搏.题名[A].主编.论文集名备搏[C].罩基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5.专利渗肆文献[仿喊祥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6.技术标准[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7.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报告[序号]作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9.电子文献[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文献网址或出处,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渗肆日期(任选)
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如下:
1、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2、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3、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参考文献的各种字母的含义:
A:单篇论文。
C:论文集。
D:学位论文。
G:资料汇编。
J:期刊文章。
M:专著、教材。
N:报纸文章。
P:专利。
R:研究报告。
S:标准。
Z:其他未说明的文件类型。
注意事项:
1、参考文献要以序号的形式出现在正文中和文末,且序号要保持一致。序号以在文中出现的前后为序。
2、如果某文献在文中数次被参考,则几处序号要保持相同,只是页码有变化。在文末只列出该参考文献一次即可,不必多次罗列。
3、每一参考文献的所有要素必须齐全,不可残缺,具体包括: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及截体类型标识(如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专利P等)。
出版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中若是首次出版则无需再标明,若非第1版还要标明具体版次;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文献起止页码。
格式为作品的“出版年份”或期刊的“年、卷(期)”+“:页码(或页数范围),”对于多个引用文件,每一引用文件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些出版物也将表示引用文件位置的信息作为页码)应分别列在每个引用文件的序号中,放在方括号后(仅列出编号,前面和后面的单词和字符,如“p”或“page”没有添加)和标记。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如下:
1、所列参考文献应为便于读者考证的官方出版物。
2、所列参考文献应当标明编号、书名、作者和出版信息。
扩展资料:
论文格式的注意事项:
1、打印要求
所有毕业论文均采用A4纸打印,上下边距2.5cm,左边距3cm,右边距2.5cm。行距为行距的倍数(设定值为1.25);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封面为教务处统一规定的封面。
2、字体要求
纸上使用的字体要求是宋体。
3、字号
第一级序、题为小三黑体;第二级序、题为小四黑体;第三级及以下序、题为小四宋体,正文与第二级相同。
4、页眉及页码
毕业论文每页为页眉,以宋体为中心,宋体5号,印有“XX大学X X X理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页码应按阿拉伯数字(小字体五字)在页脚内连续排列,中间书写。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论文格式
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制造业增速明显加快,封测业增速相对缓慢,但封测业整体规模处于稳定增长阶段。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我国近几年封测业销售额增长趋势如下表示,从2013年起,销售额已经超过1000亿元,2013年销售额为1098.85亿元,同比增长6.1%。 过去,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落后于业内领先的外资、合资企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发展迅速,产业规模得到进一步提升。业内领先的企业,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等三大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海外基本同步,如铜制程技术、晶圆级封装,3D堆叠封装等。在量产规模上,BGA封装在三大国内封测企业都已经批量出货,WLP封装也有亿元级别的订单,SIP系统级封装的订单量也在亿元级别。长电科技2013年已跻身全球第六大封测企业,排名较2012年前进一位。其它企业也取得了很大发展。 目前,国内三大封测企业凭借资金、客户服务和技术创新能力,已与业内领先的外资、合资企业一并位列我国封测业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则是具备一定技术创新能力、高速成长的中等规模国内企业,该类企业专注于技术应用和工艺创新,主要优势在低成本和高性价比;第三梯队是技术和市场规模均较弱的小型企业,缺乏稳定的销售收入,但企业数量却最多。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以及看重中国内巨大且快速增长的终端电子应用市场,国际半导体制造商和封装测试代工企业纷纷将其产能转移至中国,拉动了中国半导体制封装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目前,全球型IDM厂商和专业封装代工厂大都在中国大陆建有生产基地,由此造成我国外资企业占比较高。同时,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内控股的封测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正在逐步缩小与国际厂商的技术、市场方面的差距。