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毕业论文论巴金的随想录

毕业论文论巴金的随想录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论巴金的随想录

巴金:世纪文人的情与爱畅文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8年 第2期关于“后启蒙”时期现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以“巴金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为主题的研究〈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坂井洋史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1期论巴金小说的死亡悲剧艺术——以《激流三部曲》为例辛慧 《丝绸之路》2010年 第4期对巴金书信和日记的两点考证肖乃田 《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2010年 第1期鲁迅与巴金的宗教意识比较贾蕾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 第4期从当代散文的嬗变论“以文化自我为中心”的确立的艰难——以巴金、贾平凹和余秋雨为例范培松 《江汉论坛》2010年 第1期“巴金”笔名的由来《内蒙古林业》2009年 第12期从目的论看巴金翻译的《快乐王子》罗丽芸 《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年 第12期巴金致萧乾书信日期考证唐丽君 秦必荣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年 第21期巴金的编辑思想罗晓华 《出版科学》2006年 第1期从忏悔到随想——谈卢梭对巴金的创作影响郑艳 李敬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6期巴金 永远的《随想录》李辉 《中国报道》2009年 第11期情做血脉理做魂——巴金的创作思维初探贾玉民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朱雯与赛珍珠姚君伟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规训与惩罚——从巴金的创作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魏巍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小说中的疾病伦理叙事分析邓赛梅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穿越黑暗的飞翔——论巴金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散文创作刘铁群 宋扬 《东方丛刊》2008年 第4期作家与人的融合——巴金本色创作论沈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巴金、冰心、老舍的精神形态分析巫晓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人类”视野下的历史先声——论巴金小说中的异域历史叙事沈庆利 《济宁学院学报》2008年 第5期巴金文化心理结构解析陈连锦 陈江平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3期巴金: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生活、认识生活的过程唐宋元 《社区》2008年 第23期巴金:中国屠格涅夫研究的先行王立业 《俄罗斯文艺》2008年 第3期“出走”背后的“回归”——巴金《家》的再审视王俊忠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文坛上不灭的星斗巴金廖小勤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 第8期试析巴金小说《家》中的“人性恶”李向东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近三十年巴金研究述评於可训 李雪 《江汉论坛》2008年 第7期黄裳谈巴金黄裳 《出版参考:新阅读》2008年 第5期巴金《鸟的天堂》赏析罗先万 《科教文汇》2008年 第17期

有关写作水平,不知如何评价。随笔最能反映的不是作者自身的写作水平,而是最真实的他。因为这本随笔散文激起了我看《家》与《秋》的兴趣,我想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真实的作家。巴金自己也在随笔中不止一次的说他写的是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小端端里写到“既然参加考试,就不怕遇到难题。我不擅长辞令,有缺乏随机应变的才能。我唯一的武器是‘讲老实话’,知道什么讲什么。”这位经历了文革批斗的老人总是怀揣着一颗朴实的真诚的心来面对自己的文字。

很简单,找人代写呀

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他对过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从《随想录》里,人们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巴金,他开始独立思考而不再盲目听命,挣脱思想枷锁而不再畏首畏尾,直言中国过去“太不重视个人权利,缺乏民主与法制”,痛感“今天在我们社会里封建的流毒还很深,很广,家长作风还占优势.”集中批判“长官意志”.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他对过去的反思,使得人们再度把晚年的巴金和青年的巴金联系起来,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 随想录》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毕业论文的随想

昨天在思考为什么自己看了一阵子论文了,感觉还是成效不高,于是看了一下学堂在线一门关于写论文的课程。看完反思了一下: 一、自己的阅读量也不够,于是我立马去搜集了这个领域一些重要的书籍,打印好以后,写好日期,打算按照顺序一本本看过去。 二、论文阅读的时候,没有写足够多的反思。从论文的框架到如何遣词造句,再到观点如何演变而成,我都没有认真去记笔记,写反思,所以前段时间看的论文属于无效的,这也导致我至今对论文的整体构造不甚熟悉。 三、不了解期刊,没有每天关注各种期刊,视野仅仅停留在知网上,而知网上的论文是一篇篇的,而非一本本,所以我很难形成一个整体感受,遑论了解期刊特点。 四、上课没有深入思考老师的问题,并就其问题进行归纳思考,也大概是不感兴趣吧,这方面只能通过读书思考。 五、勤于练笔。虽然现在每天都在写,但是感觉写的都是废话呀,但胜在坚持,除此之外,打算从现在开始,就一个领域持续跟踪,通过写综述来锻炼自己的写作水平。 能想到的也就这些了,道理知道再多也只是道理,重要的是执行的能力。每天都给自己写一份日程计划,一点点的执行起来。 感觉写反思的过程有点局限,只思考了一个学习的角度,明天开始可以多添加点别的角度,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

