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电影分镜论文参考文献

电影分镜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电影分镜论文参考文献

因为现在短视频的崛起,任何企业,任何工作室或者个人都需要剪辑大量的视频来包装品牌,发抖音,发朋友圈,发淘宝等自媒体渠道做展示。因为每天都要更新并发布新内容,所以剪辑师根本招不够,供需失衡就造成了剪辑师高薪水(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自己在家里接私单,月收入轻松过万,两三万也是稀松平常。)【推荐一个免费“短视频剪辑后期”学习网址】: 而且剪辑这个技术并不需要高超的电脑技术,也不需要美术音乐造诣,基本都是固定套路,要什么风格的片要什么节奏,经过三四个月的培训可以轻松掌握。但凡有点电脑基础,会用鼠标拖拽,会点击图标,会保存,除非自己不想学,没有学不会的。但要学好学精,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话,建议还是去好点的培训机构,实力和规模在国内排名前几的大机构,推荐王氏教育。在视频剪辑这块,【王氏教育】是国内的老大,每个城市都是总部直营的连锁校区。跟很多其它同类型大机构不一样的是:王氏教育每个校区都是实体面授,老师是手把手教,而且有专门的班主任从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学习模式,提升会很快,特别适合0基础的学生。王氏教育全国直营校区面授课程试听【复制后面链接在浏览器也可打开】: 大家可以先把【绘学霸】APP下载到自己手机,方便碎片时间学习——绘学霸APP下载:

可以从电影的分镜头中的角度,光源的关系来分析电影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还有故事情节等在整部电影中的快慢节奏,还有结合电影当时的故事发生背景去分析电影镜头的处理等等,顺便也可以去网上搜搜看看别人的评论嘛·不要一味自己闭门造车,那样的话关注点会变的很狭隘的。

这个虽然不怎么是,但是是我原创的,希望能给您一点帮助哈动画场景塑造的艺术魅力——浅析《梦魇》场景设计对影片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摘要】:动画场景设计是动画制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动画场景的不同效果直接影响了动画片整体风格的形成。优秀的动画场景设计不是为了将画面内容填满,而是利用其影响影片的情感基调、角色性格、气氛渲染和情节发展等。为了探究场景设计对动画电影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场景设计的概念、意义和构思方法等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动画实例《梦魇》,重点分析了该动画场景中关于色彩、细节、光影和空间等要素,来论证场景设计对于动画电影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关键词: 场景设计 故事情节 推动目录1.概述 32.动画电影中场景的设计的作用 32.1动画场景塑造客观空间、奠定情感基调 32.2动画场景烘托气氛 32.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3.动画场景的构思 44.《梦魇》场景设计对影片故事情节的作用分析 44.1色彩配置 44.2细节刻画 54.3光影效果 54.4空间处理 55.总结 51.概述角色、剧情、环境是构成影视动画的三大基本要素,三者必不可少。场景服务于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设定,因此在动画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场景设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动画电影中除了对人物角色的设定之外,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和角色发生关系的所有景物,例如影片中所设置的道具、社会环境、历史环境以及角色所处的家居环境等都属于动画场景的范畴。动画场景设计经历了一个由传统转向现代的过渡期,传统场景设计主要是根据动画的创作者通过在平面纸上手工绘制环境、场合等,通过后期对原画稿加以拍摄制作而成为影视作品。而现代动画场景设计则结合了现代高新技术,成功地由二维视觉平面向三维甚至更高维转变,对场景的设计包括了对角色活动与表演的场合与环境两个方面的设计。对于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而言,独特的场景设计必不可少,它的意义不只停留在填补镜头的表象,而是对整部动画的情节、质量等都有着重要意义。在对动画场景进行设计时,必须准确地把握画面视觉感受的和谐度、与主题的契合度、与情节设定的匹配度等。近几年,影视动画的制作技术逐渐趋于成熟,动画片的风格也不断演变发展成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并成功地塑造出了一批诸如米奇老鼠、千寻、龙猫等角色,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但在我国国内,由于影视动画在我国属于一门新兴的产业,加之对动画理论的掌握程度尚浅,因而国内影视动画的发展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地差距。2.动画电影中场景的设计的作用在影视动画中,角色性格、心理等表现需要配合特定的场景进行烘托表现,场景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影片整体的效果,它不仅仅只是带给观众视觉上的感受,更多的是能在心理上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打造出一部高品质的动画电影。在欣赏一部完整的动画电影时,给观众最直接的感受则是由场景所传达出的情绪,通过色彩、沟通光影渲染等手法来影响观众的主观感受。可以说,一部好的动画电影必须有恰当的场景展现作为依托。2.1动画场景塑造空间、表现角色性格场景设计之于影视动画有其独特的作用,场景与角色相互依存,通过场景来为角色提供表演空间和心理活动空间,而角色也为场景的设定提供了现实意义。场景设计师通过研究故事发生背景,通过对镜头、色彩、景物等要素的设计来为角色设定表演空间,传达出故事发生的准确信息。除了客观空间的设定之外,影片还需注重角色心理空间的场景设计,角色的性格特点通常是在心理活动的体现出来,因此良好的场景设计为表现角色的性格特点起着关键的作用,观众可以通过画面中心理空间的设定来推测角色的兴趣爱好或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强化影片所塑造的角色形象,使其更加生动、丰满。2.2动画场景烘托气氛、奠定情感基调在进行场景设计时,一定要注重整个场景色调的统一,这其中包括对画面主题、构图、风格、节奏等的协调统一,比如为了渲染欢乐、轻松的气氛,则采用明亮的色彩作为画面的主色调;为了表达痛苦抑郁的感受,则运用无彩色系来表现;为了烘托温馨祥和的气氛则采用暖色系来表现。从全局出发进行设计,把握整个动画影片的主题基调,抓住影片的灵魂,最终为影片的所要传达的思想服务。这也是考验场景设计师功力水平的标准之一。只有通过对日常生活敏锐的观察而累积的经验运用到场景中去,坚持真正的感动是来源于对生活的领悟这一道理,才能设计出具有独特个性的影片情感基调,才能在心灵上与观众达到契合。在动画影片中,场景气氛效果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影片主体的情感基调。2.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动画场景的设计要以符合故事情节发展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展现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特征和地域特性,准确地把握好故事发生时的环境特征,为角色的表演提供合适的场合。一般情况下,动画场景不仅配合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动画场景通过变化时间、地点以及环境等,从侧面为观众说明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出特定的情境,从而影响整个故事的发展。3.动画场景的构思在对动画场景进行设计时,构思无疑设计师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构思新颖的动画场景才能够制造出特殊的视觉效果,最终赢得观众的好评。总的说来,场景的设计其实也是一门造型艺术,要求同时具备高的创作性和艺术性。在对动画场景进行构思时,首先应该对剧本有着深入地了解,站在观众的角度上思考如何进行场景的设计创造。一般地,动画影片中场景设计主要是为了营造特有的情绪气氛,例如使整部动画显得神秘、玄幻,或者恐怖、危机四伏。诸如此类的动画题材是应观众的需求而产生、发展,从而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场景的变化速度、复杂程度上着手设计,通过一连串高频率的场景变换来衬托情节的发展,当然,在用此种方法构思动画场景的设计需要时刻把握好度的问题,以免过快的变化频率和复杂多变的场景空间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导致降低对动画影片的好感度。4.《梦魇》场景设计对影片故事情节的作用分析前文已经对动画场景的作用进行了简单地分析,以下就结合动画《梦魇》场景设计对其推动情节发展这一作用进行实例分析,从而对场景设计的含义有更深层次上的了解。接下来对动画《梦魇》的故事情节做一个简短的介绍:故事是从一位贪婪的时尚女郎在见到一款心仪的,但是价格昂贵的名牌包开始,她非常渴望这个包,但却身无分文,无奈之下便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中,然后进入浴室泡澡。在洗澡的过程中,她睡着了并开始做梦。在梦里她见到了一位拥有魔力的女人,在那位女人的帮助下拥有了金碧辉煌的房子和时尚的衣服首饰,并且也成功地拥有了白天见到的那个名牌包。但她突然惊醒过来,发现自己在洗澡,便开始怀疑刚才的一切是否只是个梦,可她却见到了梦中的那个女人,于是她确信自己刚才见到的一切都是真的。故事的最后,她猝然发现原先拥有的东西却是梦中梦,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一场梦魇。故事的结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太过沉浸在贪婪中的人,将很难让自己醒过来。梦中梦,即使醒来,一切也将是梦魇。在动画《梦魇》的情节发展中,场景塑造必不可少,通过对场景的设计向观众展现了角色复杂的心理变化。动画通过对场景色彩配置、细节刻画、光影效果、空间处理等方面的塑造,表现了影片独特的艺术魅力。4.1色彩配置色彩是画面表现的最直接要素,在动画场景中色彩设计既要与整个影片的总体色调协调一致,也要能够烘托出影片镜头的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在影片《梦魇》的色彩配置上,主要运用了色调对比来突出情节的发展,从而使观众通过对画面色彩色调的比较上推出情节的下一步发展。影片一开头就用了非常炫目的颜色来展现名牌包外观、窗明几净的画面暗示了名牌包价格不菲,推出稍后女人买不起包而只能靠做梦才能拥有它的情节发展。影片中多次运用色彩色调、明度对比来反映梦境与现实的区别,同时也表达了对女人贪婪本性的嘲讽。整部动画的情绪情调大多都带有主观因素,因此在表现角色内心情绪的波动变化时,采用了不同的颜色气氛来表达。影片的色调主要经过了由暖——冷——暖——冷的变化,每一个阶段色彩构成要素都并非基于偶然拾得,而是为推动故事情节而作相应的变化,从色彩的对比来进行场景的设计,使画面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影片中的主人公情绪波动较大,开始对于现实的沮丧以及回家过程中的垂头丧气,到之后在梦中激动的情绪转变,场景的画面色彩由起初的低沉、灰暗开始变得明亮甚至有些扎眼,这些转变都是为了衬托角色前后巨大的心理变化。而用暗紫色来对梦中女人的外表进行色彩塑造,一方面表现出梦中女人有着神奇的魔法这一特性,另一方面也从现实角度嘲讽了主人公的贪婪以及异想天开,推动“梦中梦”情节的发展。4.2细节刻画动画场景除了向观众交代大体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之外,细节刻画也是其重要的构成内容,细节刻画对角色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环境气氛的渲染等都起着一定的作用,甚至还能够使影片与观众之间进行互动,引领观众主动去注意场景中的细节,然后对情节进行预测。在动画《梦魇》中的角色类型十分简单,仅只有现实中的女人和梦中的女人二者构成,整部动画用夸张的动作来填补台词上的空白,看似不经意的动作都为后面的情节发展提供依据,并刻意对此进行一定程度地强化或弱化。影片中通过对女人梦中动作细节的刻画,如欢呼雀跃的表情以及夸张的舞蹈都将角色的情绪波动程度放大,此处也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将此部分进行深入地细节刻画是为了突出表现梦醒后巨大的现实落差带给观众的震撼。4.3光影效果同样地,光影效果也是场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光影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整个画面构图的不足,从而使画面达到较佳的视觉效果。《梦魇》中在女人进入房间以及浴室空间等都有进行光影效果的变化,营造出特殊的气氛。画面通过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模仿,改变光的强弱、角度以及阴影等,为接下来“女人做梦”这一故事情节进行了气氛渲染和背景交代,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强调了故事的高潮。4.4空间处理在对动画影片的制作中,画面空间的变化是必要的,假定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内,画面背景始终一成不变则容易引起观众厌倦及反感。因此空间背景的环境和角度变化对动画而言,直接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真实的空间感是动画场景设计基础,通过对空间距离、景别、角度等变化来把握空间转变有利于协调画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梦魇》中大量使用空间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变化,为表现大局、展现细节两个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使得画面更具有立体感,加强了空间的层次效果。影片在对主人公“梦中跳舞”情节塑造时就运用了俯视的角度,表现出角色沉迷于自我幻想中不能自拔,使角色塑造地极富戏剧效果,有着深化故事主题的作用。5.总结场景设计是动画创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部上乘的动画作品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场景设计为基础,而好的场景设计则由色彩、细节、空间等要素协同配合构成。现代动画影视作品不能仅仅只在于追求精彩的剧情和角色的复杂程度,也要注意画面场景与其二者的相互关系,不断变化运动的画面场景有时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场景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部动画影片的情节发展。本文从对动画影片《梦魇》的场景分析中,得出场景设计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角色性格、突出影片主题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总而言之,只有在充分理解剧情故事和创作背景下才能设计出适合情节发展的场景,才能提高整部影视动画的质量。参考文献1.韩笑.影视动画场景设计[M].海洋出版社,2005.72.韩新顺.场景设计中的空间表现在动画影视中的重要性[J].电影文学,20073.李铁、张海力: 动画场景设计[M] 北方变通大学出版社20064.孙立军.影视动画场景设计[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65.吴冠英:动画造型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搜一下:浅析二维动画分镜头脚本在一部动画片制作前期的作用

电影人物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电脑技术制作的影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其中,尤以超级英雄电影的上座率以及票房回报率奇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论陈英雄电影的东方艺术 》

[摘要]陈英雄把恬淡冷静的东方文化理念同西方电影艺术,通过独特的思维方式相结合。他的代表作中,既带有故乡情结也带有欧洲式的东方情节中对越南文化的捕猎。他讲求诗意的描述,运用电影语言,打动观众心灵,如诗一般。即使是面对饱含着苦难、泪水和绝望的土地,陈英雄依然葆有诗意。本文从陈英雄的电影文字出发,通过对陈英雄的文化背景的探究分析其电影文字和文化内涵,从而在更高更广的领域里加深了对陈英雄导演风格的理解。

[关键词]东方文化;越南电影;导演风格

越南,这个曾被称为“印度支那”的中国近邻,长达几十年的战争,使它远离了我们的视线,也使世人对它产生了误解与好奇。90年代以后,越南又回到了我们的视线中。殖民地题材电影成为提供美丽幻象和慰藉现实的电影潮流。在《情人》《印度支那》等异国情调的影片引起西方电影界关注的同时,一部《青木瓜之味》让我们看到了更接近真实的越南。而这部电影的导演陈英雄虽然是法国文化培养出的电影导演,但是他具有越南传统文化中的静谧、羞怯的气质,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观察、表现事物的电影思维以及表现手法,一种恬淡静谧、文雅敦厚的东方艺术。

一、陈英雄的文化背景

陈英雄导演是当今国际影坛上一位颇为著名的亚裔法国导演。他出生在越南,14岁移民到法国。最初研读哲学,而后偶见一部让他感动的越南裔导演拍摄的影片后,便决意改学电影。而这一决定开启了他的电影人生。于是,陈英雄进入著名的专门培养电影摄影师的路易卢米埃尔学院,学的是摄影技术,因为他认为导演的场面排程能力应该从观看影片中学习。就这样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后开始了他的电影导演生涯。陈英雄在影视作品中逐渐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影像表现手法。他在20年的时间里,仅拍摄了5部电影,但这却毫不影响他成为亚洲电影界的著名导演,这得益于他的影片散发出的浓烈的个人风格。

电影在越南并不发达,以往越南电影也很少受到关注,提起有关越南的电影,不禁会想到美国经典电影《阿甘正传》和杜拉斯镜头下的异国恋情――《情人》,然而这些影片的故事情节却与越南无关,越南只是这些异国电影中的背景而已。不同于其他电影中那个硝烟弥漫、穷苦落后的越南,法籍越南裔导演陈英雄用他的镜头让我们看到一个色彩斑斓,柔美恬静的越南。树隙中倾泻下来的细碎阳光、中式庭院中枝繁叶茂的芭蕉树、娇媚惹人的木棉花、棚架下青翠剔透的青木瓜……除了殖民、除了战争、除了贫穷,这里的越南以其独有的诗意与让人慨叹的生活气息,宛如一位身着奥黛的越南姑娘散发著东方女性的淡淡清香。