部分内资封装测试企业已经在国内发行股票上市。 四、集成电路封装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封测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首先,国内封测业已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封装技术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013年我国集成电路封测业收入排名前10企业中,已有3家是国内企业。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等有关政策文件,进一步加大了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支持,国内新兴产业市场的拉动,也促进了集成电路产业的大发展。海思半导体、展讯、锐迪科微电子、大唐半导体设计有限公司等国内设计企业的崛起将为国内封测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此外,由于全球经济恢复缓慢,加上人力成本等诸多原因,国际半导体大公司产业布局正面临大幅调整,关停转让下属封测企业的动作频繁发生,如:日本松下集团已将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的3家半导体工厂出售。日本松下在中国上海和苏州的封测企业也在寻求出售或合作伙伴。英特尔近期也表示,该公司将在2014年的二、三两个季度内,将已关闭工厂的部分业务转移至英特尔位于中国等地现有的组装和测试工厂中。欧美日半导体巨头持续从封测领域退出,对国内封测业的发展也非常有利。 但是,国内封测业的发展也面临制造业涨薪潮(成本问题)、大批国际组装封装业向中国大陆转移(市场问题)、整机发展对元器件封装组装微小型化等要求(技术问题)等重大挑战。国内封测企业必须通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大成本控制、提升管理能力等措施,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集成电路封装根据电路与PCB等系统板的连接方式,可大致分为直插封装、表面贴装、高密度封装三大类型。国内封装业主要以直插封装和表面贴装中的两边或四边引线封装为主,这两大封装类型约占我国70%的市场份额。国内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等企业已成功开发了BGA、WLCSP、LGA等先进封装技术,另有部分技术实力较强,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也正在加大对面积阵列封装技术的研发力度,满足市场对中高端电路产品的需求。随着电子产品继续呈现薄型化、多功能、智能化特点,未来集成电路封装业将向多芯片封装、3D封装、高密度、薄型化、高集成度的方向发展。 由于我国封测产业已具备一定基础,随着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崛起和欧美日国际半导体巨头逐渐退出封测业,我国封测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需要应对各种挑战。展望未来,国内封测企业必须通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大成本控制、提升管理能力等措施,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的封装业发展前途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微电子器件封装——封装材料与封装技术》 周良知 编著 北学工业出版社 《集成电路芯片封装技术(第2版)》 李可为 编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集成电路封装行业发展现状》 中商情报网 网络文献 《未来集成电路封测技术趋势和我国封测业发展》 电子产品世界 网络文献 《行业数据:集成电路封测技术及我国封测业发展趋势解读》 电子工程网 网络文献你好,本题已解答,如果满意请点右下角“采纳答案”。
生于战火之中,黄令仪年幼立志报效国家
1936年黄令仪出生于广西南宁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家境良好,父亲是广西博物馆创始人,学识渊博,母亲曾任职于广西化学研究馆,如果是处于和平年代,黄令仪一定会拥有一个非常幸福的童年, 然而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黄令仪出生时正值于抗日战争爆发初期。
随着战争范围的不断扩大,敌军逐渐深入腹地,无数中国家庭饱受战火的摧残,黄令仪的童年生活得并不安稳,为了躲避敌军的袭击,年幼的她时常跟随父母四处逃难,无情的战火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黄令仪曾亲眼看着自己的同胞被敌军的炮火击中,战争的残酷永远印刻在她的脑海中,这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的生活逐渐平稳,生活水平也进一步提高,黄令仪也步入学校的大门,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对数理化有着浓厚的兴趣,黄令仪曾在回忆录中写到正是由于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她才能够在学校无忧无虑的学习,黄令仪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促使她自小便树立起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也重点培育 科技 人才,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准备。 1958年黄令仪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她的理科成绩备受老师的称赞,随后前往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深造,当时清华大学的半导体专业是祖国为了发展科学事业创立的新学科,广招各高校优秀毕业生。