好累的周末,毕业论文答辩终于完成了,开始挺紧张,可能是老师为了让我们高度重视这件事吧,提前嘱咐了很多,越听就越紧张。         开始要做自我介绍,将自己是哪届的学生,姓名,工作单位简要介绍清楚。然后对自己的论文有一个大概的概述,主要就是选题依据,为什么选择这个论文研究 然后论文的内容和结构。三位评审老师,会根据你自我介绍和论文中的内容提相关的问题,每人提两个问题,一共六个问题,然后去旁边的准备室准备。         我个人通过旁听其他同学答辩,有了以下的总结:         1.能脱稿最好,老师喜欢对视学生眼睛倾听学生阐述观点。如果不能脱稿,也千万不要用论文中的原话来回答问题。有的同学越念越没有信心,听起来就会觉得乏味。         2.一定自己写,老师已经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对于自己写的还是花钱雇枪手是一目了然的。别人写的弊端就是论文答辩时太难答了,因为对论文不熟悉。         3.和自己工作结合的实事求是的论文最好,好像最后得优秀论文的都是写的自己工作,这样业务熟悉也创新。         4.提前和导师沟通查重软件是什么版本,有的人用了不同的版本导致没过,这个很重要切记。因为我都是自己打的,所以很放心,压根没查。           5.到最后的感想就是,我们工作和学习都那么忙,论文确实没有太多精力,只有认真一点点,多认真一点点就可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只需要去拼认真就行了,不用拼天赋。         6.少说,切记啰嗦,如果又想把自己的好多实例和观点表达出来,就一定一定要学会精炼语音,这点很难,要么就是精彩的滔滔不绝,要么就是紧张的答不出话,简练的精彩真的很少。           这点在工作中一样适用,不要多说。           7.穿正装,虽然老师不太在乎,也有没穿正装的同学得分很高,但是我个人是一个比较有仪式感的人,我觉得这样的态度是对老师辛苦工作的尊重,也是一种对这个学历的认可。这点是个人意见,请选择性参考。         认认真真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好,你就是不平凡的人。祝福所有同学,论文答辩通过。人生里,一起来坚持认真二字。

毕业论文巴金家附录

巴金:世纪文人的情与爱畅文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8年 第2期关于“后启蒙”时期现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以“巴金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为主题的研究〈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坂井洋史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1期论巴金小说的死亡悲剧艺术——以《激流三部曲》为例辛慧 《丝绸之路》2010年 第4期对巴金书信和日记的两点考证肖乃田 《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2010年 第1期鲁迅与巴金的宗教意识比较贾蕾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 第4期从当代散文的嬗变论“以文化自我为中心”的确立的艰难——以巴金、贾平凹和余秋雨为例范培松 《江汉论坛》2010年 第1期“巴金”笔名的由来《内蒙古林业》2009年 第12期从目的论看巴金翻译的《快乐王子》罗丽芸 《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年 第12期巴金致萧乾书信日期考证唐丽君 秦必荣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年 第21期巴金的编辑思想罗晓华 《出版科学》2006年 第1期从忏悔到随想——谈卢梭对巴金的创作影响郑艳 李敬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6期巴金 永远的《随想录》李辉 《中国报道》2009年 第11期情做血脉理做魂——巴金的创作思维初探贾玉民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朱雯与赛珍珠姚君伟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规训与惩罚——从巴金的创作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魏巍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小说中的疾病伦理叙事分析邓赛梅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穿越黑暗的飞翔——论巴金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散文创作刘铁群 宋扬 《东方丛刊》2008年 第4期作家与人的融合——巴金本色创作论沈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巴金、冰心、老舍的精神形态分析巫晓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人类”视野下的历史先声——论巴金小说中的异域历史叙事沈庆利 《济宁学院学报》2008年 第5期巴金文化心理结构解析陈连锦 陈江平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3期巴金: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生活、认识生活的过程唐宋元 《社区》2008年 第23期巴金:中国屠格涅夫研究的先行王立业 《俄罗斯文艺》2008年 第3期“出走”背后的“回归”——巴金《家》的再审视王俊忠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文坛上不灭的星斗巴金廖小勤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 第8期试析巴金小说《家》中的“人性恶”李向东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近三十年巴金研究述评於可训 李雪 《江汉论坛》2008年 第7期黄裳谈巴金黄裳 《出版参考:新阅读》2008年 第5期巴金《鸟的天堂》赏析罗先万 《科教文汇》2008年 第17期