作为一位身在异乡的越南人,陈英雄带着对于家乡怀有的一份乡愁,在他的镜头下把越南拍摄得宛如其儿时梦境中一样隽美。但是在其勾画故乡美好梦幻般的回忆的同时,依然不忘关注越南的社会现实,刻画越南社会残酷狰狞的现实,他把镜头对准泛著恶臭的街道,滋事暴力的地痞流氓等越南的底层社会生存现状,从而引发人们对于现实的思考。在陈英雄最为著名的“越南三部曲”――《青木瓜之味》《三轮车夫》《夏天的滋味》中,始终执著地书写着其对越南的情绪和情感,从恬静日常生活的审美观照、怀想期盼中如诗般的画面语言、时而轻快时而沉郁的诗情隐喻中抒发著陈英雄电影中特有的东方文化气息与东方哲学,形成其鲜明的个人风格。

二、陈英雄导演的影片风格

一人物:普通人和东方女性

恢巨集的历史题材和激昂的伟大情怀从来都不是陈英雄影片的主题,在其作品中没有众人仰视的英雄,只着眼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因为事实上这些卑微但坚韧的底层人物才是生活中真正的主角。如《青木瓜之味》中脸上永远是满足的微笑的女佣梅,在一幕幕尖锐狞厉的境遇中依然温性犹存的“三轮车夫”以及遭遇痛苦婚恋却从容生活的三姐妹,这些人物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最为真实的日常生活才是生活中简约、朴实的温情。陈英雄作品体现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风采,他追求朴实坚韧的生活氛围,他把镜头始终对准现实中的普通人的生活境遇,从小人物对待生活的态度中,诠释著自己处事的东方哲学。《青木瓜之味》中静静地看着这个庭院里所发生的一切悲欢离合,脸上永远是满足的微笑的梅,《三轮车夫》里对暴力和死亡的默默凝视的三轮车夫,《夏天的滋味》里,将所有的家庭矛盾和秘密平静地消解、超然掩盖的三姐妹,他们都诠释著陈英雄面对一切超然坚忍的生活哲学。

陈英雄不仅愿意瞄准普通人,在他的镜头中也赞美着著坚韧宽容、坚忍、平和、宁静的东方女性形象。在其作品中,男性阴柔软弱,而女性是生命的主人:坚定聪慧,镇静隐忍。其影片中画面无时无刻不表露著对这种女性的依恋。《青木瓜之味》中的梅、梅的女主人,《三轮车夫》中的姐姐、老板娘,《夏天的滋味》中的三姐妹,无一例外是具有鲜明气质的东方女性形象。这些影片中,陈英雄对女性的欣赏和赞美正是他对于儿时家乡无限乡愁的一种转化,这些女性身上柔美、宽容、坚忍、沉静、内敛的东方品格,体现了创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东方女性形象。同时,他用这种崇敬和赞美无声地 *** 男权社会中男性的懦弱无能和不负责任。

二情节:温馨与残酷的交织

陈英雄这个离国多年的游子从西方世界的观影期待出发,又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自我的文化自觉意识结合,冲破西方世界对越南主观垄断的揣测和想象,通过影像向世人展示了越南的传统与现代、温情与残酷、坚硬与柔软。这是陈英雄以自己的方式回想着祖国的过去,也凝视著现在,更是深切关注着明亮的未来。温馨过往与残酷现实的交织,其影片中所有溼热、阴郁和狂躁不安让陈英雄以诗意的沉郁,超脱的胸怀所平息。用沉静来平息痛苦,让温馨与残酷交织。

正如《青木瓜之味》中镜头从身着金黄色的高领长裙幸福地读书的女主角梅身上向上摇,出现的是一尊安详的佛像。在这里,陈英雄以自然与和谐、清净与祥和描述了另一种观念与理想。以绝对虚静的心灵进入到精神的最高境界:绝对的自由,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拘束瓦解后,逻辑、理性已成负累,没有了对物质欲望、对功名的角逐,于是,最终感悟到了生存意义和精神上的愉悦。 在影片《三轮车夫》的结尾,辞旧迎新的除夕,一夜之间,一切都已改变,生活恢复了往昔的平静。镜头掠过外面的断壁残垣,转向高墙之内的网球场游泳池和身处其中的人们,又再次回到外边突然变得阳光灿烂的城市街道,人流之中,三轮车夫骑着满载全家幸福的崭新的三轮车向前滑行,然后镜头渐渐上升,还有那一群在教室里专注地学习弹琴的孩子们。貌似突兀的结尾让人沉思,是什么东西让这些命运多舛的人在面对苦难时如此安稳,是什么东西使得他们在辗转流离的混乱中各归其位?很显然,这是一种沉默地生存状态,不是通常的绝望的血泪交错,而是属于生命意义上返乡之途中淡淡的忧伤,又是知其所来知其所终的安天知命。

《夏天的滋味》中三姐妹中最小的莲与弟弟出门为给父亲的周年祭祀而准备,正好呼应着影片开头中的他俩为准备母亲的周年祭祀而出门,就连线下来的悠远的钟声都一样,仿佛一切的爱欲纠缠都未曾发生过。导演没有沉迷于对人生的痛苦、对社会的愤怒的宣泄,而是以一种浪漫主义的风格作为影片的结尾,这无疑是东方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审美理想与思维意识的形象体现。爱与死,幸福与痛苦同时并存,一切都是自生自灭,自然而然。在灿烂明媚的阳光之中,再阴暗再无望的生活,再悲伤再恐怖的历程,都能够以人的胸襟和对生命的热爱将它包容。

这其实就是陈英雄的人生之道。从佛像到钟声,早已暗示著东方式的圆满。这样一种诗意的描述,非线性的写作,这种悲悯的情怀、达观的精神超越了现实的苦难,使陈英雄的影片沉郁而不凝重、压抑而不绝望。

三画面:画意与诗情的结合

陈英雄的电影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他更像一位诗人将心中的故事转化为淡雅的文字一样,把他电影画面如诗般温雅细致地表现了出来。东方诗画色彩对陈英雄的影片视觉画面的影响很深,并且陈英雄十分善于以表现唯美含蓄、意境深邃的画面来替代人物的语言,以唯美的视觉画面和富有诗意的场景氛围传达不必言说之美,在有限的画面内传递著无限的神韵。例如,他的作品中刻意使用原生态描绘手法表现出乡村生活自然诗意,用饱和度较高的色彩画面和慢节奏的平摇镜头,来展示画面中环境和人物的每个精致细节,从而使人物每一个简单的动作都显现出一种朴实自然的魅力,镜头中也就让一种赞美和诗意始终洋溢其中。在影片《青木瓜之味》中,流落着宁静而自然的诗情画意的古朴的庭院等情境,如诗如画地表现生活中的自然状态,如随风而动的翠绿树叶、阳光下的木瓜树、陈旧的石板等。

三、东方文化在陈英雄电影的展现

陈英雄把恬淡冷静东方哲学同西方艺术电影的个性意识,以意象为主的思维形式,常采取象征、隐喻的手法,藉以流畅的电影语言完美地相互融合并完美呈现,使影片中的对于现实的揭示与世事的说教潜隐在毫不张扬的诗意镜语中,东方哲学自然的富含于作品之中,形成陈氏影片中独有的风格。电影中把政治背景和教育意义隐秘在诗一般的镜头之中,东方传统理念、佛家的因缘色彩、道家的无为思想自然的融会贯通,陈英雄以自己的东方哲学理念叙述着他的情感,同时也用他心目中的越南诠释了自己的东方文化理想。例如,《三轮车夫》中本是对立的两种生活状态,面对苦难的阴郁和狂躁不安与无奈平息痛苦的从容沉静,在陈英雄的电影世界中被优雅地融合在一起,东方人对于人生境界的至高追求,即以出世的超脱和平静刻写入世的情怀,世事云淡风轻,时刻保持一份平常恬淡的心境,泰然处之。陈英雄电影中最直接使用干净、明亮、简单的电影画面来塑造电影观感,以安静、平和的意境,表现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赋予影像画面独特的人性关怀,这也正体现了陈英雄思想中以恬淡虚无为本的道学思想和以万事皆空为本的佛学思想。

东方的文化背景与西方文化的薰染使得陈英雄在观察越南时拥有独特切入角度、观察视点,同时对于文化的不同理解与本土情结的混杂性,也使其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要远远多于单一民族性的表述和极端地域色彩的彰显,从而获得了一种具有更大的文化相容性和世界性的文化自由的隐性空间,是其能够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述说一个全新的越南,挖掘出越南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陈英雄使东方传统艺术精神在电影这一最现代的艺术形式中得到张扬。他的电影在国际上频频获奖,而且在越南国内,除被指责“阴暗面表现太多”,也是广受欢迎。这些也都表明他不仅掌握了国际电影语言,并且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命脉。

总而言之,陈英雄的东方文化背景以及后来的西方文化教育,使他把东西方文化和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有机地融为一体,并成为他电影中的闪亮之处。如阿巴斯之于伊朗电影、侯孝贤之于台湾电影一样,陈英雄成为越南电影的一面大旗,猎猎飘扬。虽然他的作品被少数人指责“阴暗面表现太多”,但是这并不能把陈英雄在电影艺术上特别是对东方艺术的完美诠释给否决掉。他的电影在国际上频频获奖说明了他的电影作品的艺术价值。陈英雄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和对乡土文化的真切感怀赋予了电影浓郁的东方色彩,编织成了一个柔美纤细的东方童话。陈英雄巧妙地将东西方文化相结合,其将世界电影艺术中的养分融合于东方传统艺术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不一样的越南,探索出富有现代意味的东方哲思电影的形式与风格。他的影片所表现出来的东方艺术之感,依旧在漫漫电影长河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大卫・科波考尔.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3] 李显杰.电影修辞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 金丹元.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0.

[5] 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 色彩在电影《英雄》中人物设计的构成 》

[摘要]电影的发展和色彩艺术设计在电影中的应用是不断促进和渗透的。在电影的艺术设计过程和电影的传播发行过程中,电影的色彩艺术设计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的色彩设计对人物场景的策划和深入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电影艺术的推行。此外,电影的色彩设计本身也对色彩设计艺术行业有很好的提升作用。本文主要以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为例,详细并深入地分析色彩艺术设计在电影人物场景中的构成。

[关键词]电影;色彩艺术;人物场景;关系;构成

电影是导演等电影创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表达一种自我的情感和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即“体物赋情”。电影语言和一般艺术的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电影中充斥着大量的画面,而在画面中色彩毫无疑问地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王国维曾经说过,“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色彩”。电影《英雄》中色彩在人物场景的应用上可谓是深谙此道,对电影色彩的运用可称之为大胆、奇妙。电影《英雄》灵活借助电影色彩这一“道具”,巧妙地完成电影的叙事、情感的表达激发观众的情感世界,冲击观众的视觉神经,色彩纷繁复杂但是又不失其纯真和主题,浓重的色彩却最典雅,尽情展现张艺谋式电影的华美艺术。

一、电影的定义和色彩设计的定义

电影的定义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作品,它是多种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结晶。电影,在我国的《现当代汉语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一种综合艺术,用强灯光把拍摄的形象连续放映在银幕上,看起来像真实活动的形象。1872年,电影初现端倪,进入了萌芽时期,并从此进一步发展,逐渐成熟而“一发不可收拾”。迄今为止,电影已经有137个年头了,而且在这期间电影的艺术内涵和艺术形式不断发展。

色彩设计的定义

色彩设计,从通俗意义上讲就是颜色的搭配。在大自然的世界中,色彩纷繁复杂,绚丽多彩,而色彩的设计就是将不同的颜色进行合理的搭配,以求得完美、更加漂亮的色彩。在色彩设计中,色彩的配色方案千奇百怪,千变万化,但我们用我们的视觉、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我们所处的环境,首先闯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色彩,这个大自然的魔术师,它产生著各种各样的视觉效果,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觉享受和视觉的盛宴,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认知、情绪的变化乃至生活状态和工作的波动、效率等。

二、电影《英雄》中的色彩在人物场景构成中分析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电影的每一个画面都由色彩组成,色彩也就成了电影的重要艺术形式。作为我国第五代电影导演中最闪亮的一颗星星——张艺谋,在他的电影中,色彩艺术的发挥可谓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借用中国的一句古诗来形容张艺谋对色彩的应用那就是“淡妆浓抹总相宜”,这的确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他的电影在色彩的应用方面正可谓是创造了一场壮丽的“色彩盛宴”。张艺谋运用极富创造性的色彩增强电影的艺术效果,构成了电影独特的色彩艺术。那么作为张艺谋色彩应用的极品之作——电影《英雄》在色彩的构成设计上,张艺谋又是如何运用其聪明才智和设计灵感的呢?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四个方面,即电影中人物服装的色彩搭配、电影场景空间色彩配置、主要故事情节的色彩组合、全片时空段落色彩构成四个方面。我们仅就色彩艺术设计在电影《英雄》人物场景中的构成进行深入且详尽的分析,具体如下:

在电影《英雄》中色彩设计在人物场景中的构成和配置表现在镜头上的主要有两类,一个是,通过人工搭建的以供电影场景应用的场景空间色彩的搭配,另一个是,纯天然的,取材于天然的空间环境的场景色彩的搭配和设定。

人工搭建的以供电影场景应用的场景空间色彩的搭配

在电影《英雄》中,人工搭建的以供电影场景应用的场景空间色彩的搭配主要有秦宫、棋馆、书馆、残剑居室以及藏书阁这五个空间场景。在这五个空间场景中,色彩的艺术设计正可谓是大胆且灵动。

秦宫的主色调是黑色,其寓意不言而喻,既象征著至高无上的皇权和无法接近的盛气凌人,又象征著秦始皇的残暴和凶恶,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在暗示著这部电影《英雄》的悲惨结局和对英雄的哀悼之情;但是在黑色之余又有星星点点的绿意在其中点缀,这种颜色的主要意义据笔者研究是象征著秦始皇的残暴统治不得民心,继这些赵国剑客刺秦之后的后继往来者、反抗者将绵延不绝。

棋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配合整部电影的基调——悲凉而成的。棋馆的主要颜色是黑色、白色和灰黑色,这种色彩的搭配既在很大意义上符合了棋馆本身的特征——黑白相间,体现了浩浩乾坤、苍茫大地本应和谐统一的八卦之意,又增加了这部电影的悲剧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有一种意念上的搏杀意义。

书馆的主打色是鲜艳的红色。红色在中国的传统意义上有着生机勃勃之意、有着喜庆欢喜之感,但是在此时,在周围环境全部是暗色调、非黑即白的大环境下,突然出现的红色则是一反常态的。在电影《英雄》中,红色的寓意可谓是清晰明朗的,鲜红的色彩,鲜红的鲜血洒满书馆,给人一种极度的压抑和悲凉之感,预示电影的悲剧结局。