1960年黄令仪在清华顺利完成学业,她对半导体的研究经过淬炼变得更加深入与透彻,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对梦想的追求令黄令仪有信心在半导体领域有所发展和突破。 随后她返回母校,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创建了国内首个半导体实验室, 虽然实验室的环境简陋,但是黄令仪和她的团队却充满着热情,最终半导体二极管被成功研制。
黄令仪在微电子领域超强的天赋受到国家的重视, 1962年黄令仪进入中科院计算所工作。1965年8月,计算机二所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第一个芯片研究团队, 才华横溢的黄令仪被委以重任,她负责研制半导体三极管,这对黄令仪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考验,她斗志昂扬,每天都在试验室进行研究。
呕心沥血,成功研制出半导体三极管,随后步入艰难的芯片研发之旅
半导体三极管的研究难度要远远高于半导体二极管的研制,黄令仪没日没夜地奔赴在研究的最前线,她和团队坚定信心,立志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务,最终在黄令仪的带领下,一年不到的时间半导体三极管成功问世, 1966年8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空间计算机成功问世。
1973年中科院决定研制大型通用计算机,作为集成电路上的载体,芯片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国家 科技 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世界各国都对芯片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力量,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在芯片领域不断突破,而有关于芯片的研发成果也属于机密。
黄令仪及其她的团队为了能够尽快研制出性能稳定的存储器,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研究,当然黄令仪知道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她们在和时间赛跑,也是在和自己赛跑。为了祖国的荣誉,黄令仪带领团队一点一点地摸索,终于将存储器研制成功, 她们研制的芯片也即将到达世界先进水准,并在1978年赢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黄令仪跑赢了时间,却败给了现实,1984年,就在晶体管研发有所突破时,中科院却就研究大规模集成电路进行讨论 ,在会上黄令仪坚定地表明计算所的芯片研究工作至关重要, 然而会议最终的结果却是结束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因为中科院经费紧张,无法支持芯片研究工作 ,黄令仪只能心痛的接受这个结果,那一天她失声痛哭,十几年的研究心血仿佛都失去了意义。
在上级的安排下,黄令仪及其团队成员服从安排,被调往其他部门工作,然而黄令仪的心中却依然记挂着中国的芯片发展。 1989年,50岁的黄令仪受邀去参加美国举办的国际芯片展览会,她看到很多国家的芯片被展示。
欧美国家的先进芯片几乎占据了全场的焦点,但却没有看到中国的芯片被展示出来,只看到几个来参观学习的国人,那一刻,黄令仪的内心无比触动, 因为她知道1963年我国集成电路研究水平几乎与国外同步,而现在却有着如此大的差距 ,自那一天起,黄令仪重燃斗志,决心设计出国产高水平芯片,为祖国的荣誉而战。
潜心研制芯片,加入“龙芯课题组”,研制真正中国芯
1990年,黄令仪潜心研制各种集成电路的方法,她带领团队研制出多种类型的芯片还获得了专利,并且在2000年德国纽伦堡举办的国际发明博览会上,中国芯片荣获银奖 ,这让她十分高兴,但是也引发了她更多地思考,黄令仪想要研究出实用性更强,技术水平更高的芯片。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体的力量是强大的, 2002年,已经66岁的黄令仪见到了中科院计算所的教授胡伟武,也是龙芯总设计师,他毕业于中科大计算机系,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与黄令仪一样立志要做出真正的“中国芯”。
胡伟武最初想要进入中科院计算所的初心便是因为他听说计算所会研制计算机,但是等他进入的时候才发现,他没有赶上时代,计算所已经不造计算机了。可以说胡伟武错过了那个制造计算机的时代,但是他却等到了那个年代天才的科学家黄令仪。
当胡伟武听说黄令仪老师即将退休时,他毅然地邀请黄令仪进入“龙芯课题组”参与芯片研制工作 ,黄令仪也被胡伟武的信念所打动, 因为实现中国的“芯片自由”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
“龙芯课题组”于2001年在胡伟武的组织和筹办下成立,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中国芯片的自主创新 ,加入 “龙芯课题组” 之后,黄令仪被这群有着伟大梦想和坚毅信念的年轻人所感染,一直以来,她都为曾经因经费中断而错过的芯片研制工作而遗憾,但是黄令仪坚信这一次她一定可以成功。
长期的高压工作让黄令仪的身体变得虚弱,然而黄令仪却时刻挂念着龙芯芯片的进程,忧心如焚,她毅然奔赴在研究的最前线,那一张纸枯燥的图纸,复杂的处理公式在她的眼中就是最好的镇定剂。
龙芯芯片相继问世,中国芯片技术稳步提升
2002年8月10日,“龙芯1号”研制成功,终结了中国计算机系列“无芯”的 历史 ,这让黄令仪无比开心,但是她深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这只是一个开始,为了能够让中国自主研发的芯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黄令仪团队继续向前,开拓创新, 研制“龙芯2号”也已经提上日程。
2003年,就在黄令仪团队研制“龙芯2号”的初始阶段时,无情的“非典”爆发了 ,全世界人民都处于抗击非典的特殊时刻,国家的经济运行也受到影响,为了能够按时完成任务,黄令仪团队咬牙坚持。