以巴金的《家》为例来看看现当代男性在塑造天使性女性时所暗含的男性中心意识。我们先看鸣凤跳湖自杀这件事。我们先想一想鸣凤可以不可以不死。鸣凤如果不死,那么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坚决反抗争取自己的爱情幸福,一条路是活着嫁给冯乐山。前一条路接近琴和觉民的路,后一条路是婉儿的路。作家写小说当然不应该让一个人物的道路重复其他人物的道路。但是除了艺术构思的角度之外,我们还应该考虑作家安排鸣凤跳湖是否还有其他心理因素。我们不妨想一想鸣凤的爱人觉慧愿意不愿意鸣凤不死。鸣凤死了,觉慧很痛苦,这是真的的。但是如果鸣凤要以争取爱情幸福的方式进行反抗,觉慧愿意不愿意呢?如果鸣凤一定要争取爱情幸福的话,会让觉慧很难办的。她这麽做,一定会把觉慧牵扯进去,逼得觉慧跟她一起反抗,至少让觉慧受到来自女性方面的压力。而我们知道觉慧这时候其实是不想反抗的,所以从觉慧的角度考虑鸣凤最好不要这麽做。觉慧心目中的好女人是不应该给男人压力的。那么,让鸣凤嫁给冯乐山,觉慧愿意不愿意呢?恐怕觉慧更愿意让鸣凤死了让他去凭悼、去痛惜。因为觉慧其实是非常在乎自己对鸣凤精神和肉体两方面的所有权的。当觉慧第一次得知鸣凤和婉儿中的一个要被送去当姨太太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去帮助鸣凤逃脱这可能的厄运,也不是“我们”这一相爱的共同体如何去面对可能的封建压迫,而是急于再一次确认女性对自己的忠贞程度。所以,他“激动地”问鸣凤“你不要我。假使有一天人家当真把你选去了,你怎么办?”这里是“你怎么办”,而不是“我们怎麽办”、“我怎麽办”。得到鸣凤坚决不去的承诺时,觉慧只是放心地说“我相信你,我不要你赌咒!”这里,觉慧关心的只是他对鸣凤的所有权,而不是鸣凤的命运、鸣凤的生存境遇。觉慧在鸣凤承诺反抗时也不承诺自己作为同盟者的任何责任。所以说鸣凤投湖、以死抗争,正是以恰如其分的刚烈在精神、肉体双方面为觉慧都保持了贞节,同时又让觉慧获得了不抗争甚至不同情的自由。这个情节的设置,正是以女性生命为代价,最大限度地成全了男性全面占有女性的虚荣和男性可以不为爱情负责的自由。这一部小说中,隐含作者、叙述者的立场,与人物觉慧的立场最接近。作家不自觉地处处替觉慧考虑,那么鸣凤只有这样去死才最合适。 鸣凤死了,作家对她节烈行为的奖励,就是把她写成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富有诗意美的女性。我们再想想这种诗意来源于哪里呢?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她跳湖前的那一大段独白。那一段独白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的内容是怜惜、感叹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是表达对觉慧无怨无悔的爱。 “鸣凤从觉慧的房里出来,她知道这一次真正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她并不怨他,她反而更加爱他。”(《家》) “她应该放弃他。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她不能让他牺牲他的一切来救她。”(《家》) 男性生命之外的一切,被爱着的女性看作是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这种女性之爱,对觉慧、鸣凤现实身份上的主奴关系毫无超越,完全没有获得爱情双方平等相处、共同承担人生这应有的内涵,实际上是泯灭女性主体意识、使女性空洞化为仅仅是男性附属物的奴性之爱。鸣凤这么想,自有其当婢女的现实生存境遇和既有的传统文化规范限制着她的思想高度,无可厚非。然而作家和代表作家立场的小说叙事者以及研究界对此毫无审视和批评,却是思想的贫乏。叙事者、作者、研究者长期以来都把鸣凤投湖前的这种牺牲自己、成全爱人、保持贞节的心理与她对自我生命的怜惜混搅在一切,一股脑儿地都予以圣洁化、诗意化,未曾加以辨析与批评,实际上是作家和研究界自身爱情观念现代性匮乏的表现。殊不知,前者不过是作家男性中心意识在女性形象上的投射,是性别等级观念的现代延续;后者才是男性作家对女性生命本体价值的爱惜、尊重,是现代人道精神的体现。