残剑居室和藏书阁是人工搭建的以供电影场景应用的场景空间色彩搭配中最鲜艳的两个场景色彩搭配,它们分别是红色、绿色和红色、蓝色、白色。在中国的传统色彩搭配上,红色和绿色的搭配历来就是一种“禁忌”,而在这部电影《英雄》中,则大胆将红色和绿色巧妙地应用在一起,一起勾勒出残剑居室的色彩图景,这就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红色和绿色的不相容,而正是这种不相容则巧妙地向观众揭示了一种抗争和对抗,一种水火不相容的局面;那么藏书阁红色、蓝色、白色三种颜色的运用在人工搭建的以供电影场景应用的场景空间色彩搭配中可谓是最为复杂的,也昭示著电影中人物情节和人物心理的复杂和矛盾,同时,“黑”与“红、蓝、白”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国别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利用秦国所崇尚似铁的“黑色”来强调秦国恃强凌弱的吞噬之心和统一全国的野心,还有“红、蓝、白”三色中的红色尤其是要突出赵国剑客、剑侠誓死守卫家园、刻骨铭心的一洗国耻的国仇家恨,一种铁骨铮铮的誓言,一种决心刺杀秦王的坚定立场和信念。无名“功夫十年”,练就“十步一杀”的绝技,单身赴会,直面秦王,视死如归;长空、残剑、飞雪等侠肝义胆,皆愿割舍身家性命,助无名刺杀成功。 电影《英雄》中室外场景的颜色运用高度强化的单色配置,配置如此巨集大,设计如此缜密、冷静,信念如此坚定,心灵如此纯净。我们通过前面的几处室外场景色彩的设计,很容易发现人工搭建的以供电影场景应用的场景空间色彩基本上都是单一的纯色,根据笔者的理解,创作者应用一种纯色的色彩是文化观念层面上的冷静的理性思考和艺术设计上的升华。

纯天然的、取材于天然的空间环境的场景色彩的搭配和设定

纯天然的、取材于天然的空间环境的场景色彩的搭配和设定主要指的是外界的环境,如金黄和全红组成的胡杨树林;如白水、绿山组成的高山瀑布;如土黄沙地和湛蓝天空组成的漠北沙地;如青山蓝天组成的翠色平湖;再如金黄土地和蓝天组成的荒塬土丘,等等。

在中国的传统意识上,黄色是典型的大地之色,而黄土又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所以,在电影《英雄》中黄色、黄土色的大面积、大程度应用使电影《英雄》在本身具有民族情感的同时更增加了它的民族情结和民族文化特征。黄色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有一种“光芒四射”之隐涵,那么在电影《英雄》中则是寓意著英雄人物的性情之高尚、心境情感之深远。正如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之说中,黄是中央方位色彩,它对应的是人身体中最重要的部位——心脏,那么不约而同的,在“五气”中,“黄”又象征“和”,因此我们中华民族把大地之色——黄,看作是崇高无上的色彩。

绿色,绿色在西方多出现在结婚的礼服上,象征著后多生孩子之意,那么在中国绿色则象征重生、绵延不绝的生命之意,在电影《英雄》中,黄色的“中”与“和”的寓意与残剑、飞雪绿色衣装的巧妙构思,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不谋而合的异曲同工之妙,是一种文化上的遥相呼应和对电影影片哲理的思索。

我们从绿色领域转接到蓝色的天空之中,看残剑本人由“誓杀”到“阻杀”秦王的表现,也是一种英雄的睿智和冷静的思考;沙漠飞雪与无名在秦军军阵中挑战博杀,皆功未成而身陨,死得其所,终以“小生命”个体、微小群体的毁灭换取并迎接“大生命”天下一统的即将诞生。

电影《英雄》的室内场景色彩多是原始自然,来源于大自然的写意色彩。《英雄》全片的色彩在总体上是形成了电影写意与写实的有机融合和巧妙结合,色彩在电影人物场景的构成方面既为画面的唯美摄取奠定了基础,又为人物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有利条件。

就电影《英雄》而言,从导演张艺谋在不同场景空间使用不同的色彩配置和设计来看,我们很清晰地发现张艺谋色彩设计的创作思路:在室内场景空间色彩设计上,大多是纯主观的大写意色彩表现;而在室外的场景空间色彩设计上,多采用纯天然的自然设计,是借用一种鬼斧神工的原始自然色彩。所以,我们说,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在色彩的运用上可谓是登峰造极,用笔不凡。

三、结语

电影是一门以视觉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艺术,因此对于一部好的电影来说,它的视觉美感一定要强烈,使观众从电影中得到享受,感觉舒服。对于画面的描摹,色彩占著很大的成分,而张艺谋对色彩的应用可谓是到了一种极致,“淡妆浓抹总相宜”,在他的影片色彩中,我们能感知色彩本身的意义和导演张艺谋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电影《英雄》作为张艺谋电影色彩应用的经典之作,是一场色彩的盛宴,他通过对民间色彩、色彩细节、单纯色彩的处理达到人物丰满、画面和谐、叙事完整、情感充沛的效果。电影《英雄》画面色彩绚丽多彩,意义深刻,意境深远。

[参考文献]

[1][]城一夫.色彩史话[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160-162.

[2]余培敏,杨永军.淡妆浓抹总相宜——浅析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艺术[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

[3]陈欢,袁筱华.红的诠释——论张艺谋电影色彩的运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

[4]王开庆,何培华.色彩设计三要素在电影海报中的运用[J]包装世界,200911.

有关推荐:

影视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影视论文参考文献一:

[1] 李和庆,薄振杰. 规范与影视字幕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02)

[2]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01)

[3] 陈莹. 英汉节奏对比分析[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02)

[4] 余萍. 论创造性叛逆视野下的《唐诗三百首》英译[D]. 安徽大学 2011

[5] 尤杰. 论网络盗版对电影产业收入流的影响[J]. 当代电影. 2010(12)

[6] 肖维青. 学术性·职业性·趣味性--“影视翻译”课程教学探索[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03)

[7] 龙千红. 《花样年华》的英文字幕翻译策略研究--兼谈中国影片的对外译介[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1)

[8] 孙致礼. 翻译与叛逆[J]. 中国翻译. 2001(04)

[9] 胡心红. 从孙致礼的《傲慢与偏见》译本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0]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11] 杨莎莎. 亚瑟·韦利对《西游记》的创造性叛逆式翻译[D]. 首都师范大学 2008

[12] 张锦兰. 接受美学与复译[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13] 麻争旗. 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J]. 现代传播. 2003(01)

[14] 钱梦妮. 美剧字幕组的生存悖论[J]. 新闻世界. 2011(01)

[15] 吴晓芳. 字幕组:美剧“汉化”的背后[J]. 世界知识. 2011(01)

[16] 麻争旗. 影视对白中“节奏单位”的翻译探究[J]. 中国翻译. 2011(06)

[17] 王平. “隐秘的流行”路在何方?--“字幕组”翻译面面观[J]. 电影评介. 2009(17)

[18] 刘洪涛,刘倩. 论林译小说《迦茵小传》中的创造性叛逆[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19] 张春柏. 影视翻译初探[J]. 中国翻译. 1998(02)

[20] 麻争旗. 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J].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7(05)

影视论文参考文献二:

[1] 王凯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宋词英译意象传递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2] 高丽红.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吴十梅. “张掖大景区建设项目”翻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4] 蔡莹莹. 风景抒情唐诗英译的象似性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5]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6] 赵春梅. 论译制片翻译中的`四对主要矛盾[J]. 中国翻译. 2002(04)

[7] 李运兴. 字幕翻译的策略[J]. 中国翻译. 2001(04)

[8] 李琼. 《协商民主在中国》英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樊小花. “加拿大天然健康产品许可证申请指导文件”的翻译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冉彤. 二人互动模式下提示和重铸与二语发展[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赵爱仙. 翻译美学视阈下陌生化在《围城》英译本中的再现与流失[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2] 李文婧. 基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科技论文摘要的英译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3] 王番.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情感隐喻翻译[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4] 陈燕. 互文视角下的诗歌翻译比较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5] 刘霖. 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明喻成语英译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6] 赵静. 关联顺应模式下商标名称英译的文化缺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7] 陆祖娟. 语用翻译视角下《围城》中人物对话的汉英翻译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8] 王君. 英语经济类语篇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9] 姜姗. 语境视域下的英语经济新闻文本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20]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01)

[21] 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02)

[22] 王静. 英语学习者词缀习得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影视论文参考文献三:

[1] 张鑫.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电影字幕翻译[D]. 内蒙古大学 2010

[2] 熊婷.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电影《赤壁》的字幕翻译[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9

[3] 陈燕. 字幕翻译的技巧研究[D]. 厦门大学 2009

[4] 周昕. 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分析《老友记》字幕翻译的问题[D]. 苏州大学 2010

[5] 唐立娟. 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风格与大学生阅读附带词汇习得的相关性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6] 郭乔. 关联理论指导下美剧字幕翻译的明示处理[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7] 李芸泽. 南京沃蓝科技有限公司商务洽谈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8] 马玉珍. 认知语境视角下字幕翻译的“高效与经济”原则[D]. 中南大学 2009

[9] 苏春梅. 高中英语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知和理解[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姜泽宪. 英语教师信念与职业认同的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郭星余. 字幕翻译的改写[D]. 中南大学 2007

[12] 马子景. 第三届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酒节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3] 吴庆芳. 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师多模态话语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4] Salvatore,Attardo.Translation and Humor:An Approach Based 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Verbal Humor. The Translator . 2002

[15] 杨帆. 加拿大资助中国乡村女大学生基金会项目的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6] 王红霞. 从关联理论视角研究影视剧字幕翻译[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17] Bassnett-McGurie,Susan.Translation Studies.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 . 1980

[18] 李艳玲. 基于Wiki的协作式写作教学对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9] 高东森. 基于FIAS的新手-专家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20] 程思. 影视字幕翻译策略探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21] 费卫芝. 韩国电影中文字幕翻译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心理学分析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午夜凶铃》----恐怖电影的心理学分析本文来自:心门社区 转载请注明出自【www.xindoor.com】 文章提交者:清风 午夜凶铃是一个日本恐怖电影。这个电影的影响很大,因为它真的很令人恐怖。这个电影中的一个情节和神秘的电话有关,有些胆小的女生看了这个电影后好半天都不敢接电话。 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我也对这个电影很感兴趣。因为我发现,凡是让人格外恐怖的电影,必然能揭示潜意识中的心理秘密。 在潜意识中,人会用形象来做比喻和象征,来表达一些和表面意义不同的意义。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梦,梦表面上很荒谬,没有什么逻辑。但是,如果我们懂得心理学,就可知道这些表面上莫名其妙的东西实际上表现了这个人潜意识中的心理。假如一个人梦见和一个异性在天上飞,这是不合逻辑的。但是,这也许是表明他想和这个异性作爱,一起飞可以代表**,因为那快乐的感觉就象是在飞。 梦是形象化的,电影也是,所以电影也可以用这样的象征的方式来表达潜意识的心理。 作为电影的编剧者,他不懂得潜意识的心理学,他不过是要讲一个恐怖的故事,不过是要达到越恐怖越好的效果。要想有恐怖效果,他所讲的故事必然是能让自己最害怕的,也是能让观众最容易被感染害怕情绪的。他知道这样的情节会让人恐怖,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情节会让人恐怖,所以他的电影才最真实地展示了潜意识。这个电影,就象是编剧的一个恶梦。所以我们可以象解梦一样,用心理学方法解这个电影。 讲心理学理论会比较难懂,让我们直接从午夜凶铃的故事开始吧。我先讲讲故事梗概,然后用潜意识的心理学来分析一下这个故事,看看它展示了什么样的心理秘密。 午夜凶铃的一开始,是发现连续有几个人奇怪的死去,死时的样子都是睁大眼睛,神态极端恐惧。所有的死者都看过同一盘录象带。有一个传说,说看过这个录象带后,就会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没有人说话。这之后,过了7天,这个看过录象带的人就必死无疑。 一个女记者浅川调查这件事情,她找到死者去过的旅店,并且在旅店里发现了一盘奇特的录象带。她看了录象,录象中是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一开始是一个镜子,然后是镜子中出现一个女子的像。然后是一张报纸。后来是一个野地中的井。在看完录象后,浅川也接到了奇怪的无言电话。 浅川不相信神秘,把这个录象给一个朋友看,让他帮助她找到线索。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越来越让浅川相信传说是真的枣也就是说自己将在看录象的7天后死去。不幸的是,她的儿子也看了这个录象,儿子说,是他认识的一个姐姐带他看的。而这个姐姐正是看过这个录象后已经死了的。 浅川和那个朋友追寻线索。录象上的报纸是记载一次火山爆发的,他们来到火山爆发的村庄,发现录象上的镜子和女子是这个村庄上的一个有特异功能的人,她曾预言火山要爆发。这个女子已故,她的女儿也有特异功能。不知生死。在寻找这女儿的时候,神秘录象中显示出了一个秘密,录象上显示,这个女儿被她自己的父亲推进录象上的井,并用石板盖子压在了井中。于是,他们及时到这井中捞出了女孩的遗骨,把有罪的父亲送上法庭。 他们以为事情过去了,不会有人再死了。但是,不是这样。浅川的那个看过录象的男朋友突然死了。他是因为看到了恐怖情景而吓死了。他看到一个白衣女鬼从那个录象里的井中爬出来,爬出电视,来到他身边。拨开长发露出脸,她的眼睛几乎没有黑眼球。 浅川奇怪,为什么都看了录象,自己到了7天没有死,而这个朋友却死了。录象中,这个朋友的鬼魂出现,暗示出了答案“如果你把录象带给其他人看,你自己就不会死了”。浅川开始为儿子担心了,儿子也快到7天限期了。怎么办?找谁做儿子的替死鬼? 电影的最后,浅川打通了自己父亲的电话,告诉他说要带着他的外孙去见他。 用心理学的方法,我几乎可以逐个解释这个电影中的每个细节,它都有象征性的意义。用心理学的方法,我发现这个电影是人的一种心理冲突的体现。 也让我们一步步分析,理解这个“女鬼”代表的心理,理解她的动机和行为。 录象是在电视上播出的。在我们分析一个梦的时候,如果出现电视。心理学家会认为那是潜意识的象征,或者说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象征。录象是录的过去的事情,所以是记忆的象征。 电话也同样可以象征潜意识。 在这里,它显然象征着那个井中女孩的记忆。 故事里的井中女孩不是已经死了吗,怎么会还有记忆呢?这仿佛不合理,但是在象征中的合理的:在潜意识的象征中说一个人死了,实际上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在肉体上真的死了。只是代表“心死了”,我们平时说“哀莫大于心死”,就是这个意思。死代表着她有严重的心理障碍。这心理障碍当然和潜意识中的记忆有关。 那么,她潜意识中有什么记忆呢? 表面上是零散的,有母亲的样子,有地震的报道,还有自己死的那个井。 浅川和那个朋友追寻线索。这就仿佛是我们心理学家在为这个女孩做心理咨询,想找到她心理障碍的根源一样。通过层层线索,他们找到了根源,因为她被父亲杀死在井里了。“ 杀死在井里”象征着什么呢? 井的形状和女性阴道相似,而且是封闭性的。被父亲杀死在这个井中,代表着一种心理学家常见的心理冲突枣心理上的乱伦欲望和对乱伦的恐惧。 电影中,没有说这个父亲是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女儿。而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我们可以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个父亲对女儿有性的欲望,也许他还勾起了女儿的性意识。然后,他把她投入井中枣这个行为有多重意义。一方面代表性。理由是井的形状和女性阴道相似。而且,在女性的性幻想中,性有时和被虐、被征服有关。这个情景就是父亲在虐待和征服女儿。另一个意义,是代表压抑。因为,女儿被封闭在井中了。而且,井上还有盖子,这也代表性压抑。井的封闭性也和乱伦的恐惧有关,因为乱伦性的情感最大的害处,就是使人的情感封闭,情感没有向外投向外人而投向了自己家的人。 电影中,在井中寻找女孩遗骨时。那个女孩的骷髅伸出手,抓住了浅川的手臂。但是,本来应该很害怕的浅川却没有恐怖的表现,她象安慰一个孩子一样,把这个骷髅抱在怀里。 实际上这也是一个象征。骷髅出现象征着宣泄,浅川则在安慰她。 看过录象的男朋友死的过程也需要解释。一个白衣女鬼从那个录象里的井中爬出来,爬出电视。一个电视中的影响从电视中出来了,这代表的是“幻想和现实的界限分不清楚了”。电视里面的东西代表想象或幻想,电视外是现实世界。如果一个人的想象和现实分不清楚,这个人就是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了。精神病人都是把自己的幻觉当成真的东西的 “女鬼”拨开长发露出脸,她的眼睛几乎没有黑眼球。这有什么可怕呢?她没有满脸是血,也没有吐长舌头,仅仅是露眼睛。为什么会吓死一个男人?