2005年,“龙芯2号”研制成功,龙芯系列开创了我国计算机核心技术对外授权的先例,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这为龙芯后续的研发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也说明了龙芯系列在全球市场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相对于“龙芯1号”和“龙芯2号”的研发之路,“龙芯3号”的技术难度显著提升 ,历经多次失败。但是为了不让国外资本主义家垄断中国芯片市场,必须要研制出更高水平的芯片。
2018年,“龙芯3号”被研制成功,82岁的黄令仪证明了中国芯片技术更上一层楼 ,很好打开了中国的芯片市场,让我国节省了几万亿元向国外购买芯片的钱, 同时“龙芯3号”的诞生也给我国的高铁、北斗导航等保驾护航,让国产技术成为保护祖国的屏障,摆脱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芯片方面对我国的牵制。
芯片制造被誉为“现代经济的心脏”掌握芯片技术就把握了信息产业的脉搏, 黄令仪实现了她多年的心愿,进一步摆脱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中国芯片产业的控制,也证明了的中国科研实力。 2020年1月,黄令仪成为CCF夏培肃奖项的获得者 ,她的一生都在为我国芯片技术的发展而拼搏。
一块小小的芯片凝聚着中国最前沿的科研力量,中国的芯片发展之路虽然并不平坦,但在我国科学家的潜心努力下,已经逐渐赶上发达国家的制作水平,路在脚下,志在心中,年轻一代的科学家已经逐渐成长,未来中国芯的研发之路必将群英汇集,愈发璀璨。
这期内容就到这里结束了,关注本账号 ,继续带你观察这个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
参考文献:
[1]《黄令仪:为“中国芯”倾尽一生》,时代邮刊,2021年3月16日.
[2]《提升国产芯片自主创新能力》,经济日报,2021年7月19日.
多年以来,我国芯片行业与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和台湾相比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近年来,中国在半导体行业研发投入逐渐增加,芯片市场规模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2019年,中国芯片市场规模占GDP的比重为0.76%,2020年前三季度,这一比例进一步上升至0.82%。
我国芯片市场规模占GDP比重有所上升
多年以来,我国芯片行业与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和台湾相比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近年来,中国在半导体行业研发投入逐渐增加,芯片市场规模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2019年,中国芯片市场规模占GDP的比重为0.76%,2020年前三季度,这一比例进一步上升至0.82%。
根据中国半导体协会数据,2013-2020年,我国芯片市场规模不断增长,2019年中国芯片销售额为7562.3亿元,同比增长15.8%,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芯片销售额为5905.8亿元,同比增长16.9%。。
江苏省集成电路产量占比最大
近年来中国集成电路产量持续增长,2019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为2613亿块,同比增长29.5%。
分地区来看,2019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前三省份分别为江苏省、甘肃省、广东省,产量分别为516.29亿块、389.86亿块、363.24亿块,占全国集成电路产量的25.58%、19.32%和18.00%。
中国半导体企业制造总额占整体半导体市场规模提升快速
2020年1月6日,IC Insights发布了对中国半导体行业未来5年的展望。ICInsights指出,需要区分“中国半导体市场”和“中国本土半导体制造(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大陆)”这两个概念,二者的区别比较明显。目前,中国本土半导体企业与国际半导体企业技术上规模上仍有差距。
2020年,中国半导体制造总额占整体半导体市场规模的15.9%,高于2010年10.2%。预计到2025年,这一份额将比2020年增加3.5个百分点,达到19.4%。
—— 更多数据来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芯片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生于战火之中,黄令仪年幼立志报效国家
1936年黄令仪出生于广西南宁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家境良好,父亲是广西博物馆创始人,学识渊博,母亲曾任职于广西化学研究馆,如果是处于和平年代,黄令仪一定会拥有一个非常幸福的童年, 然而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黄令仪出生时正值于抗日战争爆发初期。
随着战争范围的不断扩大,敌军逐渐深入腹地,无数中国家庭饱受战火的摧残,黄令仪的童年生活得并不安稳,为了躲避敌军的袭击,年幼的她时常跟随父母四处逃难,无情的战火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黄令仪曾亲眼看着自己的同胞被敌军的炮火击中,战争的残酷永远印刻在她的脑海中,这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的生活逐渐平稳,生活水平也进一步提高,黄令仪也步入学校的大门,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对数理化有着浓厚的兴趣,黄令仪曾在回忆录中写到正是由于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她才能够在学校无忧无虑的学习,黄令仪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促使她自小便树立起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也重点培育 科技 人才,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准备。 1958年黄令仪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她的理科成绩备受老师的称赞,随后前往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深造,当时清华大学的半导体专业是祖国为了发展科学事业创立的新学科,广招各高校优秀毕业生。