由此可见,巴金的现代生命观念与性别等级观念、同情女性的人道精神与男性中心意识、现代性爱观念与传统节烈观是隐秘地交织在《家》的叙事中。 我们再看看《家》中瑞珏、梅这两位女性形象。这两个女人都是觉新不抵抗精神的受害者,但是她们对觉新都没有任何抱怨。 “大表哥,你难道还不知道我的心?我何曾有一个时候怨过你!”(《家》) “你如何担得起不孝的罪名?便是你肯担承,我也决不让你担承。”(《家》) 《家》中,斥责觉新不抵抗主义的只能是男性人物觉慧,而不可能是任何女性人物。梅、瑞珏,只会用无尽的挚爱来体谅觉新受剥夺的苦楚,而不会居高临下地审视、否定他的弱点,根本不计较正是觉新的不抵抗主义帮助封建势力毁掉了她们的幸福、并将毁掉她们的生命。这便是梅和瑞珏这两位贤惠女性对男性作揖主义的理解、体谅。然而,正是这种无锋芒的爱,这种泯灭自我意识的女奴精神,构成了巴金笔下理想女性的美德,构成了她们的生命诗意。巴金对子辈男性或被压迫阶级男性不抗争行为的批判、反思,都不过是男性内部的自审。因为是自审,所以就容不得女性这一他者来插手过深以致于影响到她们作为第二性的忠诚,也就是说不能影响到男性对女性的所有权。巴金无论如何痛切地替现代子辈男性进行自审,终究还是以男性自恋为前提的。女性无条件的爱,正是这个男性自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自慰品。 实际上,这部小说中,所有的女人与相关男人的立场都是保持高度一致的。觉新不反抗,梅和瑞珏当然也不能反抗,觉慧介于要反抗和不反抗之间,鸣凤就反抗得恰如其分。觉民要坚决反抗,琴也就坚决反抗。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进步与落后、光明与黑暗相对峙的价值体系中,只有男性才能真正成为这对立的两个阵营中的主体。中国现代男性叙事中的天使型女性,一般总是无条件地爱着子辈男性、受压迫阶级男性,无论这些男性将向对立的封建家庭、罪恶社会抗争,救出自我;还是将向戕害自我的力量妥协,毁灭自我;还是介于抗争与不抗争之间、最终给自己带来悲剧;还是背离正确的革命理性、走向无谓的牺牲。也就是说无论这些男性值得爱还是不值得爱,琴、瑞珏、梅、鸣凤等天使型女性都只会忘我地去爱。男作家派定给理想女性的爱的哲学,实际上已经背弃了冰心等“五四”女作家所奠定的主体觉醒之后关怀生命之脆弱的现代思想特质,成了一种从夫的传统妇德,虽然它已被纳入男性反叛父权专制、控诉社会罪恶的现代启蒙框架中,从的已不再是父辈指定的夫,而是进步的男性青年或者男性启蒙原则,但女性泯灭自己的主体意识、以夫为天的奴性实质并没有变,只不过是封建旧酒装入了现代新瓶而已。天使型女性镜像的文学实质,是现代男性作家为女性泯灭自我的奴性之爱敷上高尚圣洁的道德光辉,使得女性能够在天使的桂冠下自觉奉行女奴的人生哲学、心甘情愿地为男性在启蒙、革命中获得拯救或安慰充当垫脚石、慰藉物。回答者:冰度一水 - 经理 四级 10-15 22:22《家》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家》之前发表的《灭亡》只是一个中篇)。它是在一九三一年作为《激流三部曲》之一写成的。所以最初发表的时候用了《激流》的名字。 《家》里面不一定就有作者自己,可是书中那些人物却都是作者所爱过的和他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 作者言: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那些惨痛的回忆到现在还是异常鲜明。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 那个时候我的心因为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恶毒的诅咒。我有过觉慧在梅的灵前所起的那种感情。我甚至说过觉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说的话:“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吧。”一直到我写了《家》,我的“积愤”,我对于一个不合理制度的“积愤”才有机会吐露出来。 所以我在一九三七年写的一篇“代序”里大胆地说:“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