嘿嘿,安大陈红老师的课吧,我也是哦,论文真难写

恐怖电影的心理探索~~摘要:自从电影这个视觉娱乐游戏产业化以来,恐怖片一直是西方电影票房的法宝之一,不论大制作还是小成本都能够观者云集,在或者竞争激烈或者低迷黯淡的电影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近几年来,欧美和日韩的恐怖片大举“进军”中国的电影市场,得到了很热烈的反应,尤其在年轻人中大受欢迎甚至风靡一时,也因此刺激了现在以通俗恐怖故事为代表的恐怖文学的飞速发展。在恐怖电影的发烧友中年轻人主要以大中学生为代表,而且人们通常的认知中乖巧胆小的女孩子在欣赏恐怖片的欲望和痴迷程度上丝毫不逊色于男孩,甚至大有“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架势,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和讨论。恐怖电影带给人的心理感受远非通常意义的美好、愉快.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恐惧是个体面临外部的某种紧迫而危险的情境时努力试图摆脱、回避却又无能为力一种情绪体验。这本应是一种人们极为回避的体验,那为什么还有那么人喜爱恐怖电影呢?甚至在年轻人中,对恐怖刺激的体验是趋之若鹜,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除了个性和叛逆的外,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作为原动力吗?在这篇论文中,我主要从心理学方面来浅析一下,恐怖片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以及心理基础。关键词: 恐怖电影、心理学、本能、反应正文:恐怖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拥有着大量的观众。人们在颤栗与尖叫中,却不由睁大惊恐的双眼。一幕幕惊栗的场景,叫人既喜爱又害怕。在电影诞生的最初10年里,法国电影大师梅里埃就拍摄了200多部幻术,神怪和特技影片。这些片子虽然只有一两分钟,但因其惊悸的效果而被人们视为电影史上最早的恐怖片。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的影响片具有深厚的心理学内涵,让人在颤栗惊恐中欲罢而不能,因此他被誉为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片开拓者。当今美国的梦工厂好莱坞是恐怖大餐的热心制造者,如《驱魔人》、《闪灵》等都拍得血腥残暴、十分逼真。虽然拍摄的时代、技巧、技术有别,但这些电影的初衷是一致的,无非是激起人们内心最大恐惧。而这非但把人们吓跑,反而让他们感到刺激上瘾。这看起来仿佛违背常理。从人们行为的通用理论来说人类总是在追逐快乐,逃避痛苦。但我们又该如何解释人们热衷于去做看恐怖电影这个会引起负面情绪的事情,?如此多的人乐此不疲地恐怖电影,一连两个多小时沉浸在恐惧中,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能从恐惧中获得什么?一.从影片中得到的恐怖体验是个人和人类的成长相关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是被恐惧包围着长大的。作为个体的人类,每个人都有童年时期的恐怖心理体验,因为经历惊险与恐怖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开放幻想、提升创造力的重要手段。欧美恐怖片中,经历惊险与恐惧的主角常常是儿童,受到惊吓的儿童形象正好与观众在童年时期积淀下来的恐怖心理感受引起共鸣。心理学家说看恐怖片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要,而在电影学者眼里,恐怖电影则是此类观众的一个心魔:在恐怖电影里寻找自己的悲伤童年或者某种潜意识。看恐怖片的愿望,是在观众蒙眬的潜意识中存在的。对于会使我们感到恐怖的事物,对于恐惧这样令人难忘的心理体验,人类有着十分矛盾的心理状态,既对危险有着本能的远离躲避反应,同时又无法抗拒其对人性好奇与猎奇心理的诱惑。恐惧感不仅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其实也是一种心理需要。而作为这种恐惧需要的产物:恐怖电影是最大众化也最形象直观的娱乐艺术形式。实际上,不仅个人是被吓大的,人类整体也是被吓大的。正因为恐惧心理的存在,原始人类才能在危险面前自我保护得以生存,而面对恐怖事物既害怕又受诱惑的心理反应,是人类在其个体与群体进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本能。我们知道,当人第一次看到蛇的时候都会本能的感到害怕。为什么会这样?蛇没有伤害过他,蛇的样子也不像会对人构成多大的威胁,但人还是会害怕;而从更深的角度,在《圣经》中,是蛇诱惑夏娃犯罪,为什么不是别的动物来承担这个角色?一些研究人类心理的学者认为,这缘于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经验。对于居住在森林中的最初的人类来说,遭到蛇咬很容易死去,这样,对蛇有着害怕的、小心翼翼地远离蛇的人有更多机会活下来,因此,在人类的意识深处,隐藏着来自远古的对蛇的天然恐惧。人类文化心理中对蛇的恐惧,对这种恐惧的重视与自觉,使蛇成为邪恶的象征。但是,即使在西方文化中,也有人认为,蛇诱惑人类犯了罪,但也由此开启了人类的智慧。这是因为在另一方面,人的心理有着这样的特点,那就是会受到相反方向的力的作用,对于所害怕的东西、被禁忌着的东西,又会产生接近与向往,说得白一些,就是会产生想探个究竟的意愿。基于这样的逆反心理特点,我们对于引起恐惧的事物,如恐怖电影所产生的既害怕又向往的矛盾心理,也就很容易解释了。简单说来,对于恐怖对象的这种矛盾心理,其中所包含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是人们得以学习的心理基础之一。由此我们可以大致认为,人们喜欢观赏恐怖片的原因之一,在于电影中所揭示的恐怖经历引发了观众自身的恐怖心理体验,对于恐怖体验的需要,甚至是人的一种心理本能。我们也看到,恐怖片中引起恐怖的对象,不管是自然的还是幻想的,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神秘,其实质就是人们对它们不了解、无知。因为人对于恐怖对象的矛盾心理,要经历:害怕、力图接近与了解、克服害怕,再面对新的恐惧这一个循环的过程,这一消解恐惧的过程也就成为一个消除未知,获得知识的过程,大而化之就可以看做是人类进化成长过程的一个缩影。由此可见观看恐怖片不仅仅在于锻炼心理承受力,同时也在形成一种心理技能,一种成长的技能。二.观看恐怖电影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的双重需求。对于观众来说,看恐怖片简直就是一场连续的心理游戏。而随着游戏的不断“升级”,观看恐怖电影的第一个后果就是经历恐怖心理体验的心理承受力被提高。实际上,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是很多人看恐怖片的目的之一。随着心理承受力的提高,事实是恐怖片被“战胜”了。那么,除此之外,看恐怖片还会产生哪些心理感觉?人类心理上确实会对很多东西感到恐惧,恐怖片通过对恐惧心理的强化与疏导,使恐惧感不再是折磨人的东西,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恐惧心理对人的心理与身体的伤害。一位大三学生说,大部分人在看恐怖片时会感到肌肉紧张、心跳加快、出冷汗……在这之后竟是难以言语的轻松之感,“我很安全,还活着,真好。”——也就是说,他前面所描述的那些“恐怖”特征只是一种虚拟的心理体验而不是真正的恐怖经历。人们都有一种天生的涉险意识,恐怖电影可以向人们提供营造恐怖环境形成恐怖体验的素材和条件,以达到构架出另一种非常规生活的氛围,满足人们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凡是让人格外恐怖的电影,必然能揭示潜意识中的心理秘密。如果说人做梦是潜意识经过改装后的表达,那么看这部电影则是一个逆向过程,即电影故事向你潜意识的投射。而且这种潜意识和象征的映射关系是比较固定的,所以使你内心深处产生恐惧的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这个故事在你的潜意识中的投射。恐怖片就抓住了某个文化语境中观众意识的最脆弱之处,让他们陷在一种“安全的恐惧”之中,恐惧掩盖了现实生活中的焦虑和烦恼,而又不真正伤害和威胁到日常生活。这种虚拟特征使得恐怖片的观众在观看电影(经历恐怖)之后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与放松。这种恐怖电影的虚拟性帮助人们在虚拟的状态下克服对事物的恐惧。人们不希望恐怖事件真实地发生在他们的周围,只是希望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克服他们。恐怖电影制造了令人恐怖的种种危机的同时又能够通过巧妙的叙事技巧将这些危机一一消除,从而在假想的层面上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即使大众克服对生活中各种恐怖因素的惧怕。在看恐怖片的生理需求方面,对于爱看恐怖片的人来说,现实社会所产生的紧张和压抑让人感到空虚、无趣,而人的情绪、神经系统如果一直处于十分规律、平淡,意力长期集中于同一个目标的状态是不符合生理规律的,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形成心理压力。决的方法除了休息,更有效的可能还在于使注意力集中于另一个对象,尤其是差异性很大的对象,这种刺激打破平静,才能达到生理和心理的平衡。从这个层面来讲,看恐怖片这种强烈的刺激的确可以消除这种负面情绪,是一种不错的情绪疏解管道,人们能把现实中的怒气、愤恨通过电影转移,随着影片的画面、气氛而紧张,甚至放声叫出来,这些都是释放压力、放松神经、在心理上摆脱恐惧与焦虑的好方法,用这种方式转化现代人多余的荷尔蒙,这也使我们理解了观看恐怖片之后为何会感到轻松。而这就是恐怖电影赖以生存的巨大心理市场。当然,看恐怖片从来都不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就像某些药物一样,服用后即会马上缓解,但药力一过有可能旧病复发。这样,观众就会在心理上对看恐怖片产生依赖,一次又一次地走进影院。三.恐怖电影对人性和心理的影响亚理斯多德在他的《诗学》中说:悲剧通过激起人们的恐惧与怜悯来净化这些情绪——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悲剧可以引起人们的恐惧与怜悯;悲剧可以净化人们心中的恐惧与怜悯。也就是说,恐惧心理中的有害成分,因为通过观赏悲剧(引起恐惧的文艺作品)而变得纯洁。在现代的文艺心理学看来,人心理上积压着许多有害的情绪,需要通过相应的艺术欣赏(或创作)来把它们“排泄”掉。这就是“净化”,悲剧之所以有这种功能,在于它作为文艺作品提供了人们与恐惧之间的一个审美距离:就恐怖片而言,那是个危险的东西,但它是电影里的东西,在它面前观众是安全的,因此观众可以不受损害的进入这个游戏,“享受”而不是被迫经历恐怖心理体验及其所带来的快感。在观看这些电影的过程中,那些有害的心理被替代或净化,比如杀人的欲望因为观看凶杀片而得到间接的满足于是不会在真实的世界杀人。这也符合著名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对艺术创作活动的解释,他认为艺术创作和梦一样都是对于潜意识中愿望(尤其是不正当愿望)的满足。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爱德华·安德拉德和约耳书·科恩表示的新研究发表在《消费者研究》上,他们认为观看恐怖电影的人,“人类能够同时体验两种极端情绪看恐怖电影最快乐的时刻,也就是最恐惧的时刻。”这种新奇的情绪体验解释了人们同时经历消极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人们实际上享受被惊吓,不仅仅享受威胁解除后长舒口气的畅快。“常态下,人们一般愿意选择避免刺激,但是,当他们进入戒备状态,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体验恐惧时也在体验快乐。” 人们这种对恐怖文化的需求,有释放压力、追求娱乐的因素,也说明了我们的人性中对刺激、新奇的趣味和癖好在观赏电影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感官刺激除了形成恐怖体验还带来了更多的快感,并且释放了积累在人们心中的恐惧情绪。但从更深层次说,一部好的恐怖作品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对邪恶和恐怖的暴露唤起对人类的恶习、缺陷的警醒;通过挖掘人性的深度,展现人类思想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同时满足人们对神秘主义探索的欲望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求。四.恐怖片意象的心理分析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恐怖片存在的心理基础在于人类的一种终极的情感:对死亡的恐惧。而任何一种足以引起这种焦虑的影像都可以给观众带来挥之不去的恐惧。恐怖电影主要有两类:一类涉及超自然力量或世界。人们一直对于自己未知的世界心存恐惧和敬畏,各个民族也都有关于这种恐惧的神秘传说。虽然人类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但不能否认,人们依然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世界,依然有许多现象是神秘无法解释。人们在困惑的同时,内心深处也有着深深的恐怖。而恐怖电影是将这种恐惧和想象形象化了,并加上了时代的特征。而恐怖电影的另一类是有关人性的罪恶。它也有着深刻的社会渊源。层出不夯的凶杀案和各类自然灾难、社会危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强烈的恐惧感。恐怖片导演将这些我们在真实生活中真正害怕的东西加以艺术化的包装.将人们内心的恐惧还原在银幕上,使我们对那些对象的恐惧被揭示、被体验,让人们直面这种情绪,并且大部分被释放并克服。以“血”这一意象为例子,它或许是恐怖片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电影元素。那么“血”象征着什么?血与死亡直接有关,而对死亡的恐惧又是人类的终极恐惧,这表现在下述两点: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的本能,如果不害怕死亡,对生命无所谓,人就有可能自己死光,人类的延续就无从谈起;不管科学发达到什么程度,死亡的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所以有人认为,死亡恐惧是恐怖片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础,除了血,恐怖片中众多电影元素也都与死亡有关。不过在电影中,一个重要意象的作用是不会如此简单的,“血”决不会只跟死亡有关。对“血”的恐惧也可能与人类某个历史阶段对处女的恐惧有关。美国恐怖片《月光光心慌慌》就是从这个出发点去安排剧情的。血也可能象征着生命所经历的危险,就是每个人出生时候所经历的血淋淋的危险。在《闪灵》中,从门背后、墙缝里喷涌而出的血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生命诞生时候的流血。生命的脆弱、对生命的珍惜、对生命直接的威胁。人在受到威胁时候的本能反应之一是逃避,因此,恐怖片中常常设置了个各种各样的藏身之处。经典鬼片《闪灵》中,小男孩最后的藏身之处是迷宫,直到被他母亲安全带走——迷宫、被母亲带走,这条思路也涉及到为什么恐怖片的主角常常是儿童:人都有一种本能的怀旧心理,或者叫退向,即人们想要回到过去的本能,因着这种本能对童年生活进行美化——恐怖片中受到威胁的儿童因此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强烈关注;而从藏身之处来看,最终可能会极端地感到“回到”母亲的子宫才是最安全的,恐怖片中不少藏身之处很容易让人发生这样的联想。《午夜凶铃》或许是亚洲最成功的恐怖片之一,这部电影里充满了可作为心理分析素材的元素。综合整个电影,我们得出的心理分析结论是:这个电影是在说明一个有心理障碍的女孩的心理体验。它所揭示的人们对于血缘与乱伦之间冲突的恐惧、欲望与禁忌之间冲突的恐惧,抓住了观众内心最深处的东西。虽然有些观众可能在意识中不懂得午夜凶铃在说什么,但是潜意识却受到了它的感染,它勾起了你的同样的心理冲突。实际上,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指出,人人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心理冲突,这也可以称作同“俄狄浦斯情节”相似的另一种人类对原罪的本能的恐惧。由恐怖片的地区差异可以看出,对于恐怖邪恶的东西,不仅是个人,整个社会也存在一个心理承受力问题。应该说,人类社会的心理承受力得到提高,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得到不断的深化。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样,对于个体心理和人格结构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从这种种现象和理论来分析,恐怖片还是有很深厚的心理基础及存在的价值的。参考文献:《环球科学》杂志 2007年3期《消费者研究》杂志《魔鬼秀:恐怖电影的文化史》《恐怖:起源、发展和演变》《视觉快感、日常生活与心理焦虑——当代泛亚地区恐怖电影心理研究》《心理分析——对恐怖电影午夜凶铃的意象分析》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心理 电影 恐怖 探索