1960年黄令仪在清华顺利完成学业,她对半导体的研究经过淬炼变得更加深入与透彻,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对梦想的追求令黄令仪有信心在半导体领域有所发展和突破。 随后她返回母校,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创建了国内首个半导体实验室, 虽然实验室的环境简陋,但是黄令仪和她的团队却充满着热情,最终半导体二极管被成功研制。
黄令仪在微电子领域超强的天赋受到国家的重视, 1962年黄令仪进入中科院计算所工作。1965年8月,计算机二所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第一个芯片研究团队, 才华横溢的黄令仪被委以重任,她负责研制半导体三极管,这对黄令仪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考验,她斗志昂扬,每天都在试验室进行研究。
呕心沥血,成功研制出半导体三极管,随后步入艰难的芯片研发之旅
半导体三极管的研究难度要远远高于半导体二极管的研制,黄令仪没日没夜地奔赴在研究的最前线,她和团队坚定信心,立志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务,最终在黄令仪的带领下,一年不到的时间半导体三极管成功问世, 1966年8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空间计算机成功问世。
1973年中科院决定研制大型通用计算机,作为集成电路上的载体,芯片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国家 科技 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世界各国都对芯片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力量,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在芯片领域不断突破,而有关于芯片的研发成果也属于机密。
黄令仪及其她的团队为了能够尽快研制出性能稳定的存储器,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研究,当然黄令仪知道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她们在和时间赛跑,也是在和自己赛跑。为了祖国的荣誉,黄令仪带领团队一点一点地摸索,终于将存储器研制成功, 她们研制的芯片也即将到达世界先进水准,并在1978年赢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黄令仪跑赢了时间,却败给了现实,1984年,就在晶体管研发有所突破时,中科院却就研究大规模集成电路进行讨论 ,在会上黄令仪坚定地表明计算所的芯片研究工作至关重要, 然而会议最终的结果却是结束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因为中科院经费紧张,无法支持芯片研究工作 ,黄令仪只能心痛的接受这个结果,那一天她失声痛哭,十几年的研究心血仿佛都失去了意义。
在上级的安排下,黄令仪及其团队成员服从安排,被调往其他部门工作,然而黄令仪的心中却依然记挂着中国的芯片发展。 1989年,50岁的黄令仪受邀去参加美国举办的国际芯片展览会,她看到很多国家的芯片被展示。
欧美国家的先进芯片几乎占据了全场的焦点,但却没有看到中国的芯片被展示出来,只看到几个来参观学习的国人,那一刻,黄令仪的内心无比触动, 因为她知道1963年我国集成电路研究水平几乎与国外同步,而现在却有着如此大的差距 ,自那一天起,黄令仪重燃斗志,决心设计出国产高水平芯片,为祖国的荣誉而战。
潜心研制芯片,加入“龙芯课题组”,研制真正中国芯
1990年,黄令仪潜心研制各种集成电路的方法,她带领团队研制出多种类型的芯片还获得了专利,并且在2000年德国纽伦堡举办的国际发明博览会上,中国芯片荣获银奖 ,这让她十分高兴,但是也引发了她更多地思考,黄令仪想要研究出实用性更强,技术水平更高的芯片。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体的力量是强大的, 2002年,已经66岁的黄令仪见到了中科院计算所的教授胡伟武,也是龙芯总设计师,他毕业于中科大计算机系,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与黄令仪一样立志要做出真正的“中国芯”。
胡伟武最初想要进入中科院计算所的初心便是因为他听说计算所会研制计算机,但是等他进入的时候才发现,他没有赶上时代,计算所已经不造计算机了。可以说胡伟武错过了那个制造计算机的时代,但是他却等到了那个年代天才的科学家黄令仪。
当胡伟武听说黄令仪老师即将退休时,他毅然地邀请黄令仪进入“龙芯课题组”参与芯片研制工作 ,黄令仪也被胡伟武的信念所打动, 因为实现中国的“芯片自由”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
“龙芯课题组”于2001年在胡伟武的组织和筹办下成立,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中国芯片的自主创新 ,加入 “龙芯课题组” 之后,黄令仪被这群有着伟大梦想和坚毅信念的年轻人所感染,一直以来,她都为曾经因经费中断而错过的芯片研制工作而遗憾,但是黄令仪坚信这一次她一定可以成功。
长期的高压工作让黄令仪的身体变得虚弱,然而黄令仪却时刻挂念着龙芯芯片的进程,忧心如焚,她毅然奔赴在研究的最前线,那一张纸枯燥的图纸,复杂的处理公式在她的眼中就是最好的镇定剂。
龙芯芯片相继问世,中国芯片技术稳步提升
2002年8月10日,“龙芯1号”研制成功,终结了中国计算机系列“无芯”的 历史 ,这让黄令仪无比开心,但是她深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这只是一个开始,为了能够让中国自主研发的芯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黄令仪团队继续向前,开拓创新, 研制“龙芯2号”也已经提上日程。
2003年,就在黄令仪团队研制“龙芯2号”的初始阶段时,无情的“非典”爆发了 ,全世界人民都处于抗击非典的特殊时刻,国家的经济运行也受到影响,为了能够按时完成任务,黄令仪团队咬牙坚持。