写作思路:把巴金《家》的内容简单的概括,然后再写抒发的情感。

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

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

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

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在《家》中,就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

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

写作思路:首先阐明自己的论点,然后进行举例论证,最后可以根据巴金《家》这篇小说写出自己阅读后的感想,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正文:

在悠久的年月里“家”是中国人大的安乐窝,是休憩的港湾,可巴金笔下的“家”在新时代的风景里成了牢笼。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离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

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在这个门墙上挂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对联的大家庭里封建的理论规范和儒家的教义,像无形的绳索-样禁锢着年轻一代的手脚,虐杀着他们的生命

它外表庄严优雅,内里却荒淫腐败充满了尔虞我诈和钩心斗角。那是“四世同堂”之家崇尚“和乐”之分,表面上肃穆庄严,幕后到处都是邪恶和隐私。

高老太爷是这个家庭威严的象征,然而他自己却又在涑渎着家庭的尊严。他在子孙面前道貌岸然进行着“万恶淫为首”之类的家庭教训,自己却在玩小旦,娶姨太太,过着荒淫的生活。

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以“避血光”让临产的瑞钰到城外生产最后死于难产;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乱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在这个家庭里演绎得淋漓尽致。

巴金家的主题思想论文

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

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

《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家》也是巴金在哥哥李尧枚的鼓励下写的,1929年7月,李尧枚自川来沪看望巴金,谈了家庭里的种种事情,气愤而又苦恼。巴金告诉他,要写一部反映大家庭生活和家中男女青年不幸遭遇的小说。大哥即表支持,后又写信来大加鼓励:“你要写我很赞成,我简直喜欢得了不得,我现在向你鞠躬致敬。”

这使巴金大受鼓舞,抱定心志创作《家》,不负“我一生中爱得最多而又爱我最深”大哥的殷切期望,让大哥早日从沉重的封建枷锁中解脱,“读到我的小说,也许会觉悟,也许会毅然地去走新的路”。

作品赏析

《家》中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家

巴金是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影响最大的长篇小说《家》是他的早期代表作。小说通过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的生活内幕,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控诉了旧礼教、旧势力罪恶,歌颂了五四初期知识青年的觉醒及他们与封建势力的斗争。它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细腻独到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鼓舞知识青年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光明幸福,至今仍有反封建的重大意义。 我个人非常喜欢高觉慧这个角色。

简析《家》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巴金的小说《家》以加作为封建专制王国的缩影,无情地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腐朽,表现了封建大家庭中道德沦丧、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奢侈堕落等丑陋现象,有力地控诉了封建专制制度对年轻人的压制和摧残,同时热情地描写了封建家庭中年轻一代的觉醒和反抗,歌颂了他们向封建家庭及封建制度做斗争的叛逆精神。作品通过上述描写,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家》在艺术结构上成功地用家庭作为社会的缩影,通过解析家庭进而剖析社会,以小见大,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意蕴。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椅披封建家庭中不同性格、不同遭遇的人物形象,特别是觉慧、觉新、瑞珏、鸣凤、高老太爷等,都是典型环境里的典型形象。作品的语言朴素畅达而又充满热情,具有很强的心灵穿透力和审美感染力。

文章或作品中提出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也称中心思想。“主题”是引进的术语,原来专指文学艺术作品的中心思想,即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作家主要的感受、认识与评价。沿用到一般文章中,通常对叙述描写以及抒情性文章所表达的基本思想称为“主题思想”。