电影与心理学是两个对大众同样具有吸引力的名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影与心理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电影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电影与心理的论文摘要

【摘 要】通过打破了对心理学的传统认知,以一种电影 文化 的视角来解释普通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感知和记忆等客观心理活动、能力和意志等主观心理体验,从而让社会大众更直观地理解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不仅从电影中了解到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科学系统地认识社会中的心理现象,并更好地指导社会大众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电影与心理的论文内容

【关键词】电影心理学;感知;记忆;能力;意志

1 感知

感觉和知觉是个体心理中最基本的认知活动,个体对外界事物的刺激都需要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通道来接收,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而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感知觉的相互作用使人们可以为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更高级的认知活动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黑泽明的《罗生门》这部电影中,就可以看出感知觉是一种客观存在与主观感受的统一,四个证人描述了四种截然不同的 故事 情节,或许就是因为他们的立场不同,每个人都会在社会角色,记忆水平, 思维方式 ,行为模式,表达能力,动机需要以及情绪体验等方面有所差异或倾向。英国 经验 主义哲学家贝克莱曾经说过,“存在即被感知。”,存在是相对的,而我们感知到的或许是一种存在,或许只是一种错觉。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本质上看到的和听到的只是一些有排列和组合的光波和声波,并非颜色和声音。所以说,当从客观世界中获取新的知识的时候,要相信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所有的知识和真理都是被人们想象和建构出来的。比如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不能再使用中学的程式化学习模式,而要跳出原有被禁锢的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用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和接纳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和知识。不仅是心理学等社会人文科学,物理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霍金的《时间简史》,甚至到目前崭新的研究领域,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研究范式,或者说是所谓的“永恒真理”。正如西班牙民间的一句 谚语 一样,“在这变化莫测的世界上,既没有真理也没有谎言,所有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看世界时所用镜片的颜色。”

2 记忆

记忆中的“记”代表着识记,“忆”代表着回忆,记忆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过去识记过的经验,在现在时刻回忆的过程。记忆不但连接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还是连接感知觉与思维、语言的桥梁与纽带。任何一种高级信息加工过程都不是在一个时刻进行并完成的,就好像看电影一样,假如大脑没有记住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情节,没有回想起一个个单独出现的故事画面,就不能把每一时刻电影在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所产生的体验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对电影的总体印象,评价和思考。

而《记忆碎片》这部电影可以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记忆的重要作用,如果一个人没有记忆,他的内心世界会产生怎样的矛盾。正如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莱昂纳多在失去短时记忆之后,只能通过照相片并加以备注的方式获得记忆的片段,但即使这样,失去记忆的人也很难把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有逻辑地组合成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而对事情的前因后果的理解造成混乱。

最核心的问题还并不是失忆给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而是无法了解自我以及存在的意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三个基本的哲学思辨问题,在生活中的有些时候还会困扰着普通人,何况是失忆的莱昂纳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莱昂纳多在失忆的条件下,还可以意识到他存在的意义在于复仇,虽然他的行为和观念可能是片面的,消极的,甚至是违法的,但是他可以意识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相反,面对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世界,我们现代人是否完全排除了功名利禄的诱惑和干扰?是否还记得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反省和思考的。也许是我们身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经意间对物质的欲望愈发强烈和敏感,物质世界让我们跑得太快,以至于精神灵魂世界被遗弃在过去的某个角落里,可悲的是我们身陷囹圄却不能自拔。从这个角度看,失忆并不完全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而是一种暂时的休养生息,它可以让人类清醒地觉察到此时此刻的状态,让人类发现是否和你开始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有所偏离,让人类重新关注在主我的角色上,而不是客我, “勿忘初心”一词也是就是对人类记忆本能最好的见证和说明。

3 能力和意志

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发展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能力和人格共同组成了一个人稳定的,持久的心理特征,这些是一种区别于他人最明显的方式。而能力作为一种个体认知和行为的评价标准,对于不同的个体,能力的测量却没有统一的标准来界定。

通过电影《阿甘正传》不难看出,能力衡量的标准不一定就是智商,主人公阿甘就是一个智商为75的智障者时,却在 橄榄球 , 乒乓球 ,从军,捕虾经商等生活中各种领域和方面都取得成功,现在学校中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所以对能力的认知需要运用一种全新的视角。

而通过后天培养来提高能力的一种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意志。无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些外界环境因素多么的充足,但如果个体内心中没有意志作为精神支柱给予支持,那么个体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就变得十分渺茫。意志与人类的动机和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对认知和行为进行控制和调节,从而来坚定人类的信念和理想,以实现我们的目标和计划。

正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最后欧亨利式的结尾让观众看到了主人公安迪内心中的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强大的力量就是意志,意志可以让他在面对无期徒刑的牢狱生涯时形成强大的抗逆力;可以让他在越狱过程中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环境时形成强大的抗压力,从而可以让他在梦寐以求的墨西哥海滨与老朋友相聚。

有趣的是,这两部同年度进行奥斯卡金像奖争夺的电影,把心理学中的能力和意志两个概念结合在了一起,并赋予了新的意义。能力和意志是密不可分的。观众看到了阿甘许多方面的天赋,但是这些都归于一个本质――“跑”,这种横跨了美国的跑步就是阿甘无人能比的坚定意志所驱动的。而只有安迪一个人成功地越狱,也不只是在于他十年如一日的意志进行挖洞,同样也要求他有一种精通财务制度的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可以审时度势,韬光养晦,在适当的时机做出最佳的选择。总而言之,一个人必须具备全方面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两方面因素,把外在资源和内在素养进行有机地结合,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就像企业家宋美遐女士所说:“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才是本事!”

4 总结

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型的社会人文科学,无论是和虚拟中的电影,还是和现实中的生活,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过程的科学,没有任何人可以置身事外,正如《云图》那部电影所包含的跨世纪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人类就好比是一部电影巨作中的一张胶片,但小小的胶片却表现了这个时刻最丰富多彩的画面。历史长河中的人类是渺小的,而人类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心理状态。其实,人的一生就好比一部电影,有高潮也有低落,而心理学教给人类的就是如何使这部人生电影更加波澜起伏,丰富多彩。

心理电影的传播与受众心理健康的建构

电影与心理的论文摘要

[摘 要] 多数心理电影都会表现人物内心的焦虑、恐惧、爱情、欲求等,心理电影作为心理疾病的一种精神疗法越来越被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所重视。心理电影的传播对受众心理健康的建构研究理当受到重视。本文将以表现童年创伤心理电影的传播为例分析心理电影的传播对受众心理健康的建构。

电影与心理的论文内容

[关键词] 心理电影;人格分裂;传播;心理建构

心理学电影是指以心理疾病为素材构建情节、设置冲突、解构心结、塑造人物形象的电影类型,它是伴随着人们对心理的逐渐认识而发展起来的。心理疾病的特征和性质极大地刺激了拍片人的 想象力 ,电影媒介把心理疾病素材作为情节工具和底色,表现人物心里的想法、愿望、焦虑、恐惧、爱情、欲求等,以推动观众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再认识,于是,在故事片、喜剧片、动作片、犯罪片、暴力片等类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心理电影这个新的类型。经典心理电影作为一种心理疾病的精神疗法越来越被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所重视。

“成功的电影都是那种能在无意识层面上反映当时社会上具有决定性的动力群体的影片。”[1]成功的心理电影能使受众通过电影媒介看到导演批判意识下所掩盖的非理性因素,在无意识状态下达到与人物沟通交流获得心理快感的目的。因此心理电影要求创作者具备专业的电影理论知识掌握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在对自己的思维活动、情感意识、创作心理等进行理性分析和规律把握后,能借助电影中运动的声画媒介阐释剧中人物内心情感和心理现象艺术地引导受众的观影心理。虽然业界公认高票房是电影生命力的根本保障,但拥有一个值得受众长久思考的内涵承载才是影片价值的根本所在。成功的心理电影不仅能够调动观众的情绪而且还能够激活其潜意识本能使其与剧中人物进行感同身受的情感交流,让长期受超我抑制的某种情绪从隐秘处释放出来,继而使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心情结得以揭示、展露和解构。

经典心理学电影,如《爱德华医生》《精神病患者》《沉默的羔羊》《迷墙》,它们所反映的主题均具心理学意义,都从童年情结深层次剖析了人物性格。如《沉默的羔羊》将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与电影受众的审美快感有机地融合,其镜像语言的象征性,既隐喻了克拉丽丝儿时未能成功救得惨叫的羔羊的不幸经历,同时沉默也体现了克拉丽丝把梦想深深埋藏在心里的执著,她竭力用行动证明自己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最终她战胜了性变态和对性的恐惧实现了她的梦想。当观影者进入梦幻状态把自己当成克拉丽丝时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也就通过想象得到了满足。

“如果我们将镜头对准生活,所有的大全景也许会引导我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大多数人都在浪费他的宝贵时间,去世的时候都带着一种未尝夙愿的遗憾……无论命运如何捉弄我们,我们都心怀希望。”[2]心理电影与其他类型的电影比较更具有对受众心理愿望的补偿功能。“当受众认同主人公及其生活欲望并在心理为他们喝彩时,事实上是在为自己的生活喝彩”[3],受众观看心理电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心理疏导、解构心结的过程,这样特殊的观影按摩、心理激励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建构。

一、表现男性爱缺失的成长心理——《迷墙》

影片《迷墙》以PINK的人生故事为线索,表现主人公童年丧父难以愈合的战争创伤、少年期心灵备受学校刻板 教育 的摧残、青春期恋母却又不得不离开母亲的惶恐、青年期爱情受挫、事业失意,孤独彷徨乃至走上极端暴力最终崩溃的人生历程。

(一)父爱缺失的童年孤独

主人公PINK父亲牺牲于二次世界大战一次桥头堡战斗中。影片开始黑暗中一双大手点亮一盏油灯PINK父亲出现在昏暗的光晕中。接着油灯的光亮叠化为烈日下的巨大全景,地平线上小PINK远远跑来,画面中太阳的光芒眩目而温暖且多次反复与整个影片的快节奏和阴暗色调形成鲜明对比,让受众对主人公PINK向往却又难以达到的充满父爱的理想世界感同身受。童年的PINK与同龄孩子一样,希望玩旋转木马、滑滑梯等比较刺激的游戏时能有父亲相助、保护、激励。在社区游乐场当他牵着别人父亲的衣襟恳求帮助遭到拒绝后,落寞地回到家里翻出父亲的遗物戴上父亲的军帽,父子俩的影像交替出现,此时孩子孤独的心多么渴望得到抚慰,然而物依旧父已亡,观影至此很难不为之动容。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强大的父爱做支撑,罪恶的战争却无情地夺走了PINK们的父爱。父爱的缺失成为PINK童年最深的创痛,父亲的形象在PINK的潜意识中反复出现挥之不去。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此种创伤将伴随并影响PINK们的一生。

(二)师爱缺失的少年逆反

教师理应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导航,可PINK记忆中却有一个源于导航者的极大创痛事件,童年的好奇心驱使他在铁轨上引爆子弹,车轮驶过子弹爆炸的瞬间,车窗口无数戴着面具的乘客不约而同地指责谩骂叠化为老师凶狠的训斥,课堂上教师当众嘲笑他写作的诗歌,嘲笑与谩骂甚至体罚,除此之外,PINK很难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老师在他的成长中并未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少年PINK无力与教师及其背后强大的能把人驯化成机器的教育制度抗衡,只能把全部痛苦和愤怒藏在心里:教师在家里受老婆虐待精神变态,将学生当成发泄的对象。孩子对那位黑袍教师的超现实想象,黑色幽默中映射的恰恰是活生生的现实。学校教育对每个孩子施行教化试图磨平个性,使之成为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标准化机器零配件,因此,被教师横加指责当众羞辱的PINK现象绝非偶然。然而在文化越来越后现代的当下,PINK们显然对于扼杀自由天性的传统习俗充满抵制和反抗。PINK式反抗是明证!

(三)爱情受挫的青年危机

PINK充满性冲动的青春期,因为性而产生的焦虑与困惑久久萦绕很难挥去,在PINK心中男女关系相当危险,青春期母亲床上的骷髅、年轻人混乱的性活动,象征男女生殖器互相逗引的雌雄花朵,诡异的背景音乐中,动画形象由花变成骷髅,最终貌似女性生殖器的花朵将貌似男性生殖器的花朵击碎吞噬,动画中的吞噬与被吞噬隐喻了现实生活中频频上演的真实事件:背叛和引诱。骷髅、乱性、雄性花被吞噬等显示了PINK对于女性的总体认知,在性、感情、婚姻面前因为缺乏父辈的引导,PINK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总是轻易被抛弃。童年丧父的孤独、少年教师的侮辱、青年妻子的背叛,种种画面交织出现,让PINK的精神极度迷惘,肉体在冰冷的泳池中陷落,鲜血染红池水,灵魂即将出窍。“墙外有人吗?”谁来帮PINK推倒那道冰冷厚重的墙!《迷墙》通过呈现青年PINK的意识流动,不仅将PINK时代青年人空虚的精神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看到了一个饱受现代物质文明戕害的灵肉混合体,也让攘攘逐利者浮躁的心灵有片刻的清醒和宁静。《迷墙》诞生之初虽然曾一度成为禁片,但从心理学传播的角度来讲,它能跨越时空成为一部惊世骇俗直指人类灵魂和命运的预言式天书,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心理学电影宝典。 二、表现性别角色分裂的《精神病患者》

人格分裂学名称为“解离症”,别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理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的整体性。[3]

《精神病患者》中有着恋母情结的“诺曼·贝茨”是个特殊的人格分裂患者,常态下他是旅店老板,变态下他兼容已故的母亲和恋母的儿子两个角色。他五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后无法容忍母亲另有情人于是弑父杀母。弑母的罪恶感使他盗回母尸做成标本并使母复活,而复活的“母亲”因嫉恨便会杀掉儿子喜欢的女人而后快。希区柯克引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分析和精神分析学说,在片尾安排心理医生把诺曼·贝茨对母亲又爱又恨的心理做了详细解释:诺曼·贝茨因嫉恨而弑父杀母,由于有强烈的恋母情结事后总是将自己扮演为两个角色:时而是强悍霸道的母亲,时而是逆来顺受的儿子。罪恶的根源在于亲情的缺失导致人性的扭曲继而导致性别角色混乱。像贝茨般兼容母亲和儿子两个角色的病例非常罕见,属于恋母情结的变异和病态表现。

三、表现女性超我、本我、自我三重人格分裂的《绿茶》 衣着严谨表情冷漠遵守道德传统不过分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绿茶》女主人公硕士吴芳的“超我”形象,也是吴芳人格的基本成分。童年时代的她亲眼见证了备受精神病父亲折磨的母亲意外杀死父亲的惨剧,儿时的精神创伤让吴芳情感表达受阻无法与人正常交往,成年后渴望着被爱却又不知道如何付出爱,当然也不可能自由恋爱,她只能通过频繁相亲去结识异性。童年时代的精神创伤导致她对爱的追求止于心理渴望而行为被动,她甚至通过算命来捕捉偶尔闪现的恋爱机会,因为她的内心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去追求爱,她付出爱的能力是欠缺的。除非爱神主动降临,否则她很难体验到获得爱情的快乐。