2005年,“龙芯2号”研制成功,龙芯系列开创了我国计算机核心技术对外授权的先例,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这为龙芯后续的研发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也说明了龙芯系列在全球市场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相对于“龙芯1号”和“龙芯2号”的研发之路,“龙芯3号”的技术难度显著提升 ,历经多次失败。但是为了不让国外资本主义家垄断中国芯片市场,必须要研制出更高水平的芯片。
2018年,“龙芯3号”被研制成功,82岁的黄令仪证明了中国芯片技术更上一层楼 ,很好打开了中国的芯片市场,让我国节省了几万亿元向国外购买芯片的钱, 同时“龙芯3号”的诞生也给我国的高铁、北斗导航等保驾护航,让国产技术成为保护祖国的屏障,摆脱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芯片方面对我国的牵制。
芯片制造被誉为“现代经济的心脏”掌握芯片技术就把握了信息产业的脉搏, 黄令仪实现了她多年的心愿,进一步摆脱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中国芯片产业的控制,也证明了的中国科研实力。 2020年1月,黄令仪成为CCF夏培肃奖项的获得者 ,她的一生都在为我国芯片技术的发展而拼搏。
一块小小的芯片凝聚着中国最前沿的科研力量,中国的芯片发展之路虽然并不平坦,但在我国科学家的潜心努力下,已经逐渐赶上发达国家的制作水平,路在脚下,志在心中,年轻一代的科学家已经逐渐成长,未来中国芯的研发之路必将群英汇集,愈发璀璨。
这期内容就到这里结束了,关注本账号 ,继续带你观察这个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
参考文献:
[1]《黄令仪:为“中国芯”倾尽一生》,时代邮刊,2021年3月16日.
[2]《提升国产芯片自主创新能力》,经济日报,2021年7月19日.
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的选题可以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技术难度,能体现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选题可以是一个完整的集成电路工程项目,可以是工程技术研究专题,也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集成电路与系统芯片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学位论文应包括:课题意义的说明、国内外动态、设计方案的比较与评估、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途径、本人在课题中所做的工作、理论分析、设计计算书、测试装置和试验手段、计算程序、试验数据处理、必要的图纸、图表曲线与结论、结果的技术和经济效果分析、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等,与他人合作或前人基础上继续进行的课题,必须在论文中明确指出本人所做的工作。
[1]计算机芯片的发展史樊莉丽;董先明;,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0,(05), 192本文阐述了芯片对现代科技的重要作用,详细介绍了芯片的发展历史,并以芯片业巨头英特尔公司为参照对象,把芯片发展分阶段进行了总结。[2]一种对计算机发展史展开研究的策略应国良;马立新;,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07), 15-16计算机是一种人造物,是历史的产物,其进化与更新换代凝聚了若干人的智慧。随着一线教学的深入,笔者认识到若不从历史源头上对计算机发展过程予以整体上的把握,将不利于进一步参与和推动它的发展。本文在先前研究者若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研究策略和思路:以需求产生与满足为引子,以软硬交替发展为主线,以性能不断提高为成果,以突出学科交叉为亮点。[3]论计算机发展史及展望杨露斯;黎炼;,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0,(06), 188自从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CPU的速度越来越快,体积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低。未来光子、量子和分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将推动新一轮超级计算技术革命。[4]充满创新火花的计算机发展史刘瑞挺;, 计算机教育, 2009,(05), 129-130<正>回顾计算机发明的历史,每一台机器、每一颗芯片、每一种操作系统、每一类编程语言、每一个算法、每一套应用软件、每一款外部设备……无不像闪光的珍珠串在一起,令人赞不绝口。每个事例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每件史料都述说着创新的思想。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这样的史实就像大海岸边的贝壳,俯拾皆是;当然,要找到珍珠就得下专门功夫了。[5]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读什么书(二)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发展史魏宁;,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15), 91-93<正>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历来是信息技术教师较为头疼的地方。因为通常这一课是在教室中作为理论课来上的,而教材上相关的内容又较为浅显并显得知识容量不足。教师不得不精心备课,[6]浅析计算机病毒发展史程兴中;,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06), 248+252简述了从第一个计算机病毒出现到现在,计算机病毒随着操作系统和互联网的发展而进化的过程。并对网络病毒的各种类型和特点进行了分析。