随想录论文开题报告

失去了位文学泰斗

进中国知网搜下

哎!上面那位是什么人啊,去网上下载谁不会啊,没有前途!!我以前老师叫我写过这论文,现在的感想是没有了,但是我可以建议你去看这方面的书,很快就有感想了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他人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书局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 《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书店 《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书局 《雾》(“爱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年,新中国书局 《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书局 《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开明书店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书局 《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书局 《雨》(“爱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 良友图书公司 《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 《电椅》(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书局 《抹布》(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 《萌芽》(中篇小说,又名《雪》),1933,现代 《新生》(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店 《旅途随笔》(散文集),1934,生活书局 《将军》(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书局 《巴金自传》(传记),1934,第一出版社 《电》(“爱情的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 良友图书公司 《点滴》(散文集),1935,开明书店 《神·鬼·人》(短篇小说集),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1936——1942,开明书店 《生之忏悔》(散文集),1936,商务印书馆 《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36,商务印书馆 《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合集)1936, 良友图书公司 《忆》(回忆录),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长生塔》(童话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雷》(短篇小说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短简》(散文集),1937, 良友图书公司 《控诉》(散文集),1937,重庆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1938,开明书店 《梦与醉》(散文集),1938,开明书店 《感想》(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194O,开明书店 《利娜》(中篇小说),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火》(共三部,长篇小说),1940—1945,开明书店 《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 《无题》(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龙·虎·狗》(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还魂草》(短篇小说集),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废园外》(散文集),1942,重庆烽火社 《小人小事》(短篇小说集),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憩园》(中篇小说),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第四病室》(中篇小说),1946, 良友图书公司 《旅途杂记》(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寒夜》(长篇小说),1947,晨光 《怀念》(散文集),1947,开明书店 《静夜的悲剧》(散文集),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1,开明书店 《慰问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生活书局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通讯合集),1953,人民文学出版社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3,平明出版社 《保卫和平的人们》(散文、通讯合集),1954,中青 《巴金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散文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 《谈契河夫》(理论),1955,平明出版社 《大欢乐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出版社 《坚强的战士》(散文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明珠和玉姬》(儿童短篇小说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58,中国青年出版社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新声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友谊集》(散文集),1959,作家出版社 《猪与鸡》(短篇小说),1959,作家出版社 《赞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艺出版社 《李大海》(短篇小说集),1961,作家出版社 《倾吐不尽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文艺出版社 《贤良桥畔》(散文集),1964,作家出版社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海的梦》(中短篇小说合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烟火集》(散文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随想录》(散文集),1979,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金选集》(上下卷),1980,人民文学出版社 《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选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创作回忆录》1981,香港三联书店 《探索与回忆》(《巴金近作》第3集,散文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金选集》(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创作回忆录》(散文集),1982,人民文学出版社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出版社 《巴金散文选》(上下册),1982,浙江人民出版社 《忆念集》(散文集),1982,宁夏人民出版社 《真话集》(《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论创作》(理论),1983,上海文艺出版社 《巴金散文选》1983,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文学回忆录》(与老舍等合著 ) 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 《病中集》(《随想录》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联书店 《童年的回忆。(回忆录),1984,四川少儿 《愿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文艺出版社 《控诉集》(散文集),1985,海峡文艺出版社 《心里话》(《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艺出版社 《十年一梦》(散文集),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选》(散文集),1986,上海文艺出版社 《巴金全集》(1—26卷),1986—1994,人民文学出版社 《无题集》(《随想录》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联书店 《当代杂文选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艺出版社 《寻找理想的少年朋友》(书信集),1987,少儿出版社 《雪泥集》(书信集),1987,三联书店 《巴金书简·新编》1987,四川文艺出版社 《随想录》(散文集), 1987 ,三联书店 《巴金散文精编》,1991 ,浙江文艺出版社 《巴金书信集》, 1991 ,人民文学出版社 《域外小说》,1992 ,上海文艺出版社 《忆》(回忆录),1994 ,中国华侨出版社 《短简》,1994 ,河北教育出版社 《再思录》(散文集),1995 ,上海远东出版公司 《巴金自传》,1995 ,江苏文艺出版社 《十年一梦》,1995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巴金卷》,2001,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国外获奖作家出版社作品集·巴金卷》,2001,云南人民出版社 译文集: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 《面包略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书店;又名《面包与自由》,1940,平明出版社 《狱中与逃狱》(回忆录),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译,1927,广州革新书局 《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曾合译,1928,开明书店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书店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前夜》(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 《丹东之死》(剧本),苏联A·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书店 《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来亚书店 《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开明书店 《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书店 《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 《狱中记》(传记),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门槛》(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俄国赫尔岑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式庚等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散文诗》(散文诗集),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化生活出版社 《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英国王尔德著,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肖珊合译),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译文全集》,1997,人民文学出版社 (王珞整理)中国网 2003年

  • 索引序列
  • 毕业论文论巴金的随想录
  • 毕业论文的随想
  • 毕业论文巴金家附录
  • 巴金家的主题思想论文
  • 随想录论文开题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