而“本我”的吴芳,则以朗朗的形象活跃在影片中,她美丽活泼,以在酒吧弹钢琴为职业,和各种各样的男人交往,众多男人的追求不仅让她的性需要得到满足,也填补了童年时代不受重视的心理空白,她和男人接触从不投入感情,彻底消解了情感的压抑和道德的束缚,避免了母亲式的孤独与绝望。朗朗的人格其实是吴芳原始人格中的另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童年生活中痛苦和不愉快已不见踪影,保留的只是没有受过任何约束和压抑的快乐的自由自在的天性。

“自我”的吴芳由男主人公陈明亮造就,陈用旺盛的生命亮光驱散了吴芳童年的阴霾。吴芳在沉寂和压抑中感受到了自己从未感受过的男人的关怀和重视,分裂的人格得到了整合,成为一个性爱和情爱欲求完整统一能用正常的符合社会道德的方式满足自我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女人。吴芳和朗朗,她们是一个女人的两个面,在每一个女性身上,都有着连自己也难以理解甚至是矛盾的东西存在着,它们的共存,影响着女性的意识和行为。《绿茶》对具有人格分裂症状的女性心理做了颇有意味的呈现,带给人们无尽的迷惑和思考。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心理学电影多从童年情结深层次剖析畸形的成长环境造就的畸变性格,主人公总是处于各种各样或主观或客观的威胁中,他们的被困和解困会激发观众去唤醒并思考心灵深处无法排解的相似情结,并在观影的无意识状态中释放或转移积压许久的心理抑郁。当主人公走出困境,受众长期抑郁着的内心焦虑和恐惧等情感会随之释放,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可以减缓或避免心理疾病,利于观众的健康心理建构。大量的调查研究证明,电影的制作与传播尤其是心理电影的传播不仅能带来票房收入,传播人文精神,而且还会给受众带来有效的心理按摩,让观众的喜怒哀乐情绪得到合理宣泄。受众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面对困局的勇气、对美的感受力、 人际交往 技巧的学习、心智的开启、性灵的陶冶、智慧的增长等均能在心理学电影营造的梦幻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总之心理电影传播是艺术地进行心理疏导与心理激励,建构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无论传者受者均需要高度自觉。

电影与心理的论文文献

[1] [意]安东尼奥·梅内盖蒂.电影本体心理学——电影和无意识[M].艾敏,刘儒庭,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60.

[2] 韩薇.电影心理学在我国发展现状浅析[J].今传媒,2011(04).

[3] [美]罗伯特.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164.

[4] 陈红.心理电影赏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5] 赵晓珊.认同机制与观众心理[J].文艺研究,2011(06).

有关电影与心理的论文推荐:

1. 关于心理方面的论文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3.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4. 论当下青春电影消费化倾向的几种形式论文

5. 解读电影《面纱》中的中国形象论文

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论文范文

7. 心理健康教育课后感

电影的营销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广告行业从产生以来就极度依赖资讯的传播,如果不能将资讯传递出去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那么广告的功能就算没有实现,因此它对于媒体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微电影广告品牌营销新模式分析 》

摘要:本文对微电影广告作了概述,分析了麦肯光明的微电影广告案例,探讨了微电影广告的品牌营销新模式。要用故事赢得关注,用主题创造价值;不是单纯的产品促销,而是更深的品牌感悟;借助新媒体之力,联合电视媒体之优势;赢得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

关键词:微电影广告;营销模式;品牌塑造;商业价值

在“网际网路+”的大潮流下,媒介融合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凭借网际网路播放平台发展起来的微电影广告也成为了品牌进行宣传的新方式。品牌不仅能够通过微电影广告充分地介绍自家的产品,还能够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增加受众对品牌的好感度。

一、微电影广告概述

微电影,是电影的浓缩版产物。微电影广告作为微电影与广告结合的产物,也是电影艺术与品牌传播在网际网路平台下的又一次创新之作。微电影广告的时长一般在30秒到300秒之间,与电影相类似,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且会将品牌诉求与企业精神完美的融入故事情节中,使广告在赢得受众关注的同时增加了更多故事性和艺术性。相较于传统植入广告的生硬,微电影广告的制作更加专业、内容更具现实意义、与产品的结合也更加自然生动,因而更受品牌的青睐。一直以来,广告的营销模式一直是以传统的植入式广告为主,早从国外的知名电影《罗马假日》,再到国内冯小刚制作的《非诚勿扰》,植入式广告则是将广告的商业性发挥到了极致。但由于媒介的大肆宣传,国内的植入式广告氾滥,观众对电影的期待与评价大打折扣,对植入式广告也产生了牴触心理。为寻求好的广告效果,品牌探寻逆向思维方式,开创了广告植入电影的新模式,将电影的拍摄技巧与娱乐的广告创意相结合,让消费者主动关注并参与其中,达到良好的说服效果。品牌微电影广告在获取受众关注的同时,也使品牌形象得到升华,使品牌更具有创造性与拓展性。

二、麦肯光明的微电影广告案例分析

从2013到2016年,麦肯光明一直在对春节系列微电影广告进行故事挖掘。2013年推出了《回家——迟到的新衣》,讲述在外地打工的返程大军回家过年路的艰辛与不易,广告片结尾以孩子收到父母迟到的新衣收场,这种故事化的讲述方式,更能激起观众的情感波澜。2014年推出了创意春晚公益广告《筷子篇》,将孩子从小使用筷子的阶段与中国传统的德育文化结合在一起,在启蒙、传承、明礼、关爱、守望、睦邻的小故事中,凸显中国人的情感。2015年推出《春联》系列广告,选取春联成为讲述春节故事的物化载体,加深了受众对春联及新年的理解。2016年“梦想照进故乡”系列微电影广告让中国人记住了“故乡”这个词,相较之前的“回家”主题,“故乡”则是对其的进一步物化与升华。从麦肯光明的春节系列公益广告中不难发现,麦肯在广告故事选取背后所做的贴近生活的实际调查,随着生活大环境的改变,麦肯的创意思路也在紧紧跟随着社会的热点,在令人感动的同时引发思考和共鸣,这是麦肯在公益微电影广告上的成功之处,同时,麦肯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微电影广告提供了借鉴。

1、故事讲述是关键

媒介融合时代,如何在海量的媒介资讯中吸引到观众的注意成为了品牌关注的焦点。首先,故事的主题应该是塑造品牌的核心,有了好的主题,广告对品牌的渗透才更具有价值。其次,人物是故事的灵魂,要使受众通过片中的人物感受到其代表的品质和意志,传递的是企业精神和品牌理念。

2、品牌内涵为核心

品牌在进行宣传时,要将品牌资讯融入微电影中、将企业精神通过微电影进行推广,以广告创意来赢得关注、以品牌为核心来讲故事,从而实现品牌的精准营销。成功的微电影广告作品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品牌文化,如麦肯为强生、雀巢、黑人牙膏所做的广告,都是依托其独特的品牌内涵为出发点进行创意构思,最终所呈现出的广告片应该回归各自的品牌文化,才能实现品牌的精准营销。

3、受众定位是重点

年轻受众是接触新媒体、新事物的最活跃人群,他们与微电影营销的参与和互动较多,微电影营销使其能很好地发挥自我优势,通过层层深入了解产品进而体会到蕴藏在产品背后的企业文化与品牌精神。微电影广告的投放要更具有针对性,结合受众对网路的使用习惯和偏好,选择在特定人群中重点宣传,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宣传目标定位和精准程度。

4、渠道扩大成必然

微电影广告的投放渠道需要实现多元化,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优势互补,在依托新媒体平台发展的同时,不可以忽略传统媒体的强大影响力。电视媒体在广告传播中依旧拥有广泛的受众市场,可以为广告的投放提供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从而促进企业对微电影广告的宣传与推广,实现品牌与产品的有效传播。

三、微电影广告的品牌营销新模式

为了得到需求不同的新媒体受众的关注,微电影广告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其商业价值和营销模式,从形式到内容上,更进一步依托其媒介特性和受众需求进行创新。

1、用故事赢得关注,用主题创造价值

对于广告营销而言,微电影是营销热点,也是营销工具。现如今,一些知名企业也更多地把宣传重点放在打造品牌理念上,通过宣传品牌内在价值达到营销产品的目的,用故事吸引受众、用主题提升价值,建立品牌与受众之间的情感纽带,增强品牌的亲和力,提升受众对品牌的忠诚度。

2、不是单纯的产品促销,而是更深的品牌感悟

品牌营销的关键在于使受众接受广告中所传达的理念,成功的关键是将企业所倡导的品牌价值泛化为某一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微电影广告营销应致力于让观众认可品牌,进而产生对产品的购买欲望,而不仅限于单纯的产品促销与宣传,让受众理解品牌精神,打造特色品牌理念,才是成功的营销理念。事实上,从单纯的产品体验上升到更深的品牌感悟才是微电影广告营销的精髓之处。

3、借助新媒体之力,联合电视媒体之优势

微电影广告营销离不开网路这一平台,网路是微电影传播的最好载体,发行者只有充分利用好网际网路这一强大平台,选择适当的媒介发行微电影广告,才能实现广告的广泛传播与品牌形象塑造的双重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微电影广告只能通过新媒体播放,电视媒体在广告市场中仍然拥有一定的受众基数,选择电视媒体可以为广告的投放提供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企业在电视媒体上投放微电影广告宣传片,引起电视受众群体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激发受众的自主消费欲望,使其能够自觉形成对品牌形象的认识,引发进一步消费行动。

4、赢得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

广告营销的目的在于实现产品销量的增加,在传统营销模式深入人心的现实环境下,微电影营销应该找到突破口,品牌要淡化广告的商业气息,思考如何将企业的品牌理念汇入广告宣传中。通过感性故事的讲述,在融合品牌精神的同时重视人文关怀,关注社会生活,宣传生活正能量,通过微电影广告的宣传不仅提高经济效益,更要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实现更优质、更负责任的广告营销。

四、结语

广告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与融合,微电影广告的发展要建立在同受众的生活习惯与审美变化相适应的基础之上,创新广告营销模式,淡化商业色彩,传递品牌价值,注重人文精神,从而促进品牌推广,达到良好的企业营销效果。

作者:周东华 魏静茹 单位:西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崔兆倩.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2.2.

[2]刘颖.“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西江月,2012.12.

[3]严瑾.微电影广告中的品牌推广[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9.

[4]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7.

[5]刘强.全球竞争时代的品牌营销[J].现代营销,2010.10.

[6]李欣.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与管理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3.5.

[7]万新娜.浅谈广告创意理论、原则、过程及表现手法[J].企业导报,2012.11.

《 电影广告设计情感作用 》

进入20世纪以来.工业和科学把人类带入了新的境界,排山倒海的产品和铺天盖地的广告把人类“逼”进了选择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无论是从精神领域中选择一种宗教信仰或是从物质生活中选择某一种商品,都处在JIl流不息的广告宣传中。正如日本著名广告人柏木重秋所说:“广告就像我们日常生活的空气一样到处存在着。”对于企业来讲,广告是企业传递和接受市场资讯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企业促销和提高其知名度与产品品牌的重要手段,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趋向具有引导作用。西方广告界有一句格言:“推销产品不做广告,犹如黑夜之中暗送秋波。”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广告形式也不断地更新。影视广告是诸多广告形式中最为普遍的表现形式,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影响大众生活的作用显而易见,它不仅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对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影视广告能打动消费者,让消费者自愿产生购买欲望呢?影视广告中的情感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创意是广告的灵魂,那么情感作为人类的灵魂就成为影视广告的基础,消费者对一个产品和品牌的认知、认可到最后的购买过程就是一个情感不断变化的过程。

情感在影视广告中的作用主要有四种:讯号作用。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弄清楚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并对自己有利的资讯积极去获取;哪些不是自己需要的,对自己不利的资讯选择逃避。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识别和认知作用外,还有感情状态给人们提供的讯号作用。如上世纪80年代有一个典型的电冰箱广告,广告语是“每当我看见天边的绿洲就想起了东方齐洛瓦”,在广告中将一个讯号植入某情节的人物身上,由于人物非常真实而且情节极为生动,抓住了受众的注意力,而受众则沉浸到人物的角色中去了。这时情感的唤起同时还降低了人们对影视广告资讯的牴触心理。

再如正在热播的王子饼干的广告画面,一个勇敢的小王子在与恶魔战斗,当战胜了恶魔后自己变成了饼干上的图案,整个广告中王子展现出的正义、友爱、善良的表情,不知打动了多少小朋友的心。表情同样也是判断事物意义的重要依据,幼儿具有先天的对人类表情的鉴别能力,这也就间接解释了为什么在影视广告中,一个真正充满善意的表情比毫无表情的美人更能打动人动力作用_'.情感对行为具有推动作用,一般推动人们某种行为的背后必定有一定的感情状态的积累。如果感情状态良好,人们便会改心动为行动。

例如2009年的德芙巧克力的广告内容:轻松的音乐响起贯穿始终,憧憬爱情、追求浪漫的女主角正伏案微笑,看到门缝里出现一张明信片,她按照明信片上的指示来到那个地方,突然一条丝巾状的巧克力蒙住了她的眼睛,让她看到了一个美丽的世界,然后乘坐男主角的车来到一个美丽的郊外并看到一个方盒子,里面飘出一条棕色丝巾,再一次蒙住了她的眼睛,当她睁开眼睛时,她的手里多出了一盒德芙巧克力。旁白响起:发现新德芙,更多丝滑感受,更多愉快惊喜。

文案出现:此刻尽丝滑。此广告渗透了儿女情长的浪漫情感,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促进了产品的销售。利用影视广告中的情感手段使消费者产生一种情调,或制造一个肯定的情绪气氛,达到使消费者能够加速消费或改变态度的目的。再例如,农夫山泉的一则以饮水思源为主题的公益广告.画面是在深山沟的一个小学,孩子们正在简陋的环境中学习,他们那明亮的双眸、纯真的语言、简单的美好心愿,让人不知不觉中深受感动,孩子是父母的天使,可天使的命运却如此天上地下,广告语是“一瓶水,一分钱,帮助水源地的贫困孩子”。一分钱的阳光工程,让人们深深地记住了农夫山泉。因此,在广告中可以说:“只有感动,才有行动。”移情作用。

情感迁移,是指把广告中所激发的情感转移到广告产品上,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好感。如南方黑芝麻糊广告中.南方的一个悠远的曲巷深处传来悠长的叫卖声——“黑芝麻糊”,然后唤起对儿时的回忆:一个身着清代服饰的儿童在街头忘情地吃著黑芝麻糊,吃完后,面带微笑的老板娘又给孩子舀了一碗并充满怜爱地摸摸孩子的头。整个温馨的气氛.唤起了人们内心对儿时的怀旧情结。虽然这是则商业广告.但移情作用却使观众沉浸在温暖的画面中久久不愿醒来。

如此一来,消费者便无意中记住了这则广告中所推销的商品,使广告的目的得以实现。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同时让他们来买你的产品,非要有很好的情感因素不可,不然它就像被黑暗吞噬的船只。再如孔府家酒系列广告中的经典广告语“孔府家酒让人想家”,勾起了多少中华儿女对家的想念,同时也升华了产品的内涵,促进了产品的销售。负面作用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利弊之分.影视广告中的“情感因素”也是如此,一般美好的情感广告通常是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坏的情感让人不舒服甚至是反感,一个广告可以成功地捧红一个品牌,也可以轻易地毁掉一个品牌,在广告史上很多影视广告就因为“情感”的问题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所以,在情感尺度的把握上一定要掌握分寸,在进行影视广告设计运用情感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影视广告中。要弄清楚卖点,把情感和产品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要只为追求优美的广告而忽视了所要推出的产品,要避免广告的纯艺术化,因为广告还要承载着对产品促进销售的任务和指导消费的重要任务。