[7]从汉字发展史看计算机汉字输入对汉字发展的影响周凤英;,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4), 46-47+79汉字在经历了近百年的汉字落后论的批判之后,迎来了“汉字优越论”的曙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论调让 我们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计算机汉字输入对标志中华民族文化的汉 字及其发展产生的冲击呢?本文以历史的眼光,纵观汉字发展史,对计算机汉字输入将会给汉字发展产生的影响 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8]浅谈CPU发展史及计算机发展前景黎菁,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4,(17), 61-63本文首先简单回顾了计算机的发展情况,然后介绍了计算机硬件中最重要部分的中央处理器简单原理并着重了它的发展史。然后根据摩尔定律对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史和前景、计算机硬件软件化做了一番介绍。[9]计算机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王亚军, 计算机时代, 2004,(07), 7-8回顾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型技术近二十年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计算机科学期待着一场新的革命。[10]难以忘却的——计算机发展史谌谦;,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4,(07), 47-48<正> 计算机是一种机器,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但是它与人类发明创造的其它工具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类发明的机器大多可以看作是人的手或脚的延伸。它们能够完成的是人原本需要耗费体力去完成的事情。而计算机则不同,它可以看作是人头脑的延伸,能帮助人做那些需要耗费人脑力完成的工作。计算机的发展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当然离不开人类科技知识的[11]计算机硬件史话——回顾CPU散热器的发展史小甘;, 少年电世界, 2003,(05), 76-77<正> 大家都知道电脑的核心部件是CPU,它能否正常工作至关重要,而保护它正常工作的部件之一有散热器的责任。随着电脑的飞速发展,散热器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它前后经历了从风冷散热到热导管再到最新的液冷散热。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让我们共同关注一下它们的情况吧。[12]历届图灵奖得主简介——《ACM图灵奖(1966—1999)——计算机发展史的缩影》刘建元,康兆华, 中国大学教学, 2000,(06), 27[13]大脑的延伸──计算机发展史孙小美;, 中国科技月报, 1998,(07), 60-62[14]步履维艰 前途光明——哈尔滨方正公司计算机部发展史张亚欣, 中外企业家, 1997,(11), 6<正> 记得在93年9月份,来自总部的消息,北大方正集团成为美国Digtal PC中国唯一总代理,心里踌躇。方正排版方兴未艾,怎么又有时间做PC?何总前瞻未来,迅速做出在方正分公司成立计算机部的决定。由于本人的爱好,这方面又稍有特[15]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世界第一”中国培训, 1995,(10), 45<正> 1.最早的第一种计算工具—— 算筹,是中国发明的,约在公元前一 千多年前,在公元六世纪算筹转变为 算盘。 2.第一把计算尺是1620年英国 E·冈特发明的,是一种直线式对数计算尺。 3.第一台能进行加减运算的机械计算机是法国B·帕斯卡1642年发明的,利用齿轮进行转动。 4.第一个发明二进制的逻辑代数的是英国G·布尔,布尔代数后来成为电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设计的基础。[16]电子计算机发展史何力;, 人民教育, 1985,(03), 44<正>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46年诞生于美国的陆军阿贝丁炮击场。它是一个庞然大物,占地面积170平方米,重量达30多吨,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它使当时的一切运算工具相形见绌。人工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的弹道轨迹计算,它仅用3秒钟就完成了。[17]计算机五十年代发展史陈厚云,王行刚,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3,(04), 39-47<正> 五十年代是计算机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从单机试制转向工业生产,计算机应用从科技计算扩展至数据处理的时期。这段历史所揭示的计算机行业的许多重要特征和发展规律,对于计算机发展后进的国家,至今仍然不无启迪。一、从实验室到实用化四十年代后期,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IAS)云集了许多著名学者和工程师。其中有冯·诺依曼(von Neumann),研制美国第一台电子数字[18]信息时代的黎明——七十年代计算机发展史王行刚;陈厚云;,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2,(04), 51-59<正> 一、微型机迅猛拓广七十年代计算机发展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微型机的诞生和迅猛拓广。1969年8月,一个年轻的设计人员,现在Zilog公司的创始人F.Faggin,提出了一项大胆的设想:(1)将日本设计的台式计算机中11片逻辑电路压缩成3片,即中央处理机、读写存储器和只读存储[19]电脑的成长:六十年代计算机发展史陈厚云;王行刚;,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0,(06), 52-63目前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状况,从总的来看,大体上相当于美国六十年代初期水平。