2.情感广告中的产品一定要和广告中注入的情感因素相匹配,拿东说西,必定会使广告效果适得其反。

3.把握情感尺度,情感不宜媚俗。情感需要大胆想象,但也需要小心表现,不宜媚俗,应使广告具有一定的品位。有时稍不注意,就会将高雅扭曲为庸俗,产生污染生活的副作用,令}肖费者厌恶或使消费者变得猥琐粗俗。

4.入乡随俗、入境问禁不得不让影视广告又多了一条束缚。由于生存环境和信仰的不同,各民族自然而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民俗民约。在进行影视广告创意时一定要避免文化冲突,不然,做出的广告不仅祸害了广告主,也伤害了消费者的感情。美国骆驼牌香菸的一则广告就是一个例子,画面是菸民在镜头前高跷二郎腿,皮鞋底赫然洞穿,广告语是“我宁愿为骆驼行一里路”,在西方国家颇有影响;而这则广告一做到泰国就出了问题,美国人本想适应当地风俗加点泰国情调,就选泰国最著名的佛庙做背景,让“骆驼人”穿着见底鞋悠然吸菸,谁知道在泰国的风俗里,脚底乃污秽之处,决不可在人前如此高跷,更何况是佛庙至尊圣地.高跷洞穿之鞋简直是大逆不道,这则广告严重地损害了泰国人的信仰。因此,在广告中运用情感因素时要认真调查研究,做到有的而发,不要使情感因素在广告中产生负面作用。

当今的社会经济已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广告战场,在激烈的搏击中,商家越来越多地注重情感创意在广告中的作用.在取得了不俗的关注率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原因很简单,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因过多地忙于各自的工作而忽略了情感方面的需求。事实上,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更需要情感,爱情的甜蜜感、家庭的温馨感、事业的成就感、地位的荣誉感等,都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种情感又往往容易从消费上体现出来,也正因如此,情感广告在现代社会得以诞生,广告商通过情感因素控制人们的消费行为,从而达到实现广告促销的目的。

总之,情感因素在影视广告设计中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可磨灭的,这也就注定了情感在影视广告设计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客观上说只要影视广告存在,情感就会存在其中,因为情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中影视广告是商品促销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它的消费物件是广大消费者,要做好影视广告中的情感设计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设计师在制作广告时首先要了解人性,了解各个型别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域的消费者的心理,可以在广告中的任何一种元素中加入合适的情感因素,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电影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引用参考文献是论文作者的权利,而著录参考文献则是其法律义务,引用了前人的资料又不列出参考文献,会被认为是抄袭或剽窃行为。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电影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更多内容请关注毕业论文网。

篇一:参考文献

[1] 张鑫.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电影字幕翻译[D]. 内蒙古大学 2010

[2] 熊婷.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电影《赤壁》的字幕翻译[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9

[3] 陈燕. 字幕翻译的技巧研究[D]. 厦门大学 2009

[4] 周昕. 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分析《老友记》字幕翻译的问题[D]. 苏州大学 2010

[5] 唐立娟. 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风格与大学生阅读附带词汇习得的相关性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6] 郭乔. 关联理论指导下美剧字幕翻译的明示处理[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7] 李芸泽. 南京沃蓝科技有限公司商务洽谈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8] 马玉珍. 认知语境视角下字幕翻译的“高效与经济”原则[D]. 中南大学 2009

[9] 苏春梅. 高中英语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知和理解[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姜泽宪. 英语教师信念与职业认同的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郭星余. 字幕翻译的改写[D]. 中南大学 2007

[12] 马子景. 第三届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酒节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3] 吴庆芳. 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师多模态话语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4] Salvatore,Attardo.Translation and Humor:An Approach Based 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Verbal Humor. The Translator . 2002

[15] 杨帆. 加拿大资助中国乡村女大学生基金会项目的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6] 王红霞. 从关联理论视角研究影视剧字幕翻译[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17] Bassnett-McGurie,Susan.Translation Studies.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 . 1980

[18] 李艳玲. 基于Wiki的协作式写作教学对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9] 高东森. 基于FIAS的新手-专家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20] 程思. 影视字幕翻译策略探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21] 费卫芝. 韩国电影中文字幕翻译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篇二:参考文献

[1] 李和庆,薄振杰. 规范与影视字幕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02)

[2]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01)

[3] 陈莹. 英汉节奏对比分析[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02)

[4] 余萍. 论创造性叛逆视野下的《唐诗三百首》英译[D]. 安徽大学 2011

[5] 尤杰. 论网络盗版对电影产业收入流的影响[J]. 当代电影. 2010(12)

[6] 肖维青. 学术性·职业性·趣味性--“影视翻译”课程教学探索[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03)

[7] 龙千红. 《花样年华》的英文字幕翻译策略研究--兼谈中国影片的对外译介[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1)

[8] 孙致礼. 翻译与叛逆[J]. 中国翻译. 2001(04)

[9] 胡心红. 从孙致礼的《傲慢与偏见》译本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0]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11] 杨莎莎. 亚瑟·韦利对《西游记》的创造性叛逆式翻译[D]. 首都师范大学 2008

[12] 张锦兰. 接受美学与复译[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13] 麻争旗. 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J]. 现代传播. 2003(01)

[14] 钱梦妮. 美剧字幕组的生存悖论[J]. 新闻世界. 2011(01)

[15] 吴晓芳. 字幕组:美剧“汉化”的背后[J]. 世界知识. 2011(01)

[16] 麻争旗. 影视对白中“节奏单位”的翻译探究[J]. 中国翻译. 2011(06)

[17] 王平. “隐秘的流行”路在何方?--“字幕组”翻译面面观[J]. 电影评介. 2009(17)

[18] 刘洪涛,刘倩. 论林译小说《迦茵小传》中的创造性叛逆[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19] 张春柏. 影视翻译初探[J]. 中国翻译. 1998(02)

[20] 麻争旗. 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J].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7(05)

篇三:参考文献

[1] 王凯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宋词英译意象传递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2] 高丽红.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吴十梅. “张掖大景区建设项目”翻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4] 蔡莹莹. 风景抒情唐诗英译的.象似性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5]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6] 赵春梅. 论译制片翻译中的四对主要矛盾[J]. 中国翻译. 2002(04)

[7] 李运兴. 字幕翻译的策略[J]. 中国翻译. 2001(04)

[8] 李琼. 《协商民主在中国》英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樊小花. “加拿大天然健康产品许可证申请指导文件”的翻译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冉彤. 二人互动模式下提示和重铸与二语发展[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赵爱仙. 翻译美学视阈下陌生化在《围城》英译本中的再现与流失[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2] 李文婧. 基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科技论文摘要的英译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3] 王番.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情感隐喻翻译[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4] 陈燕. 互文视角下的诗歌翻译比较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5] 刘霖. 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明喻成语英译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6] 赵静. 关联顺应模式下商标名称英译的文化缺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7] 陆祖娟. 语用翻译视角下《围城》中人物对话的汉英翻译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8] 王君. 英语经济类语篇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9] 姜姗. 语境视域下的英语经济新闻文本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20]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01)

[21] 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02)

[22] 王静. 英语学习者词缀习得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电影心理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香凝.《六尺之下》的“三我”人格结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孔晓飞.电影《卧虎藏龙》音乐的美学探略[J].小说评论.2008(S2)

[3]刘璐.论电影音乐对人物情绪的营造[D].天津师范大学2013

[4]陈媛.CEPA前后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在内地传播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5]安颖.微电影的传播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6]蓝晓璐.浅析地产三维动画影视广告片中的编导意识[D].福建师范大学2013

[7]周晶.“治愈系”电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8]张妮.微电影的'传播分析[D].湖北大学2013

[9]李桂珍.全球化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走出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

[10]刘孟德.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徐克电影[D].昆明理工大学2014

[11]徐小勇.《1942》影视元素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2]尹翠.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3

[13]兰子君.电影人专题片的创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4]张怡.浅析纪录片的平铺直叙问题及其改进办法[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5]曾美静.李玉电影作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6]吴积燕.移民形象与主体性的呈现:八十年代以来香港电影移民人物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7]颜静如.中国电影里的哑女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8]肖锐.从侯麦系列影片的人物话语探讨其叙事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9]孙皓.电影音乐大师及其名作[J].音乐世界.2001(10)

[20]彭茗玮.社会信息学视域下广告隐喻的认知解释[D].浙江大学2012

[21]刘寻.像一把刀子[D].福建师范大学2011

[1]〔美〕克里斯·安德森着.蒋旭峰冯斌墙静译.免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0.

[2]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

[3]〔美〕克莱·舍基着.胡泳沈满琳译.人人时代一一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8.

[4]马忠君.网络环境中虚拟自我的呈现与建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9.

[5]李思屈.传媒产业时代的审美心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

[6]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2).

[7]A"L·李斯着.岳扬译.实验电影是与录像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8.

[8]〔英〕苏珊·海沃德着.邹赞张柏李明阳译.电影研究关键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

[9]陈祖继刘彤于宁.微影筑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6.

[10]余秋雨.观众心理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8.

[11]保罗·梅萨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里的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12]樊育志.广告效果研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7.

[13]高小康.狂欢世纪一一娱乐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14]〔英〕罗素着.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1963.8.1.

[15]李思屈.广告符号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16]李思屈.东方智慧与符号消费[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7]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书店,2000.10.

[18]罗兰·巴特.董学文译.符号学美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9.

[19]方建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1.

[20]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1(3).

[44]刘飞.网络微视频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45]赵楠.微电影广告传播模式及效果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46]邢静.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的崛起[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7]曹文龙.营销性微电影的传播机制及发展态势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48]苏岩.网络传播学视角下的微电影生存状况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康初莹

[53]金月成.杂揉中的美学革命:微电影的认同困惑与价值重估[f1l.当代电影,2013,5:134一136.

[54]蔡一星王灵东.论微电影之剧本创作[f1].当代电影,2013,6:169-172.

[55]蔡澄.议程设置理论观照下的微电影探析[f1].当代电影,2013,6:175-178.

[56]刘晓妍梁世庆.微电影拍摄用光初探[f1].当代电影,2013,6:182-184.

[57]陈少波.微电影:一次概念先行的视觉文化擅变[f1].当代电影,2013,10:198一200.

[58]张炜苏静.微电影人才培养策略探析[f1].现代传播,2013,7:101-103.

[59]刘明江"先审后播"对视频网站过错认定的影响[f1].电子知识产权,2013,4:87一91.

[60]丁亚平."大电影"视域下的微电影的发展[f1l.艺术评论,2012,11:27-32.

[1]张高伟.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J].美与时代(下).2011(07)

[2]杨雅雯.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研究[D].湖南大学2013

[3]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中国电影市场.2011(09)

[4]刘佳佳.从“鲶鱼效应”看微电影对广告的影响[J].经济论坛.2011(10)

[5]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07)

[6]李程.后现代语境中的靡菲斯特[J].中国研究生.2013(10)

[7]李旭璐.对微电影广告《66号公路》的符号学解读[J].新闻传播.2013(09)

[8]王安权,汪庆华.微电影定义研究综述[J].青年文学家.2013(23)

[9]陈日红.微电影与文化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10]张波.论微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生产及消费态势[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3)

[11]崔兆倩.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2(04)

[12]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播.2011(12)

[13]郑晓君.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6)

[14]陈红莲.网络“微电影”的传播学解读--以《老男孩》《四夜奇谭》等的热播为例[J].今传媒.2011(12)

[15]宋娜.后现代语境下的影像拼贴[D].山东大学2010

[16]王h琪.审美文化中的奇葩[D].四川师范大学2013

[17]苏杭.后现代语境下的娄烨电影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

[18]刘圆.“穿越”题材影视剧研究[D].重庆大学2013

[19]王茜.后现代视野下华语同性恋电影的美学呈现[D].贵州大学2009

心理学参考文献

必然是和教育有关的书籍,以及和心理学有关的书籍啊,除此之外,看你写的论文涉及什么,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心理学参考文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杨心德:《学生的自我有效感与学习动机》,《教育研究》。

2、黄荣光:《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师大出版社.

[2]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3]郑雪.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

[4]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5]徐光新.学校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

[6]郑希付.健康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

[7]钱铭怡.变态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8]伍新春,胡佩诚.行为矫正[M].高等教育出版社.

[9]李祚,张开荆.心理危机干预[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0]郭秀艳.基础实验心理学[M].高教出版社.

[11]朱永新.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2]张保平.犯罪心理学(第五版)[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3]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4]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5]冯江平.青年心理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6]黄希庭.心理学与人生[M].暨南大学出版社.

[17]尾形佳晃.三分钟爱上心理学[M].

我是星期四晚上的~~~~~陈红的 心理电影欣赏 貌似不好写啊

电影与心理学是两个对大众同样具有吸引力的名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影与心理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电影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电影与心理的论文摘要

【摘 要】通过打破了对心理学的传统认知,以一种电影 文化 的视角来解释普通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感知和记忆等客观心理活动、能力和意志等主观心理体验,从而让社会大众更直观地理解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不仅从电影中了解到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科学系统地认识社会中的心理现象,并更好地指导社会大众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电影与心理的论文内容

【关键词】电影心理学;感知;记忆;能力;意志

1 感知

感觉和知觉是个体心理中最基本的认知活动,个体对外界事物的刺激都需要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通道来接收,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而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感知觉的相互作用使人们可以为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更高级的认知活动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黑泽明的《罗生门》这部电影中,就可以看出感知觉是一种客观存在与主观感受的统一,四个证人描述了四种截然不同的 故事 情节,或许就是因为他们的立场不同,每个人都会在社会角色,记忆水平, 思维方式 ,行为模式,表达能力,动机需要以及情绪体验等方面有所差异或倾向。英国 经验 主义哲学家贝克莱曾经说过,“存在即被感知。”,存在是相对的,而我们感知到的或许是一种存在,或许只是一种错觉。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本质上看到的和听到的只是一些有排列和组合的光波和声波,并非颜色和声音。所以说,当从客观世界中获取新的知识的时候,要相信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所有的知识和真理都是被人们想象和建构出来的。比如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不能再使用中学的程式化学习模式,而要跳出原有被禁锢的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用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和接纳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和知识。不仅是心理学等社会人文科学,物理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霍金的《时间简史》,甚至到目前崭新的研究领域,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研究范式,或者说是所谓的“永恒真理”。正如西班牙民间的一句 谚语 一样,“在这变化莫测的世界上,既没有真理也没有谎言,所有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看世界时所用镜片的颜色。”

2 记忆

记忆中的“记”代表着识记,“忆”代表着回忆,记忆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过去识记过的经验,在现在时刻回忆的过程。记忆不但连接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还是连接感知觉与思维、语言的桥梁与纽带。任何一种高级信息加工过程都不是在一个时刻进行并完成的,就好像看电影一样,假如大脑没有记住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情节,没有回想起一个个单独出现的故事画面,就不能把每一时刻电影在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所产生的体验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对电影的总体印象,评价和思考。

而《记忆碎片》这部电影可以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记忆的重要作用,如果一个人没有记忆,他的内心世界会产生怎样的矛盾。正如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莱昂纳多在失去短时记忆之后,只能通过照相片并加以备注的方式获得记忆的片段,但即使这样,失去记忆的人也很难把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有逻辑地组合成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而对事情的前因后果的理解造成混乱。