因此,研究国外、尤其是美国六十年代计算机发展所走过的道路,探讨分析其经验教训,对于我国计算机事业的今后发展是会有所启发、有所借鉴的。本文所作的是一个尝试。[20]火力发电厂采用控制计算机的发展史二川原诚逸;胡树松;, 华北电力技术, 1979,(Z2), 82-92+112日本日立公司应北京电业管理局的要求于1978年6月在陡河电站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讲课,介绍有关控制机的情况,现将其中“控制机发展史”及“汽机、锅炉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整理印出,以供参考。北京电业管理局控制机讲习班 1979年2月1日[1]生活情境法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案例中的应用研究周蕾;,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09), 185-187针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建构主义理论中抛锚式和支架式教学模式为依据,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设计一套联系紧密的实验教学案例,让学生在教师搭建的脚手架帮助下,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实验证明,该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2]浅议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职业生活化实践万兰平;, 科技信息, 2010,(29), 275+237《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生的基础课程,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真正做到将所学运用于将来的职业生活的目的。对于我们职业学校的基础课程教师来说,我们应考虑如何让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走进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如何让抽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贴近职业生活?如何使计算机知识运用于职业生活?教师应该尝试创设具有专业职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引入,举例职业生活实例,根据知识特点情况,将所教知识,点滴渗透,从而构建职业生活化实践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3]改进日常生活中应用计算机检索信息的探讨权彦清;, 经营管理者, 2010,(23), 367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计算机在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上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从细节出发,介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利用搜索引擎以及辅助相应的搜索策略,让我们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4]影像视频格式在计算机教学中与生活中的应用谢静波;,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32), 553-554在我们的教学与日常生活中,音频、视频与我们紧密相连,教学怎样制作多媒体课件;日常生活中有手机、电视、电脑、MP4、MP5等等,怎样用好这些电器;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流式视频格式越来越多,怎样上网看电视,下载视频?这都是摆在现代人前面的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影像视频格式与应用:一、本地影像视频;二、网络影像视频;三、视频格式大转换;四、在教学与生活中的应用。[5]计算机应用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何国强, 广西民族研究, 2000,(03), 29-34从 1 98 5年起 ,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的发展将第三次技术革命推进至信息革命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开始渗透到了几乎一切生产领域 ,也正一步一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本文从生活方式的角度分析计算机对人们的影响 ,以及对计算机在少数民族中应用的忧思 ,并提出利用计算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建议[6]计算机在生活小区物业管理中的应用莫继红, 电脑与信息技术, 1997,(04), 29-30本文提出了用计算技术实现生活小区物业管理的一种方法,重点讨论了物业管理的目标以及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7]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赵国求;, 武钢技术, 1985,(01), 74<正> 一、手表计算机日本制造了一种既可做手表用,又具有计算机功能的超小型手表计算机。它由手表,键盘和控制器三部分组成,手表可以单独使用,如果与键盘连结在一起,就成了一部完整的超小型计算机。手表内装有中央运算处理装置和五个大规模集成电路,可存储二千个单字和一百个左右的电话号码或七十个人的通讯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