最核心的问题还并不是失忆给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而是无法了解自我以及存在的意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三个基本的哲学思辨问题,在生活中的有些时候还会困扰着普通人,何况是失忆的莱昂纳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莱昂纳多在失忆的条件下,还可以意识到他存在的意义在于复仇,虽然他的行为和观念可能是片面的,消极的,甚至是违法的,但是他可以意识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相反,面对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世界,我们现代人是否完全排除了功名利禄的诱惑和干扰?是否还记得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反省和思考的。也许是我们身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经意间对物质的欲望愈发强烈和敏感,物质世界让我们跑得太快,以至于精神灵魂世界被遗弃在过去的某个角落里,可悲的是我们身陷囹圄却不能自拔。从这个角度看,失忆并不完全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而是一种暂时的休养生息,它可以让人类清醒地觉察到此时此刻的状态,让人类发现是否和你开始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有所偏离,让人类重新关注在主我的角色上,而不是客我, “勿忘初心”一词也是就是对人类记忆本能最好的见证和说明。

3 能力和意志

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发展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能力和人格共同组成了一个人稳定的,持久的心理特征,这些是一种区别于他人最明显的方式。而能力作为一种个体认知和行为的评价标准,对于不同的个体,能力的测量却没有统一的标准来界定。

通过电影《阿甘正传》不难看出,能力衡量的标准不一定就是智商,主人公阿甘就是一个智商为75的智障者时,却在 橄榄球 , 乒乓球 ,从军,捕虾经商等生活中各种领域和方面都取得成功,现在学校中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所以对能力的认知需要运用一种全新的视角。

而通过后天培养来提高能力的一种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意志。无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些外界环境因素多么的充足,但如果个体内心中没有意志作为精神支柱给予支持,那么个体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就变得十分渺茫。意志与人类的动机和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对认知和行为进行控制和调节,从而来坚定人类的信念和理想,以实现我们的目标和计划。

正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最后欧亨利式的结尾让观众看到了主人公安迪内心中的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强大的力量就是意志,意志可以让他在面对无期徒刑的牢狱生涯时形成强大的抗逆力;可以让他在越狱过程中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环境时形成强大的抗压力,从而可以让他在梦寐以求的墨西哥海滨与老朋友相聚。

有趣的是,这两部同年度进行奥斯卡金像奖争夺的电影,把心理学中的能力和意志两个概念结合在了一起,并赋予了新的意义。能力和意志是密不可分的。观众看到了阿甘许多方面的天赋,但是这些都归于一个本质――“跑”,这种横跨了美国的跑步就是阿甘无人能比的坚定意志所驱动的。而只有安迪一个人成功地越狱,也不只是在于他十年如一日的意志进行挖洞,同样也要求他有一种精通财务制度的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可以审时度势,韬光养晦,在适当的时机做出最佳的选择。总而言之,一个人必须具备全方面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两方面因素,把外在资源和内在素养进行有机地结合,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就像企业家宋美遐女士所说:“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才是本事!”

4 总结

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型的社会人文科学,无论是和虚拟中的电影,还是和现实中的生活,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过程的科学,没有任何人可以置身事外,正如《云图》那部电影所包含的跨世纪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人类就好比是一部电影巨作中的一张胶片,但小小的胶片却表现了这个时刻最丰富多彩的画面。历史长河中的人类是渺小的,而人类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心理状态。其实,人的一生就好比一部电影,有高潮也有低落,而心理学教给人类的就是如何使这部人生电影更加波澜起伏,丰富多彩。

心理电影的传播与受众心理健康的建构

电影与心理的论文摘要

[摘 要] 多数心理电影都会表现人物内心的焦虑、恐惧、爱情、欲求等,心理电影作为心理疾病的一种精神疗法越来越被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所重视。心理电影的传播对受众心理健康的建构研究理当受到重视。本文将以表现童年创伤心理电影的传播为例分析心理电影的传播对受众心理健康的建构。

电影与心理的论文内容

[关键词] 心理电影;人格分裂;传播;心理建构

心理学电影是指以心理疾病为素材构建情节、设置冲突、解构心结、塑造人物形象的电影类型,它是伴随着人们对心理的逐渐认识而发展起来的。心理疾病的特征和性质极大地刺激了拍片人的 想象力 ,电影媒介把心理疾病素材作为情节工具和底色,表现人物心里的想法、愿望、焦虑、恐惧、爱情、欲求等,以推动观众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再认识,于是,在故事片、喜剧片、动作片、犯罪片、暴力片等类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心理电影这个新的类型。经典心理电影作为一种心理疾病的精神疗法越来越被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所重视。

“成功的电影都是那种能在无意识层面上反映当时社会上具有决定性的动力群体的影片。”[1]成功的心理电影能使受众通过电影媒介看到导演批判意识下所掩盖的非理性因素,在无意识状态下达到与人物沟通交流获得心理快感的目的。因此心理电影要求创作者具备专业的电影理论知识掌握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在对自己的思维活动、情感意识、创作心理等进行理性分析和规律把握后,能借助电影中运动的声画媒介阐释剧中人物内心情感和心理现象艺术地引导受众的观影心理。虽然业界公认高票房是电影生命力的根本保障,但拥有一个值得受众长久思考的内涵承载才是影片价值的根本所在。成功的心理电影不仅能够调动观众的情绪而且还能够激活其潜意识本能使其与剧中人物进行感同身受的情感交流,让长期受超我抑制的某种情绪从隐秘处释放出来,继而使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心情结得以揭示、展露和解构。

经典心理学电影,如《爱德华医生》《精神病患者》《沉默的羔羊》《迷墙》,它们所反映的主题均具心理学意义,都从童年情结深层次剖析了人物性格。如《沉默的羔羊》将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与电影受众的审美快感有机地融合,其镜像语言的象征性,既隐喻了克拉丽丝儿时未能成功救得惨叫的羔羊的不幸经历,同时沉默也体现了克拉丽丝把梦想深深埋藏在心里的执著,她竭力用行动证明自己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最终她战胜了性变态和对性的恐惧实现了她的梦想。当观影者进入梦幻状态把自己当成克拉丽丝时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也就通过想象得到了满足。

“如果我们将镜头对准生活,所有的大全景也许会引导我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大多数人都在浪费他的宝贵时间,去世的时候都带着一种未尝夙愿的遗憾……无论命运如何捉弄我们,我们都心怀希望。”[2]心理电影与其他类型的电影比较更具有对受众心理愿望的补偿功能。“当受众认同主人公及其生活欲望并在心理为他们喝彩时,事实上是在为自己的生活喝彩”[3],受众观看心理电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心理疏导、解构心结的过程,这样特殊的观影按摩、心理激励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建构。

一、表现男性爱缺失的成长心理——《迷墙》

影片《迷墙》以PINK的人生故事为线索,表现主人公童年丧父难以愈合的战争创伤、少年期心灵备受学校刻板 教育 的摧残、青春期恋母却又不得不离开母亲的惶恐、青年期爱情受挫、事业失意,孤独彷徨乃至走上极端暴力最终崩溃的人生历程。

(一)父爱缺失的童年孤独

主人公PINK父亲牺牲于二次世界大战一次桥头堡战斗中。影片开始黑暗中一双大手点亮一盏油灯PINK父亲出现在昏暗的光晕中。接着油灯的光亮叠化为烈日下的巨大全景,地平线上小PINK远远跑来,画面中太阳的光芒眩目而温暖且多次反复与整个影片的快节奏和阴暗色调形成鲜明对比,让受众对主人公PINK向往却又难以达到的充满父爱的理想世界感同身受。童年的PINK与同龄孩子一样,希望玩旋转木马、滑滑梯等比较刺激的游戏时能有父亲相助、保护、激励。在社区游乐场当他牵着别人父亲的衣襟恳求帮助遭到拒绝后,落寞地回到家里翻出父亲的遗物戴上父亲的军帽,父子俩的影像交替出现,此时孩子孤独的心多么渴望得到抚慰,然而物依旧父已亡,观影至此很难不为之动容。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强大的父爱做支撑,罪恶的战争却无情地夺走了PINK们的父爱。父爱的缺失成为PINK童年最深的创痛,父亲的形象在PINK的潜意识中反复出现挥之不去。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此种创伤将伴随并影响PINK们的一生。

(二)师爱缺失的少年逆反

教师理应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导航,可PINK记忆中却有一个源于导航者的极大创痛事件,童年的好奇心驱使他在铁轨上引爆子弹,车轮驶过子弹爆炸的瞬间,车窗口无数戴着面具的乘客不约而同地指责谩骂叠化为老师凶狠的训斥,课堂上教师当众嘲笑他写作的诗歌,嘲笑与谩骂甚至体罚,除此之外,PINK很难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老师在他的成长中并未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少年PINK无力与教师及其背后强大的能把人驯化成机器的教育制度抗衡,只能把全部痛苦和愤怒藏在心里:教师在家里受老婆虐待精神变态,将学生当成发泄的对象。孩子对那位黑袍教师的超现实想象,黑色幽默中映射的恰恰是活生生的现实。学校教育对每个孩子施行教化试图磨平个性,使之成为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标准化机器零配件,因此,被教师横加指责当众羞辱的PINK现象绝非偶然。然而在文化越来越后现代的当下,PINK们显然对于扼杀自由天性的传统习俗充满抵制和反抗。PINK式反抗是明证!

(三)爱情受挫的青年危机

PINK充满性冲动的青春期,因为性而产生的焦虑与困惑久久萦绕很难挥去,在PINK心中男女关系相当危险,青春期母亲床上的骷髅、年轻人混乱的性活动,象征男女生殖器互相逗引的雌雄花朵,诡异的背景音乐中,动画形象由花变成骷髅,最终貌似女性生殖器的花朵将貌似男性生殖器的花朵击碎吞噬,动画中的吞噬与被吞噬隐喻了现实生活中频频上演的真实事件:背叛和引诱。骷髅、乱性、雄性花被吞噬等显示了PINK对于女性的总体认知,在性、感情、婚姻面前因为缺乏父辈的引导,PINK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总是轻易被抛弃。童年丧父的孤独、少年教师的侮辱、青年妻子的背叛,种种画面交织出现,让PINK的精神极度迷惘,肉体在冰冷的泳池中陷落,鲜血染红池水,灵魂即将出窍。“墙外有人吗?”谁来帮PINK推倒那道冰冷厚重的墙!《迷墙》通过呈现青年PINK的意识流动,不仅将PINK时代青年人空虚的精神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看到了一个饱受现代物质文明戕害的灵肉混合体,也让攘攘逐利者浮躁的心灵有片刻的清醒和宁静。《迷墙》诞生之初虽然曾一度成为禁片,但从心理学传播的角度来讲,它能跨越时空成为一部惊世骇俗直指人类灵魂和命运的预言式天书,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心理学电影宝典。 二、表现性别角色分裂的《精神病患者》

人格分裂学名称为“解离症”,别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理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的整体性。[3]

《精神病患者》中有着恋母情结的“诺曼·贝茨”是个特殊的人格分裂患者,常态下他是旅店老板,变态下他兼容已故的母亲和恋母的儿子两个角色。他五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后无法容忍母亲另有情人于是弑父杀母。弑母的罪恶感使他盗回母尸做成标本并使母复活,而复活的“母亲”因嫉恨便会杀掉儿子喜欢的女人而后快。希区柯克引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分析和精神分析学说,在片尾安排心理医生把诺曼·贝茨对母亲又爱又恨的心理做了详细解释:诺曼·贝茨因嫉恨而弑父杀母,由于有强烈的恋母情结事后总是将自己扮演为两个角色:时而是强悍霸道的母亲,时而是逆来顺受的儿子。罪恶的根源在于亲情的缺失导致人性的扭曲继而导致性别角色混乱。像贝茨般兼容母亲和儿子两个角色的病例非常罕见,属于恋母情结的变异和病态表现。

三、表现女性超我、本我、自我三重人格分裂的《绿茶》 衣着严谨表情冷漠遵守道德传统不过分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绿茶》女主人公硕士吴芳的“超我”形象,也是吴芳人格的基本成分。童年时代的她亲眼见证了备受精神病父亲折磨的母亲意外杀死父亲的惨剧,儿时的精神创伤让吴芳情感表达受阻无法与人正常交往,成年后渴望着被爱却又不知道如何付出爱,当然也不可能自由恋爱,她只能通过频繁相亲去结识异性。童年时代的精神创伤导致她对爱的追求止于心理渴望而行为被动,她甚至通过算命来捕捉偶尔闪现的恋爱机会,因为她的内心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去追求爱,她付出爱的能力是欠缺的。除非爱神主动降临,否则她很难体验到获得爱情的快乐。

而“本我”的吴芳,则以朗朗的形象活跃在影片中,她美丽活泼,以在酒吧弹钢琴为职业,和各种各样的男人交往,众多男人的追求不仅让她的性需要得到满足,也填补了童年时代不受重视的心理空白,她和男人接触从不投入感情,彻底消解了情感的压抑和道德的束缚,避免了母亲式的孤独与绝望。朗朗的人格其实是吴芳原始人格中的另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童年生活中痛苦和不愉快已不见踪影,保留的只是没有受过任何约束和压抑的快乐的自由自在的天性。

“自我”的吴芳由男主人公陈明亮造就,陈用旺盛的生命亮光驱散了吴芳童年的阴霾。吴芳在沉寂和压抑中感受到了自己从未感受过的男人的关怀和重视,分裂的人格得到了整合,成为一个性爱和情爱欲求完整统一能用正常的符合社会道德的方式满足自我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女人。吴芳和朗朗,她们是一个女人的两个面,在每一个女性身上,都有着连自己也难以理解甚至是矛盾的东西存在着,它们的共存,影响着女性的意识和行为。《绿茶》对具有人格分裂症状的女性心理做了颇有意味的呈现,带给人们无尽的迷惑和思考。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心理学电影多从童年情结深层次剖析畸形的成长环境造就的畸变性格,主人公总是处于各种各样或主观或客观的威胁中,他们的被困和解困会激发观众去唤醒并思考心灵深处无法排解的相似情结,并在观影的无意识状态中释放或转移积压许久的心理抑郁。当主人公走出困境,受众长期抑郁着的内心焦虑和恐惧等情感会随之释放,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可以减缓或避免心理疾病,利于观众的健康心理建构。大量的调查研究证明,电影的制作与传播尤其是心理电影的传播不仅能带来票房收入,传播人文精神,而且还会给受众带来有效的心理按摩,让观众的喜怒哀乐情绪得到合理宣泄。受众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面对困局的勇气、对美的感受力、 人际交往 技巧的学习、心智的开启、性灵的陶冶、智慧的增长等均能在心理学电影营造的梦幻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总之心理电影传播是艺术地进行心理疏导与心理激励,建构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无论传者受者均需要高度自觉。

电影与心理的论文文献

[1] [意]安东尼奥·梅内盖蒂.电影本体心理学——电影和无意识[M].艾敏,刘儒庭,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60.

[2] 韩薇.电影心理学在我国发展现状浅析[J].今传媒,2011(04).

[3] [美]罗伯特.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164.

[4] 陈红.心理电影赏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5] 赵晓珊.认同机制与观众心理[J].文艺研究,2011(06).

有关电影与心理的论文推荐:

1. 关于心理方面的论文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3.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4. 论当下青春电影消费化倾向的几种形式论文

5. 解读电影《面纱》中的中国形象论文

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论文范文

7. 心理健康教育课后感

  • 索引序列
  • 电影分镜论文参考文献
  • 电影人物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心理学分析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 电影的营销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电影心理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